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穿孔的影像学诊断
- 格式:docx
- 大小:11.33 KB
- 文档页数:2
胃肠穿孔1.胃肠穿孔(gastrointestinal perforation)多继发于溃疡、炎症、外伤或癌肿。
2.突发刀割样剧烈腹痛,呈持续性,迅速波及全腹,如在炎症基础上发生穿孔,则原来的腹痛可能突然加重,范围迅速扩大;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一般多为全腹压痛、反跳痛和腹肌紧张;常伴有休克;腹部移动性浊音可阳性;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肠鸣音消失。
3.X线检查约有80%患者可在膈下见到半月形的游离气体影,必要时可行诊断性腹腔穿刺辅助诊断。
4.疑似胃肠穿孔的患者应进抢救室,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并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路,迅速评估患者病情。
5.若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肢体发冷、脉搏细速等休克症状,应积极抗休克治疗。
6.无紧急手术指征者可行非手术治疗,并动态观察患者症状和体征的变化。
7.有明确紧急手术指征或非手术治疗无好转甚或加重者,应及时行手术治疗。
消化道穿孔诊断流程病历摘要患者男性,46岁,因“上腹突发剧烈疼痛,伴有恶心、呕吐2小时”急诊就诊。
既往2年前患者开始出现嗳气、反酸伴周期性上腹部疼痛症状,腹痛多发生于饭后1个小时左右,持续1~2小时可自行缓解。
查体:T 37.1℃,P 105次/分,R 23次/分,BP 147/85mmHg,意识清,痛苦面容,屈曲位,出汗较多。
腹肌较紧张,压痛、反跳痛存在,肝浊音界消失,肠鸣音消失,心肺(-)。
【问题1】如何评估该患者病情?可能的疾病是什么?思路1:患者目前生命体征尚平稳,意识清楚,改良的早期预警评分(MEWS)3分,但患者腹痛明显,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存在,不排除危重病存在的可能。
应留院观察,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吸氧,建立静脉通路,做心电图,测指尖血糖。
思路2:患者既往有胃肠道症状,虽未明确诊断,但临床表现符合溃疡病的症状,此次查体有腹膜炎体征,应警惕胃肠穿孔的可能,但也要与引起急性腹痛的其他疾病相鉴别。
需要通过辅助检查来明确。
【问题2】下一步需要做何检查明确诊断?全血细胞计数;肝肾功能,血生化,血淀粉酶;凝血功能(PT/APTT)+D-二聚体;腹部平片;必要时腹部B超或CT。
消化道穿孔的X线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消化道穿孔的X线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
方法胃肠道穿孔患者100例常规X线摄腹部立位片进行检查。
结果:确诊78例,21例通过CT检查确诊,1例通过外科手术确诊。
结论通过放射线检查大部分可以对胃肠道穿孔作出诊断,对部分无X线征象的患者,可行CT检查确诊,对于临床症状明显,X线征象不确切的患者,应进行短期复查。
【关键词】胃肠道穿孔;X线摄片检查消化道穿孔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主要检查方法为普通X线摄片。
胃肠道穿孔常继发于胃肠道溃疡、肿瘤、炎症和外伤等,以胃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的胃肠道穿孔多见,男性较多,以40—50岁之间为多发年龄,多以腹痛、腹胀、呕吐为主要症状。
由于消化道穿孔起病急,症状剧烈,因此,临床对于消化道穿孔进行及时有效地诊断和治疗十分关键。
普通X线摄片可以检查消化道穿孔的存在,但不能确定穿孔的原因和部位,CT一般能明确穿孔的部位,作出正确的诊断。
本文收集我院2014.1—2016.1年共100例经手术证实的胃肠道穿孔病例进行整理分析,目的在于提高普通X线检查诊断胃肠道穿孔的水平,以及对部分不能明确诊断的分析,提高对急诊消化道穿孔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100例全部经过放射线常规检查,男75例,女25例,年龄16—86岁。
溃疡引起穿孔89例,外伤引起穿孔8例,其他原因引起的胃肠道穿孔3例。
发病时间来我院就诊最早2小时—3天。
放射线检查发现膈下新月形气体影78例,其余22例未发现膈下新月形气体,普通X摄片不能明确诊断,而做CT扫描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一例不典型病例,通过剖腹探查确诊。
2 结果胃肠道穿孔患者一般是气体、液体外漏导致腹腔内游离气体存留,或肠道功能紊乱而至腹内异常影像。
普通X线摄片在立位时可以看到双侧膈下新月形或腹腔内圆弧形孤立气体影,周围无肠管影相邻,结合临床表现即可快速准确诊断消化道穿孔,多发小气液平面等肠道功能异常的影像表现也可辅助确诊消化道穿孔。
医学影像学: 胃肠道穿孔的影像学表现知识胃肠道穿孔常继发于溃疡、创伤破裂、炎症及肿瘤, 其中胃十二指肠溃疡为穿孔最常见的原因。
我们总结胃肠道穿孔的影像学表现知识, 内容如下:【影像学表现】X线检查:X线腹部平片出现气腹后首先应排除非胃肠。
还应注意虽然穿孔但无气腹。
在X线检查中, 以游离气腹最重要。
应注意几种情况:①胃、十二指肠球部及结肠, 正常时可以有气体, 因此穿孔后大都有游离气腹征象;②小肠及阑尾, 正常时一般无气体, 穿孔后很少有游离气腹征象;③胃后壁溃疡穿孑L, 胃内气体可进入小网膜囊, 如网膜孑L不通畅, 气体则局限在网膜囊内, 立位照片于中腹显示气腔或气液腔, 即网膜囊上隐窝充气, 而气体并不进入大腹腔;④腹膜间位或腹膜后空腔器官向腹膜后间隙穿孔, 气体进入肾旁前间隙, 还可进入腹膜后其他间隙, 出现腹膜后间隙充气征象, 而腹腔内并无游离气体。
因此, 没有游离气腹征象并不能排除胃肠道穿孔。
腹腔内积液及气液征象:是胃肠穿孔后, 胃肠内容物进入腹腔引起的化学性和细菌性腹膜炎征象, 还可使相邻胁腹脂线变模糊、肠曲反应性淤积、肠麻痹等征象。
腹腔脓肿征象:局限性腹膜炎可形成腹腔脓肿, 多位于腹腔间隙或隐窝中, 常以腹壁、器官及韧带形成脓腔壁。
主要X线表现:①可见气液空腔或气泡征象;②脓腔无气体时, 表现车欠l组织肿块影;③脓肿相邻器官受压移位;④脓肿周围炎性浸润, 相邻脂肪线增宽、密度增高或消失;⑤炎症扩散, 相关间隙、隐窝因脓液引流而形成新的脓肿, 因此有时可见多发脓肿征象;⑥上腹腔淋巴炎性引流, 可出现胸腔积液、肺底炎症及小叶肺不张等;⑦膈下脓肿出现压迫膈、肝等征象。
结肠旁脓肿位于结肠旁沟时, 结肠旁沟增宽, 邻近结肠受压移位。
盆腔脓肿常使相邻盆壁脂肪线发生改变, 直肠受压向对侧移位。
CT检查:胃肠穿孔后腹腔积液, CT检查可确认积液以及积液的部位和量, 特别是能显示少量积液。
如横结肠系膜上方的腹腔积液最初位于肝后下间隙内, 居肝右叶后内侧与右肾之间, 是横结肠系膜上方腹腔最低处, 表现为围绕肝右叶后内缘的水样密度。
消化道穿孔的影像诊断研究作者:候新民来源:《中外医疗》 2012年第27期候新民鹰潭市一八四医院影像科,江西鹰潭 335000[摘要] 目的探讨患者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消化道穿孔时的影响。
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2月到该院进行消化道穿孔影像诊断的56例患者,对其进行放射线常规检查。
结果消化道穿孔的患者一般是由于胃肠道穿孔引起的气体进入腹腔里的异常影像,X光检查可以看到因为腹腔内气体而产生的月牙状透亮线或者是腹腔内圆弧形气体的阴影,再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况而作出诊断。
结论上消化道穿孔是比较常见的临床并发症,使用普通放射线和CT扫描相结合的检查来诊断患者的病情,能够提高消化道穿孔的诊断率和准确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消化道;胃肠道;穿孔;影像诊断[中图分类号] R81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2)09(c)-0029-02消化道穿孔常继发于胃肠道的溃疡,肿瘤,炎症和外伤等,是一种并发症,一般有明确的病史。
此病以40~50岁之间男性居多,以腹痛、腹胀、呕吐为主要发病症状,患者体检时有表情痛苦,强迫性卧位不敢翻动,全腹有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表现。
胃肠道穿孔的诊断除根据临床表现外,绝大多数需要依靠影像学检查。
虽然通过X线表现可观察到腹膜内游离气体证实穿孔的存在,但不能确定原因和部位,加之若膈下游离气体过少,摄片条件不恰当和患者不配合等原因,使得X线片对消化道穿孔的诊断明显不如CT。
笔者就2008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至该院进行消化道穿孔手术的56例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了分析总结,以期提高此病的影像诊断水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在该院进行消化道穿孔影像诊断的56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均在13~75岁之间。
这56例患者有50例为溃疡引发的消化道穿孔,有5例是外伤引发的消化道穿孔,有1例是其他原因引发的消化道穿孔。
胃肠道穿孔的影像学诊断
胃肠道穿孔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临床上常常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以诊断和鉴别
诊断。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胃肠道穿孔的常见影像学检查方法及其优缺点,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X线检查
X线检查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适用于胃肠道穿孔的初步诊断。
在X线检查中,常常使用胃肠钡餐或空气钡剂造影的方式进行,可以观察到
钡剂从穿孔处渗出的情况。
X线检查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无创伤以及适用于大多数胃肠道穿孔的初步
诊断。
但是,X线检查的缺点也十分明显,其中最为重要的是X线检查无法确定
穿孔部位以及识别炎症或肿瘤等其他结构的存在。
另外,X线检查还不够灵敏,很难查到微小的穿孔以及穿孔周围的炎症或肿瘤等。
因此,X线检查只能作为胃肠道穿孔的初步筛查,并需要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
进行综合诊断。
CT检查
CT检查是胃肠道穿孔诊断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可用于定位和评估穿孔处并评
估肠道外的病变。
而且,随着CT技术的不断进步,CT检查对于胃肠道穿孔的诊
断和鉴别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不断提高。
CT检查的优点主要在于可以清晰地显示穿孔部位,病变范围的大小及形状、
穿孔的大小等。
CT检查对腹部器官胃肠道、腹膜等图像清晰,可以同时观察到穿
孔点所在的结构和距离,从而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另外,CT检查还能标志是否
存在共存病变或其他并发症。
CT检查的缺点主要在于较高的辐射量以及费用较高。
另外,对于急性胃肠道
穿孔的检查不能延迟,一旦检查条件不成熟或者患者体验不到位容易出现假性阴性。
MRI检查
MRI检查也是胃肠道穿孔的一种有效检查方法,但是受到MRI检查的特殊性质,这种技术并不是所有机构都能够提供。
MRI检查的优点在于操作非常安全、无创害,避免了X射线辐射;此外,在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和对比度方面,MRI显示器器优于CT,可以更明确地显示穿孔
点周围的炎症区域。
MRI检查的缺点主要在于费用高昂,以及不能对部分患者适用。
在实践中,MRI检查通常仅用于胃肠道穿孔的综合诊断或建议病情严重的患者进行检查。
胃肠道穿孔的综合诊断
对于疑似胃肠道穿孔患者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和多种影像
学检查手段,综合诊断并排除其他胃肠道疾病。
有兴趣的医生可以参考以下综合诊断方案:
1.对于怀疑胃肠道穿孔患者,应当进行X线检查以了解回肠静间(以下
简称GIP)内是否有钡影,确定胃肠道穿孔的位置以及穿孔范围。
2.对于X线的检查结果,要进一步做CT扫描以明确胃肠道穿孔的大小、
形状及其周围的炎症情况,以及其他结构的病变情况。
3.可以考虑使用MRI检查以明确穿孔点周围的炎症等细节形成更清晰
的图像,同时对其他结构的病变提供更准确的定位和评估。
4.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进行综合诊断和鉴别诊断,以排除一些
其他可能的病变,如肿瘤、结肠炎等。
结论
胃肠道穿孔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疾病,影像学检查在胃肠道穿孔的诊断和鉴别诊
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X线检查、CT检查和MRI检查是目前常见的三种影像学检
查手段,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以确定最佳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