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原理-第5章:液相传质步骤动力学
- 格式:ppt
- 大小:1.93 MB
- 文档页数:94
第5章液相传质过程与浓差极化主要内容5.1 液相传质方式与基本方程5.2 平面电极上的稳态扩散传质过程5.3 浓差极化动力学方程5.4 电迁移对稳态扩散的影响液相传质过程是电极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过程,涉及反应物离子向电极表面的传质过程以及生成物向溶液本体的传质过程。
由于电极过程中传质过程速度的缓慢而引起的电极极化现象为“浓差极化”。
本章将介绍液相传质过程中的规律以及浓差极化控制的电极过程的动力学方程。
为了简单,在讨论浓差极化时,假设电子转移速度很快,远远大于液相传质速度。
5.1 液相传质方式与基本方程5.1 液相传质方式与基本方程5.1.1 液相传质的三种方式5.1.2 三种液相传质的比较5.1.3 液相传质的基本方程5.1.1 液相传质的三种方式(1)对流溶液中物质的粒子随着流动的液体一起运动,此时液体与离子之间没有相对运动,这种传质方式叫对流。
包括:自然对流(温度差、密度差等),强制对流(搅拌等)。
对流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到达电极表面的粒子数目。
采用对流流量πc,i 来描述溶液中i离子的对流传质速度。
πc,i :粒子i 在单位时间、垂直于运动方向的单位截面积上流过的量,单位(mol •m -2•s -1) ;v x :与电极表面垂直方向上的液体的流速,单位(m •s -1);c i :为i 离子的浓度,单位(mol •m -3)。
ix i c c v •=,π(2)电迁移当所研究的粒子带有电荷(即为离子)时,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将引起带电粒子迁移。
电迁移作用引起的所研究粒子的传质速。
度为πe,i显然:当研究对象(反应物或生成物)不带电荷时,如为中性分子,则不存在电迁移。
(3)扩散当溶液中某一组分存在浓度差,即在不同区域内某组份的浓度不同时,该组份将自发的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移动,这种液相传质运动叫扩散。
稳态扩散时,即扩散区域内各点浓度不随时间而变化,这时可用Fick第一定律计算扩散速度。
(3)传质发生的区域电极表面附近的液层可以分为双电层区、扩散层区、对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