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穿孔的影像学诊断参考模板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5
E诊断:胃肠道穿孔X线腹平片病例影像诊断分析
【病史临床】男性,51岁,既往有胃溃疡病史,腹痛3天并加重1天,呈剧烈刀割样疼痛,并迅速蔓延至全腹,无向它处放射,伴恶心、呕吐,WBC:18.6 G/L。
【影像图片】
【影像表现】双侧膈下见少量新月状透光游离气体影,边界清楚,其上缘可清晰显示厚度均匀的膈肌,下缘可见脏器正常的轮廓。
小肠未见积气、气液平。
双肾区、输尿管区未见明显阳性结石影。
腰椎骨质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病理:符合急性胃穿孔送检胃组织部分粘膜上皮坏死脱落,粘膜下较多瘢痕组织形成,伴灶片状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浆膜层组织可见局灶性坏死。
【鉴别诊断】腹膜腔产气杆菌感染;人工气腹术后积气
【讨论】胃肠道穿孔是胃肠道溃疡、肿瘤、炎症或外伤等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尤以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最为常见。
临床上常表现为突发性剧烈腹痛。
腹部透视及立位腹部平片典型征象为膈下游离气体,表现为双侧膈下线条状或新月状透亮影,边界清楚,其上缘为光滑整齐的膈肌,下缘分别为肝、脾上缘。
大量气腹时可见双膈位置升高,内脏下移,
有时衬托出肝、脾、胃等脏器的外形轮廓。
腹部平片见膈下游离气体是胃肠穿孔的特征性影像表现,一般可明确诊断。
但临床考虑胃肠穿孔而腹部平片阴性者不能排除穿孔。
有文献报道CT可早期发现少量积气的胃肠穿孔,表现为剑突下隐窝、肝上间隙积气等。
胃肠道穿孔还需与腹膜腔产气杆菌感染及人工气腹术后等积气鉴别。
胃肠道穿孔X线诊断胃肠道穿孔为常见的急腹症,其病情急迫,诊断急不容缓,只有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才能及时抢救病人的生命。
X线检查在诊断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X线观察腹腔内游离空气,藉以诊断胃肠道穿孔,这一征象多年来已为众所熟知,并普遍应用,使之具有决定性的诊断意义。
1 病因胃肠道穿孔一般有下列几种:(1)胃和十二指肠球部消化性溃疡穿孔:溃疡糜烂经胃壁或十二指肠壁穿通至腹腔内。
穿孔系消化性溃疡的严重的并发症。
(2)胃癌穿孔:溃疡型胃癌可溃破胃壁,发生穿孔。
(3)自发性胃穿孔:少见,可发生新生儿或成人。
死亡率极高。
穿孔发生的病因可能为:①胃壁肌层先天性缺损;②插入胃管所致的直接性外伤或由于分娩的间接性外伤;③过饮暴食;④吞服较大量的苏打之后;⑤继发于胃冠状静脉栓塞;⑥胃出血伴剧烈的呕吐。
(4)肠穿孔:可发生于小肠或结肠内,病因有溃疡、新生物、外伤、寄生虫、憩室、伤寒等。
(5)阑尾穿孔:急性阑尾炎其管腔阻塞者,管壁易于坏死、穿孔。
2 X线检查方法一般采用透视或摄片,必要时尚可施行碘液造影检查。
检查时尽可能不要多移动病员,以免增加病员的痛苦。
检查方法力求简单、快速,但必须能协助临床解决诊断问题。
2.1 透视在常规X线检查中,首先采用透视方法。
病员根据不同病情可取直立位,坐位或头侧抬高的半卧位。
首先调节萤光屏上X线所见范围集中于横膈部分,使X线呈垂直方向穿越横膈,这样可以正确地观察横膈的位置、外形、运动以及膈下区域有无游离空气存在。
设备条件许可者,对危重病员也可行仰卧水平位或左侧卧水平位透视,易于发现少量游离液体。
胸部改变,常可为胃肠道穿孔的并发症;并观看心脏的外形和大小,有无异常改变。
2.2 摄片在透视下不能肯定诊断者,应考虑摄片。
有时腹腔内微量游离气体不能在透视上见之,而可显示于X线片上,得以增加气腹征象的阳性率。
此外,在腹部都平片尚可清晰地显示其他X线征象,如腹腔内积液、反射性肠郁积、肠梗阻等,更有利于X线诊断和鉴别诊断。
胃肠道穿孔的影像学诊断胃肠道穿孔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临床上常常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以诊断和鉴别诊断。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胃肠道穿孔的常见影像学检查方法及其优缺点,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X线检查X线检查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适用于胃肠道穿孔的初步诊断。
在X线检查中,常常使用胃肠钡餐或空气钡剂造影的方式进行,可以观察到钡剂从穿孔处渗出的情况。
X线检查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无创伤以及适用于大多数胃肠道穿孔的初步诊断。
但是,X线检查的缺点也十分明显,其中最为重要的是X线检查无法确定穿孔部位以及识别炎症或肿瘤等其他结构的存在。
另外,X线检查还不够灵敏,很难查到微小的穿孔以及穿孔周围的炎症或肿瘤等。
因此,X线检查只能作为胃肠道穿孔的初步筛查,并需要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诊断。
CT检查CT检查是胃肠道穿孔诊断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可用于定位和评估穿孔处并评估肠道外的病变。
而且,随着CT技术的不断进步,CT检查对于胃肠道穿孔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不断提高。
CT检查的优点主要在于可以清晰地显示穿孔部位,病变范围的大小及形状、穿孔的大小等。
CT检查对腹部器官胃肠道、腹膜等图像清晰,可以同时观察到穿孔点所在的结构和距离,从而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另外,CT检查还能标志是否存在共存病变或其他并发症。
CT检查的缺点主要在于较高的辐射量以及费用较高。
另外,对于急性胃肠道穿孔的检查不能延迟,一旦检查条件不成熟或者患者体验不到位容易出现假性阴性。
MRI检查MRI检查也是胃肠道穿孔的一种有效检查方法,但是受到MRI检查的特殊性质,这种技术并不是所有机构都能够提供。
MRI检查的优点在于操作非常安全、无创害,避免了X射线辐射;此外,在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和对比度方面,MRI显示器器优于CT,可以更明确地显示穿孔点周围的炎症区域。
MRI检查的缺点主要在于费用高昂,以及不能对部分患者适用。
在实践中,MRI检查通常仅用于胃肠道穿孔的综合诊断或建议病情严重的患者进行检查。
胃穿孔的病历:说一次手术,难忘的经历患者信息:男,45岁,农民主诉:腹痛、呕吐、恶心、腹泻五天。
入院检查:腹部X线检查显示胃肠穿孔诊断:急性化脓性胃穿孔治疗过程:当患者被推进手术室时,他的状况非常危险,他的腹部已经严重腹水和热痛,他的呼吸变得急促和浅短。
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最初选择行胃部“四孔”手术,但后来发现胃部穿孔已经非常严重,需要在胃部做全层修复。
手术的整个过程非常紧张和充满风险。
在手术开始前,麻醉师对患者进行了全身麻醉,以确保患者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都处于昏迷状态。
随后,医生开始进行手术。
手术开始时,医生用钳子将穿孔处拉下,并检查穿孔的大小和位置。
随后,医生将任何撕裂的胃部腺组织切除掉,并用特殊的缝合线将胃部完全缝合。
手术过程中,由于穿孔较大,医生换了几个不同长度的缝合针才完成了胃部吻合。
整个手术过程持续了两个小时,医生们在手术期间付出了全部的心血,最终成功完成这一重大手术。
术后护理:术后的监护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在麻醉效果退去后,患者需要紧密观察,因为手术后的风险仍然很大。
患者的呼吸、血压和体温都需要每隔一段时间进行测量,确保患者的身体各项指标都在安全范围内。
医生采用消炎和止疼药物进行治疗,以减少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觉。
恢复过程:手术后,患者需要病床上静卧数天,直到身体稳定后才能下床活动。
在休息期间,医生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患者的饮食配方。
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身体逐渐恢复,疼痛感逐渐减少。
在医生的安排下进行了多次进展复查,恢复良好后出院。
结论:胃穿孔是一种严重危及患者生命的疾病。
本例患者病因复杂,穿孔部位较深,手术风险很大,但出色的手术团队和高超的医学技术最终实现了完美的手术治疗。
在手术后,患者需要接受正确的护理和恢复计划,以确保身体能够尽快恢复。
通过本例病历,让我们更加重视自身健康,注意饮食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胃穿孔等严重疾病的发生。
同时,也要高度赞扬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无私奉献、救死扶伤、医术高超的精神,为患者提供可靠的医疗保障。
急腹症影像诊断——胃肠道穿孔
溃疡性穿孔
溃疡性穿孔
患者男性,43 岁,酒后突发腹痛 3 小时。
体检: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
CT 平扫示右膈下游离气体(箭),腹主动脉及腔静脉旁亦可见气体
诊断要点
①多见于成人,常继发于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
②临床多表现为突发腹痛,体格检查可见腹部肌紧张、压痛、反跳痛等腹膜炎征象。
③立位腹部平片典型表现为膈下游离气体。
但下消化道,特别是小肠穿孔,因多无膈下游离气体,使得其诊断较为困难。
肠梗阻、继发肠壁缺血坏死、穿孔
肠梗阻继发肠壁缺血坏死、穿孔
患者女性,33 岁,产后腹痛、腹胀,伴消化道出血 6 小时入院。
CT 示肠腔扩张,内有高密度液体,且可见气液平面(箭),系膜混浊、渗液,且可见肠系膜、肠壁内少许气泡
诊断要点
①肠腔内高密度液体、肠壁水肿、系膜混浊是肠壁缺血、肠腔内出血表现。
②腹腔内游离气体,量少时特别注意观察有无系膜或肠壁间积气。
肿瘤性穿孔
结肠癌破裂穿孔,继发腹膜炎
患者女性,85 岁,突发腹痛 1 天。
体检:左下腹压痛明显,伴反跳痛。
CT 显示肠梗阻表现,在梗阻端见软组织肿块、肠腔狭窄、肠壁增厚,增强后有异常强化,邻近腹腔内可见游离气体,近段肠管扩张、
积气,可有气液平面,远端肠管萎陷。
浆膜受侵时,表现为浆膜面不光滑,可有条索样致密影,系膜淋巴结可肿大
诊断要点
①多见于中老年患者
②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腹泻、黑便或黏液血便等
③ CT显示梗阻点肠道占位征象,穿孔区域系膜、网膜混浊,且可见壁外积气。
胃肠道造影透视X线诊断报告模版※※打造影像人自己的医学影像平台※※◎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知识成为一种内涵◎让专业成为一种交流◎让我们成为一世朋友※※※※※※※※※※※※※※※※※※※※※结肠各段未见异常检查方法:气钡双重造影;常规胸腹透视:未见异常;插管顺利,无任何不适,钡剂依次充盈直肠至横结肠中段停止灌钡,再灌入适量气体;转动体位,使钡剂均匀涂布于各结肠段;各结肠段充盈良好,肠壁光整,结肠袋明显,未见明确狭窄、扩张现象,未见明确充盈缺损影;柔软度、移动度良好,舒缩功能未见异常;无压痛及激惹现象;排钡后粘膜相:粘膜皱襞排列规则,未见明确增粗、增多及紊乱现象,未见明确龛影;其他:未见异常。
食道吞钡棉检查未见明确异常检查方法:食道钡棉检查:钡流通畅,未见明确狭窄、扩张现象;未见钡棉在食道各段停留;粘膜皱襞排列规则,未见明确增粗、紊乱、中断现象;未见明确龛影及充盈缺损影;管壁光整,柔软,舒缩功能良好;其它:未见异常。
胃底-贲门癌胸腹透视:正常吞钡后钡剂在食管下端受阻,通过缓慢,在贲门处有分叉现象。
食管下端环行狭窄,可见一环行充盈缺损,胃底处胃壁增厚,可见不规则充盈缺损形成。
胃体也可见一约5*2CM大小的充盈缺损。
食管下端、胃底和胃体处均可见粘膜皱襞破坏表现。
贲门失弛缓症检查方法:常规钡透;常规胸透:两肺野未见明确异常影,心膈未见异常;食道吞钡:钡流至贲门处受阻,钡剂呈窄条状通过,钡头在贲门处呈'鸟嘴样'改变,整条食管扩张明显;粘膜皱襞排列规则,未见明确增粗、紊乱、中断现象;未见明确龛影及充盈缺损影;管壁光整。
胃部分切除术后改变。
原诊“胃部分切除术后”现复查:检查方法:常规钡透;常规胸透:两肺野未见明确异常影,心膈未见异常;食道吞钡:钡流通畅,未见明确狭窄、扩张现象;粘膜皱襞排列规则,未见明确增粗、紊乱、中断现象;未见明确龛影及充盈缺损影;管壁光整,柔软,舒缩功能良好;残胃:胃被切除约2/3,呈“毕罗氏Ⅱ式”吻合;吻合口大小约2.0cm,钡剂通过良好;残胃及输入、输出肠襻钡剂通过良好,未见明确狭窄、扩张现象;粘膜皱襞排列良好,未见明确龛影及充盈缺损影;残胃及输入、输出肠襻胃肠壁光整,柔软度、移动度良好;其它:未见异常。
胃穿孔的影像学诊断胃穿孔的影像学诊断1. 腹部X线片腹部X线片是最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它可以快速、便捷地显示腹部内部的情况。
在胃穿孔的诊断中,腹部X线片可以显示胃壁的气体积聚、膈下游离空气、液气平面等特征。
腹部X线片在胃穿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面相对较低,尤其对于早期胃穿孔的诊断效果较差。
2. 腹部CT扫描腹部CT扫描是一种高度准确、敏感性较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通过腹部CT扫描,医生可以观察到胃壁的穿孔点、胃部腹腔游离气体和液体以及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等。
腹部CT扫描可以提供更为清晰和详细的影像,帮助医生确定胃穿孔的位置、大小和严重程度。
但腹部CT扫描需要较长的扫描时间和一定的辐射暴露,对于某些特定人群可能不适用。
3. 结束性超声检查结束性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方法,可以通过检查器械经食道、胃、十二指肠等内镜组织来观察胃穿孔的情况。
结束性超声检查可以提供实时的影像,直接观察胃穿孔的位置、形状和周围组织的情况。
结束性超声检查对于胃穿孔的诊断在操作上较为复杂,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操作。
4. 手术探查手术探查是一种直接观察和诊断胃穿孔的方法,通常在其他影像学检查无法清楚显示的情况下进行。
手术探查可以清楚地观察到胃壁的穿孔点、腹腔内的积液和游离气体等特征,帮助医生确定胃穿孔的具体情况。
手术探查作为一种创伤性的检查方法,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
在胃穿孔的影像学诊断中,腹部CT扫描是目前最为常用和准确的方法,可以提供更为清晰和详细的影像,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但在实际应用中,医生需要根据具体病情和患者的身体状况,综合利用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以达到最佳的诊断效果。
医学影像学: 胃肠道穿孔的影像学表现知识胃肠道穿孔常继发于溃疡、创伤破裂、炎症及肿瘤, 其中胃十二指肠溃疡为穿孔最常见的原因。
我们总结胃肠道穿孔的影像学表现知识, 内容如下:【影像学表现】X线检查:X线腹部平片出现气腹后首先应排除非胃肠。
还应注意虽然穿孔但无气腹。
在X线检查中, 以游离气腹最重要。
应注意几种情况:①胃、十二指肠球部及结肠, 正常时可以有气体, 因此穿孔后大都有游离气腹征象;②小肠及阑尾, 正常时一般无气体, 穿孔后很少有游离气腹征象;③胃后壁溃疡穿孑L, 胃内气体可进入小网膜囊, 如网膜孑L不通畅, 气体则局限在网膜囊内, 立位照片于中腹显示气腔或气液腔, 即网膜囊上隐窝充气, 而气体并不进入大腹腔;④腹膜间位或腹膜后空腔器官向腹膜后间隙穿孔, 气体进入肾旁前间隙, 还可进入腹膜后其他间隙, 出现腹膜后间隙充气征象, 而腹腔内并无游离气体。
因此, 没有游离气腹征象并不能排除胃肠道穿孔。
腹腔内积液及气液征象:是胃肠穿孔后, 胃肠内容物进入腹腔引起的化学性和细菌性腹膜炎征象, 还可使相邻胁腹脂线变模糊、肠曲反应性淤积、肠麻痹等征象。
腹腔脓肿征象:局限性腹膜炎可形成腹腔脓肿, 多位于腹腔间隙或隐窝中, 常以腹壁、器官及韧带形成脓腔壁。
主要X线表现:①可见气液空腔或气泡征象;②脓腔无气体时, 表现车欠l组织肿块影;③脓肿相邻器官受压移位;④脓肿周围炎性浸润, 相邻脂肪线增宽、密度增高或消失;⑤炎症扩散, 相关间隙、隐窝因脓液引流而形成新的脓肿, 因此有时可见多发脓肿征象;⑥上腹腔淋巴炎性引流, 可出现胸腔积液、肺底炎症及小叶肺不张等;⑦膈下脓肿出现压迫膈、肝等征象。
结肠旁脓肿位于结肠旁沟时, 结肠旁沟增宽, 邻近结肠受压移位。
盆腔脓肿常使相邻盆壁脂肪线发生改变, 直肠受压向对侧移位。
CT检查:胃肠穿孔后腹腔积液, CT检查可确认积液以及积液的部位和量, 特别是能显示少量积液。
如横结肠系膜上方的腹腔积液最初位于肝后下间隙内, 居肝右叶后内侧与右肾之间, 是横结肠系膜上方腹腔最低处, 表现为围绕肝右叶后内缘的水样密度。
胃肠道穿孔的影像学诊断【摘要】目的影像学诊断胃肠道穿孔的价值探讨。
方法胃肠道穿孔患者100例常规X线检查。
结果确诊74例,26例通过CT检查确诊。
结论通过放射线检查大部分可以对胃肠道穿孔作出诊断,但有一部分不能作出诊断,再经过CT检查95%以上患者可以确诊,对于特殊患者只要结合临床全面分析认真细致观察是能诊断出胃肠道穿孔的。
【关键词】胃肠道穿孔放射诊断学胃肠道穿孔常继发于胃肠道溃疡、肿瘤、炎症和外伤等,以胃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的胃肠道穿孔多见,男性较多,以40—50岁之间为多发年龄,多以腹痛、腹胀、呕吐为主要症状。
放射线可以检查穿孔的存在,但不能确定穿孔的原因和部位,CT一般能对此作出正确的诊断。
本文收集我院2008—2009年共100例胃肠道穿孔病例进行整理分析,目的在于提高影像学诊断胃肠道穿孔的水平论文下载。
1 资料与方法100例全部经过放射线常规检查,男81例,女19例,年龄12—76岁。
溃疡引起穿孔87例,外伤引起穿孔10例,其他原因引起的胃肠道穿孔3例。
发病时间来我院就诊最早1小时—2天。
放射线检查发现膈下新月形气体影74例,其余26例影像不明显或无特征性影像而做CT扫描检查,常规层厚10mm,间隔10mm,部分加扫2—3mm薄层。
2 结果胃肠道穿孔患者一般是气体外漏到管腔外引起腹内异常影像,因为有气体游动,放设想可以看到双侧膈下新月形或腹腔内圆弧形孤立气体影,周围无肠管影相邻,如果是炎症或肿瘤引起的穿孔,CT可以检出穿孔的异常影像。
根据CT值确定其病变的性质。
3 讨论胃肠道穿孔是一种并发症,临床上比较常见,一般有明确的病史,发病时以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前来就诊,体检时患者表情痛苦,平卧姿态不敢反动,全腹有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
胃肠道穿孔位置不一引起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具体有以下几种:胃十二指肠穿孔最多见,绝大多数穿孔只有一处,多为幽门附近的胃及十二指肠前壁穿孔,直径一般5cm左右,多有溃疡史。
急性胃肠道穿孔的X线诊断陈辉【摘要】目的:探讨腹部X线对急性胃肠道穿孔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患者进行X线腹部检查,必要时进行人工胃肠道充气检查。
结果:急性胃肠道穿孔X线表现为腹腔内游离气体影;穿孔后在气体进入腹腔同时,胃肠道内容物也漏至腹腔,造成腹膜炎症,于X线上可见腹腔积液、腹膜炎征象、反射性肠郁积等;小网膜囊充气和积液征、腹膜后间隙充气征等。
结论:X线检查发现气腹是诊断本症的重要征象,但非直接征象。
发现气腹后首先应排除非胃肠道穿孔所致之气腹。
气腹只能诊断胃肠道穿孔,不能定位。
有不少病例穿孔后无气腹,故X线检查未见气腹不能排除胃肠穿孔。
【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4(000)009【总页数】2页(P1220-1221)【关键词】急性胃肠道穿孔;X线检查【作者】陈辉【作者单位】天津市宝坻区中医院放射科 3018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14急性胃肠道穿孔是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X线腹部平片检查对其诊断有重要作用,可以为临床的诊断与救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胃肠道穿孔常继发于溃疡、创伤、炎症或肿瘤。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是穿孔最为常见的原因。
笔者收集急性胃肠道穿孔患者50例,现将X线诊断中的种种情况份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28~72岁。
有溃疡病史40例,腹部闭合性外伤3例。
1.2 临床表现入院时50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部或全腹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起病急、持续性上腹部剧痛、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
1.3 方法 50例中腹透10例,腹平片40例。
当腹部透视及立位腹平片未显示气腹而又高度怀疑急性胃肠道穿孔时采用通过胃管向胃肠道中注射200ml空气,然后拍立位腹平片的方法往往能够清晰显示膈肌下游离气体影。
2 结果2.1 腹腔内游离气体影。
2.1.1 立位腹平片检查。
见到膈肌下游离气体影30例(60%)。
膈下游离气体呈新月状。
右侧膈肌比左侧膈肌高,所以气体经常聚集于右侧膈肌下,衬托出整个肝上界,如果气体量较少时应与间位结肠相鉴别。
胃肠道穿孔的影像学诊断
【摘要】目的影像学诊断胃肠道穿孔的价值探讨。
方法胃肠道穿孔患者100例常规X线检查。
结果确诊74例,26例通过CT检查确诊。
结论通过放射线检查大部分可以对胃肠道穿孔作出诊断,但有一部分不能作出诊断,再经过CT检查95%以上患者可以确诊,对于特殊患者只要结合临床全面分析认真细致观察是能诊断出胃肠道穿孔的。
【关键词】胃肠道穿孔放射诊断学
胃肠道穿孔常继发于胃肠道溃疡、肿瘤、炎症和外伤等,以胃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的胃肠道穿孔多见,男性较多,以40—50岁之间为多发年龄,多以腹痛、腹胀、呕吐为主要症状。
放射线可以检查穿孔的存在,但不能确定穿孔的原因和部位,CT一般能对此作出正确的诊断。
本文收集我院2008—2009年共100例胃肠道穿孔病例进行整理分析,目的在于提高影像学诊断胃肠道穿孔的水平论文下载。
1 资料与方法
100例全部经过放射线常规检查,男81例,女19例,年龄12—76岁。
溃疡引起穿孔87例,外伤引起穿孔10例,其他原因引起的胃肠道穿孔3例。
发病时间来我院就诊最早1小时—2天。
放射线检查
发现膈下新月形气体影74例,其余26例影像不明显或无特征性影像而做CT扫描检查,常规层厚10mm,间隔10mm,部分加扫2
—3mm薄层。
2 结果
胃肠道穿孔患者一般是气体外漏到管腔外引起腹内异常影像,因为有气体游动,放设想可以看到双侧膈下新月形或腹腔内圆弧形孤立气体影,周围无肠管影相邻,如果是炎症或肿瘤引起的穿孔,CT可以检出穿孔的异常影像。
根据CT值确定其病变的性质。
3 讨论
胃肠道穿孔是一种并发症,临床上比较常见,一般有明确的病史,发病时以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前来就诊,体检时患者表情痛苦,平卧姿态不敢反动,全腹有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
胃肠道穿孔位置不一引起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具体有以下几种:胃十二指肠穿孔最多见,绝大多数穿孔只有一处,多为幽门附近的胃及十二指肠前壁穿孔,直径一般5cm左右,多有溃疡史。
伤寒性穿孔是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3%,死亡率较高最显著的位置在回肠末端,80%的穿孔发生在回盲瓣周围50cm以内,多单发。
阿米巴病肠穿孔严重感染时可发生在盲肠、阑尾和升结肠,发生率1%--4%,死亡率较高。
肿瘤引起胃肠道穿孔多为恶性肿瘤的恶性溃疡局部坏死引发。
其他如外伤引起的胃肠道穿孔也常见,位置因受伤外力作用部位相一致。
胃肠道穿孔的诊断除根据临床表现外,绝大多数需要依靠影像学检查。
一般先做常规的放射线检查,即立位腹平片发现双侧膈下新月形气体影来诊断,
但是由于胃肠道穿孔患者大多数有暴食刺激性食物及饭后发病,胃肠道内容物外泄到管腔外,一部分患者因穿孔口容物堵塞或穿孔口小受外泄物的刺激挛缩或局部肠系膜等包裹气体不能外游或局限在穿孔区周围,因此就有一部分穿孔因放射线检查时不能查出特征性影像而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现在由于CT的广泛普及和应用,使胃肠道穿孔诊断准确率得到显著的提高,从而赢得了抢救的时机。
同时对确定手术部位及切口大小范围起到较大的帮助,得到外科医师的赞誉。
我们对一组胃肠道穿孔患者进行了分析:CT的诊断正确率高达95%以上,而CT前临床及放射线诊断正确率是80%左右,我们对26例首次放射线透视未发现明确影像学改变的患者再进行CT扫描,大都能正确诊断。
我们发现CT显示为肝脾周围及肝门区裂隙样新月形气体影,而连续层面观察该气体与肠管无关系,我们认为
“孤立气体征”在实际工作中与膈下游离气体具有同样的诊断价值。
在工作中我们要注意一下三点:怀疑有穿孔时,CT要调整恰当的窗宽窗位,否则不易与肠内脂肪区分,有疑问时可以在工作站调整观察。
应注意鉴别气腹的来源,游离气体可有多种来源,可来自胃肠道也可以来自胸部以及女性生殖器官等,要密切结合临床作出正确的诊断。
应注意鉴别气体是否与肠腔内相通,注意是否是间位结肠,同时我们在观察气体影时也要对穿孔的具体位置原因作出分析判断,以便临床治疗。
总之,对于胃肠道穿孔的患者,在临床检查基础上应做放射线检查,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患者或放射线检查无明显影像改变的患者提倡CT检查,CT检查不仅快速准确,同时也可以对胃肠道穿孔的部位性质进行诊断。
我们认为以放射线为首选,以CT检查为支柱,放射线与CT相结合诊断是准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