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角三角形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3
【知识与技能】(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并能灵活运用.(2)继续学习几何证明的分析方法,懂得推理过程中的因果关系.知道数学内容中普遍存在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规律.【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体会研究图形性质的方法.(2)培养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构建知识的能力.(3)培养识图的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使学生对逻辑思维产生兴趣,在积极参与定理的学习活动中,不断增强主体意识、综合意识.【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定理的应用.【教学难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定理的证明思想方法.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复习:直角三角形是一类特殊的三角形,除了具备三角形的性质外,还具备哪些性质?学生回答:(1)在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互余;(2)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勾股定理).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除了刚才同学们回答的性质外,直角三角形还具备哪些特殊性质?现在我们一起探索!1.实验操作:要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直角三角形的纸片.(1)量一量边AB的长度;(2)找到斜边的中点,用字母D表示,画出斜边上的中线;(3)量一量斜边上的中线的长度.让学生猜想斜边上的中线与斜边长度之间的关系.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地提升自我已知,如图,在Rt △ABC 中,∠ACB=90°,CD 是斜边AB 上的中线.求证:CD=12AB. 【分析】可“倍长中线”,延长CD 至点E ,使DE=CD ,易证四边形ACBE 是矩形,所以CE=AB=2CD.思考还有其他方法来证明吗?还可作如下的辅助线.4.应用:例 如图,在Rt △ACB 中,∠ACB=90°,∠A=30°. 求证:BC=12AB 【分析】构造斜边上的中线,作斜边上的中线CD ,易证△BDC 为等边三角形,所以BC=BD=12AB. 【归纳结论】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如图,CD 是Rt △ABC 斜边上的中线,CD=4,则AB=______.2.三角形三个角度度数比为1∶2∶3,它的最大边长是4cm ,那么它的最小边长为______cm.3.如图,在△ABC 中,AD 是高,CE 是中线,DC=BE ,DG ⊥CE,G 为垂足.求证:(1)G 是CE 的中点;(2)∠B=2∠BCE.让每个人平等第3题图 第4题图 4.如图,△ABC 中,AB=AC ,∠C=30°,AB ⊥AD ,AD=2cm,求BC 的长. 【答案】 1.82.23.证明:(1)连接DE.∵在Rt △ADB 中,DE=12AB ,又∵BE=12AB,DC=BE,∴DC=DE.∵DG ⊥CE,∴G 为CE 的中点.(2)∵BE=ED=DC,∴∠B=∠EDB,∠EDB=2∠BCE,∴∠B=2∠BCE.4.6cm 【教学说明】可由学生小组讨论完成,教师归纳.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2.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3.有斜边上的中点,要考虑构造斜边上的中线或中位线.1.布置作业:从教材相应练习和“习题24.2”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本课从复习已学过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入手,通过实验操作、猜想、证明探究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定理,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积极参与定理的学习活动中,不断增强主体意识和综合意识.。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教案教案标题: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教案目标:1. 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2. 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3. 能够应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 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2.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3. 直角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PPT或白板;2. 直角三角形的示意图;3. 直尺和量角器;4. 练习题和答案。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引入直角三角形的概念,通过提问和展示直角三角形的示意图,激发学生对直角三角形的兴趣和好奇心。
Step 2: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15分钟)1. 通过PPT或白板,讲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一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90度,则该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2. 介绍直角三角形的性质:a. 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是最长的边;b. 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勾股定理);c.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的和等于90度。
Step 3: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5分钟)1. 通过示意图和具体例子,讲解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a. 三边关系判定法: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满足a² + b² = c²,则该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b. 两边关系判定法: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满足a² + b² = c²,则该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c. 角边关系判定法:若一个三角形的一个角为90度,且另一边与该角相对,则该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Step 4:直角三角形性质的应用(20分钟)1. 通过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如求边长、角度等。
2. 引导学生思考直角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高度、距离等。
Step 5:总结与拓展(5分钟)总结直角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并与学生共同探讨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直角三角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一)【教学目标】: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定理。
2、巩固利用添辅助线证明有关几何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定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定理的证明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复习提问:(1)什么叫直角三角形?(2)直角三角形是一类特殊的三角形,除了具备三角形的性质外,还具备哪些性质?二、新授(一)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1 请学生看图形:1、提问:∠A与∠B有何关系?为什么?2、归纳小结:定理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巩固练习:练习1:(1)在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锐角为520,那么另一个锐角度数(2)在Rt△ABC中,∠C=900,∠A -∠B =300,那么∠A= ,∠B= 。
练习2 :在△ABC中,∠ACB=900,CD是斜边AB上的高,那么,(1)与∠B互余的角有(2)与∠A相等的角有。
(3)与∠B 相等的角有。
(二)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21、实验操作:要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直角三角形的纸片(l)量一量斜边AB的长度(2)找到斜边的中点,用字母D表示(3)画出斜边上的中线(4)量一量斜边上的中线的长度让学生猜想斜边上的中线与斜边长度之间有何关系?三、巩固训练:练习3 :在△ABC中,∠ACB=90 °,CE是AB边上的中线,那么与CE相等的线段有_________,与∠A相等的角有_________,若∠A=35°,那么∠ECB= _________。
练习4:已知:∠ABC=∠ADC=90O,E是AC中点。
求证:(1)ED=EB (2)∠EBD=∠EDB(3)图中有哪些等腰三角形?练习5:已知:在△ABC中,BD、CE分别是边AC、AB上的高, M 是BC的中点。
如果连接DE,取DE的中点 O,那么MO 与DE有什么样的关系存在?四、小结:这节课主要讲了直角三角形的那两条性质定理?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五、布置作业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二)一、【教学目标】:1、掌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定理以及应用。
数学直角三角形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2. 理解勾股定理并能够运用它求解问题;3. 学会绘制和测量直角三角形。
二、教学重点:1.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2. 勾股定理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白板、黑板笔、直角三角形的模型、直尺、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先给学生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感知直角三角形的特点,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直角三角形吗?它有哪些独特的性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知识讲解(10分钟)通过展示幻灯片和板书,详细解释直角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勾股定理,并给出相关的例题进行讲解。
在讲解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理解定理的证明过程。
3. 拓展练习(15分钟)设计一些拓展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解答和讨论。
例如,给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已知两条边的长度,让学生求解第三边的长度,并在白板上进行演算和解答。
4. 小组合作(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5人,要求他们合作完成一组与直角三角形相关的问题,如测量教室内某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并计算其面积。
通过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教师点拔(10分钟)在小组合作结束后,教师选择一组进行点拔,让他们上台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答案,并与全班进行分享和讨论。
6. 讲解总结(5分钟)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勾股定理的重要性。
此外,可以设立一些奖励机制,激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
七、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使用尺规作图法绘制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其两条直角边的长度。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导入引发思考、知识讲解、拓展练习、小组合作等,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和思考,提高了他们对直角三角形和勾股定理的理解和掌握。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及其特点。
2. 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常见的定理。
3. 运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准备1. 教材:直角三角形的相关教材内容。
2. 教具:黑板、白板、笔、直尺、三角板。
三、教学步骤与内容Step 1 引入1. 创设情境:通过展示一张三角形图片,引起学生对直角三角形的好奇和兴趣。
2. 引发思考:提问学生,你们对直角三角形有什么认识?Step 2 定义直角三角形1. 引导学生观察:通过黑板上绘制一个直角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其特点,如边长、角度等。
2. 学生互动:学生分享自己对直角三角形的认识,并逐步引导出直角三角形的定义。
3. 确定定义:引导学生共同归纳,直角三角形是指一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为90度的三角形。
Step 3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1. 概念解释:教师解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是指直角三角形独特的特点和规律。
2. 理论探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推理,帮助学生发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a. 性质1: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度之和等于斜边的长度。
b. 性质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即一个角的余角等于另一个角。
c. 性质3: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是两条直角边中最长的边。
Step 4 直角三角形的定理1. 概念解释:教师解释直角三角形的定理是指从直角三角形性质推导出的具体结论。
2. 定理1:勾股定理a. 呈现定理:通过黑板上的直角三角形图形,教师呈现勾股定理的表达方式:a² + b² = c²。
b. 解释定理:教师解释勾股定理是指在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c. 引导学生:教师通过恢复课前知识和引导学生观察,帮助学生理解勾股定理的逻辑推导过程。
3. 定理2:斜边上的高定理a. 呈现定理:通过黑板上的直角三角形图形,教师呈现斜边上的高定理的表达方式:h = a * b / c。
直角三角形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及其应用。
学会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性质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特别是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2、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
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直角三角形的实物图片,如直角三角板、房屋的屋架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直角三角形的特点。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直角三角形的例子?”2、讲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给出直角三角形的定义:有一个角为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直角所对的边称为斜边,其余两条边称为直角边。
让学生用三角板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标出直角、斜边和直角边。
3、探究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让学生测量自己所画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并计算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与斜边的平方。
引导学生发现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一规律。
4、讲解勾股定理介绍勾股定理的内容: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 a、b,斜边长为 c,那么 a²+ b²= c²。
用多媒体演示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5、勾股定理的应用例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 和4,求斜边的长度。
例 2: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 5,一条直角边为 3,求另一条直角边的长度。
6、直角三角形性质的拓展讲解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一性质。
通过例题巩固这一性质的应用。
7、课堂练习安排一些与直角三角形性质和勾股定理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讲解和订正。
直角三角形教案引言:直角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几何中最基础的概念之一。
通过学习直角三角形,学生可以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本教案将以直观的方式介绍直角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应用,并提供几个实例题供学生练习。
一、直角三角形的定义直角三角形是指其中一个角为直角(90度)的三角形。
直角记作∠C,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为斜边、邻边和对边。
二、特殊直角三角形特殊直角三角形是指具有特殊边长比例的直角三角形。
1. 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是指直角三角形中,两个边相等的三角形。
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中,对边和邻边长度相等,斜边长度等于邻边长度的√2倍。
2. 30-60-90直角三角形30-60-90直角三角形是指直角三角形中,一个角为30度,一个角为60度,另一个角必须为直角的三角形。
在30-60-90直角三角形中,邻边长度是斜边长度的一半,对边长度是邻边长度的√3倍。
3. 45-45-90直角三角形45-45-90直角三角形是指直角三角形中,两个角均为45度的三角形。
在45-45-90直角三角形中,邻边和对边长度相等,斜边长度等于邻边长度的√2倍。
三、三角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是数学中一类函数,与直角三角形的三角比有关。
常用的三角函数有正弦函数(sin)、余弦函数(cos)和正切函数(tan)。
1. 正弦函数(sin)在直角三角形中,正弦函数被定义为对边长度与斜边长度的比值。
即sin(A) = 对边/斜边。
2. 余弦函数(cos)在直角三角形中,余弦函数被定义为邻边长度与斜边长度的比值。
即cos(A) = 邻边/斜边。
3. 正切函数(tan)在直角三角形中,正切函数被定义为对边长度与邻边长度的比值。
即tan(A) = 对边/邻边。
四、三角函数的性质三角函数有一些重要的性质,利用这些性质可以简化计算和解题过程。
1. 三角函数的周期性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周期都是360度或2π弧度,即sin(A+360n)= sin(A)和cos(A+360n) = cos(A),其中n为整数。
1.2 直角三角形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推理证明的方法,发展演绎推理能力.
2、了解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证明方法.
3、结合具体例子了解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
一定成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难点:结合具体例子了解逆命题的概念
教学方法观察实践法,分组讨论法,讲练结合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命题和定理。
表示判断的句子就是命题,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定理。
复习练习
1.每个命题都是由、两部分组成。
命题
“对顶角相等”的条件是,结论是。
2.“对顶角相等”是(填“真”、“假”)命题;“我们是小学生” 是命题。
3.把“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4.如图,△ABC是Rt△,根据勾股定理可得:。
二、师生共同研究形成概念
我们曾经探索过直角三角形的哪些性质和判定方法?
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定理:有两个角是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勾股定理
以前,我们曾经利用数方格和图形割补的方法验证了勾股定理,而此处的勾股定理要通过证明推理才能得出其正确性。
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有很多,证明过程放在课后的“读一读”。
A
B C
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勾股定理是在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的前提下描绘三边之间关系的,利用勾股定理,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可求第三边。
✧ 练习: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9、12,则斜边为 ;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
13,其中一条直角边为5,则另一条直角边为 。
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只要学生能接受证明的方法和过程即可。
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 练习: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是6、10、8,则这个三角形是 三角形。
3、 讲解例题
例1 如图,BA⊥DA 于A ,AD = 12,DC = 9,CA = 15,求证:BA∥DC。
分析: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证明∠D 是直角,再根据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解决。
4、互逆命题
☆ 议一议 书本P 15 议一议
勾股定理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中的条件和结论是互换的。
通过几对数学和生活中的命题,让学生观察这些成对命题的结论与条件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归纳出它们的共性,以得到互逆命题的概念。
在两个命题中,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注意:
✧ 互逆命题是相对两个命题而言的,单独一个命题称不上互逆命题。
A'B'C'
A B C D C
B A
12915
✧ 一个命题是真,它的逆命题可能是真,可能是假。
✧ 练习:说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每对命题的真假。
1、初三(6)班有62位同学;
2、等边对等角;
3、对顶角相等;
4、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相等;
5、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5、互逆定理
☆ 想一想 书本P 16 想一想
这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都比较明显、简单,写出其逆命题对学生来说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关键是让学生验证逆命题的正确性,并能意识到一对互逆命题的真假性不一定一致。
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它的逆命题却不一定是真命题。
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这两个定理称为互逆定理,其中一个定理称为另一个定理的逆定理。
✧ 练习:找出下列定理有哪些存在逆定理,并把它找出来。
1)矩形是平行四边形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如果y x >,则2
2y x > 4)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5)对顶角相等
三、 随堂练习 1、 书本 P 16 随堂练习 1
四、 小结
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的联系和区别。
五、 作业
书本 P 17 习题1.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