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单一被试实验设计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3
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语言)研究生课程班实验报告姓名:学号:实验时间:班级:成绩:指导老师:[实验名称] 单一被试实验设计统计分析方法[实验目的]1.能够针对具体问题,设计相应类型的单一被试实验设计。
2.熟练使用单一被试统计分析软件对单一被试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3.能够通过SPSS16.0,对单一被试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实验内容]1.小明,5岁,存在呼吸支持不足问题,某言语治疗师打算对他进行时长训练,请您设计恰当的实验设计来监控小明呼吸训练的效果。
1)请说明采用何种实验设计,以及采用此种设计的原因;2)请模拟列出该实验中收集到的各数据;3)利用单一被试软件或SPSS16.0统计上述数据,简要分析结果。
2.对小明进行十以内加减法运算的训练,每周训练5次,每次训练1小时,连续训练1个月。
每两次认知训练后,用10道十以内加减法题进行测试,并要求在规定的时间(3分钟)内,不允许借助任何外物完成,记录每次测试的成绩(表1)以监控其训练效果。
表1 十以内加减法测试成绩1)请问上述监控应采用何种单一被试实验设计,简要说明原因?2)请计算两期数据各自的Bartlett比值。
注:r k i+1r k 2B Bartlett r Bartlett n=( )()B =( ) i i x x x x x x ∑∑称为比值称为检验值系列数据的总量---3) 利用单一被试软件,统计分析训练两期各自的平均数、标准差,并检验训练方法是否有效。
将所有操作步骤填在[实验步骤]里,所有的图表及文字说明填在[实验结果]里。
[实验步骤][实验结果与分析]。
自我参照效应是指当信息与个体自我相关时,个体对这些信息的加工和记忆效果优于其他信息。
近年来,自我参照效应在心理学、教育学、市场营销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
为了探讨自我参照效应对记忆的影响,本实验以大学生为被试,通过自我参照和外部参照两种实验范式,考察自我参照效应对记忆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探讨自我参照效应对记忆的影响;2. 比较自我参照和外部参照两种实验范式对记忆的影响;3. 分析自我参照效应的影响因素。
三、实验方法1. 实验被试:选取某高校60名大学生,男女比例均衡,年龄在18-22岁之间。
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自我参照材料(如被试的姓名、家乡、兴趣爱好等)和外部参照材料(如名人、动物、食物等)。
3. 实验程序:(1)自我参照组:将被试分为两组,每组30人。
向自我参照组被试展示自我参照材料,如被试的姓名、家乡、兴趣爱好等,要求被试阅读并记忆这些信息。
(2)外部参照组:向外部参照组被试展示外部参照材料,如名人、动物、食物等,要求被试阅读并记忆这些信息。
(3)回忆测试:在实验结束后,对所有被试进行回忆测试,考察他们对所记忆信息的回忆效果。
4. 实验数据收集:记录被试在回忆测试中的正确率,并计算每个被试的自我参照效应指数。
四、实验结果1. 自我参照组被试的回忆正确率为80%,外部参照组被试的回忆正确率为60%。
自我参照组的回忆正确率显著高于外部参照组(p<0.05)。
2. 自我参照效应指数在自我参照组为0.67,在外部参照组为0.33。
自我参照组的自我参照效应指数显著高于外部参照组(p<0.05)。
1. 自我参照效应对记忆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自我参照效应对记忆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当信息与个体自我相关时,个体对这些信息的加工和记忆效果优于其他信息。
2. 自我参照和外部参照实验范式的比较:自我参照组的回忆正确率和自我参照效应指数均显著高于外部参照组,表明自我参照范式在实验中具有更好的效果。
减法反应时周晓莉(上海体育学院10级运科心理班,上海200438)摘要将反应时分为三类,即简单反应时(a反应时)、选择反应时(b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c反应时)。
本实验就是根据其分类,利用减法反应时原理,对1名被试的选择时间和辨别时间进行测量。
实验过程大致分为三步:分别要求被试对相同刺激做出相应反应、对不同刺激做出不同反应以及对不同刺激中的一种刺激做出相应反应。
结果发现,简单反应时显著地小于选择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而选择反应时显著地大于辨别反应时。
在现代心理学研究中,时常把反应时作为一种指标来分析人的知觉、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动机等心理;同时,反应时在实际应用中也较为广泛,是某些职业选择的重要指标之一。
关键词:减法反应时、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辨别反应时1 引言反应时是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明显的反应开始时所需要的时间,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
刺激进入有机体后并不会立即有反应,而有一个发动过程,这个过程在有机体内潜伏着,直至冲动到运动反应器,才能看到一个明显的反应。
本实验运用减法反应时原理来测定被试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和特点。
减法反应时将反应时间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分析加工的过程。
它是由唐得斯首先提出的,故又称唐得斯减数法。
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该过程即为所要测量的心理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异即为此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被试所测试的反应时有三种,即简单反应时(a反应)、选择反应时(b反应)辨别反应时(c反应)。
三者的关系是:b(选择反应时)-c(辨别反应时)=选择反应的时间c(辨别反应时)-a(简单反应时)=辨别刺激的时间根据三类反应包含的信息加工过程我们可以预期:选择反应时最长,辨别反应时次之,而简单反应时最短。
a<c<b。
由于被试所处的实验环境与心理状态大体相似,因此所测结果差异不会很大。
2 方法2.1被试选择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应用心理系的一名大一学生。
姓名杜芃学号222010306022005 专业应用心理学年级 10级课程实验心理学实验时间同组人姓名王一鸣林小渊范香云成绩双手调节测试杜芃王一鸣范香云林小渊(西南大学心理学院2010级应用心理学专业重庆400715)摘要本实验选取西南大学心理学院被试一名,使用双手调节器,考察被试的注意分配,测试被试将仪器上的红点绕圆一圈的时间及出轨次数,共进行20次实验,记录其时间及离轨次数,最后对双手调节的时间变化做出统计。
关键词双手调节注意分配1 前言注意的分配性,表现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或动作上的能力。
双手协调器亦是将注意分配到两种动作的一种典型仪器。
它将动作目标,通过双手,即右手完成上下移动轨迹。
左手完成左右移动轨迹,可按圆的轨迹正常移动。
根据被试完成一周所用的时间及错误次数(即离轨次数)观察其在注意分配上的能力。
本实验被试共做20次双手调节实验,分别记录其完成一周所用的时间以及离轨次数,观察其20次实验中的变化。
2 方法2.1被试西南大学心理学院被试1名2.2实验器材双手调节器记录纸2.3实验设计自变量为实验的次数,因变量为每次的时间及错误次数,做10次休息5分钟,共做20次实验。
2.4研究程序实验程序:(1)连接好仪器,为被试讲解操作方式。
(2)开始实验,被试用左右手分别旋转两边的旋钮,让红点在两个同心圆之间的空隙中移动,出了圆的线即为离轨。
(3)完成一圈后,记录完成一周的时间及离轨次数。
(4)重复20次(5)录入及分析统计数据3 结果对被试的实验结果分析如下平均一圈时间:52.08663秒平均离轨次数:0.95次图1 20次实验的完成一周所需时间及其离轨次数折线图由图可知,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被试完成一周所需时间呈减少趋势,离轨次数保持在1次左右。
4 讨论本次实验由于被试有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所以后面的成绩比前面的好很多,到最后的时候又耗费时间又有些长,有上升的趋势。
应在中间多几次休息时间,让被试不会感到那么疲劳。
华东师范大学
言语听觉(语言)研究生课程班实验报告
姓名:学号:实验时间:
班级:成绩: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单一被试实验设计统计分析方法
[实验目的]
1.能够针对具体问题,设计相应类型的单一被试实验设计。
2.熟练使用单一被试统计分析软件对单一被试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3.能够通过SPSS16.0,对单一被试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实验内容]
1.小明,5岁,存在呼吸支持不足问题,某言语治疗师打算对他进行时长
训练,请您设计恰当的实验设计来监控小明呼吸训练的效果。
1)请说明采用何种实验设计,以及采用此种设计的原因;
2)请模拟列出该实验中收集到的各数据;
3)利用单一被试软件或SPSS16.0统计上述数据,简要分析结果。
2.对小明进行十以内加减法运算的训练,每周训练5次,每次训练1小时,
连续训练1个月。
每两次认知训练后,用10道十以内加减法题进行测试,并要求在规定的时间(3分钟)内,不允许借助任何外物完成,记录每
次测试的成绩(表1)以监控其训练效果。
表1 十以内加减法测试成绩
1)请问上述监控应采用何种单一被试实验设计,简要说明原因?
2)请计算两期数据各自的Bartlett比值。
注:
r k i+1r k 2
B Bartlett r Bartlett n=( )()B =
( ) i i x x x x x x ∑∑称为比值称为检验值系列数据的总量
---
3) 利用单一被试软件,统计分析训练两期各自的平均数、标准差,并
检验训练方法是否有效。
将所有操作步骤填在[实验步骤]里,所有的图表及文字说明填在[实验结果]里。
[实验步骤]
[实验结果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