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
- 格式:ppt
- 大小:110.50 KB
- 文档页数:14
第一章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第一节建立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学前游戏本质观的演变什么是游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游戏本身具有复杂性•由于不同研究者处于不同的学术背景,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方法论不同和所依据的材料不同,使得人们对于游戏概念的界定难以找到统一的理论和研究标准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游戏概念的非自觉化理解•游戏在战国时期“管仲所谓‘言室满室,言堂满堂者,非特谓游戏饮食之言也,必谓大物也。
’”•而现代词语系列中与“玩”“玩耍”十分相似•在英文中,游戏有play与game两词,其中与“play”更为相关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人们对游戏本质的理解建立在本能论的基础上,即初步建立起了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德国的福禄贝尔是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
福禄贝尔对游戏的价值论述:•发展儿童的动作和与人合作的精神•儿童在游戏中自由获得愉悦体验以提高教育效果•儿童在游戏中遵循游戏规则,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感•德国思想家席勒和英国心理家斯宾塞将游戏论看做是剩余精力的无目的消耗•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则从游戏复演论的观点出发,指出游戏是种族的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德国心理学家格鲁斯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游戏的动因或价值的,他主张游戏是对未来生活需要的活动的准备,是本能的练习或训练•荷兰生物学家、心理学家拜敦代克提出游戏成熟说,认为游戏是儿童操作某些物品得以进行的活动,不是单纯的机能,而是幼稚动力的一般特点的表现游戏的本能论及其生物性的游戏本质观(评价)优点:•既充分肯定了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论中的作用•关注了游戏对于个体的生物学意义和价值以及游戏活动的生理性特点缺点:•它也使人们对儿童的游戏概念的界定停留于对动物游戏的理解相同的认识水平,不能够全面、客观地展现出儿童游戏作为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的游戏的本质属性和主体性价值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前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提出)•维果茨基认为游戏是在真实的实践之外,在行动上再造某种生活现象,在这种活动中儿童凭借语言,以角色为中介,了解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心理学家艾里康宁同样提出游戏是在真实条件之外,借助想象,利用象征性的材料,再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对儿童而言“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的游戏本质补充: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提出三个中心;以儿童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评价•把游戏看作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使人们可以看到作为社会人的儿童的游戏的产生、来源和发展的社会制约性、历史制约性等特点和规律,以及游戏对于儿童作为人的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使人们对游戏的概念的理解有了更加客观化和科学化的思想基础,也深刻地推动了儿童游戏论在教育中的实践和运用。
幼教游戏知识点总结大班一、游戏概念及特点1. 游戏的定义游戏是儿童在自愿、自主、自主的情况下参与,充满趣味和乐趣,目的是享受乐趣和满足心理需求的一种活动。
2. 游戏的特点(1)自愿参与:儿童游戏是自主选择参与的,没有外力干预。
(2)乐趣和情趣:游戏是基于儿童的乐趣和情趣,能引起儿童的兴趣。
(3)目的性:游戏要有一个目的,可以是娱乐、学习、锻炼等。
(4)规则性:游戏必须有规则,儿童在游戏中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这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纪律性和社会性。
二、幼儿游戏的发展1. 幼儿游戏的阶段(1)单体游戏期:1-2岁,主要进行个体活动,如爬行、站立、行走等。
(2)对话游戏期:2-3岁,主要进行对话游戏,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需求。
(3)合作游戏期:3-4岁,开始参与多人游戏,学会分享和互动。
(4)规范游戏期:4-5岁,开始遵守游戏规则,学会合理竞争和合作。
2. 幼儿游戏的特征(1)观感的多样性:儿童喜欢用多种感官参与游戏活动,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
(2)情感的真实性:儿童在游戏中表现出真实的情感,包括喜怒哀乐、亲情关系、友情交往等。
(3)行为的循序性:儿童的行为在游戏中会呈现出一定的顺序性,如先后顺序、连续性等。
(4)思维的固定性:儿童在游戏中会表现出一定的思维固定性,如喜欢进行重复性游戏。
三、幼儿游戏的分类1. 教具游戏:如积木、拼图、穿珠子等,通过这些教具让儿童进行一定的认知和操作训练。
2. 角色扮演游戏:如模仿家庭生活、模仿职业等,儿童可以在游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生活场景。
3. 拼图游戏:如大型拼图、立体拼图等,通过拼图游戏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4. 认知游戏:如认识颜色、形状、大小等,让儿童通过游戏认识不同的事物。
5. 操作游戏:如搭积木、搭乐高等,通过操作游戏锻炼儿童的手眼协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四、幼儿游戏的意义1. 促进发展:游戏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机会,通过游戏可以促进儿童的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交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学前儿童游戏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1、游戏:是一种在固定时间和地点限制内的自愿活动或消遣,遵循自由接受但绝对应该遵守的规则;游戏本身具有一定的目标,同时伴随着紧张、喜悦的感觉和“不同于平常生活”的意识。
2、游戏规则:是游戏者在游戏中的行为顺序和被允许或者被禁止的各种行为的固定。
3、角色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愿望,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表现其生活体验的一种游戏。
4、机能性角色:幼儿通过模仿对象的典型动作来进行扮演的角色。
5、互补性角色:是指幼儿所扮演的角色是依角色关系中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
6、表演游戏:也称戏剧游戏,是指幼儿根据故事或童话等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情节,通过扮演角色,运用语言、动作和表情进行表演的一种游戏形式。
7、桌面游戏:指在桌面上以小玩具替代作品中的角色,幼儿以口头独白、对白和操纵玩具角色的动作,来再现作品的内容。
8、结构游戏:称建构游戏,是幼儿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玩具或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金属片、泥沙、雪等)构造物体形象,反应现实活动的一种游戏。
9、局部改变创造法:改变某一物体的局部就是创造。
10、列项改变创造法:列出可以改变的项目,为幼儿提供创造的思路。
11、智力游戏:根据一定的智育任务设计的,以智力活动为基础的一种有规则的游戏。
12、智力: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我们每个人多少都具有的智力因素,包括观察力等,我们称之为类智力因素。
另一部分是人类具有的,二我们某个人可能有且差异很大的智力因素,包括数学能力等,我们称之为个性智力因素。
解答与论述一、游戏的本质特征(P6-9) 1、游戏是内在需要的自愿活动 2、游戏是“日常生活”的表征 3、游戏富有选设性的自足乐趣 4、游戏是有规则的活动二、幼儿游戏的发展阶段(P13) 1、依据认知发展的游戏阶段(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①、练习性游戏阶段(0---2岁)②象征性游戏阶段(2---7岁)③规则性游戏阶段(7---12岁)2、依据社会性发展划分的游戏阶段(美国心理学家帕登)①、独自游戏阶段(学步期)②、平行游戏阶段(3岁左右)③、联合游戏阶段(4岁左右)④、合作游戏阶段(5岁以后)三、角色游戏的教育作用 1、发展幼儿的智力 2、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3、培养幼儿的意志品质 4、培养幼儿的情感和性格 5、促进幼儿身体和语言的发展四、小班角色游戏的特点与指导要点(P44)特点:1、目的性不强 2、同伴间交往较少 3、角色意识不强指导要点:1、为幼儿提供种类少、数量多、而且形状相似的成型玩具2、教师多以角色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 3、帮助他们明确主题。
学前游戏论第一章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本章核心概念:游戏是发生于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第一节儿童游戏的本质观1、游戏的生物生本质观的基本观点:肯定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
2、社会性本质观:(1)此观点由前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首先提出,坚持社会性本质观是前苏联游戏理论的特征。
(2)我国教育百科全书中游戏的概念:游戏是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
这是一种社会性本质观。
(3)对社会性本质观的评价:这种游戏本质观容易导致:“游戏仅仅被作为获取大纲要求所规定的知识的补充教学手段,教师常常像组织作业那样领导幼儿的游戏。
”(4)教育家杜威的游戏本质观。
第二节学前游戏的基本特征1、了解我国的对学前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简答):一、游戏室儿童主动的资源的活动;二、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三、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四、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2、理解纽曼的游戏特征学说。
如控制:内控与外控?;真实;动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纽曼提出,用控制、真实性和动机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
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内部动机(填空)动机可疑分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填空)第三节学前游戏的结构要素1、学前游戏的结构:(1)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表情、动作、言语、材料(玩具)等外显行为。
(填空)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名词解释)机能性角色:这是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有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动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
(名词解释)儿童游戏是“我要玩”而不是“要我玩”(这说明游戏是受哪种动机控制:内部动机的控制)(选择题)角色扮演。
幼儿游戏知识点总结大全一、游戏的基本概念游戏是幼儿在自愿和自发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具有童真性质的活动。
在游戏中,幼儿能够享受到快乐、放松、创造和交流等多种心理感受。
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游戏还能够帮助幼儿培养协调、思维、逻辑能力,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游戏的分类1、按照参与者的不同,游戏可以分为单人游戏和团体游戏。
单人游戏是指幼儿独自进行游戏,如玩泥巴、画画等;团体游戏是指幼儿与其他伙伴共同参与的游戏,如跳绳、捉迷藏等。
2、按照游戏的形式,可以分为竞技游戏、趣味游戏与戏剧游戏。
3、按照游戏的内容,可以分为体育游戏、认知游戏、社交游戏和创造游戏。
三、游戏的目的1、游戏能够增强幼儿的个体能力,包括体能能力、智力能力、情感能力和社会能力。
2、游戏能够促进幼儿的心理发展,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和专注力。
3、游戏能够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游戏的原则1、游戏的原则是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内容和方式。
2、游戏中的指导和干预应该以引导和激励为主,避免过多的干预与指导。
3、游戏应该是具有挑战性的,但是必须符合幼儿的能力水平,不能过于困难或者过于简单。
4、游戏中的竞争应该是公平的,避免因输赢而产生的不良影响。
五、游戏的方法1、玩具游戏:通过各种各样的玩具,如积木、拼图等,让幼儿进行一些逻辑推理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2、运动游戏:通过各种体能游戏,如跑步、跳绳等,让幼儿锻炼身体,提高体能。
3、社交游戏:通过角色扮演和合作游戏,让幼儿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和分享。
4、创造游戏:通过手工制作、绘画、音乐活动等,让幼儿发挥想象力,培养创造力。
5、认知游戏:通过数学游戏、观察游戏等,让幼儿学会思维逻辑、数学概念等。
总结一下,幼儿游戏是一种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的活动。
在幼儿游戏教育中,教师应该充分理解游戏的基本概念、分类、目的、原则和方法,根据幼儿的特点和能力,科学设计游戏活动,引导幼儿参与游戏,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学前儿童游戏指导复习资料第一章游戏概述(一)游戏的定义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自由调控参与其中,能够获得愉快和满足的非功利性行为或行动。
①游戏含义的解读:(1)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自由调控的活动;(2)(2)游戏是儿童获得愉快和满足的活动;(3)(3)游戏是儿童非功利性参与的活动。
②中西方游戏含义的相似之处:第一,游戏的本意都与动作或运动有关。
第二,第二,游戏活动不同于“工作”,其特点是“逸”,是没有沉重的任务负担的、轻松自在的休闲娱乐活动。
第三,第三,游戏一词带有“无意义的”“无价值的”等贬义。
(二)游戏的类型:①练习性游戏:又称为感知运动游戏或技能性游戏,是儿童发展过程中最早出现的、对新习得但还不够熟练的动作进行联系的游戏活动形式。
②象征性游戏:又称为想象游戏或假装游戏,是指幼儿以自己的动作、语言、身体或其他物品等代替物为中介,在想象的情境中表现和反映现实生活体验的游戏活动。
③结构游戏:又称建构游戏,指幼儿按照一定的计划或目的来组织游戏材料或其他物体,呈现出一定的形式或结构的活动,它是对现实生活中各种物体的反映。
④规则游戏:是指两个以上的游戏者参与的、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带有竞争性质的游戏。
⑤创造性游戏:是幼儿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创造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三种。
领会:①游戏分类的依据及类型:(1)以认知发展为依据的游戏包括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规则游戏四类;(2)以儿童社会性发展水平及其在游戏中的不同表现对儿童游戏进行分类包括偶然的行为或无所事事、旁观、独自游戏、平行游戏、协同游戏、合作游戏;(3)根据教育实践中游戏如何促进幼儿发展为依据包括创造性游戏、有规则游戏。
(三)儿童游戏的特点:①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与客观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②自主性体验:自主性体验是由游戏活动中的自由选择、自主决定而产生的。
自主性体验是游戏性体验的重要成分。
游戏的概念及特点每个人谈论起自己的童年都离不开游戏,游戏对孩子们来说总是充满趣味和魅力,总是欢乐愉悦的。
一、游戏的概念游戏的字面意思,即游乐嬉戏。
“游”字让人想象在水中自由自在的游动,“戏”字自古以来又有舞动、活动起来的意思。
荷兰语言学家胡伊青加对于游戏的定义为:游戏是一种在固定时间和地点限制内的自愿活动或消遣,遵循自由接受但绝对应该遵守的规则;游戏本身具有一定的目的,同时伴随着紧张、喜悦的感觉和“不同于平常生活”的意识。
二、游戏的特点幼儿游戏有四个典型的特征。
1.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的活动。
幼儿进行游戏是一种自愿自发的行为,孩子们玩游戏乐此不疲,这是因为游戏是他们发自内心的需要。
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游戏内容和方法,自由自在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2.游戏是儿童感到快乐的活动。
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是一种享受。
幼儿在游戏中总是可以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能够全身心放松,使自己无拘无束的自由活动。
儿童也能在自己的操作和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极大的愉悦体验。
3.游戏是源于“日常生活”的虚构活动游戏的内容、种类和玩法都来自于社会生活,但游戏不是真实的日常生活。
例如在玩娃娃家的游戏中,孩子使用真实的梳子给布娃娃梳头,但这一行为只是孩子在游戏中的象征性行为,梳子在此时也只是游戏中的玩具。
游戏不是儿童主观臆断或空想,而是以客观现实为依据,是周围生活的反映和写照。
4.游戏是充满想象力和创造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需要“以人代人”“以物代物”,把各种材料想象成真正的物品,并模仿成人对它们的行为。
幼儿依靠想象不断变换物体、角色、情节。
在任何游戏中,幼儿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把游戏的方式加以变化,富有趣味性。
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是幼儿的基本权利,也是学前教育的一种重要教育手段。
了解什么是游戏和游戏的本质特点,对教育者在组织幼儿游戏时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0399 学前游戏论课程教学提纲(参考教材:丁海东编著《学前游戏论》)第一章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本章核心概念:游戏是发生于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第一节儿童游戏的本质观 1、游戏的生物生本质观的基本观点:肯定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
2、社会性本质观:(1)此观点由前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首先提出,坚持社会性本质观是前苏联游戏理论的特征。
(2)我国教育百科全书中游戏的概念:游戏是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
这是一种社会性本质观。
(3)对社会性本质观的评价:这种游戏本质观容易导致:“游戏仅仅被作为获取大纲要求所规定的知识的补充教学手段,教师常常像组织作业那样领导幼儿的游戏。
”(4)教育家杜威的游戏本质观。
第二节学前游戏的基本特征 1、了解我国的对学前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简答):一、游戏室儿童主动的资源的活动;二、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三、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四、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2、理解纽曼的游戏特征学说。
如控制:内控与外控?;真实;动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纽曼提出,用控制、真实性和动机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
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内部动机(填空)动机可疑分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填空)第三节学前游戏的结构要素 1、学前游戏的结构:(1)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表情、动作、言语、材料(玩具)等外显行为。
(填空)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名词解释)机能性角色:这是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有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动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
(名词解释)儿童游戏是“我要玩”而不是“要我玩”(这说明游戏是受哪种动机控制:内部动机的控制)(选择题)角色扮演。
学前游戏论什么是学前游戏论1989年11月,第44届联合国大会在巴黎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有“从事与年龄相适应的游戏和娱乐活动”的正当权利。
p31996年我国正式施行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p3学前游戏理论是从学前教育学和心理学中分化出来并日趋独立的一门分支学科或理论。
是学前教育学及儿童心理学领域在游戏研究上纵的深入和面的扩展。
p3学前游戏论具体概念:主要是从教育的观点出发,专门研究学前儿童的游戏现象,揭示其发展规律,探索其价值和教育实施及指导的一门学科。
p4第一章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第一节建立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一、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游戏概念多种多样,难以定论:p7一方面是一类行为的总称,包括的行为具有极广的范围:1、主动控制的分量、复杂的程度2、动静的性质和3、运用材料的种类、多少等方面,差距很大。
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研究者处于不同的学术背景,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方法论不同和所依据的材料不同:(一)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1、福禄贝尔: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p92、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德国的席勒和英国的斯宾塞主要观点:是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潜意识中的本能和欲望在生活中的宣泄或补偿。
儿童身上有除了维护正常生活之外的剩余精力。
儿童的剩余精力必须要找到出路消耗、发散出去,否则就像不透气的蒸汽锅,要发生爆炸,于是就用自然的无目的的活动方式----游戏以获得快乐,这样就产生了游戏。
游戏就是儿童和高等动物对剩余精力的一种无目的的消耗。
3、霍尔复演说:是种族的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儿童游戏是重现祖先生物进化的过程,重现祖先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动作和活动个体在出生以前即胎儿期复演了动物进化的过程;4岁前的婴幼儿期复演了动物到人的进化阶段;4—8岁的儿童期复演了人类从蒙昧向文明过渡的农耕时代,比如儿童的追逐活动是狩猎本能的复演,;12—25岁的青少年期则是复演了人类的浪漫主义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