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真菌药物
抗真菌药物 (感染 (作用部位)
皮肤、黏膜皮下组织
深部感染
内脏、骨骼、脑
现状——深部的真菌感染发病率上升 抗生素的滥用 皮质激素的大量使用 继发感染
按结构分为:
抗真菌抗生素 唑类抗真菌药 其他抗真菌药物
一、抗真菌抗生素
多烯类抗生素
两性霉素B 大环内酯;共轭七烯; C19氨基糖苷;毒性大 具有酸碱两性 制霉菌素A1 大环内酯;六烯; C19 氨基糖苷;毒性大
唑类抗真菌药物的构效关系
N R1 N-(CH2)n-C R2 X Ar
n=0,1 X=N,CH
1.分子中的氮唑环 (咪唑或三氮唑)是必须的, 2.氮唑上的取代基必须与氮杂环的 1位上的 4.R1、R2 上取代基结构类型变化较大,其 咪唑环的 3 位或三氮唑的 4位氮原子与血红素铁 氮原子相连。 中活性最好的有两大类: 原子形成配位键,竞争抑制酶的活性,当被其 3.Ar基团上取代基中苯环的4位取代基有一 他基团取代时,活性丧失。比较咪唑和三氮唑 R1、R2形成取代二氧戊环结构,成为芳乙 定的体积和电负性,苯环的2位有电负性取 类化合物可以发现三氮唑类化合物的治疗指数 基氮唑环状缩酮类化合物,代表性的药物 明显优于咪唑类化合物。 代基对抗真菌活性有利。 有酮康唑、伊曲康唑。 R1、R2为醇羟基,如氟康唑。
非多烯类抗生素
灰黄霉素、西可宁
二、唑类抗真菌药
咪唑类 唑类 三氮唑类
口服可以治疗全身性真菌感染
作用靶点
1、咪唑类
Cl O H N N Cl Cl
益康唑
结构特点: 1)乙醇取代物; 2)OH醚化; 3)C-1手性,与芳环直接连接; 4)C-2与咪唑环连接。
N
N N CH2 C O O Cl N 酮康唑 NCOCH3 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