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昼夜与生物
- 格式:ppt
- 大小:4.16 MB
- 文档页数:17
小学科学15昼夜与生物(教案)昼夜与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理解昼夜的形成原理。
2. 掌握生物的生理活动与昼夜的关系,认识生物在昼夜变化中的行为特点。
3.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理解昼夜的形成原理。
2. 分析生物在昼夜变化中的行为特点,理解生物对昼夜的适应。
3.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课件、教学PPT2. 实物或图片资料,包括地球和生物的图片3. 学生实验材料:小动物、灯泡、暗盒等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 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视频,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引出昼夜的概念。
2. 显示一张地球图片,询问学生:你们发现地球的一天有几个昼夜?为什么会有昼夜的交替?Step 2:学习昼夜的形成(15分钟)1. 教师通过教学PPT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原理,解释地球自转引起地球表面的昼夜变化。
2.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理解地球自转时,阳光只照到地球的一半,另一半是黑暗的,即白天和夜晚的交替。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回答问题:为什么地球自转会引起昼夜的交替?Step 3:生物的日夜行为(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昼夜的变化对生物有什么影响?生物如何适应昼夜变化?2. 教师出示不同生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它们的昼夜行为。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不同生物昼夜行为的原因和目的。
Step 4:生物实验(20分钟)1. 教师给每个小组分发实验材料和实验指导书。
2. 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进行昼夜实验。
他们将小动物放在一个有灯光的暗盒中,观察小动物在白天和夜晚的行为差异。
3. 学生完成实验后,进行实验结果的汇报和讨论。
Step 5:昼夜与生物的关系(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昼夜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生物的昼夜行为和对昼夜的适应。
昼夜与生物行为一、教学目标1.了解昼夜变化对生物行为的影响;2.掌握昼夜节律与生物的关系;3.理解昼夜节律的调控机制;4.分析昼夜节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昼夜变化与生物行为的关系;2.昼夜节律的基本概念;3.昼夜节律的调控机制;4.昼夜节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1.昼夜节律的调控机制;2.昼夜节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昼夜节律的调控机制。
五、教学准备1.教学投影仪和计算机;2.《昼夜与生物行为》教材。
六、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播放一个与昼夜节律相关的音乐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快速激活学生的前置知识。
第二步:引入新知(10分钟)1.老师通过播放示范视频或展示图片,介绍昼夜变化和生物行为的关系。
同时,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动物只在夜间活动?2.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昼夜节律的概念,并与生物行为的关系进行讨论。
3.老师介绍昼夜节律的基本概念,以及人类自然的昼夜节律。
第三步:探究昼夜节律的调控机制(25分钟)1.老师通过教材上的案例和实验,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昼夜节律的调控机制。
可以提及调控机制包括光线、温度、内分泌等因素。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昼夜节律的调控机制,并将结果展示给全班。
第四步:分析昼夜节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20分钟)1.老师与学生一起探讨昼夜节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包括健康、情绪、工作效率等方面。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列举并总结昼夜节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并与全班共享。
第五步:拓展延伸(5分钟)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有趣的昼夜节律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对生物行为和昼夜节律的兴趣,并展示一些相关的视频或图片。
七、课堂作业1.学生根据课上所学,撰写一篇关于昼夜节律的调控机制的报告;2.学生可以选择一个话题,如昼夜节律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等,并制作一个小海报。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新知,探究昼夜节律的调控机制,分析昼夜节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辅以小组讨论和展示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参与中建立起对昼夜节律的理解。
《昼夜与生物》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的:通过学习和了解昼夜变化对生物生长、繁殖和行为的影响,培养学生对生物钟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并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适用对象:初中生物课程的七年级学生。
三、作业内容:1. 理解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影响:- 通过教师讲解和课堂讨论,学生了解昼夜变化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进食、活动以及休息的影响。
-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并分析夜行动物、昼行动物和日夜都活动的动物的生活习性,深入理解昼夜变化对生物的重要性。
2. 生物钟的概念和机制:- 学生学习生物钟的定义、作用和机制,通过课堂实验观察和讨论,探究生物钟在生物体内的表现形式和调节机制,并了解其与昼夜交替的关联。
3. 研究生物钟在人类身上的应用:- 学生了解人类的生物钟与昼夜生活规律的关系,探究现代社会中生物钟紊乱对健康的影响,并思考如何调整自身的生活习惯以维护生物钟的正常运转。
四、作业形式:1. 完成知识梳理:- 学生以小组形式,根据所学知识,设计海报或PPT,展示昼夜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钟的概念和机制。
- 学生在海报或PPT中,用图片、图表和文字结合的方式,清晰地传达所学知识,提高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 课外拓展:- 学生通过观察周围环境和自身生活状态,记录并归纳昼夜变化对自己的影响,编写学习笔记或心得体会。
- 学生可以尝试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观察生物钟的变化,反思生活规律对健康的影响,并与同学分享交流。
五、评价方式:1. 小组展示评分:- 评分指标包括内容全面性、表达清晰度、团队合作和展示方式等,通过综合评定小组展示的质量和学生的表现。
2. 个人学习笔记评分:- 评分指标包括记录准确性、总结归纳能力、思考深度和对学习的理解程度等,通过评定学生的学习笔记,反映学生的个人学习情况和思考能力。
六、总结与展望:通过《昼夜与生物》作业设计方案的实施,学生不仅可以深入了解昼夜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钟的概念,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感受和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合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昼夜与生物行为》作业设计方案一、课程背景《昼夜与生物行为》是一门涉及生物学和生态学知识的课程,通过探讨生物在昼夜变化中的行为反应,帮助学生理解生物钟、光周期等观点,以及生物在不同时间段内的活动规律。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让他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生存策略和适应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的生物钟和光周期调节机制;2. 掌握生物在昼夜变化中的行为模式和适应能力;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4. 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珍爱认识。
三、教学内容1. 生物钟的观点及作用机制;2. 光周期对生物行为的影响;3. 昼夜变化对生物活动的影响;4. 生物的适应性行为;5.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与探究相结合:通过讲解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生物在昼夜变化中的行为表现;2. 实验操作:设计生物行为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并分析实验数据;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4. 多媒体展示: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生物在不同时间段内的行为视频,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五、作业设计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生物对象,观察其在昼夜变化中的行为表现,并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结果讨论等内容;2. 钻研论文阅读与总结:要求学生阅读相关钻研论文,总结生物钟和光周期调节生物行为的机制,并进行个人总结与思考;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生物在昼夜变化中的适应性行为,并撰写小组报告;4. 教室展示:要求学生结合多媒体技术,展示自己的钻研效果和实验结果,与同砚分享心得。
六、评判方式1. 实验报告的撰写质量;2. 钻研论文的阅读总结;3. 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质量;4. 教室展示的表现和内容。
七、参考资料1. 《生物钟与行为节律》(刘军著,科学出版社,2008)2. 《昼夜变化与生物行为》(张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3. 《生物钟钻研进展》(王五著,科学出版社,2019)通过以上设计方案,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生物行为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对生态环境的珍爱认识,为未来的科学钻研和生态环境珍爱做出贡献。
昼夜与生物行为——冀人2001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昼夜的概念及原因,并掌握昼夜的变化规律。
2.了解生物的一些行为特征,如白天运动、夜晚休息等。
3.理解生物的昼夜行为与昼夜交替的关系,并掌握一些方法观察生物行为。
教学重点1.昼夜变化规律的掌握。
2.生物行为特征的了解。
3.昼夜变化与生物行为的关系。
教学难点1.学生对生物行为特征的理解。
2.学生观察生物行为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方法1.授课法。
2.互动式教学法。
3.观察实验法。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1.教师出示太阳、月亮、星星的图片,询问学生这些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是怎么出现的。
2.教师引出昼夜的定义,解释昼夜交替的原因,让学生理解。
讲解昼夜变化规律1.让学生观察日志表,借助日志表了解一天中昼夜变化规律的掌握。
2.结合课本内容讲解春夏秋冬四季的昼夜变化。
生物行为特征1.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介绍一些生物的行为特征。
2.让学生通过看动物园或观赏宠物来理解生物行为特征,如白天活动、夜晚休息等。
昼夜变化与生物行为的关系1.导入一个实验,比如观察宠物鼠在白天和晚上的行为差异,让学生自己记录数据,思考白天和晚上生物行为的不同。
2.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行为与昼夜变化的关系。
总结和作业布置1.教师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对昼夜变化与生物行为的关系做一个总结。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动物,记录该动物在白天和晚上的行为差异。
教学评估1.学生能否准确理解昼夜的概念及原因?2. 学生能否掌握昼夜的变化规律?3. 学生能否了解生物的一些行为特征?4. 学生是否理解生物的昼夜行为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5. 学生是否能够观察生物行为,并写出记录?。
六年上册《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说课稿课件目录一、内容描述 (2)1. 课程介绍 (2)2. 说课目的 (3)3. 说课内容概述 (4)二、昼夜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5)1. 昼夜周期与生物节律 (6)1.1 生物节律的定义 (8)1.2 昼夜周期对生物节律的调控 (8)2. 光照强度对生物的影响 (10)2.1 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 (11)2.2 动物行为活动受光照影响 (12)3. 温度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13)3.1 温度对生物体内酶活性的影响 (14)3.2 水分蒸发与生物体温度调节 (15)三、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16)1. 四季更替与生物适应 (18)1.1 季节性气候特点 (20)1.2 生物对季节变化的适应策略 (21)2. 季节性食物链的变化 (22)2.1 季节性生产者 (23)2.2 季节性消费者 (24)3. 季节性疾病与生物防治 (26)3.1 传染病与季节性传播 (27)3.2 生物防治策略 (28)四、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综合影响 (28)1. 生物钟与生物节律的协调 (29)2. 环境因素与生物多样性 (30)3. 生态系统的季节性动态 (32)五、案例分析 (34)1. 某种植物或动物的昼夜活动模式 (35)2. 某地区生物对四季变化的适应案例 (36)六、教学意义与展望 (38)1. 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38)2. 对环境保护的启示 (40)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41)一、内容描述我们将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总结生物是如何适应和利用这些自然节奏的。
课程将从生物节律的基本原理出发,阐述昼夜周期如何影响生物的睡眠、进食、代谢等生理过程。
将重点讨论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包括温度、光照、降水量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如何影响生物的分布、生长、繁殖以及行为模式。
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性和探究性,本节课将设计一系列实验和观察活动,如植物向光性实验、昆虫迁徙观察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昼夜和四季变化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
《昼夜与生物行为》作业设计方案
一、前言
《昼夜与生物行为》是生物学领域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进修本课程,可以了解生物在昼夜变化中的生理和行为表现,深入探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提高进修效果,设计了以下作业方案。
二、作业目标
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昼夜对生物行为的影响;
2. 提高学生对生物节律和环境适应能力的认识;
3. 培养学生的科学钻研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作业内容
1. 选择一个生物种类,调查其在昼夜变化中的行为表现,并撰写一份观察报告;
2. 分析一个实验数据,探讨昼夜对生物生理和行为的影响;
3. 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钻研昼夜对生物的生理节律的影响。
四、作业要求
1. 观察报告要求详细描述所选择生物种类在昼夜变化中的行为表现,包括觅食、休息、活动等;
2. 实验数据分析要求准确计算数据指标,并进行合理诠释;
3. 实验方案设计要求包括实验目标、方法、预期结果等内容。
五、作业流程
1. 学生根据要求选择一个生物种类,并进行观察;
2. 学生撰写观察报告,并提交给老师审阅;
3. 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并撰写数据分析报告;
4.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提交给老师审阅。
六、作业评分标准
1. 观察报告:内容详实、观察准确、结论合理;
2. 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准确、分析合理、结论科学;
3. 实验方案设计:目标明确、方法合理、预期结果可行。
七、作业总结
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昼夜对生物行为的影响,提高科学钻研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完成作业,取得优异的成绩。
感谢各位老师和同砚的支持与配合!。
一、课前预习
1.昼夜变化对植物有什么影响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吧?
2.调查一下,哪些动物是在昼间活动,哪些动物是在夜间活动?
3.红红从北京到纽约,乘坐8点的飞机,经过12小时到达了纽约,这时纽约是白天还是黑夜?红红会有什么感觉?
二、分组讨论
1、人体的活动一天里有什么规律?
2、昼行动物和夜行动物的活动规律?
三、课堂检测
1、昼夜的更替是有__________的,生活在地球上动植物因昼夜更替也呈现出__________的变化。
2、18世纪的植物学家__________利用“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是不同的”这一特点制作了
__________。
3、我们周围有那些是昼行动物?
4、举出生活中的夜行动物?
5、人的活动规律?
四、学习反思
1、收获
2、困惑。
15. 昼夜与生物-青岛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 学习内容
本单元主要学习昼夜变化和太阳的运动对生物的影响。
•昼夜交替,一天为什么会分昼夜?
•太阳对生物的影响。
•科学实验:观察植物在昼夜变化下的生长情况。
2. 学习目标
1.了解和掌握昼夜交替的原因。
2.学习太阳对生物的影响。
3.能够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进一步认识昼夜对生物的影响。
3. 学习重点
1.昼夜交替的原因。
2.太阳对生物的影响。
4. 学习难点
1.生物受太阳影响的原理。
2.昼夜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5. 学习过程
5.1 了解昼夜交替原因
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是造成昼夜交替的原因。
5.2 学习太阳对生物的影响
学生了解太阳对生物的影响,例如指导生物的生长、保持生物体内的温度平衡等。
5.3 科学实验:观察植物在昼夜变化下的生长情况
1.布置实验:选取两棵相同的植物,将它们分别放在日光灯下和不接触任何光源的黑暗环境中进行观察。
2.观察:每天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记录并比较两个植物的生长情况。
3.总结:通过实验的结果,使学生认识到昼夜变化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并提高学生对观察的能力。
6.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对昼夜交替的原因和太阳对生物的影响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掌握了观察植物在昼夜变化下生长情况的方法,学生在实验中也更注重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提高了探究能力。
但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规范记录实验结果,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植物的生长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