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区划
- 格式:ppt
- 大小:1.12 MB
- 文档页数:29
全国水土保持区划(试行)水是生命之源,土是万物之母。
水土保持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推进水土保持工作,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水土保持区划试行工作。
本文将在3000字以上的篇幅内详细描述全国水土保持区划试行的背景、目标、范围以及实施过程。
一、背景:水土保持工作在我国历史上一直非常重要。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发展和生态安全。
为了保护水土资源,保障可持续发展,全国水土保持区划试行工作应运而生。
二、目标:全国水土保持区划的目标是通过科学合理划定水土保持分类等级,提高农田水土资源利用效益,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范围:全国水土保持区划试行工作涉及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县级行政区划。
根据不同地域特点和水土资源状况,制定相应的水土保持区划方案。
四、实施过程:1. 数据收集:进行全国范围内的水土资源调查,收集土地利用、植被覆盖、水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数据。
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手段,获取大规模、高精度的数据,为区划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 区划划分:根据区域的特性、土壤质地、水资源情况、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因素,制定水土保持区划原则。
将全国范围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设立相应的水土保持分类等级。
3. 划定保护措施:根据各区域的水土保持分类等级,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例如,在高风险地区增加植被覆盖率,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在中等风险地区加强土壤改良、合理利用水资源等方面的工作;在低风险地区加强土壤养殖、合理利用农草水资源等工作。
4. 监测与评估:建立健全的水土保持监测和评估体系,定期对各区域的水土保持工作进行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保护措施,提高水土保持效果。
五、成效与展望:全国水土保持区划试行工作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水土保持分区划分原则一、引言水土保持是维护生态平衡、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而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分区划分是水土保持工作的基础。
本文将探讨水土保持分区划分的原则和方法,以期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参考。
二、水土保持分区划分原则2.1 生态环境原则1.生态系统稳定性原则:分区划分应以生态系统稳定为前提,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平衡性,避免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破坏。
2.水资源保护原则:划分分区时应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状况,合理规划水资源保护区域,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2.2 土地利用原则1.土地适宜性原则:根据土地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合理划分不同用途的土地,确保土地的合理利用,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
2.生态脆弱性原则:将生态脆弱区域划分为保护区,限制人类活动对这些区域的干扰,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3.防治水土流失原则:重点划分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为重点治理区,制定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4.生态恢复原则:将已经受到环境破坏的区域划分为生态恢复区,通过植被恢复、土壤修复等手段,重建生态系统的功能。
2.3 社会经济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划分分区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既考虑保护生态环境,又考虑农业、工业和城镇建设的需要,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2.社区参与原则:划分分区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社区的意见和利益,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划分过程,提高划分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三、水土保持分区划分方法3.1 生态环境评价1.地形地貌分析:通过对地形地貌的分析,了解区域的地貌特征、坡度、坡长等,确定可能存在的水土流失风险区。
2.植被覆盖分析:通过植被覆盖度的测量和分析,确定植被稳定性,划分植被保护区和需要恢复的区域。
3.水资源评估:综合考虑区域水资源的分布、储量和利用状况,划分水资源保护区和开发区。
4.土地适宜性评价:通过对土壤质地、含水量、透水性等指标的评价,确定土地的适宜用途。
3.2 社会经济评估1.经济发展评估:确定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潜力和发展水平,为划分分区提供参考依据。
水土保持区划情况汇报水土保持是指保护和改善土壤、水和植被资源,防止水土流失,维护生态平衡的一项重要工作。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水土保持区划的情况,本文将对水土保持区划进行汇报。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我国水土保持区划的划分情况。
根据国土资源部的相关规定,我国将水土保持划分为重点防治区、重要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三个等级。
重点防治区主要包括土壤侵蚀严重、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重要防治区则是指存在一定程度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一般防治区则是指其他地区。
根据这一划分,我国各地区对水土保持工作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规划和实施。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各级水土保持区划的工作情况。
在重点防治区,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水土保持工作的投入,加强了对土地的管理和保护,开展了大规模的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重要防治区,各地也积极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加强了对水土流失的治理和防范,推动了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在一般防治区,虽然水土保持工作相对较轻,但各地也在加强水土保持意识的宣传和教育,推动了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
再次,我们需要关注水土保持区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一些地区在水土保持工作中仍存在投入不足、政策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其次,一些地区在水土保持规划和实施中存在信息不畅、协调不力等问题,影响了水土保持工作的效果。
最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发展中保护好土地资源,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国水土保持区划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水土保持工作的投入,加强对水土保持规划和实施的监督和指导,推动水土保持工作向纵深发展,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好我国的水土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水土保持“三区”划分
水土保持规划中“三区划分”的概念在水土保持规划中,根据水土流失的现状、特点和潜在危险,进行“三个重点区”的划分。
将天然林草覆盖面积较大、水土流失较轻,但具有水土流失加剧的潜在危险的区域,确定为重点预防保护区。
将资源开发和基本建设较集中、人为破坏新增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区域,确定为重点监督区。
将现有水土流失严重并集中连片、面积较大、对当地和下游造成严重危害的区域,确定为重点治理区。
重点预防保护区是将大面积的森林、草原和连片已治理的成果,列为重点预防保护区,制定、实施防止破坏林草植被的规划和管理措施。
重点监督区是将资源开发和基本建设规模较大、破坏地表植被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地区,列为重点监督区,要求有关单位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并与主体工程实行“三同时”制度,依法对《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
重点治理区是将水土流失严重、对国民经济与河流生态环境及水资源利用有较大影响的地区列为重点地区,进行综合治理。
水资源保护区划管理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基础资源之一,保护水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建立水资源保护区划管理制度成为必要的举措。
本文将从水资源保护区划的意义、划定原则、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深入探讨水资源保护区划管理的相关规范和标准。
一、水资源保护区划的意义及目标水资源保护区划是为了达到科学合理管理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健康的目的而划定的一种管理区域。
其主要目标包括:保护水质环境,维持水生态系统的稳定;维护生态安全,保障植物和动物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人类健康,提供优质的饮用水。
二、水资源保护区划的划定原则1. 生态保护原则:以生态系统为基础,保护和恢复水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保护湿地、河流、湖泊等水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 空间适应原则:根据地质、水文、气候等条件,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划分水资源保护区域,使之与区域发展规划相协调。
3. 目标导向原则:设立水资源保护区划的目标要明确,划定保护区域的范围和边界,确保保护区划管理的可执行性。
4. 综合管理原则:建立综合管理机制,统筹考虑水资源的各个方面,使水资源的保护工作有机结合,形成合力。
5. 可持续利用原则:在水资源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水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水资源保护区划的管理措施1. 划定保护区域边界:根据水资源保护区划的目标和划定原则,确定保护区域的边界。
考虑到水资源的关键性,可以采用自然界限、行政界限、土地利用界限等多种方式划定边界。
2. 制定保护政策与规划:制定相应的水资源保护政策,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水资源保护财政投入,同时制定水资源保护规划,明确保护区划的发展目标和实施路径。
3. 加强监测与评估:建立健全的水资源监测网络,对水资源保护区划内的水资源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
全国水土保持区划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
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资源。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给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全国水土保持区划工作应运而生。
水土保持区划是根据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水土流失特点和防治需求等因素,对特定区域进行划分和分类的工作。
它是水土保持规划、治理和管理的重要基础,对于科学制定水土保持政策、合理配置水土保持措施、提高水土保持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多样,不同地区的水土流失状况和成因存在显著差异。
例如,在黄土高原地区,由于土质疏松、植被稀少、降水集中等原因,水土流失严重,表现为沟壑纵横、土地贫瘠;而在南方丘陵山区,由于地形起伏大、降雨量大、人为开垦等因素,水土流失也较为突出,但形式和特点与黄土高原有所不同。
因此,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区划,才能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
全国水土保持区划通常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综合性原则。
综合考虑自然地理、气候、土壤、植被、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以及人口、经济、土地利用等社会经济因素,全面反映区域的水土保持特征。
二是主导因素原则。
在众多影响因素中,抓住对水土流失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如降水、地形、土壤质地等,突出区域的特色和差异。
三是区域完整性原则。
区划单元应在地域上保持相对完整,便于管理和实施水土保持措施。
四是实用性原则。
区划结果要具有实际应用价值,能够为水土保持规划、治理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在进行全国水土保持区划时,通常采用以下方法:首先,收集大量的相关数据和资料,包括地形地貌图、土壤类型图、植被分布图、气象资料、土地利用现状图等。
其次,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有用信息。
然后,根据区划原则和方法,初步划分出不同的水土保持区域。
最后,通过实地调查和专家论证,对区划结果进行修正和完善,确保其科学性和合理性。
关于水土保持区划的初步探讨从水土保护区划与水土流失类型分区的关系出发,文章主要论述了水土保持区划原则、内容、方法及指标体系的建立,最后指出水土保持区划必须与国家主体功能区相结合,以便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标签:水土保持;区划;探讨1、概述水土保持区划是指在进行水土流失实际情况调查的基础上,对水土流失空间、时间分布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弄清各个区域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明确水土流失敏感性的分布规律,制定水土保持功能分区方案的过程。
在进行区划的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等问题。
通过水土保持区划可以进行人类活动影响区域水土流失程度及趋势的预测,充分掌握水土流失的演变过程及人类活动对水土流失影响的规律,并对各区域将来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进行科学预测。
水土保持区划与水土流失类型的分区是两个既有联系有有区别的概念,后者属于自然分区,而前者是在后者基础上所进行的一种综合行政分区。
水土保持区划是在水土流失类型分区的基础上,综合区域内不同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水土保持技术等进行流失分区,目的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和防治措施。
水土保持区划应与水土流失类型、水保功能、人类经济活动及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与水平等因素充分结合。
2、水土保持区划原则在进行水土保持区划过程中,必须结合区域单元的分异规律充分考虑成因、发生发展与共轭关系,综合性与完整性关系,典型性和代表性关系等。
2.1 相似性与差异性相结合原则区域之间在自然地理、气候、生态环境等因素方面具有相似性,在進行水土保持区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区域之间自然社会条件及水土流失情况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进行区域内水土保持功能定位与防治,做到区内差异性最小,而区间差异性最大。
2.2 综合性原则水土保持区划中考虑造成水土流失的上层因素及其中的主导因素,从主导因素出发体现水土保持区划的本质和原则,综合考虑造成水土流失的各类可能原因,2.3 连续性原则进行水土保持区划时必须坚持各个分区单位的完整连续性,即各个分区单位虽然在地域上相邻,但空间上不能出现重复。
水土保持区划情况汇报水土保持是指采取各种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一种综合性工程。
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已经成为国家重点工作之一,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也纷纷加大了对水土保持工作的投入和管理。
本文将就我国水土保持区划情况进行汇报,以期对相关工作有所帮助。
一、水土保持区划概况。
水土保持区划是指根据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植被覆盖等自然因素,结合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划分出不同的水土保持区域,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和管理政策。
目前,我国水土保持区划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范围内已经划分出了多个水土保持区域,包括严格保护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等不同类型的区域。
二、各类保护区划情况。
1. 严格保护区。
严格保护区是指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对其实行严格的保护政策,禁止砍伐植被、开垦耕地等破坏性行为。
目前,我国的严格保护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如青藏高原、秦岭深山等地,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遭受破坏,恢复将十分困难。
2. 重点保护区。
重点保护区是指水土流失严重,但又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的区域,对其实行重点保护政策,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和恢复。
目前,我国的重点保护区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长江流域等地区,这些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较为突出,但又有一定的农业和经济开发价值。
3. 一般保护区。
一般保护区是指水土流失程度较轻,但又有一定的生态环境保护价值的区域,对其实行一般保护政策,加强管理和监测。
我国的一般保护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部分中部省份,这些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相对较好,但也需要加强管理和保护。
三、水土保持区划工作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水土保持区划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一些地方对水土保持区划政策的执行不到位,导致保护工作效果不佳;其次,部分地区的水土保持区划划分不够科学,没有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保护措施不够精准;最后,一些地方的水土保持区划工作缺乏有效的监测和评估机制,无法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复核划分附件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复核划分成果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复核划分(以下简称“两区复核划分”)是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的重要内容,是指导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技术支撑,是落实《水土保持法》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两区复核划分”是在原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复核划分技术导则》,充分利用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借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已批复实施的水土保持综合及专项规划等,进行复核划分的。
根据本次“两区复核划分”成果,全国共划分了大小兴安岭等23个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涉及460个县级行政单位,重点预防面积43.92万km2,约占国土面积的4.6%;东北漫川漫岗等17个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涉及631个县级行政单位,重点治理面积49.44万km2,约占国土面积的5.2%,划分成果详见附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应1在“两区复核划分”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组织开展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与重点治理区的复核划分以及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以促进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2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区名称范围省内蒙古自治区大小兴安岭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黑龙江省县(市、区、旗)额尔古纳市、根河市、鄂伦春族自治旗、牙克石市呼玛县、漠河县、塔河县、黑河市爱辉区、孙吴县、逊克县、嘉荫县、伊春市伊春区、伊春市南岔区、伊春市友好区、伊春市西林区、伊春市翠峦区、伊春市新青区、伊春市美溪区、伊春市金山屯区、伊春市五营区、伊春市乌马河区、伊春市汤旺河区、伊春市带岭区、伊春市乌伊岭区、伊春市红星区、铁力市、通河县、绥棱县呼伦贝尔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长白山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辽宁省北京市吉林省陈巴尔虎旗、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鄂温克族自治旗、满洲里市、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阿尔山市绥芬河市、东宁县敦化市、和龙市、安图县、汪清县、临江市、抚松县、靖宇县、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白山市八道江区、白山市江源区、通化市二道江区、通化市东昌区、通化县、集安市清原满族自治县、抚顺县、新宾满族自治县、桓仁满族自治县、宽甸满族自治县北京市昌平区、北京市怀柔区、北京市平谷区、密云县、延庆县沽源县、赤城县、丰宁满族自治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隆化县、燕山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滦平县、承德市双桥区、承德市双滦区、承德市鹰手营子矿区、承德县、平泉县、兴隆县、宽城满族自治县、遵化市、迁西县、迁安市、青龙满族自治县、抚宁县蓟县多伦县、正蓝旗、太仆寺旗 27 85537.2 17505.3 21 85435.0 25764.2 7 90386.7 25247.3 28 256910.0 31481.6 县个数县域总面积重点预防面积(单位km2)(单位:km2) 3区名称范围省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永登县门源回族自治县、祁连县额济纳旗甘泉县、富县、黄陵县、黄龙县、洛川县、宜君县、铜川市印台区、铜陕西省川市耀州区、铜川市王益区、淳化县、旬邑县、长武县、彬县、麟游县、千阳县、陇县、宝鸡市陈仓区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正宁县、静宁县、平凉市崆峒区、崇信县、华亭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区、清水县隆德县、泾源县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四子王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六安市裕安区、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霍山县、金寨县、岳西县、太湖县、潜山县桐柏县、信阳市平桥区、信阳市狮河区、罗山县、光山县、新县、商城县随州市曾都区、随县、广水市、大悟县、红安县、麻城市、罗田县、英山县、稀水县、薪春县共和县、贵南县、兴海县、同德县、泽库县、河南省蒙古族自治县、玛沁县、甘德县、久治县、班玛县、达日县、玛多县、称多县、玉树县、囊谦县、杂多县、治多县、曲麻莱县以及格尔木市部分甘肃省玛曲县、碌曲县、夏河县县(市、区、旗)金塔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高台县、临泽县、张掖市甘州区、民乐县、县个数县域总面积重点预防面积(单位km2)(单位:km2)祁连山-黑河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 11 197607.9 8055.9 子午岭-六盘山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 26 42468.0 8298.0 阴山北麓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内蒙古自治区安徽省 6 146159.0 25791.6 桐柏山大别山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河南省湖北省 25 53052.4 8001.0 三江源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青海省 22 404059.5 64087.6 4区名称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范围省西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县(市、区、旗)波密县、工布江达县、林芝县、米林县、朗县、加查县、隆子县、桑日县、曲松县、乃东县、琼结县、措美县、扎囊县、贡嘎县、浪卡子县、江孜县、仁布县、尼木县江达县、贡觉县、芒康县石渠县、德格县、甘孜县、色达县、白玉县、新龙县、炉霍县、道孚县、县个数县域总面积重点预防面积(单位km2)(单位:km2) 18 101308.3 10404.7 金沙江岷江上游及三江并流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四川省丹巴县、巴塘县、理塘县、雅江县、得荣县、乡城县、稻城县、若尔盖县、九寨沟县、阿坝县、红原县、松潘县、壤塘县、马尔康县、黑水县、金川县、小金县、理县、茂县、汶川县德钦县、香格里拉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福42 299196.2 99027.8 云南省贡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泸水县、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丽江市古城区、剑川县、洱源县湖北省郧西县、郧县、十堰市茅箭区、十堰市张湾区、丹江口市、竹溪县、竹山县、房县、神农架林区太白县、留坝县、城固县、洋县、佛坪县、略阳县、勉县、汉中市汉台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陕西省区、宁强县、南郑县、西乡县、镇巴县、宁陕县、石泉县、汉阴县、安康市汉滨区、旬阳县、白河县、紫阳县、岚皋县、平利县、镇坪县、柞水县、商洛市商州区、镇安县、山阳县、丹凤县、商南县 43 115070.6 29363.1 重庆市河南省城口县卢氏县、栾川县、西峡县、内乡县、淅川县 5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附件1划定、调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区划表序号保护区划定、调整市(州)县(市、区)水源地名称取水口坐标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准保护区1划定德阳市绵竹市官宋硼堰渠首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东经104°09'48.00"北纬31°27'30.00"取水口下游40米三堰分水闸门至取水口上游190米,官宋硼堰主干渠渠道内的水域范围,取水口上游190米至取水口上游980米金鱼嘴电站尾水汇入处,绵远河多年平均水位对应高程线下的水域范围。
一级保护区水域边界沿两岸纵深50米但不超过分水岭的陆域范围,其中左岸不超过国道545临河侧,右岸不超过青龙社区沿山公路临河侧。
一级保护区上边界上溯2000米,多年平均水位对应高程线下的水域范围。
一级、二级保护区水域边界沿两岸纵深至分水岭的除一级保护区外的陆域范围。
二级保护区上边界上溯4100米,多年平均水位对应高程线下的水域范围。
准保护区水域边界沿两岸纵深1000米但不超过分水岭的陆域范围。
—4—序号保护区划定、调整市(州)县(市、区)水源地名称取水口坐标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准保护区2划定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开茂水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1号取水口:东经104°27'0.60"北纬31°38'18.18"2号取水口:东经104°27'9.88"北纬31°38'19.74"开茂水库正常水位线(608米)以下,1号取水口半径300米及2号取水口半径300米的水域范围。
一级保护区水域外200米但不超过分水岭的陆域范围,其中西侧以水库大坝防浪墙为界、南侧以4号副坝防浪墙及水库巡库道路临库侧路肩为界、东侧以水库巡库道路临库侧路肩为界。
开茂水库集水范围内除一级保护区外的水域和陆域范围(含主坝、副坝坝顶路面),以及3180米的引水渠隧洞段。
附件
全国水土保持区划(试行)
全国水土保持区划是落实水土保持工作方针的重要举措,是指导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技术支撑,是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的基础和组成部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根据《全国水土保持区划导则(试行)》,本次区划采用三级分区体系,一级区为总体格局区,二级区为区域协调区,三级区为基本功能区。
全国共划分为8个一级区,41个二级区,117个三级区(详见附表全国水土保持区划(试行))。
一级区主要用于确定全国水土保持工作战略部署与水土流失防治方略,反映水土资源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的总体格局,体现水土流失的自然条件(地势—构造和水热条件)及水土流失成因的区内相对一致性和区间最大差异性。
二级区主要用于确定区域水土保持总体布局和防治途径,主要反映区域特定优势地貌特征、水土流失特点、植被区带分布特征等的区内相对一致性和区间最大差异性。
三级区主要用于确定水土流失防治途径及技术体系,作为重点项目布局与规划的基础。
反映区域水土流失及其防治需求的区内相对一致性和区间最大差异性。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应
在《区划(试行)》的基础上,进一步组织开展省级水土保持区划和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以促进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全面持续健康发展。
全国水土保持区划表(试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附件
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复核划分成果
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
治理区复核划分(以下简称“两区复核划分”)是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的重要内容,是指导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技术支撑,是落实《水土保持法》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两区复核划分”是在原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
划分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复核划分技术导则》,充分利用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借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已批复实施的水土保持综合及专项规划等,进行复核划分的。
根据本次“两区复核划分”成果,全国共划分了大小兴安岭等23个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涉及460个县级行政单位,重点预防面积43.92万km2,约占国土面积的4.6%;东北漫川漫岗等17个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涉及631个县级行政单位,重点治理面积49.44万km2,约占国土面积的5.2%,划分成果详见附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应
在“两区复核划分”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组织开展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与重点治理区的复核划分以及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以促进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
3
4
5
6
7
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8
9
10
11
12。
附件全国水土保持区划(试行)全国水土保持区划是落实水土保持工作方针的重要举措,是指导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技术支撑,是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的基础和组成部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根据《全国水土保持区划导则(试行)》,本次区划采用三级分区体系,一级区为总体格局区,二级区为区域协调区,三级区为基本功能区。
全国共划分为8个一级区,41个二级区,117个三级区(详见附表全国水土保持区划(试行))。
一级区主要用于确定全国水土保持工作战略部署与水土流失防治方略,反映水土资源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的总体格局,体现水土流失的自然条件(地势—构造和水热条件)及水土流失成因的区内相对一致性和区间最大差异性。
二级区主要用于确定区域水土保持总体布局和防治途径,主要反映区域特定优势地貌特征、水土流失特点、植被区带分布特征等的区内相对一致性和区间最大差异性。
三级区主要用于确定水土流失防治途径及技术体系,作为重点项目布局与规划的基础。
反映区域水土流失及其防治需求的区内相对一致性和区间最大差异性。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应在《区划(试行)》的基础上,进一步组织开展省级水土保持区划和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以促进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全面持续健康发展。
文案大全文案大全文案大全文案大全文案大全文案大全文案大全文案大全文案大全文案大全文案大全文案大全文案大全文案大全文案大全文案大全文案大全文案大全文案大全文案大全文案大全文案大全文案大全文案大全文案大全文案大全文案大全文案大全文案大全文案大全文案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