唑类抗真菌药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唑类抗真菌药-特康唑
药名
特康唑 Terconazole
药理作用
本品属三唑类抗真菌药,作用机制同酮康唑,本品体外对念珠菌、许
多表皮癣菌和其他真菌有抗菌作用。
对某些细菌也有抗菌作用。
但对
阴道微生物如乳酸杆菌等无活性。
药代动力
阴道内给药,约有5%~16%的本品被吸收,被吸收的药物经肝脏代谢,由粪便、尿排出体外。
适应症
主要用于治疗阴道念珠菌病。
用法用量
含本品80mg的阴道栓剂,睡前应用,连续3d,或0.4%的阴道霜剂5g,
睡前应用,连续7d。
不良反应
阴道给药局部有灼烧感和痒感,阴道栓剂量大于80mg后,某些病人可
出现Flu综合征,阴道栓剂中的基质可以与避孕隔膜等其中的胶乳物质
发生反应,故可采用栓剂与霜剂交替使用。
注意事项
禁用于对特康唑、十六烷醇、丙二醇或2(3)-叔丁基-4-甲氧基苯酚
过敏者。
规格
阴道栓剂:每粒含本品40mg或80mg。
阴道霜剂:40mg/5g。
七类抗真菌药的作用、适应证及用法真菌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其中浅部真菌病是最常见的皮肤病之一,主要由皮肤癣菌,包括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和表皮癣菌属侵犯人和动物的皮肤角质层、毛发和甲板引起的感染,统称为皮肤癣菌病,包括头癣、体癣、股癣、手癣和足癣等。
而系统性真菌病多由条件致病菌引发,如曲霉病、念珠菌病、隐球菌病等,易累及免疫力低下人群。
本文主要介绍常用的唑类、烯丙胺类、抗生素、棘白菌素类、吗啉类、吡啶酮类这七类抗真菌药的作用、适应证、用法及注意事项。
一、唑类唑类抗真菌药是皮肤癣菌病的主要治疗之一,也是使用最为广泛的抗真菌药。
主要通过抑制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阻止真菌细胞膜主要成分麦角甾醇的合成,引起细胞渗透性紊乱而导致细胞死亡。
适用于手癣、足癣、体癣、股癣及深部真菌感染的治疗。
目前,唑类抗真菌药主要分为咪唑类和三唑类。
其中,咪唑类由于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全身给药不良反应较多,主要用作外用药,包括克霉唑、咪康唑、益康唑等,一般每日外用1-2次,疗程2-4周。
而三唑类具有较好的药物动力学特点,且半衰期较长、肝肾毒性更低,现在更为常用,主要包括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等。
二、烯丙胺类烯丙胺类抗真菌药主要抑制角鲨烯环氧化酶,导致真菌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受阻,从而引起细胞死亡。
本类药物的特点在于其抗菌菌谱广泛、抗真菌能力强、不良反应小,主要用于治疗手癣、足癣、体癣、股癣等皮肤癣菌病。
口服烯丙胺类抗真菌药有特比萘芬,外用药有特比萘芬、布替萘芬、萘替芬。
其中,特比萘芬较为常用,一般每日外用一次,疗程1-2周,如有严重、大面积感染需要考虑口服用药,成人一般每日1次口服250mg。
值得注意的是,特比萘芬可竞争性地抑制细胞色素(CY)P450同工酶。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抗心律失常药(如普罗帕酮)、β-受体阻滞剂和三环类抗抑郁药均由CYP450 2D6代谢,如与特比萘芬联合使用可能受影响,建议调整联合药物的使用剂量和/或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抗真菌药物种类太多,伏立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怎么选?
市面上抗真菌药物种类很多,对于患者而言眼花缭乱,不知道选择哪一种抗真菌药物?今天我们针对常见的伏立康唑、氟康唑以及伊曲康唑做简单的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伏立康唑
伏立康唑(福丽康欣)是临床上常用到的抗真菌感染药物,主要用于侵袭性曲霉病、念珠菌引起的严重感染,以及放线菌属和镰刀菌属引起的严重感染。
此外,也可用于治疗免疫缺陷患者中进行性的可能威胁生命的真菌感染。
二、氟康唑
氟康唑(康锐)是属于咪唑类的抗真菌药一种,主要用于真菌感染所导致的相关疾病,比如呼吸道相关的真菌感染性疾病、腹膜炎、肺炎、尿路感染以及外阴阴道炎等疾病。
氟康唑主要是可以高度选择性的干扰真菌细胞的P450酶活性,从而抑制真菌细胞膜上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起到抗真菌的作用。
三、伊曲康唑
伊曲康唑(美扶)也是比较常见的抗真菌感染的药物,主要用于皮肤出现真菌性感染、花斑癣、真菌性角膜炎、口腔念珠菌病、甲真菌病等。
伊曲康唑可结合真菌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抑制麦角甾醇合成。
虽说三“唑”都是抗真菌药物,而伏立康唑比伊曲康唑抗菌谱更广,不管患者选择哪个“唑”,都要针对自身情况而定,遵医嘱服用抗真菌药物,切勿盲目服用。
唑类抗真菌药-伏立康唑药品简介基本信息威凡商品名:威凡英文名: Voriconazole Powder for Soluti on for Infusion;Voriconazole Tablets 语拼音: Zhusheyong Fulikangzuo 本品主要成分:伏立康唑其化学名称为(2R,3 S)-2-(2,4-二氟苯基)-3-(5-氟基-4-嘧啶)-1-(1H-1,2,4-三唑-1-基)-2-丁醇分子式:C16H14F3N5O 分子量:349.3 C AS NO.: 137234-62-9[1] 【性状】本品为白色冻干粉剂,或片剂。
【规格】伏立康唑注射用无菌粉末, 每瓶200mg。
【贮藏】密闭,在室温下保存。
稀释后的溶液:2℃到8℃保存,不超过24 小时(放在冰箱内)。
本品为密闭的无菌粉末。
因此,从微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稀释后必须立即使用。
如果不立即静脉滴注,除非是在无菌环境下稀释,否则需保存在2℃到8℃的温度下,保存时间不超过24 小时。
2℃到8℃时,24 小时内本品的化学和物理性质保持稳定。
【包装】30ml 透明玻璃瓶。
【有效期】3 年。
[2]【使用和处理说明】本品使用时先用19ml 注射用水溶解,溶解后的浓度为10mg/ml。
本品仅供单次使用,未用完的溶液应当弃去。
只有清澈的、没有颗粒的溶液才能使用。
药理毒理伏立康唑的作用机制是抑制真菌中由细胞色素P450 介导的14α-甾醇去甲基化,从而抑制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
体外试验表明伏立康唑具有广谱抗真菌作用。
本品对念珠菌属(包括耐氟康唑的克柔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和白念珠菌耐药株)具有抗菌作用,对所有检测的曲菌属真菌有杀菌作用。
此外,伏立康唑在体外对其他致病性真菌也有杀菌作用,包括对现有抗真菌药敏感性较低的菌属,例如足放线病菌属和镰刀菌属。
动物实验发现,伏立康唑的最低抑菌浓度值与其疗效有关。
但是在临床研究中,最低抑菌浓度与临床疗效之间并无相关性,并且药物的血浓度和临床疗效之间似乎也无相关性。
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效果分析马拉色菌毛囊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由马拉色菌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丘疹、脓疱和瘙痒等症状。
目前,针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主要采用抗真菌药物,其中伊曲康唑和氟康唑是两种常用的抗真菌药物。
本文将对比分析这两种药物在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方面的效果。
1. 广谱抗真菌活性:伊曲康唑对多种真菌具有较强的抗真菌活性,包括马拉色菌属内的多种菌株。
3. 较少的副作用:伊曲康唑的副作用相对较少,患者耐受性较好。
然而,伊曲康唑在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时也存在一些不足:1. 药物相互作用:伊曲康唑可与多种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效果。
1. 强大的抗真菌活性:氟康唑对马拉色菌属内的多种菌株具有强大的抗真菌活性。
2. 较短的半衰期:氟康唑的半衰期较短,可减少药物在体内的蓄积,降低副作用。
3. 广泛的抗菌谱:氟康唑除了对马拉色菌具有抗真菌活性外,还对其他多种真菌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然而,氟康唑在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时也存在一些不足:1. 较高的副作用:氟康唑的副作用相对较高,包括肝功能异常、恶心、呕吐等。
2. 药物相互作用:氟康唑可与多种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效果。
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在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优势和不足。
在选择药物时,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药物过敏史、肝肾功能等因素综合考虑,为患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同时,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遵循医嘱,规范用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
在深入探究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效果之前,有必要先了解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病理特征和真菌学背景。
马拉色菌毛囊炎,一种由马拉色菌(Malassezia)引起的皮肤感染,这些真菌通常是皮肤微生物群的一部分,但在某些条件下,它们可能过度生长并导致炎症。
临床表现包括红色斑点、皮脂腺分布区域的脓疱和丘疹,以及伴随的瘙痒感。
伊曲康唑的治疗效果分析伊曲康唑,作为一种咪唑类抗真菌药物,因其对多种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被广泛应用于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
抗真菌药的分类
1. 多烯类抗真菌药呀,就像是你对抗真菌的坚固盾牌!比如说两性霉素B,那可是在关键时刻能发挥大作用的哟,就像战场上的勇士一样,勇猛地对抗真菌!
2. 唑类抗真菌药呢,就如同你手中的一把利剑,精准打击真菌!像氟康唑,很多时候就是我们的得力助手,帮我们有效地制服真菌呀!
3. 丙烯胺类抗真菌药啊,如同一位悄然行动的刺客,悄悄地除掉真菌呢!就如特比萘芬,在对付一些真菌时可厉害啦!
4. 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像是一支精锐部队,专门对付那些难缠的真菌!像卡泊芬净,那可是有真本事的哟!
5. 嘧啶类抗真菌药,这不就是一个特别的法宝嘛!氟胞嘧啶就是典型的例子呀,能给真菌来个出其不意!
6. 阿莫罗芬这种呢,属于吗啉类抗真菌药,它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让真菌无所遁形!你说神不神奇呀?
7. 环吡酮胺这类的抗真菌药,是个独特的存在呀,就像一个奇兵,总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呢!比如对付脚癣的时候!
8. 卢立康唑这样的,在抗真菌药里也是有独特地位的哟,仿佛是一个神秘的高手,默默地守护着我们免受真菌侵害!
9. 还有其他一些不常见的抗真菌药,它们也是我们抗真菌大军的一部分呀,各有各的本领呢!总之,抗真菌药的分类可真多,每一类都有着独特的作用和价值,我们可得好好了解它们呀,这样才能在和真菌的战斗中取得胜利!。
氟康唑是否有其他替代药物?一、氟康唑的药理作用和适应症氟康唑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可以抑制真菌的生长和繁殖,被广泛用于治疗皮肤念珠菌病、白色念珠菌病以及系统性真菌感染等疾病。
它通过干扰细胞壁合成和细胞膜的功能来发挥药理作用,对许多真菌表现出较高的抗菌活性。
二、其他可替代氟康唑的药物1. 伊曲康唑伊曲康唑是氟康唑的结构类似物,具有类似的抗真菌活性,但其抗真菌谱更广泛。
研究表明,伊曲康唑可以有效地抑制多种耐药真菌的生长,对一些难治性的真菌感染也显示出较好的疗效。
此外,伊曲康唑还可以口服给药,相对安全性较高,被广泛用于治疗口腔念珠菌感染等疾病。
2. 唑类抗真菌药物除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外,市场上还有其他许多唑类抗真菌药物可作为氟康唑的替代品。
这些药物包括咪康唑、酮康唑、克霉唑等,它们在抑制真菌生长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效果和适应症。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真菌感染的类型,医生可以选择合适的唑类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
3. 其他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新型抗真菌药物正在不断被研发出来。
这些新药物在抗菌谱、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等方面都有较大的突破,有望成为氟康唑的有力替代品。
其中,包括磷脂抑制剂、二酮类、代谢酶抑制剂等新型药物被认为具有较高的潜力和临床应用前景。
4. 综合治疗策略的重要性除了药物选择,综合治疗策略的制定也是治疗真菌感染的关键。
尤其对于一些复杂性真菌感染,如由多种真菌引起的深部组织感染,单一药物治疗效果可能有限。
此时,可以采用联合应用两种或多种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抗真菌药物,以增加治疗的效果。
此外,注意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和改善身体免疫功能也是预防真菌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结语:虽然氟康唑是一种常用的抗真菌药物,但并不是唯一的选择。
根据个体情况和具体疾病类型,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替代药物进行治疗。
此外,不断推进新药物的研发和提高综合治疗策略的制定,有望进一步优化真菌感染的治疗效果。
抗真菌药物的种类和使用建议抗真菌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
如今随着真菌感染的增多,准确了解抗真菌药物的种类和正确使用方法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常用的抗真菌药物种类,并提供有用的使用建议。
一、抗真菌药物的分类1. 多唑类抗真菌药物多唑类抗真菌药物是一类广泛使用的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
其中包括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等。
多唑类抗真菌药物通过抑制真菌细胞壁和细胞膜的合成,从而阻断真菌的生长和复制。
这些药物适用于多种真菌感染,如念珠菌、皮肤癣等。
2. 联合抗真菌药物联合抗真菌药物是指两种以上药物的组合使用,以增强疗效和减少药物耐药性。
常见的联合抗真菌药物包括氟胞嘧啶和阿莫西林茵、伊曲康唑和盐酸吡咯替康等。
联合抗真菌药物常用于严重真菌感染的治疗,如念珠菌血症、侵袭性肺曲霉病等。
3. 新型抗真菌药物新型抗真菌药物是近年来研发的治疗真菌感染的创新药物。
这些药物具有良好的抗真菌活性以及较少的毒副作用。
典型的新型抗真菌药物包括卡泊芬净、前列替康等。
新型抗真菌药物常用于耐药性较强的真菌感染,通常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二、抗真菌药物的使用建议1. 确定感染类型在使用抗真菌药物之前,需要明确感染的真菌类型。
不同的真菌对不同的抗真菌药物敏感性不同,因此确诊感染类型对于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可通过真菌培养、PCR技术等方法进行检测。
2.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有些抗真菌药物在儿童、孕妇、老年人以及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时需要注意剂量的调整。
3. 合理用药时间在使用抗真菌药物时,需按照医生的建议完成完整的治疗疗程,不宜随意停药或增加剂量。
即使症状缓解,也应按照医生的指导继续用药,避免病情复发或耐药性增加。
4. 遵循药物注意事项在使用抗真菌药物时,应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产生不良反应。
同时,饭后或空腹服药、遵循固定时间服药可提高药物的疗效。
克霉唑 (Clotrimazole) 抗真菌药克霉唑(Clotrimazole) 抗真菌药克霉唑(Clotrimazole)是一种抗真菌药物,广泛用于治疗皮肤、黏膜和呼吸道感染。
它属于咪唑类药物,通过抑制真菌细胞内的酵母菌细胞膜的合成来发挥其抗真菌作用。
克霉唑不仅对多种真菌有显著的杀菌作用,还对一些原虫和细菌有抑制作用。
1. 克霉唑的适应症克霉唑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真菌感染,包括:1.1 皮肤念珠菌感染:克霉唑可以有效治疗通过空气传播引起的念珠菌皮肤感染,如足癣、体癣、股癣等。
它可以通过抑制真菌细胞壁合成,杀死菌丝和孢子,从而缓解感染症状。
1.2 阴道念珠菌感染:克霉唑可以用于治疗阴道念珠菌感染(阴道念珠菌病)。
它可以通过抑制念珠菌的细胞壁合成,减少黏膜分泌物和瘙痒,从而缓解症状。
1.3 口腔念珠菌感染:克霉唑也可以用于治疗口腔念珠菌感染(口腔念珠菌病)。
它可以通过抑制真菌细胞壁合成,杀死念珠菌,减轻患者口腔不适和疼痛。
1.4 肺念珠菌感染:克霉唑对肺念珠菌感染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它可以通过抑制真菌细胞壁合成,阻止其生长和繁殖,减轻患者的呼吸道症状。
1.5 皮肤其他真菌感染:除念珠菌感染外,克霉唑还可以用于治疗其他真菌感染,如头癣、手足癣等。
2. 使用方法克霉唑主要以局部使用的形式存在,如乳膏、霜剂、溶液和洗剂。
具体使用方法应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而定。
2.1 皮肤感染:对于皮肤感染,将克霉唑霜剂均匀涂抹在患处,每天2-3次,持续7-14天,直到症状完全消失。
在使用前应先清洁和干燥患处。
2.2 阴道感染:对于阴道感染,可使用克霉唑阴道溶液或软胶囊,每晚睡前使用,治疗期为7天。
使用前应清洁双手并取出合适的剂量。
2.3 口腔念珠菌感染:对于口腔念珠菌感染,应将克霉唑漱口液放入口腔中,含漱片刻后咽下。
每天使用3-4次,每次5ml,持续14天。
2.4 肺念珠菌感染:克霉唑治疗肺念珠菌感染的剂量和疗程应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并通常结合其他抗真菌药物一起使用。
抗真菌药物分级表
一、概述
抗真菌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
这些药物根据其疗效和安全性可以分为不同的级别。
本文档将介绍抗真菌药物的分类及其相关信息。
二、抗真菌药物分级
1. 一线药物
一线药物是指在治疗真菌感染时首选使用的药物。
它们具有广谱性、疗效显著和安全性高的特点。
以下是一线药物的例子:
- 青霉素类抗生素:包括氟康唑、伊曲康唑等。
-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依可替康等。
- 多粘菌素类抗生素:包括脱氧胞葡聚糖、阿米卡星等。
2. 次线药物
次线药物是指在一线药物无效或不能耐受时使用的药物。
它们的疗效可能不如一线药物明显,但仍具有一定的抗真菌作用。
以下是次线药物的例子:
- 曲霉素类抗真菌药物:如曲安奈德、氟夫酮等。
- 硝基咪唑类抗真菌药物:包括克霉唑、酮康唑等。
3. 三线药物
三线药物是指在一线药物和次线药物均无效或不能耐受时使用的药物。
它们的疗效较差,不过仍可作为最后的治疗选择。
以下是三线药物的例子:
- 多肽类抗真菌药物:包括妥布霉素、卡普霉素等。
三、注意事项
- 使用抗真菌药物应根据具体病情和医生建议进行选择。
- 患者在使用药物期间应密切关注可能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 抗真菌药物的剂量和疗程应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调整。
四、结论
抗真菌药物根据其疗效和安全性可以分为一线药物、次线药物和三线药物。
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并遵循医生的指导和注意事项。
完成!。
氟康唑、伏立康唑等临床抗真菌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抗菌谱、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常用抗真菌药分类及作用机制各类抗真菌药抗菌谱0 不推荐;+ 有活性;++ 推荐;±不确定各类抗真菌药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三唑类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具体用药方案见下表 3。
注意事项:1、不良反应中胃肠道反应最常见,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其次为皮肤反应,包括皮疹瘙痒和荨麻疹等。
2、因可导致严重心律紊乱,本类药物禁止与西沙必利、阿司咪唑、特非那定和三唑仑合用。
3、伊曲康唑不可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及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史的患者。
4、因通过细胞色素P450 同工酶代谢,与华法林、环孢素A、他克莫司、奥美拉唑、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苯二氮䓬类、他汀类、双氢吡啶钙通道阻滞剂、磺脲类口服降糖药和长春碱等药物存在相互作用。
棘白菌素类用于侵袭性念珠菌病、对其他抗真菌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耐受的曲霉病。
该类药物是伴有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念珠菌血症,且近期有唑类使用史患者的首选用药。
卡泊芬净成人剂量第 1 日 70 mg,以后每日 50 mg,静脉滴注 1 小时(疗效不佳者可每日 70 mg)。
米卡芬净成人剂量 50—100 mg/d,静脉滴注,曲霉感染可增至每日 50—300 mg。
氟胞嘧啶类口服是首选方法。
不能口服的患者,可以静脉滴注或腹腔内灌注,治疗系统性念珠菌感染,为避免耐药性出现,开始即宜以大剂量。
肾功能正常的成人 150 mg/(kg.d) 或 5—8 g/d,分 4 次服用,间隔 6 小时。
如果肾功能受损,首剂应减至 25 mg/kg,之后调整剂量和给药间隔。
注意事项:因极易产生耐药,一般不单独用药,常合并两性霉素 B 或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同时使用。
多烯类(两性霉素 B 及其含脂制剂)药物不经黏膜吸收,胃肠道只吸收少量,故只有静脉制剂,其半衰期长达 24 h,可每日 1 次给药。
组织穿透力弱,不易通过血脑屏障进人脑脊液,经单用静滴该药治疗真菌性脑膜炎无效者,可同时鞘内给药。
苯甲嘧菌酯加氟环唑的作用苯甲嘧菌酯和氟环唑是两种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抗真菌药物类别。
苯甲嘧菌酯是一种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皮肤真菌感染,如念珠菌病和癣菌病。
而氟环唑则是一种咪康唑类抗真菌药物,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真菌感染,包括念珠菌病、癣菌病、组织胞浆菌病等。
将苯甲嘧菌酯和氟环唑两种抗真菌药物联合使用,可以发挥协同作用,增强抗真菌效果。
这种联合使用的方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对于一些顽固性真菌感染病例,如顽固性念珠菌病和组织胞浆菌病等。
首先,苯甲嘧菌酯和氟环唑的联合使用可以扩大抗真菌药物的谱,增加对多种真菌的覆盖范围。
苯甲嘧菌酯主要对念珠菌属真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而氟环唑则对多种真菌有较广泛的抑制作用,包括念珠菌、癣菌、曲霉菌等。
因此,将两者联合使用可以同时抑制多种真菌的生长,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其次,苯甲嘧菌酯和氟环唑的联合使用可以减少真菌对药物的耐药性。
单一使用抗真菌药物易导致真菌对药物的耐药性产生,而联合使用不同类别的抗真菌药物可以降低真菌对药物的耐药性。
苯甲嘧菌酯和氟环唑的联合使用可以减少真菌对药物的耐药性产生的可能性,延长药物的有效使用时间。
此外,苯甲嘧菌酯和氟环唑的联合使用还可以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
单一使用抗真菌药物可能会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而联合使用不同类别的抗真菌药物可以减少药物的用量,降低毒副作用的发生。
总的来说,苯甲嘧菌酯和氟环唑的联合使用可以发挥协同作用,增强抗真菌效果,扩大抗真菌药物的谱,减少真菌对药物的耐药性,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
然而,联合使用抗真菌药物也需要谨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并遵循医嘱使用药物,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在临床实践中,苯甲嘧菌酯和氟环唑的联合使用已经被证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特别适用于顽固性真菌感染病例。
随着对联合使用抗真菌药物的研究不断深入,相信这种治疗方案在未来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并为真菌感染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唑类抗真菌药
唑类抗真菌药包括咪唑类和三唑类。
广谱抗真菌药,对白色念珠菌属、着色真菌属、球孢子菌属、组织胞质菌属、孢子丝菌属和新型隐球菌等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对曲霉菌有一定的抗菌活性,但对毛霉菌无效。
咪唑类有克霉唑、咪康唑和酮康唑等,主要为局部用药;
三唑类有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广谱、高效、低毒。
其中氟康唑用作治疗深部真菌药。
咪康唑又称双氯苯咪唑、达克宁。
为广谱抗真菌药。
静脉给药治疗多种深部真菌病。
可作为两性霉素B和酮康唑无效或不能耐受时的替代药,而且必须住院治疗。
局部用药治疗皮肤粘膜真菌感染,疗效优于制霉菌素。
本药毒性较大,最常见的是胃肠道紊乱、恶心、呕吐,并已有因肝毒性而致死的报道,也可见血液及中枢神经系统方面的毒性。
注射过程可发生寒战、高热、过敏反应、心律不齐。
静脉给药可致血栓性静脉炎。
酮康唑
酮康唑是人工合成的广谱抗真菌药。
对各种浅部和深部真菌均有抗菌活性。
对白色念珠菌和表浅癣菌作用较强。
用于治疗多种浅部真菌感染,疗效比灰黄霉素和两性霉素B稍强或相似。
但对深部白色念珠菌感染不如两性霉素B。
氟康唑
氟康唑为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抗菌谱与酮康唑相似,体内抗菌活性比酮康唑强10-20倍,但体外抗菌作用不如酮康唑。
本药既可口服,也可静脉给药。
口服易吸收,体内分布广,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及脑实质,脑脊液中浓度为血浓度的60%。
主要从肾排泄,t1/2约达25-30h。
本药对皮肤真菌病和深部真菌病均有效,主要用于各种念珠菌、隐球菌及各种真菌引起的脑膜炎,艾滋病患者口腔、消化道念珠菌病等。
不良反应少,有轻度消化系统反应、过敏反应、头痛、头晕、失眠等,可出现一过性血尿素氮、肌酐及转氨酶升高。
本药可使苯妥英钠、环孢素、齐多夫定、华法林和磺酰脲类的血药浓度增加。
伊曲康唑
伊曲康唑属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对浅部、深部真菌感染均有抗菌作用,抗真菌作用比酮康唑强。
并且抗菌谱较酮康唑更广。
可用于许多浅部的真菌感染,包括念珠菌阴道炎,口腔、皮肤真菌感染,如体癣、股癣、花斑癣等,尤其适合治疗甲真菌病,治愈率高而复发率低。
对深部真菌病,如芽生菌病、球孢子菌病、荚膜组织胞质菌病、副球孢子菌病和黄色酵母菌病等疗效较好。
不良反应较轻,患者多能耐受,主要有胃肠反应,少见有头痛、头晕、红斑、皮肤瘙痒、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偶见一过性肝功能异常,主要为血清转氨酶的升高,停药后上述症状可消退。
与特非那定和阿司咪唑合用时可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尖端扭转型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