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与颠覆——论小说《园会》的空间意识
- 格式:pdf
- 大小:193.70 KB
- 文档页数:2
76颠覆与抑制中的自我塑造——《马丁·伊登》中的新历史主义解读胡娇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摘要:在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中,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立足于自己的经历和假想,刻画了一名成功的角色。
从新历史主义的两个方面:在抑制中的自我塑造和在颠覆中的自我塑造,通过分析男主角自我意识的构建,本论文从马丁伊登在社会中自我意识的形成来表现出自我与社会多种力量之间的妥协。
关键词:自我塑造;颠覆;抑制,马丁·伊登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文学代表,杰克·伦敦的作品十分多产,一生中有50多部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文学批评,政治文章,戏剧以及科幻小说等。
在“美国梦”的时代,他很幸运地从无到有般地取得成功。
在其作品中,他“发现如果不受控制,人性冲动的意义并且发现不论一个人是什么阶级或者遭受怎样痛苦的失败,都会承担人的能力的悲剧。
”[1]《马丁·伊登》被杰克·伦敦自认为是最好的一部作品,且很大程度地反应出自然主义的核心。
它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在它的第一部分主要根据伦敦的真实生活来写的,其他部分则为虚构。
在小说中,伊登跌宕起伏的生活也表现出伦敦自己的幻灭。
国内外的学者都已经对《马丁·伊登》不同角度地研究过,比如马丁的悲剧,主角的性格,通过马丁·伊登分析杰克·伦敦等等。
然而,鲜有人对这部作品更具体的方面进行研究,在这篇文章中,从新历史主义的颠覆和抑制理论,笔者通过对男主角自我的塑造来重建马丁的性格。
一、新历史主义背景及《马丁·伊登》主人公新历史主义随着一些论著发表而始于1979-1980年,尤其是文艺复新学者格林布拉特,其广义来说,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描述道:“历史主义是指我们与过去的关系和理解之后的纪念碑,古物及起源的可能性。
”[2]因此,在文学研究中的新历史主义,强调与文学过去之间的新关系。
“自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作为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要素,相当于柏拉图精神或是笛卡尔《方法论》中的思考实体本质‘我’。
86《园会》中意象运用与心理蜕变的暗合陈锦 赵攀 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园会》中充满着暗示性的意象,而这些意象又同主人公劳拉的心里蜕变过程又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意向研究基础,进一步阐述劳拉心理与道德的成长,从而完成入世的蜕变。
关键词:花园;树木;路;象征“内心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它与可见的现实生活一般,充满着复杂性与完整性,永远是我们值得探索的迷雾般的世界。
曼斯菲尔德异常敏感的内心世界以及生活体验为其提供了很好的生活素材。
这篇小说中,作者娴熟的运用一些典型但看似平常的意象,点明了女主人公劳拉的内心革命与自身认识世界的飞跃。
一、劳拉伊始的心灵温室—花园“无风,温暖,万里无云。
就像、偶尔在夏初的时候,只有蓝天被朦胧的浅金色烟霭笼罩。
园丁们黎明之时就已起身,修剪打理草坪,直到青青的草地和种着雏菊的深色平坦的玫瑰形花坛看起来都熠熠生辉。
至于玫瑰,你会情不自禁地觉得他们深谙只有玫瑰引人注目,只有玫瑰尽人皆知之道。
数百株的,确实是数百株玫瑰一夜之间随风而绽放,绿色的灌木丛被压得弯下了腰,仿佛是接受过天使的拜访。
”小说的开端便向我们勾勒出一幅安然,蕴涵诗意的富足花园的场景。
让读者们仿佛踏入了一个梦幻的世界,如人类最初始的心灵家园—伊甸园一般,有着上帝的温暖庇护,便可惬意的生活,亚当与夏娃在伊甸园中过着人类最朴素,不尝凡尘之忧的生活。
而此时的少女劳拉,生活在这个画地为牢的花园中,即身为中产阶级的父母所建造的这座人工花园中,过着不被那些母亲口中“粗鲁与卑微”的下层人们污染的“纯净与优雅”的翩然生活。
此时的劳拉完全如一张白纸般,思想上依然是最初那个不谙世事,人间疾苦的富裕家庭的小女孩形象,即使在某些方面她最本真的内心夹杂着一些背离本阶级的信条的想法,但是那些想法只是一瞬间的,不足以成形的模糊的,是需要后来的经历去支撑去打磨的,使这些微弱的想法固定在其本身的思想之中。
二、半成熟的印记—卡罗卡树、帽子、歌曲“在卡罗卡树对面。
2020-1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协合”在“颠覆”与“抑制”中突显———《米德尔马契》中女主人公多萝西亚的形象解析武芳(辽宁传媒学院,辽宁沈阳110136)摘要:本文试以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中的两个概念“颠覆”与“抑制”为理论基础,分析英国著名作家乔治?艾略特的后期小说《米德尔马契》中女主人公多萝西亚对男权社会所定义的传统意识形态的抗争与“颠覆”,以及始终没能脱离男权社会的束缚,最终被淹没在“抑制”其中。
而这种颠覆和抑制最终在“协合”中找到了平衡点。
关键词:多萝西亚;颠覆;抑制;协合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35-0133-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35.065一、引言新历史主义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其创立者是美国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外文系的斯蒂芬·格林布拉特教授。
新历史主义与旧历史主义不同,它主要强调文本的复杂性及其包容的复杂情感,而不在单一地关注于统治阶级的意志。
格林布拉特提出过两个重要的概念:“颠覆”与“抑制”。
颠覆是质疑代表统治秩序的社会意识形态,以此宣泄大众的不满;而抑制则是把这种颠覆性行为控制在社会许可的范围,使其无法达到实质性的结果。
“协合”是新历史主义提出的核心概念之一,新历史主义用这一术语来表明不同范围的主体在“社会能量”中所起的沟通、协调作用,作家是发挥这一作用的主体。
作家的作用是通过“协合”将各种“社会能量”变成统一的文本。
“协合”就是在颠覆与抑制两种社会动态关系中得以实现。
乔治·艾略特是英国著名的代表作家,他的后期作品《米德尔马契》自其出版,就被公认为英国伟大小说之一。
它描绘了英国中部米德尔马契小镇的乡村生活,揭示了复杂的社会生活及历史变迁,并对其所处的历史、时代及政治性问题做出了严肃的思考。
这一特点正好与新历史主义的批评观点相吻合。
新历史主义的颠覆与抑制摘要: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文艺复兴文学批评领域,它汲取新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解构主义等批评流派的先进营养,形成一系列独特的、属于“文化诗学”范畴的研究方法。
对此,笔者将以《亮剑》为例,撷取新历史主义中“颠覆”与“抑制”这两个关键词展开论述。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颠覆;抑制新历史主义产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这一批评由斯蒂芬·格林布拉特教授提出,他研究的领域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当时文艺复兴文学研究在学界及理论批评界并不占主流,但格林布拉特的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一经提出即产生广泛影响且声望日隆。
与传统的文学批评者不同,格林布拉特、蒙特罗斯、海登·怀特等新历史主义者认为,社会历史语境对于理解文学作品是不可或缺的,他们从那些布道词、司法文书、私人日记、域外游记等人们习焉不察的非文学文献中爬梳出历史留下的蛛丝马迹,从而将论者的视角吸引到产生文学文本的历史语境中,力图重现产生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原生态,在文学文本与其他非文学文献的互动中,追寻和重构文学文本的意义。
一、格林布拉特在《看不见的子弹》一文中曾提出两个颇具政治化的概念:“颠覆”、“抑制”。
格氏用这两个概念形容莎士比亚的剧作《亨利四世》中哈尔王的统治手段。
他认为,“颠覆”是指对代表统治秩序的社会意识形态的颠覆,而“抑制”则是对这种颠覆力量的抑制,统治者允许并鼓励颠覆和抑制同时存在,通过适当地刺激普通大众对现存统治秩序的颠覆,在不危及统治阶级的实质利益和不改变统治关系的基础上,使普通大众的不满得以宣泄,从而达到对真正有破坏力的颠覆给予安全抑制的目的。
都梁的长篇小说《亮剑》自1999年底问世以来,受到社会各界好评,到2006年10月,小说印刷23次,印数达40余万册,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一度在各大电视台热播,受众激增,甚至出现电视剧在几年内再次重拍的情况。
作者在书的封底留言:咱老百姓看书,没有别的要求,故事好看就行……我写出的故事,要能得到您的认可,我就知足了。
《园会》中意象运用与心理蜕变的暗合作者:陈锦赵攀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05期摘要: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园会》中充满着暗示性的意象,而这些意象又同主人公劳拉的心里蜕变过程又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意向研究基础,进一步阐述劳拉心理与道德的成长,从而完成入世的蜕变。
关键词:花园;树木;路;象征“内心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它与可见的现实生活一般,充满着复杂性与完整性,永远是我们值得探索的迷雾般的世界。
曼斯菲尔德异常敏感的内心世界以及生活体验为其提供了很好的生活素材。
这篇小说中,作者娴熟的运用一些典型但看似平常的意象,点明了女主人公劳拉的内心革命与自身认识世界的飞跃。
一、劳拉伊始的心灵温室—花园“无风,温暖,万里无云。
就像、偶尔在夏初的时候,只有蓝天被朦胧的浅金色烟霭笼罩。
园丁们黎明之时就已起身,修剪打理草坪,直到青青的草地和种着雏菊的深色平坦的玫瑰形花坛看起来都熠熠生辉。
至于玫瑰,你会情不自禁地觉得他们深谙只有玫瑰引人注目,只有玫瑰尽人皆知之道。
数百株的,确实是数百株玫瑰一夜之间随风而绽放,绿色的灌木丛被压得弯下了腰,仿佛是接受过天使的拜访。
”小说的开端便向我们勾勒出一幅安然,蕴涵诗意的富足花园的场景。
让读者们仿佛踏入了一个梦幻的世界,如人类最初始的心灵家园—伊甸园一般,有着上帝的温暖庇护,便可惬意的生活,亚当与夏娃在伊甸园中过着人类最朴素,不尝凡尘之忧的生活。
而此时的少女劳拉,生活在这个画地为牢的花园中,即身为中产阶级的父母所建造的这座人工花园中,过着不被那些母亲口中“粗鲁与卑微”的下层人们污染的“纯净与优雅”的翩然生活。
此时的劳拉完全如一张白纸般,思想上依然是最初那个不谙世事,人间疾苦的富裕家庭的小女孩形象,即使在某些方面她最本真的内心夹杂着一些背离本阶级的信条的想法,但是那些想法只是一瞬间的,不足以成形的模糊的,是需要后来的经历去支撑去打磨的,使这些微弱的想法固定在其本身的思想之中。
《园会》象征主义分析作者:赵婷婷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35期摘要:《园会》是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杰出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著名短篇小说之一。
在这一短篇小说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象征逐步反映主题。
同时,正是由于这些象征的运用进而加深了文章的意义。
本文旨在探究《园会》中象征的运用,从而揭示阶级分化这一主题。
关键词:《园会》;象征;阶级分化[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5-0-011.导入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英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
她的短篇小说在英国短篇小说史乃至世界短篇小说史上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常耀信 364)。
曼斯菲尔德的创作生涯充斥着孤独寂寞和异化的辛酸,而这恰好也为她刻画中产阶级的婚姻家庭关系提供了源泉。
她的短篇小说以意识流的写作手法著称。
正如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一样,曼斯菲尔德擅于在人物的活动中展现事件本身和人物的变化。
曼斯菲尔德的生活体验和敏感的心态为其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在她的名篇《园会》中,大量象征手法的运用,反映了主题也加深了读者的理解。
2.象征主义在《园会》中的体现象征是意义的延伸。
简而言之,象征是借助一个对象来表述其他抽象的概念或感觉。
在写作中,象征手法就是为描述事物的本身提供更丰富的意义。
作为一个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描述事件的有效手段,象征主义在文学中经常使用。
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可以创造绝佳的文学意境,也能很好地融合哲学思想,更好地丰富文学内涵。
“当一个意象(或一个事件或其他离散项)在意义超出其客观的自我,它就具有了象征意义”(Guerin 86)。
意象和隐喻可以极大地丰富文学意义和内涵,象征手法更好地深化了主题。
具体而言,使用象征手法可以使这个故事更加有趣和富有意义。
文学描述的通常是简单和普通的事物,借助于象征手法,读者可以找到深刻的东西。
例如,白天到黑夜的转换,,或者春天到冬天的过渡,可以象征着从善到恶;一朵花可以象征着青春和美丽。
作者: 韩素敏
作者机构: 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出版物刊名: 文教资料
页码: 30-32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8期
主题词: 乔治·艾略特;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新历史主义;“颠覆”“抑制”
摘要:“颠覆”和“抑制”是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中的两个相对的关键词。
本文从新历史主义的视角重新解读乔治·艾略特的长篇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坊》。
“颠覆”本是指对代表统治秩序的社会意识形态的颠覆.而“抑制”则是对这种颠覆力量的抑制。
在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作者通过对麦琪叛逆性格和行为的详尽描写.展现了她对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的宗教、阶级压迫、男权社会等社会问题的一种颠覆力量:同时艾略特过度强调义务、良心、职责。
又带来了主人公的自我抑制。
“颠覆”与“抑制”两种社会功能相互制约并相互促讲其同引导了历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