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32.01 KB
- 文档页数:5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以及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孝文帝为了加强对中原的统治,推行汉化政策,包括改革官制、律令、货币、度量衡等,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及其意义,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辅助材料:历史图片、视频、文献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北魏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北魏政权的位置,进而引出本课内容。
2.呈现(10分钟)介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包括官制、律令、货币、度量衡等方面的改革。
让学生了解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思考问题。
4.巩固(5分钟)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掌握程度。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教学难点】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课前准备】课件、视频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展示《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部分歌词: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提问:这56个民族中有没有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可引导学生查阅“中国民族分布图”)如果没有的话,那么他们去哪呢?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隧道,看看那时民族融合的情况!(板书本节课题)教师讲解: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淝水之战”。
第二部分为“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三部分为“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首先看第一部分:淝水之战(板书)一、淝水之战教师讲解: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
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前秦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想统一南方地区。
而东晋想收复中原地区,统一全国。
南北方之间的决战是发生在383年的“淝水之战”。
1、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丞相王猛说:“晋朝虽然僻处江南,却是华夏正统,目前上下安和。
臣死后,希望陛下千万不可图谋伐晋。
鲜卑、羌等归降贵族终怀二心,迟早要成为祸害,应该逐渐铲除他们。
”材料二“四方基本平安,只剩下南方的东晋还在抗拒王命。
我要亲自统率大军出征,一举荡平江南地区。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教学整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3)引导:苻坚拥有80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秦军中氐族人不多,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将士占大多数,他们不愿为前秦卖命,秦军一退即溃;苻坚骄傲轻敌,战前不认真准备:东晋军队伍严整,勇敢善战;将领沉着冷静,调度有方。
过渡: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的建立和统一黄河流域。
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完全统一了北方地区。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北方各族交往频繁,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这种民族融合的趋势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得到了加强。
那么,北魏孝文帝迁都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说在他迁都洛阳后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得到加强?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内容,思考问题:①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②迁都洛阳有什么积极意义?①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有:一、北魏都城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二、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②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积极意义在于使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有巍峨的宫殿、华丽的屋宇、数以千计的佛教寺院。
洛阳的人口达到50万左右。
(2)引导:我曾说过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使一种趋势加强,请同学们想一下,孝文帝迁都后,使什么趋势加强了?使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加强了。
小结:因此,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除了使洛阳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外,还使原来在黄河流域出现的民族大融合趋势得到加强。
(3)引导:同学们,孝文帝迁都时是不是非常顺利?(不是)(4)提问:有哪些不利因素呢?一些保守的鲜卑贵族不愿离开平城。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主要介绍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方民族的交融情况以及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北魏时期我国北方的历史风貌,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性,以及北方民族大交融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针对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这一时期的历史,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来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此外,学生对于改革和民族交融的概念,可能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深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情况,认识改革和民族交融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北方历史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情况。
2.难点:改革和民族交融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过程及其意义。
3.小组合作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课件,准备教学道具。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北魏时期的壁画、雕塑等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b. 掌握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交融的过程和结果;c. 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a. 通过讲授、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b. 通过图片、地图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化地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兴趣和热爱;b. 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c.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a. 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b. 掌握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交融的过程和结果。
2. 教学难点:a. 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b.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a. 利用多媒体展示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b. 导入问题: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2. 学习任务(40分钟)a. 学习历史文本(15分钟)i. 学生阅读教材第19课,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过程和结果;ii. 学生针对教材内容,回答相关问题,师生进行讨论;iii. 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b. 小组合作(10分钟)i.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与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研究;ii. 学生通过互相讨论,搜集相关资料,分析事件的影响和意义;iii. 小组展示成果,学生进行互动和评价。
c. 案例分析(10分钟)i. 教师给出一个案例,让学生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ii. 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iii. 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重要性。
第 19 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认识南北朝期间我国北方地域民族交融的趋向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举措。
理解孝文帝改革促使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交融的进度 ,为隋朝一致确立了基础。
过程与方法:经过问题导引,自主阅读资料,商讨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社会状况,在剖析概括中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及主要举措,培养学生史论联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经过对孝文帝改革影响的议论,提升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论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培育学生正确的民族观点,认识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建的,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沟通是我国历史上民族交融的主要内容。
二教课重难点教课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举措、北方地域的民族交融。
教课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交融的含义。
三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和56 个民族大合照图片,在学生感觉现代各民族大团结的盛况时,说:我们祖国五十六个民族亲如兄弟姐妹,和平共处,共同繁华发展。
那么在这五十六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以前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假如大家想知道,就和我一同穿越时空地道,到达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看看那时北方民族交融的状况吧!(二)新课1.淝水之战东晋成立的同时,北方地域从头堕入了杂乱的场面,出现了十六个不一样的政权,统称十六国。
那么这类杂乱的场面是何时结束的?过渡:苻坚为了进一步一致全国,带兵南下,与东晋政权大战于淝水。
(1)部署任务:在教材上找出淝水之战的时间、地址、作战两方、兵力、结果、影响。
(2)故事会:用“投鞭断流”“风声鹤唳”“土崩崩溃”三个成语叙述淝水之战的大概过程。
播放动画。
(3)动脑筋:为何苻坚拥兵80 多万,却不可以一致江南?(4)从以少胜多方面考虑,淝水之战同此前哪几次战争相像?叙述: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崩溃,北方地域从头堕入盘据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获得临时稳固,为经济发展供给了条件。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1.内容主旨本课介绍了前秦和北魏两个局部统一北方地区的政权的统治状况,前秦部分承接第17课末尾,前秦统一北方后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苻坚发动对东晋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重新陷入混战之中。
随后实现局部统一的是鲜卑的北魏政权,开启北朝,孝文帝为巩固统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迁都洛阳、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鼓励与汉人通婚等。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民族交融。
这是民族交融通过统治阶层的斗争与改革两种方式,进入到第三子目,展示了北方自魏晋以来民间因民族交融生活方方面面出现的变化,少数民族内迁与战争、和平交往等方式,民族隔阂趋于消解,出现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大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加深学生对于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和民族交融两个时代主线的理解。
2.教学目标了解南北朝政权更替、前秦统一与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识读地图和文物图片,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北方民族融合的方式。
认识到改革对于推动国家发展的作用,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3.教学重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交融难点:民族交融的意义4.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简要复习上周所学内容,西晋灭亡后,南迁的士人与百姓建立东晋政权,上节课了解过了东晋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江南开发,而因五胡内迁而陷入混战的北方,又将呈现出怎样的社会面貌呢?北方民歌《敕勒歌》的流传过程:高车族民歌→译为鲜卑语→译为汉语,流传至今过渡:从《敕勒歌》的流传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不同民族之间交流的缩影,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进入第19课的学习中,去感受北方动荡下的民族大交融。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导入,加深学生对于西晋后南北方进入对峙呈现不同的发展面貌的概念理解,借助《敕勒歌》这样一首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歌,点出民族交融这一主题,引入本课内容,【环节一】淝水之战——民族交往中的碰撞冲突出示地图,十六国中氐人建立的前秦政权在苻坚的统治下强盛起来、统一了北方,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想要继续南下消灭东晋、统一中国,交代淝水之战的背景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93相关内容,了解淝水之战经过,完成学习单上关于淝水之战的信息(时间、交战双方兵力、特点、结果)教师提问:1.此前我们学过以少胜多的战役还有哪些?2.为什么实力如此悬殊的对比前秦却战败了呢?学生活动: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不顾一切反对”、“强征”、“拼凑”“阵脚大乱”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战败是由于前秦内部民族矛盾没有得到解决,百姓与军队没有向心力。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目标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史实。
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
知道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教学重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重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发生于哪一年?作战双方?有关成语?结果?影响?强大后的前秦(前秦(350年---394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政权之一。
350年氐族人苻洪占据关中,称三秦王,共历六主,享国四十四年。
),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383年,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出师前,苻坚自恃兵多势强,号称自己的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东晋团结一致,从容应对,以8万精兵应战,在淝水与前秦军前锋隔岸对峙。
在决战即将爆发时,东晋将领提出要前秦军队稍稍后撒,以便晋军过河交战。
苻坚认为在晋军渡河时发动突然袭击,定能一举获胜,随即命令军队后撒。
不料,当前秦军后撤时,有人在阵后大喊:“秦兵被打败了!”前秦军顿时阵脚大乱,自相践踏,一溃而不可收拾。
晋军乘机发动猛烈攻击,打败前秦军。
苻坚中箭负伤,带领残兵逃回北方。
思考与判断: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经济有所发展。
但是,南方的东晋政权又被大将所夺。
420年大将刘裕称帝,国号宋,南朝开始(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城都在建康,总称为“南朝”。
北魏孝文帝改革4世纪后期,东北鲜卑拓跋部首领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
汉族与少数民族不但在生产技术上相互学习,而且在生活习俗上也相互影响。
他们之间出现了大融合的趋势,中华民族获得新的发展。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课前教学分析与目标确立1、“课标〞分析关于“北方民族大融合〞这一内容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 ,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 ,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根据这一要求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 ,学生要了解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通过对改革措施的理解、掌握 ,认识到这些改革措施进一步推动了民族的大融合。
2、教材与教学内容分析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最为复杂的时期 ,这时民族关系的最大特点是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在客观上适应了历史开展趋势 ,加快了鲜卑族迈入先进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步伐 ,对北方的经济开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 ,对消除民族间的隔膜、促进民族融合和酝酿、培养隋唐时期繁荣的经济与灿烂的文化 ,都做出重大奉献。
3、学情分析知识储藏方面:学生对有关少数民族的知识比拟生疏 ,本节课涉及的少数民族内迁、孝文帝改革等内容 ,缺乏了解。
认知水平: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 ,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讲课过程中应适当地加以方法上的指导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评价观。
学习态度: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但是 ,单纯枯燥地知识传授 ,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
应用授课内容的生动、表现形式的多样、高超的教学艺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真正实现师生的互动。
4、教学目标的设定〔1〕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隋朝统一奠定了根底。
〔2〕通过问题导引 ,自主阅读材料 ,探讨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社会状况 ,在分析归纳中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及主要措施 ,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和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实的文字,使学生能够了解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内容及其影响,同时认识北方各民族在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认识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及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其影响。
2.难点: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及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基本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北魏时期的壁画和雕塑,引导学生关注北魏时期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如推行均田制、废除世袭制、实行官吏选拔制度等,同时呈现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使学生对这两个方面有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内容及其影响,同时探讨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及意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知识点,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评价和补充。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及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内容。
教材通过介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如迁都洛阳、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与汉族通婚等,使学生了解北魏政治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同时,教材还提到了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现象,如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以及北方其他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关系的发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古代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明确。
此外,学生对北方民族之间的关系和交融现象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具体内容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主要表现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团结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北方民族大交融的主要表现和特点。
2.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意义;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深远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掌握重点内容。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基本情况。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意义,探讨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影响。
4.实例分析法:教师运用具体实例,讲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现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2.课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
3.实例材料:教师准备的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实例材料。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19课,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史实。
本节课内容涉及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作用以及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和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现象,认识改革对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民族关系和国家统一等问题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细节内容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深入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历史名词和概念理解不够准确,需要在本节课中进行讲解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作用以及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改革对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作用以及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和意义。
2.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现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创设北魏时期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知和理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合作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素材。
2.教学工具:准备好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3.学生活动:提前学生进行小组分组,分配学习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素材,为学生创设北魏时期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内容要求教学目标通过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1.通过识读《淝水之战示意图》及教材,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提高读图、识图能力;通过研读相关史料,分析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的原因。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2.知道北魏政权的建立和统一的基本概况;通过研读相关史料,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3.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通过研读相关史料,知道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影响,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4.通过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
(家国情怀)教学重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的方式、内容和影响。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民歌——《敕勒歌》。
这首民歌勾勒出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大家知道这首民歌是哪一时期的吗?教师导入:这是北朝时期居住在北方的敕勒人的民歌,也在鲜卑族中传唱。
你知道鲜卑族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了哪个政权吗?你想了解鲜卑族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孝文帝推行的改革吗?今天让我们来学习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二、探究新知(一)淝水之战1.教师讲述: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2.学生自主学习:多媒体出示《淝水之战示意图》,学生阅读教材第93~94页“淝水之战”这一子目正文内容,复述淝水之战的经过。
时间383年交战双方前秦和东晋结果前秦失败,东晋胜利特点东晋以少胜多成语典故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教师过渡:3.展示材料:材料一(前秦)苻坚说:“……现在,我有兵卒八十七万,凭我们人多,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进攻东晋,就好像疾风扫秋叶一样。
”材料二(前秦)军队虽然有80多万,但向南进军时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内容主要包括北魏的政治制度、孝文帝改革以及北方民族的交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细的历史资料,为学生展示了北魏时期的历史风貌。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政治制度和民族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北魏时期的历史认识可能较为模糊,对于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交融的意义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深化。
同时,学生对于新鲜的历史知识充满好奇,善于通过图片、文字等多媒体材料进行学习。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
2.掌握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认识到民族交融对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和解读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2.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3.北方民族交融的过程及其对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史料教学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事实。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素养。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史料。
3.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北魏时期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
教师简要介绍北魏的建立和统一北方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如封建化、中央集权等。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1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层层设问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重难点。
3.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
【学习重点】
北魏考文帝的改革措施。
【学习难点】
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导入新课。
解读学习目标。
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老师可以让学生模拟北魏孝文帝召开大臣会议,讨论议题:要不要迁都。
参考课本中的正文及小字部分,对学生会有很大的帮助。
方法指导二:
评价历史人物,应该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方法指导三:
可采取情景剧或者百家讲坛的形式进行展示。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可以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可以提问:这56个民族中有没有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可引导学生查阅“中国民族分布图”)如果没有的话,那么他们去哪呢?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隧道,看看那时民族融合的情况!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淝水之战
自主阅读课本P86~87内容,完成第1~2题。
1.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和影响。
383年;前秦和东晋;晋军大败前秦。
影响:A.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
B.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分析前秦失败的原因,你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苻坚骄傲轻敌;秦军不得人心,军队战斗力不强;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我觉得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知识模块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自主阅读课本P87~88内容,完成第3~4题。
3.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哪些?(可以浓缩成短句)这些改革措施有何影响?
措施:迁都洛阳;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联姻;用汉制;习汉礼。
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
4.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北魏孝文帝?
评价: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
他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促进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发展。
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
知识模块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自主阅读课本P88~89内容,完成第5题。
5.魏晋以来民族交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的相互影响?民族融合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1)生产技术;生活习俗;文化交流等;
(2)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
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概况(从背景、目的、内容、影响等方面介绍)。
2.民族融合的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