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步步高二轮复习全套课件专题九
- 格式:docx
- 大小:1.61 MB
- 文档页数:45
综合模拟卷(九)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重大节日期间燃放焰火颜色是某些金属元素焰色反应呈现出来的色彩B.小苏打是制作馒头和面包等糕点的膨松剂,也是治疗胃酸过多的一种药剂C.为防止月饼等富脂食品因被氧化而变质,常在包装袋中放入生石灰或硅胶D.大力实施矿物燃料的脱硫脱硝技术,可以减少SO2、NO2的排放答案 C解析金属灼烧显示不同的颜色,常用在节日焰火中,A项正确;碳酸氢钠和酸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可用来发酵,也可治疗胃酸过多,B项正确;生石灰和硅胶属于干燥剂,为防止富脂食品被氧化,应加还原剂如还原铁粉等,C项错误;SO2、NO2是污染性气体,大力实施矿物燃料的脱硫脱硝技术以减少SO2、NO2的排放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D项正确。
2.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A.N2的结构式:··N≡N··B.Ca2+的结构示意图为C.NH4Cl的电子式为D.乙烯的球棍模型:答案 B解析N2的结构式为N≡N,未成键的孤电子对不必标出,故A错误;钙原子失去2个电子形成钙离子,核外电子数为18,有3个电子层,各层电子数为2、8、8,离子结构示意图为,故B正确;氯化铵是离子化合物,由铵根离子与氯离子构成,NH4Cl的电子式为,故C错误;乙烯的球棍模型为,故D错误。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钢铁表面烤蓝生成一层致密的Fe 3O 4,能起到防腐蚀作用;②砹(At)在第ⅦA 族,其氢化物的稳定性大于HCl ;③Na 2FeO 4可作水的消毒剂和净化剂;④陶瓷、玻璃、水晶、玛瑙、水泥、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都是硅酸盐;⑤铊(Tl)与铝同主族,其单质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⑥第3周期金属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其碱性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弱;⑦海水提镁的主要步骤为:A.①③④⑦B.①③⑥C.③④⑤⑦D.②④⑥答案 B解析 ①致密的Fe 3O 4是能保护内部的钢铁不被腐蚀的氧化膜,故①正确;②第ⅦA 族Cl 元素的非金属性大于砹的非金属性,则砹的氢化物的稳定性小于HCl,故②错误;③Na 2FeO 4中铁为+6价,具有强氧化性,能杀菌消毒,被还原后生成Fe 3+,Fe 3+水解为氢氧化铁胶体能净水,故③正确;④玻璃、水泥属于硅酸盐产品,水晶、石英、玛瑙等主要成分都是SiO 2,故④错误;⑤铊(Tl)与铝同主族,随原子序数的增大,金属性增强,则金属性Tl >Al,则Tl 能与酸反应,但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故⑤错误;⑥第3周期金属元素随原子序数的增大金属性减弱,金属性Na >Mg >Al,则金属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弱,故⑥正确;⑦电解氯化镁溶液得不到Mg,工业上是电解熔融的氯化镁生产镁,故⑦错误。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灿若寒星**整理制作)[考纲要求]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2.了解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
3.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4.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5.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6.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考点一 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验探究问题1.对v (B)=Δc (B )Δt =Δn (B )V Δt的剖析用上式进行某物质反应速率计算时需注意以下几点:(1)浓度变化只适用于气体和溶液中的溶质,不适用于固体和纯液体。
(2)化学反应速率是某段时间内的平均反应速率,而不是即时速率,且计算时取正值。
(3)同一反应用不同的物质表示反应速率时,数值可能不同,但意义相同。
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
(4)计算反应速率时,若给出的是物质的量的变化值,要转化为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值(计算时一定要除以体积),再进行计算。
(5)对于可逆反应,通常计算的是正、逆反应抵消后的总反应速率,当达到平衡时,总反应速率为零。
(注:总反应速率也可理解为净速率)。
2.“四大影响因素”的深度剖析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四大外界因素,此外反应物颗粒大小对化学反应速率也有一定的影响。
(1)浓度:对有气体参加的反应或在溶液中发生的反应产生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都符合“浓快稀慢”的原理。
(2)压强:压强增大→气体体积缩小→气体反应物的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增大注意 ①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反应物的浓度来实现的。
②压强只对有气体参加的反应产生影响。
③向气体反应体系中充入不参与反应的气体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恒容:充入稀有气体(或非反应气体)→总压增大→物质的浓度不变(活化分子的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恒压:充入稀有气体(或非反应气体)→体积增大→物质的浓度减小(活化分子的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小。
[考纲要求] 1.了解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2.了解原子构成;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4.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用。
5.以第三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6.以ⅠA和Ⅶ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7.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
8.了解化学键的定义;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
9.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原子结构、离子结构是物质结构的核心内容,同样也是高考的重要考点。
复习时,注意掌握常用规律,提高解题能力;重视知识迁移、规范化学用语。
根据考纲,应从以下五个方面掌握。
1.明确微粒间“三个”数量关系中性原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阴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的电荷数阳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的电荷数2.“四同”的判断方法判断的关键是抓住描述的对象。
(1)同位素——原子,如11H、21H、31H。
(2)同素异形体——单质,如O2、O3。
(3)同系物——有机化合物,如CH3CH3、CH3CH2CH3。
(4)同分异构体——有机化合物,如正戊烷、新戊烷。
3.注意易混淆的问题(1)同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即核素种类远大于元素种类。
(2)元素有多少种核素,就有多少种原子。
(3)同位素是同一元素不同原子的互相称谓,不指具体原子。
(4)同一元素的不同同位素原子其质量数不同,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其原子、单质及其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只是某些物理性质略有差异。
4.巧记10e -、18e - 微粒10电子体和18电子体是元素推断题的重要突破口。
以Ne 为中心记忆10电子体:←―――――――――――――――――CH 4、NH 3、H 2O 、HFOH -、O 2-、N 3-、F -、NH +4、H 3O +、NH -2Ne ―――――――→Na +、Mg 2+、Al 3+ 以Ar 为中心记忆18电子体:←――――――――――――SiH 4、PH 3、H 2S 、HCl HS -、Cl -、S 2-、P 3-、O 2-2Ar ――――→K +、Ca 2+此外,由10电子体中的CH 4、NH 3、H 2O 、HF 失去一个H 剩余部分的—CH 3、—NH 2、—OH 、—F 为9电子体,两两组合得到的物质如CH 3CH 3、CH 3OH 、H 2O 2、N 2H 4、F 2等也为18电子体。
[考纲要求] (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6.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考点一 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的深度剖析1. “一式”的剖析与应用化学反应速率是表示反应进行快慢的物理量,它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计算公式如下: v (B)=Δc (B )Δt =Δn (B )V Δt用上式进行某物质反应速率计算时需注意以下几点:(1)浓度变化只适用于气体和溶液中的溶质,不适用于固体和纯液体。
(2)化学反应速率是某段时间内的平均反应速率,而不是即时速率,且计算时取正值。
(3)同一反应用不同的物质表示反应速率时,数值可能不同,但意义相同。
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
(4)对于可逆反应,通常所计算的是正、逆反应抵消后的总反应速率,当达到平衡时,总反应速率为零。
(注:总反应速率也可理解为净速率)。
2. 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深度剖析(1)纯液体和固体浓度视为常数,它们的量的改变不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但固体颗粒的大小导致接触面的大小发生变化,故影响反应速率。
(2)对于固体、液体物质,由于压强改变时对它们的体积影响很小,因而压强对它们浓度的影响可看作不变,压强对无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的速率无影响。
(3)升高温度,不论吸热还是放热反应,也不论正反应速率还是逆反应速率都增大。
(4)用催化剂催化的反应,由于催化剂只有在适宜的温度下活性最大,反应速率才能达到最大,故在许多工业生产中温度的选择还需考虑催化剂的活性温度范围。
(5)对于有气体参与的化学反应,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恒温时,压缩体积――→引起压强增大――→引起反应物浓度增大――→引起反应速率加快。
②恒温时,对于恒容密闭容器:a .充入气体反应物――→引起气体反应物浓度增大(压强也增大)――→引起反应速率加快。
b .充入“惰性”气体――→引起总压强增大――→引起反应物浓度未改变―→反应速率不变。
[考纲要求] 1.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3.了解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常数。
4.了解溶液pH的定义;了解测定溶液pH的方法,能进行pH的简单计算。
5.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以及盐类水解的应用。
6.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了解溶度积的含义及其表达式,能进行相关的计算。
7.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利用。
1.一个基本不变相同温度下,不论是纯水还是稀溶液,水的离子积常数不变。
应用这一原则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水溶液必须是稀溶液;温度必须相同。
2.两个判断标准(1)任何温度c(H+)>c(OH-),酸性;c(H+)=c(OH-),中性;c(H+)<c(OH-),碱性。
(2)常温(25 ℃)pH>7,碱性;pH=7,中性;pH<7,酸性。
3.三种测量方法(1)pH试纸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精确到整数且只能在1~14范围内,其使用方法为取一小块试纸放在干净的玻璃片或表面皿上,用玻璃棒蘸取液体,点在试纸中部,待试纸变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比,读出pH。
注意①pH试纸不能预先润湿,但润湿之后不一定产生误差。
②pH试纸不能测定氯水的pH。
(2)pH 计pH 计能精确测定溶液的pH,可精确到0.1。
(3)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能粗略测定溶液的pH 范围。
常见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如下表所示:4.四条判断规律 (1)正盐溶液强酸强碱盐显中性,强酸弱碱盐(如NH 4Cl)显酸性,强碱弱酸盐(如CH 3COONa)显碱性。
(2)酸式盐溶液NaHSO 4显酸性(NaHSO 4===Na ++H ++SO 2-4)、NaHSO 3、NaHC 2O 4、NaH 2PO 4水溶液显酸性(酸式根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NaHCO 3、NaHS 、Na 2HPO 4水溶液显碱性(酸式根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
注意 因为浓度相同的CH 3COO -与NH +4的水解程度相同,所以CH 3COONH 4溶液显中性,而NH 4HCO 3溶液略显碱性。
(3)弱酸(或弱碱)及其盐1∶1混合溶液①1∶1的CH 3COOH 和CH 3COONa 混合液呈酸性。
②1∶1的NH 3·H 2O 和NH 4Cl 混合溶液呈碱性。
(对于等浓度的CH 3COOH 与CH 3COO -,CH 3COOH 的电离程度大于CH 3COO -的水解程度) (4)酸碱pH 之和等于14等体积混合溶液pH 和等于14的意义:酸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等于碱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的浓度。
①已知酸、碱溶液的pH 之和为14,则等体积混合时: 强酸、强碱――→恰好中和pH =7 强酸、弱碱――→碱过量pH>7 弱酸、强碱――→酸过量pH <7②已知酸、碱溶液的pH 之和为14,若混合后溶液的pH 为7,溶液呈中性,则 强酸、强碱―→V 酸∶V 碱=1∶1 强酸、弱碱―→V 酸∶V 碱>1∶1弱酸、强碱―→V酸∶V碱<1∶1③强酸、强碱等体积混合后溶液酸、碱性的判断题组一走出溶液稀释与混合的误区1.正误判断,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室温下,pH=3的CH3COOH溶液与pH=11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pH>7(×)(2015·江苏,11B)(2)25 ℃时,等体积、等浓度的硝酸与氨水混合后,溶液pH=7(×)(2015·重庆理综,3B)(3)常温下pH为2的盐酸与等体积pH=12的氨水混合后所得溶液呈酸性(×)(4)常温下pH为2的盐酸由H2O电离出的c(H+)=1.0×10-12 mol·L-1(√)(5)同浓度、同体积的强酸与强碱溶液混合后,溶液的pH=7(×)误区一:不能正确理解酸、碱的无限稀释规律常温下任何酸或碱溶液无限稀释时,溶液的pH都不可能大于7或小于7,只能接近7。
误区二:不能正确理解弱酸、弱碱的稀释规律误区三:不能正确掌握混合溶液的定性规律pH=n(n<7)的强酸和pH=14-n的强碱溶液等体积混合,pH=7;pH=n(n<7)的醋酸和pH =14-n的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混合溶液pH<7;pH=n(n<7)的盐酸和pH=14-n的氨水等体积混合,混合溶液pH>7。
题组二一强一弱比较的图像分析2.(1)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HCl(a)和CH3COOH(b),分别与足量的锌粉发生反应,按要求画出图像。
①产生H 2的体积V (H 2)随时间(t )的变化图像; ②产生H 2的速率v (H 2)随时间(t )的变化图像; ③溶液的pH 随时间(t )的变化图像。
答案 ①②③(2)若把HCl(a)、CH 3COOH(b)均改成相同体积、相同pH,则①、②、③的图像又怎样? 答案 ①②③3.(2015·全国卷Ⅰ,13)浓度均为0.10 mol·L -1、体积均为V 0的MOH 和ROH 溶液,分别加水稀释至体积V ,pH 随lg VV 0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MOH 的碱性强于ROH 的碱性B.ROH 的电离程度:b 点大于a 点C.若两溶液无限稀释,则它们的c (OH -)相等D.当lg VV 0=2时,若两溶液同时升高温度,则c (M +)c (R +)增大 答案 D【解析】 A 项,0.10 mol·L-1的MOH 和ROH 溶液,前者pH =13,后者pH 小于13,说明前者是强碱,后者是弱碱,正确;B 项,ROH 是弱碱,加水稀释,促进电离,b 点电离程度大于a 点,正确;C 项,两碱溶液无限稀释,溶液近似呈中性,c (OH -)相等,正确;D 项,由MOH 是强碱,在溶液中完全电离,所以c (M +)不变,ROH 是弱碱,升高温度,促进电离平衡ROH R ++OH -向右进行,c (R +)增大,所以c (M +)c (R +)减小,错误。
图像法理解一强一弱的稀释规律1.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盐酸、醋酸(1)加水稀释相同的倍数,醋酸的pH 大。
(2)加水稀释到相同的pH,盐酸加入的水多。
2.相同体积、相同pH 的盐酸、醋酸(1)加水稀释相同的倍数,盐酸的pH 大。
(2)加水稀释到相同的pH,醋酸加入的水多。
题组三理解换算关系,突破pH的计算4.在T℃时,Ba(OH)2的稀溶液中c(H+)=10-a mol·L-1,c(OH-)=10-b mol·L-1,已知a+b=12。
向该溶液中逐滴加入pH=4的盐酸,测得混合溶液的部分pH如表所示:假设溶液混合前后的体积变化可忽略不计,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a=8B.b=4C.c=9D.d=6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了pH的综合计算和从表中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Ba(OH)2溶液的pH=8,即a=8,再根据a+b=12,则b=4,c(OH-)=10-4mol·L-1。
Ba(OH)2溶液中氢氧根离子的浓度与盐酸的浓度相等,该温度下K w=10-12,当加入22.00 mL盐酸时恰好中和,溶液的pH=6,即d=6;当加入18.00 mL盐酸时,氢氧化钡过量,c(OH-)=(10-4×22.00-10-4×18.00)÷(22.00+18.00) mol·L-1=10-5 mol·L-1,所以此时c(H+)=10-7 mol·L-1,pH=7,故c=7。
5.已知水在25 ℃和95 ℃时,其电离平衡曲线如图所示:(1)则25 ℃时水的电离平衡曲线应为________(填“A”或“B”),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5 ℃时,将pH=9的NaOH溶液与pH=4的H2SO4溶液混合,若所得混合溶液的pH=7,则pH=9的NaOH溶液与pH=4的H2SO4溶液的体积之比为________。
(3)95 ℃时,若100体积pH1=a的某强酸溶液与1体积pH2=b的某强碱溶液混合后溶液呈中性,则混合前,该强酸的pH1与强碱的pH2之间应满足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5 ℃时,向Ba(OH)2溶液中逐滴加入pH=a的盐酸,测得混合溶液的部分pH如表所示。
假设溶液混合前后的体积不变,则a=________,实验②所得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OH-)=________mol·L-1。
(5)95 ℃时,将0.1 mol·L-1的NaHSO4溶液与0.1 mol·L-1的Ba(OH)2溶液按下表中甲、乙、丙、丁不同方式混合:①按丁方式混合后,所得溶液显________(填“酸”、“碱”或“中”)性。
②写出按乙方式混合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得溶液显________(填“酸”、“碱”或“中”)性。
③按甲方式混合,所得溶液的pH为________(混合时,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
答案(1)A水的电离是吸热过程,温度较低时,电离程度较小,c(H+)、c(OH-)均较小(2)10∶1(3)a+b=14(或pH1+pH2=14)(4)4 1.0×10-7(5)①中②Ba(OH)2+NaHSO4===BaSO4↓+H2O+NaOH碱③11【解析】(1)温度升高,促进水的电离,水的离子积也增大,水中氢离子浓度、氢氧根离子浓度都增大,水的pH减小,但溶液仍然呈中性。
因此结合图像中A、B曲线变化情况及氢离子浓度、氢氧根离子浓度可以判断,25 ℃时水的电离平衡曲线应为A,理由为水的电离是吸热过程,升高温度,水的电离程度增大。
(2)25 ℃时,所得混合溶液的pH=7,溶液呈中性,即n(OH-)=n(H+),则V(NaOH)·10-5 mol·L-1=V(H2SO4)·10-4 mol·L-1,得V(NaOH)∶V(H2SO4)=10∶1。
(3)要注意95 ℃时,水的离子积为1×10-12,即c(H+)·c(OH-)=1×10-12,则等体积强酸、强碱反应至中性时,有pH(酸)+pH(碱)=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