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管理六大价值取向~英国
- 格式:ppt
- 大小:1.60 MB
- 文档页数:25
第三章跨文化管理理论复习思考题:1.选择髭(1)路文化理论中的六大价值取向理论的创建者是().Λ.霍夫斯泰谯 B.特罗姆皮纳斯C.泰罗D.克拉克洪与斯乔贝克(2)文化维度理论是()创建的。
A.霍大斯泰镌B.特罗姆皮纳斯C.蔡安迪斯D.克拉克洪与斯乔贝克(3)根据霍夫斯泰德的理论,哪个国家个人主义的得分最商?()A.英国B.美国C.加拿大D. 德国(4)荷兰经济学家和理论咨询家特罗姆皮纳斯提出了什么理论?()A.六大价值取向理论B.文化维度理论C.文化架构理论D.个人主义与桀体主义理论(5)圆圈拓扑理论是由哪个学者所提出来的?()A.库尔特•勒温B.特罗姆皮纳斯C.蔡安迪斯D,克拉克洪与斯乔贝克2.判断题3.问答膻I、克拉克洪与斯乔贝克的六大价值取向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吉尔特•福夫斯泰想的文化维度理论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团队比单文化团队更有效J要打造优秀的多文化团队,首先得走出这两个误区:要正视团队个体成员间的文化差异,同时用积极的眼光来看待这种差异,多看到由差异带来的好处面不是问题。
在此基础上,做到以卜.几点。
(一)、要积极准备在多文化团队开笫一次会议之前,人都要积极准备。
了解其他团队成员。
对每个成员的文化背珏、技术特长、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以及家庭状况作用可能全面的r解,而不只是了解与工作有关的方面.对团队成员的民族构成要有所认识,即对个体成员的文化导向有一个大致的认识,以祥重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文化导向。
确定会议的具体目标:笫一次会议是用来彼此认识、彼此了解,还是谈论与工作直接相关的问题。
确定团队具有合适的资源,权威和必耍的训练能够达到目标.对团队面临的工作任务作比较全面的分析,同时分析人员的技能水平,思考可能得到资源的方法。
传阅会议材料及议事日程,使所有成员对议事日程提前做好思想准备,使大家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二)、讨论决定团队是否需要领导讨论团队是否需要领导很重要。
中国文化强调领导对团队的歪要作用,而西方文化似乎想帧向于逐步淡化领导对团队产生的作用。
跨⽂化管理第⼆章跨⽂化管理理论和实践六⼤价值取向1、不同⽂化中的⼈对⼈性的看法美国⽂化:⼈性可善可恶可以变化(基督教的原罪说)中国⽂化:“⼈之初性本善”不可改变(“三岁看⽼”)例:在管理上,美国强调制度,考虑⼈性恶可能带来的坏⾏为,制度较为严密中国从⼈性善的⾓度出发,制度⽐较稀松2、对⾃⾝与外部⾃然环境的看法中国:讲求风⽔,强调与⾃然的和谐统⼀。
(建⼯⼚造房⼦)房⼦的朝向、形状等也要与⾃然环境相和谐美国:强调通过改变⾃然环境去实现⾃⼰的创作意图达到⾃⼰的⽬标、创作意图,⼈主导环境。
3、⼈们对⾃⾝与他⼈关系的看法中国:个⼈是群体中的⼀员集体主义(尽量合群左右逢源⼤公⽆私毫不利⼰专门利⼈)美国:个⼈主义(有⾃⼰的独特之处独⽴)例:个⼈利益与集体利益发⽣冲突时青年18岁时的独⽴能⼒在管理上:美国⼈崇尚⾃由,对个⼈权利、感觉很看中。
所以美国企业管理在管理的规范化、⼈性化、科学化⽅⾯考虑的要多⼀些。
中国⼈的管理多注重情、理、法,⼈性化的管理⽅法。
4、⼈的活动取向美国:强调⾏动的社会,⼈必须不断的做事,不断的处在动之中才有意义,才创造价值。
不仅要动,还要快。
亚洲:静态取向,安然耐⼼被视为美德,强调“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强调⽆为⽽治。
例:在管理中发现问题时(美国⼈总是倾向于⽴即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实施;⽽东⽅⼈有时会选择静观,什么也不做,让时间与外界环境⾃然成熟,再抓时机去把问题解决掉。
)5、⼈的空间观念中国⼈:倾向于把空间看做公共的东西,没有太多隐私⽽⾔美国⼈、德国⼈:倾向于把空间看做个⼈的私密之处,他⼈不能轻易⾛进⽇本⼈:⼯作空间为公共的6、⼈的时间观念两个层⾯:(1)时间导向:过去、现在或未来(2)时间的利⽤:线性或⾮线性⼀:时间导向:中国:关注过去和现在,较少注重未来美国:很少关注过去,基本着眼于未来例:两国创造的⽂学、电影和艺术作品(美国为科幻⼩说⼤国中国⼗有⼋九为古装电影、戏剧或电视剧)在管理上:美国⼈更讲究计划性(未来⼏个⽉的安排都已经计划好)⼆:时间的利⽤:(1)美国、德国:线性时间(⼀段时间内做⼀件事,做完⼀件事再做另⼀件)(2)意⼤利、中东:⾮线性时间(⼀段时间可以做多件事)郝夫斯特的⽂化维度理论1、个⼈主义与集体主义:郝夫斯特将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定义为“⼈们关⼼群体成员和群体⽬标(集体主义)或者⾃⼰和个⼈⽬标的程度(个体主义)”。
跨文化管理模拟试题(请和本学期公布的大纲核对,红色答案来自答疑系统,供参考)一.选择题(下列每一小题有四个答案,请选择正确的一个)1.服装属于文化洋葱的(A):a. 最外表的一层b. 第二层c. 第三层d. 最里面的一层2. A 的领导人常常与皇家贵族相联系,因此在公司里总有许多裙带关系,儿子们、侄子们和弟兄们身居要位(A)。
a. 阿拉伯国家b. 印度c. 丹麦d. 美国3.下列关于全球化经理人和全球化领导的叙述,那个是不正确的(C)A.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B.经理指的是具有专业管理能力,即计划,控制,组织,引导能力的人;C.领导靠的是权威,经理靠的是威信。
D.一个优秀的经理并不一定是一个优秀的领导。
4.下列关于多元中心法的叙述,哪个不正确(B)A.多元中心管理可以使公司在政治敏感地区保持低调的姿态,不被关注;B.采用多元中心管理的跨国公司的分部主管通常由当地人担任,但也常派总部的管理人员到国外的分支机构工作。
C.这种管理可以为公司节约大量开支;D.采用这种管理可以使当地的公司在管理上有延续性。
5.有关就业保障的叙述,下列哪句话不正确(A)A.人的工作动机与就业保障呈递增的线形关系;B.就业保障指的是不裁员,大规模裁员一般是由大经济环境引起的;C.就业保障在美国企业中能够激发员工积极性,因为只有少数公司做出如此的承诺;D.在日本,几乎所有公司都实行终身雇佣制,就业保障便成为一个“保健因素”,因此很可能起到反激励的作用。
6.关于团队这个概念的叙述,(C)是错误的。
A.团队至少要有两个成员;B.团队在时间上有一定的延续性;C.一个公司就是一个大团队;D.并非所有的群体都是团队。
7.(B)常由 10—12名成员组成,履行其上级交给的任务。
A.问题解决型团队;B.自我管理型团队;C.跨部门团队;D.虚拟团队。
8.贝雷从两个维度来描述文化适应,一个是人们是否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一个是个体是否愿意接触异族文化。
跨文化管理第二章跨文化管理理论和实践2.1克拉克洪和斯乔贝克的6大价值取向理论克拉克洪和斯乔贝克认为,人类共同面对6大问题,而不同文化中的人群对这6大问题的观念、价值取向和解决方法都不尽相同。
正是这种不同体现出这些群体的文化特征,从而可以描绘出各个文化群体的文化轮廓图,而将不同的文化区分开来。
他们提出的这6大问题是:(1) 对人性的看法;(2) 人们对自身与外部自然环境关系的看法;(3) 人们对自身与他人之关系的看法;(4) 人的活动导向;(5) 人的空间观念;(6) 人的时间观念。
克拉克洪与斯乔贝克从自己的研究出发,指出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人在这6大问题上有相当不同的观念,而在这6大问题上的不同观念则显著地影响了他们生活和工作的态度和行为。
2.2 郝夫斯特的文化维度理论文化维度理论是跨文化理论中至今最具影响力的一个理论,由荷兰管理学者郝夫斯特(Hofstede,1980,1991)提出。
通过对各国IBM员工对于大量问题的答案进行统计学上的因素分析,郝夫斯特发现有4大因素可以帮助我们区分民族文化对雇员的工作价值观和工作态度的影响。
1980年,他在《文化的后果》一书中发表了该研究的成果。
这4大因素或4个跨文化维度是:(1) 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着眼于个体还是集体的利益);(2) 权力距离(人们对社会或组织中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接受程度);(3) 不确定性回避(对事物不确定性的容忍程度);(4) 事业成功与生活质量(追求物质还是强调人际和谐)。
20世纪80年代后期,郝夫斯特又重复了10年前的研究,但这次包括了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总数超过60。
这次的研究不仅再次证实了这4个跨文化维度的存在,同时又发现了一个新的维度,即:(5) 长远导向与短期导向(着眼于现在还是放眼于未来)。
该研究的结果发表在他1991年出版的第二本书《文化与组织》中。
2.2.1 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郝夫斯特将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定义为“人们关心群体成员和群体目标(集体主义)或者自己和个人目标的程度(个体主义)”。
跨文化管理2.1 克拉克洪和斯乔贝克的六大价值取向理论1961年美国人类学家克拉克洪(Kluckhohn)和斯乔贝克(Strodtbeck)在出版的《价值取向的变奏》一书中提出了六大价值取向理论:(1)对人性的看法;(2)人们对自身与外部自然环境关系的看法;(3)人们对自身与他人之关系的看法;(4)人的活动导向;(5)人的空间观念;(6)人的时间观念。
对人性的看法(1)有的社会不单纯地认为人生来善良或生性险恶,而认为人性可善可恶,是善恶混合体,必须谨慎小心才能不被利用。
如美国;同时认为人性的善恶有可能在出生以后发生变化。
朝鲜则认为人的本质是非常邪恶的。
基督教的原罪说反映的是人性恶的理念,通过忏悔和行善可以洗脱罪孽、升上天堂,反映的则是人性可变的信念。
表现在管理上:如果国家关注的是人的邪恶一面,则采用更为专制的风格来规范人的行为;美国强调制度,尽可能考虑人性恶可能带来的坏行为,在设计制度时严密仔细,事先设置种种限制以防坏行为发生;对人性的看法(2)有的社会对人性采取较单一的看法,如中国的儒家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而墨家和法家则认为“人之初,性本恶”;“三岁看老”则有一点人性难变的假设。
在很多发展中国家,人们认为自己本质上是诚实和可信的。
在强调信任价值观的文化中,参与甚至自由放任的领导风格占主流;在混合型文化中,领导风格可能会重视参与,但同时拥有严格的控制手段以迅速识别违规行为。
中国在儒家占主导地位时则从人性善的角度,假设人不会做坏事,所以制度稀松,漏洞百出,到坏事发生的时候再去修补制度。
对自身与外部自然环境关系的看法不同文化之间对自身与外部自然环境关系的看法上也有很大的差异。
人主导环境(美国文化);人屈服环境(中东地区阿拉伯文化等);人与环境和睦相处,天人合一(中国文化)。
对自身与外部自然环境关系的看法(2)美国人就几乎不考虑建筑与风水的关系,强调的更是人通过改变自然环境去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达到自己的目标。
最有影响的四个跨文化交际理论最有影响的四个跨文化理论提出了区分文化差异的方法和维度,对帮助我们理解、解释和预测特定群体的文化行为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六大价值取向理论(克拉克洪和斯乔贝克)最早提出跨文化理论的美国人类学家。
Kluckhohn &StrodtbeckKluckhohn ,哈佛大学的教授,参与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战争情报处组建的专家队伍,研究不同文化的价值、民心与士气。
对日本民族心理的研究和价值观的分析、对美国德克萨斯州不同文化与种族的社区共存的大规模研究成果:《价值取向的变奏》——六大价值取向理论1、对人性的看法。
美国认为人性可善可恶,是善恶混合体,又可能改变;美国强调制度,尽可能考虑人性恶带来的坏行为。
很难改变。
“三岁看、老”中国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中国制度比较稀松。
2、人们对自身与外部自然环境的看法。
中国人讲求风水,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美国人更强调通过改变自然环境去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达到自己的目标。
人主导环境。
东南亚海啸事件:美国人认为是人类预测不准备;中国及亚洲国家认为是人破坏自然带来的灾难。
3、人们对自身与他人关系的看法。
中国:集体主义西方:个体主义4、人的活动导向美国“强调行动的社会,人必须不断的做事,不断的处于在动之中才有意义,才创造价值。
不仅要动,还要快。
快餐文化,亚洲社会。
静态取向,安然耐心被视为美德,强调“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强调无为而治。
当美国人发现问题总是倾向于立即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实施;而东方人有时会选择静观,什么也不做,让时间与外界环境自然成熟,再抓时机去把问题解决掉。
5、人的空间观念中国人倾向于把空间看做公共的东西,没有太多隐私而言;美国人、德国人倾向于把空间看做个人的私密之处,他人不能轻易走进。
6、人的时间观念一是关于时间的导向,即一个民族和国家注重过去、现在和还是未来。
一是针对时间的利用。
即时间是线性的,应在一个时间里做一件事;还是时间是非线性的,在同一时间里可以做很多事。
跨文化管理文化:有人类创造的经过历史检验沉淀下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文化的本质差别:价值观的差异物质价值决定制度东西方文化的三个层次: 价值制度有物质表现群体共享性制度核心,价值观文化的特点:二元性客观显性----可直观感知传承性主观隐性----不可感知,可感悟人类创造的文化主观文化:软件产品、信念、理想、社会规范、价值客观文化:硬件产品----满足衣食住行的产品。
一、克拉克洪与斯乔贝克的六大价值取向理论1、对人性的态度西方社会:人性复杂,后天会变、认识人性--经纪人理论、尊重人性-美军士兵可以投降东方社会:人性单一,本性难移、拔高人性,难以持久2、对自身与自然环境关系西方:人类可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人主导环境东方:受道家的影响,人类适应自然3、对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西方社会:人的独立性(在危险面前,人会先救自己再救别人)东方社会:要合群,个人不应有与他人不太相同的特征4、人的活动取向西方社会:行动迅速(麦当劳的成功)东方社会:以静制动,后发制人5、对活动空间的态度西方:私密性,权利意识东方:无权力意识6、对时间的看法西方:时间的导向---关注未来和现实,时间的计划性(长久的计划、约会的安排)东方:时间的导向---关注过去,时间的随意性二、郝夫斯特的文化维度理论1、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着眼于个体还是集体利益)内群体:与个体有密切关系的群体外群体: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人的总和东方:严格区分内外群体西方:内外群体没有严格界限2、权利距离(人们对社会或组织中权利分配不平等的接受程度)东方:社会等级分明,权利距离大,接受程度高中国的权利距离比美国的大3、不确定性规避(对事物不确定性的容忍程度)对不确定性规避低的文化中,人们敢于冒险,对未来充满信心,而对不确定性规避高的文化中的人则相反。
4、事业成功与生活质量(追求物质还是强调人际和谐)东南亚国家:生活悠闲而简单,注重生活质量美国:生活匆忙而丰富,美国文化更注重事业成功5、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着眼与现在还是放眼与未来)感情和欲望表达的含蓄与开放对人性的直面与回避三、强皮纳斯文化架构理论1、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普遍主义:用法律和制度来规范人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