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角(1)
- 格式:ppt
- 大小:2.57 MB
- 文档页数:21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2 角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2节主要介绍角的概念。
学生通过学习角的定义、分类(锐角、直角、钝角、周角)以及角的度量,进一步理解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数学知识,具备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抽象的几何概念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角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角的定义、分类,学会用度量工具测量角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角的定义、分类及度量。
2.难点:理解角的分类,学会用度量工具测量角的大小。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和“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直尺、量角器、三角板等。
2.学具:每人一套几何画板,用于操作和绘制图形。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线段、射线等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接着,利用教具(如三角板)展示各种角,引发学生对角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几何画板展示各种角,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总结角的特征。
然后,介绍角的定义、分类及度量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几何画板和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大小,巩固对角的理解。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对角的概念、分类和度量的掌握情况。
互相交流,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举例说明,如钟表、自行车等。
6.2 角第1课时角练速度第1关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B.角的两边是两条线段C.角的两边是两条直线D.角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度有关B.一条直线可以看成一个平角C.周角是一条射线D.如图,图中∠ABC可记作∠B3.(2018秋·兰州期末)如图所示,下面四个图形中,能用∠α,∠AOB,∠O三种方法表示同一个角的是()A.B.C.D.4.计算:3600''=________°;50°-15°30'=________:23°45'+24°15'=________;56°37'-23.3°=________.5.(2018秋·冷水江期末)钟表上的时间为8点整,这时时针和分针之间的夹角(小于平角)的度数是________.6.(2018秋·南京江宁区校级期末)如图,∠AOD=135°,∠AOC=75°,∠DOB=105°,则∠BDC=________.7.若∠A=20°18',∠B=20°15'30'',∠C=20.25°,比较这三个角的大小.8.某校的升旗台设在校园中心O点,学校生物园A位于O点的东北方向,教学楼B位于O点的南偏东60°方向,请在图中画出射线OA,OB,并计算∠AOB的度数.练准确率第2关9.如图,在此图中小于平角的角的个数是()A.9 B.10 C.11 D.1210.(2018秋·沈阳和平区期末)如果一个角α的度数为22°15',那么关于x的方程3α-x=180°-3x的解为()A.56°37'30'' B.57°7'5'' C.57°50'26'' D.112°37'30"11.中午12点15分时,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是()A.90°B.75°C.82.5°D.60°12.观察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①,在∠AOB内部画1条射线OC,则图中有________个不同的角;(2)如图②,在∠AOB内部画2条射线OC,OD,则图中有________个不同的角;(3)如图③,在∠AOB内部画3条射线OC,OD,OE,则图中有________个不同的角;(4)在∠AOB内部画10条射线OC,OD,OE,…,则图中有________个不同的角;(5)在∠AOB内部画n条射线OC,DD,OE,…,则图中有________个不同的角.13.(2018秋·南京秦淮区校级期末)以∠AOB的顶点O为端点引射线OC,使∠AOC︰∠BOC=5︰4,若∠AOB=27°,求∠AOC的度数.14.如图,已知∠AOC=∠BOD=100°,且∠AOB︰∠AOD=2︰7,试求∠BOC的大小.练思维宽度第3关15.现在是1点整,从现在开始到3点整,时针与分针成90度角的次数是()A.1 B.2 C.3 D.416.如图①所示,将一副三角尺的直角顶点重合在点O处.(1)①∠AOD和∠BOC相等吗?说明理由.②∠AOC和∠BOD在数量上有何关系?说明理由.(2)若将这副三角尺按如图②所示摆放,三角尺的直角顶点重合在点O处.①∠AOD和∠BOC相等吗?说明理由.②∠AOC和∠BOD的以上关系还成立吗?说明理由.6.2 角第1课时角1.D 2.D 3.B4.1 34°30' 48°33°19'5.120°6.45°7.因为∠A=20°18',∠B=20°15'30'',∠C=20.25°=20°15',所以∠A>∠B>∠C.8.根据题意画图如下:因为A位于O点的东北方向,所以∠1=45°.因为B位于O点的南偏东60°方向,所以∠2=60°,所以∠AOB=180°-∠1-∠2=180°-45°-60°=75°.9.C 10.A11.C解析:因为钟表上从1到12一共有12格,所以每个大格30°.因为时针在钟面上每分钟转0.5°,分针每分钟转6°,所以12点15分时.时针在12与1之间,分针在3上,所以分针与时针的夹角是90°-0.5°×15=82.5°.12.(1)3(2)6(3)10(4)66(5)()()122n n ++ 解析:在∠AOB 内部画n 条射线OC ,OD ,OE ,…,则图中有()()()1212312n n n n ++++++++=个不同的角,故答案为()()122n n ++.13.①如图①,当射线OC 在∠AOB 的内部时,设∠AOC =5x ,∠BOC =4x ,因为∠AOB =∠AOC +∠BOC =27°,所以5x +4x =27°,解得x =3°,所以∠AOC =15°;②如图②,当射线OC 在∠AOB 的外部时,设∠AOC =5x ,∠BOC =4x ,因为∠AOC =∠AOB +∠BOC ,又∠AOB =27°,所以5x =27°+4x ,解得x =27°.所以∠AOC =135°.故∠AOC 的度数为15°或135°.14.设∠AOB =2x°,因为∠AOB ︰∠AOD =2︰7,所以∠BOD =5x°=100°,所以x =20.因为∠AOC =∠BOD ,所以∠GOD =∠AOB =2x°,所以∠BOC =5x°-2x°=3x°.所以∠BOC =3x°=60°.15.D解析:时针走一圈(360度)要12小时,即速度为360度/12小时=360度/(12×60)分钟=0.5度/分钟,分针走一圈(360度)要1小时,即速度为360度/1小时=360度/60分钟=6度/分钟,钟面(360度)被平均分成了12份,所以每份(相邻两个数字之间)是30度, 所以x 分钟后,时针走过的角度为0.5x 度,分针走过的角度为6x 度.显然1点整时,时针与分针正好成30度角.(1)设1点x 分时,时针与分针成90度角,则应该是分针在前,有6x-(30+0.5x )=90, 所以5.5x =120,所以24011x =, 所以1点24011分时,时针与分针成90度角; (2)设1点x 分时,时针与分针成270度角,则应该是分针在前,有6x-(30+0.5x )=270,所以5.5x=300.所以60011x=,所以1点60011分时,时针与分针成90度角:(3)设2点x分时,时针与分针成90度角,则应该是分针在前,有6x-(60+0.5x)=90,所以5.5x=150,所以30011x=,所以2点30011分时,时针与分针成90度角.(4)设2点x分时,时针与分针成270度角,则应该是分针在前,有6x-(60+0.5x)=270,所以5.5x=330,所以x=60,所以3点整时,时针与分针成90度角.综上,在1点整到3点整的时间内,有4次时针与分针成90度角,时刻分别是1点24011分,1点60011分,2点30011分,3点整.故选D.16.(1)①相等.理由:因为∠AOD=90°+∠BOD.∠BOO=90°+∠BOD.所以∠AOD和∠BOC相等.②∠AOC+∠BOD=180°.理由:因为∠AOC+90°+∠BOD+90°=360°.所以∠AOC+∠BOD=180°.(2)①相等.理由:因为∠AOD=90°-∠BOD.∠BOC=90°-∠BOD.所以∠AOD和∠BOC相等.②成立.理由:因为∠AOC=90°+90°-∠BOD.所以∠AOC+∠BOD=180°.。
***************.com 投稿邮箱:***************.com数学教学通讯作者简介:颜廷亮(1984—),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从事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工作,曾获首届江苏省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现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了体现数学课程的连续性和整体性,统筹考虑九年的课程内容,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将九年的数学学习时间分为1~3年级、4~6年级、7~9年级三个学段,这就会给师生带来不少内容“曾经学过”的错觉,认为过于“简单”,从而“轻视”.事实上,教材的编写一般是按照知识体系螺旋上升的,即使“再次出现”,其教学目标也绝对不是当初出现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从整体的视角来解读教材、把握目标要求.如“平面图形的认识(一)”中谈到线段、射线、直线、角等概念,不少教师认为小学里已经学过,学生“不教也会”,可见教师对“会”的理解还停留在认知表面.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认识封闭,主要是因为教师对教材的整体解读不够到位,长此以往,非常不利于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下面以苏科版七下“第6章 平面图形的认识(一)”中的“6.2角(1)”为例,从整体性视角方面谈谈笔者对这节课的教材解读与教学设计.基于整体视角的教材解读课程标准三个学段中,关于角的知识罗列如表1.从表1的纵向比较中可以看出,角的定义从认识到理解,从静态到动态,从图形语言到三种语言的表征,要求越来越高,为后续高中学习任意角的概念做了铺垫,是螺旋上升且统一、连续的,这样,对于角这个知识点,我们就找到了它的生长点、发展点与延伸点;学生经历了最初的观察、体验,到最终的归纳、提炼,思维要求是越来越高的;角度的度量与大小比较从最初的以直角为中介进行比较,到后来的度量与叠合法比较,方法要求、操作要求越来越高,对特殊关系的研究也从了解、知道转向更多的特殊关系研究,进而提出尺规作图的要求,这样的过程既符合学生的身心基于整体视角的教材解读与教学设计———以苏科版七下“6.2角(1)”为例颜廷亮江苏省无锡市天一实验学校214105[摘要]学生学习知识应该是一个连续建构的过程,每一个学段的教学都应该从整体中来,到整体中去.教师要基于整体视角对教材进行解读,理清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挖掘知识所承载的育人元素.基于整体视角,相互联系、逐步深入的问题串能帮助学生有效建构知识体系,能使教学行为从学习知识技能、积累活动经验的层面,过渡到核心素养整体发展的层面.[关键词]整体视角;教材解读;核心素养;教学设计性质单位与运算运动关系表示度量与大小特殊关系无以直角为中介进行比较了解直角、钝角和锐角单位:度运算:无感受旋转用数字表示了解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用量角器画指定角知道平角与周角单位:度运算:以度为单位会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能比较角度的大小等角关系及尺规作图、角平分线尺规作图;余角、补角、对顶角单位:度、分、秒运算:度、分、秒的换算,以及它们的和、差角的动态定义定义目标简述第一学段认识角第二学段认识角第三学段理解角度概念表1(下转第13页)发展和认知特点,又体现了数学“从定性到定量”的研究方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从表1的横向比较中可以看出,对角的研究路径是逐渐清晰的,从第一、第二学段的不明确,到第三学段的“引入—定义—性质—联系—运用”,知识关联线逐渐形成,显化了研究套路,强调“情境—知识—运用”,让学生多次经历与感悟“抽象—演绎—建模”的过程,逐步加深学生对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从显性的知识层面来看,点、线(角)、面的认识是平面几何的初步认识,是最基本的图形,在此基础上建立“图形与几何”这个板块的大厦,而角在其中的地位可谓承上启下:由“点到点”的研究产生线(线段、射线、直线的定义与表示,中点、尺规画等长线段、两个基本事实),它可以为学习角的知识(线与线的关系)提供类比与对比的素材,提供研究路径,通过系列学习活动,学生可以获得对比、类比及显化研究套路等基本活动经验,经历“抽象、演绎、类比、对比、转化、建模”等过程,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后续相对“复杂”的几何图形,都可以“拆分”为基本的几何元素(点、线、角)来研究元素之间的关系(获得性质),或者经历从复杂到简单的思维转化,也可以用基本的几何元素组合出有价值的几何图形来研究(获得研究对象),把握图形之间的转化关系,这些都是“图形与几何”学习的基础.从上面几点解读可以看出,对知识层面的认识实际上就包含了隐性能力培养的可能.上述从整体视角对“角”的教材进行解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为构建知识体系做准备,而且能够为教师全面理解数学并有效进行设计提供帮助,这样的整体性深度解读实际上就决定了我们课堂的高度,为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数学建模、直观想象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路径.基于教材解读的教学设计1.环节一:生活数学问题1:在足球场上,球员在什么位置射门(如图1),进球的可能性越大?为什么?大小如何测量?图1B C A 设计意图 数学来源于生活,要让学生从实际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生活情境问题化,明确估测角度大小、测量角度的方法,得到研究的对象———角.2.环节二:知识关联问题2:前面一小节我们学习了线段,研究的是点与点之间的关系(两点距离、线段、两点确定一条直线),那么角研究的是哪些元素之间的关系?(线与线)问题3:小学里我们就知道了角,那么你能说说什么叫角吗?怎么定义?如何表示?问题4:前面一小节我们学习了线段、射线与直线,请你说说我们学习了线段的哪些内容,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什么,并猜想关于角的研究内容是什么.在教师的帮助下,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师生共同逐步完成图2.设计意图 通过问题串引领,帮助学生寻找知识的生长点与发展点,知道线段是描述位置差异的,而角是描述方向差异的.体会两者异同,通过类比与对比,帮助学生强化研究路径,从数学知识的内部结构去获得新的研究对象与新对象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发现问题并提出一些本源性的问题,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打好基础,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世界.问题5:图3与图4如何表示?有几种表示方法?图3与图4如何比较大小?图5中共有多少个角?请分别表示这些角.你能说出一些大小关系与和差关系吗?图3B O A 琢图4C O A 1图5B O A C 设计意图 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巩固角的符号表示,同时让学生初步从“形”的角度,直观地感受角的大小、和差关系,为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做好铺垫.教师应该重视三种数学语言表征的转化,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并通过拆分与组合体会图形的转化.3.环节三:思想方法问题6:从“问题5”可以看出,从“形”图2上,角可以比较大小以及和差运算,那么从“数”上,角又该如何比较大小,如何进行和差运算呢?请举例说明.设计意图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教学中要反复让学生感悟从几何图形的定性到定量的研究,让他们逐步掌握数形结合思想方法.问题7:类比线段的大小比较与和差计算的单位,即米、分米、厘米等,角度有没有更小的单位呢?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什么?可以通过类比时钟的时间表示方法来进行思考.设计意图认识度、分、秒及换算.在“问题6”中,学生举的例子会受限于单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7”.4.环节四:矛盾转化问题8:(课堂小结)(1)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从何而来?下节课还会研究什么? (2)本节课除了知识点,你还学到了什么?请与大家分享. (3)本节课学完后你还有什么疑惑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描述知识的源点与远点,总结基本知识技能及思想方法,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体会“从一般到特殊”(研究一般角—研究特殊角)“从运动到静止”(两种定义、平角与周角的形成、大小比较)的研究过程,学会用数形结合思想去研究问题.最后,送给同学们一幅图(如图6),我们不做井底之蛙,争取最大视野,仰望星空,别忘了脚踏实地,这是做人做事的态度.图6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教后反思1.知识的整体性:呼唤教师“高屋建瓴”从本课知识的视角看,角的知识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内容,但是知识与知识之间从来都是互动联系、交织发展的,“知识点”要为“知识线”服务,甚至要为“知识面”服务.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停留在知识的浅表层次,也不能停留在本课知识的技能上,我们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整体性视角来提高解读教材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原本“简单”的知识不简单,让原来单薄的课堂丰厚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落实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可以说,教师的高度决定了学生的视野.2.教学的整体性:需要教学“到位而不越位”课堂不能停留在巩固、重复小学已学的内容上,否则不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也会让学生越学越“迷茫”:学了还要学.也不能过度深挖,甚至超前教学,让学生用高中知识解决初中问题,这种只关注结果、揠苗助长的行为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成长,长此以往甚至会让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数学的整体性要求教师基于整体视角,对所在的学段知识与方法进行整合,探索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教到位而不越位.3.学习的整体性: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在森林中穿行”的过程,即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处的“森林”这一整体,又能探索出前行的“地图”,更能欣赏沿途的“树木”.教师既要让学生体会到研究几何图形或代数问题的一般套路,也要在学习相关知识点的时候及时关注、及时引导,让学生适时停留思考、时常总结回顾,以思维图等方式构建自己的知识整体.教师要教会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因为这样更加有利于核心素养这一整体课程目标的实现.2.高阶思维,过程启发与引导是关键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过程,要通过学生产生同感、共情、猜想、探索、批判、思辨、创新、评价来展现高阶思维.它的行为表现也往往需要学生在问题理解与问题分析、策略探求、猜想比较、结论判断、后期验证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对知识理解、推广与运用,这需要教师的启发与引导.由于问题驱动就是“问题教学”,“问题教学”的基础在于思维活动的启发与引导.因此,教师就是思维的“唤醒者”,唤醒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伴随着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本案例教学证明,通过启发与引导助力问题解决、利于学生思维生长.3.专题课堂,注重内化与反思是期待在专题课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内化与反思,舍得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大胆尝试解决问题,适时引导,期待找到问题的核心内容与方法所在,挖掘思维深度.这需要进行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倡探究式、问题解决式、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特别是探究式,因为探究尝试的过程,就是发展高阶思维的过程.解决问题后应留时间让学生进行内化,因为内化的过程,就是自我提升的过程,要将探究策略与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数学素养.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是专题课的着眼点,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创新数学思维方式,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断进行反思.反思是一种学习品质,它将促成优化意识的提升[3].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细水长流、潜移默化的过程.本文仅仅以“函数图像会说话”的专题教学为例,在问题驱动下指向高阶思维的课堂实践进行了一次整理与反思,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期待更多的数学教育教学工作者进一步深入研究.参考文献:[1]任樟辉.数学思维理论[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2]林崇德,胡卫平.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3]夏培培.以问题为“驱动”发展学生数学高阶思维能力———以“几何最值问题”的专题探究为例[J].中学数学,2019(06).(上接第09页)。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2《角》(第1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角》是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分类,以及角的度量方法。
这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线段、射线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图形的性质,对于学生来说,既有新意又具有挑战性。
教材从生活实例引入角的概念,让学生感受角的大小,进一步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角的分类和度量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几何图形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角的概念和性质,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实践活动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分类,以及角的度量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角的概念,角的分类,角的度量方法。
2.教学难点:角的大小比较,角的度量方法的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实践活动法等,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的过程中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几何画板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从生活实例引入角的概念,让学生感受角的大小。
2.新课讲解:讲解角的分类,角的度量方法,并通过实物模型和几何画板展示角的性质。
3.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角的度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角的分类和度量方法。
5.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角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有一个顶点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活动参与度等方面进行。
6.2角(1)本节课是角的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是:理解角的意义,掌握角的表示方法,会估算、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能进行角的单位的换算。
教学难点:角的表示方法,两个角的大小比较,角的单位的换算,能根据图形,写出图形中有关角的和与差的关系式。
根据教学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在这些物体中藏着一个相同的几何图形,你能把它找出来吗?比比,谁的眼睛最亮!从而引出角的概念①角是由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的,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是这个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这个角的边;②角也可以看成有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形成的.得出角的概念后,再引出角的表示方法角的符号: ∠1、角的符号+三个大写字母,如:∠AOB.注:顶点字母必须写在中间.2、角的符号+一个大写字母,如:∠O.注:顶点处必须只有一个角.3、角的符号+数字,如:∠1.4、角的符号+希腊字母,如:∠α.注:要在角上画一个小弧形.下面来两道例题,及时巩固再进行探索活动二比较两个角的大小1、度量法2、叠合法引入练习,及时巩固再进行探索活动三角的大小我们怎么表示呢?我们常用量角器量角,度、分、秒是常用的角的度量单位。
度、分、秒(°′″)1 °=60 ′1 ′=60 ″1 °=3600 ″引入练习,及时巩固教学策略:教学上以引导为主;师生关系关系上以问答为主;讲练上,以精讲和精炼为主,问题上以创设情境和设疑为主;关注上以分成为主;课堂上以反馈为主,对待自我上以反思为主。
教学评价:能以饱满的精神为学生讲每一堂课。
在授课过程中,所讲的内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所讲知识的一点,拓宽到一连串的多个知识点,并能从广度中求深度,用提问题的方示,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刻思考,形成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
无论在知识面的拓展上,还是在知识点的深入理解上,都能有效地使学生接授并掌握所学和知识。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2《角》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6.2《角》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几何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角的概念及其分类。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角的概念、角的分类、角的度量等,旨在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分类和度量方法,为后续学习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本概念,但对角的概念和分类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逐步引导学生认识角的概念,理解角的分类,掌握角的度量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角的概念,了解角的分类,学会用度量工具测量角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角的概念,角的分类,角的度量方法。
2.难点:角的概念的理解,角的分类的判断,角的度量的准确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几何图形,引导学生认识角的概念。
2.互动教学法: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的过程中,自主探究角的分类和度量方法。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角的大小,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量角器、直尺、多媒体设备。
2.学具:每人一套几何图形卡片,三角板,量角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角,如钟表、自行车、房屋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特征?你想知道角的哪些知识?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角。
2.呈现(10分钟)(1)介绍角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几何图形,引导学生发现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并板书定义。
(2)讲解角的分类:根据角的大小,将角分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展示相应的几何图形。
(3)讲解角的度量:介绍度量角的大小所用的工具——量角器,并演示如何测量角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