耳鼻喉科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 格式:docx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2
耳科病证:脓耳的诊疗脓耳,又称耳、底耳、耳湿、耳疳等,多因脏腑蕴热,复感外邪,湿热邪毒上犯耳窍,或脏腑虚损,耳窍失养,邪毒停聚耳窍所致,是以耳膜穿孔,耳内流脓为主要表现的耳病。
有急、慢性之分。
相当于化脓性中耳乳突炎。
本病常致听力受损,严重者可引起脓耳变症,甚者危及生命。
急性脓耳,多因脏腑蕴热,复感邪毒,湿热邪毒上犯耳窍所致,是以耳痛、鼓膜红肿穿孔,流黄脓为主要表现的耳病。
相当于西医所指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乳突炎。
慢性脓耳,多因脏腑虚损,耳窍失养,邪毒滞留耳窍所致,是以鼓膜穿孔,耳内流脓经久不愈为主要表现的耳病。
相当于西医所指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
[历史沿革]《内经》最早论及脓耳。
历代关于本病的论述,资料十分丰富,现从三个方面介绍于下。
关于病状描述与病名。
《灵枢•厥病》说:“耳痛不可刺者,耳中有脓”,这是类似于急性脓耳症状的最早记述。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六首称耳,指出:“耳,耳中痛,脓血出。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说:“……亦令脓汁出,皆谓之耳,久不瘗,即变成聋也。
”至此,己认识到脓耳具有耳痛、耳内溢脓(或脓血)、听力减退等几个主要症状。
同时,《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说:“凡患耳中策策痛者,皆是风入于肾之经也,不治流入肾,则卒然变脊强背直,成痉也。
若因痛而肿生痈拜,脓溃邪气歇,则不成痉。
”说明当时可能已经认识到脓耳耳中策策作痛之症有可能并发“肿生痈拜”或“成痉”等症。
明•孙一奎《赤水玄珠》以此为据,描述了“黄耳伤寒”,王肯堂《证治准绳》注意到了耳后疽与脓从耳中出有某种联系(俱参见“脓耳变症”),对脓耳和脓耳变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至于脓耳的病名,除“耳”以外,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下有“底耳”之称;宋•杨仁斋《仁斋直指》创“脓耳”之名。
宋•汤民望《婴孩妙诀论》按脓液性质、色泽对脓耳分为五类,黄脓称耳,红脓称脓耳,白脓称缠耳,臭脓称耳,青脓称震耳,此种分类方法为明清不少医家所接受。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中医药规范化治疗引言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定义和临床特点中医药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优势和意义第一章: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概述1.1 病因和发病机制感染因素免疫因素解剖结构因素1.2 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体征1.3 诊断标准临床诊断要点辅助检查第二章:中医药治疗原则2.1 辨证论治原则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2.2 整体与局部相结合考虑整体状况与局部病变的关系2.3 治未病思想预防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和发展第三章:中医药治疗方法3.1 中药治疗常用中药及方剂辨证施治的具体方案3.2 针灸治疗常用穴位操作方法3.3 拔罐和刮痧适应症操作方法3.4 耳穴贴压耳穴选择贴压技巧3.5 饮食疗法饮食宜忌食疗方案3.6 生活调养起居调摄情志调摄第四章:规范化治疗方案4.1 治疗方案制定根据病情轻重制定治疗方案4.2 治疗流程治疗步骤和时间安排4.3 疗效评估疗效评估标准随访和调整治疗方案4.4 安全性和副作用管理中医药治疗的安全性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第五章:案例分析5.1 成功案例分享分析成功的治疗案例提炼治疗经验5.2 常见问题与处理治疗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问题的处理方法第六章:预防与健康教育6.1 预防措施预防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措施6.2 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指导患者进行自我管理结语总结中医药规范化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重要性对未来中医药治疗的展望。
目录耳鼻喉科临床诊疗指南 (1)突发性耳聋 (1)梅尼埃病 (3)急性中耳炎 (7)咽部异物 (8)急性会厌炎 (9)会厌囊肿 (10)慢性扁桃体炎(chronic tonsillitis) (10)声带息肉 (13)鼻骨骨折 (13)慢性肥厚性鼻炎 (14)鼻出血 (14)耳鼻喉科技术操作规范 (16)鼻骨骨折复位术 (16)鼻腔填塞 (17)扁桃体切除术 (18)鼓膜穿刺 (19)耳鼻喉科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科临床诊疗指南突发性耳聋【概念】72小时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大于等于20dBHL。
【病因】突发性耳聋是指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一种感音性聋。
近20年发病率有明显上升,多为单侧性,双侧者少见。
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常见的病因包括:血管性疾病、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
目前公认的可能发病机制包括:内耳血管痉挛、血管纹功能障碍、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膜迷路积水以及毛细胞损伤等。
【分型】1. 低频下降型:1000Hz(含)以下频率听力下降,至少250、500Hz处听力损失大于等于20dBHL。
2. 高频下降型:2000 Hz(含)以上频率听力下降,至少4000、8000 Hz处听力损失大于等于20dBHL。
3. 平坦下降型:所有频率听力均下降,250至8000 Hz平均听阈小于等于80 dBHL。
4. 所有频率听力均下降,平均听阈大于等于81 dBHL。
【临床表现】1. 突然发生的听力下降。
2. 耳鸣(约90%)。
3. 耳闷胀感(约50%)。
4. 眩晕或头晕(约30%)。
5. 听觉过敏或重听。
6. 耳周感觉异常(全聋患者常见)。
7. 部分患者会出现精神心理症状,如焦虑、睡眠障碍等,影响生活质量。
【诊断依据】1.在72小时内突然发生的,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大于等于20dBHL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多为单侧,少数可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生。
脓肿脓肿是急性化脓性感染脓液积聚而成。
皮肤浅表脓肿,已在拜病中介绍,这里介绍软组织深部脓肿,包括转移性脓肿,中医称为“流注二本病多发于夏秋季节。
由于皮肤破损或存在化脓性病灶,脓毒扩散,随气血流注于肌肉之间而发者,称“余毒流注”;由于跌打损伤,瘀血停留化热酿脓者,称“瘀血流注二【诊断】1详细了解有无感染病灶及外伤史。
2 .局部先感酸痛,一两天后出现肿胀,皮肤不红或微红,可触及肿块,压痛。
如已化脓则有波动感,但深部脓肿的波动感常不明显。
3 .有恶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
发生在夏秋季节者,常伴有胸闷、呕恶、不食、舌苔白腻等暑湿症状。
脓肿切开后,全身症状不退者,常表示有新的脓肿出现。
4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加。
血培养可为阳性。
【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余毒流注病前有疮拜等化脓性感染病史,发病急,脓肿出现快,开始就有明显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多发生在四肢躯干肌肉深厚的部位,常此处未愈他处又起。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
方药举例:清凉解毒饮加减。
生地黄、牡丹皮、赤芍、黄苓、桅子各IOg z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大青叶各20g,黄连5g。
2.瘀血流注病前有跌打损伤史,开始全身症状较轻,随着瘀血化热酿脓而加重。
脓肿多发生在四肢腰臀部。
脓肿切开多为血性脓液或脓中夹有血块。
治法:活血散瘀,清热解毒。
方药举例:连翘归尾煎加减。
红藤30g,当归尾、桃仁、赤芍、牡丹皮、制大黄各10g,连翘、忍冬藤、紫花地丁各20g。
加减:下肢加牛膝10g。
酿脓后减活血化瘀药,重用清热解毒药。
以上两种流注,在夏秋季节兼有暑湿症状者,加檀香、佩兰、豆卷各IOg>意友仁30g,滑石(包煎)15go脓肿不断发生,气血耗伤,精神委靡,面色少华,发热不退,多汗,脉数无力,加扶正托毒药,生黄黄15g,人参、当归、白芍各IOgo二、中成药银黄口服液每次服IOmI,每日3次。
西黄丸每次服1粒,每日2次。
清解片每次服5片,每日3次。
六神丸每次服10粒,每日3次。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诊疗指南【病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主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及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
致病菌进入中耳的途径包括:①咽鼓管途径;②外耳道-鼓膜途径;③血行途径。
【临床表现】1.症状本病之症状在鼓膜穿孔前后迥然不同。
(1)全身症状:鼓膜穿孔前全身症状较明显,可有畏寒、发热、怠倦、食欲减退等。
(2)耳痛:耳深部锐痛或波动性跳痛,可放射至同侧额、颞、顶部。
一旦穿孔疼痛顿减。
(3)耳鸣及听力减退:耳鸣可为波动性,鼓膜穿孔后听力反而提高。
(4)耳漏:鼓膜穿孔后耳内有液体流出,初为浆液-血性,以后变为黏液脓性乃至脓性。
2.硬性耳内镜检查:早期鼓膜充血,松弛部和(或)紧张部,鼓膜向外凸。
穿孔一般位于紧张部。
乳突尖及鼓窦可能有压痛。
3.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听力损失可达40-50dB。
4.血液检查: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
【诊断要点】1.根据病史和检查(硬性耳内镜检查+乳突CT平扫等),不难对本病做出诊断。
2.应注意与急性外耳道疖肿鉴别。
【治疗方案及原则】本病的治疗原则为抗感染,利引流,去病因。
1.全身治疗(1)尽早应用足量的抗生素。
(2)1%麻黄素滴鼻。
(3)一般治疗:注意休息,调节饮食,疏通大便。
注意支持疗法,必要时用糖皮质激素。
2.局部治疗(1)鼓膜穿孔前:2%石炭酸甘油滴耳;适时行鼓膜切开。
(2)鼓膜穿孔后:0.2%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滴耳。
3.病因治疗。
4.注意预防。
鼻部常见疾病中医规范肺开窍于鼻,肺气通于鼻,因此鼻病与肺有密切关系。
外感风寒、风热皆能由鼻传于肺;肺中有火(热)、肺燥阴伤、肺气壅塞或肺气不足,均能引起鼻病。
其辨证论治要点如下。
鼻塞为肺气壅塞,治以宣通肺气。
流清涕为风寒,治以发散风寒。
流黄涕为风热,治以散风清热。
流脓涕味臭,为肺经热毒,治以清肺解毒。
鼻腔干燥为肺阴虚,治以养阴润肺。
鼻腔红肿破烂,为肺经火毒,治以清泄肺热。
喷嚏、流清涕不止为肺气虚,治以补益肺气。
鼻外伤鼻外伤,中医称为“鼻损伤”,多因跌仆、撞击、金刃等钝力或锐器损伤,以致鼻部皮肉受伤破损,甚至引起鼻部骨折或畸形。
若伤后失于医疗,火毒内侵,亦可引起局部红肿化脓。
【诊断】1.钝力损伤,常见鼻部肿胀、疼痛、皮下瘀血,鼻腔出血,甚则鼻梁骨塌陷或歪斜等。
2 .锐器损伤,则见皮肤破裂出血,鼻骨显露等。
3 .损伤后局部感染,则局部红肿、胀痛,发热,甚至化脓。
4 .X线摄片可确定鼻骨有无骨折,骨折有无错位。
5 .损伤后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增高。
【治疗】一、辨证论治1.络伤瘀肿鼻部肿胀,疼痛拒按,皮肤瘀斑,甚则瘀肿延及眼眶、颈部,舌有紫气或瘀斑,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方药举例:桃红四物汤加减。
桃仁、红花、生地黄、赤芍、当归、川尊、延胡索、郁金各IOg,甘草3g。
6 .皮损染毒皮肤破损,渗血或裂开,肿胀疼痛,或皮肤潮红、灼热、化脓,舌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举例:五味消毒饮加减。
金银花、连翘、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各IOg,甘草3go7 .鼻骨折损鼻部肿痛较甚,鼻梁凹陷或歪斜,甚则有骨擦音,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或涩。
治法:祛瘀生新,消肿止痛。
方药举例:活血止痛汤加减。
乳香、没药、桃仁、红花、当归、川司、赤芍、落得打、骨碎补各10g,甘草3g。
8 .络伤血溢鼻部破损,蚓血量多,颜色鲜红,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凉血止血,活血化瘀。
方药举例:十灰散加减。
牡丹皮、赤芍、蒲黄、仙鹤草、茜草、白茅根、侧柏叶、藕节各IOgo二、中成药云南白药每服1g,每日3次。
中医:脓耳的中医诊治汪冰山东省中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脓耳即现代医学的急性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是指耳膜穿孔、耳内流脓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中医又称聤耳、底耳、耳湿、耳疳等。
本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可发于任何年龄,而以小儿多见。
本病可发于任何季节,而以夏热季节为多。
且本病易损害听力,影响患者学习、工作及生活,甚至可出现合并症,危及生命,故应积极做好防治工作。
一、临床表现临床上有急、慢性脓耳之分,其临床表现也有不同。
(一)急性脓耳症状以起病急,初起即耳内疼痛,胀闷,听力障碍,或有耳鸣为特点。
随病情发展耳痛加剧,成跳痛或痛引头脑。
全身可有畏寒、发热等症状。
小儿患者全身症状较重,多有高热,啼哭,抓耳,摇头,烦躁不安,拒食等症状。
鼓膜穿孔溢脓后,则耳痛及全身症状迅即减轻。
局部检查可见,病初起,鼓膜松弛部、锤骨柄、周边部的血管呈放射状充血;病情进一步发展,则见全鼓膜弥漫性充血;鼓膜穿孔前,其标志消失,全鼓膜普遍充血,不同程度外突,或凸出部位中心有黄点(脓点),若凸出部顶点有闪光点,可见脓液从此处呈搏动性流出。
随病程发展,鼓膜穿孔可逐渐扩大。
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聋。
(二)慢性脓耳表现为耳内流脓日久,时作时止。
多有急性脓耳病史。
可因感冒或污水入耳而诱发加重。
有不同程度听力减退。
局部检查:鼓膜紧张部或松弛部穿孔。
紧张部穿孔者,分泌物为黏液性或黏脓性;松弛部穿孔者,常可从上鼓室掏出呈灰白色片状或豆渣样臭秽物。
X线常显示乳突有慢性炎症或胆脂瘤腔。
听力检查多为传导性耳聋,也可为混合性耳聋。
根据病史及临床症状,诊断不难。
如初发病者大多有外感病史,或有鼓膜外伤史,病久者有耳内反复流脓史。
症状又有急慢性表现,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发作。
检查可根据:①鼓膜检查:发病初期,可见鼓膜充血;鼓膜穿孔前,局部可见小黄亮点;鼓膜穿孔后则有脓液溢出;病程迁延日久者,常见鼓膜紧张部或松弛部大小不等的穿孔。
②乳突部触诊:可有轻度触压痛。
中医耳鼻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项目耳胀耳闭中医诊疗指南1范围本《指南》规定了耳胀耳闭的诊断、辨证和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耳胀耳闭的诊断和治疗。
西医学的分泌性中耳炎等病的中医诊疗可参考本指南。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耳胀耳闭Erzhang Erbì耳胀耳闭是指以耳内胀闷堵塞感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疾病。
新病者称为耳胀,久病者称为耳闭。
3诊断3.1诊断要点3.1.1病史多有感冒史或长期鼻病史,儿童可有腺样体肥大史。
3.1.2临床症状耳内胀闷堵塞感,伴有听力下降。
病初起,以耳内胀闷为主,或兼有疼痛;病久者,耳内如物阻隔,听力逐渐下降。
3.1.3局部检查早期可见鼓膜轻度充血、内陷,若中耳有积液,则可透过鼓膜见到液平面;若反复发作,可见鼓膜严重内陷,甚或粘连;亦可见鼓膜萎缩或钙化。
3.1.4其他检查音叉试验及纯音测听检查提示传导性聋;声导抗检查示鼓室导抗图呈负压型(C型)或平坦型(B型),声反射消失。
3.2鉴别诊断3.2.1外耳道异物外耳道异物亦可出现耳堵塞感及传导性聋,但有明确的异物进入耳史,外耳道检查可发现异物,异物取出后症状消失。
3.2.2耵耳耵耳亦可出现耳堵塞感及传导性聋,但外耳道检查可见耵聍栓塞,取出耵聍后症状消失。
3.2.3鼻咽肿物鼻咽肿物(如鼻咽肿瘤、腺样体肥大等)压迫咽鼓管亦可导致中耳积液,出现耳堵塞感及传导性聋,检查鼻咽部便可鉴别。
3.2.4暴聋暴聋亦可出现耳部闷堵感及听力下降症状,但鼓膜检查一般正常,听力学检查呈感音神经性聋。
4辨证4.1风邪外袭证耳内作胀、不适或微痛,耳鸣,自听增强,听力下降;可伴有鼻塞、流涕、头痛、发热恶寒等症;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
4.2肝胆湿热证耳内胀闷堵塞感,耳内微痛,耳鸣,自听增强,听力下降;烦躁易怒,口苦口干,胸胁苦闷;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4.3脾虚湿困证耳内胀闷堵塞感,日久不愈,听力渐降,耳鸣;可伴有胸闷纳呆,腹胀便溏,肢倦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红,或舌体胖,边有齿印,脉细滑或细缓。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中医称“脓耳”。
多因外感风热
火毒,外邪引动肝胆火热,上灼耳窍而发。
小儿形体未充,易受外邪侵袭,而发生本病。
【诊断】
1.初期耳底疼痛,全身发热、畏寒、乏力,听力减退,乳突部按压疼痛。
2 .酿脓时,耳底胀痛较甚,势如雀啄,伴发高热,待鼓膜穿孔流出脓液后,身热渐退,耳痛逐渐减轻,听力逐渐恢复。
3 .耳镜检查,鼓膜初期充血明显,随着炎症加重,鼓膜呈深红色,并肿胀向外膨出,鼓膜穿孔时,可见搏动性脓液溢出。
4 .血象检查,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5 .听力检查,音叉试验和纯音听阈测试为传导性耳聋。
【治疗】
一、辨证论治
1.风热外袭耳内胀痛,逐渐加重,耳中鸣叫,听力减退,伴畏寒、发热、头痛,疲倦乏力,食欲减退,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清肿通窍。
方药举例:银花解毒汤加减。
金银花、连翘各15g,牡丹皮、赤芍、天葵各IOg,薄荷、苦丁茶各6g。
2.肝胆火盛耳痛剧烈,势如雀啄,听力明显减退,耳窍流脓,质稠,色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利湿。
方药举例: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6g,黄苓、桅子、夏枯草、柴胡、车前子、泽泻、生地黄、赤芍各IOg o
二、中成药
银黄口服液每服IOmI,每日3次。
适用于风热外袭,肝胆火盛。
龙胆泻肝丸每服5g,每日2次。
适用于肝胆火盛。
黄连上清丸每服5g,每日2次。
适用于肝胆火盛,兼有大便燥结者。
三、局部处理
1 .20%黄连或黄柏滴耳液滴耳,每次2~3滴,每日3~4次。
2.新鲜虎耳草捣烂取汁滴耳,每次2~3滴,每日3~4次。
3 .用3%双氧水或生理盐水清洗外耳道,保持清洁、干燥,或用0.3%氧氟沙星滴耳液,每日多次滴耳。
4 .如耳窍肿痛较甚,身发高热,鼓膜明显膨出,或穿孔太小,应在无菌条件下行鼓膜切开排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