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质量检测公司RBT214-2017及ISO17025-2017检测分包程序
- 格式:docx
- 大小:28.08 KB
- 文档页数:4
1. 目的为了正确进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使检测结果能够处于合理的不确定度范围内,特制定本程序。
2. 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需给出测量不确定度以及判断测量结果是否处于合理的不确定度范围内的情况,其中包括:⑴ 检测方法要求给出测量不确定度; ⑵ 客户要求给出测量不确定度;⑶ 检测结果处于某一窄限,需确认满足某些规范的规定; ⑷ 能力验证试验。
3. 职责3.1技术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检测结果的不确定度的评定并审批不确定度报告。
3.2各检测室:负责通过实验提供不确定度的部分评定数据。
3.3资料管理员:负责对不确定度评定报告进行整理、归档。
4. 程序4.1 应按《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进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4.2 对化学检测项目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时,应充分考虑到样品的均匀性、反应速率、分析空白、基体效应、干扰影响、回收率等不确定度分量对合成不确定度的作用。
4.3 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具体步骤如下。
⑴找出不确定度产生的原因,建立数学模型。
)(2,1n X X X f Y式中 Y ——被测量(输出量);X ——影响量(输入量)。
不确定度的来源主要包括所用的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参考物质)、方法和设备、环境条件、被测物品的性能和状态以及操作人员等。
⑵给出每个影响量X i 的灵敏系数C i 。
ii x f C ∂∂=⑶计算每个影响量X i 的标准不确定度μ(Xi)和自由度νi 。
对于标准不确定度μ(Xi )的评定有两种类型:一是A 类评定、二是B 类评定。
A 类评定是对一级观测列进行统计分析,其μ(x)=S (x) 如重复测量下得出几个观测结果χKi 则单个样本χK 的()()211--=∑=n S nk kk χχχ平均值χ的)1()(21)()(--==∑=n n nS S nk kχχχκχνi = n-1如被测量X i 在重复条件下进行了n 次独立测量X i1,X i2……X in ,其平均值为X I ,标准差为S i 。
1. 目的为保护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客户技术秘密、委托人机密信息和所有权`,维护其合法权益,特制订本程序。
2. 范围适用于本公司的全部检测活动中对委托人的机密信息和所有权的保护管理。
3. 职责3.1技术负责人:负责制定保护措施,主持该项工作管理。
3.2综合管理室主任:了解和掌握客户对机密信息和所有权的要求;负责对客户机密信息和所有权保护的工作。
3.3委托资料室:认真做好委托人的样品接收工作,记录委托人对样品及相关资料的保密要求;做好样品和相关资料的传递交接记录过程中的保密工作。
3.4资料管理员:按照本程序的要求做好管理体系文件的归纳和管理;对有保密要求的文件和资料实行专人保存。
3.5资料员:按照本程序的要求做好检测报告、原始记录、委托单的归纳和管理;对有保密要求的文件和资料实行专人保存。
3.6监督员:负责对检测过程中样品及资料的保密进行监督检查。
3.7检测员:从事检测工作人员负责检测过程中检测数据的保密工作。
3.8检测信息管理员:负责对保存于计算机中的数据的安全和保密负责。
4. 程序4.1保密工作内容4.1.1样品的编号及有关信息;4.1.2各检测项目检测过程发现的问题及获得的信息;4.1.3各检测项目检测过程产生的信息;4.1.4检测/试验报告所包含的信息;4.1.5客户委托时要求的保密内容。
4.1.6 公司全体员工应遵守质量方针,维护客户的正当权益,保护国家、客户的机密信息和所有权,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泄漏委托方的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
公司人员不得直接或间接地查看、询问与自己岗位无关的检测项目的情况。
4.1.7 样品室、检测室和现场检测区域应有明确的限制入内的标识。
4.1.8 客户不得进入样品室。
当客户要求进入检测室时,应经过公司负责人批准并填写“客户现场观察试验审批表”;未经许可,客户不得进入检测室。
4.2保护客户专利所有权规定4.2.1本公司保护客户的专利和所有权;4.2.2本公司出具的检测报告的所有权属客户,未经客户的同意不得公开或复制检测结果,不得引用检测数据;4.2.3检测项目的分包须征得客户的同意或以本公司的名义对外委托;4.2.4在确保其他客户机密的前提下,允许客户监视与其相关的现场检测和室内资料,但应获得质量负责人批准后,在相关部门负责人或指定监督员陪同下进行,相关监督员负责做好现场其他客户检测机密的保护工作。
1.目的为保证检测工作中所产生的噪声、有毒有害气体、液体和固体物质等符合环境保护和健康的要求,防止环境污染,特制定此程序。
2.范围适用于本公司监检测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液、粉尘、噪声、固废物等的处理符合环境和健康的要求,3.职责3.1董事长:负责合理配置相应环境控制设施设备;3.2各检测室主任:负责本部门检测活动中产生的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3.3综合管理室:负责外部委托处理单位资质材料的收集与评价;3.4技术负责人:负责落实对环境与健康有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控制措施;3.5各检测室主任:负责定期检查环境控制设施设备;3.6监督员:负责对环境控制设施设备与控制措施实施监督。
4.程序4.1设施设备的配置4.1.1实验室应布局合理,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相邻工作区域间的不利影响。
4.1.2实验室的设计或改造,应根据实验室的功能和用途,充分考虑能源、采光、采暖、通风的要求,并考虑环境因素(如温湿度、电磁干扰、噪声、震动等)对检测工作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而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4.1.3实验过程有强噪声产生,应采取减噪声或隔声措施,有废气、废水、烟雾产生的实验室和试验装置,应配有合适的排放系统,以保证检测工作质量和工作人员健康不受影响或损害。
4.1.4各检测室应根据检测过程中产生噪声、震动、废气、废水等的实际情况,提出控制消除对环境污染或人体健康有影响的场所、废弃物贮存及无害化处理等所需设施、设备的配置申请,采购申请须报董事长批准。
董事长在认为有必要时可以组织有关部门及人员进行必要性、可行性和可靠性论证。
具体执行《服务与供应品采购程序》。
4.2废弃物的处置各检测室负责检测活动中产生的各类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按以下处理原则进行管理:4.2.1一般处理原则实验室废弃物主要包括无机试剂废弃物、有机试剂废弃物、化学废气等。
其一般处理原则为:防止污物扩散、污染,分类收集、存放,委托有处理资质的环保公司进行处理。
1. 目的对可能影响检测工作的内务进行控制,以保证所需要环境条件的实现。
确保化学危险品、毒品、有害生物、电离辐射、高温、高电压、撞击、以及水、气、火、电等危及安全的因素和环境得以有效的控制。
2. 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的内务管理工作和涉及作业安全的各环节、部门。
3. 职责3.1 公司董事长:批准各项管理制度。
3.2 综合管理室:组织制定各项管理措施,负责本公司内务管理和安全作业的管理工作。
3.3 各检测室:负责本部门的内务工作的管理,落实各项管理要求,确保安全作业。
4. 程序4.1 环境卫生管理4.1.1 各检测室按要求保持工作场所的环境卫生、安全工作进行全面的检查,落实责任,每周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发现隐患及时采取措施。
4.1.2 检测人员在当日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清洁仪器设备和周边环境,整理检测用仪器设备、工具,按指定位置摆放,非检测用品一律不能堆放在受控区域内。
4.1.3 对环境有特殊要求,如无灰尘、无静电等要求的场所,应严格按规定进行环境控制,操作者严格按规定操作。
4.1.4 检测现场应整洁卫生、仪器工具存放整齐有序,标识清楚准确。
4.2 安全作业管理4.2.1 安全用电管理a)设置电源线应由专业持证人员进行,他人不得任意改装、接、拉电线;b)对于高压电源及电源配电箱应加以警示标志,并进行有效的控制。
c)绝缘损坏,老化应及时报告、更换;d)操作人员应防止超负荷用电;e)完成检测后,应按规定关闭电源,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4.2.2 易燃、易爆及化学危险品的管理a)专门的区域隔离存放;b)具有明显的标识;c)指定专人负责管理;d)运输、贮存、使用、废弃处理应符合要求。
4.2.3 操作安全管理a)操作人员应严格按规程操作,发现隐患及时报告。
b)检测人员需按规定着装,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防止人为因素造成的工伤事故;c)对于有防辐射要求的项目,应设立独立的有防护设施的检测场所或区域,制定防护措施,按规定实施;d)室外现场检测项目,应对现场的设施条件进行检查,采取必要的措施,控制可能发生的各种危险因素。
1. 目的通过对实验结果相关的、影响其实现管理体系预期结果的各种内外部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有效应对风险和机遇。
2. 范围适用于本公司风险和机遇的管理与控制,对公司管理体系和实验室活动中应对风险和机遇的策划与实施。
3. 职责3.1质量负责人负责本公司风险和机遇识别、评价和应对措施的组织实施工作;3.1管理层负责公司目标、方针相关影响其实现管理体系预期结果的各种内外部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的确认,应对风险和机遇策划的审批。
3.2部门负责人负责本部门内外部环境因素信息的获取和应对风险和机遇策划相关职责的实施。
4. 定义4.1环境因素:对实验室目标、方针相关影响其实现管理体系逾期结果的正面和负面要素或条件。
4.2机遇:可能导致采用新的实践,开辟新市场,赢得新顾客,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利用新技术以及能够解决组织或其顾客需要的其他有利可能性。
5. 程序5.1内外部环境因素信息的获取应考虑:5.1.1可能对实验室的目标指标造成影响;5.1.2与相关方的关系;5.1.3实验室管理、内部政策和承诺;5.1.4技木变更;5.1.5客户要求。
5.2风险与机遇识别时机:本公司通过各种质量活动来识别风险与潜在的机遇,如管理体系策划、实验室目标变更、外部评审、实验室内外部环境变化、方法改变、设备变化、客户需求变化等。
5.3风险与机遇的类型:5.3.1检测前的主要风险和机遇包括:1)合同评审:①检测标准/方法与检测样品适应性;②检测标准/方法与客户需求的一致性;③检测委托单一般内容填写;④客户确认的信息和新要求。
2)样品:①检测样品信息;②样品保存条件。
3)信息保密:①客户检测过程中提供的样品、文件及传递过程中的信息等。
4)沟通:①检测需求有效地传递、实验室和客户的反馈。
5.3.2检测中的主要风险因素包括:1)人员:①检测人员资质:②人员检测能力。
2)仪器设备:①仪器设备性能;②校准或核查;③使用和维护;④状态标识管理;⑤案记录。
1.目的文件时信息及其承载媒体。
起到传递信息、沟通意图、统一行动的作用,它是一切管理和技术活动的依据。
管理体系文件是公司开展检测工作的依据和见证,为建立文件标识系统,对管理体系的所有文件进行的编制、审核、批准、标识、发放、保管、修订和废止等各个环节实施有效控制,防止使用无效文件或作废文件,制定本程序。
2.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对本公司管理体系有关文件的控制与管理。
3.职责3.1董事长:负责批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管理制度及其相关文件。
3.2技术负责人:负责审核《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批准作业指导书等技术文件。
3.3质量负责人:负责组织编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批准相关质量文件;负责监督文件资料的维持、控制,批准质量文件和受控版本的发放及作废。
3.4综合管理室:负责受控文件的编号、发放和收回等管理。
3.5各检测室主任:组织各检测部门的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编写、审核作业指导书类技术文件;负责管理体系文件的受控管理,及时处理过期文件。
3.6检测员:负责编写本部门的作业指导书类技术文件;负责及时清理过期文件并移交管理室,保证在作业现场使用有效文件。
3.5资料管理员:负责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管理工作,确保与质量有关的场所使用有效版本的文件;负责技术管理文件的管理工作。
3.6资料员:负责委托单、原始记录、检测报告的归档、发放、盖章。
4.程序4.1文件的分类4.1.1按文件性质可分为管理类文件和技术类文件1.质量文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管理制度;2.技术文件:作业指导书类文件(检验实施细则、仪器设备操作规程等);4.1.2文件按其来源可分为内部文件和外部文件1. 内部文件:本公司内部编制发布的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质量/技术记录、质量/技术计划、设备档案、规章制度等;2.外部文件:与检测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设备说明书、形成文件的外部检测方法、图纸、软件、上级文件等。
4.2文件的编号与标示4.2.1本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所有文件应编制唯一性标识,唯一性标识由公司代号/文件代号/文件序号组成。
1.目的通过对要求、标书和合同进行评审,明确客户的要求,选择适宜的试验方法,确保满足客户要求的能力。
制定本程序。
2.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对全部的客户要求、标书和合同的评审,包括常规的简单的检测项目和新的、复杂的试验项目合同的评审。
3.职责3.1 董事长:负责工程检测合同及新的、复杂、先进(如国家、省市重点工程、新的项目、有争议的项目、仲裁)项目合同的批准。
3.2 技术负责人:主持新项目、复杂、先进(如国家、省市重点工程、新的项目、有争议的项目、仲裁)项目的要求、标书、合同的评审。
3.3 业务部部长:组织新项目、复杂、先进(如国家、省市重点工程、新的项目、有争议的项目、仲裁)项目的要求、标书、合同的评审。
3.4 委托资料室:负责常规的、简单的试验项目的评审。
4.程序4.1 合同的分类4.1.1 按繁简程度分:a)常规的、简单的检测项目合同(试验委托单);b)新的、复杂的、先进的检测项目合同。
4.1.2 按形式分:a)口头的要求或协议;b)书面的要求、合同(协议)。
4.2 评审的内容1. 检测价格是否合理;2.人员配置是否满足要求;3.设备配置是否满足要求;4.器具耗材是否满足要求;5.环境条件是否满足要求;6.人员能力是否满足要求;7.检测细则是否满足;8.原始记录表格是否满足;9.检测报告格式是否满足。
4.3 评审的实施4.3.1 评审时机:所有评审工作均应在要求、标书、合同承诺或签订以前完成。
4.3.2 评审方式a)对于在本公司检测能力范围内的常规的、简单的试验项目,由收样员对样品验收合格后,在试验委托单上签字认可即视为简单合同评审;b)对于在本公司检测能力范围内的日常检测项目及检测项目以外的技术服务项目,由董事长在“检测合同”上签字认可视为合同评审。
c)对于新的、复杂的、先进的或国家、省、市重点工程、有争议的工程、法院仲裁的工程项目的试验,由业务部部长组织、技术负责人主持,对此项目的要求、标书、合同进行评审,保留评审记录。
1.目的对影响检测质量的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实施有效控制,确保选择的服务和采购的供应品满足要求,以保证检测结果的质量。
2. 范围适用“采购服务”和“采购供应品”有重大影响的服务和供应品的选择、购买、验收、存储活动。
“采购服务”包括采购校准和计量检定服务;采购仪器设备、环境设施的设计生产制造安装维护保养等服务等。
“采购供应品”包括实验室所需仪器设备和消耗性材料。
3. 职责3.1董事长:负责批准“合格服务商/供应商名录”和采购文件。
3.2 综合管理室:负责组织对供应商的调查与评价;审核对供应商的评价结论;审核“合格服务商/供应商名录”上报董事长审批;负责编制采购文件,实施采购;组织对服务和供应品的验收、发放,并留有相应的记录。
3.3 检测室:负责编制服务和供应品的需用申请计划;4. 工作程序4.1 服务和供应品的识别4.1.1对检测质量有影响的服务和供应品、试剂、消耗材料包括:a)易耗品或易变质物质:如标准物质、化学试剂、玻璃器皿。
适用时,对其品名、规格、等级、生产日期、保质期、成分、包装、贮存、数量、合格证明等进行符合性检查或验证。
当某一品牌的物品验收的不合格率比较高时,应考虑更换该供应品的品牌。
b)设备:选择设备时应考虑满足检测或校准方法以及CNAS-CL01的相关要求;应单独保留主要设备的生产商记录;对于设备性能不能持续满足要求或不能提供良好售后服务的生产商,应考虑更换生产商。
c)选择校准服务、标准物质和参考标准时,应满足CNAS-CL06《测量结果的溯源性要求》。
d)仪器设备的搬运、安装、维修、保养、检定及计算机系统维护(包括软件、硬件);b)检测过程中所需的标准砂、基准水泥、油料、化学试剂、仪器等设备的零配件及其他消耗材料。
4.2 评价、选择4.2.1 评价内容a)服务或供货质量、信誉;b)交付进度、技术能力;c)履行合同情况;d)质量体系情况;e)货源是否稳定;f)价格是否合理;g)售后服务;h)包装运输质量;i)经营、生产的相关文件。
1.目的对抽样过程及影响因素实施控制。
抽取有代表性或实际需要的样品,以确保检测结果的科学性、有效性、公正性。
2.适用范围适用于抽样计划的制定、样品抽取作业过程的控制。
3.职责3.1 技术负责人:负责抽样计划的批准;组织监督员监督日常抽样工作的实施。
3.2抽样员:负责抽样计划的制定,按审批方案实施,确保其符合规定要求。
4.程序4.1抽样要求的确定本公司根据以下情况,实施抽样作业:a)法律、法规或强制性标准规定要求;b)产品标准、检测方法所要求的;c)客户委托要求。
4.2 抽样计划4.2.1 对于客户委托的抽样用按相应的规范进行,如规范规定不够详细时相关抽样员组织编制抽样计划,其内容可包括:a)抽样的方式(依据的标准与规范);b)抽样的数量;c)抽样、监督人员;d)现场环境条件要求;e)仪器设备的要求;f)封存、标识和运输的要求;g)交接验收的要求;h)留样的要求;I)记录的要求等。
4.2.2 当客户对文件规定的抽样程序有偏离,添加或删节的要求时,应评审其要求并与客户协商,将其要求详细记录,制定合理的抽样计划,相关文件(如抽样计划、报告)应予说明。
4.2.3 国家、行业标准、规范已对抽样程序做出明确规定的常规性项目,在征得客户同意情况下,可不编制抽样计划,直接按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执行,但需在相应的报告中标明依据的标准。
4.2.4 抽样员拟定的抽样计划应报技术负责人批准后实施。
4.3 现场抽样4.3.1 必要时,抽样人员应在抽样前获得经批准的抽样计划。
4.3.2 抽样现场环境条件应符合规定要求,确认符合抽样要求的情况下方可进行抽样的具体操作,并按要求直接检测或完成封样、标识工作,由抽样员填写抽样记录,注明样品编号、抽样日期、抽样人、委托方指定人员和监督见证人员的签字确认及必要时抽样地点的图示或其它等效方法等。
4.4 样品的运输4.4.1 对于需要封样的样品,由抽样人员运回公司,运输中应保证样品的完好、防止丢失和损坏。
1.目的
对分包方进行有效控制.确保检测分包方提供的结果满足客户要求。
2. 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检测项目分包的管理和控制。
3. 职责
3.1 质量负责人:签订检测分包合同。
3.2综合管理室:收集并保管检测分包方的有关资料,调查和评价分包的能力,选择分包方;负责检测分包的调查和评价工作;监督分包方的检测合作活动。
编制“合格分包分名录”并及时更新相关内容
4. 工作程序
4.1 检测分包的提出
4.1.1资质认定项目:资质认定的检测项目当出现下述情况时,公司将把部分检测工作分包给合格的分包方,因工作量、关键人员、设备设施、环境条件和技术能力等原因,需分包检验检测项目时,应分包给依法取得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并有能力完成分包项目的检验检测机构,具体分包的检验检测项目应当事先取得委托人书面同意,并在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中清晰标明分包情况。
检验检测机构应要求承担分包的检验检测机构提供合法的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并予以使用和保存。
产生分包的需求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1)“有能力的分包”指一个检验检测机构拟分包的项目是其已获得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的技术能力,但因工作量急增、关键人员暂缺、设备设施故障、环境状况变化等原因,暂时不满足检验检测条件而进行的分包。
分包应分包给获得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并有相应技术能力的另一检验检测机构,该检验检测机构可出具包含另一检验检测机构分包结果的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其报告或证书中应明确分包项目,并注明承担分包的另一检验检测机构的名称和资质认定许可编号。
2)“没有能力的分包”指一个检验检测机构拟分包的项目是其未获得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的技术能力,实施分包应分包给获得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并有相应技术能力的另一检验检测机构。
检验检测机构可将分包部分的检验检测数据、结果,由承担分包的另
一检验检测机构单独出具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不将另一检验检测机构的分包结果纳入自身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中。
若经客户许可,检验检测机构可将分包给另一检验检测机构的检验检测数据、结果纳入自身的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在其报告或证书中应明确标注分包项目,且注明自身无相应资质认定许可技术能力,并注明承担分包的另一检验检测机构的名称和资质认定许可编号。
4.1.2实验室认可项目:
a)工作量大;
b)样品量短期内过于集中;
c)设备出现不能及时排除的故障;
d);需要更多专业技术;
e)产品的个别参数暂时不具备检测能力;
4.1.3 根据本公司检测工作的实际需要,各检测室提出需分包的检测项目及数量。
4.2 分包方的评价与实施
4.2.1 评价的内容
a)分包方的资质等级;
b)分包方的检测能力;
c)分包方的人员状况;
d)分包方的仪器设备的状况;
e)分包方的保密情况;
f)分包方的设施环境条件;
g)分包方的检测价格;
h)质量体系的建立与保持情况等。
4.2.2调查、评价
a)综合管理室组织有关人员在选用分包方前,对拟选用的分包方进行调查、收集分包方的营业执照、资质等级证书及其他能力的证实材料,必要时对分包方进行质量体系审核;
b)由综合管理室组织评价,填写“分包方检测能力评审表”,经质量负责人审核后,交董事长批准后作为分包方选择的依据.
4.2.3 实施
a)综合管理室应将分包的情况以书面形式通知客户,并得到客户的同意方可分包。
b)综合管理室组织拟定分包协议书,由技术负责人审核后交董事长签字。
分包协议书中应明确分包项目、技术依据、质量要求、保密要求、双方的责、权、利等。
执行协议过程中,若分包方的条件发生变化,不能满足原协议的要求时,应及时中止协议,另选其他分包方。
将分包变动情况以书面形式通知客户,得到客户的准许;
4.3 评审
4.3.1.1每年底,综合管理室对本年度已选用的分包方就其服务、能力情况进行再评价并填写“分包方检测能力评审表”,对分包方中的不适宜的分包方进行必要的调整并及时更新“合格分包方名录”相关内容。
4.4 对客户的责任
4.4.1本公司对分包方的工作向客户负责,保证并证实分包方有能力完成分包任务,如果分包方的工作质量问题,给客户造成损失,应由本公司直接向客户负责进行赔偿,满足客户的要求。
由客户或法定管理机构指定分包方,本公司将不考虑任何责任的分担。
4.5 记录管理
4.5.1综合管理室负责收集并保管对检测分包方的调查、评价、监督等的有关记录。
由分包方完成的工作,应在相关记录中予以说明,并将分包方提供的数据记录连同原始记录一同存档。
4.5.2 检测室负责准备检测样品、综合管理室负责及时送达分包方、与分包方签订委托书及取回检测报告。
4.5.3检测室主任应对分包项目检测报告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进行校核,当怀疑分包方出具的数据有误或对分包方有投诉时,由综合管理室以书面方式通知分包方,并要求其书面答复。
4.5.4与分包方签订的委托书及分包方提供的检测报告应归档。
5.相关文件与表格
1、《文件控制程序》HHR/B17
2、分包方检测能力评审表HHR/B19-01
3、合格分包方名录HHR/B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