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作业岗位及作业空间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193.50 KB
- 文档页数:25
作业空间设计作业空间包括作业者在操作时所需的空间及在作业中所需的机器、设备、工具和操作对象所占的空间范围。
作业空间的设计是指按照作业者的操作范围、视觉范围以及作业姿势等一系列生理、心理因素对作业对象、机器、设备、工具进行合理的布置、安排,并找出最适合本作业的人体最佳作业姿势、作业范围,以便为作业者创造一个最佳的作业条件。
一个设计优良的作业空间,不仅可以使作业者作业舒适、安全,操作简便,而且有助于提高人机系统的作业效率。
本章主要分析了影响作业空间设计的主要因素,在“人”方面有:作业者的操作范围、视觉范围、作业姿势等因素;在“机”方面有:单个机器设备的控制面板布置以及多个机器布置时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等;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坐姿作业空间与站姿作业空间,虚拟车间、工厂,以及作业空间的辅助用具如座椅、工作台的设计等;最后论述了作业空间的设计评价。
第一节作业空间设计概述研究作业空间的设计,首先要明确以下几个相关概念:一、近身作业空间是指作业者在某一固定的工作岗位上,保持站姿或坐姿等一定的作业姿势时,由于人体的静态或动态尺寸的限制,作业者为完成作业所及的空间范围。
如人在坐姿打字时,四肢(主要指上肢)所及的空间范围,就是近身作业空间。
近身作业空间作为作业空间设计的最基本内容,主要依据作业者在操作时四肢所及范围的静态尺寸和动态尺寸来确定。
根据人体的作业姿势不同,近身作业空间又可分为坐姿近身作业空间和站姿近身作业空间。
二、个体作业场所是指作业者周围与作业有关的、包含设备因素在内的作业区域,简称作业场所。
如电脑、计算机桌、电脑椅就构成一个完整的个体作业场所。
同近身作业空间相比,作业场所更复杂些,除了作业者的作业范围,还要包括相关设备所需的场地。
当仅有一台机器设备时,我们就可以把它当作个体作业场所来设计,而不必考虑多台设备布置时总体与局部的关系。
三、总体作业空间多个相互联系的个体作业场所布置在一起就构成了总体作业空间。
总体作业空间不是直接的作业场所,它更多地强调多个个体作业场所之间尤其是多个作业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8章作业岗位与空间设计
一、填空题
1、作业岗位按人作业时的姿势分为岗位、岗位和岗位三类。
2、视觉显示终端作业岗位的人机界面主要有四个,即界面、界面、界面和界面。
3、作业空间设计应以为中心,以为重要设计基准。
二、选择题
1、在作业过程中,常需搬移重量超过4.5kg物料时,这时宜选择()。
A、坐姿作业岗位
B、立姿作业岗位
C、坐、立姿交替作业岗位
2、在上班的绝大多数时间内从事精密装配或书写等作业,这时宜选择()。
A、立姿作业岗位
B、坐姿作业岗位
C、坐、立姿交替作业岗位
3、在作业过程中需要作业者完成向下方施力的作业时(如包装或装箱作业等),宜采用()。
A、坐姿作业岗位
B、立姿作业岗位
C、坐、立姿交替作业岗位
4、汽车驾驶室属于()。
A、近身作业空间
B、个体作业场所
C、总体作业空间
5、一个办公室或计算机房属于()。
A、近身作业空间
B、个体作业场所
C、总体作业空间
6、计算机操作台(包括计算机、工作台与座椅等)属于()。
A、近身作业空间
B、个体作业场所
C、总体作业空间
7、对于写字或轻型装配作业,其作业面高度应为()。
A、较低高度
B、正常高度
C、较高高度
8、下图所示站姿作业中,精密作业应使用( )所示高度的作业面。
A、(a)图
B、(b)图
C、(c)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