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 格式:docx
- 大小:47.69 KB
- 文档页数:7
19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基础知识梳理一、淝水之战相关成语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了解)北魏建国: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定都平城2.北魏统一: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朝开始,经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政权。
439-581年3.北魏孝文帝改革(拓跋宏、元宏)——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是成功的(1)494年从平城迁都洛阳(2)汉化措施:①说汉语:禁用鲜卑语,统一说汉语②穿汉服③改汉姓④通汉婚⑤学汉礼(3)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如何评价孝文帝?是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顺应了历史潮流,推动了社会进步,民族融合,三、民族融合的表现经济、习俗:内迁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农业技术,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接受胡人的食物(胡饼)、服装(裤褶服)、用具(胡床、椅子、方凳)政治:十六国统治者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文化:汉语成为北方通用语言;少数民族乐器、舞蹈传入中原民族心理:“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隔阂和偏见逐渐减少影响: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基础测试一、单选题1.“将都城有平城迁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穿汉服、与汉通婚。
”材料中的措施促进了()A. 民族融合B. 江南地区的开发C. 北魏政权的建立D. 民族政权并立局面的形成2.淝水之战的战争双方是()A. 西晋前秦B. 东晋北魏C. 西晋北魏D. 东晋前秦3.下列诗句能反映民族交融的是()A.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B.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C.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D.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4.战国历史的特点一是“乱”二是“变”以下各项中,不属于战国历史的是()A. 商鞅变法B. 长平之战C. 楚王问鼎D. 合纵连横5.“……鲜卑族贵族集中在平城,保守势力顽固,推行汉化政策阻力大,于是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堂笔记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北魏政治1. 北魏政权的建立:北魏政权建立于公元386年,代表皇帝为拓跋珪,首都为平城(今山西大同市)。
2. 北魏的政治制度:北魏政治制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法律制度。
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是皇帝,下设吏部、户部、礼部、刑部等八个部门,由文武二官总理。
地方政府:上级是州、刺史,下级是县、县官,实行统一的州县制。
法律制度:北魏制订了《魏律》和《魏书》,其中《魏律》是对官吏、百姓有关法律事项的规定和处罚。
3. 北魏的农业政策:北魏制定了“田制”,实行了土地国有化的政策,解决了大量的土地财产私有化问题,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4. 北魏的经济政策:北魏制定了军户制,实行屯田政策,提高了财政收入;设立钱庄,统一铸币,提高了流通性。
二、北方民族大交融1. 政治交融:北魏在建立政权的过程中,采取了融合中原文化和北方民族文化的策略,形成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交融部分。
2. 经济交融:北魏政府对外贸易活动的刺激,加强了与外国的经济关系,推动了民族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3. 文化交融:北魏在文化方面注重对汉文化的吸收和融合,同时也以表现出北方民族文化的传统特色。
4. 宗教交融:北魏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扩散和深化,助力于「佛化北魏」这一现象的出现。
5. 军事交融:北魏打破了原有的“疆域政策”,加强了北方各民族的军事合作,壮大了北方民族的实力。
6. 婚姻交融:为巩固与南朝的和平交流关系,北魏采用了通婚的方式,拓宽了民族文化的交流途径。
三、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1. 推动了中原与北方民族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民族的和谐发展。
2. 壮大了北方民族的实力,保卫了中原与华北地区的安全。
3. 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科学、文化、哲学等方面的发展,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这段历史充分证明了文化交流可以打破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间的隔膜,促进和谐共处和人类的持续进步。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淝水之战1.背景:强大后的前秦,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2.过程:383年,苻坚率大军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东晋军在淝水与前秦军前锋隔岸对峙。
在决战即将爆发时,东晋将领用计使前秦军阵脚大乱,自相践踏,一溃而不可收拾。
晋军乘机发动猛烈攻击,打败前秦军。
(相关成语: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东山再起)3.特点: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4.影响: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知识点2北魏孝文帝改革5.背景(1)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2)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3)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6.措施(1)迁都: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2)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7.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知识点3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8.表现(1)经济生活: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
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2)政治: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3)文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4)民族关系: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9.意义: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1.内容主旨本课介绍了前秦和北魏两个局部统一北方地区的政权的统治状况,前秦部分承接第17课末尾,前秦统一北方后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苻坚发动对东晋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重新陷入混战之中。
随后实现局部统一的是鲜卑的北魏政权,开启北朝,孝文帝为巩固统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迁都洛阳、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鼓励与汉人通婚等。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民族交融。
这是民族交融通过统治阶层的斗争与改革两种方式,进入到第三子目,展示了北方自魏晋以来民间因民族交融生活方方面面出现的变化,少数民族内迁与战争、和平交往等方式,民族隔阂趋于消解,出现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大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加深学生对于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和民族交融两个时代主线的理解。
2.教学目标了解南北朝政权更替、前秦统一与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识读地图和文物图片,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北方民族融合的方式。
认识到改革对于推动国家发展的作用,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3.教学重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交融难点:民族交融的意义4.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简要复习上周所学内容,西晋灭亡后,南迁的士人与百姓建立东晋政权,上节课了解过了东晋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江南开发,而因五胡内迁而陷入混战的北方,又将呈现出怎样的社会面貌呢?北方民歌《敕勒歌》的流传过程:高车族民歌→译为鲜卑语→译为汉语,流传至今过渡:从《敕勒歌》的流传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不同民族之间交流的缩影,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进入第19课的学习中,去感受北方动荡下的民族大交融。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导入,加深学生对于西晋后南北方进入对峙呈现不同的发展面貌的概念理解,借助《敕勒歌》这样一首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歌,点出民族交融这一主题,引入本课内容,【环节一】淝水之战——民族交往中的碰撞冲突出示地图,十六国中氐人建立的前秦政权在苻坚的统治下强盛起来、统一了北方,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想要继续南下消灭东晋、统一中国,交代淝水之战的背景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93相关内容,了解淝水之战经过,完成学习单上关于淝水之战的信息(时间、交战双方兵力、特点、结果)教师提问:1.此前我们学过以少胜多的战役还有哪些?2.为什么实力如此悬殊的对比前秦却战败了呢?学生活动: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不顾一切反对”、“强征”、“拼凑”“阵脚大乱”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战败是由于前秦内部民族矛盾没有得到解决,百姓与军队没有向心力。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知识点一: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下,鲜卑拓跋部仍保持鲜卑习俗,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统治。
(2)北魏冯太后进行一系列推动鲜卑族汉化的改革,为孝文帝的进一步改革打下了基础。
2.目的:(1)根本目的:巩固北魏统治,促进北魏发展(2)直接目的:改变鲜卑落后的状态3.措施:①迁都移民: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把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②推行汉化措施:(1)说汉语: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2)穿汉服:以汉服代替鲜卑服;(3)改汉姓:改鲜卑姓为汉姓;(4)通汉婚: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4.性质:一次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5.意义: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
(1)对北魏:北魏孝文帝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推动了北方社会进步(2)对民族关系:随着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了民族交融(3)对城市发展:使洛阳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知识点二: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北朝后期,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关系趋于和缓,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1.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要求:能够举例说明)(1)经济生活上: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农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
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
汉族人民学习和接受北方各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2)政治制度上: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3)思想文化上: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4)民族心理上: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2.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意义:①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②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③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3个核心知识精讲+5个高频考法剖析+7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个易错易混归纳】核心知识一:淝水之战1.背景(1)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
(2)北方: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2、概况(1)大战时间:公元383年。
(2)作战双方:前秦与东晋。
(3)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3、影响(1)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2)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4.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或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等。
核心知识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1)建立: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
(2)统一北方: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北方出现民族交融大趋势;北魏孝文帝深受汉文化的影响,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
(2)目的: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3)措施①494年迁都洛阳。
淝水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影响。
近A.纸上谈兵B.朝秦暮楚C.草木皆兵(2023上·海南海口·七年级统考期末)①以汉服代替鲜卑服②颁布A.①②③【考法3】根据材料描述,认识料。
【例题讲解】(2023·福建漳州·统考二模)11.如图为某位历史人物专著的目录。
该历史人物应为(目录一、年幼登基(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统考一模)13.“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六月已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丙辰,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
”颁布诏书进行改革的是()A.北魏B.前秦C.西晋D.东晋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经统一北方的政权有:曹魏、西晋、前秦、北魏。
西晋短期统一全国。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是直接目的。
3.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下进行的,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北方民族的交融。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北魏政治北魏政权在建立初期,由鲜卑族人担任重要官职,逐渐发展为汉族和鲜卑族人共同治理的政权。
魏文帝时期实行了分封制,把封建军阀统治的土地划分为小郡县,由官员负责管理。
此举不仅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也增加了土地的利用率,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
在北魏政权的历史上,魏孝文帝和魏武成帝的统治被认为是比较明智的,他们着重改善人民生活,加强军备,扩大国土。
二、北方民族大交融在北魏政治的同时,北方各民族之间也发生了大交融,主要集中在文化、语言、宗教以及生活风俗等方面。
这种大交融的结果,是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在宗教、语言、文化等方面逐渐统一,也促进了各方之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
随着统治阶级的完全鲜卑人向汉化过程的推进,到550年-577年之间的一段时间成为北方的汉化时期。
在此期间,鲜卑军阀开始采用汉语、汉字和汉文化,与汉族进行交流。
同时,汉族文化也深入到魏国,影响了魏国的文化和政治制度。
这种文化交流和融合,为中国历史上北方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教育引导在教育引导方面,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一历史阶段的重要性。
同时,应该注意到,要通过培养学生批判思考和理性分析的能力,更好地了解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北魏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同时也应该教育学生更好地珍惜和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以此促进中华文化的衍生和发展。
学生应该了解到,各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是中国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我们民族文化强大的一个原因。
四、总结总的来说,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的大交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它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
教育部门也要通过教育引导,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段历史,并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引导学生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导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你学过这首诗歌吗?这是一首北朝敕勒族的民歌,原是鲜卑语,后来翻译成汉语。
它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豪放雄浑的风格。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是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
他们建立的政权,一度十分强大。
你知道他们在何时统一了黄河流域吗?当时黄河流域有许多民族,他们长期生活在一起,相互影响。
你想知道他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吗?北魏有一位著名的皇帝,他接受汉族文化,大力推行改革。
你知道他是谁吗?他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呢?在改革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哪些阻力?又是怎样冲破这些阻力的?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吧。
【自主预习】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指导学生阅读“导入框”以及“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课文、插图《北魏骑马俑》、《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了解4世纪后期,东北鲜卑拓跋部首领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
汉族与少数民族不但在生产技术上相互学习,而且在生活习俗上也相互影响。
他们之间出现了大融合的趋势,中华民族获得新的发展。
在这过程中,北魏政权起了很大的作用。
公开课教案
学科:历史
班级: 115 课题: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时间: 12月27日第6节
授课教师:郑齐平
公开课范围:北魏政治到民族交融
衡安学校初中部教科处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目标】
1.了解淝水之战和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实,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
2.通过学生阅读理解教材,概括归纳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民族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理解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其典故都与淝水之战有关。
在这一战役中,号称百万大军的前秦军队是如何被东晋8万守军打败的呢?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之间既有斗争又有交融。
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是否蕴含着某些必然性?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探讨这些问题吧!
一.淝水之战
复习回顾:西晋灭亡后,北方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北方地区陷入严重的战乱,北方各族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总称为“十六国”。
前秦是如何统一黄河流域的?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4世纪后期,皇帝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相,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强大后的前秦与东晋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过渡:前秦势力的壮大和北方地区的统一,使苻坚增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他不听王猛临死时嘱咐他不要伐晋之言,于382年召集大臣廷议伐晋之事,不顾群臣反对开始大举伐晋,并与晋军在淝水展开了一场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
阅读课本P93,简述出淝水之战的概况(背景,时间,交战双方,特点,结果,影响)。
背景:前秦统一北方,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
时间:383年;
交战双方:前秦—东晋。
目的:消灭东晋,一统中国。
特点:以少胜多(思考: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还有哪些?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
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影响:北方:淝水之战后,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南方: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问题探究:淝水之战以前秦的失败而告终,请大家思考:苻坚拥兵80多万,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从前秦方面看:(1)苻坚骄傲自大;(2)前秦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当时民族交融的程度不深,其他民族不满于建立前秦的氐族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以摆脱氐族贵族的控制,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的汉族军队能够打胜仗,前秦军队不够团结,军心不齐,战斗力不强。
此外,(3)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战略正确,团结一心,指挥得当,也是能够取胜的重要条件。
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北方的这种分裂和混战的状态又持续了多久?最后结束北方混乱局面的是哪一政权呢?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北方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
而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旧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不免困难重重。
(3)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
2.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
(1)494年,迁都洛阳
北魏政权建立后,定都在平城,后来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洛阳。
设问:“为什么要迁都?”
材料: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洛阳)王里,因兹大举(迁都),光宅中原。
”
原因:①平城位于今山西大同东北,地处偏北,人口众多,粮食供应困难。
(从地理环境看)
②平城地处偏远,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从巩固政权的角度看)
③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封建文化)。
(从民族交融的角度看)
(2)推行汉化政策:
说汉化;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
想一想,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有什么影响?(出示材料)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加速了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进程。
过渡: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对以前的民族交融成果的总结,同时又促进了这一交融进程的迅速发展。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对“民族交融”的理解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2.学生阅读P95,简述魏晋以来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的具体表现?(从生产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交流、民族心理,民族关系等)
生产生活: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已经开始过着定居生活,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
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这些变化都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
政治制度: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民族关系: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
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文化交流: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民族心理:“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3.北方地区民族交融起到了怎样的历史意义?
材料: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历史意义: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课堂小结】
在长期的社会动乱中,各族人民杂居相处,相互影响,彼此交融,落后的民族不断融合在先进的民族
中。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互不断融合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不断发展、壮大的。
中华民族实际上是历史上许多民族的融合体。
【板书设计】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淝水之战
1.时间
2.经过
3.影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2.措施
3.影响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表现
2.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