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吸虫
- 格式:pps
- 大小:8.27 MB
- 文档页数:36
肝吸虫确诊标准
一。
肝吸虫这玩意儿,可不好惹。
要确诊它,那得有真凭实据。
得瞧瞧患者的症状。
1.1 消化不良。
要是这人老是觉得肚子胀胀的,吃啥都不香,还常常恶心、呕吐,那可就得多个心眼儿了。
1.2 肝区疼痛。
要是肝那个地方时不时地疼上一阵,别不当回事儿,这说不定就是肝吸虫在捣乱。
二。
光看症状还不行,还得做些检查。
2.1 粪便检查。
这可是个关键的法子。
在粪便里找找有没有肝吸虫的卵,要是有,那基本就能确诊了。
2.2 血液检查。
看看血液里的一些指标,像嗜酸粒细胞增多啦,肝功能不正常啦,都能给诊断提供线索。
2.3 影像学检查。
B 超、CT 啥的也能派上用场。
要是能看到肝脏有啥异常,比如肿大、胆管扩张,那也得怀疑是不是肝吸虫在作怪。
三。
医生还得综合判断。
3.1 了解病史。
问问患者有没有吃生鱼、生虾的习惯。
要是有,那染上肝吸虫的可能性就大了。
3.2 排除其他疾病。
得把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病都排除掉,才能最终确定是肝吸虫在捣鬼。
确诊肝吸虫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得方方面面都考虑到。
这就好比破案,得有线索,得有证据,还得仔细分析,才能把这“真凶”给揪出来。
可不能马虎大意,不然这病要是拖久了,那麻烦可就大了,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所以,大家都得重视起来,有不舒服赶紧找医生,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早日恢复健康,过上舒坦的日子!。
肝吸虫ppt课件目录•肝吸虫概述•肝吸虫感染与诊断•肝吸虫所致疾病与治疗•肝吸虫预防与控制策略•肝吸虫研究进展与展望•总结与回顾01肝吸虫概述定义与分类定义肝吸虫是一种寄生在人和哺乳动物肝脏内的寄生虫,属于吸虫纲。
分类根据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肝吸虫可分为多个种类,如华支睾吸虫、猫后睾吸虫等。
毛蚴在适宜的外界环境中,虫卵孵化出毛蚴。
雷蚴和尾蚴胞蚴经几代繁殖后发育成雷蚴和尾蚴。
成虫人或哺乳动物食入含有囊蚴的未煮熟鱼虾肉后,囊蚴在消化道内脱囊而出,发育成成虫,寄生于肝脏胆管内。
虫卵肝吸虫成虫在宿主体内产卵,虫卵随胆汁进入肠道,随粪便排出体外。
胞蚴毛蚴钻入中间宿主(如螺蛳)体内,发育成胞蚴。
囊蚴尾蚴从螺蛳体内逸出,进入水中,侵入第二中间宿主(如鱼虾)体内形成囊蚴。
010203040506肝吸虫生活史01020304寄生部位症状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措施肝吸虫与宿主关系肝吸虫成虫主要寄生在人和哺乳动物的肝脏胆管内。
轻度感染者可无症状,重度感染者可出现发热、腹痛、腹泻、肝肿大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肝硬化、胆管癌等并发症。
采用吡喹酮等药物进行驱虫治疗,同时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食或半生食鱼虾等水产品。
通过粪便检查、血清学检查等方法进行诊断。
02肝吸虫感染与诊断感染途径与症状感染途径生食或半生食含有肝吸虫囊蚴的淡水鱼、虾等症状轻度感染者可无症状,重度感染者可出现消化不良、上腹隐痛、腹泻、精神不振、肝大等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胆管炎、胆结石以及肝硬化等并发症粪便检查免疫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实验室诊断方法直接涂片法或沉淀集卵法查找虫卵,虫卵较少者可采用十二指肠引流胆汁进行检查皮内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对流免疫电泳试验等,因有假阳性,一般不用作诊断PCR技术检测粪便中肝吸虫DNA,具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可显示肝内中小胆管多处扩张,胆管内有虫体及其他改变如胆管炎症表现,但影像特征缺乏特异性B 超检查可显示肝内胆管扩张及病变部位,有助于定位诊断及了解并发症情况CT 检查可显示胆道系统解剖结构,对肝吸虫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但价格昂贵,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方法MRI 检查影像学诊断技术03肝吸虫所致疾病与治疗03并发症胆道感染、胰腺炎等01症状发热、寒战、肝区疼痛、恶心、呕吐、腹泻等02体征肝肿大、压痛、黄疸等症状轻度乏力、食欲不振、肝区不适等体征肝肿大、质地变硬、肝功能异常等并发症肝硬化、肝癌等药物选择吡喹酮、阿苯达唑等抗寄生虫药物,同时辅以保肝药物和对症治疗药物治疗原则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彻底清除病原体,保护肝功能,防止并发症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定期复查肝功能和寄生虫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肝吸虫生活史
肝吸虫,又称血吸虫,是一种寄生在人体肝脏内的寄生虫,它的生活史充满了
奇幻与恐怖。
肝吸虫的生命周期经历了多个阶段,从卵到成虫,它们在不同的宿主体内完成了它们的生命周期。
肝吸虫的生活史始于成虫在人体肝脏内产卵。
这些卵经过排泄物排出体外,然
后在水中孵化成为毛蚴。
毛蚴是肝吸虫的幼虫阶段,它们需要在淡水中寻找适合的介体——螺类。
一旦找到螺类,毛蚴会寄生在螺类的体内,经过数周的发育,最终变成尾蚴。
尾蚴是肝吸虫的另一种幼虫阶段,它们会离开螺类,游动到水中,等待被宿主
摄入。
一旦被宿主(如牛、猪等)摄入,尾蚴会穿过宿主的肠壁,进入宿主的肝脏内,然后在肝脏内继续发育成为成虫。
成虫会寄生在宿主的肝脏内,产卵,完成了整个生命周期。
肝吸虫的生活史充满了奇幻与恐怖,它们在不同的宿主体内完成了它们的生命
周期。
然而,肝吸虫也给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一旦人类摄入了感染肝吸虫的水,就有可能被感染肝吸虫病。
这种疾病会导致肝脏受损,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预防肝吸虫病,保护水源的清洁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及时治疗感染肝吸虫病也是非常必要的。
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可以减少肝吸虫病的发病率,保护人类的健康。
肝吸虫检测的金标准
肝吸虫(Liver fluke)是一种寄生虫,可能感染人类和其他动物的肝脏。
肝吸虫病主要通过食用感染了肝吸虫幼虫的生水产品(如生鱼片)传播给人类。
检测肝吸虫感染的金标准通常包括:
1.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肝吸虫感染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中,腹部超声波检查是一种常用的方法,能够观察肝脏结构,
检测是否存在肝吸虫卵或虫体。
2.血清学检测:血清学检测是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肝吸虫抗
体来进行的。
具体的检测方法包括血清免疫学试验,如ELISA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这些试验能够检测患者是否产生了
抗体,从而间接反映是否感染了肝吸虫。
3.粪便检查:收集患者的新鲜粪便样本,通过显微镜观察是否存
在肝吸虫卵。
这是直接检测感染的方法之一。
4.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这包括通过组织切片和染色来检测肝组织
中是否存在肝吸虫卵或虫体。
5.分子生物学检测: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可以检测肝吸虫的核酸,提高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请注意,不同的检测方法在不同情况下可能存在灵敏性和特异性的差异。
综合使用多种方法可以提高对肝吸虫感染的准确性。
在进行检测之前,应咨询医疗专业人士,以便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检测方法。
肝吸虫病是指由于肝吸虫(华支睾吸虫)寄生在人体肝内胆管引起的寄生虫病,其治疗时间主要和吸虫数量、患者的免疫功能有关。
1、如果患者处于感染急性期,可以使用吡喹酮等药物进行驱虫治疗,大概需要3~6个月就能治愈。
2、如果合并有其他并发症,如胆囊炎、胆石症等,就需要进行抗生素治疗,治疗时间相对比较长。
如果并发症比较严重,如梗阻性黄疸、肝硬化、肝癌等,治疗就比较复杂,所需的时间就会更长。
如果怀疑感染肝吸虫,要及时去医院就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病情加重。
第七章吸虫(trematode)
第一节概论
吸虫属于扁形动物门的吸虫纲。
单殖目水生冷血脊椎动物(鱼类寄生虫)三个目盾殖目软体动物、鱼、龟和鳖等的寄生虫复殖目寄生于人体的均为复殖目吸虫。
吸虫特点
1.种类繁多
2.生活史复杂
有性生殖多数在脊椎动物体内
(1)世代交替:
无性生殖在软体动物体内
(2)宿主的转换:终宿主、中间宿主。
(3)发育过程: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童虫、成虫
3.形态:身体扁平,叶状或舌状,少数锥形和圆柱形。
4.雌雄同体
5.均有吸盘
第二节华支睾吸虫
(Clonorchis sinensis)
一、形态
1.成虫:
(1)外部形态见(图肝吸成虫)
体形窄长,(10~25×3~5)mm,口吸盘和腹吸盘。
(2)内部结构
消化系统;
排泄系统;
神经系统;
雄性
生殖系统
雌性
肝吸虫成虫
华支睾吸虫染色标本
(1)外形似葵花籽,体扁平,半透明
(2)口吸盘位于虫体的前端,腹吸盘
位于虫体前端近1/5处,略小于口吸盘
(3)雌雄同体
(4) 两肠支
肝吸虫活体标本
虫卵示意图
华支睾吸虫卵镜下标本外形似芝麻粒,
前端窄,有卵盖,后端
钝圆,有疣状突起.
27-35微米。
产出时内
含毛蚴。
肝吸虫幼虫
口吸盘(Oral sucker)排泄囊
(Excretory bladder)
囊壁
华支睾吸虫生活史
21000条
寿命10-20年
2400个卵/条雌虫/日
华支睾吸虫中间宿主
小结
1.寄生部位
2.保虫宿
3.第一中间宿主
4.第二中间宿主
5.感染阶段和方式
三、致病作用:
1.成虫寄生于肝胆管内—病理改变▲(1)胆管壁炎症—阻塞性黄疸(管壁结缔组织增生,管腔变窄)
(2)胆结石死亡成虫、虫卵可作为结石核心形成胆结石
(3) 胆管炎、胆囊炎继发细菌感染
(4) 肝癌长期感染可诱发
肝吸虫寄生于肝胆管切片
2.临床表现
(1) 轻度感染:早期或寄生数量较少时,不表
现症状
(2)重度感染:出现营养不良、腹痛、肝脾肿
大及神经衰弱和黄疸等。
(3)晚期则可出现:
肝硬化、
腹水、肝昏迷、消化道出血甚至死亡。
儿童
重度感染时可出现侏儒症。
四、实验诊断
1.病原学诊断检获虫卵即可确诊
2.水洗自然沉淀法
3.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检出率几乎达100%
五、流行
▲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六、防治:吡喹酮
转染源
第三节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is
Westermani)
并殖吸虫,又名并殖腺吸虫,是由于雌雄性生殖器官左右并列而得名.全世界有25个国家,有40多种并殖吸虫,其中使人致病的有7-8种.我国主要有两种:
卫氏并殖吸虫
(Paragonimus westermani)
斯氏狸殖吸虫
( Paragonimus skrjabini)
一、形态学
1.成虫
外形:
椭圆形,半颗黄豆粒形大小为7.5-12mm ,
宽4-6mm .颜色:活时肉红色,死后灰白色.
结构:口腹吸盘大小略同,位虫体中横线之前。
两个睾丸呈掌状,左右并列虫体后部
口吸盘
腹吸盘
卵黄腺
卵巢
子宫
睾丸
2.虫卵
椭圆形,
80-120×48-60µm ,
黄褐色,卵壳较厚,后
端增厚,
卵盖明显,内含一个卵
细胞和数十个卵黄细胞
.
肺吸虫囊蚴
中间宿主蝲蛄
二、生活史▲
1.终宿主(人)
2.中间宿主(扁螺、蝲蛄)
3.感染阶段和方式
4.虫体在人体内的移行和发育
▲三、致病作用
根据病变过程可分为:
1.急性期
童虫移行(吃进囊蚴1个月),肠壁出血,肝局部出血坏死等。
临床表现:
轻者:食欲不振,乏力、消瘦、低热非特异性症状。
重者:发病急,毒性症状明显。
如,高热、腹痛、腹泻等。
2.慢性期
•主要是由于童虫和成虫移行性、定居、造成机械
的损伤及代谢产物引起的病理反应。
病变发展可
分三期
• 1.肺型
•▲(1)脓肿期(虫体移行引起的组织破坏和出血)•(2)囊肿期(炎细胞侵润,囊内容物有褐色
粘稠样液体。
•(3)纤维瘢痕期(虫体死亡,转移,肉芽组
织填充,纤维化,病灶形成疤痕。
• 2.皮下型:皮下游走性结节和包块(异位寄生)
脑组织肺吸虫卵(组织切片)
四、实验诊断
1.病原学诊断(痰液和粪便)
2.活组织检查(手术摘除检获虫体)
3.免疫学诊断
五、流行与防治
1.分布:
(1)国外:日本、朝鲜、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等
(2国内: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上海、福建、四川等
2.流行因素
1、中间宿主的存在
中间宿主的地里分部(溪蟹型流行区、剌蛄型流行区)后者仅分布东三省
2、传播途径
(1)疫区人生喜吃第二中间宿主的习惯
(2)囊蚴污染的餐具、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