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管理与临床康复指南
- 格式:pdf
- 大小:1.43 MB
- 文档页数:17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排尿障碍患者的护理观察目的观察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排尿障碍患者的护理效果,以供参考。
方法将我院2011年8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排尿障碍患者52例纳入本研究,均接受膀胱功能训练和系统护理干预,对比护理干预前后患者在残余尿量、情绪状态等方面的变化。
结果与护理干预前对比,我们发现护理干预后残余尿量减少,SAS评分和SDS评分下降,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0.05)。
结论膀胱功能训练和系统护理干预有助于缓解患者排尿障碍,改善情绪状态,对患者的康复有益。
标签:脊髓损伤;神经源性;排尿障碍;护理效果脊髓损伤后排尿中枢失去高级中枢的控制,可出现不同反射性膀胱膨胀感和神经源性排尿障碍。
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建立反射性膀胱,诱发排尿反射,引起膀胱逼尿肌收缩,从而促进尿液排出,缓解患者排尿障碍症状[1]。
我院探讨了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排尿障碍患者的护理效果,本文将结果报道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11年8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排尿障碍患者52例纳入本研究,年龄21~74岁,平均年龄(47.64±11.48)岁;体重48~81kg,平均体重(60.54±10.58)kg;其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17例;损伤部位位于颈髓26例、胸髓损伤22例、腰骶髓损伤4例;脊髓损伤原因包括车祸伤32例、高处坠落伤15例、击打伤5例;文化程度包括本科1例、大专8例、高中20例、初中18例、小学5例。
所有研究对象均意识清楚,并排除精神疾病、智力低下、严重沟通障碍、脊髓损伤前已存在膀胱功能损伤者。
1.2护理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膀胱功能训练和系统护理干预。
首先重视心理护理,尽量缓解或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告知患者只要配合康复训练,排尿障碍症状均可得到缓解或消除,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积极的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2]。
目录颅脑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0脑出血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8)脑梗死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16)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临床路径 (23)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临床路径 (29)手外伤康复临床路径 (35)肢体骨折术后康复临床路径 (40)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临床路径 (46)周围神经损伤康复临床路径 (52)脊髓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57)颈椎病康复临床路径 (66)颅脑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颅脑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脑损伤,已行手术治疗或无手术治疗指征,生命体征稳定。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1)意识障碍(2)运动功能障碍(3)感觉功能障碍(4)言语功能障碍(5)吞咽功能障碍(6)认知功能障碍(7)精神、情感、心理障碍(8)膀胱及直肠功能障碍(9)日常生活功能障碍(10)脑神经麻痹2.影像检查:头颅CT、MRI或X线可证实颅脑损伤改变。
(三)康复评定。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脑外伤、脑出血术后和脑卒中早期康复诊疗原则》(卫办医政发〔2013〕25号)1.一般情况。
包括生命体征,饮食、睡眠和大小便等基本情况。
2.康复专科评定。
入院后3天内进行初期评定,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进行一次中期评定(大约住院2周左右),出院前进行末期评定。
评定内容包括:(1)意识状态的评定(2)运动功能的评定(3)感觉功能的评定(4)言语功能的评定(5)吞咽功能的评定(6)认知功能的评定(7)精神、情感、心理状态的评定(8)膀胱及直肠功能的评定(9)日常生活功能的评定(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训练摘要】目的:探讨促进脊髓损伤患者尽早拔除尿管、力争减少尿路感染的方法。
方法:患者在脊髓损伤后稳定期给予定时夹管、间歇性导尿、按压膀胱、训练患者有意识排尿活动并配合针灸、穴位注射等康复方法,拔除尿管。
结论:早期对膀胱功能进行积极康复功能训练可促进脊髓损伤患者顺利排尿,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脊髓损伤;膀胱功能;康复训练【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4-0167-01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损伤,膀胱功能障碍是脊髓损伤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中尿潴留、尿路感染和慢性肾功能衰竭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最大,甚至是引起截瘫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加强脊髓损伤后膀胱的康复护理的目的就是预防泌尿系统并发症,保护肾脏与膀胱的功能,促进患者排尿功能的恢复。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20 例,男15 例,女5 例,年龄27~56 岁,平均年龄41.5 岁,其中颈段脊髓损伤12例;胸腰段脊髓损伤7例;脊髓圆锥及马尾损伤1 例,经CT及MRI或手术探查证实脊髓损伤,手术治疗17 例,非手术治疗3例。
留置导管时间最长563天,最短15天。
1.2 方法(1)对于留置尿管开放引流的患者如无尿路感染、血尿等情况时采用水柱法膀胱容量和压力测定方法来初步评估患者膀胱内压力和容量之间的关系。
测定残余尿量。
(2)清洁间歇导尿:根据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制定间歇导尿的频次,4-6h导尿一次,每次导尿量不超过患者的最大安全容量,随着残余尿量的减少逐步延长导尿间隔时间。
当残余尿量小于80ml 时,停止导尿。
(3)膀胱再训练:①反射性排尿训练:在导尿前半小时,通过寻找刺激点,如轻轻叩击耻骨上区或大腿上1/3 内侧,牵拉阴毛、挤压阴蒂(茎)或用手刺激肛门诱发膀胱反射性收缩,产生排尿。
②代偿性排尿训练:valsalva 屏气法:患者取坐位,身体前倾,屏气呼吸,增加腹压,向下用力做排便动作帮助排除尿液。
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感染常见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高钧;李雯;李晶【摘要】目的分析导致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感染常见危险因素和病原菌分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452例脊髓损伤患者感染率及感染危险因素.结果 104例(23%)确诊为泌尿系感染.分离出病原菌119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96株(80.7%),革兰氏阳性菌23株(19.3%).主要危险因素有女性、侵入性操作、下肢肌力低下、神经源性膀胱和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等.侵入性操作主要包括留置导尿、间歇导尿和其他经尿道操作,留置导尿的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为100.0%.结论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感染中常见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医务人员要结合病原菌高耐药率、高分离率的特征,合理运用抗菌药物控制病原菌的传播及其耐药性.应针对性地严密监控存在基础疾病、接受侵入性操作及肌力低下的患者.%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and distribution of pathogenic bacteria of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UTI) patient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SCI). Methods A total of 452 patients with SCI collected from December, 2015 to June, 2016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104 cases (23.1%) were diagnosed as UTI. 119 strains were identified, including 96 strains of Gram-negative bacteria (80.7%) and 22 strains of Gram-positive bacteria (19.3%). Female, invasive operation, depressed lower limb muscle strength, neurogenic bladder and pre-vention of antibacterial agents use were considered to be the main risk infection factors. The invasive operation included indwelling urethral catheterization, 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 and other transurethral operation. The incidence rate of UTI in patients with SCI who also accept-ed indwelling catheter was 100.0%. ConclusionGram-negative bacteria is the dominated pathogenic bacteria in SCI patients with UTI. It should be notic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thogen, which both may have the high drug resistance rate and high separation rate, to select exact-ly antimicrobial agents to control the spread and drug resistance of pathogenic bacteria. In addition, patients with underlying diseases, inva-sive operation and lower strength should be monitored targeted.【期刊名称】《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7(023)004【总页数】4页(P420-423)【关键词】脊髓损伤;泌尿系感染;危险因素;病原菌【作者】高钧;李雯;李晶【作者单位】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北京市100068;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北京市100068;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北京市10006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2[本文著录格式]高钧,李雯,李晶.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感染常见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7,23 (4):420-423.CITED AS:Gao J,Li W,Li J.Risk factors and pathogens distribution of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J]. Zhongguo Kangfu Lilun Yu Shijian,2017,23(4):420-423.泌尿系感染在脊髓损伤各种并发症的发病率中居首位,国内统计占比为8.9%[1]。
《脊髓损伤(不完全性)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临床使用质量评价周霞;李丽;冷军;李万斌;王传英;邢淑珍【摘要】目的:通过应用2009年《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价系统》(AGREEⅡ)工具评价《脊髓损伤(不完全性)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简称《指南》)的临床使用质量。
方法:参照德尔菲(Delphi)调查法,从指南专家组名单库中遴选专家作为评估专家,采用AGREEⅡ作为评估工具,对《脊髓损伤(不完全性)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从范围与目的、参与人员、严谨性、清晰性、应用性和独立性6个方面进行评价。
结果:范围和目的领域分值93.06%,参与人员的领域分值91.67%,严谨性的领域分值97.92%,清晰性的领域分值96.88%,应用性的领域分值100%,独立性的领域分值100%。
本《指南》6个方面的质量评价均在90%以上,全面评价结果为6分。
结论:本《指南》临床使用质量较高,同意推荐使用该《指南》。
【期刊名称】《康复学报》【年(卷),期】2016(000)003【总页数】5页(P16-20)【关键词】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中医临床诊疗指南;质量评价;AGREEⅡ【作者】周霞;李丽;冷军;李万斌;王传英;邢淑珍【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6.815脊髓损伤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每年全世界100万人中有10.4~83.0人发生脊髓损伤[1]。
患者多为年龄在40岁以下的青壮年,交通事故(44.3%)与高空坠落(21.8%)是发生脊髓损伤的主要原因,近年发病有增多趋势[2]。
脊髓损伤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身心创伤及经济负担,患者可能永久失去感觉、运动、排泄以及性功能等,1例50岁的脊髓损伤患者的直接经济损失约50万美元,而1例25岁患者的这一数字将达到300万美元[3]。
规范化诊疗与疗效评价是减少并发症,保持残存功能,减少残疾残障程度,进而提高治疗与康复疗效,减轻医疗支出的唯一有效途径。
脊髓损伤患者的护理指南脊髓损伤是指脊髓在外伤、炎症、肿瘤等原因导致的功能障碍。
对于脊髓损伤患者的护理和照顾,要特别注意综合治疗、功能恢复、心理支持等方面的工作。
本文将为您提供脊髓损伤患者护理的指南,包括床位安排、营养摄入、皮肤护理、康复训练以及心理疏导等方面的内容。
一、床位安排脊髓损伤患者的床位应选择硬床,床垫要选择适合患者体重和疼痛状况的材质。
翻身时,护士应从不受伤一侧将患者的身体滚至床边,然后用曲手手臂将患者的上肢滑至床边。
护理人员应定期检查床位的安全性,确保床上没有突出的物体,以防止患者意外受伤。
二、营养摄入脊髓损伤患者的营养摄入对于康复至关重要。
护理人员应确保患者获得高蛋白、高纤维、多维生素的饮食。
饮食应以新鲜蔬菜、水果、优质蛋白质为主,限制高盐、高脂肪和高糖的食物摄入。
若患者因吞咽困难无法正常进食,可与营养师合作制定适合的流质饮食方案。
此外,护理人员还需定期监测患者的体重、血糖和营养指标,避免患者营养不良或肥胖。
三、皮肤护理由于脊髓损伤患者活动能力受限,长时间的长期卧床容易导致压疮。
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定期检查患者的皮肤,特别是易受压的部位如骶骨、尾骨、肘部等,以防止压疮的发生。
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避免水肿和过度摩擦。
无论是患者自己或者护理人员,都应避免在皮肤上使用过多的摩擦或压力。
四、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对于脊髓损伤患者的恢复至关重要。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指导,合理安排康复训练的时间和内容。
常见的康复训练包括肢体功能锻炼、平衡训练、模拟日常生活活动等。
康复训练应在专业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确保操作正确、安全。
此外,护理人员需要给予患者持续的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信心和积极的康复态度。
五、心理疏导脊髓损伤对患者的心理影响往往较大,护理人员需要给予他们充分的心理支持和疏导。
可以通过与患者进行交流,倾听他们的痛苦、恐惧以及困惑,理解他们的处境并给予安慰。
护理人员还可以通过提供心理咨询或安排心理咨询师的辅助服务,帮助患者面对和适应新的生活状态。
2022我国脊髓损伤最新治疗指南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2022年中国脊髓损伤治疗的最新进展与临床实践指南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2022年我国在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的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希望和可能。
脊髓损伤的诊疗指南【概述】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是指由于外界直接或间接因素导致脊髓损伤,在损害的相应节段出现各种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肌张力异常及病理反射等的相应改变。
脊髓损伤的程度和临床表现取决于原发性损伤的部位和性质。
【诊断要点】1、临床表现(1)运动障碍:在脊髓休克期间表现为受伤平面以下出现驰缓性瘫痪, 2~ 4w后逐渐演变成痉挛性瘫痪,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并出现病理性椎体束征,胸端脊髓损伤表现为截瘫,颈段脊髓损伤则表现为四肢瘫,上颈椎损伤的四肢瘫均为痉挛性瘫痪,下颈椎损伤的四肢瘫由于脊髓颈膨大部位和神经根的毁损,上肢表现为驰缓性瘫痪,下肢仍以痉挛性瘫痪为主。
(2)感觉障碍: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减弱、过敏或消失。
(3)二便障碍:主要表现为失禁或潴留。
(4)心理情绪障碍:主要为抑郁症或焦虑症。
(5)日常生活能力障碍:表现在穿衣、梳洗、进食、洗澡及二便处理等方面的能力减退。
2、影像学检查MRI等影像学检查可发现相应的脊髓损伤表现。
【康复评定】1、脊髓休克的评定球海绵体反射是判断脊髓休克是否结束的指征之一,此反射的消失为休克期,反射的再出现表示脊髓休克结束。
有极少数正常人不出现该反射,圆锥损伤时也不出现该反射。
脊髓休克结束的另一指征是损伤水平以下出现任何感觉、运动或肌肉张力升高和痉挛。
2、脊髓平面及程度的确定(1)感觉功能评定1)感觉评分:感觉检查主要检查身体两侧各自28个皮节的关键点。
2)感觉平面的确定:感觉平面是指身体两侧具有正常感觉的最低脊髓节段。
(2)运动功能评定1)运动评分:运动功能主要检查身体两侧各自10个肌节中的关键肌。
2)运动平面的确定:运动平面是指身体两侧具有正常运动功能的最低脊髓节段。
(3)损伤程度评定:根据ASIA损伤分级来判定脊髓损伤程度,具体见下表:分级损伤程度临床表现A 完全性损伤在骶段S4~S5区域无任何感觉和运动功能保留B 不完全性损伤损伤平面以下包括S4~S5存在感觉功能,但无运动功能C 不完全性损伤损伤平面以下运动功能存在,且≥50%的关键肌肌力<3级D 不完全性损伤损伤平面以下运动功能存在,且≥50%的关键肌肌力≥3级E 正常感觉和运动功能3、其他功能评定关节活动度评定、平衡功能评定、肢体形态评定、疼痛评定、上肢功能评定(四肢瘫患者适用)、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定、泌尿功能评定、性功能评定,可步行者需进行步态分析。
脊髓损伤康复护理操作流程及评分指南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需要全面而专业的护理操作来帮助患者恢复功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脊髓损伤康复护理的操作流程,并提供评分指南以及相应的护理建议。
一、康复护理操作流程1. 患者评估在进行任何护理操作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全面的患者评估。
包括患者的病史、损伤程度、神经功能状态等方面的评估。
评估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患者的康复需求和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2. 患者定位根据患者的损伤部位和程度,确定其辅助康复装置的使用方式。
例如,对于颈髓损伤患者,可使用颈环进行固定;对于胸腰段髓损伤患者,可使用矫形背带进行辅助。
3. 运动功能康复脊髓损伤患者常常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康复过程中需要进行相关训练。
根据患者的神经功能水平,设计相应的肌肉力量训练和关节活动度恢复计划。
运动功能康复包括主动训练和被动训练,旨在提高患者的运动协调性和肌肉力量。
4. 感觉功能康复除了运动功能障碍,脊髓损伤患者还常常出现感觉功能障碍。
感觉功能康复包括触觉、疼痛和温度感觉的恢复。
通过使用刺激物品和康复器械,帮助患者恢复感觉功能,提高其生活品质。
5. 神经功能康复神经功能的康复是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护理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神经传导速度检测、腰椎穿刺等手段,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康复措施,如电疗、磁疗等方法。
6. 吞咽和语言康复部分脊髓损伤患者可能存在吞咽和语言功能障碍。
康复护理操作流程中应包括相应的吞咽和语言康复项目,如吞咽训练、舌脱病理性舌筋训练等,帮助患者恢复吞咽和语言功能。
7. 心理康复脊髓损伤患者常常伴有心理问题,如抑郁和焦虑。
在康复护理中,应注重心理康复的操作流程,如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等,帮助患者应对情绪困扰,提高其康复效果。
二、评分指南1. ASIA评分ASIA评分是评估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程度的常用指标。
根据患者的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按照ASIA评分标准进行评估,从A到E五个等级表示不同的神经功能恢复程度。
中国肢残人协会《脊髓损伤者生活重建培训指南1.0版》团体标准1.引言1.1 概述肢体残疾是一种身体上的障碍,其中脊髓损伤是导致肢体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脊髓损伤是指脊髓受到外力的直接损伤或压迫而导致神经功能障碍,给脊髓损伤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
为了帮助脊髓损伤者重建生活,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中国肢残人协会制定了《脊髓损伤者生活重建培训指南1.0版》团体标准。
该标准旨在为脊髓损伤者提供全面的生活重建培训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残障生活环境,重获自主能力。
本指南包含了脊髓损伤者生活重建培训的各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生活自理、康复训练、社会融入等内容。
通过专业的指导和培训,脊髓损伤者可以学习到适应残障生活的方法和技能,提升自身的生活能力和社交能力。
中国肢残人协会作为一个具备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机构,致力于为脊髓损伤者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他们的专业队伍包括康复医生、康复护士、心理咨询师等,他们会根据脊髓损伤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计划和指导方案。
通过脊髓损伤者生活重建培训,我们可以促进他们的康复与自立,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
本指南的发布旨在将各方资源整合起来,为脊髓损伤者提供更加全面、专业、有效的生活重建培训服务。
我们相信,通过共同努力和持续的关注,脊髓损伤者的生活将变得更加美好和充实。
文章结构部分是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安排进行介绍。
它帮助读者了解文章的脉络,明确各个章节内容的分布和安排。
本文的文章结构如下:1. 引言1.1 概述1.2 文章结构1.3 目的2. 正文2.1 脊髓损伤者生活重建培训2.2 中国肢残人协会3. 结论3.1 总结3.2 展望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下面将对每个部分进行详细介绍:引言部分分为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概述部分将对文章的主题进行简要描述,引起读者的兴趣。
文章结构部分即当前所在部分,将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使读者对文章的框架有清晰的认识。
临床科室诊疗规范科室:负责人:2017年6月修订版目录GF-01 中风病康复诊疗规范GF-02 头部内伤病康复诊疗规范GF-03 颈椎病康复诊疗规范GF-04 脊髓损伤康复诊疗规范GF-05 骨折的康复诊疗规范GF-06 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诊疗规范GF-07 眩晕诊疗规范GF-08 腰痛诊疗规范GF-09 痹症诊疗规范GF-10 面瘫诊疗规范GF-11 常见病种(9种)早期康复诊疗原则GF-12 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范GF-13 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范GF-14附:冬病夏治工作指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2年版)GF-01中风病康复诊疗规范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995年版)”。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年版)。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痰瘀阻证: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暗紫,苔滑腻,脉弦滑。
2.气虚血瘀证: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3.肝肾亏虚证: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