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 一步之遥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11
第四单元一念之差与一步之遥第九课一步之遥——防微杜渐,过则勿惮改八年级教科版新授课主备:王伟朵参考:党为琴【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防微杜渐、有错必改的生活态度。
能力目标: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
知识目标:知道防微杜渐是预防违法犯罪的重要途径,懂得在成长过程中要过则勿惮改。
【学习重点难点】树立防微杜渐、过则勿惮改的生活态度是学习重点和难点。
因为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有了正确的思想作为指导,才会有正确的行为。
因此,只有当我们树立了防微杜渐、过则勿惮改的生活态度,才能杜绝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也才能避免由一般违法行为发展到犯罪行为。
【自主学习】根据课本93-96页的内容完成下面的学习一、青少年预防违法犯罪的方法1. ,勿以恶小而为之,是预防违法犯罪的重要途径。
要从克服各种小缺点、小错误、坏习气、坏作风开始,防患于未然,把违法、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
2. 增强。
克服因年龄小而犯罪就不会被判刑,只要不犯大错误、犯点小错误没关系的错误思想。
二、为什么过则勿惮改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在成长的过程中,人人都可能犯这样或那样的过错,所不同的是,人们对待过错的。
2.如果成长中有了过错,一定要并勇于改正。
过则勿惮改,过而能改,脚踏实地地走向正道。
这种光明磊落的、真诚坦率的、知耻近乎勇的是我们青少年应当拥有的品质。
【要点探究】一个农民留下了一筐苹果,当时苹果只是个别溃烂,有人建议他把烂的部分扔掉,农民舍不得,每次都先挑烂苹果吃,把烂的部分削去,把剩余的好部分吃掉。
结果他不但总吃烂苹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筐苹果全都烂光了,再也不能吃了。
好苹果和烂苹果放在一起,都会成了烂苹果。
我们应该把好苹果与烂苹果分开来,可以避免好苹果被烂苹果拖累,把好苹果挑出来,把烂苹果坚决地扔掉,吃也吃得痛痛快快开开心心。
一个烂苹果,如果不能被及时的发现并被剔除丢弃,就会烂一大箱好苹果,而且如果我们不舍得把烂苹果坚决地扔掉,我们吃的将会一直都是烂苹果,这就是著名的“烂苹果效应”。
《一步之遥》教学设计八年级思想品德(上)《一步之遥》是根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成长中的我”“我与别人的关系”两部分中“学法用法”“权利与义务”的教学内容而设置的,经过这一课帮助中先生逐渐构成顺应古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法律认识,能够学会在复杂社会条件下保存与发展。
学情分析:古代中先生虽然具备必然的法律认识,但是由于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思上还不成熟,存在“渴望独立与理想依赖”“心思闭锁与求得理解”的矛盾,认知发展程度和自我认识能力还不够完善,是人生旅程中遵法犯罪的高风险期。
而法律规范具有强制性属性,对这些处于青春叛逆期的中先生讲授法律知识则必须充分考虑其可承受能力,选择怎样的实例比较合适,确真实备课中仔细探求。
前段工夫读过这么一句话:“教育最复杂的任务之一,就是把服从法律的强制性向教育孩子擅长动用本人的自在权力结合起来。
孩子只需不做有害于本人和别人的事,就该当让他们有行动的自在,不要硬去改变孩子的志愿。
要让孩子懂得,他们只需为别人提供达到目的的可能性,才能达到本人的目的。
——伊曼努尔•康德。
”我忽然有所领悟,教先生建立法律认识不能从枯燥的名词术语动手,这样只能引发先生的厌学情绪,从先生的实践需求出发才是讲授这一课的起点。
设计思绪:从先生的需求出发:1认知的需求:经过具体实例的分析,增长见识,促进心智的发展。
2技能学习和训练的需求:经过学习能够进步融入集体生活,促进先生集体生活的能力,学会与别人相处。
道德与法制教育的终极目标并不仅仅是培养道德高尚的人,道德高尚只是培养的目标之一,更多的精力该当让先生懂得这样的道理——只需为别人提供达到目的的可能性,才能达到本人的目的,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学会怎样做到“利人又利己”。
教育目标:知识目标:知道不良行为有可能发展为犯罪,了解普通遵法与犯罪的区别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懂得在社会生活中该当养成盲目遵法的良好习气,这是健康成长的需求,也是全面发展的需求,在情感上建立法律是保护我们权利的有效兵器。
第九一步之遥教案第九一步之遥教案防微杜渐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设计用意活动一:分析小磊的遭遇少年小磊,两岁时父母离异,小磊与爷爷奶奶一路生活。
父亲再婚,对小磊无论不问。
小磊上学后成绩一直名列前10名。
就在上五年级时爷爷重病无钱医治,小磊也无钱上学了。
为了交学费,小磊第一次偷盗,从亲戚家偷了现金11万元交给了奶奶,因心里害怕,与同窗一路外逃,事后被亲属抓回,遭父亲打骂。
小磊从此流入社会,与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路,曾因抢劫罪被本地法院判刑1年6个月。
他愿意悔改,更想上学念书。
去年从少管所出来,小磊抱着从头做人的想法回到了家中。
但爷爷归天了,奶奶投奔了亲戚,小磊又一次被父亲打落发门,流落街头。
但他还想上学,为了攒学费他到饭馆做小工,一个月只挣几十元,于是车站候车室、居民楼道就成了他的家。
小磊急于攒钱上学,先是找过去的同窗借,以后则发展到对同窗要挟、抢夺,抢劫19次,最终沦为一名少年犯。
学生讨论:你对小磊的遭遇有什么观点吗?小磊的犯法有家庭的原因,也有他自己的原因,通过案例引发学生的思考。
教师总结小磊的遭遇是值得同情的,也是超级可惜的。
他走上犯法道路有家庭的原因,有社会的原因,也有他自己的原因。
他不能把握住自己,不懂法律,不知道通过合法途径保护自己的权益,最终走向犯法。
活动二:分析优秀学生犯法的原因小江是一个超级优秀的学生。
一天,他玩纸飞机的时候把教室的灯打坏了,依照校规要补偿0元钱。
从哪里弄这0元钱呢?小江犯难了,几个同窗给他出主意:同窗都有钱,不如劫一点钱吧。
于是他们开始合股劫同窗的钱,最后他们的团伙发展到了12人。
最终,小江因为抢劫罪被判8年有期徒刑,其他人也别离被判刑。
学生讨论:小江为何会从一名优秀生变成罪犯?通过案例,让学生明白“小恶”会变成“大恶”。
要从克服“小恶”开始防微杜渐,把违法犯法消灭在萌芽状态当中。
活动三:寻觅生活中的“小恶”讨论:前人讲“不以恶小而为之”。
对咱们而言,什么是生活中的“小恶”?学生分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教师将结果写在黑板上。
第九课一步之遥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2)了解违法犯罪行为应受到法律制裁。
2.水平目标能结合违法与犯罪的相关案例,准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违法与犯罪的要受到怎样的制裁。
3.思想觉悟目标通过学习违法与犯罪的问题的相关知识,知道违法与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从而增强法制观点,防微杜渐,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一般违法与犯罪的概念;2.犯罪的基本特征;3. 增强法制观点,防微杜渐教学难点1.犯罪的基本特征;2.违法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方法活动法、情景教学法、对比法、讨论法等。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导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板书)活动1.看第85页列举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反思自己有没有以上行为?2.读第86页材料,完成第87页“探究”。
1.什么是违法行为(板书)指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教师提示)应该注意的是,违法行为指的是行为而不是思想,思想落后不是违法表现。
违法的概念应从广义上理解,即凡是违反了宪法、刑法、森林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以及其它法律、法规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2.违法行为的类别(板书)①违宪法行为就是违反宪法的行为。
②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
③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
④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行政管理法律的行为。
()3.什么是一般违法行为?(板书)违法情节轻微,对社会危害性不大,没有触犯刑法,仅仅违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规,因而把这种违法行为叫做一般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如不即时给予处罚、惩戒、就有可能进一步发展到犯罪。
4.什么是犯罪(板书)(1)犯罪;是指违法情节严重,对社会危害很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的行为。
(2)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板书)犯罪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其一,是指危害社会的行为已经造成了对社会的实际危害。
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各类犯罪大多属于这种情况。
其二,是指危害社会的行为可能造成的危害。
例如;犯罪的预备行为和某些犯罪的未遂等,这种情况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
这个是最本质的特征。
第二、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
刑事违法性,是区分犯罪和其他违法行为的法律标志。
第三、犯罪是一种理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刑罚当罚性,是犯罪严惩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法律后果。
这是区别违法与犯罪的又一个重要标志。
5.违法犯罪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板书)(1)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民事责任。
刘某打110取乐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是行政违法行为,受到公安机关的拘留是行政处罚。
(2)行政违法行为要受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是指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依据国家行政法规,对犯有违法行为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人员采取的一种强制性措施。
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指的是工商管理部门、林管部门、环保机关、公安机关等。
(根据学生情况,教师可补充行玫处罚的种类,以解决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行政处罚有:警告、没收、罚款、责令赔偿损失、行政拘留等。
提问:中学生王某因与同学打架,被学校给予记大过处分,这是行政处罚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学校给予王某的记大过处分不是行政处罚,是行政处分。
因为学校不是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不能行使行政处罚的权力。
(3)犯罪分子应受刑罚处罚①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处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②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板书)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
主刑,是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刑罚,其特点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既能够作为主刑的附加刑同时适用,也能够独立适用。
三、课堂小结今天学习了:(1)违法行为的概念;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2)违法行为的类别;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三类;(3)一般违法行为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违法行为要受到行政处罚;(4)明确了一个理解问题;违法行为并不都是犯罪行为,但犯罪行为却一定是违法行为。
四、课堂练习复习本框内容,填写下列表格:五、课后作业完成《导与练》合作探究题六、教学反思第二课时 2.防微杜渐 3.过则勿惮改一、导入活动(1)请同学们看书第93页,讨论“反思”中的问题。
(2)提问:假如你在场,理应怎么办?为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S:偷苹果不是小事;因为偷苹果属于违法行为。
如果我当时在场,我会劝阻他们,并告知他们偷苹果是违法行为。
T:那么通过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我们不要贪小便宜,不是自己的东西我们不要,同时我们也要控制自己的欲望,要经受得住外界的种种不良诱惑。
“蝼蚁之溃千里之堤、“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很多犯罪都是从小毛病开始的。
“小错持续大错不犯”的思想是危险的。
一个人如果不增强思想品德修养,不注意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就有可能从犯错发展到违法犯罪。
所以,青少年要从小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点,自觉遵纪守法,做一个社会主义的好公民。
二、新授板书:二、防微杜渐板书:1.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是预防违法犯罪的重要途径。
(接着处理禁毒格言——吸烟者是吸毒者的预备军!根据格言介绍吸烟的危害。
)T:请同学们把书翻到下一页,用点时间看看图4-17《不良行为》,然后再想想他们的做法是否准确。
为什么?T:大家来说说小明、朱丹、刘文三人的行为是否准确(不准确);那么他们的行为是属于什么样的行为(不良行为)。
(小明的行为错在哪里;朱丹把三棱刀放在书包的行为为什么不准确;刘文为什么不能够把图书馆的书“悄悄”地拿回家。
)T:好,老师来和大家分析一下这三幅图。
第一幅图:说的是小明留宿同学家中却没有打电话通知家里人,这是不对的;我们不应该随便在同学家里留宿,如果实在要留宿的话必须要经过家里人的允许才能够,做到让家里人放心。
所以说呢,我们晚上尽量少出门,就算去了哪里也要和家里人说一下,做一个让家里人省心的好学生。
第二幅图:说的是朱丹同学随身携带三棱刀的行为,这也是不对的;因为三棱刀属于国家法律规定的管制刀具,随身携带是违犯《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被人欺负应该即时地报告老师,而不应该私下用暴力解决。
所以说,如果我们一旦被人欺负,那就要通过和平的方式来解决。
第三幅图:说的是刘文同学偷学校的图书,这也是不对的;因为学校的图书是学校的财产,是提供给老师、同学们借阅的,就算再喜欢也不能偷,更何况“偷”是属于一种违法行为。
图4-17这三幅图告诉我们:不要认为一件坏事小而去做它,因为有很多时候小错也能够酿成大错。
而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杜绝不良行为的滋生,要始终铭记: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是预防违法犯罪的重要途径。
T:好,大家用点时间来阅读课本最后一段文字,阅读的同时请大家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大错不犯、犯点小错是不是真的没什么关系呢?板书:2.增强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副板书:大错不犯、犯点小错是不是真的没关系?T:也许有些同学会这样认为,偶尔做一次错事没关系,不过,有很多时候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而如果不即时改正,最后就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那么大错不犯、犯点小错是不是真的没什么关系呢?有哪位同学能够来说一下:大错不犯、犯点小错有没相关系?S:T:因为犯大错往往是从犯小错开始,如果在犯小错时又不即时反省,控制自己的行为,日积月累,终有一天会犯大错的。
因为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其实有很多的青少年就是抱着“大错不犯、犯点小错没什么关系“这样的看法,在这种及其错误思想的误导下,有些青少年迟到,有的上课不认真不注意听讲,有的不完成作业,有的随地吐痰乱扔纸屑,有的认为抽支烟、去一趟游戏厅算不了什么……不过他们却不知道正是这些不易让人察觉的恶习,也很有可能引你走向犯罪的深渊,正是因为这种大错不犯、小错持续的错误想法使他们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使自己慢慢堕落甚至犯罪。
T:人的行为是受思想观点指挥的,法治观点强,就会追求上进,不犯或少犯错误,行为上就不会做出违法犯罪的事。
而法纪观点淡薄,难免犯错误,发展下去就可能走上违法或者犯罪的道路。
所以说啊,我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遵纪守法,同时也要增强我们的法律意识,避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T:好,大家来看一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S:苹果。
T:那大家在仔细看看,这是个什么样的苹果?S:腐烂一些的苹果。
T:对,老师手里拿的确实是个腐烂一半的苹果。
如果说老师把它丢掉了,就没有了,但是如果老师割掉烂的苹果,那它还是苹果。
其实在成长的过程中,人人都可能犯这样或者那样的过错,所不同的是,人们对待过错的态度,有错误而不改,那错误才是真正的错误,就像那腐烂一些的苹果,如果仍了就没了;而犯了错就知道错了,然后把错误的东西给“割掉”,下次不再重犯,就是一件幸事。
T:现在我们来学习“过则勿惮改”这部分的内容。
请同学们用点时间来看一下课本95页最后一段的内容,并试着思考方框中“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意思。
板书:三、过则勿惮改1.端正对待过错的态度T:过则勿惮改,指的是:有了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
T: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意思是:谁能没有过失呢?犯了错误而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
T:“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没有过失呢?在成长的过程中,人人都可能犯这样或那样的过错,所不同的是,人们对待过错的态度。
有些人呢,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的错误,始终不知悔改,最终走上了绝路,而有些人呢,却能够即时地发现自己的错误,然后即时的改正。
所以说我们要端正自己对待过错的态度,有句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其实也不假。
过错并不可怕,知道错了,改了,下次不再重犯,这也是一种进步。
T:好,请大家把课本翻到下一页,用点时间来阅读课本里方框的案例,大家在阅读的同时请思考这个问题:你赞同事例中主人公的做法吗?为什么?S:赞同;因为知错能改也是一种幸事。
T:其实该事例主人公当中的精神是很可贵的,虽然他刚开始因为一时的糊涂犯了错,考试作弊,不过后来他的良心终于发现了,所以敢于去找老师主动地承认错误,这是难能可贵的。
而我们呢,要时刻铭记这样的一句话:作弊得来的成绩是虚假的、是一点都不光荣的。
所以我们呢,要做到严格遵守考试纪律,能够做到认真答卷、按时交卷,真正考出自己的真实水平!T:好,我们看一下这道反思题“回忆自己某一次难忘而且感到羞愧的犯错经历,分析其发生的原因;说说自己的感想”。
那么这道反思题呢,就留给大家课后来完成,大家课后再找时间来相互交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