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组织行为学及其发展历史
- 格式:ppt
- 大小:340.00 KB
- 文档页数:17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组织行为学的产生是组织演变、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与工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组织心理学有着历史的渊源。
二战前,美国将心理学用于工业,一直称之为“工业心理学”。
1892年,雨果·芒斯特伯格在哈佛大学创立了研究工业心理学的实验室,率先提出心理学能应用于工业以提高生产率。
他的突出贡献在于,继泰勒之后对工业生产中劳动者的行为做了进一步的研究.20世纪20年代,梅奥等人的“霍桑实验”在泰勒的科学管理之外,开辟了组织管理研究的新领域。
“人群关系理论”闻名于世,成为行为科学研究的先声.从此,更多的管理者关注并致力于对人的行为研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不断取得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问题的研究进程,从而导致在一次跨学科的研究讨论会上,经过对这一学科问题的讨论,正式把这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定名为“行为科学”.60年代中叶后,行为科学的又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对组织行为的研究,主要论述企业性组织中人和群体的行为。
该研究既注意人的因素,又注意组织的因素,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是人群关系学派和组织理论的综合。
最近20年来,行为科学主要是围绕着组织行为的一些课题发展的,因而目前比较流行把该学科称为“组织行为学"。
二、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组织行为学是随着组织的演变、管理理论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
这个发展过程实质上是组织行为的研究探索的过程,是组织管理理论与人力资源学理论、权变理论、组织文化理论不断融合的结果。
(一)行为科学理论阶段行为科学理论包括对人际关系理论、个体行为理论、团体行为理论、组织行为理论等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的研究。
人际关系理论的要点是:人是社会人;企业不但存在着“正式组织”,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意度。
(二)人力资源学派的出现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出现了经济衰退;与此同时,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实现,又标志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员工的需要和期望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概述内容•一、组织行为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二、工业心理学兴起•三、人事心理学和工程心理学的出现•四、梅奥的“霍桑试验”及人群关系理论•五、勒温创建的群体动力理论•六、莫雷诺创建的社会测量学•七、马斯洛创建的需要层次理论一、组织行为学产生的历史背景•19世纪末,资本主义得到发展:代表人物——泰勒:经济人•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工程心理学的发展,人——机关系,人——人关系,人——组织关系。
•战后,:有必要建立一门研究人的行为的综合科学一、组织行为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三个阶段:•经典科学管理理论(1900-1927)•人际关系理论等(1927-1965)•权变思想(contingency approach)、系统理论(1965-now)二、工业心理学兴起•工业心理学(industrial psychology)是应用于工业领域的心理学分支。
它主要研究工作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心理学基础•工作环境是否适合于保证人的安全、健康和舒适,并保证生产的高效率,是工业心理学的中心问题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军队装备的机械化,促进了工业心理学的发展。
E.g.英国成立疲劳研究部、美国战后经验推广——人的重要性•重要贡献:人与机器设备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互相适应•认知心理学的成果及客观分析人的心理过程的方法应用于解决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大型国防工程二、工业心理学兴起•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1856—1915)•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管理要科学化、标准化;•要倡导精神革命,劳资双方利益一致。
••实施科学管理的结果是提高了生产效率,而高效率是雇员和雇主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
因此,泰勒认为只有用科学化. 标准化的管理替代传统的经验管理,才是实现最高工作效率的手段。
•工业心理学之父——芒斯特伯格(1863-1916)•师从现代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冯特(W.Wundt)(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奠基人)•1912年,出版《心理学与工业效率》:人类行为的一般模式和解释个人之间差异的重要性。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知识组织行为学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个体、群体、组织组织行为学发展的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代表人物、主要研究内容和观点:1、以泰勒为代表的经典科学管理理论阶段(1900-1927)2、以霍桑实验开始的人际关系理论以及后来的X理论—Y理论阶段(1927—1965)3、以权变态度和方法来看待人及其管理心理与行为的现阶段(1965-2000)4、积极组织行为学阶段(2000-现在)第二章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知觉特征:1.整体性: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将其知觉为一定结构的整体形象2.理解性: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某种意义3.相对性:根据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进行反映4.恒常性:条件发生变化时,直觉影像仍保持不变,包括对知觉对象的亮度、形体、大小等颜色方面的恒常性。
内涵:指的是个体为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并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一个人是活在知觉中的.人们的行为是以他们对现实的知觉为基础的,而不是以现实本身为基础。
这个世界是人们知觉到的世界,这对行为十分重要知觉防卫机制的内涵:为了防止自己受到威胁性刺激的侵扰,人们自动地抑制自己对它们的知觉和反应的倾向.错觉:错觉是指一种不正确、被歪曲了的知觉。
类型:常见错觉、图形错觉:缪勒—莱伊尔错觉、波跟道夫错觉社会知觉的集中表现形式:1.对他人的知觉:表情、性格2.人际知觉3.角色知觉4.自我知觉: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社会知觉偏见: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定型效应投射归因:人们对自己或别人的行为进行分析,进而解释和推测其原因和动机的过程归因的参照点:一致性、一贯性、特殊性海德的归因理论:内因与外因(1)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人;(2)归因于行为者的对手;(3)归因于行为产生的情境为难的归因理论:个人决策当中不确定判断的三种启发:(1)代表性启发式是指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能代表(或类似)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概率,对于代表性越高的样本,就判断其出现的概率越高。
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
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于工业心理学和行为科学,主要目的是提高组织效率和劳动者的满意度。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作任务的设计、员工动机和激励,以及领导风格等方面。
到了1920年代和1930年代,心理学家开始关注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和互动。
他们开始研究员工的态度、满意度和团队合作等因素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通过这些研究,人们开始认识到人和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组织行为的重要因素。
1940年代至1950年代是行为科学在组织行为学发展中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由于工业化的迅速发展,组织行为学研究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研究者开始应用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组织中的人际关系、领导和决策等方面的问题。
20世纪60年代,组织行为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开始强调组织的社会系统特征。
研究者们更多地关注组织结构、文化和变革等方面的问题,试图理解组织内外部的影响因素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到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组织行为学把注意力转向了更广泛的范畴,涵盖了组织的整体运作和社会环境。
组织学家开始关注组织学习、知识管理、创新和变革等重要议题。
他们致力于研究如何提高组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目前,组织行为学已经成为管理学和组织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研究者们继续努力探索组织行为的基本原理和实践应用,为组织提供有效的管理和领导指导。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人们对组织行为的理解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团队和组织内部行为以及其对组织效果的影响的学科。
自从20世纪初以来,组织行为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本文将探讨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其理论和应用方面的变化。
1. 组织行为学的起源组织行为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
当时,管理学者开始对员工的行为进行系统的观察和研究,以期提高工作效率和组织绩效。
亨利·福尔特(Henry Ford)和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等人的工科管理理论为组织行为学奠定了基础。
2.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框架随着研究的深入,组织行为学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框架。
其中,行为科学、认知理论、动机理论、领导理论等是组织行为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为科学关注个体和团队的行为表现和决策过程。
通过研究行为模式、角色定位和行为改变等,行为科学帮助组织了解员工的行为动态,并优化工作流程和沟通方式。
认知理论研究个体的思维过程和信息处理机制。
通过研究知觉、注意力、记忆、意识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心理活动,组织可以更好地理解员工的思维模式和决策方式。
动机理论关注人类行为背后的动力。
通过研究个体的需求、期望、价值观和激励方式,组织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工作绩效。
领导理论研究组织内部的领导效果和领导行为。
通过研究领导风格、沟通技巧和激发员工潜力的方法,组织可以培养出有效的领导者,促进团队的协作和创新。
3. 组织行为学的应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不仅仅是为了学术研究,更是为了指导实践操作。
在实际应用中,组织行为学可以帮助组织管理者提高组织绩效,培养和激励员工,改善组织氛围和组织文化。
通过了解个体和团队的行为特点,组织可以制定更有效的招聘策略,挖掘人才的潜力,并做出合理的岗位安排,帮助员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组织行为学还可以帮助管理者提高组织内部的沟通效果。
通过理解不同个体的沟通习惯和风格,组织可以优化沟通方式,减少信息传递的误差和偏差,提高信息共享和组织的协调性。
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内部个体与群体行为的学科,它通过研究组织的结构、领导、决策过程、文化等方面,解释和预测组织中的行为和结果。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在不同的时期受到不同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多种理论和模型。
20世纪初,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科学管理学的范畴中。
弗雷德里克·泰勒等人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原则,认为通过科学的方法来管理工人的行为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关注个体的工作动机、任务分配和工作效率等问题。
随着人文主义理论的兴起,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人类关系学派开始提出组织内部人际关系对于组织的影响。
梅约、梅库奇和毛澤東等人提出了人类关系学派的观点,强调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和情感因素对员工的满意度和工作动机的影响。
到了20世纪50年代,行为科学学派开始兴起。
奥德里奇和奈斯朵茨基等人提出了行为科学学派的理论,将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加以整合,研究组织行为的多个方面,如决策过程、领导风格和组织结构等。
行为科学学派的研究方法逐渐趋于多元化,开始关注组织内部个体和群体的行为模式和动力。
到了20世纪60年代,组织行为学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和模型。
古尔德纳和首位在组织行为学领域提出心理学理论的文邦纳等学者提出了组织系统理论,强调组织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由多个子系统构成。
另外,比较、关联和交互等现象的研究也变得更加重要。
20世纪70年代,组织学家开始研究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组织需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古爱斯纳和塞勒从开放系统的角度分析组织行为,强调了组织和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进入21世纪,组织行为学也经历了一些新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虚拟组织和网络组织的研究变得更加重要。
同时,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趋势也使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变得更加广泛。
总的来说,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作是从单一的科学管理学到多元化的研究领域的发展。
从关注个体的工作动机到关注组织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逐渐深入探索了组织内部的行为和动力。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及发展历程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人类在组织环境下的行为、态度和效能,以及与组织相关的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和组织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研究组织行为学,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提高组织的效能和员工的满意度。
组织行为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工业化进程加速,工厂和企业的出现使得组织行为学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以下是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及主要学派的介绍:1. 起源与科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最早的奠基人之一是美国著名工业工程师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他提出了科学管理学理论。
在他的观点中,组织行为是可以量化和规范的,通过科学的方法来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
他的观点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对组织行为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 人际关系学派20世纪30年代,由于科学管理学的批判和理论的不足,人际关系学派逐渐兴起。
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动机不仅仅来自于物质层面的需求,还包括心理和社会层面的需求。
人际关系学派强调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人际互动和员工的精神需求。
3. 行为科学与组织环境派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行为科学的影响下,组织行为学开始更加注重个体行为和组织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赫茨伯格和珀伊赫提出了双因素理论,指出满足工作内容相关的成就感与个人成长需求的发展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4. 现代组织行为学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组织结构和环境的变化,现代组织行为学逐渐形成。
现代组织行为学包括多种学派和理论,如系统理论、动态平衡理论等。
在现代组织行为学中,组织被视为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研究集中于组织的学习、决策和变革等方面。
5. 全球化与多元化21世纪以来,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趋势使得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焦点发生了变化。
现代组织行为学趋向于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组织行为差异以及员工多元性对组织绩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