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18.74 KB
- 文档页数:3
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情观察与护理方法分析作者:张东梅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01期【摘要】目的对应用全面护理方式对患有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进行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
方法抽取84例患有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病例,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平均每组42例。
常规组患儿在救治期间实施临床常规护理;干预组患儿在救治期间实施全面护理干预。
结果干预组患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症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治疗期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明显少于常规组。
结论应用全面护理方式对患有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进行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全面护理;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在临床上又被称为肺透明膜病,导致该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呼气末肺泡发生萎陷,致使生后不久出现进行性呼吸窘迫和呼吸衰竭症状表现[1]。
该病在实施临床工作中多见于早产儿,且其胎龄愈小,发病的可能性越大。
本次研究中选取84例患有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病例,对应用全面护理方式对其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
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抽样患者为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我院就诊的84例患有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病例,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
常规组患儿中男24例,女17例;胎龄27至35周,平均30.6周;体重810至1960g,平均1320g;干预组患儿中男22例,女19例;胎龄28至34周,平均30.2周;体重800至1980g,平均1330g。
研究对象自然资料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常规组患儿在救治期间实施临床常规护理;干预组患儿在救治期间实施全面护理干预,主要措施包括:①配合:与产科密切配合,在患儿转运的整个过程中应对其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进行密切监测,注意患儿的保暖,使呼吸道保持通畅,为救治打下良好基础。
②温度:应尽量早的将患儿放入预热的暖箱中,使其体温维持在36.5℃左右,实施静脉穿刺、抽血等常规操作,操作动作要保证轻柔,尽可能集中在同一段时间内进行,使箱门的开启次数减少,使暖箱的温度和湿度能够保持适宜且稳定。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疑难病例讨论一、疾病概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RDS)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疾病,多发生在早产儿或胎龄不足者身上,是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不成熟或缺乏导致肺泡表面张力增加,肺顺应性降低而导致的呼吸衰竭综合征。
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呼吸困难、发绀、呼吸急促、鼻翼扇动等,病情严重者可能需要进行机械通气治疗。
二、病例描述我们最近遇到了一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疑难病例,该患儿为32周早产儿,出生体重仅为1.5kg,生后不久即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
经过初步处理后,患儿病情并未得以改善,依然需要持续机械通气治疗,病情十分危急。
三、病情评估针对这一疑难病例,我们展开了全面的病情评估。
我们对患儿的呼吸系统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包括胸部X线、气管镜检查等,发现患儿肺部明显充血,并伴有大量渗出液。
我们对患儿进行了全面的实验室检查,检查结果显示患儿的氧合指标极低,二氧化碳潴留明显。
四、治疗方案针对该疑难病例,我们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我们增加了患儿的机械通气支持,调整了通气参数,力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氧合指标。
我们联合内科、呼吸科等专家共同讨论,决定给予患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以期改善肺功能、减少肺水肿。
五、疗效评估经过上述治疗方案后,患儿的病情得到了明显改善,呼吸困难减轻,氧合指标逐渐升高,患儿逐渐脱离了机械通气支持。
患儿成功康复出院,并没有出现明显后遗症。
六、个人观点通过这一疑难病例的讨论和治疗,我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个性化治疗方案十分重要,而多学科的专家共同协作也是关键。
对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也是至关重要的,早期干预可以提高患儿的治愈率和生存率。
总结回顾整个疑难病例的讨论和治疗过程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加深了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疾病本身的认识,也对医学多学科协作、个性化治疗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晚期早产儿NRDS合并新生儿ARDS的围产期高危因素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尽管新生儿的存活率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早期或晚期早产儿在围产期面临的各种健康问题依然值得重视。
本文着重讨论晚期早产儿中的NRDS(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合并新生儿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围产期高危因素,以分析并提升这一类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质量。
二、NRDS与ARDS的概述NRDS和ARDS是新生儿期常见的呼吸系统病症,分别与新生儿呼吸窘迫和急性呼吸衰竭有关。
晚期早产儿由于生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更易受到这些病症的影响。
三、围产期高危因素分析1. 母体因素:母体在怀孕期间存在多种健康问题,如妊娠高血压、糖尿病、贫血等,都可能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这些健康问题可能导致胎儿的氧气供应和营养摄取不足,从而增加NRDS和ARDS的风险。
2. 早产与多胎妊娠:晚期早产儿相较于足月儿,其肺部和其他器官的发育尚未完全成熟。
多胎妊娠也增加了早产和低出生体重的风险,而这两者都是NRDS和ARDS的常见危险因素。
3. 胎儿因素:胎儿的遗传性疾病、先天性肺部发育不良或宫内感染等都可能导致肺部功能异常,增加NRDS和ARDS的风险。
4. 围产期并发症:围产期出现的并发症如胎盘早剥、羊水过多或过少、脐带绕颈等,都可能影响胎儿的氧气和营养供应,从而增加NRDS和ARDS的发生率。
四、预防与治疗建议针对晚期早产儿NRDS合并新生儿ARDS的围产期高危因素,我们可以提出以下预防与治疗建议:首先,孕期健康管理是关键。
母体应积极控制慢性疾病,加强营养摄入,以提供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给胎儿。
其次,加强围产期保健。
孕妇应定期进行产检,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如妊娠高血压、糖尿病等。
对于多胎妊娠和高龄产妇等高危人群,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保健指导。
最后,对于出现NRDS和ARDS的患儿,应及早诊断和治疗。
早期干预和综合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儿的生存率和预后质量。
无创通气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进展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早产儿是指在胎龄37周以前出生的婴儿,由于其呼吸系统未充分发育,容易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
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早产儿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儿的生存质量和预后。
传统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氧疗、机械通气等,但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和风险。
本文旨在对无创通气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探讨,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促进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有效治疗和管理。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无创通气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进展,并对其临床疗效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提高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提供参考。
通过对该治疗方法的应用情况进行研究和总结,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更科学的治疗方案,促进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有效管理和预防。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揭示无创通气在早产儿治疗中的潜在优势和不足之处,为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支持和临床实践的指导。
同时,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分析和临床疗效评价,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拓展无创通气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领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丰富和全面的治疗选择。
1.3 研究意义无创通气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方式,为早产儿的救治提供了新思路和选择。
研究无创通气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进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指导意义,有助于提高早产儿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无创通气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疗效和影响因素,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治疗方案,进一步推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水平的提高。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将为早产儿的呼吸支持治疗带来新的突破和进步,为早产儿的健康和生长发育保驾护航。
2. 正文2.1 无创通气的原理和特点无创通气是一种通过面罩或导管等不需要侵入气道的方式,将气流送入患者的肺部,以提供呼吸支持和改善气体交换的治疗方法。
早产儿与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比较分析作者:袭蕊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06期【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早产儿与足月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探讨NRDS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
方法对本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86例NRDS患儿根据胎龄不同,分为早产儿组(【关键词】早产儿;足月新生儿;NRDS;临床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是因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多见于早产儿[1]。
临床研究表明早产儿与足月儿NRDS患儿在病因、发病时间、治疗及并发症等方面存在差异。
现将章丘市妇幼保健院近几年收治的86例NRDS患儿对比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本院自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86例NRDS患儿,其中早产儿(1. 2 方法本组86例患儿均使用机械通气,病情较轻患儿行无创鼻塞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病情较重患儿,在急性期采取间歇正压通气联合呼气末正压通气,给予通气模式均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对于早产儿使用固尔苏液进行PS治疗,于8 h后查胸片;对于足月儿,在对症治疗原发病的同时积极预防并发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的出现症状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等临床特征。
1. 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 x-±s)表示,采用t检验。
以P2 结果本院NRDS患儿占同期NICU住院总人数的比例逐年升高,多为早产儿。
早产儿的NRDS主要病因为早产,足月儿则为选择性剖宫产和围生期窒息等;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时间比较,足月儿较早产儿晚;足月儿NRDS 应用机械通气比例明显高于早产儿,其临床治愈率高,在死亡率方面与早产儿组无差别。
早产儿组NRDS发病时间早, PS疗效显著,并发症以颅内出血为主。
足月儿NRDS发病时间较晚, PS疗效不明显,多以机械通气为主,并发症以肺动脉高压、气漏为主。
3 讨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致使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病因有多种,主要病因为PS缺乏、生成不足或破坏过多,是一种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点的急性呼吸衰竭。
完整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诊疗规范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是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引起的,主要发生在胎龄<35周的早产儿,但晚期早产儿或足月儿也有可能发病。
该病的病理特征是肺透明膜,也被称为肺透明膜病(HMD)。
诊断方面,对早产儿、剖宫产新生儿、糖尿病母亲新生儿要随时注意可能发生RDS。
临床表现方面,早产儿出生后不久就会出现呼吸困难,先是呼吸增快、急促、鼻扇,呼吸60次/分以上,然后出现呼气性,吸气时出现三凹征,至生后6小时症状已非常明显。
病情会逐渐加重,继而出现呼吸不规则、呼吸暂停、发绀、呼吸衰竭。
听诊双肺呼吸音减低。
血气PaO2下降,PaCO2升高,BE负值增加,生后24-48小时病情最重,病死率高,能生存3天以上者肺成熟度增加,可逐渐恢复。
但不少患儿并发肺部感染或PDA,病情可再度加重,轻度病例可仅有呼吸困难、,而发绀不明显。
剖宫产新生儿发生RDS多见于足月儿或晚期早产儿,可在1-72小时发生呼吸困难,有些患儿先后有湿肺表现,呼吸困难逐渐加重,然后发生RDS。
X线检查方面,对发生呼吸困难的新生儿应立即进行胸片检查,随着病情进展需动态随访胸片。
根据病情程度可将胸片改变分为4级,分别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
鉴别诊断方面,GBS(B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和重度湿肺需与RDS进行鉴别。
治疗方面,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应及时使用。
治疗时机要早期给药,一旦出现呼吸困难、,胸片提示RDS,立即给药,不要等到胸片出现严重RDS改变。
给药剂量:固尔苏一般每次使用100mg/kg左右。
对于严重病例,剂量可增加至100-200mg/kg。
XXX一般每次使用70mg/kg左右,首次可在40-100mg/kg。
给药次数:轻度病例一般只需要给药一次。
但应根据病情需要决定给药次数。
如果FIO2>0.4或MAP>8cmH2O才能维持正常血气,应重复给药。
持续气道正压呼吸(CPAP):轻度或早期RDS应尽早使用CP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