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62 MB
- 文档页数:31
第三讲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处理策略一、两圆一线与两线一圆二、代数解法(SSS法)前提:三边的平方是常数或者是关于某个参数的二次式,根据边或直角分类三、几何解法(SAS法)1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前提:三角形有一个不变的内角θ步骤:①用同一个参数表示该不变角相邻的两条边;②以腰为标准分三类列方程。
具体如下:情形一、当定角θ为顶角时,如图3-2-6,有a=b;情形二1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当定角θ为底角且b为腰时,如图3-2-7,有cosθ=a/2b;情形三、当定角θ为底角且a为腰时,如图3-2-8,有cosθ=b/2a.2直角三角形存在性问题法1:若直角三角形有一个不变的锐角θ,可狠抓不变角θ,利用其三角函数列式计法2:依托直角三角形,作“横平竖直”辅助线,造“一线三直角”,利用相似求解3等腰直角三角形存在性问题方法:一般构造“一线三直角”全等,即“K 字型”全等值得一提的是,以上问题,有时还可以结合导角、相似等转化手段进行求解例1、在菱形ABCD中,∠ABC=60°,AB=12,点P是这个菱形内部或边上的一点,若以点P、B、C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则P、D(两点不重合)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_________。
变式1、在菱形ABCD中,∠ABC=120°,AB=12,点P是这个菱形外部的一点,若以点P、B、D为顶点的三角形是Z直角三角形,则P、C(两点不重合)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_________。
例2、已知点A(3,0),B(0,4),在坐标轴上找一点C,使△ABC为等腰三角形,求所有点C的坐标..变式1、已知点A(3,0),B(0,4),在坐标轴上找一点C,使△ABC为直角三角形,求所有点C的坐标..例3、如图,二次函数y=a(x2﹣2mx﹣3m2)(其中a,m是常数,且a>0,m>0)的图象与x轴分别交于点A、B(点A位于点B的左侧),与y轴交于C(0,﹣3),点D在二次函数的图象上,CD∥AB,连接AD,过点A作射线AE交二次函数的图象于点E,AB平分∠DAE.(1)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a;(2)求证:为定值;(3)设该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为F,探索:在x轴的负半轴上是否存在点G,连接GF,以线段GF、AD、AE的长度为三边长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如果存在,只要找出一个满足要求的点G即可,并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该点的横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以下是几何解法(一、)显性的不变角(二、例4已知矩形ABCD的三个顶点B(4,0),C(8,0),D(8,8),抛物线y=ax2+bx+c过A、C两点.(1)直接写出点A的坐标,并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2)动点P从点A出发.沿线段AB向终点B运动,同时点Q从点C出发,沿线段CD向终点D运动.速度均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运动时间为t秒.过点P作PE⊥AB交AC于点E.①过点E作EF⊥AD于点F,交抛物线于点G.当t为何值时,线段EG最长?②连接EQ.在点P、Q运动的过程中,判断有几个时刻使得△CEQ是等腰三角形?请直接写出相应的t值.例5在△ABC中,AB=AC,点P、D分别是BC、AC边上的点,且∠APD=∠B,若AB=10,BC=16,当△APD为直角三角形时,求BP的长变式:在△ABC中,AB=AC,点P、D分别是BC、AC边上的点(点P不与B、C重合),且∠ABD=∠B,若AB=10,BC=16,当△APD为等腰三角形时,求BP的长(二)隐形的不变角(三)例6、如图,已知Rt△ABC中,∠C=90°,AC=8,BC=6,点P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从A向C运动,同时点Q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从A→B→C方向运动,它们到C点后都停止运动,设点P,Q运动的时间为t秒.(1)在运动过程中,求P,Q两点间距离的最大值;(2)经过t秒的运动,求△ABC被直线PQ扫过的面积S与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3)P ,Q 两点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时间t ,使得△PQC 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此时的t 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例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1,0)与直线l :y=x 34,点B 在x 轴正半上,且位于点A 的右侧,过点B 作x 轴的垂线,交直线l 于点C,再过点C 作直线l 的垂线,交x 轴于点D 在BC 上取点E ,使BE=BA,连接OE,并延长,交CD 于点F,当△CEF 为等腰三角形时,求点C 的坐标..练习1、直线y=-x+4与x 轴交于点B,点C 在直线AB 上,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求一点,使得以O 、A 、C 、D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菱形。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其证明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四章“几何图形”的相关内容。
具体章节为第1节“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其证明”。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定理及其证明,以及等腰三角形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定理,能够运用性质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几何思维水平。
3. 通过对等腰三角形的探究,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其证明。
难点:理解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课件、几何模型。
学具:笔记本、尺子、三角板、剪刀。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等腰三角形物品,如三角板、剪刀等,引导学生发现等腰三角形的特征。
3. 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引导学生利用几何模型,通过剪切、拼接等方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4. 例题讲解:出示相关例题,如“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求其底角的度数”,让学生运用性质定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出示一些关于等腰三角形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定理及其证明过程。
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求其底角的度数。
答案:底角的度数= (180° 顶角的度数) ÷ 2。
2. 作业题目:判断下列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答案:判断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只需判断两腰是否相等。
如果两腰相等,则为等腰三角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可能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拓展延伸: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等腰三角形物品,尝试解释其原理。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完整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17页至119页,主要讲述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具体内容包括:1. 等腰三角形的定义;2. 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3. 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中线、高、角平分线合一;4. 等腰三角形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及其性质;2. 培养学生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难点: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线、高、角平分线合一的证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课件;学具:三角板、量角器、直尺、圆规、剪刀、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等腰三角形物品,如三角形桌椅、三角形黑板等,引导学生发现等腰三角形的特征。
2. 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定义:等腰三角形是指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
3. 证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用三角板、量角器等工具,测量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度数,发现两底角相等。
4. 讲解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线、高、角平分线合一的性质:引导学生观察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高、角平分线,发现它们交于同一点。
5. 应用练习:让学生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等腰三角形的面积、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 等腰三角形的定义2. 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3. 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线、高、角平分线合一七、作业设计三角形1:底边为6cm,两腰分别为5cm、5cm;三角形2:底边为8cm,两腰分别为7cm、7cm;三角形3:底边为10cm,两腰分别为8cm、8cm。
答案:三角形1是等腰三角形,因为两腰相等;三角形2是等腰三角形,因为两腰相等;三角形3不是等腰三角形,因为两腰不相等。
2. 题目: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12cm,腰长为5cm,求该等腰三角形的面积。
知识点:2.(尺规作图)已知线段 AB,以AB为边的等腰△ABC有无数个,C点的分布位置可分为三类:(1)以点A为圆心, AB长为半径的圆周上;(2)以点A为圆心, AB长为半径的圆周上;(3)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
以下简称“两弧一中垂线”。
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解题策略: 第一步分类讨论:一般按直角顶点分三类。
第二步画状态图:利用尺规作图,画一圆两垂线。
第四步列方程:过直角顶点作两坐标轴的平行线, 构造K 型相似或射影型相似。
若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则构造 K型全等。
有关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解题策略:分类讨论:按哪两边相等分三类。
画状态图:利用尺规作图,画两弧一中垂线。
列方程:一是运用勾股定理表示两腰,利用两腰相等列出方程;二是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过顶点作底边的垂线,把底边平分来列方程;三是构造相似三角形来列方程。
其实这类问题的解决关键就是:点。
一、在所求的等腰三角形中,有两个顶点的坐标是确定的(即一边长度确定),确定第三个顶点的存在。
解题策略1: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边(不妨设为AB)与其第三个点(不妨设为P )所在直线或曲线(不妨设为l),来确定等腰三角形的第三点P的位置(即确定三角形的形状)。
而对已知一边的等腰三角形,根据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性可分以下情况讨论:①该边(AB )是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则第三点P一定在该边的垂直平分线上,所以一定在AB 的垂直平分线与直线或曲线l的交点处;②该边 AB是等腰三角形的腰,此时又可对该边的两个端点进行讨论:当点 A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顶点时,则第三个点 P 必在以A为圆心,AB为半径的圆上;当点B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顶点时,则第三个点 P 必在以B 为圆心,AB为半径的圆上。
进而再根据点P所在直线l的位置,可以确定点P为圆与直线或曲线l的交点。
不妨把这种尺规作图的方法称为“两圆(弧)一中垂线”法。
例1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如图,抛物线2=++与x轴交于点A(1,0)、y ax bx cB(7,0),与y轴交于点C,且OC的长为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