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
- 格式:ppt
- 大小:16.54 MB
- 文档页数:57
第四课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学习重难点】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理解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意义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增强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知识梳理】一、传统文化面面观(A级)1.含义:____________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______________的文化。
没有文化的_____________,就没有文化的_____________。
2.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1)。
________________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指在一定___________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它对人们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产生持久的影响。
(2)。
_________,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___________组成部分。
(4)。
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中国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____________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具有深刻影响。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A级)1.传统文化的特点:(1)传统文化具有________________ 。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_______________,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_________________。
(2)传统文化具有________________。
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课后篇巩固提升随堂巩固训练一、选择题1.在2021年元宵节期间,山西的县城甚至乡镇集市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
“观灯”已经成为民间群众自发的活动,街头巷尾,红灯高挂,吸引着观灯的群众。
材料反映的是( )A.传统建筑的继承B.传统习俗的继承C.传统思想的继承D.传统文艺的继承2.荷花自古以来就是清廉的象征,正如现代诗人高占祥的《咏荷七首》中关于荷花与清廉的描写:“一品青莲若为官,光风霁月伴清廉。
”如今,在一些公益广告中,它们仍然被赋予廉洁自律等内涵,这说明( )A.传统文化不会因时而变B.传统文化促进时代发展C.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A项表述错误;传统文化具有双重性,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就能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就会对社会发展起消极作用,B项表述错误;题干表明的是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而不是时代性,C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材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故D项正确。
3.对待我国传统文化,一是看得起,二是不自大,三是善梳理。
其中善梳理强调的是( )A.取其精华,去其糟粕B.善于继承、回归传统C.面向世界、博采众长D.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要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A项正确且符合题意;回归传统属于文化复古主义,B项说法错误;C项是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不符合题意;本题未涉及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交流,应排除D项。
4.有学者认为,传统戏曲在写意、程式化的表演变迁中体现出一脉相承的美学气质;古典诗词在格律、句式的变化中坚持了押韵、平仄和诗情意象;书法在不同流派的发展中投射出基本笔法和气韵。
因此,文化的精神传承比技艺传承更重要。
这看到了( )①发展中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②传统文化形式的创新在不同时代有共同要求③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具有内在稳定性④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这看到了发展中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也看到了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具有内在稳定性,这是他的结论的合理之处,①③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传统文化形式的创新,②不符合题意;该学者的观点中并没有体现出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④不选。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236 233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①④7.材料一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节。
是在农历八月十五,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
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为三大传统佳节。
两汉时已具雏形,时在立秋日。
唐出现观月、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
八月是作物收获季节,庆丰、贺团圆、“花好月圆人增寿”变成了中秋节的主题。
中秋节阖家团圆,月亮升起时,献月饼、瓜果以祭月,古风延续至今。
材料二 在不知不觉中,西方的愚人节、圣诞节等越来越受一些年轻人的欢迎,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却有走向衰落的迹象。
有人认为,具有特定文化内涵,体现着中华文明特点的传统节日受到冷落,意味着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挂念、生活方式对我国民间文化的冲击。
请回答:(1) 材料中提到的“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圣诞节”属于传统文化的哪一方面的内容?(2) 作为传统文化,这些节日有什么共同特征?在当前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3) 对这些传统文化,我们是应该一改保留,还是全部抛弃?班级:_________学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No.05——传统文化的继承编写:赵长荣 审核:郑来福 时间:2013.8.30 使用时间:_________【预习案】【学习目标】理解文化的继承性.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
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知识自主探究】一.传统文化的继承【预习提示:阅读课本39-41页,完成以下填空或问题,并把问题在课本上标明】1.传统文化的概念:(能够结合这一概念,从传统文化的存在和形成中感悟文化的继承性。
)2.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四个):(1)传统习俗的继承:能够列举身边生活中的传统习俗,感悟文化的继承性。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依据本框题系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内容。
二、设计思想本框题分为三个目:(一)传统文化面面观,(二)传统文化在今天,(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围绕“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条主线,分析什么是传统文化,为什么要继承传统文化,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内容与现实联系非常密切,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图片文字和课外资料,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在外来文化的强烈攻势下,不少学生盲目崇尚外来文化,追捧外来文化,甚少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了解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通过本框的学习,从直观的赏析入手,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思辩中进一步明确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观点。
同时高二学生经过中学阶段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接触了解了不少的传统文化,具备一定归纳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能够自主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化行为。
这为教师引导他们通过分析传统文化的一些具体内容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明确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及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感悟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善于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从学生生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入手,通过丰富的图片,音像资料,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增强感性认识。
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形成观点,掌握知识。
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观点、态度,并且能学以致用。
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体现新课改学生主体地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特别是绍兴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和爱国爱家乡的热情。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第4课第1框《传统文化的继承》名师精讲(含答案)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1.识记传统文化的含义;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和特点;如何正确地继承传统文化。
2.结合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传统文化的继承。
3.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精华,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操。
[读教材·填要点]知识点一传统文化面面观1.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文化的继承性(1)传统习俗的继承。
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的继承。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艺的继承。
文学艺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传统思想的继承。
它已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知识点二传统文化在今天1.特点(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它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它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作用(1)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2)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知识点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1)民族、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2)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2.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议话题·强认知]通过上组图片可知:(1)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形式有哪些?提示:传统文化的继承形式有: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建筑的继承、传统文艺的继承、传统思想的继承。
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必背知识点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第一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考点: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一、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感觉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1)形成:蕴含着民族日子中的风俗世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具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2)民族节日在民族文化中的价值:①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体现传统民族节日的文化内涵)②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能够领会别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1)含义:指在历史、艺术或科学及审美、人神学、人类学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的纪念之物,建造物、遗迹等。
(2)地位和价值:①是一具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②别仅关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有重要意义,而且关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是人类共同的财宝。
二、正确明白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1. 世界文化是由别同民族、别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 任何文化基本上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1缺少的群彩。
三、尊重文化的多样性1.为啥要尊重文化多样性(1)P29第一段第一句(2)世界文化是由别同民族、别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3)文化是民族的,文化也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基本上世界文化中别可缺少的群彩.(4)尊重文化多样性是进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①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个儿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基本上该民族历史进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②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日子、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进展的精神根基。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个儿民族的文化,哺育好、进展好本民族文化。
(5)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定要求。
一具民族的文化成就别仅属于那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都以其鲜亮的民族特XXX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进展。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反思《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之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进行编写。
本单元中所谈到的文化传播、传承与创新是三位一体,紧密联系的。
下面给大家分享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反思,一起来看看吧!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反思1《传统文化的继承》是第四课第一框体的内容。
由于课文内容是讲传统文化的,所以经过科组尤其是备课组的帮助,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运用,本节课把重点放在情感目标上,重点引导学生在外来文化冲击本土文化日益严重的今天,可以正视传统文化,认同我们的传统文化,同时认清传统文化的现状,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可以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注意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摒弃糟粕。
课堂的设计理念是按新课程的要求进行的,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在知识的介绍和重点突破这两点都交给了学生去完成,注重通过在课堂上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
事实证明学生的潜力是很大,对于我们政治课本上的知识,学生知道的未必就比老师少,学生也会有很多这方面的观点可以进行发掘,再加上有些观点从学生的口中表达出来会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这样也可以更好的达到情感价值观的目标。
本节课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基本上是来自自己身边的同学提供的,充分的体现了本节课的生成性,老师在这当中要做的只是点评与引导,指出学生思考的方向。
一堂好课它应该是有缺陷的,完美就失去了提高的机会,本次公开课的不足主要有如下:1、在教学准备这一方面可以加大知识容量,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更好的丰富课堂。
2、在学生进行探究的时候对于时间的把握还不够,造成最后课堂延迟了下课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这反映出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有时学生生成的知识应该及时给予点评。
3、本节课的高潮部分还不够突出,在引起学生思想共鸣环节由于课件的演示出了问题,所以没有办法按设计一样达到完美的结局。
4、老师讲得多,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少,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太到位!尊重、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建设师生良好互动的课堂是我们追求的方向。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建学问体系][明学习目标]1.端正1个看法——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看法2.理清1对关系——继承与发展的关系3.区分3个特点——继承性、相对稳定性、显明的民族性4.驾驭4个因素——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备核心素养]1.科学精神——通过对传统文化内涵和作用的学习,理解不同性质的传统文化具有不同的影响,正确相识和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2.公共参加——通过理解和驾驭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作用,培育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并主动主动地参加到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来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一、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及影响1.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特点(1)继承性主要表现: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建筑的继承、传统文艺的继承、传统思想的继承。
(2)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其基本特征,同时,它的详细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澄清认知]对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留意以下两点:一是相对稳定不意味着固定不变;二是相对稳定性体现着文化影响的深远长久。
(3)显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建的,具有显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影响(作用)(1)主动影响传统文化假如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意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主动作用。
(2)消极影响传统文化假如一成不变,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拓展链接]结合文化的一般作用理解传统文化的作用二、正确对待传统文化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1)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主动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盛发达。
(2)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建新生活。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看法(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主动向上的内容,应当接着保持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