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
- 格式:docx
- 大小:8.76 KB
- 文档页数:2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近代桥梁史的先驱茅以升简介茅以升精神是什么导语:近代桥梁史的先驱人物茅以升,一生成就非凡,和他自小树立的勤奋好学有关。
他经历了十四年的学习生涯,特别是对国外先进的文化知识的掌握,近代桥梁史的先驱人物茅以升,一生成就非凡,和他自小树立的勤奋好学有关。
他经历了十四年的学习生涯,特别是对国外先进的文化知识的掌握,使得他能够在国内桥梁界取得重大成果。
茅以升在唐山工业学院的成绩非常优异,考出了以前从来没有人达到的高分,成为了学校的公费保送生。
美国的康奈尔大学接收了这位中国学子。
可是美国人对中国的大学教育水平并不看好。
有一天茅以升被叫到了教务室,土木工程系教务官对他说必须经过入学考试,如果成绩不及格,学校拒绝接收。
茅以升在学习上非常自信,他同意了这个要求。
第二天在他一个人的考场内,茅以升毫不慌乱,认真答卷,还不到规定时间就交上了答卷。
结果,考试出来的成绩让教务官赞叹不已,中国的学生分数远比他们本校的尖子生分数还高。
为了表示之前唐突的歉意和对中国学子的敬意,康奈尔大学决定以后只要是唐山工业大学保送过来的学生都免于参加入学考试。
茅以升在康奈尔学校毕业的时候也同样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学校的荣誉称号。
茅以升刻苦拼搏的学习精神给母校带来了荣誉。
茅以升的故事中外国求学替母校争光,是茅以升一生光辉成就中的一个小情节。
茅以升的一生就像他说的,遇到深渊或者洪流可以依赖的就是这做奋斗之桥。
茅以升的故事对我们具有指导意义。
茅以升,也许现代年轻人对这个名字只是听说过,但还不熟悉。
钱塘江大桥则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而这座大桥的建造者就是这个人。
钱塘江大桥,是一座横架在钱塘江上连接上海和浙江江西等地的交通枢生活常识分享。
茅以升简介茅以升简介(一):茅以升简介茅以升(1896.1.9—1989.11.12),字唐臣,江苏镇江人。
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上世纪30年代,他主持设计并组织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我国桥梁建设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主持我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是用心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
在工程教育中,始创启发式教育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致力教育改革,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长期担任学会领导工作,是我国工程学术团体的建立人之一,是我国爱国人士之一。
茅以升简介(二):茅以升简介茅以升,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著名桥梁专家。
1896年出生于江苏镇江,早年留学美国,获工学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
1933年至1937年主持设计建造我国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唐山工学院院长、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师学会会长。
建国后,历任中国交通大学校长、铁道部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高级会员。
1982年美国国家科学院授予茅以升外籍院士称号。
茅以升长期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
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9年11月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
茅以升曾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参与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晚年,他编写了《中国桥梁史》,著有《中国的古桥和新桥》等。
茅以升简介(三):茅以升简介茅以升(1896―1989)茅以升,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
本世纪30年代,他主持设计并组织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我国桥梁建设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桥梁专家茅以升茅以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1896年生。
他10岁那年,过端午节,家乡举行龙舟比赛,看比赛的人都站在文德桥上,由于人太多把桥压塌了,砸死、淹死不少人。
他暗下决心:长大了一定要造出最结实的桥。
茅以升中学毕业后,先考入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土木系。
1916年毕业后,由唐山路矿学堂以第一名的成绩,被清华学堂官费保送留美,成为研究生,9月起程到美国康奈尔大学报到。
谁知该校注册处主任傲慢地说:“中国唐山这个学校从来没有听说过,必须经过考试,合格后才能注册”。
经过考试后,茅以升的成绩极佳,便给他注册为桥梁专业研究生。
茅以升于1917年获康奈尔大学研究院专业硕士学位,1919年获美国加利基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
1919年12月,24岁的茅以升毅然回国。
回国后,先后任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教授,南京东南大学工科教授兼主任,河海工科大学校长,天津北洋工学院院长兼教授,江苏省水利局局长,交通部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北方中国交通大学校长等职。
茅以升想:中国的大川大河上,已有一些大桥了,但都是外国人造的。
钱塘江大桥,我们中国人要自己修,证明我们中国人有能力修好这座现代化大桥,外国人能干的,我们中国人也能干。
1933年至1937年,茅以升任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主持修建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
他采用“射水法”、“沉箱法”、“浮远法”等,解决了建桥中的一个个技术难题。
经过5年的努力,茅以升终于将现代化的钱塘江大桥建成。
1955年至1957年,茅以升又任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他又接受修建我国第一个跨越长江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任务。
1955年9月,大桥正式开工,到1957年9月25日建成,比原计划提前两年。
这座铁路公路两用的双层钢桁梁桥,确保了我国南北地区铁路和公路网联成一体。
1958年在北京修建人民大会堂时,周恩来总理在审查工程设计时指出:“要有茅以升的签名来保证。
”茅以升对人民大会堂的结构设计作了全面审查核算,最后签了名。
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的经典故事
茅以升是中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他在桥梁工程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和成就。
他最著名的故事之一是关于他设计的广东江门长江大桥的施工问题。
当时,江门长江大桥的施工遇到了巨大的挑战,主要是由于江门江的潮汐和潮汐涌的原因,导致施工困难重重。
很多专家都表示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但茅以升坚信自己的设计。
他经过精确计算和深入研究,最终找到了解决方案。
他设计了一种独特的施工方法,利用了潮汐和潮汐涌的力量,将桥梁的建设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首先,他利用潮汐涌的力量使桥墩沉入河床,然后再利用潮汐的退潮将桥梁的桥面连接起来。
这个方法不仅解决了施工问题,还大大减少了施工时间和成本。
最终,江门长江大桥成功建成,成为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工程,茅以升也因此成为了国内外著名的桥梁专家。
茅以升的故事告诉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独特的思考方式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勇于面对并寻找解决的方法,就能够创造奇迹。
茅以升简介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 ,中国桥梁学家、土木工程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字唐臣,江苏镇江人。
先世经商,祖父茅谦为举人,思想进步,倾向革命,曾创办《南洋官报》,是镇江市的名士。
茅以升出生不久,全家迁居南京。
6岁读私塾,7岁就读于1903年在南京创办的国内第一所新型小学——思益学堂,1905年入江南商业学堂,1911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
1912年孙中山先生在唐山路矿学堂讲演时,指出开矿山、修铁路的重要性,坚定了茅以升走“科学救国”、“工程建国”的道路,他从此更加奋发读书,把建设祖国视为己任。
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全班第一,5年各科总平均92.5分,为该学堂历史上所罕见。
1916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土木系。
次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专业硕士学位。
1921年获美国加里基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
其博士论文《桥梁桁架的次应力》的科学创见,被称为“茅氏定律”,并荣获康奈尔大学优秀研究生“斐蒂士”金质研究奖章。
回国后,曾任交通大学唐山学校(唐山交通大学)教授、东南大学工科主任、河海工科大学校长、北洋工学院院长、杭州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院长、国民党政府交通部桥梁设计工程处处长。
建国后,历任北方交通大学校长,铁道部铁道研究所所长、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协第二届副主席、名誉主席,北京市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三届理事长,九三学社第五至七届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高级会员,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协会会员。
30年代,茅以升在钱塘江大桥工程技术上的成就曾令国外同行对中国的桥梁建筑工程师刮目相看。
50年代,在武汉长江大桥建设过程中,茅以升担任由中外专家组成的技术顾问委员会的主任委员,解决了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中的14个难题。
1979年应邀访问卡利基—梅隆大学母校时,校长授予他“卓越校友”奖章,以表彰他对世界工程技术方面作出的贡献。
1982年被美国国家科学院授予外籍院士称号。
中国桥梁之父茅以升的爱国故事在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中,有许多人都是留学国外又回国服务的。
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1916年20岁时,到美国留学美国有些人劝他留在美国,茅以升回答:“科学虽然没有祖国,但是科学家是有祖国的。
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的祖国更需要我。
我要回去为祖国服务!”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中国桥梁之父茅以升的爱国故事,相信你们有兴趣!中国桥梁之父茅以升的爱国故事1937年9月26日,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的铁路桥通车。
眼见着列车从桥上飞驰而过,茅以升心中涌起无比自豪,那造桥的日日夜夜又闪现在眼前。
茅以升是1933年8月辞去北洋大学教授工作,南下杭州开始建钱塘江大桥,着手大桥设计。
1935年4月,正式动工。
在两年不到的时间,大桥建成,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他以水治砂,用高压水枪冲开江底坚硬的泥沙层,解决打桩困难,由一天只能打一根增至一天打30根。
他用“沉箱法”,克服水下施工水流急的困难;用“浮运法”,利用江潮涨落将巨型钢梁运到江心安上桥墩,前后共攻克80多个难题。
工程进行到最紧张阶段时,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多次狂轰滥炸,工程始终没停,反而加快了。
铁路桥的提前通车为支援上海保卫战作出贡献。
11月17日,公路桥又正式开通,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公路两用桥诞生,耸起铁路桥梁史上一个里程碑,当时每天乘船逃难的人多达数万,公路桥一开通,从早到晚,桥上拥挤得水泄不通。
然而,就在开通的前一天,茅以升接到密令,最高当局要炸钱塘江大桥5自己造的桥要自己炸,数万人的心血毁于一旦,他心中十分难过,而且铁路桥通车才仅仅三个月暇,他服含泪花、心如刀绞地说:“这真比亲手杀死自己的儿子还不忍下手啊!”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茅以升知道,造桥是爱国,炸桥也是爱国;造桥为中国人扬眉吐气,炸桥为阻挡日寇的侵略铁蹄。
当晚,在茅以升的指导下,埋放炸药忙了一个通宵,全部到位。
也就是在公路桥通行的当天,桥下已埋下炸药,只不过对外严加保密,以免过桥群众惊慌。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
1989年11月12日,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
茅以升是江苏镇江人,早年留学美国,获工学博士学位。
他1920年回国后,曾任河海工科大学、天津北洋大学校长。
1933年至1937年,他主持设计建造我国第一座铁路大桥——钱塘江大桥。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唐山工学院院长、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师学会会长。
他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中国交通大学校长、铁道部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高级会员。
1982年他被美国国家科学院授予外籍院士称号。
他1952年参加九三学社,长期担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是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二至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7年10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30年代,他主持设计和建造了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近代化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
50年代,在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过程中,他担任中外专家技术顾问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为这座新中国建设的第一座现代化大桥贡献了自己的技术、经验和智慧。
1959年,在首都十大建筑的建设中,他担任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组组长,周恩来总理指定由他审定设计方案并签字,承担保证人民大会堂安全的责任。
1978年,茅以升主持修撰了《中国古桥技术史》,对我国古桥建筑从技术上作了总结。
他主持铁道技术研究所和铁道科学研究院长达30年之久。
为我国铁路运输生产建设提供了大量科研成果,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
茅以升立志造桥故事通用版莫以升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桥梁专家之一,他所从事的桥梁建设遍及全中国,参与设计和建造的桥梁总长度达到数百千米。
但事实上,他并非出生在一个良好的条件下。
本文将介绍一个茅以升立志造桥的故事,并阐述他的成长历程和为之奋斗的动力。
茅以升出生在河南省信阳县一个贫穷家庭。
在童年时期,战火肆虐,流离失所使他不得不离开家乡。
在流浪过程中,他面临着生存的压力,但从未放弃过对未来的向往。
根据相传的故事,当他在慕名来到北平(今天的北京)时,他看到了一位外国大人骑着自行车过桥,但桥梁上人行道没有任何保护栏杆。
当时茅以升还不识字,但他留意到此桥的著名建筑师的名字是美国工程师Lindon Bates。
进入北京大学后,茅以升一直对工程学感兴趣,他开始研究桥梁的设计和施工,并阅读了Lindon Bates所编写的《桥梁工程》一书。
1946年,茅以升考入清华大学土木系。
在大学期间,他对桥梁工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兢兢业业、努力学习,获得了优秀的成绩。
在毕业之后,他受到了毛泽东的委任,担任中国公路桥梁建设的总工程师。
在这个职位上,他设法把自己的才能和经验运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并对道路和桥梁的建设规模做出了贡献。
茅以升的最高峰是两座桥梁,一座是建在雅鲁藏布江上的桥,另一座是跨越松花江的桥。
这两座桥的建造是对中国桥梁工程的一次重大突破,茅以升被誉为“中国现代桥梁之父”。
这些工程不仅在技术上超越了过去面临的任何挑战,而且在当今世界范围内仍是绝无仅有的设计和施工工程。
那么,茅以升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呢?当他开始专注于桥梁建造时,他发现每个桥梁都有一个独特的挑战,他意识到他必须了解多领域知识。
茅以升走访了世界各地,研究不同区域的建筑标准和装备,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他了解了各种桥梁的结构和材料,学会了修建桥梁所需的协调和团队合作技能。
此外,他很快发现自己面临着一个更大的难题:金融资助。
他开始致力于探索可能的解决方案,与商人、政治家和热心人士合作,克服了这一障碍。
茅以升,原名茅以升,字子乔,号石泉,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桥梁专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他是中国近代桥梁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桥梁之父”。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茅以升生于1896年,他的家庭并不富裕,但他的父母非常重视他的教育。
在他的父母的影响下,茅以升从小就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尤其擅长数学和物理。
在当时的中国,这些科目对于一个男孩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被认为是培养一个人成为工程师的基础。
茅以升在完成中学学业后,赴美国留学。
他先后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分别获得了土木工程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
在美国求学期间,茅以升接触到了先进的桥梁设计理念和技术,这对他后来的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20年,茅以升学成归国,开始了他在桥梁领域的事业。
他首先在上海建立了一座公路桥,这是中国第一座由西方工程师设计的桥梁。
这座桥梁的成功建设,标志着中国桥梁事业的起步。
此后,茅以升先后主持或参与了众多重要桥梁的设计和建设工作,如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等。
茅以升不仅在桥梁建设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他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并参与创建了清华大学。
在教育工作中,茅以升倡导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的学术精神,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
他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关注民生问题,为中国的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
茅以升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他的精神品质和崇高品德,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范。
他的一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辉煌的篇章。
然而,茅以升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
他在桥梁建设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勇往直前。
他的坚韧不拔和毅力,成为了中国科技界的楷模。
茅以升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他的精神品质和崇高品德,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范。
他的一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辉煌的篇章。
它是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和建造的大桥。
钱塘江大桥,这是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双层桥。
这座桥不仅对中国桥梁界来说有着独特意义,在抗日战争时期,它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1934年,茅以升开始主持设计杭州钱塘江大桥,历时两年多,克服千辛万苦,终于将大桥建成。
建成后的钱塘江大桥是由中国人自主设计的铁路、公路双用桥梁。
由此可见,这座大桥的历史意义有多么重大,但这个新生大桥存活仅仅89天,就被茅以升炸毁,也是令人惋惜不已。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恰巧此时的钱塘江大桥正在最为关键的时刻。
9月26日,铁路桥率先通车,在通车当日,就运送了大量的战略战备物资。
此后很长时间里运往上海地区的抗战物资都是经过钱塘江大桥。
此时还在组织工人建造公路桥的茅以升希望淞沪会战能抵挡住日本的侵略步伐。
但在公路桥建成后不久,11月11日,整个上海地区沦陷,此时的茅以升也变得非常茫然,因为他似乎已经无法左右大桥的命运了。
11月16日,一位来自南京的不速之客找到茅以升,倘若下一步杭州不保,那么那时候的钱塘江大桥无疑就是日本人的囊中之物,必须炸毁,而此时炸毁整座大桥的炸药也已经在运送途中。
茅以升虽然心痛,但也明白虽然修建桥梁非常不易,但再怎么不易也不能留给日本人,沉默许久之后,在14号桥墩处做了标记。
茅以升主张炸掉桥墩,原因就是不易修复。
其实茅以升似乎早已预料会有这么一天,因为在茅以升建造14号桥墩的时候,就命人事先预留炸药的埋置点。
但在炸药埋放完毕后的第二天,由于战乱,钱塘江大桥必须先通车,以保障难民的疏散。
1937年12月23日,下午5点左右,站在桥上已经能看到日军的先锋部队的时候,命人将百姓拦截,才点燃引线。
大桥的炸毁,让茅以升心痛不已,为了防止日本修复桥梁,茅以升将整座桥梁的14箱资料全部封存。
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茅以升开始了修复大桥的工作.1953年,正式通车。
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一、创业者的基本情况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字唐臣,江苏镇江人。
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茅以升1916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时称交通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英文名称Tangshan Engineering College),1917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硕士学位,1919年获美国卡耐基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教授、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工科主任、国立河海工科大学校长、交通部唐山大学校长、北洋工学院院长、江苏省水利厅厅长、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代院长、院长、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北洋大学校长、北方交通大学校长、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等职。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茅以升主持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积极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
茅以升曾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块里程碑;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参与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
晚年,他编写了《中国桥梁史》、《中国的古桥和新桥》等。
1989年11月12日病逝于北京,享年93岁。
二、创业历程茅以升十一岁那年的端阳节,南京秦淮河上举行热闹非凡的龙船比赛。
他和小伙伴约好,一块儿到河畔看个痛快。
但不巧得很,头天晚上,他突然病了,不得不憋在家里。
端阳节一天,茅以升身子躺在床上,心儿却飞向了秦淮河。
他多么羡慕自己的小伙伴啊!晚上,小伙伴回来了,一个个无精打采,眼泪盈眶。
茅以升很是奇怪,一问才知道,原来秦淮河上出了事。
由于看龙船的人太多,把一座叫做文德桥的古老拱侨给挤塌了,许多人掉到河里淹死了。
这太不幸了。
茅以升直愣愣地望着天花板,好半天才说出一句话来:“我长大了一定要学会造桥,为大家造最结实的桥!”从此,茅以升的头脑几乎被桥占据了。
桥梁专家——茅以升茅以升1896年1月9日生于江苏镇江,自幼勤奋好学,记忆力强,对新鲜事物非常敏感,爱好十分广泛。
他3岁从母习字,5岁人私塾读《四书》、《五经》、《论语》,8岁考入思益学堂,11岁入江南中等商业学堂,在校喜爱英语和数、理、化等学科,成绩优异。
他从祖父读古文,过目能诵,在祖父和著名史学家柳治徽的启蒙与熏陶下,奠定了良好的文学基础。
1911年中学毕业后,他欲报考清华大学,因考期已过,改报唐山路矿学堂,被录取,选学桥梁专业。
1916年,他考取清华大学公费赴美国留学。
1917年他获硕士学位后,经导师介绍,前往匹兹堡桥梁公司实习,并利用工余时间到卡利基理工大学夜校土木工程系攻读工学博士学位。
1919年,他成为该校首名工学博士,其论文《桥梁衡架之次应力》(Secondary stresses in bridge trusses),达到了当时世界水平,文中之创见被称为“茅氏定律”。
他因此获金质奖章。
1920年初,茅以升回国任教,1933年辞去教授工作,承担修建钱塘江桥的重任。
当时浙江省决定在钱塘江上兴建大桥,以贯通浙江省的铁路、公路交通。
钱塘江的水、风、立即不比寻常,上游山洪暴发时水流湍急,下游怒潮倒灌时波涛险恶,如果山洪和怒潮同时并发,或遇到台风,江水翻腾激荡,势不可挡。
江底流沙深达40米以上,受水流冲刷,变化莫测,有时沙深的最大变化可达10米以上。
铁道部顾问美国桥梁专家华德尔(Badel)做了工程设计方案:全桥长1872米,正桥29孔,公、铁两路平列,概算1200万元。
茅以升认为这个方案造价高,水上工程量大,不适合钱塘江水流与河床地质条件。
他另设计了方案:大桥全长1453米,正桥长1072米,由16孔跨度为65.84米的简支钢枪梁组成,采用双层结构,工程造价531.64万元。
在评选工程设计方案时,茅以升的方案一举通过。
钱塘江大桥于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两个月通车,对支持上海保卫战和大量物资后撤做了很大贡献。
中国桥梁事业的泰斗——茅以升茅以升(1896-1989),浙江镇江人。
著名桥梁专家,教育家。
1917年,茅以升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在匹兹堡桥梁公司实习,同时又利用业余时间到卡耐基理工学院夜校攻读工学博士学位,1919年成为该校首位博士。
他的博士论文因为有很高的创见性而被称为“矛式定理”1920年,茅以升应邀,回母校任的教,开始了前后余三十年的工科教育事业。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作为教育家,茅以升开创了“学生考先生”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他终身致力于教育改革,发表了《工科教育之研究》等20余篇论著,倡导“先习后学,边习边学”理论结合实际的教育制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工程技术人才。
茅以升从选择桥梁专业时起,就把培养桥梁建设人才和在祖国江河上修建桥梁为自己终身目标。
1933年,他负责建设钱塘江大桥。
茅以升白手起家,在施工中克服困难,不断改进施工技术和方法。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大桥处于国家安危的战略地位,茅以升决定组织赶工,他几乎每天都在桥基气沉箱内,与员工研究措施。
经过全体员工艰辛奋战,于9月26日通了火车,宣告大桥建成。
他在极其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建成了钱塘江大桥打破了外国人垄断中国近代大桥设计和建造的局面,这是中国桥梁建设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也是中国桥梁史上一个里程碑。
茅以升一生勤奋学习,不断研究创新,他在古稀之年仍然孜孜不倦地学习和研究。
茅以升是最早的科普事业的科学家之一,在他发表的200多篇论著中,有关科普工作的论著和科普文章占1/3。
1950年以茅以升担任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的工作。
他认为要发展铁道事业,必须发展铁道科学,铁道科学是一门需要开拓和发展的领域。
他一方面亲自主持院务工作,另一方面以研究院为基地,研究科学管理,科研方针,中国铁道建设与铁路科研的关系,进一步发展了他的教育,生产,科研相结合的思想。
这期间,他结合在科学管理上遇到的困难,先后发表20多篇论文和文章,如《科学研究的组织和体制问题》,《我国铁路研究的远景》等,阐述了科学与生产之间的关系。
名人故事——桥梁专家-茅以升茅以升(1896~1989),号唐臣,江苏镇江人,中国著名的桥梁专家,卓有成就的科学家。
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读书人的家庭里。
母亲是一个有学问有见地的妇女,为了孩子的前途,她省吃俭用供孩子上学,为茅以升日后成才铺平了道路。
茅以升在学堂里,年龄小,个子矮,身上穿的也很破旧。
有钱人家的子弟经常讥讽和欺侮他。
茅以升十分气愤,全然不顾周围的冷眼和歧视,发愤读书,一直是全班学习成绩最优秀的学生。
小以升学习刻苦勤奋,加上天资聪慧,爷爷十分喜爱他。
有一年暑假,爷爷亲自教他学习古文。
爷爷教古文的方法很特别,他先把文章从头到尾抄录一遍,一面抄写一面讲解,等全篇抄完之后,让他练习背诵讲解,这样,一个暑假过去了,小以升能背诵上百首古诗和十几篇古文。
一天,爷爷用毛笔抄写《东都赋》,茅以升站在旁边默诵着。
赋文写得很长但也很美,他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他沉入了一片美好的境界之中。
老长时间,爷爷抄完了,他抓住爷爷的衣袖说:“爷爷,让我背诵一遍你听听。
”他果真从头到尾熟练地背了出来。
爷爷惊喜地说:“好啊,熟能生巧,巧能出快!”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了。
南京秦淮河上要赛龙船,河两岸、小桥上挤满了人。
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声鼎沸。
忽然嘈杂声变成了一片呼救声。
原来,因为看龙船的人太多,把秦淮河上的文德桥挤塌了。
不少人掉进了河里,有的人不幸被淹死。
小以升惊呆了,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理想的种子-长大以后要为人民造桥,造非常非常结实的大桥。
从此以后茅以升十分留心各种桥梁。
他只要见到桥总是注意观察桥面桥桩,久久不肯离去。
他在读诗文时,读到有关桥的句子或介绍,就立即摘抄在本子上,见到有桥的画面就剪贴起来。
有一天爷爷给茅以升讲“神笔”马良的故事,告诉他得到神笔的秘诀,就是“勤奋”二字。
这两个字深深地铭刻在小以升的心灵里,把它看做是得到架桥“神笔”的秘诀。
11岁那年,勤奋好学的茅以升小学没毕业就考进了“唐山路矿学堂。
”他在班上年龄最小,但是每次考试总是名列前茅。
茅以升简介茅以升,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
上世纪30年代,他主持设计并组织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我国桥梁建设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主持我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是积极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
在工程教育中,始创启发式教育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致力教育改革,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
长期担任学会领导工作,是我国工程学术团体的创建人之一。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字唐臣,江苏镇江人。
中国桥梁学家、土木工程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以茅以升为首的我国现代桥梁工程先驱在钱塘江上建成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一座现代钢铁大桥,在中国桥梁工程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茅以升先世经商,祖父茅谦为举人,思想进步,倾向革命,曾创办《南洋官报》,是镇江市的名士。
茅以升出生不久,全家迁居南京。
6岁读私塾,7岁就读于1903年在南京创办的国内第一所新型小学——思益学堂,1905年进入江南商业学堂,1911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即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下注“*”者同)。
1916年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毕业后,被清华学堂官费保送赴美留学。
1917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专业硕士学位,因茅以升成绩特优,从此康奈尔大学面试接收唐山交通大学的毕业生,为中国的大学特别是母校征得了荣誉。
1921年获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大学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
其博士论文《桥梁桁架的次应力》的科学创见,被称为“茅氏定律”,并荣获康奈尔大学优秀研究生“斐蒂士”金质研究奖章。
1921年,应恩师罗忠忱教授之邀,回国到母校任交通大学唐山学校*教授、副主任兼总务主任。
以后历任东南大学(今南京大学)工科主任、河海工科大学校长、交通大学唐山大学*校长、北洋工学院(今天津大学)院长、杭州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院长、国民党政府交通部桥梁设计工程处处长。
茅以升立志造桥的故事茅以升和中国建桥事业负笈苦学矢志建桥儿时的茅以升,一叶扁舟辞别故乡镇江,来到南京求学。
10岁那年的端午节,秦淮河赛龙舟,观者挤塌文德桥,溺死多人。
时在南京思益学堂读书的茅以升闻之,心中萌生建桥之愿。
1911年,16岁的茅以升考入唐山路矿学堂预科。
是年秋,辛亥革命席卷华夏,不少同学投笔从戎的壮举,使得血气方刚的茅以升在教室里再也坐不住了。
1912年秋,孙中山先生亲临唐山路矿学堂,在演说中谆谆告诫同学们,中国革命的成功,决不是仅仅需要一支武装大军,而是同时需要武装和建设这两路大军。
从那以后,茅以升暗暗立下誓言,当一个中国的桥梁专家!为了这个誓言,他朝夕苦读,大学4年的总成绩名列全校榜首,为了这个誓言,他苦读一年就攻下了美国康乃尔大学研究生院的硕士学位。
毕业前夕,康乃尔大学名教授贾柯贝邀他留校做助教,茅以升推辞了。
他告诉教授,他想去学习造桥的真本领,将来好报效祖国。
面对茅以升的婉拒,贾柯贝教授不但没有生气,甚至还更喜欢这位学生了,因为他轻名利而重事业,始终把祖国放在心里。
于是,教授亲自推荐茅以升到匹兹堡桥梁公司去实习。
茅以升喜出望外,这个公司无论在桥梁工程的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实力都是当时世界一流的。
每天白天,茅以升在匹兹堡桥梁公司学习绘图、设计、木工、钣金、油漆等各种工种的造桥所必需的全部知识。
晚上,他又赶到卡利基———梅隆理工学院桥梁系去上夜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19年10月,茅以升的30万字的博士论文《桥梁框架之次应力》被全票通过,获得卡利基———梅隆理工学院首名工学博士。
1919年12月,茅以升博士满载知识和荣誉,登上远洋轮船,毅然返回自己的祖国。
历经艰险建桥钱塘然而,学成归国以后,由于客观上种种因素,茅以升只能在学校里讲造桥、教造桥。
整整13年没能接触到大的工程。
这令茅以升痛心不已!机遇终于等来了。
1933年3月,茅以升接到时任浙赣铁路局局长的杜镇远和时任浙江公路局局长的陈体诚两位老同学的电函,请他主持设计建造钱塘江大桥。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
1989年11月12日,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
茅以升是江苏镇江人,早年留学美国,获工学博士学位。
他1920年回国后,曾任河海工科大学、天津北洋大学校长。
1933年至1937年,他主持设计建造我国第一座铁路大桥——钱塘江大桥。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唐山工学院院长、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师学会会长。
他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中国交通大学校长、铁道部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高级会员。
1982年他被美国国家科学院授予外籍院士称号。
他1952年参加九三学社,长期担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是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二至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7年10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30年代,他主持设计和建造了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近代化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
50年代,在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过程中,他担任中外专家技术顾问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为这座新中国建设的第一座现代化大桥贡献了
自己的技术、经验和智慧。
1959年,在首都十大建筑的建设中,他担任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组组长,周恩来总理指定由他审定设计方案并签字,承担保证人民大会堂安全的责任。
1978年,茅以升主持修撰了《中国古桥技术史》,对我国古桥建筑从技术上作了总结。
他主持铁道技术研究所和铁道科学研究院长达30年之久。
为我国铁路运输生产建设提供了大量科研成果,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