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呼吸运动模型试验说课稿-word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1.33 MB
- 文档页数:3
4.3.2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一、选择题1.人在吸气时,肺和肺内气压的变化是()A.肺扩张,肺内气压增大B.肺收缩,肺内气压减小C.肺扩张,肺内气压减小D.肺收缩,肺内气压增大2.下列有关人体呼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人体一次呼吸过程中,吸气结束瞬间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B.胸围差不能完全反映出胸腔容积的变化C.呼吸运动需要肋间肌和膈肌提供动力D.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量最多的是氨气和二氧化碳3.新冠患者胸片表现肺部纤维化,也就是肺泡坏死,由此推测对人体影响最大的是()A.对吸入空气的清洁B.对吸入空气的湿润C.肺泡与毛细血管的气体交换D.痰的形成4.吸入的氧最终到达()A.肺泡B.血液C.心脏D.细胞5.图为模拟膈肌运动示意图,其演示的是()A.吸气过程,膈肌收缩B.吸气过程,膈肌舒张C.呼气过程,膈肌收缩D.呼气过程,膈肌舒张6.人体内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部位是()A.肺动脉B.右心室C.肺部毛细血管D.身体各器官毛细血管7.当膈顶部上升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膈肌收缩,胸廓缩小B.膈肌舒张,胸廓扩大C.膈肌收缩,胸廓扩大D.膈肌舒张,胸廓缩小8.如图中①和②表示的气体分别是A.氧气、氧气B.氧气、二氧化碳C.二氧化碳、氧气D.二氧化碳、二氧化碳9.如下表示人体内气体交换的过程,其中能发生气体交换的是()空气①呼吸道②肺泡③血液④组织细胞A.①和②B.②和④C.①和③D.③和④10.如图为人体的部分生命活动过程示意图。
其中a、b、c、d代表物质,①、②、③、④表示生命活动过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 表示氧气,b 表示二氧化碳,c 是葡萄糖B .①表示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②表示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C .③和④表示的过程是消化和吸收,发生的主要场所是在胃D .b 和c 在细胞中产生a 和d ,该过程是呼吸作用11.如图是某人呼吸过程中,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值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20t ~膈下降B .24t t ~膈肌舒张C .吸气结束的瞬间是2tD .3t 是呼气结束的瞬间12.如图中,图甲是肺内压随时间变化示意图,图乙表示人体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在胸腔内的位置。
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人体的呼吸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测试时间:20分钟一、选择题1.成年人在平静状态下大约每分钟呼吸多少次( )A.5B.10C.16D.25答案C每分钟内呼吸的次数叫呼吸频率,据测定,呼吸频率随着年龄、性别和活动情况的不同而不同。
成年人在平静状态下的呼吸频率大约是16次/分,人体活动加强时,呼吸的频率和深度都会增加,C正确。
2.人体内与呼吸有关的主要肌肉是( )A.胸部的肌肉B.腹部肌C.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D.背部肌肉答案C参与呼吸运动的肌肉主要有膈肌、肋骨之间的肌肉。
3.在人的呼吸中,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相比,没有变化的成分是( )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水答案A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相比,没有变化的成分是氮气(78%),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和水的含量增加。
4.人在平静状态下完成吸气过程,膈肌和胸廓的变化是( )A.膈肌收缩,胸廓扩大B.膈肌收缩,胸廓缩小C.膈肌舒张,胸廓缩小D.膈肌舒张,胸廓扩大答案A人在平静状态下完成吸气过程,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胸廓扩大。
5.下列哪项与肺泡完成气体交换无直接关系( )A.肺泡虽小,数目很多B.肺泡外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C.肺泡壁由一层细胞构成D.支气管入肺后反复分支答案D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肺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肺泡数目很多,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这些特点有利于肺进行气体交换。
6.如图是人的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在胸腔内的位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吸气完成的瞬间,膈处于A位置B.呼气开始的瞬间,膈处于B位置C.膈肌舒张,膈从B到A,胸腔变小,吸气D.膈肌收缩,膈从A到B,胸腔变大,呼气答案B吸气完成的瞬间,膈处于B位置;膈肌舒张,膈从B到A,胸腔变小,呼气;膈肌收缩,膈从A到B,胸腔变大,吸气。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1.通过呼吸吸进的氧气进入人体最终被利用的场所是()A.肺B.细胞C.血液D.心脏2.测量胸围差时,要求你尽力深吸气再尽力深呼气。
那么吸气过程中你的肋骨和膈的运动方式是()A.肋骨上升,膈舒张而上升B.肋骨上升,膈收缩而下降C.肋骨下降,膈舒张而上升D.肋骨下降,膈收缩而下降3.右图是人体在平静状态下呼吸的部分示意图。
下列有关图示状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膈肌呈舒张状态,膈顶部回升B.肋骨间的肌肉呈收缩状态,肋骨下降C.胸廓的容积缩小,肺也随着回缩D.此时肺内的气压大于外界气压4.下图是某人在一次平静呼吸过程中肺内气压的变化图像。
在AB段中,膈肌的舒缩状态和膈面积的变化分别是()A.膈肌收缩,膈的面积缩小B.膈肌舒张,膈的面积增大C.膈肌舒张,膈的面积缩小D.膈肌收缩,膈的面积增大5.呼吸时,氧气由肺泡进入血液的原因是()A.肺泡内有氧气,血液里没有氧气B.肺泡收缩产生的压力C.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收缩产生的压力D.肺泡内氧气浓度大于血液中氧气的浓度6.下图表示某人在两种状态下的呼吸情况,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曲线Ⅰ可能为运动状态B.曲线Ⅱ可能为平静状态C.曲线Ⅰ状态时,呼吸频率较小D.曲线Ⅱ状态时,呼吸深度较小7.图甲为呼吸系统组成示意图,图乙为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进行呼吸的主要器官是图甲中的[]。
[]不仅是气体的通道,而且还能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和。
(2)图乙所示的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由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的,这有利于进行。
(3)图乙中a代表的气体是,血液从毛细血管的[④]端流到[⑤]端后,(气体)含量增加。
(4)图乙所示的外界气体按照c方向进入肺泡时,图甲中[③]应处于状态。
8.★下图是模拟膈肌运动的实验装置及实验过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中,序号模拟人体的肺,序号模拟人体的胸廓。
七年级下第四单元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1.肺(1)位置。
肺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分别与左右支气管相通。
(2)结构。
肺是由细支气管的树枝状分支和肺泡组成的。
①肺泡是由最细小的支气管的末端膨大形成的。
②肺泡的数目很多,约有3亿个。
③肺泡壁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④肺泡的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
毛细血管的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其结构特点适于进行气体交换。
【例1】下列叙述中与肺内气体交换作用无直接关系的是()。
A.肺泡数目极多B.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C.肺泡位于细支气管的末端D.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均由一层细胞构成2.胸廓变化与肋间肌和膈肌的关系(1)胸廓的组成。
胸廓由脊柱、肋骨、胸骨和肋间外肌组成,底部由膈封闭。
(2)胸廓变化与肋间外肌之间的关系。
当肋间外肌收缩时,胸骨上提,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增大,胸廓扩大;当肋间外肌舒张时,胸骨下放,肋骨向下向内移动,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缩小,胸廓缩小。
(3)胸廓变化与膈肌的关系。
当膈肌收缩时,膈顶下降,胸廓上下径增大,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容积增大;当膈肌舒张时,膈顶上升,胸廓上下径减小,胸廓缩小,肺回缩,肺容积变小。
与呼吸有关的肌肉收缩,胸廓扩大;肌肉舒张,胸廓缩小。
【例2】下列关于肋间外肌和膈肌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肋间外肌和膈肌交替舒缩B .肋间外肌和膈肌同时收缩或舒张C .肋间外肌收缩可缩小胸廓容积D .膈肌舒张可扩大胸廓容积3.呼吸运动实现了肺通气呼吸运动是指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包括吸气和呼气。
(1)吸气。
人体吸气时,肋间外肌和膈肌同时收缩,胸廓扩大,肺随之扩张,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新鲜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
(2)呼气。
人体呼气时,肋间外肌和膈肌同时舒张,胸廓缩小,肺随之回缩,肺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肺泡内的部分气体呼出体外。
呼吸运动模型试验说课稿一、课标与教材分析1、教材分析本实验位于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通过今天的学习进一步构建细胞呼吸这一重要概念。
2、课程标准要求课标指出本节的重要概念是: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其功能是从大气中摄取代谢所需要的氧气,排出代谢所产生的二氧化碳。
二、学情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理解呼吸肌的运动如何引起胸腔容积的变化,甚至有学生误认为是气体的进入和排出引起了胸腔容积的变化。
为此采用构建模型的方法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
三、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生命观念:理解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2、科学思维:通过对胸腔结构的分析和讨论,归纳呼吸运动的原理。
3、科学探究:设计并制作呼吸运动模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合作、推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借助模型探究呼吸运动的原理。
4、社会责任:引导学生关注呼吸系统健康和环境污染问题,激发学生珍惜健康的情感。
四、实验创新与教学过程模型一:模拟肋间肌运动模型1、实验方式改进:原实验是演示实验,学生的参与度低,但学生对该实验很感兴趣,为此改为学生动手操作的分组实验。
2、实验材料改进:实验之前学生整理实验器材时发现,原实验材料中模拟胸廓的玻璃罩、模拟气管的玻璃管数量有限、易碎,用于密封的橡皮塞材质较硬打孔困难。
同学讨论后改为用透明的塑料瓶模拟胸廓、塑料吸管模拟气管、橡皮泥用于密封,改进后的材料容易获得而且安全,能保证每位同学都能自己准备一份3、实验步骤:(1)取适合的塑料瓶,去除底部;(2)利用橡皮筋,将模拟肺的小气球固定在饮料吸管的一端;(3)取适量的橡皮泥,将瓶口密封;(4)将模拟膈肌的气球固定在塑料瓶底部。
4、实验结果分析:当膈肌收缩向下运动时胸腔容积扩大,通过物理知识可知胸腔容积扩大,其压力降低,肺便扩张,由于肺容积增大,肺内气压降低,气体从气压较高外界进入气压较低的肺完成吸气过程。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一、单选题(共14题;共28分)1.正常人在平静呼吸时,胸廓容积扩大是由于()A. 肋间内肌收缩,膈肌舒张 B. 肋间外肌收缩,膈肌收缩C. 肺容积缩小,气压升高 D. 肺容积增大,气压下降2.在血液循环中,静脉血变成动脉血是在什么位置()A. 头部的毛细血管网B. 心脏 C. 肺部的毛细血管网 D. 下肢的毛细血管3.当吸气时()。
A. 肋间肌收缩,膈肌收缩 B. 肋间肌收缩,膈肌舒张C. 肋间肌舒张,膈肌收缩 D. 肋间肌舒张,膈肌舒张4.当血液通过肺泡周围毛细血管时,氧含量发生变化,下列正确的表示该变化的曲线是()A. B. C.D.5.下列概念的逻辑关系与对应如图1、2、3、4不相符的是()A. 依次是肺泡、肺、呼吸系统、人体B. 依次是蝗虫、昆虫、节肢动物、脊椎动物C. 依次是脑干、脑、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系统D. 依次是基因、DNA、染色体、细胞核6.气体交换的场所是A. 肺B. 咽和喉 C. 气管和支气管 D. 鼻腔7.如图表示某人在平静和运动两种状态下的呼吸情况,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 曲线A为平静状态B. 曲线A的呼吸频率较高C. 曲线B状态时,呼吸深度较小 D. 曲线B状态时,气体交换率较低8.法医判断死婴是否产前死亡的方法之一是将死婴的肺剪下一块,投入水中,下沉者为产前死婴,因为()A. 肺泡内充满了痰液B. 肺泡被血块堵塞C. 肺未吸入空气呈实体状态D. 婴儿肺的质量大9.与吸入的气体相比,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会增多。
由图可知人体内产生二氧化碳的部位是()A. 肺泡B. 血液 C. 气管 D. 组织细胞10.人在吸气时,肺内的气体压力和肺泡的变化情况是()A. 肺内的气体压力小于外界压力,肺泡回缩B. 肺内的气体压力小于外界压力,肺泡鼓起C. 肺内的气体压力大于外界压力,肺泡回缩D. 肺内的气体压力大于外界压力,肺泡鼓起11.静脉血经过图中B内的气体交换后变为动脉血,动脉血经过图中D内的气体交换后变为静脉血,B和D 内的气体交换都是通过()而实现的.A. 呼吸运动 B. 肺C. 气体扩散 D. 呼吸系统12.下列关于平静状态下呼吸过程的叙述,哪项是正确的()A. 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下降,外界气体呼吸道进入肺B. 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上升,外界气体呼吸道进入肺C. 胸廓回缩,肺缩小,肺内气压下降,外界气体呼吸道进入肺D. 胸廓回缩,肺缩小,肺内气压上升,外界气体呼吸道进入肺13.(2015•黑龙江)肺泡中的氧气要进入血液,需要穿过几层细胞()A. 一层B. 两层 C. 三层 D. 四层14.下列各项中,反映肺部呼吸功能强弱的主要指标是()A. 呼吸的频率B. 肺活量的大小 C. 呼吸的深浅 D. 呼吸肌的强弱二、填空题(共5题;共29分)15.如图是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以下问题:(1)气体由外界进出[7]的过程是通过________ 实现的.(2)气体进入[7]时,[7]处于________ 状态,此时人体处于________ 状态.(3)[6]与[7]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________ 的气体交换,它是通过________ 实现的.组织内的气体交换发生在图中的________ 之间.(4)二氧化碳从图中的________ 场所产生,请用图中数字和箭头表示氧气在人体内出现并经过的途径:________.(5)图中[8]内的气体同[5]内血液的气体交换后,结果使血液由________ 变成了________.16.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是由一层扁平的________ 构成。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练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不属于...呼气时发生的是()A.膈肌舒张,膈顶部上升 B.胸廓缩小C.肺内气压增大 D.膈肌和肋间肌同时收缩2.下列能正确表示人体平静吸气时膈肌状态的模式图是()A B C D3.如图模拟的是人体呼吸运动的过程。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③和④分别模拟胸廓和膈B.甲状态下肋间肌收缩,乙状态下肋间肌舒张C.图甲模拟吸气过程D.图乙模拟呼气过程,膈肌收缩,膈顶部上升5.如图所示,Y代表肺泡的容积,X代表时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B段表示吸气过程,此时肺内气压低于外界气压B.AB段表示呼气过程,此时肋间肌和膈肌都处于舒张状态C.BC段表示吸气过程,此时胸廓扩大,肺扩张D.BC段表示呼气过程,此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膈顶处于下降状态6.如图为胸腔和肺的示意图,当肋间肌和膈肌舒张时,图中三个部位压力从小到大的顺序是()A.b<c<a B.a<b<cC.a<c<b D.c<a<b7. 在查处酒驾时,交警要求司机对着酒精测试仪吹气,此时( )A. 司机的肋骨上升B. 司机的膈顶部下降C. 司机肺内的气压大于外界气压D. 司机呼出的气体中最多的是二氧化碳8. 人在吸气时,以下部位气压最小的是( )A. 鼻腔B. 气管C. 支气管D. 肺泡9.胸廓的扩大和缩小完成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如图所示为胸廓的两种运动状态。
从图甲到图乙的过程中,会发生()A.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胸廓扩大,肺扩张B.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胸廓缩小,肺收缩C.肋骨间的肌肉舒张,胸廓扩大,肺扩张D.肋骨间的肌肉舒张,胸廓缩小,肺收缩10.下图是人在慢跑时肺容积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b时:呼气,肋间外肌收缩B. b→c时:吸气,膈顶下降C. c→d时: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D. d→e时:胸廓容积减小11. 下图模拟的是人体呼吸运动的过程,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 图甲模拟的是吸气过程B. 乙模拟的是外界气体进入肺C. 图甲中的[D]膈肌舒张D. 图甲中的[C]肺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12. 打嗝是因为膈肌不由自主地痉挛,空气被迅速吸进肺内,两条声带之中的裂隙骤然收窄,因而引起奇怪的声响,下列符合打嗝时状态的是( )A. 膈肌舒张B. 肺容积缩小C. 胸廓容积缩小D. 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13.游泳时大家往往有这样的体会,若水超过胸部,会感觉呼吸有些吃力,这是因为()A.胸廓容积增大,肺内气压增大,外界空气不易进入B.胸廓容积增大,肺内气压减小,外界空气不易进入C.胸廓容积减小,肺内气压减小,外界空气不易进入D.胸廓容积减小,肺内气压增大,外界空气不易进入14. 下列关于肺的叙述中,不属于...有利于气体交换的是( )A. 肺可分为左肺和右肺B. 每个肺泡的壁很薄,只由一层细胞构成C. 肺泡数目很多,总数约有7亿个D. 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15. 下图为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中所示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有利于( )A.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B.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C. 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D. 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16. 外界空气中的氧气进入人体后,通过血液循环最终要到达( )A. 肺B. 心脏C. 组织细胞D. 血液17. 人工肺也叫体外膜肺,是可以代替肺完成相应功能的生命支持系统(如下图)。
呼吸运动模型试验说课稿
一、课标与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实验位于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通过今天的学习进一步构建细胞呼吸这一重要概念。
2、课程标准要求
课标指出本节的重要概念是: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其功能是从大气中摄取代谢所需要的氧气,排出代谢所产生的二氧化碳。
二、学情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理解呼吸肌的运动如何引起胸腔容积的变化,甚至有学生误认为是气体的进入和排出引起了胸腔容积的变化。
为此采用构建模型的方法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
三、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1、生命观念:理解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2、科学思维:通过对胸腔结构的分析和讨论,归纳呼吸运动的原理。
3、科学探究:设计并制作呼吸运动模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合作、推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借助模型探究呼吸运动的原理。
4、社会责任:引导学生关注呼吸系统健康和环境污染问题,激发学生珍惜健康的情感。
四、实验创新与教学过程
模型一:模拟肋间肌运动模型
1、实验方式改进:原实验是演示实验,学生的参与度低,但学生对该实验很感兴趣,为此改为学生动手操作的分组实验。
2、实验材料改进:实验之前学生整理实验器材时发现,原实验材料中模拟胸廓的玻璃罩、模拟气管的玻璃管数量有限、易碎,用于密封的橡皮塞材质较硬打孔困难。
同学讨论后改为用透明的塑料瓶模拟胸廓、塑料吸管模拟气管、橡皮泥用于密封,改进后的材料容易获得而且安全,能保证每位同学都能自己准备一份
3、实验步骤:
(1)取适合的塑料瓶,去除底部;
(2)利用橡皮筋,将模拟肺的小气球固定在饮料吸管的一端;
(3)取适量的橡皮泥,将瓶口密封;
(4)将模拟膈肌的气球固定在塑料瓶底部。
4、实验结果分析:当膈肌收缩向下运动时胸腔容积扩大,通过物理知识可知胸腔容积扩大,其压力降低,肺便扩张,由于肺容积增大,肺内气压降低,气体从气压较高外界进入气压较低的肺完成吸气过程。
反之为呼气过程。
5、实验物理原理分析:
(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气压与体积成反比;
(2)气体是由气压较高处流行气压较低处;
由于橡皮泥的可塑性,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们还进行了艺术创作。
比如以下作品。
模型二:模拟肋间肌运动模型
1、提出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们提出怎么样才能体现肋间肌运动对胸腔容积的影响,为此我提议让学生将双手放胸腔两侧和前后侧,通过呼吸运动感受胸腔前后径和左右径的变化。
2、启发教学:在此启发下同学提出可以通过测量胸围差的方式,胸围差=尽力吸取时胸围长度---尽力呼气时胸围长度,通过简单的数学计算将胸腔的变化用数字体现。
3、实验材料:直尺、铁丝、橡皮泥、螺丝钉
4、实验原理:为了进一步的了解肋骨的运动,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人体的骨骼进行了研究,提议观察人体胸腔的纵切面,同学们提出可以将人体纵切面看着为由脊椎骨、胸骨、肋骨组成的平行四边形,在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外向上运动,平行四边形向长方形变化的过程中,底不变,高在慢慢变长,面积变大,胸腔容积扩大。
当肋间肌舒张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腔容积缩小。
小组合作制作出了模拟肋间肌运动模型
5、模型修正:模型中模拟肋骨的结构是平面的,为此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们通过设计、买材料、制作了模拟肋间肌运动的模型。
该模型能够直观的反映肋间肌运动时对胸腔容积的影响,但不能看到肺的变化。
模型三:模拟呼吸运动模型
1、实验材料:塑料瓶、气球、吸管、橡皮泥、橡皮膜
2、实验原理:该模型是在模型一的基础上,从塑料瓶的侧面开口贴上橡皮膜,通过拉动橡皮膜改变胸腔容积,模拟肋间肌运动时对胸腔容积的影响,为了模拟肋骨的运动,在外层加一层塑料瓶,将橡皮膜固定在塑料瓶一侧,通过拉动外层的塑料瓶就可以改变胸腔容积。
该模型能直观的反映肋间肌、膈肌运动时对胸腔容积的影响。
当膈肌、肋间肌收缩时,胸腔容积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降低,气体由外界进入到肺,完成吸气过程。
当膈肌、肋间肌舒张时,胸腔容积缩小,肺收缩,肺内气压增大,气体由肺到外界,完成呼气过程。
最后通过练习题的检查结果发现,同学们利用呼吸运动模型对本节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掌握的较好。
五、教学反思及收获
1、将体验式教学法、模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融入在教学过程中,使课堂生动有趣
2、将物理、数学、美术学科融入在教学过程中,让生物课堂丰富多彩
3、实验教具的创新。
创造性地改进了呼吸运动模拟装置,改进后的模型,制作科学,外观形象,效果显著,形象地演示了呼吸运动的过程。
能够提高学生兴趣,激发潜力,充分实现学生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效促进课堂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