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课件中风历节病共26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84 MB
- 文档页数:26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23, 12(6), 1188-1192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tcm https:///10.12677/tcm.2023.126177试述《金匮要略》对中风历节病的治疗赵怡童1,2,彭 锐1*1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湖北 武汉 2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一病区,湖北 武汉收稿日期:2023年4月14日;录用日期:2023年5月31日;发布日期:2023年6月12日摘要 《金匮要略》对于中风病、历节病的理解对后世有深刻的意义,为后世中风历节病的辨证治疗奠定了良好基础。
尤其是侯氏黑散、续命汤、风引汤、乌头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方剂治疗中风历节病效果俱佳,现代临床依旧沿用,理解《金匮要略》中的条文含义,就能更好地运用到临床。
关键词中风病,历节病,痹证,风引汤,乌头汤,桂枝芍药知母汤Trial Discussion on the Treatment of Apoplexy and Severe and Migratory Arthralgia from “Synopsis in the Golden Chamber”Yitong Zhao 1,2, Rui Peng 1*1Colleg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nd Orthopaedics, Hube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uhan Hubei 2Orthopedic Ward 1, Hubei Provincial Hospital of Integrated Chinese & Western Medicine, Wuhan Hubei Received: Apr. 14th , 2023; accepted: May 31st , 2023; published: Jun. 12th , 2023AbstractThe understanding of “Synopsis of the Golden Chamber” on apoplexy and severe and migratory *通讯作者。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风篇)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风指得是脑血管疾病,古人认为是风造成,所以叫中风,我们可以说这是古人的一种错误看法。
拿着现在这个病就是脑血管意外,无论是脑血管出血啊、或者脑血栓形成啊,我们要治疗啊,都应该通经、祛瘀的法子,你要当风来治,治一个,死一个。
但是仲景呢,只是说这么三段,没出方子,可见仲景当时对于这个脑血管意外也就是瞅着,治不了。
古人认为中风,是大有问题的,我们看看怎么讲的。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
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这是一段。
这个风之为病啊,就是指中风来说的,依法当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嘛,这个大概都是这个男左女右的多吧。
要如果但臂不遂,只是胳膊不好使,拘急啊、疼痛啊,有得关节炎,往后、摸头都不行嘛,这类的情况啊,这是痹症,此为痹,就是风寒湿痹的那种痹,这不是中风。
那么中风证,脉微而数,微者是虚啊,什么虚,血虚;而数,微有热,就是风邪,古人这个样子看。
由于血虚,风邪乘之,这才发生中风。
所以脉呢,也应之微而数,这是中风的脉,所以中风使然。
古人就是把脑血管意外这种病,看成是中风了,这个是有问题的,底下他解释了。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
他说寸口脉,咱们现在诊脉的这个地方就叫做寸口脉,桡骨动脉。
浮而紧,这是中风的脉,他底下有解释,紧者为寒,就是风寒之邪了。
浮者为虚,脉有外无内谓之浮了,他还是血虚。
虚寒相搏,血虚寒邪才能在你身体上才呆得住,所以邪才留于皮肤。
如果你的皮肤血不虚呢,风留不住的,古人这个看法还是对的。
但是不只是这个脑溢血了,这个在皮肤不去的东西都由于这个虚,你像那个太阳中风证也是的,它由于那个虚,所以外邪、病邪也好啊,才在这里积而不去,那么这里他也讲的这个,这个在底下详细解释了。
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浮者为虚,什么虚啊,浮者血虚。
《金匮要略》课件一、引言《金匮要略》是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瑰宝,由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本书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方书之祖”。
本课件旨在对《金匮要略》进行系统介绍,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经典著作。
二、《金匮要略》的作者与成书背景1.作者:张仲景,字机仲,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誉为“医圣”。
2.成书背景:东汉末年,战乱频仍,疫病流行,人民生活困苦。
张仲景深感民众疾苦,立志学医,以救死扶伤为己任。
他广采众方,博采众长,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撰写了《伤寒杂病论》。
后经王叔和整理,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
三、《金匮要略》的内容与结构1.内容:《金匮要略》共分为三卷,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各科疾病的治疗方法。
书中详细阐述了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的内容。
2.结构:本书采用条文形式,以病为纲,以方为目。
每一条文先列举病名,然后阐述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书中所载方剂共计205首,涉及药物达410余种。
四、《金匮要略》的主要学术特点1.辨证论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辨别病因、病机、病位、病势,然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这种治疗方法具有针对性、灵活性,为后世中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方证相应: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了“方证相应”的观点,即根据患者的证候特点,选择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
这种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医个体化治疗的优势。
3.预防为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强调预防为主,提倡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书中载有许多预防疾病的方剂和养生保健方法,对后世中医养生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金匮要略》的历史地位与影响1.历史地位:《金匮要略》被誉为“方书之祖”,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书所载方剂和治疗方法,为后世医家所推崇,被誉为“千古奇方”。
2.影响:《金匮要略》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书所创立的辨证论治、方证相应等治疗方法,为后世医家所继承和发展。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一、概述中风:是以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为主症的疾病。
发病突然,见症多端。
并且多由正气亏虚,受外邪所诱发。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血管痉挛、脑栓塞、脑出血等病。
历节:历者,数也,过也,历节,即病邪经过的骨节,节节疼痛,《圣济总录》曰:“所历之节,悉皆疼痛”,历节病是以关节肿大疼痛为主症的疾病。
多由肝肾不足,复感风寒湿邪所致。
二、中风病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抟,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泄,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2)(一)中风病的病机寸口脉浮而紧:浮─气血不足;紧─感受风寒病机:经络空虚,外邪内中;虚寒相搏,贼邪不泄;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二)中风病在络、在经、入腑、入脏的辨证邪在于络:营气不能畅行于肌肤,则肌肤麻木不仁;邪在于经:经脉痹阻,气血不能运行于肢体,筋骨肌肉失养,则肢体沉重不用;邪入于腑:六腑不通,浊气上蒙清窍,即不识人。
邪入于脏:气血逆乱,心窍闭阻,舌即难言,口吐涎。
三、历节病(一)历节病的病因病机1.肝肾不足,水湿内侵;2.胃有蕴热,外感风湿;3.阴血不足,风邪外袭;4.气虚湿盛,汗出当风;5.过食酸咸,内伤肝肾。
(二)风湿历节的证治诸肢节疼痛。
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8)病机:风湿痹阻于关节,渐次化热伤阴临床表现:主症: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风湿痹阻关节,化热伤阴,流注下焦。
兼症: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脚肿如脱――湿热上犯、中阻、下注治法: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佐以滋阴清热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麻黄、防风---祛风散寒除湿白术、附子---温经逐湿止痛知母、芍药---滋阴清热生姜、甘草---和胃调中临床应用:本方证辨证要点为身体消瘦,关节疼痛、肿大或变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