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镜与感染控制-2012
- 格式:ppt
- 大小:2.61 MB
- 文档页数:58
消化内镜消毒流程优化对感染防控的作用丁海虹;潘蕾;程菲;吕福超【摘要】目的探讨化内镜清洗消毒流程优化在内镜室感染防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6-8月常规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模式下清洗内镜300件为对照组,另取2018年9-10月采用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流程优化方案干预后清洗内镜300件为实验组,对比其清洗合格率及其在临床检查中使用后患者的感染率.结果实验组消化内镜及活检钳检测合格率高于对照组,P< 0.05;内镜应用后内镜室医源性感染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采用优化清洗消毒流程方案进行消化内镜的清洗能够提高消化内镜及其配件消毒的合格率,能够实现对内镜室感染的有效控制.【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19(010)012【总页数】3页(P117-119)【关键词】消化内镜;活检钳;清洗消毒;内镜室;感染;流程【作者】丁海虹;潘蕾;程菲;吕福超【作者单位】青岛市黄岛区人民医院内镜室,山东青岛266400;青岛市黄岛区人民医院内镜室,山东青岛266400;青岛市黄岛区人民医院内镜室,山东青岛266400;青岛市黄岛区人民医院内镜室,山东青岛266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87随着内镜技术的成熟与发展,消化内镜在临床检查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但由于消化内镜检查属于侵入式检查方式,可能造成患者消化道的损伤,且在消化内镜清洗消毒质量不理想的情况下,也容易造成内镜室感染率的增加,不利于患者的后期治疗,且存在诱发医患纠纷的可能,为此有必要做好对消化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的控制[1-2]。
为探究提高消化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的有效对策,本次研究分析了常规清洗消毒模式下与优化清洗消毒流程方案干预后消化内镜的消毒清洗合格率及医源性感染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8年6—8月常规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模式下清洗内镜300件为对照组,另取2018年9—10月采用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流程优化方案干预后清洗内镜300件为实验组。
中国消化内镜质量控制共识摘要:一、前言二、中国消化内镜发展现状三、中国消化内镜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四、中国消化内镜质量控制共识的内容五、中国消化内镜质量控制共识的实施与展望正文:中国消化内镜质量控制共识一、前言随着中国医疗技术的发展,消化内镜作为一项重要的诊疗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然而,由于消化内镜操作的复杂性,对其质量控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此,中国消化内镜质量控制共识应运而生。
二、中国消化内镜发展现状近年来,中国消化内镜发展迅速,无论在设备、技术还是临床应用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
设备方面,高清、超高清内镜的出现,使得医生能够更清晰地观察患者病情;技术方面,各种内镜下治疗技术不断涌现,如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等;临床应用方面,消化内镜不仅用于诊断,还广泛用于治疗,如早期肿瘤切除、消化道狭窄扩张等。
三、中国消化内镜质量控制的重要性虽然中国消化内镜发展迅速,但仍存在一些质量问题,如操作不规范、感染控制不到位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患者的诊疗效果,还可能导致医疗纠纷。
因此,加强消化内镜质量控制,对于提高诊疗水平、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四、中国消化内镜质量控制共识的内容中国消化内镜质量控制共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员培训:加强消化内镜医师培训,确保医生具备足够的技术和理论知识。
2.设备管理:定期对内镜设备进行检测、维护,确保设备性能良好。
3.操作规范:制定并推广规范化操作流程,确保医生在操作过程中遵循标准。
4.感染控制:加强内镜室的消毒、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5.质量监督: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定期对诊疗质量进行评估和改进。
五、中国消化内镜质量控制共识的实施与展望中国消化内镜质量控制共识的实施,需要各级医疗机构、医生、护士、设备厂商等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100048 北京市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胃镜室亢媛: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消化内镜室控制医院感染的优化管理亢 媛doi :10.3969/j.issn.1672-9676.2013.16.046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1]。
消化内镜作为一种深入人体体腔内进行直视观察、摄影和治疗的精密医学光学仪器,在操作中密切接触患者的体液、细胞和组织等,若清洗、消毒不彻底则会造成医院感染[2,3]。
消化内镜室科学的管理是控制消化内镜检查医院感染的关键,我院2010年消化内镜中心改建后,将中心的管理全面优化,合理布局,细化各项规章制度,内镜消毒合格率达100%,内镜室各项感染控制指标均达100%,现报道如下。
1 合理布局及规范清洗消毒设备1.1 诊疗环境合理布局 以卫生部颁发的《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版)》为依据,在内镜室改建规划阶段,与医院感染办共同商讨房屋布局方案,分清洁区、污染区和缓冲区。
清洁区:医务人员更衣室,卫生间,浴室,值班室,医务人员由专用通道进入。
污染区:患者更衣室、卫生间,内镜清洗消毒室,麻醉准备恢复室,诊疗室,患者直接由诊疗区大门进入。
缓冲区:医护办公室,医务人员通过这一区域进入污染区。
整个内镜室布局洁污分明,使用顺畅,保证了内镜检查的顺利进行。
1.2 规范的清洗消毒区域及设备 消化内镜室设有专用的内镜清洗消毒室和储镜室,与检查区域分开。
内镜清洗消毒室分胃镜消毒室及肠镜消毒室,不同部位的内镜及附件分别在专用清洗消毒室内进行清洗消毒工作。
清洗间内安装专用的水处理装置,保证进入清洗间的水质,提高内镜清洗消毒质量。
每日定时对电脑程控式内镜储镜柜及终末处理后存放在镜柜中的内镜进行消毒。
2 健全各项工作制度现代化医院是高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信息化的医院,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制度是提高内镜中心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根本保证[4]。
内镜洗消中的感控风险与控制摘要:目的:分析内镜洗消环节的感染风险控制策略。
方法:应用风险管理法对内镜洗消环节常见的感染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强化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加强对薄弱环节的管控。
结果:内镜洗消环节导致感染的因素可谓是多种多样,运用风险管理法,有效的减少了感染风险事件发生率,减少了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内镜洗消中应用风险管理法对可能会发生的感染风险予以管理控制,可以有效的提升工作人员的风险控制意识,提升其感染风险控制能力,将多种感染风险扼杀于摇篮之中,保证内镜洗消的安全性。
关键词:内镜洗消;感染风险;控制内镜室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部门之一,感染风险可以说是贯穿于内镜诊疗的全过程,在内镜洗消环节如果没有做好感染风险控制工作,不能准确的对感染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院感风险事件发生的机率将会大幅度增加。
为了更好的解决相关问题,保证内镜洗消的安全性,文章尝试对内镜洗消的感染风险与控制进行研究,其具体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以我院内镜室所配置的内镜设备作为研究对象,其包含有胃镜、肠镜、支气管镜,其中软式内镜58条。
对这些内镜在洗消环节的一应情况进行分析。
在2020年5月之前我院内镜洗消实施的是常规管理模式,因此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4月-2020年4月内镜洗消的相关数据记录情况,对其感染控制风险进行分析,设置为对照组;2020年5月-2021年5月则应用风险管理,设置为实验组,对比两组的各项数据情况差异。
2、方法在研究时,所涉及到的工作如下:一是风险识别。
在对风险进行识别时,其识别方法如下,即整理、回顾我院3年内各科室内内镜洗消的感染控制监测报告和职业暴露登记情况,总结其中风险发生的次数以及构成特点。
以2004年颁发的《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作为准则,通过对照评估,查找内镜感染风险的条件因素,运用文献法、专家咨询、小组讨论等方法,寻找内镜洗消感染风险发生的人分及管理因素。
消化内镜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消化内镜室医院感染管理,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和传播,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消化内镜室的组织管理、感染预防、操作规程、环境卫生、消毒灭菌、监测与评估等方面的管理。
第三条消化内镜室医院感染管理应当遵循科学、规范、严格、高效的原则,实行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全员管理,确保医院感染管理的有效性。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成立医院感染管理组织,负责消化内镜室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医疗机构应当配备专(兼)职医院感染管理人员,负责消化内镜室医院感染的具体管理工作。
二、组织管理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消化内镜室医院感染管理的组织架构,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职责,确保感染管理工作的落实。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制定消化内镜室医院感染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包括操作规程、感染预防、环境卫生、消毒灭菌等方面的规定,并定期更新和完善。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开展消化内镜室医院感染管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知和防控能力。
三、感染预防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消化内镜室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并指导医务人员正确使用。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患者的管理,对有感染风险的患者进行筛查,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管理,保持室内清洁、通风,并定期进行消毒。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消化内镜室的物品管理,实行严格的消毒灭菌制度,确保器械、物品的消毒灭菌质量。
四、操作规程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制定消化内镜室操作规程,明确操作步骤、注意事项、感染预防措施等,并严格执行。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消化内镜室操作过程中的感染防控,要求医务人员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严格执行手卫生、个人防护、消毒灭菌等规定。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消化内镜室急诊急救操作的管理,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安全、有效地进行操作,降低感染风险。
消化内镜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度一、背景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消化内镜已经成为一项常见的诊疗工具。
然而,由于内镜检查过程中存在接触患者生体液体的风险,医院感染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为了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制定和执行消化内镜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度非常重要。
二、目的本工作制度的目的是规范和指导医院消化内镜室医生和护士进行感染防控工作,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三、职责和义务1.医院管理者负责制定并落实感染管理工作制度。
2.消化内镜室主管负责制定具体的消化内镜室感染管理工作,并指导医务人员的实施。
3.医生和护士要遵守消化内镜室感染管理工作制度,并确保接受相关培训和教育。
4.医生和护士要严格控制个人卫生,包括戴好个人防护装备、洗手和消毒等。
5.消化内镜室要定期进行设备和环境的消毒和清洁,保持设备的良好运作和卫生状态。
6.医院要建立和完善医务人员对感染管理的监督和评估机制。
四、感染防控措施1.消化内镜室要建立和实施严格的消毒和洗手操作规程,并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
2.消化内镜室要使用符合国家标准并经过合格机构认证的消毒剂和清洁剂。
3.消化内镜室要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并落实设备送检和质控制度。
4.医生和护士要戴好个人防护装备,包括手套、口罩、护目镜等。
5.医生和护士要根据消化内镜室感染风险评估结果,选择适当的消毒和清洁方法。
6.消化内镜室要建立和完善消毒和清洁记录,确保操作流程的可追溯性。
7.消化内镜室要建立严格的废弃物管理制度,包括分类、收集、处理和存储等。
8.消化内镜室要减少患者的等待时间,避免交叉感染的可能。
五、培训和教育1.消化内镜室要定期组织感染管理培训和教育,确保医务人员了解和掌握感染防控知识和技能。
2.消化内镜室要指定专人负责感染防控工作,提供支持和辅导。
3.消化内镜室要定期进行演练和模拟操作,强化医务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
六、监督和评估1.医院要建立感染管理的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定期对感染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