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众多的人口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08.00 KB
- 文档页数:2
第二节众多的人口学习目标:1、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
2、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分布概况。
教学重点:1、我国人口总数与增长趋势。
2、会运用人口密度图指出我国人口的分布状况教学难点:简要分析人口分布的成因一、学前准备1、人口大国: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__亿,是世界上人口__的国家。
比例: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__以上。
2、读P.11图1.9,可以得出结论:我国人口增长。
3、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相适应,我国政府把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4、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我国的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人,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倍多。
5、读图1.11(P13),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人口密度大,人口密度小。
从黑龙江省__市至云南省__县一线,此线东部人口__,西部人口__。
6、读图1.12(P14),我国人口最多的省区是__,其次是__;面积最大的省区是__,其次是__。
二、探究合作1、人口过多,会产生哪些负面影响?2、读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P.11图1.9),回答问题a、___年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以后人口增长开始加快。
从___年到___年人口增长几乎是呈直线上升态势。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人口迅速增长后,从___年开始人口增长速度放慢,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12页图1.10,说说晚婚晚育对人口增长有什么影响?4、根据读图填下表面积人口人口密度江苏山东新疆西藏为什么我国东部地区人口稠密,西部地区人口稀疏?能不能把东部的人口大量迁往西部,使人口分布均衡呢?三、学习体会1、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2、你还有什么疑问?四、自我检测1、选择题1)、下列省区人口最稀疏的是()A、新疆B、湖南C、江苏D、黑龙江2)、下列有关我国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A、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30﹪B、东部人口密度小,西部人口密度大C、我国是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D、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3)、关于我国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A、我国人口多的最主要原因是我国的经济发达B、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C、因为人是生产者,所以我国提倡多生人口D、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北多南少4)、在世界上我国属于()A、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B、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C、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D、民族数量最多的国家5)、目前我国每年新增人口仍然很多,其主要原因是()A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B人口死亡率低C人口出生率高 D人口基数大五、拓展探究日本的人口密度是中国的2.5倍,新加坡的人口密度是中国的47倍,这两个国家虽然国土狭小,资源贫乏,但都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你是如何理解的?。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众多的人口》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二节众多的人口》这一节内容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世界人口的分布、增长及其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掌握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对人口问题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世界地理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人口问题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提高。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概念和数据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堂上进行操练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掌握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
2.提高对人口问题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
2.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
3.人口问题的认识和解决。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2.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地图、图表、视频等,直观展示世界人口的分布和增长情况。
3.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4.进行课堂操练和巩固,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图、图表、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课堂问题和讨论题目。
3.准备课堂操练和巩固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和一些人口增长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世界人口的增长情况和分布特点。
2.呈现(10分钟)使用多媒体手段呈现世界人口的分布和增长情况,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世界人口的增长情况和分布特点。
3.操练(10分钟)设计一些关于人口增长和分布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课堂操练,提高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巩固(10分钟)对课堂操练的知识点进行巩固,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增长的影响和人口问题的解决,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众多的人口》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分布不均)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的人口问题,从而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必要性;
2.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
二、重点难点
1.会读“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绘制人口增长折线图;
2.会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比较不同地区人口密度的差异,从而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三、导学问题
1.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亿。
占世界人口的()以上,是世界人口()的国家。
2.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和()相适应,我国政府把()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3.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是()多()少,特别是()一些省区的人口密度更大。
4.我国人口密度分界线是()。
5.我国人口特点是(),()。
6.分析出我国在1949年前后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
7.列出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8.我国人口如此之多,给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9.计划生育的内容?
10.计划生育要求?
11.计划生育取得的成就?
12.在图上找出黑河——腾冲一线,观察:
(1)此线东南和西北的人口密度有何不同?
(2)找出成都、上海、武汉、北京的人口密度大约在多少人以上?西部大部分地区人口密度在多少人以下?
(3)总结一下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13.人口东西分布不均的原因是什么?(从气候、地形、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讨论)
14.整理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分享给全班同学。
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1.2《众多的人口》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众多的人口》。
本节课主要内容为中国的人口数量、分布、增长以及人口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掌握人口增长对环境、经济、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合理控制人口增长。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人口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分析人口问题时,可能还缺乏系统的思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人口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中国的人口数量、分布、增长特点;了解人口增长对环境、经济、社会的影响;学会分析人口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析图,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提高学生对国家人口政策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的人口数量、分布、增长特点;人口增长对环境、经济、社会的影响。
2.难点:如何合理控制人口增长,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人口问题。
2.图表教学法:利用图表,直观展示中国人口数量、分布、增长特点。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人口问题。
4.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人口数据图表、案例资料。
2.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中国人口数量的增长曲线图,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人口的增长速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中国人口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同时,介绍人口增长对环境、经济、社会的影响,为学生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国的人口数量、分布、增长特点。
《众多的人口》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人口数量的特点和增长趋势。
2、理解我国人口众多带来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3、培养分析人口问题的能力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念。
二、学习重点1、我国人口的数量和增长特点。
2、人口众多对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三、学习难点1、如何理解人口政策的调整及其意义。
2、如何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待人口问题。
四、知识链接1、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和分布规律。
2、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
五、学习过程(一)人口数量1、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我国的人口总数已经超过_____亿。
2、观察我国人口增长的折线图,分析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
可以发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口增长速度_____,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增长速度有所_____。
(二)人口增长的影响1、积极影响(1)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使得我国在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
(2)庞大的人口规模也创造了巨大的消费市场,促进了国内经济的繁荣。
2、消极影响(1)对资源的压力:众多的人口意味着对土地、水资源、能源等资源的需求巨大。
例如,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水资源分布不均,能源供应紧张。
(2)对环境的破坏:为了满足人口的需求,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导致森林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水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3)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人口众多带来了就业压力、教育资源紧张、医疗资源不足、住房紧张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三)人口政策1、计划生育政策(1)实施背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对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2)主要内容: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有计划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实施效果: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压力。
2、人口政策的调整(1)原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劳动力短缺等新的人口问题逐渐显现。
《众多的人口》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运用我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分布特点;2.了解差异的原因和“胡焕庸线”的地理意义;3.国人口分布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教学难点】我国人口密度差异的原因。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璀璨文明的民族,生活在神州大地,每一个角落的中华儿女,都无比自豪。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上生活了众多的人口,你能根据我国人口数量,计算出我国的人口密度吗?(板书)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第二节众多的人口二、人口分布东多西少1.人口密度师:算出我国平均人口密度,并看一看我国人口分布均匀吗?生:(可能的答案)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统计,我国平均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千米143人;根据人口密度图,我国人口分布极不均衡。
(板书)特点:分布不均衡承转:我国人口密度呈现了极不均衡的分布特点,那在我国辽阔的国土上,具体怎么分布的呢?什么地区相对来说人口分布比较多呢?师:活动探究,读图1-2-4,小组合作学习,了解我国的人口密度特点,完成以下任务:1.根说说京、津、沪、苏、鲁、豫、皖等省级行政区域大部分地区人口密度在多少人/千米²以上?生:(可能的答案)1.400人/千米²。
2.说说人口密度在10人/千米²以下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些省级行政区域?这些省份主要集中在我国什么地方?生:(可能的答案)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
3.找出黑河—腾冲一线,说说该线两侧人口密度的差异。
生:(可能的答案)我国人口分布,大致以黑龙江省的黑河至云南省的腾冲一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多,人口密度大,该线西北部人口少,人口密度小。
(板书)特点:东多西少承转:我国人口分布不均衡,并且呈现东多西少的分布格局,这一分布特点大致与黑河—腾冲一线相吻合。
我们通过视频简单了解一下这条重要的人口分界线。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众多的人口》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了解中国人口数量的庞大。
-理解中国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原因。
-掌握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数据分析、图表观察等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探讨人口问题及对策,提升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资源环境观。
-激发学生对人口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人口增长的历程与现状。
-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2.教学难点-分析人口增长和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图表分析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与人口相关的图片或数据,引发学生对中国人口的思考,导入新课。
2.讲解中国人口数量通过具体数据说明中国人口数量的庞大。
3.中国人口增长分析-展示人口增长曲线,讲解不同阶段的增长特点及原因。
-组织学生讨论人口增长带来的影响。
4.中国人口分布特点-结合地图和数据,分析人口分布东多西少的特点。
-引导学生探讨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当前中国人口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重点内容,强调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7.布置作业让学生收集关于人口政策的资料并进行简单分析。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讨论,及时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反馈意见,以便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众多的人口》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人口数量的特点及在世界上的地位。
2、分析我国人口增长的过程和原因,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
3、认识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我国人口的数量特点和增长趋势。
(2)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成因。
2、难点(1)理解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的关系。
(2)分析影响我国人口分布的因素。
三、知识梳理(一)我国人口的数量1、数量众多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我国人口总数超过_____亿。
2、人口增长(1)新中国成立前,人口增长缓慢。
原因:经济发展水平低,战争频繁,疫病多,人口死亡率高。
(2)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增长迅速。
原因: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死亡率大幅下降,出生率较高。
(二)我国的人口政策1、计划生育政策(1)实施背景:人口增长过快,给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巨大压力。
(2)主要内容: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3)成效: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
2、二孩政策(1)实施原因: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不足等问题逐渐显现。
(2)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老龄化问题,优化了人口结构。
(三)我国人口的分布1、分布特点东多西少。
2、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东部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利于农业发展和人类居住。
西部地区气候干旱,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不利于人口大规模聚居。
(2)社会经济因素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就业机会多,教育、医疗等社会资源丰富,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
四、探究活动1、小组讨论: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会带来哪些问题?2、分析案例:选取我国东、西部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对比它们在人口数量、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差异,探讨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五、课堂练习1、选择题(1)我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A 广东省B 山东省C 河南省D 四川省(2)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分界线是()A 秦岭—淮河线B 黑河—腾冲线C 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D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2、简答题(1)简述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内容和意义。
第二节众多的人口学案
[预习目的]
1、通过讲授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增长,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
2、知道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给国家、社会、家庭、环境都增加了沉重的负担;了解
我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
3、让学生知道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懂得人口增长必须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
相适应的道理,提高对我国人口政策的认识。
4、学会读图、绘图和计算。
绘制“我国人口增长折线图”;计算:人口密度。
[预习内容]
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亿,占世界人口的
以上,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2、阅读P11(2、3段)和图1.9,总结: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3、完成活动(一),我国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给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试举例说明。
4、为此,我国制定的人口基本国策是什么?基本内容和具体要求各是什么?
5、我国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取得了什么成就?
二、人口东多西少
1、据统计,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人/平方千米,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倍多。
2、读图1.11,总结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是什么?
3、人口的分界线是什么?其两侧的人口分布状况如何?
4、完成活动(二),读图1.12,计算山东、江苏、新疆、西藏的人口密度,并比较沿
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人口分布的差异及形成的原因。
[课堂检测] 众多的人口
一、填空题:
1、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
2、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发展和条件相适应,我国政府把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基本内容是:,。
3、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是:。
人口界线是一线,此线东南
部人口(稠密、稀疏),西北部人口。
4、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省区是。
二、选择题:
1.我国面积最大和人口最多的省区分别是()
A.新疆和上海B.西藏和四川C.内蒙古和山东D.新疆和河南
2.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
A.藏族B.维吾尔族C.壮族D.满族
3.有关我国民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其余均属少数民族B.各个民族均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如藏族和蒙古族均有自己的泼水节C.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南、西南和西北地区
D.各民族的分布具有“大聚居、小杂居”的特点
4.行政区划按级别从大到小依次排列的是()
A、自治州、自治区、自治县
B、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C、自治县、自治州、自治区
D、自治区、自治县、自治州
5.北回归线从东向西穿越我国的省区有()
A.云南、广西、广东、台湾B.台湾、广东、广西、云南
C.台湾、广西、广东、云南D.云南、广东、广西、台湾
6.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表现在
A、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B、人口数量多,素质高
C、人口地区分面不均衡
D、人口基数大,增长慢
三、读我国的人口密度图回答:
(1)从图中可看出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是:。
(2)图中有我国的人口界线是一线,此线的东南部人口,西北部人口(稠密
或稀疏)。
(3)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
,。
(4)我国实行的人口政策
是;
其基本内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