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义,与,社群]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1)
- 格式:docx
- 大小:11.68 KB
- 文档页数:5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 年第1 期Ξ美国的个人主义与社团精神唐卓(中山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系, 广东广州510275)摘要: 美国是个人主义和社团主义盛行的国家。
本文从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区别出发, 分别分析了个人主义和社团主义的根基, 论述了两者结合的现状, 最后, 谈了两者的不足与补救的设想。
关键词: 个人主义; 利己主义; 社团主义中图分类号: D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 0681 (2003) 01 - 0038 - 03作者简介: 唐卓(1980 - ) , 女, 汉族, 湖南长沙人, 中山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系行政管理研究中心, 研究方向为行政学理论。
美国电子数据系统公司的创始人佩罗曾说过:“苍鹰孤影, 它们永远形单影只。
”这是美国人个人主义的最好诠释。
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的区别今天的人们一谈起美国人, 就认为他们是典型的个人主义者, 把自私、冷漠、金钱至上都看成美国人的代表性特征。
这样看是过于偏激的, 而且把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混为了一谈。
托克维尔对此有明晰的区分: “利己主义是对自己的一种偏激的和过分的爱,它使人们只关心自己和爱自己胜于一切。
个人主义是一种只顾自己而又心安理得的情感, 它使每个公民同其同胞大众隔离, 同亲戚和朋友疏远。
利己主义来自一种盲目的本能, 而个人主义与其说来自不良的感情, 不如说来自错误的判断。
”[1] 我们认为利己主义是真正的自私, 有时候会害到别人甚至社会, 而个人主义则是完全的个人自己的生活态度的选择, 不会刻意伤害旁人。
现在的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关于它的强权政治和霸权野心, 是可以用利己主义来解释的, 美国政府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不择手段, 对别的国家到处干涉而不顾他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可是, 就单个的美国人来说, 我们认为则不能用利己主义来界定, 美国人民自认为自己是个人主义的, 对政府的行为不采取支持的态度, 而是自己仍过自己的生活。
个人主义指数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是一个政治名词,任何一个人既是“个人”的,又是集体的,加上“主义”就成为一个人的倾向,个人主义是一个人的主动倾向,而集体主义是一个人被动倾向,一个人越强大越倾向于个人主义,越弱小越倾向于集体主义,老虎强大,其工作方式是个人主义的,蚂蚁弱小,其工作方式是集体主义的,当一个人强大到无所不能的时候,他一定是很个人的,这很可怕,当一个人弱小到没有缚鸡之力,他是最需要集体的,这更加可怕,因为这种威吓是隐性的。
如果社会逻辑从集体主义开始,那么人只能是幼稚的、愚味的,人的发展至多是受控制牵引的,因为集体需要这种状态。
如果社会逻辑从个人主义始,那么人就是主动的、自然的、人本的,这也是马克思所说“一切人的全面发展只有以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为前提”的概括。
作为个体的人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整体,而集体只不过是人为的、虚拟的整体,一个实在整体各方面的发展一定是自然联结的,互相润泽的,实现各尽所需;一个虚拟整体中每一个方面往往都有相同的目标,在一起为目标努力的时候,也反过来被目标所累。
人是一个自然“集体”,在于它各部分功能不同,五官各做着自己的事,享受着各自的利益;集体当中肯定有功能相同的部分,就是因为有相同,“同性排斥”,也就很难成为“集体”。
每一个人的发展是集体发展的条件,集体发展是个人发展的保证。
后半记是可疑的,虽然小河有水是大河有水的条件,但反过来说,大河有水是小河有水的保证,就荒唐可笑了,到了大河要反哺小河的时候,也就说明小河没有获得真正的发展。
因此,发展自己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任何人的发展都要靠自己,发展一定是个人主义的,只有个人主义才是发展的温床。
人的发展是冲破一重重禁锢而成的,从只能喝奶到可以吃饭,从只能受家人的庇护到可以独立行动,从家庭走向学校,从学校走向社会,从一个工作变换为另一种工作,是对局限自己的“集体”不断反叛才成就自己。
否则,谈何有发展。
辩证关系没有个人主义也就无所谓集体主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是互相印证,相互依存的,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多数个个人主义的集中统一就为集体主义;集体主义中含有个人主义,某个个人主义也能代表集体主义;集体主义占优时,个人主义往往被抹杀,个人主义占优时,集体主义无法形成;在实践中,集体主义的正确性大都多于个人主义,在特殊情况下或偶然情况下,个人主义也可能正确。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1.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是两大原则之间的对立: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任何他人或集体都不得剥夺其权利,所以,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并且是为了自己而生存,而不是为了集体的利益而生存。
集体主义认为,个人没有任何权利,他的工作、身体和个性都属于集体,集体为了它自己的利益可以用任何方式任意对个人进行处置,所以,个人的存在需得到集体的允许,并且是为了集体而存在。
这两种原则是两个对立的社会制度生成的根源。
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就是两大社会制度之间的对立。
2.什么是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是人们为了能共同生活而遵守的法令。
制定这样的法令,必须以一个基本原则作为起点,那就是要首先回答这样的一个问题:社会的权力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个人主义的回答是:社会的权力是有限的,因为它受到不可剥夺的个人权利的限制,社会只能制定不会侵犯这些权利的法律。
集体主义的回答是:社会的权利是无限的,社会可以任意制定法律,并任意地强加给任何人。
例如:在崇尚个人主义的制度下,任何人都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去通过一项法律以结束某个人的生命,哪怕是有百万人之众。
如果他们真的这样做了,那么他们就侵犯了保护生存权利的法律,必将受到惩罚。
在奉行集体主义的制度下,只要有利可图,任何人多势众的群体(或任何自称可以代表多数人的人)完全可以通过一项法律来结束某个人(或任何少数人群体)的生命。
个人的生存权利在那里是得不到承认的。
根据个人主义原则,杀人是非法的,而保护自己是完全合法的,法律站在权利一边。
根据集体主义原则,人多势众的一方杀人是合法的,而自卫却是非法的,法律站在多数人的一边。
在第一种情况里,法律代表的是道德原则。
在第二种情况里,法律代表的是无视道德原则的观点,人们可以为所欲为,只要他们能在数量上占上风。
在崇尚个人主义的制度下,在法律面前任何时候人人都是平等的。
每个人都拥有相同的权利,不论他是势单力薄,还是身后有百万人撑腰。
社会福利思想中各思想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划分
一、集体主义的定义
集体主义是指集体目标优先于个人目标的一种政治体制。
个体特征由其所属的集体特性所决定的一种价值观,集体主义强调整个社会需求比个人自由重要的多,一般倾向于经济和政治上的极权。
在当代,集体主义的衣钵为社会主义所继承。
二、个人主义的定义
个体主义是指个人应享有其经济和政治自由,个体特性以自我为中心的一种价值观,强调个人的利益应优先于集体利益。
个人主义强调对民主政治体制和自由市场经济的主张,建立在两个核心原则基础之上:第一个原则强调个人自由与个人表达的重要性;第二原则强调只有通过让人民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才能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而不是由某个集体机构来规定什么是社会的最高福利。
三、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区别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是两种对立的思想体系。
①阶级属性不同。
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个人主义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②重视之点不同。
集体主义重视群体和社会利益。
个人主义重视个体和死党的利益。
③演化前景不同。
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每个人坚持和践行的道德原则。
个人主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将被人类彻底抛弃。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霍夫斯坦德(G. Hofstede)文化分析框架是迄今为止在跨文化管理研究中较为完整、系统的文化分析模式。
它说明了一个国家的管理原则与方式是建立在其文化基础上的,只有透过文化的差异性观察不同国家的管理方式的差异性,才能提升跨文化管理活动的目标性及有效性.霍氏认为,文化是在一个环境中的人们共同的心理程序,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经验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体、区域或国家的这种程序互有差异。
这种文化差异主要可分为四个维度:权力距离、不确定性避免、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以及男性度与女性度.I.文化差异的四个指标(1)权力距离权力距离是指在一个组织当中,权力的集中程度和领导的独裁程度以及一个社会在多大的程度上可以接受组织当中这种权力分配的不平等,在企业当中可以理解为员工和管理者之间的社会距离。
一种文化究竟是大的权力距离还是小的权力距离,必然会从该社会内权力大小不等的成员的价值观中反映出来。
因此,研究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就可以判定一个社会对权力差距的接受程度。
例如,美国是权力距离相对较小的国家,美国员工倾向于不接受管理特权的观念,下级通常认为上级是“和我一样的人”。
所以在美国,员工与管理者之间更平等.关系也更融洽,员工也更善于学习、进步和超越自我,从而实现个人价值。
(2)不确定性避免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人们对于不确定的、含糊的、前途未卜的情境,都会感到面对的是一种威胁,从而总是试图加以防止。
防止的方法很多,例如提供更大的职业稳定性、订立更多的正规条令、努力获得专门的知识等。
不同民族、国家或地区,防止不确定性的迫切程度是不一样的。
相对而言,在不确定性避免程度低的社会当中,人们普遍有一种安全感,倾向于放松的生活态度和鼓励冒险的倾向。
而在不确定性避免程度高的社会当中,人们则普遍有一种高度的紧迫感和进取心,因而易形成一种努力工作的内心冲动。
日本是不确定性避免程度较高的社会,因而在日本,“全面质量管理”这一员工广泛参与的管理形式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终身雇佣制”也得到了很好地推行。
浅谈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又称利己主义。
以个人私利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的思想体系和道德原则。
但有一个事实我们必须注意到,个人主义原则作为处理社会关系的伦理准则,之所以在西方社会被视为占统治地位的准则,其合理性并不在于对个人一己利益的肯定,而在于对每一个人利益的肯定与维护,这是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的根本区别。
同时,为了保障个人主义原则的实现,西方社会通过经济、法律、政权、国家等手段来进行调节以避免个人主义滑向利己主义。
从现实中来看,个人主义原则之所以在西方社会没有走向利己主义,除了西方思想家不断地对个人主义原则进行理论和现实的修正之外,除了通过法律、制度等保障个人权利,防止对他人和社会利益的损害外,在道德上还通过宗教方式来加以弥补。
而在中国,已初步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消除了人们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在利益上的根本对立,形成了具有真实利益的社会集体。
与私有制社会那种抽象的、虚幻的“整体利益”不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利益不再是独立于个人利益之外的某种异己力量,而是包容了众多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在内,但又不能归结为个人利益简单相加之和的社会整体需要的满足,它反映了社会主义联合劳动者之间利益追求的共同点。
总体来说,没有个人主义也就无所谓集体主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是互相印证,相互依存的,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多数个人主义的集中统一就为集体主义;集体主义中含有个人主义,某个个人主义也能代表集体主义;集体主义占优时,个人主义往往被抹杀,个人主义占优时,集体主义无法形成;在实践中,集体主义的正确性大都多于个人主义,在特殊情况下或偶然情况下,个人主义也可能正确。
两者是对立辩证的统一。
在现实社会和生活中,个人主义应服从于集体主义,通过凝聚和升华,形成强大的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当然在社会大舞台上也需要展示个人的才智,但大方向应趋向于集体利益,过多的个人主义,会导致集体松散,整体效应得不到发挥,甚至影响安定团结。
论西方社群主义对个人主义的批判
西方社群主义对个人主义的批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社群主义认为,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和权利,但却
忽视了社会关系和共同利益的重要性。
个人主义容易导致
社会分裂和利益冲突,无法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相对而言,社群主义强调社会共同体的价值,认为社会关系和群
体利益应该放在个体利益之前。
2. 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独立和竞争,而社群主义认为这种
竞争导致了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冷漠。
社群主义认为,个人
主义将个体看作孤立的个体,而忽视了个体与社会和其他
个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社群主义主张建立互助合作的
社会关系,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共享。
3. 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但社群主义认为这种自
由选择是有限的。
社群主义主张社会应该提供基本的公共
服务和资源,以确保每个人都有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条件。
社群主义认为,社会的资源应该被公平分配,而不仅仅是
由个体的选择和市场规律来决定。
4. 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由,但社群主义认为这种
权利和自由应该受到一定的限制。
社群主义认为,个体的
权利和自由必须考虑到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公共道德。
社群
主义主张建立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确保每个人的权利和
自由都在合理的范围内。
需要指出的是,对个人主义的批判并不是要否定个体的价值和重要性,而是强调个体应该在社会关系和共同利益的框架下发展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社群主义认为,个人和社会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只有在社会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和保障。
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1)近代以来,西方世界在市场经济秩序的迅速扩展和工业和科技革命的强大推动下率先进入了现代社会。
与西方世界相比,有着数千年传统文明的中国近代和现代在科技革命、经济发展、市场扩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方面大大滞后了。
在现代化的四个基本组成部分——即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价值多元化和社会人道化——型构和演进路径上,中国在近代、现代和当代与西方国家也迥异斐然。
这些事实促使中国思想界、文化界以及国外汉学家们不断反思传统中国文化精神,并从“五四”以来曾对中西文化的品格及其差异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与比较,以致使在这方面的出版物和研究文献可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
在本文中,笔者仅从文化与制序(institutions)的相互关系,对东西方社会制序的历史型构与演进路径,谈一点个人的粗浅看法。
从文化与制序的相互关联和作用的视角来考察东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品格,我们会发现,西方文化——无论是英美文化,还是直接承传了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精神的欧洲大陆诸国的文化——可以被归结为一种个人主义(individualist)文化,而中国文化以及受儒家文化精神濡染的东亚诸社会的文化,基本上是一种社群主义(communitarianist)文化。
[1] 因此,要在相互比较中对东西方社会制序在近代、现代和当代的历史型构和演变路径有一较切近的领悟,看来还有必要从东西方文化基本精神的这一品格差异入手。
一、西方社会现代化的个人主义文化根源这里,首先让我们来考察一下西方文化与欧美社会的制序化(institutionalization)进程与制序变迁(institutional change)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进行这一探讨之前,我们这里首先指出,文化与广义的社会制序(social institutions)在社会过程中基本上是同构的:文化是社会制序的镜像,而种种社会制序则是文化在现实社会过程中在其形式上的固化、凝化、外化和体现。
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1)化
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是两个相互关联、相互对立的价值观念。
个人主义倾向于强调个人的自由、权利和利益,而社群主义则重视集体的利益和责任感。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个人主义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个人与个体成为了重要的关注点。
人们更加注重自我实现、自我表达和自我满足,强调自己的独立性和自由。
而社群主义则更加强调团结、协作和共同利益。
社群主义认为个人需要为社会做出贡献并接受社会的约束和责任。
个人主义和社群主义各有其优劣。
个人主义崇尚个体的自由和独立性,使人们更加注重自我实现和发展,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多元化和进步。
然而,个人主义也容易导致个体主义和自私行为,缺乏对他人和社会的关注和责任。
而社群主义则强调对他人和社会的关注、互助和合作,塑造出更加团结的社会。
但是,如果过分追求集体利益,也会对个体权利和自由造成侵犯。
个人主义和社群主义应该是相互平衡、相互支持的关系,二者在社会发展中都有其引领作用。
一个社会必须在保证个体自由和独立的同时让大家受到社群的约束和关爱。
这样的社会才会变得更加进步、和谐和繁荣。
1。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对比中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产生的原因摘要在中国一直崇尚集体主义,从古至今从未间断。
然而,美国则一直尊崇个人主义,提倡发展个性,追求自由。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产生与两国的历史,地理,宗教等因素密切相关。
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自古就过着群居的生活,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以团队精神为主题的集体主义。
而美国,作为年轻的资本主义国家,从殖民到独立,至今仅有几百年的历史。
受当时政治,宗教等多重影响,大多数人是为了追求自由,解放个性才来到当时的美利坚,再加上民族和种族的多元化,美国社会就形成了以表现自我,解放个性为特点的个人主义。
本文将从历史,地理,文化,宗教等多方面对比中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差异文化差异中国美国正文: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作为两种不同价值观念的选择一直在中西方文化中存在。
在中国,集体主义占主导地位。
美国则一直崇尚个人主义。
就国家而言,中国一直主张爱好和平,团结友爱,共同发展;美国则主张霸权主义,谋求世界主导地位。
就个人而言,中国人自古扎根于儒家文化传统中,谦虚,低调;美国人则崇尚个人奋斗,以发展自己的个性。
由此看来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对中美两国的价值观产生了比较深刻的影响,以致于两国在对外政策以及两国人民的不同价值观念和价值选择。
哲学上说,不同的价值观会让人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现代汉语词典》中提到,集体主义是一切从集体出发,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的思想,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精神,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
个人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差异呢?具体来说有多种方面的原因。
在历史,地理,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多重作用下,形成了中美两国现在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从历史层面来说:中国作为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历史悠久。
原始社会时期,处于原始社会的人类生产力水平很低,生产资料都是公有制的。
从这种意义来理解传统中国社会制序和传统文化中所共有的“礼”,我们一方面可以把“礼”视作为一套习俗秩序、一套亚于正式法律制度的非正式约束规则,又可以把它和“仁”一起[1]视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轴心”。
因为,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礼”作为维系家庭、族群、社群、乡里以及整个社会政治机制运作的一种规范(norm)体系,是文化与制序的“交汇处”和“结合体”,以致于我们既把“礼”视作为浸透着和汇积了传统文化的社会制序,又可把它视作为制序化了的文化,或者说成了文化的制序化(即文化在社会制序上的对象化)。
这种传统中国社会中文化濡化和制序化的同构,使得社会内部的制序变迁有着巨大的张力(strains),以致于整个中国社会在漫漫两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基本上在一种“礼俗社会”的层面上内卷(自我保持和自我复制),从而无力开拓出滕尼斯所理解的“法理社会”和哈耶克所理解的作为现代市场经济基本范型的“人之合作的扩展秩序”来。
由于在传统中国社会中文化与社会制序在“礼”契合点上互相绞合,并相互维系和相互强化,这就导致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在传统文化濡化机制中保持了相似行为模式和品格。
在中国这一“中央王国”的地域上,社会制序安排在一两千年的时间长河里基本上在同一个层面上的内卷而没有多少演进,这可能是基本原因。
黑格尔所说的“中国人无历史”,也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从这种视角来看,传统中国文化经由“无我”、“克己”这种中国人的“划一性”而对制序发生的影响和作用,要比西方文化在近现代时期通过社会构造对制序的影响要直接得多,也强大得多。
从传统中国社会中“礼”与“法”的关系来看,在文化濡化和制序化同构的社会机制和社会过程中,以“礼制”为特征的非正式制序对人们行为的约束要远远大于正式的法律规则的约束。
笔者(韦森,2001)曾在《社会制序的经济分析导论》第七章中指出,由于传统中国文化主流意识中“天人合一”的人文哲学思想本身就潜含着“法律本身是对一种和谐的社会秩序的破坏”的意思,在传统中国文化精神中有一种抵制从“礼”这种惯例的规则向正式法律制度过渡与转化的内在力量。
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1)近代以来,西方世界在市场经济秩序的迅速扩展和工业和科技革命的强大推动下率先进入了现代社会。
与西方世界相比,有着数千年传统文明的中国近代和现代在科技革命、经济发展、市场扩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方面大大滞后了。
在现代化的四个基本组成部分——即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价值多元化和社会人道化——型构和演进路径上,中国在近代、现代和当代与西方国家也迥异斐然。
这些事实促使中国思想界、文化界以及国外汉学家们不断反思传统中国文化精神,并从“五四”以来曾对中西文化的品格及其差异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与比较,以致使在这方面的出版物和研究文献可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
在本文中,笔者仅从文化与制序(institutions)的相互关系,对东西方社会制序的历史型构与演进路径,谈一点个人的粗浅看法。
从文化与制序的相互关联和作用的视角来考察东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品格,我们会发现,西方文化——无论是英美文化,还是直接承传了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精神的欧洲大陆诸国的文化——可以被归结为一种个人主义(individualist)文化,而中国文化以及受儒家文化精神濡染的东亚诸社会的文化,基本上是一种社群主义(communitarianist)文化。
[1] 因此,要在相互比较中对东西方社会制序在近代、现代和当代的历史型构和演变路径有一较切近的领悟,看来还有必要从东西方文化基本精神的这一品格差异入手。
一、西方社会现代化的个人主义文化根源这里,首先让我们来考察一下西方文化与欧美社会的制序化(institutionalization)进程与制序变迁(institutional change)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进行这一探讨之前,我们这里首先指出,文化与广义的社会制序(social institutions)在社会过程中基本上是同构的:文化是社会制序的镜像,而种种社会制序则是文化在现实社会过程中在其形式上的固化、凝化、外化和体现。
从欧美的社会历史演进行程来看,两希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和以旧约与新约《圣经》为“范型”(archetype)的以色列教和基督教文化)的冲突与交融,在欧洲社会历史上与政治、法律、经济和其它社会体制同构在一起一同承传和涵衍到近代。
到了十三世纪至十五世纪左右,表面上看来已交汇在一起但实质上却泾渭分明的“两希文化”(希伯来—基督教文化在精神上为神本主义,而古希腊罗马文化在精神上为人本主义)分别在欧洲近代的两大社会运动中得到了重塑和再生。
这就是直接承传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精神的欧洲人本主义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重塑,而直接承传了以色列教尤其是基督教宗教精神而内涵在欧洲社会中神本主义则在差不多同时经历了宗教改革的洗礼。
尽管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分别是在西方文化中两个精神底蕴维度上或者说两大潜流中发生的,并分别重塑了人本主义和神本主义西方传统文化的这两个精神基体(matr ix),但西方文化的这两大精神传统在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中再造和重塑的方向上却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它们均指向从欧洲中世纪罗马天主教廷的政教合一的“神圣天蓬”(sacred canopy)下获得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从而使两希文化原型中就分别潜含着的个人主义文化拟子真正昭显和光大出来。
[2]十五世纪左右在欧洲发生的这种文化精神上两大历史运动对西方近代社会的制序化和制序变迁意味着什么?换句话说,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对欧洲近现代市场经济秩序的型构和扩展过程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众所周知,马克思和诺思(Douglass North,1981)在西欧现代化的发生原因上有着不同的见解。
按照马克思的分析理路,西欧近代的工业技术的创新引致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而生产方式的变化又自然导致生产的组织形式和社会制序安排的改变。
按照马克思的见解,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序安排(生产关系)的整体改变又可以视作为经济基础的改变。
而经济基础的改变又必然导致文化和意识形态这些“上层建筑”的改变。
在欧洲近现代社会经济体系内部变迁的动力和路径问题上,诺思形成了一个与马克思几乎完全相反的观点。
照诺思看来,近代欧洲历史上以明晰和充分地界定产权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制序安排的型构,为西欧社会的科技革命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激励。
因此,照诺思看来,“制序创新”(institutional innovation)才是西方近现代科技革命和生产技术突飞猛进乃至西方世界兴起的根本原因(参North, 1981; North & T homas, 1973)。
尽管马克思与诺思在西方近现代社会历史中生产技术与制序安排的相互关系在其现代化进程的决定作用上持相反的见解(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诺思认为制序安排的创新激励了工业技术的创新),但他们在文化与社会制序的相互关系上却有一个共识。
按诺思的话来说,以界定产权为特征的经济与政治制序的变迁“创造了非人格化的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并打破了旧的意识形态”(见North, 1981, 中译本,页1 90-191)。
用马克思的术语来说,“经济基础”的变迁引致了“上层建筑”的改变和重塑。
由此看来,马克思和诺思均认为,在欧洲近现代历史上,社会制序的变迁促使或牵动了人们的文化观念的变化。
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指出,由于文化濡化的机制过程在起作用,在一个封闭的社会体系内部,文化演进往往滞后于制序变迁,或者说社会制序的变迁往往引致人们文化观念的改变。
由此来看,马克思和诺思的上述观点在逻辑上与我们上述理论推理是一致的。
然而,一些令人非常困惑的问题是,为什么具有明晰产权结构的市场经济秩序是在十五世纪左右先从荷兰接踵是英国型构出来的?为什么这种现代市场经济的“人之合作的扩展秩序”(extended order of human cooperation——哈耶克语)没有从世界的其它地方自发型构出来和扩展开来?这种现代市场经济秩序在欧洲最早型构的内在社会动力机制是怎样的?这种内在于市场形成与扩展之中的刚性私有财产结构的型构以及维系市场秩序的法律制度框架的成型有没有文化上的原因?事实上,最早探寻西方市场经济秩序型构和西方世界兴起之文化原因的,并不是经济学家格雷夫。
在二十世纪七十和八十年代,英国历史学家麦克法兰(Alan Macfarlane, 1978, 1987)就试图探究英国近现代市场经济秩序形成和扩展的文化原因了。
在1978年出版的《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和1987年出版的《资本主义文化》两部著作中,麦克法兰提出了与大多数学者尤其是大多数社会学家们不同的观点。
之前,研究欧洲现代化进程的学者一般认为,西方近现代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主义社会制序是欧洲现代化进程的结果。
但麦克法兰的研究却发现,早在中世纪,就可以从英格兰的个体性生产方式中发现个人主义(如“个人自治”和“个性解放”)的文化特征。
由此,麦克法兰主张,与其说个人主义是欧洲现代化的结果,不如说它是欧洲现代化的先决条件。
当代著名社会学家伯杰(Peter L. Berger, 1991, 参中译本,页70)也赞同这一点,他说:“个人自治的根源存在于西方文化之中,它要比现代资本主义早得多”。
[3]笔者认为,尽管“个人主义”这个词在十九世纪初才出现,但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文化“谜拟子”(mimeme——我们这里可以把它理解还没有一个固定的名词来称谓的一个文化“拟子”的“自为态”,或者说“拟子”的“原初态”),在欧洲历史上的产生和存在甚至比麦克法兰、伯杰和其他论者所认为的中世纪还要早。
因为,从西方文化的两大源头两希文化来说,且不说以人本主义为主要精神的古希腊罗马文化本身一开始就潜含着个性解放、个人自由、个人自主和“自我独立”这些后来被称之为“个人主义”文化拟子蔟之类东西,即使以神本主义为灵魂的古希伯来—基督教文化也一开始就潜含着类似的个人主义的文化“谜拟子”。
按照《圣经·旧约》与《圣经·新约》的记载和“话语”(discours e),以色列人信仰他们的全能上帝的经历,就突出表现出了独立的个人以一定的方式与上帝的沟通与交往。
从《旧约》对亚当、亚伯拉罕、雅各(据圣经记载曾与上帝摔过跤)、摩西、约书亚、大卫王、所罗门王到约伯、以赛亚等旧约时期的先知们的记载,从《新约》对耶稣的事迹的记载到圣徒彼得、约翰和保罗等经历的记述中,都可以看出,以色列人和基督徒笃信有一个万能的主(Lord),每个人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与主及其意志(圣灵)沟通和“对话”。
因此,以色列教和基督教(这里指包括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各派在内的广义的“基督教”)信仰本身就意味着每个人在主面前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格”(an indep endent personage),而不是象儒家的教诲中那样每个人都是处于一个群体关系中“共同人格”(a corporate personage)。
由此来看,西方文化从其两个源头上来看一开始就含有个人主义的“谜拟子”。
[4] 只是经过欧洲近代历史上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的洗礼,西方文化中源远流长的个人主义才真正昭显出来,或者个人主义的文化“谜拟子”在十九世纪以后才变成了一种“拟子”(这即是说,从Joseph de Maistre开始才有了一个“个人主义”的名词来指称这一“现实对象性”)。
如果把上面我们对西方文化中源远流长的个人主义的认识放在文化演进与制序化和制序变迁相互作用的社会过程中来考察,我们似可以认同麦克法兰和伯杰的观点,即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的拟子是欧美现代化市场经济(即从我们的社会制序的理论分析的视角所理解的“制度化经济”——英文为“constitutionalized economies”)的一个先决条件(尽管不是充分条件)。
因此,依照麦克法兰和伯杰对欧洲历史演变过程的理论解释,这里出现了与马克思、诺思和大多数社会学家的见解相迥异的一幅新理论图景:欧洲诸社会在近代从习俗和惯例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秩序(即哈耶克所理解的“人之合作的扩展秩序”)、腾尼斯(Ferdnand T?nnis, 1991)所理解的“法理社会”(Gesellschaft)和笔者所说的“制度化经济”(constitutionalized economy))的过渡,有其文化起因。
而麦克法兰和伯杰的这一理论判断,恰似又被格雷夫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才成型的“比较历史制序分析”所解释、所佐证。
我们之所以认同麦克法兰、伯杰等学者所持的欧洲中世纪基本上已成型并昭显出来的个性自由、个人自主是滕尼斯所理解的“法理社会”、哈耶克所理解的“人之合作的扩展秩序”和我们所理解的“制度化经济”的先决条件之一这一洞识,是因为,从社会制序的经济分析视角来看,只有每个人在社会结构中获得了自己的独立人格,从而个人有了“自主权利”,才能进行独立的市场交换(包括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的自由劳动者的劳动力出卖),也才能生发出现代市场经济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