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的心理联觉
- 格式:ppt
- 大小:46.31 MB
- 文档页数:33
《色彩构成》内容简介《色彩构成》教材从色彩产生的原理出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介绍了有关色彩的专业知识,内容包括:色彩构成导论、色彩构成的基本原理、色彩的对比与调和、色彩的心理、色彩的采集重构、色彩构成在艺术设计各专业中的应用六个章节。
在每个章节里面,结合艺术设计各专业,采用了大量设计实例图片资料,以使读者能更好地掌握色彩构成的方法,并与将来的设计实践良好接轨。
本书以能力教育为核心,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掌握色彩构成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学会运用色彩语言表达设计思想。
最大限度地启发和挖掘学习者的潜能、提高学习者的审美素养,最终达到应用色彩的能力。
本书可作为高等艺术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用书,也可作为艺术设计工作者和艺术爱好者的自学参考书。
《色彩构成》前言色彩作为视觉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类的正常生活。
色彩是我们认识世界万物的一个重要途径,美妙的自然色彩,刺激和感染着人的视觉和情感,陶冶着人的情操,提供给人们丰富的视觉空间。
色彩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也是认知色彩设计原理的必要环节。
色彩构成研究、探索色彩美在视觉艺术中的构成原理、规律及法则。
现代视觉传达艺术的基础理论—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作为独立的学科体系,在设计实践中的应用推动了由传统设计意识向现代设计意识转变的进程。
作为设计人员,对于色彩的认识、感觉、审美和表现力的培养与训练是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
在视觉传达设计、染织设计、服装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工艺美术诸领域,色彩设计是设计师最得力的工具之一。
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色彩构成导论、色彩构成的基本原理、色彩的对比与调和、色彩的心理、色彩的采集重构、色彩构成在艺术设计各专业中的应用六个章节的内容。
宗旨就是要解决如何认识和掌握色彩、提升色彩的表现力以及如何使色彩在设计中发挥积极作用的问题。
编者从事色彩构成教学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编写过程中,将实践的体验上升到理论加以阐述,做到有的放矢,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1)色彩的前进与后退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体验到由于色彩的不同而造成的空间远近感的不同。
看起比实际距离更近的色叫前进色,反之叫后退色。
从色相的角度来考虑色彩的远近感,一般认为黄、红暖色是前进色,蓝色是后退色。
从明度的角度上讲,明亮的色看起来比浓暗的色要显得近一些。
距离感与明度、纯度明度高 -> 前进感明度低 -> 后退感纯度高 -> 前进感纯度低 -> 后退感(2)色彩的膨胀与收缩性在同等色彩面积的条件下,看起来比实际面积更大的色叫膨胀色,反之叫收缩色,一般前进色是膨胀色、后退色是收缩色。
色彩的前进与后退是视觉进深的概念,而色彩的膨胀与收缩与视觉感性面积有关。
关于这个问题有以下几点规律:其一:同面积的暖色比冷色看起来面积大;其二:明亮的色比灰暗的色看起来显得面积大;其三:在色彩的相对明度问题上,“底”色的明度越大,“图”色的面积越小。
在黑暗的背景上,高明度色彩的面积看起来往往比实际面积要大,所以在黑暗背景上作明度不同、面积相等的色彩处理时,如果要取得同等大小的视觉效果,必须缩小大明度色彩的面积。
冷暖色的前进与后退感,除冷暖色外,还可以从其他方面的色彩对比中获得:有前进扩张感:暖色、高彩色、亮色、强对比、集中、中心;后退收缩感:冷色、低彩色、暗色、弱对比、分散、边角。
(3)色彩的轻重感一般来说,明度大的色彩感觉较轻,暗色感觉较重。
这种轻重的判断主要是受到色彩明度的影响。
过去有种说法认为暖色类的色感觉重,冷色类的色感觉轻,而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色相对色彩的轻重感觉并没有直接关系,而纯度感略有影响,但不是决定因素。
(4)色彩的视觉认知性从远处看室外的标志或广告,由于着色的原因,有些作品清晰可见,而有些则不易看清。
决定视觉认知优良与否的诸条件中,视觉主体与背景的明度差是最重要的问题。
背景为黑色时,明度最亮的白色视觉认知性最高;背景为白色时,明度为最暗的黑色视觉认知性最高。
感觉并不是孤立的,感觉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感觉的相互作用可以分为同一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
同一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既可由刺激作用的时间顺序不同引起,也可以由感受器官的各部分受到不同刺激引起,前者如各种感觉适应,后者如感觉对比等现象。
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指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引起另外一种感觉器官产生感觉或者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通常的情况是对一种感觉的弱刺激会提高对另一感觉的感受性,而强刺激会降低这种感受性。
如例如弱光刺激可以提高听觉感受性。
其极端的表现有感觉补偿,感觉补偿是指人的某种感觉能力丧失后,为适应生活的需要,使其他感觉的能力获得突出的发展,以资补偿。
例如,盲人丧失了视觉,但其听觉和触觉、却得到了特别的发展等。
对一种感官的刺激作用触发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联觉”现象。
最常见的联觉是“色-听”联觉,即对色彩的感觉能引起相应的听觉,现代的“彩色音乐”就是这一原理的运用。
色觉又兼有温度感觉,例如,红、橙、黄色会使人感到温暖,所以这些颜色被称作暖色;蓝、青、绿色会使人感到寒冷,因此这些颜色被称作冷色。
还有一种色觉称“光幻觉”,可伴有味、触、痛、嗅或温度觉。
“语—色联觉”是指某些词汇引起的色觉。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甜蜜的声音”、“冰冷的脸色”等等,都是一种联觉现象。
人们在绘画、建筑、环境布置、图案设计等活动中经常利用联觉现象以增强相应的效果;有些画家进行过联觉实验,比如用鲜明的色调对比引起一种非视觉的反应;联觉还被许多诗人用做一种创作手段。
“通感效应”是指艺术创作与鉴赏活动中,各种感觉相互渗透或者挪移的心理现象,将听觉转化为视觉与触觉。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音乐的特性把它与之相关的舞蹈、文学、美术及戏剧等艺术形式有机结合,将抽象的听觉艺术转化成更加直观生动的形式,发挥一切意向之间的交错与混合作用,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表现音乐作品。
可以借助视觉、借助语言、借助场景等来发挥“通感效应”。
联觉名词解释联觉是指某一感觉、感受或刺激同时引发多种感觉或感受的现象。
人类的感觉系统通常是分开的,不同感觉以及感受的处理在大脑中由不同的区域进行。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我们可能会感受到两种或更多种感官的刺激,这就是联觉。
联觉可以发生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感觉之间。
最著名的联觉是色彩和数字之间的洞察力,即颜色字母与数字的联觉。
例如,一些人会认为特定的数字带有特定的颜色或形状。
这种现象称为冒号颜色联觉,是最常见的联觉类型之一。
另一个常见的联觉现象是音色色彩联觉。
有些人在听到某种音乐或声音时,会感受到特定的颜色。
例如,他们可能会觉得高音是红色或亮黄色,而低音则是蓝色或深紫色。
这种联觉的感受可以是主观的,每个人的联觉感受可能会有所不同。
除了视觉和听觉,联觉还可以发生在触觉和运动之间。
一些人在触摸物体时,能够感受到特定的形状、材质或温度。
这种联觉使他们能够通过触摸来感知物体的形态和特征,而非仅仅依靠视觉。
联觉是一种相对稀有的现象,只有少部分人会经历。
它可能是由大脑中的神经连接方式产生的,其中不同感官区域之间的通信或交流增强。
目前对联觉的机制还不完全清楚,研究人员正在努力深入了解它的原因和发生过程。
联觉不仅仅是一种现象,它也是一种艺术和创造性表达方式。
一些艺术家、音乐家和诗人可能会通过联觉来创作,借助不同感官之间的联结来表达独特的情感和感受。
总之,联觉是一种感觉和感受之间相互关联或交叉的现象。
它可以发生在不同的感觉之间,如颜色和数字、音色和颜色等。
联觉是一种神奇而独特的体验,为我们带来了对世界的多维度感知和理解。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一、感受性变化的规律1.感觉适应同一刺激物在刺激强度不变的条件下持续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在各种感觉中,嗅觉、肤觉、视觉的适应现象特别明显,在生活中相当普遍。
例如,“入芝兰之室,久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不闻其臭。
”就是嗅觉适应。
若把糖果等食物含在口中持续一段时间,它的味觉就会减弱,最后甚至可能完全消失。
轻微的东西与皮肤接触,开始会感到它的存在,但很快就不再感觉到。
赤足行走,刚开始会觉得地上的石渣刺足,难以忍受,但走一会儿就不再有刺痛感。
从炎热的户外进入有空调的室内时觉得有些凉,但时间长了,凉的感觉就不明显了。
视觉的适应现象分为对暗适应(或暗适应)和对光适应(或明适应)两种。
从亮处进入暗处,如从阳光下进入地下室,开始眼前一片昏黑,随着视觉感受性的提高,逐渐能看清东西,这种现象是对暗适应。
相反,在暗处呆久了,一下子进入明处,最初一瞬间感到很刺眼,看不清东西,稍过一会儿,视觉感受性降低,眼睛才逐渐看清东西,这种现象是明适应。
2.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它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
同时对比是由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所引起的。
如,同样一块灰色的布,在白色的背景下显得暗一些,在黑色的背景下显得亮一些,而在红色的背景下,看起来则带有青绿色。
继时对比是由不同刺激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使感受性发生异常变化的现象。
如刚刷牙后吃苹果,会觉得苹果有种特殊的味道,而吃糖后吃柑桔、葡萄等水果,会觉得它们很酸。
生活中,感觉的对比现象十分普遍,研究对比现象,对于正确运用对比规律、提高感觉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许多行业与对比现象有关,需要对比规律。
如,建筑设计、广告设计、服装设计、电视电影画面等特别强调视觉效果,所以视觉的对比规律在这些领域“大有作为”;在交通机械设备等方面,出于安全的需要,也特别需要色彩视觉的强烈对比,以便于识别。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一、感受性变化的规律1.感觉适应同一刺激物在刺激强度不变的条件下持续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在各种感觉中,嗅觉、肤觉、视觉的适应现象特别明显,在生活中相当普遍。
例如,“入芝兰之室,久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不闻其臭。
”就是嗅觉适应。
若把糖果等食物含在口中持续一段时间,它的味觉就会减弱,最后甚至可能完全消失。
轻微的东西与皮肤接触,开始会感到它的存在,但很快就不再感觉到。
赤足行走,刚开始会觉得地上的石渣刺足,难以忍受,但走一会儿就不再有刺痛感。
从炎热的户外进入有空调的室内时觉得有些凉,但时间长了,凉的感觉就不明显了。
视觉的适应现象分为对暗适应(或暗适应)和对光适应(或明适应)两种。
从亮处进入暗处,如从阳光下进入地下室,开始眼前一片昏黑,随着视觉感受性的提高,逐渐能看清东西,这种现象是对暗适应。
相反,在暗处呆久了,一下子进入明处,最初一瞬间感到很刺眼,看不清东西,稍过一会儿,视觉感受性降低,眼睛才逐渐看清东西,这种现象是明适应。
2.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它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
同时对比是由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所引起的。
如,同样一块灰色的布,在白色的背景下显得暗一些,在黑色的背景下显得亮一些,而在红色的背景下,看起来则带有青绿色。
继时对比是由不同刺激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使感受性发生异常变化的现象。
如刚刷牙后吃苹果,会觉得苹果有种特殊的味道,而吃糖后吃柑桔、葡萄等水果,会觉得它们很酸。
生活中,感觉的对比现象十分普遍,研究对比现象,对于正确运用对比规律、提高感觉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许多行业与对比现象有关,需要对比规律。
如,建筑设计、广告设计、服装设计、电视电影画面等特别强调视觉效果,所以视觉的对比规律在这些领域“大有作为”;在交通机械设备等方面,出于安全的需要,也特别需要色彩视觉的强烈对比,以便于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