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4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适用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课时:1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9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2)学会通过诗文中的关键词句,揣摩作者的心情和寓意。
(3)培养朗读和默写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2)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的关键词句的理解和揣摩。
(2)诗文意境的感悟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对《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诗有多少了解?请大家自由发言。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重点讲解诗文中的关键词句、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5. 朗读与背诵(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背诵练习,检查背诵效果。
五、课后作业2. 请同学们课后自主学习苏轼的其他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优秀7篇)《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词。
2、过程和方法:学习多角度赏析词情。
(重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轼面对生活泰然处之、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难点)二、教材分析:《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四十岁在密州作的一首记射猎的词。
这是一首抒发爱国豪情的词作,也是豪放词的开山之作,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豪情洋溢、壮志冲天的将军形象。
三、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浣溪沙》等篇章,对苏轼的生平经历和精神品质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的品味语言的能力有所欠缺,因此学习该词,主要是学习多角度,体会作者情感。
四、重点难点:本节重点:学习多角度赏析词情。
本节难点:学习苏轼面对生活泰然处之、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难点)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空明澄澈时,他与好友,庭下散步,吟出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而”的达观。
中秋月圆时,他与亲人天各一方,诵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豪放。
潇潇暮雨时,他唱出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
他就是苏轼,那么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又会描绘怎样的场景,给我们展现别样的风味呢?2、学案反馈:(1)通过导学案的批改,涌现出大批优秀的学生,下面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些同学。
导入: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智慧的结晶,只有反复吟唱才能更深切地理解诗意。
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诗词。
朗读全诗活动指导:1、听录音朗读,注意朗读的字音、节奏、情感。
2、自己反复练读,读出其中的节奏、感情。
3、小组内互读,并选派代表在班上赛读。
3、探究活动:链接语:情感是诗歌的灵魂,了解词的内容有助于理解诗歌的感情。
合作探究:一、理解诗意活动指导:1、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理解词意。
2、存疑之处,组内讨论解决。
3、请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导入:我们常常被词的感情所震撼,一颦一笑,一滴眼泪一条河流,一颗星星两片花朵,都深深寄寓了作者深深的情感。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优秀3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优秀一一、导课:同学们,在我们第一节课以“愁”字整合五首词(《望江南梳洗罢》《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渔家傲秋思》《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时候,大家很快在其他四首词中找到了主人公“愁”的证据,而在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却无法很清晰的判断出,主人公到底有“愁”还是无“愁”。
今天,我们就一起里研究一下这首词,看看苏轼在这首词中到底表现了什么。
二、读词,初步感知。
1、对照注释,细读这首词,疏通字词。
聊(lio) 擎(qng) 裘(qu)骑(j)酣(hān) 鬓(bn) 遣(qiǎn)2、教师范读,注意停顿节奏,抓重音和情感表达。
“卷”“看孙郎”要重读“又何妨”“会挽雕弓”“西北望,射天狼”要重读3、学生自己练习朗读,初步感知。
4、叫一个学生来范读,其他人提出意见。
生评:感觉没读出劲,就是词人的那种“狂劲”。
5、齐读这首词,放开声音,把握情感。
三、解词,理解词意。
1、读上阙,对照注释,理解上阙意思。
(1)上阙叙事:描写题目中的“密州出猎”的壮观场面。
(2)关键字“狂”:打猎装备“狂”:左牵黄,右擎苍。
穿着打扮“狂”:锦帽貂裘。
随从“狂”:千骑卷平岗、倾城随太守。
以少年英雄自比“狂”:亲射虎,看孙郎。
(3)根据理解解释“狂”狂放豪迈、潇洒不羁、阳刚之美、意气风发(4)齐读上阙,感受豪放之美。
2、对照课下注释读下阙,理解下阙意思。
(1)、开张:豪放开阔;(2)、典故:持节云中、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3)、下阙抒情明志:(这两句也是考试考查的重点句子)借典故“冯唐”来抒发自己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思想情感;借典故“射天狼”表明自己想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志向。
(4)齐读下阙,感受词人的情感和志向。
四、结合课下注释(1),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深层理解苏轼。
(1)、注释中提到“1075年苏轼从杭州通判迁为密州太守”,这里的“迁”明为平调,实为贬官。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精选3篇)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欣赏词的能力。
2、感知苏东坡豪放的词风,复杂的性格。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背诵《望江南》温庭筠是晚唐诗人兼词人,他是花间词的鼻祖,此后的五代词风多是伤离惜别。
怀春感秋、男欢女爱、闺怨相思等,直至苏轼高唱出一首首恢弘飘逸、豪迈奔放的壮歌时,词坛震动了,词人震惊了。
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由此后与婉约相对的豪放词风确立起来了。
二、温故知新,简介作者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
词风豪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三、文体小常识是否问过自己何谓豪放,何谓婉约?婉约派:内容上以情感为题材;语言清新、含蓄,情思曲折而真切;风格委婉,绮丽。
代表人物:温庭筠、李清照、柳永。
豪放派:内容上多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语言畅达流利,直抒胸臆;风格豪迈奔放,意境雄奇阔大。
由北宋词人苏轼开创,经南宋词人辛弃疾发展而推向高峰四、文本解析(一)初读感知判断风格1.轻声自读课文,圈出生字及有理解障碍的词句。
2.小组合作,根据课下注释,交流疑难,理解词的大意(1)老夫:作者自称。
当时苏轼三十九岁。
(2)太守:即苏东坡,作者自称。
写本词时,作者任密州太守。
(3)聊:姑且,暂且。
(4)黄:黄犬。
(5)擎:向上托。
(6)苍:苍鹰。
(7)胸:胸怀。
(8)胆:胆气。
(9)开张:宽阔豪壮。
(10)持:拿着,握住。
(11)会:定将。
(12)挽:拉,牵引。
(一三)孙郎:即孙权。
《三国志·吴志》载:“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废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
”(14)冯唐: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
后来文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
(3)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的内容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
(2)理解诗的内容和主题,掌握诗中的生字词。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内容和苏轼的生平。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江城子·密州出猎》。
(2)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了解其生平和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苏轼的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对诗词的贡献。
2. 新课导入:(1)介绍《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朗读并背诵诗。
3. 教学内容:(1)讲解诗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讲解诗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
(3)分析诗的意象和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感。
4. 实践活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的理解和感受。
(2)小组合作,进行相关的研究性学习。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诗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2)提出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进一步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的朗读和背诵情况进行评价。
2. 学生对诗中的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情况进行评价。
3. 学生对诗的内容和主题的理解情况进行评价。
4. 学生对相关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参与情况和表现进行评价。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案目的: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诗的内容和意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1.2 教学对象:适用对象为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和阅读理解能力。
1.3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诗的背景、作者简介、诗歌结构和意境等内容。
第二章:作者简介和背景2.1 作者简介: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文学成就和影响,突出其在宋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2 诗歌背景:讲解《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创作背景,包括密州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以及苏轼当时的生活状态。
第三章:诗歌结构和意境分析3.1 诗歌结构:3.2 意境分析:通过对诗中描绘的景象和情感的解读,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感悟。
第四章:词汇和语言特点4.1 词汇讲解:挑选诗中的关键词汇进行解释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
4.2 语言特点:分析诗中的语言特点,如修辞手法、用词搭配等,引导学生欣赏苏轼的文学风格。
第五章:课堂互动和思考题5.1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问答,鼓励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5.2 思考题:布置相关的思考题目,让学生在课后深入思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六章:诗歌的背景文化6.1 宋代狩猎文化:介绍宋代狩猎活动的文化背景,包括狩猎在当时的社交、娱乐和军事训练中的地位。
6.2 诗词中的狩猎主题:分析狩猎在古代诗词中的常见主题和象征意义,如何与诗人的情感和思想相结合。
第七章:诗歌手法解析7.1 修辞手法:详细解析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以及它们在诗歌中的作用。
7.2 表现手法:探讨苏轼在诗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以及它们如何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
第八章:情感与主题分析8.1 诗中情感:分析诗中的情感变化,从豪放到落寞,再到的激昂,理解诗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情感表达。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背景知识。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品味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1.2 教学内容诗词原文《江城子·密州出猎》。
诗词背景介绍:作者苏轼、密州出猎的习俗等。
诗词主题和意境分析。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使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词中的场景和情感。
利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第二章:诗词背景介绍2.1 作者简介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文学成就等。
强调苏轼在宋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2 诗词背景解释诗词的写作背景:密州出猎的习俗。
介绍密州出猎的起源、过程和意义。
2.3 诗词创作背景分析苏轼创作《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动机和情感。
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中的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的结合。
第三章:诗词原文解析3.1 诗词结构分析分析诗词的结构,包括诗句的排列、韵律等。
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起承转合。
3.2 词汇和意象解析解释诗词中的生僻词汇和意象。
引导学生通过词汇和意象感受诗词的美感。
3.3 诗词意境分析分析诗词的意境,包括景物描绘、情感表达等。
引导学生通过诗词意境的品味,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第四章:诗词主题探讨4.1 主题提炼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提炼出主题。
分析诗词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4.2 主题关联将诗词主题与作者的生平背景、时代背景等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主题与时代背景的相互关联。
4.3 主题拓展引导学生思考诗词主题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启示。
鼓励学生运用诗词主题进行创作和表达。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等。
评价学生对诗词背景、原文解析、主题探讨等方面的理解程度。
5.2 学生作业评价评价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包括诗词解析、主题关联等。
给予学生建设性的反馈,鼓励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提高。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公开课教案《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思想内涵。
2、引导学生品味词中的意境和情感,掌握词的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诵读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所表达的壮志豪情和爱国情怀。
(2)分析词的艺术手法,如用典、夸张等。
2、教学难点(1)体会词人在词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2)理解词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词的意境和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词的创作背景、字词释义、艺术特色等,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重点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激昂的音乐,展示一些古代英雄人物的图片,如岳飞、辛弃疾等,营造出一种豪迈的氛围。
(2)提问学生:“在你们心目中,英雄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学生自由发言,然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看看苏轼笔下的英雄是怎样的。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文学成就、政治生涯等,让学生对苏轼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讲述《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创作背景: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任知州时所作。
当时,北宋王朝长期受到辽和西夏的侵扰,国家处于危机之中。
苏轼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抵御外敌,因此写下了这首词,表达了自己的壮志豪情。
3、朗读感知(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全班齐读,感受词的韵律和气势。
4、词句理解(1)结合注释,让学生自主理解词的大意,遇到不懂的字词可以小组讨论或向教师请教。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
(2)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江城子-密州出猎》。
(2)学会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培养一双发现的眼睛。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 诗中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难懂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 诗中意象的把握和情感的体会。
3. 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的注释和译文。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
3.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如PPT、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简介作者苏轼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译文,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文中的意境。
(2)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培养一双发现的眼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理解和背诵。
6. 作业布置(1)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
(2)写一篇关于诗中意象和情感的心得体会。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
(2)理解词中的生词和词组,解释词语的含义。
(3)分析词的结构和韵律,了解词牌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通过分析词中的意象,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解析词人的创作背景,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的豪放洒脱,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2)领略猎场景的壮观,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然和生命,弘扬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
(2)理解词中的生词和词组,解释词语的含义。
难点:(1)分析词的结构和韵律,了解词牌的特点。
(2)解析词人的创作背景,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三、教学方法:1. 朗读与背诵: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使学生熟悉词的内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 讲解与讨论:通过讲解词中的生词和词组,引导学生探讨词的意境和词人的创作背景。
3. 分析与鉴赏:通过分析词的结构和韵律,培养学生对文学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文本和相关的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激发学生对词人的兴趣。
2.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朗读《江城子·密州出猎》,纠正发音和节奏,要求学生背诵。
3. 讲解与讨论:解释词中的生词和词组,引导学生探讨词的意境和词人的创作背景。
4. 分析与鉴赏:分析词的结构和韵律,培养学生对文学的鉴赏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口语表达: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
2. 理解与应用:评估学生对词中生词和词组的解释,以及对词的意境的理解。
3. 分析与鉴赏:评估学生对词的结构和韵律的分析,以及对词人的创作背景的解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一等奖(优秀10篇)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二、学X目标1、借助手头资料,能说出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能说出词的主要内容,把握作品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3、名句积累与赏析。
三、评价任务L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借助手头资料,能说出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朗读,能说出词的主要内容,把握作品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3.针对目标3,通过交流合作,学生能说出赏析名句的方法。
四、新课讲解学X目标:1、借助手头资料,能说出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2、通过朗读,能说出词的主要内容,把握作品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3、名句积累与赏析。
自学指导一:内容:《江城子》方法:默读、独学、合作交流时间:()分钟要求:请同学们结合手中资料及课下注释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自学检测一:2、唐宋八大家指:、、、、、、、o3.背景简介: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
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
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自学指导二:内容:《江城子》方法:默读、独学、合作交流时间:()分钟要求:1.听朗读,请同学们听清字音和节奏,体会其中的感情。
2.请结合手中资料或课下注释,概括出词的大意。
1.理解词意:(上)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
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
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下)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
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2、上阕描绘的是怎样的内容?你知道词中哪个字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吗?描绘出猎时的盛大场面。
(狂)(1)、狂在装备齐全,随从众多(2)、狂在百姓倾城,观看狩猎(3)、狂在自比孙郎,乘马射虎3、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阕写出猎的盛况,表现了他英武的身姿;进而又将自己与孙权相比,表达了词人非凡的气概。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背景及意义。
(2)分析词人情感变化,体会苏轼的豪放风格。
(3)掌握重点字词、句子的理解与背诵。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深入解读词作。
(2)学会欣赏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的爱国情怀。
(2)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作的背景及意义。
(2)分析词人情感变化。
(3)掌握重点字词、句子的理解与背诵。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苏轼的豪放风格。
(2)如何让学生在欣赏词作的同时,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及其诗词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苏轼诗词,感受其风格特点。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理解词意。
(2)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字词、句子,理解其含义。
3.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词人情感变化。
4.课堂讲解(1)讲解《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创作背景。
(2)分析词人情感变化,体会苏轼的豪放风格。
(3)解析重点字词、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5.课堂练习(1)学生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
(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引导学生关注苏轼的其他诗词,拓展学习。
四、课后作业1.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
3.收集苏轼的其他诗词,进行阅读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背景、意义及词人情感变化。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苏轼的豪放风格,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审美情趣。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介: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词人苏轼的相关背景。
1.2 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对诗词的内容和背景有所了解。
1.3 课堂互动:引导学生分享预习成果,提问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章:诗词解析2.1 诗词背景介绍:详细讲解《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和词人情感。
2.2 诗词逐句解析:对诗词的每一句进行详细解释,解释词语的含义和句子的意义。
2.3 诗词意象分析: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密州出猎”、“雄姿英发”等,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美感。
第三章:诗词欣赏3.1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3.2 学生朗读:学生分组朗读,互相评价和指导,提高朗读水平。
3.3 诗词表演:学生自由发挥,将诗词内容进行表演,增强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章:创作练习4.1 题目发布:给出与《江城子·密州出猎》相关的创作题目,如“写一首关于狩猎的词”。
4.2 学生创作:学生根据题目要求进行诗词创作,可以参考苏轼的风格和手法。
4.3 作品展示: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互相评价和指导。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5.2 学生反馈:学生反馈本节课的学习感受和收获。
5.3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以及相关的狩猎诗词,进行拓展学习。
第六章:诗词比较6.1 诗词选取:选择两首与《江城子·密州出猎》主题相关的诗词,如其他作者的狩猎词。
6.2 比较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江城子·密州出猎》与其他诗词在主题、意象、表达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6.3 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看法,总结出诗词之间的差异和特点。
第七章:文化背景7.1 狩猎文化介绍:讲解中国古代狩猎文化的背景和影响,包括狩猎在古代社会的重要性。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精选22篇)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阅读这些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教学工作计划的编写要点和注意事项。
江城子密州出猎七年级语文教案原文: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犬黄,右手举起鹰苍。
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
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
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再齐读,老师点拨后,学生再齐读课文。
因为读的不够理想,让学生听了录音示范后,再让学生自由训练,最后再让学生个别示范。
这细致而充分的朗读,在理解文意与示范朗读方面是有益处的。
但细想来,却又有大缺陷。
首先这样的朗读过分集中,使得本来书生朗朗的课堂,只在此时热闹了一时,却并未贯穿始终。
这使得朗读的效益大减,只起到理解文意与为读而读的作用。
如果这一时的朗读能够在整堂课上细水长流,那么他的效能既可帮助理解文意,又可加深词句的赏析印象,更能体会词的意境与情感。
其次这样的朗读指导过于强硬,无论是教师关于高低、轻重、快慢的指导,都非学生自己的情感体悟,而是别人强加给他们的,即便学生能够读出一点感觉,也决非来自他们真实的体会。
如果在学生自由朗读后,不是齐读,而是让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学生在表达自己的体会后再来指导。
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示范作用,又引导学生在初步的了解与体会后再来朗读,那样的读才是有效的朗读。
江城子密州出猎本文是苏轼在密州任上的作品,也是豪放词的第一篇。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课程背景《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描绘了作者在密州任知州期间组织的一次狩猎活动。
本章通过分析这首词的内容、结构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领略苏轼的文学才华,了解宋代狩猎文化。
1.2 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掌握《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字词、句式和词牌特点;(3)分析苏轼通过词描绘狩猎场景的方法和技巧;(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2.1 苏轼简介介绍苏轼的生平、文学成就及其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2 《江城子密州出猎》创作背景讲解苏轼任密州知州期间的历史背景,以及这次狩猎活动的意义。
第三章:词牌特点分析3.1 词牌《江城子》的特点介绍《江城子》的词牌格律、韵脚和节奏。
3.2 《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词牌运用分析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运用词牌的技巧和方法。
第四章:词句解析4.1 词句的字词分析对《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重要字词进行解释和分析。
4.2 词句的句式特点讲解《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
第五章:狩猎场景描绘分析5.1 狩猎场景的描绘方法分析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描绘狩猎场景的方法和技巧。
5.2 狩猎场景的意境和情感探讨苏轼通过描绘狩猎场景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第六章:文学价值解析6.1 苏轼词作的文学价值分析苏轼在宋代词坛的地位,以及其词作对后世的影响。
6.2 《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文学价值探讨《江城子密州出猎》在苏轼词作中的地位,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第七章:苏轼的文学思想7.1 苏轼的文学观念讲解苏轼关于文学的创作理念,如“文以载道”、“文艺为人民服务”等。
7.2 苏轼的文学实践分析苏轼在创作《江城子密州出猎》时的文学实践,以及其体现的文学思想。
第八章:鉴赏方法指导8.1 鉴赏词作的基本方法介绍鉴赏词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关注词牌、字词、句式、意象等。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准确理解并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掌握其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o分析词中的意象和典故,理解词人的情感表达和创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诵读、讨论和合作学习,深入理解词的内容,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o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增强课堂互动性和趣味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感受词人苏轼的豪放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感慨,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和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o引导学生理解古代文人墨客的壮志豪情,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o理解并掌握词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准确背诵全词。
o分析词中的意象和典故,把握词人的情感表达。
2.难点:o深入理解词人苏轼的豪放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感慨,体会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o学习并尝试运用古诗词鉴赏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故事导入:讲述苏轼生平的一个小故事,如他如何以才华横溢、性格豪放著称,以及他在仕途上的坎坷经历等,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江城子・密州出猎》。
2.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简要介绍作者苏轼及其创作背景,为学生学习词做好铺垫。
(二)初读词文,整体感知(15分钟)1.朗读词文:教师先范读词文,注意节奏和停顿,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学生自由朗读词文,注意纠正发音和断句。
2.疏通文意: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尝试理解词文大意。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重点讲解词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3.概括词意: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词的大意,教师总结归纳,梳理词的结构和内容。
(三)精读词文,深入分析(25分钟)1.分析意象和典故:o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意象,如“老夫聊发少年狂”、“千骑卷平冈”等,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o讲解词中的典故,如“亲射虎,看孙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等,理解词人通过这些典故所表达的壮志和期待。
2.理解情感表达:o引导学生分析词人的情感表达,如“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等句子,理解词人内心的豪情壮志和乐观豁达。
《江城子·密州出猎》语文教案《江城子·密州出猎》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①识能力目标a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掌握适当的停顿、节奏与语气。
b鼓励学生从语言的角度欣赏诗词,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体会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
b在感悟中同古人心灵交融,学习词人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的豁达胸怀。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a、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b、抓住“狂”,通过品味、朗读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
难点:理解三个典故的含义。
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中国是诗的国度,五千年灿烂的中国文化闪烁着诗歌的光辉,唐诗。
宋词成为我国文学繁荣的一个象征,今天让我们透过诗歌的字里行间去触摸历史与文化的脉搏。
二新授(一)解题江城子,词牌名。
密州出猎,词的题目。
(二)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
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
2、创作背景: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他写的第一首,也是最为典型的一首豪放词、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
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
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作为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中,祭常山回来,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检查预习情况。
指名朗读,正音。
2、出示幻灯片,读准字音。
3、听录音范读。
提示:注意字音、停顿及感情。
4、再读。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四)赏析,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内容?你知道词中哪个字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学生讨论后明确:(1)词的上阕描绘了出猎时的盛大场面。
九年级上册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古代出猎的壮观场景,并学习场面描写的方式。
2、了解词中用典的意义,掌握诗歌学习的方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朗读诗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1、了解豪放派词人及词的特点,体会词人立功报国的英雄气概。
【过程与方法】
1、教师导入新课之后,让学生先自主阅读,提出自己的问题,在小组范围内解决。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感知全文内容,以激情朗读为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及
对古诗词的解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豪放派词人及词的特点,体会词人立功报国的英雄气概。
2、难点:词中用典的意义。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有诗,宋有词,元有曲。
中国是诗的国度,灿烂的中国文化就是一部诗歌史,词是诗的姐妹艺术,是中国诗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豪放派特点: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多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代表词人以苏轼、
辛弃疾为主。
婉约派特点:语言清丽、含蓄,表达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代表词人有柳永、温庭筠、李清照等。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豪放派代表词作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检查预习
1、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二家、宋六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苏洵三父子,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
2、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
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
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3、解题
江城子——词牌名
密州出猎——词的题目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擎(qĺng)苍锦帽貂(diāo)裘(qiú)鬓微霜(bìn)千骑(j ì)酒酣(hān)何妨(fáng)遣(qiǎn)冯唐
2、师范读,注意停顿,标出节奏。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齐读课文。
4、自由朗读课文,根据下文注解,翻译全文。
(要求:上阕:描写场面,朗读节奏要稍快,
声音要洪亮。
下阕:抒发豪情,朗读声调要高亢,气势豪迈。
)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我暂且抒发少年的轻狂,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
戴上锦帽,穿好貂裘,率领众多随从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了报答全城百姓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骑马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尽情畅饮,心胸更觉开阔,鬓边略微增添了白发,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拿着符节到云中(赦免魏尚)?我应当使尽力气拉满彩绘的弓,向着西北方向望去,奋勇射向天狼星(西夏)。
四、研读分析、重点突破
1、上阙描绘了怎样的场面?
2、下阙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上阕:描写出猎盛况。
下阕:抒发为国效力的豪情壮志。
3、本词的诗眼是什么?(狂)上阕中作者的狂放姿态体现在哪些方面?
(太守出猎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自比孙郎,其狂四也。
)
4、下阕哪个词集中抒发了他的情怀?(开张——豪壮)
5、他豪壮的情怀表现在哪些诗句上?(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6、本词引用了哪些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亲射虎,看孙郎(自喻孙权,虽年纪已老,仍有少年狂气,意气奋发。
)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
五、归纳文章主旨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