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染病

传染病

名解

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内外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3、流行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原因和分布规律,重点在于研究有效的预防措施。

4、感染:是指病原体以一定方式或途径侵入人体后在人体内的一种寄生过程,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5、传染:主要指病原体通过一定方式从一个宿主个体到另一个宿主个体的感染。

6、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7、病原体

8、传染性

9、散发:是指某传染病在某地的常年发病情况或常年一般发病率水平。

10、爆发:是指在某一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期内突然出现许多同一疾病的患者,大多是同一传染源或同一传播途径。

11、流行:当某病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常年发病率水平或为散发发病率的数倍是称为流行。

12:、大流行:当某病在一定时间内迅速传播,波及全国各地,甚至超出国界或洲境时称为大流行。

13、染后免疫:指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的特异性免疫。

14、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汗坦病毒属的各型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15、伤寒:是指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

16、伤寒细胞:吞噬了淋巴细胞、红细胞、伤寒杆菌、以及组织碎屑的巨噬细胞。

17、波状热:发生于布鲁菌病,发热2~3周后,间歇数天至2周,发热再起,反复多次,故布鲁菌病又曾称波状热。

18、病毒性肝炎: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19、*慢性肝炎: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丙、丁型肝炎急性发作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发病日期不明确或虽无肝炎病史而有慢性肝炎临床表现。

20、流行性感冒(流感):有流感病毒引起的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21、口腔麻疹黏膜斑(科氏斑):在麻疹病程的2~3天,约90%以上的患者于双侧第二磨牙对面的颊粘膜上,可见0.5~1cm细沙样灰白小点,周围有红晕,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第一章总论

1、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谱)

(一)清除病原体

(二)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

(三)显性感染(临床安然)

(四)病原携带状态

(五)潜伏性感染

2、病原携带状态是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除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

3、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处。

4、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这两方面因素

5、致病能力包括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6、免疫应答可分为有利于机体抵抗病原体的保护性免疫应答和促病理改变的变态反应两大类。

7、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一)传染源(二)传播途径(三)人群易感性

8、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一)病原体(二)传染病(三)流行病学特征(四)感染后免疫

9、热型及常见病

(一)稽留热:伤寒、斑疹伤寒等的极期。

(二)弛张热:败血症、伤寒(缓解期)、肾综合征出血热等。

(三)间歇热:疟疾、败血症等。

(四)回归热:回归热、布鲁菌病等。

(五)不规则热:流行性感冒、败血症等。

10、甲类传染病○1鼠疫○2霍乱城镇要求发现后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

信息系统上报,农村不超过6小时。

乙类传染病城镇要求发现后6小时内网络直报,农村不超过12小时。

丙类要求24小时内上报。

值得注意的是在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脊髓灰质炎,必须采取甲类传染病的报告、控制措施。

第二章

1、肾综合征出血热大高峰时间11~1月份,小高峰5~7月份。

2、简答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生休克的机制

○1原发性低血容量性休克

○2继发性感染中毒性休克

○3DIC、肝素类物质

3、简答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生出血的机制

○1血管原因:血管壁的损伤

○2血小板因素:生成减少、破坏增加、消耗增加。

○3肝素类物质增加

○4DIC导致的凝血机制异常

4、简答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生急性肾衰的机制

○1肾血流不足

○2基底膜免疫损伤

○3肾小管阻塞

○4肾素、血管紧张素活性增加

○5肾间质水肿和出血

○6肾小球微血栓形成和缺血性坏死

5、肾综合征出血热典型的临床经过分几期?

5期分别是: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6、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期的“三红“表现是:颜面、颈、胸潮红,即醉酒貌。

7、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期的“三痛”症状指:头痛、腰痛、眼眶痛

8、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治疗原则的“三早一就”是: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地就近治疗。

9、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预防关键措施是:防鼠灭鼠是关键。

10、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简称,系由人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慢性病

主要侵犯、破坏CD4+T淋巴细胞,主要死亡原因是严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11、艾滋病的传染源: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是本病唯一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是性接触、血液接触和母婴传播

12、艾滋病的潜伏期一般认为是2~10年

第四章

1、简述伤寒的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消化道症状、全身中毒症状、肝脾大和白细胞减少。

2、伤寒死亡原因:肠出血、肠穿孔。

3、伤寒传染源的特点:患者和带菌者全程传染

4、肥达试验抗体检测用以诊断伤寒。

5、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甲类传染病

O1群霍乱弧菌是霍乱主要致病菌

6、霍乱的粪便性状:米泔水样便

7、霍乱泻吐期特点:无发热,无里急后重感,多数不伴腹痛。

8、“541液”静脉补液疗法应用于霍乱,动力和制动实验用于诊断霍乱。

9、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菌痢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终年散发,夏、秋季可引起流行,其主要病理变化为直肠、乙状结肠的炎症与溃疡

10、菌痢的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排黏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等。

11、痢疾志贺菌的毒力最强

内毒素是引起全身反应如发热、毒血症以及休克的重要因素。

12、急性菌痢肠粘膜的基本病理变化是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

慢性菌痢病程超过2个月

13、中毒性菌痢分型(论述)

(1)休克型(周微循环衰竭型):较为常见,以感染性休克为主要表现。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皮肤出现花斑、发绀、心率加快、脉细速甚至不能触及,血压逐渐下降甚至测不出,并可出现心、肾功能不全及意识障碍等症状。重型病例不易逆转,可致多脏器功能损伤与衰竭,危及生命。

(2)脑型(呼吸衰竭型)中枢系统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由于脑血管痉挛,引起脑缺血、缺氧、导致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患者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惊厥、昏迷、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消失等,严重者可出现中枢神经衰竭等临床表现。此型较为严重,病死率高。

(3)混合型:此型兼有以上两型的表现。病情最为凶险,病死率很高。该型实质上包括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多脏器功能损害与衰竭。

14、菌痢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达2个月以上者即为慢性菌痢。

15、菌痢粪便常规镜检可见白细胞>=15个/高倍视野

16、布鲁菌病又称波状热,是布鲁菌所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长期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为特点。

17、布鲁菌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繁殖最常见。布鲁菌病临床上可分为亚临床感染、急性感染、亚急性感染、慢性感染、局限感染和复发。急性感染指患病3个月以内,亚急性感染3个月到1年,慢性感染1年以上。

18、布鲁菌病急性和亚急性感染主要症状为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痛、睾丸肿痛等。睾丸肿痛最具特征性;多汗是本病突出的症状之一,常于夜间或凌晨热退时大汗淋漓;关节痛常较剧烈,呈游走性,主要累及大关节。

19、布鲁菌病慢性感染一类是全身性非特异性症状,另一类是器质性损害,其中以骨骼-肌肉系统最为常见。

第二章病毒性传染病

1、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类:

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

大球型颗粒小球型颗粒管型颗粒

3、乙肝病毒复制和传染性最直接的证据

HBV DNA

4、乙肝免疫学五项“大三阳”和“小三阳”*

大三阳:HbsAg(+) HbsAb(-) HbcAb(+) HbeAg(+) HbeAb(-) 小三阳:HbsAg(+) HbsAb(-) HbcAb(+) HbeAg(-) HbeAb(+) 5、病毒性肝炎的病理特性*

以弥漫性肝细胞变、坏死、再生、炎细胞浸润、间质增生为基本特征。

6、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

○1急性肝炎:黄疸型与无黄疸型(多见)

○2慢性肝炎:轻度、中度、重度

○3重型肝炎:急性、亚急性、慢性

○4淤胆型肝炎

○5肝炎肝硬化

7、重型肝炎病毒核心表现*

○1极度乏力

○2消化道症状进行性加重

○3黄疸迅速进行性加深

○4出血倾向进行性加重

○5腹胀明显,腹水加重,甚者出现肝肾综合征

○6出现肝性脑病

○7肝浊音界缩小

○8酶-胆分离

○9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40%

8、实验室肝功能检查项目(前五个重要)

○1血清转氨酶○2血清蛋白

○3血清胆红素○4凝血酶原时间○5血氨

○6血糖(肝损害后降低)○7血浆胆固醇(肝损害后降低)

○8补体(肝损害后降低)○9胆汁酸(肝损害后升高)

9、病毒性肝炎治疗原则:

充分的休息+均衡的营养+合理的药物。避免诱因(疲劳、精神刺激、饮酒、肝损害药物)

10、肝炎药物治疗:1)非特异性护肝药:维生素类(促进能量代谢,胶原合

成)

2)抗病毒治疗:(抑制病毒复制)干扰素-α每次

3M~5MU(300万~500万单位)

每周2~3次拉米夫定逆转录酶抑制剂

11、乙肝最有效的预防——乙型肝炎疫苗注射

12、流感的主要临床表现:高热、乏力、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等中毒症状,

呼吸道症状较轻。

13、流感病毒包囊中两种重要的糖蛋白:血凝素(HA )神经氨酸酶(NA)

14、流感的流行病特征

(1)传染源: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潜伏期既有传染性,发病 3 天内传染性最强。

(2)传播途径:飞沫传播,密切接触间接传染源

(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

(4)流行特征:○1甲流除散发外,易发生爆发、流行、大流行,小流行2~3年一次,大流行10~15年一次

○2突然发生迅速蔓延,沿交通线传播,先城市后农村,先集中后散居发病,乙型呈爆发、小流行,丙型多散发

○3四季均可发生,北方冬春流行高峰,南方全年,夏季、冬季高峰。

(甲流大流行:每隔10~15年发生一次抗原转变,表现为HA和(或)NA的抗原性发生突然而完全的质变产生新的亚型

甲流亚型内部还会发生抗原漂移:HA和(或)NA内氨基酸序列的点突变,2~3年发生一次)

15、抗流感病毒治疗:离子通道阻滞剂——金刚烷胺(只对甲流有效)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甲、乙都有特效)16、麻疹的主要临床表现:发热、咳嗽、流涕等卡他症状,疹后脱屑,色素

沉着

*特征性表现:口腔麻疹粘膜斑及皮肤斑丘疹

17、麻疹RNA病毒,人是唯一的传染源(宿主),主要在6个月~5岁间流行。

18、典型麻疹临床过程

(1)前驱期:3~4天,出现特征性体征——科氏斑

(2)出疹期:从病程第3~4天开始

**出疹顺序及形态特征:首先见于耳后、发际,逐渐至前额、面、颈部,自上而下至胸腹背部及下肢,最后达手掌与足底,2~3天遍及全身。皮疹初期淡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直径约2~5mm,压之褪色,疹间皮肤正常,高峰时可出现出血性皮疹,压之不褪色。

(3)恢复期:皮疹高峰后1~2天迅速好转,皮疹按照出疹顺序依次消退,可有色素沉着斑,1~2周后消失。

19、麻疹主要并发症

喉炎、肺炎(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心肌炎、脑炎、

20、麻疹隔离期:(1)单纯麻疹隔离至出疹后5天

(2)伴呼吸道并发症者,延长至出疹后10天

21、流行性腮腺炎(丙类传染病此病无大题有选择填空)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特征:腮腺非化脓性炎症(病理特征),腮腺区肿痛,发热伴咀嚼受限,多见于1~15岁,飞沫传播,腮腺肿大前1天和腮腺肿大后三天传染性最强。平均潜伏期为18天,除影响腮腺外,还常伴有睾丸炎,卵巢炎,(二者均不影响生育能力)脑膜炎等并发症。

第四章细菌性传染病

1、猩红热: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临床特征: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发热后24小时内开始发疹,始于耳后、颈部及胸部,然后蔓延全身)和疹后明显脱屑。

2、A组β溶血性链球菌致病力主要来源于细菌本身及产生的毒素及蛋白酶

毒素:致热性外毒素溶血素

蛋白酶:链激酶、链道酶、透明质酸酶等

3、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最热、干燥抵抗力不强,一般消毒剂均能杀灭,但在痰和脓液中可以生存数周。

4、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流行病学:

(1)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主要的传染源。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咽峡炎患者不易被重视,是重要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主要是空气飞沫传播

(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由于红疹毒素5种血清型没有交叉免疫,所以感染另一种红疹毒素的A组β溶血性链球菌仍可再次发病。

(4)儿童多见

5、猩红热分型(潜伏期2~3天)

普通型:可以出现“口周苍白圈”“杨梅舌”“草莓舌”

脓毒型

中毒型:毒血症为主要的临床表现

外科型

6、猩红热治疗:A组链球菌对青霉素敏感,青霉素过敏者用红霉素

苄星青霉素肌肉注射可以预防猩红热,保护易感人群

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主要临床表现: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

8、脑膜炎奈瑟菌(脑膜炎球菌)**重要的致病因素是裂解后释放的内毒素。荚膜多糖抗原是其主要的抗原,人是唯一的天然宿主,在体外易自溶而死亡。

9、流脑的流行病学

(1)传染源:带菌者和流脑患者。

(2)传播途径:咳嗽、打喷嚏借飞沫由呼吸道直接传播。

(3)人群易感性: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6个月~2岁的婴幼儿高发,感染后产生持久免疫,各群之间有交叉免疫,但是不持久。

(4)流行特征:冬春季节出现发病高峰

10、流脑脑脊液检查特征(论述)

1压力增高

2外观浑浊米汤样甚或脓样

3白细胞数明显增高至1000*10^6/L以上,以多核细胞为主

4糖及氯化物明显减少

5蛋白含量升高

6脑脊液检查是确诊的重要方法。

11、早期发现患者就地隔离治疗,隔离至症状消失后3天,一般不少于病后7天。密切观察接触者,应医学观察7天。

传染病

1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2传染或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的过程。 3感染梯度:动物被病原体感染后会有不同的临诊表现,从无任何症状到有明显症状甚至死亡,这种不同的表现称为感染梯度。 4显性感染:病原侵入机体后,动物表现出该病所特有的临诊症状的感染。 5隐性感染:机体感染后无任何临诊症状而呈隐蔽经过的感染。 6内源性感染:病原寄生在机体内,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时,病原微生物活化,大量繁殖,最后引起机体发病。 7潜伏期:由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直到疾病的临诊症状开始出现为止,该时段称为潜伏期。 8前驱期:是疾病的征兆阶段,特点临诊症状开始表现出来,但该病的特征性症状仍不明显。 9单纯感染:由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10混合感染:由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参与的感染。 11局部感染:机体抵抗力较强或病原微生物毒力较弱,数量较少,病原微生物被局限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并引起一定病变的称为局部感染 13全身感染:机体抵抗力较弱,病原微生物冲破了机体的各种防御屏障侵入血液向全身扩散,则发生严重的全身感染。表现形式有菌血症,病毒血症,毒血症,脓毒血症和脓毒败血症 14传染源:指有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在其中寄生,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机体。 15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机体所经过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16易感机体: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具有易感性的机体群。 17水平传播:传染病在个体之间或群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行传播。 18垂直传播:母体的病原体不经任何媒介物直接传给子代的一种传播方式。 19直接接触传播: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参与下,病原体通过传染源与易感机体直接接触而引起的传播方式。 20间接接触传播:必须在外界环境因素参与下,病原体通过传染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感染的方式。 21疫源地:具有传染源及排出的病原体存在的地区。 22自然疫源地:在一些人烟稀少的荒野地区存在的野生动物(节肢动物和啮齿动物)中,不受人类或家畜存在而传播的某些传染病的地区。 23检疫:就是应用各种诊断方法,对畜禽及畜禽产品进行疫病的检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疫病的发生和传播。 24消毒: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的致病微生物,达到无害化。 25免疫接种:用疫苗,血清等生物制剂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使易感机体转化为非易感机体的一种手段。 26预防接种:在经常发生某些传染病的地区,或有某些传染病潜在的地区,或经常受到邻近地区某些传染病或威胁的地区,为了防患于未然,在平时有计划地给代健康畜群进行的疫苗免疫接种,称为预防接种。

常见传染病及预防知识

常见传染病及预防知识 常见传染病及预防知识 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急性流行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细菌性痢疾、艾滋病等。 一、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即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主要症状: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症状。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维持的时间不长,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可引起反复感染发病。 预防措施:接种最新的流感疫苗是防范流感的最有效措施。此外,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流感季节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老年人、儿童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等也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措施。 水痘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水痘患者多为1-14岁的孩子,在学校最容易发生和流行。虽然 水痘属于急性传染病,但通常比较温和,不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传播途径:水痘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

主要症状:水痘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过大约2周的潜伏期,患者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疱、常伴有瘙痒,1-2天后开始干枯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 皮疹躯干部最多,头面部次之,四肢较少,手掌、足底更少。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常见于2-10岁的儿童,一次 发病可终身获得较高的免疫力。 预防措施:接种水痘疫苗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措施。流行期间小孩子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经常开窗通风等也很重要。 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播途径: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先天性风疹的患儿,病人鼻咽部分泌物(如鼻涕、痰等)、血及尿中均带有病毒,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一年四季均可传染得病,以冬春季为多。风

常见传染病分类

常见传染病分类常见传染病分类: 一、空气传播类传染病 1、呼吸道传染病 (1) 流感 (2) 麻疹 (3) 水痘 (4) 感冒 (5) 肺结核 2、飞沫传播病 (1)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 (2) 中东呼吸综合征 (MERS) (3) 新型冠状感染 (COVID-19) (4) 百日咳 (5) 麻风病 3、空气传播类其他传染病

(1) 肺部真菌感染 (2) 肺鼠疫 (3) 肺炭疽 (4) 肺炎克雷白杆菌感染 (5) 肺军团菌病 二、食物和饮水传播类传染病 1、肠道传染病 (1) 大肠杆菌感染 (2) 霍乱 (3) 幽门螺杆菌感染 (4) 腹泻感染 (5) 肠道寄生虫感染 2、食物中毒 (1) 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毒 (2) 沙门菌中毒 (3) 性肝炎中毒 (4) 肉毒杆菌中毒

(5) 短暂性食物过敏 三、血液和性传播类传染病 1、血液传播病 (1) 乙型肝炎 (2) 丙型肝炎 (3) 艾滋病 (4) 梅毒 (5) 血吸虫病 2、性传播病 (1) 梅毒 (2) 淋病 (3) 尖锐湿疣 (4) 艾滋病 (5) 衣原体感染 四、接触传播类传染病 1、皮肤传染病 (1) 疥疮

(2) 寻常疣 (3) 手足口病 (4) 皮肤真菌感染 (5) 人体癣 2、类脑膜炎传染病 (1)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 非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3) 结核性脑膜炎 (4) 黏膜感染 (5) 脑虫病 3、肠道传染病 (1) 葡萄球菌感染 (2) 百日咳 附件:本文档未涉及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 1、传染病防治法:中国的一部法律,用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传染病的分类

传染病的分类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疾病,通过接触、空气传播、食物或水等途径传播给其他人或动物。传染病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流行性,给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带来威胁。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应对传染病,科学家将传染病进行了分类研究。传染病的分类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下面将从病原体、传播途径以及感染范围等方面介绍传染病的分类。 一、按病原体分类 1.细菌性传染病 细菌性传染病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包括结核病、炭疽病、霍乱等。这类传染病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或间接接触患者排泄物、呼吸道分泌物、皮肤损伤或体液等途径传播。 2.病毒性传染病 病毒性传染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如流感、登革热、艾滋病等。这类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血液、唾液等传播途径传染给其他人或动物。 3.真菌性传染病 真菌性传染病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包括念珠菌病、癣等。这类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土壤等传播途径传染给其他人或动物。 4.寄生虫性传染病

寄生虫性传染病是由寄生虫感染引起的疾病,如疟疾、血吸虫病、包虫病等。这类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受感染的土壤、食物或水源等途径传播。 二、按传播途径分类 1.空气传播 空气传播是指通过空气中的飞沫、病毒颗粒等途径传播传染病,如流感、麻疹等。 2.食物传播 食物传播是指通过食物中的病原体传播传染病,如痢疾、霍乱等。 3.水传播 水传播是指通过水源中的病原体传播传染病,如钩端螺旋体病、沙门氏菌病等。 4.接触传播 接触传播是指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皮肤、体液、排泄物等途径传播传染病,如性传播疾病、结核病等。 5.媒介传播 媒介传播是指通过生物媒介传播传染病,如蚊子传播的疟疾和登革热等。 三、按感染范围分类

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措施

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措施 一、常见的传染病 根据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分为以下几类: 1、肠道传染病:霍乱(二号病)、痢疾、伤寒、甲肝、戊肝、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感染性腹泻等; 2、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结核、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脑、流行性腮腺炎、白日咳、白喉、猩红热、风疹等; 3、血源性传染病:乙肝、丙肝、丁肝、艾滋病等; 4、虫媒传播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鼠疫、狂犬病、钩体、乙脑、疟疾、登革热、黑热病等; 5、其它:炭疽、布鲁氏菌病、急性出血性眼结膜炎(红眼病)等。 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原虫、蠕虫等; 2、有传染性:传染病病人必须隔离治疗; 3、有流行病学特征:不同传染病的发病时间、地区、人群等方面有各自的分布特点; 4、有感染后免疫:人体感染病原体后,体内会产生相应的抗体,可抵抗相同的病原体。 三、肠道传染病的预防

(一)什么是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是一组经消化道传播的疾病。常见的主要有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甲型肺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等。肠道传染病病人的病原体从病人和病原携带者的粪便、呕吐物中排出,污染了周围环境,再通过水、食物、手、苍蝇、蟑螂、等媒介经口腔进入胃肠道,在人体内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发病,并继续排出病原体再传染给其他健康人。 (二)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1、经水传播由于生活饮水源被肠道传染病人和病原携带者的粪便、呕吐物中排入水中或洗涤病人的衣裤、器具、手等造成了水源污染,可引起霍乱、伤寒、细菌性痢疾的暴发流行。 2、经食物传播在食品的加工、储存、制作、运输的销售等过程中被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污染,可造成局部的流行和暴发流行。 3、接触传播通过握手、使用或接触过病人的衣物、文具、门具、门把手、人民币等造成病原体传播。 4、昆虫传播有些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可在人体内存活一段时间,通过到处活动的苍蝇、蟑螂等昆虫进行传播。 (三)预防措施 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要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预防工作。 1、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对粪便、垃圾和污水的卫生管理,发动群众灭蝇、灭蟑螂。

传染病的定义和传播途径

传染病的定义和传播途径 传染病是指由致病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感染 引起的疾病。这些微生物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给感染者,导致疾病 的发生和传播。了解传染病的定义和传播途径有助于我们采取预防措施,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一、传染病的定义 传染病是指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源(病原体和感染者)而导致 疾病的一类疾病。常见的传染病有流感、疟疾、肺结核、艾滋病等。 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一)空气传播 空气传播是指通过空气中的微小飞沫或气溶胶传播疾病。感染者咳嗽、打喷嚏、说话时,会释放出带有病原体的飞沫或气溶胶,健康人 吸入这些飞沫或气溶胶后就可能感染病原体。如流感、麻疹等疾病。 (二)食物和水传播 食物和水传播是指通过食用或饮用被感染的食物或水而导致感染疾病。病原体可以通过食物、水源被污染或食物的处理不当而传播给人体。如霍乱、肠道炎症等疾病。 (三)接触传播 接触传播是指通过直接接触感染源,或间接接触带有病原体的物体、表面而导致感染疾病。如果感染者受到感染源或被感染者的体液、分

泌物或皮肤接触后,病原体进入其体内就可能导致感染。如HIV/AIDS 的传播。 (四)垂直传播 垂直传播是指传染病从母亲传播给胎儿、新生儿或婴儿的过程。这 种传播方式发生在孕期、分娩过程中或通过母乳喂养。如梅毒、病毒 性肝炎等。 (五)生物媒介传播 生物媒介传播是指通过昆虫、螨虫、跳蚤等生物传播疾病。这些生 物可以作为病原体的携带者,咬嗒或叮咬宿主时将病原体传播给宿主。如登革热、疟疾等。 (六)血液传播 血液传播是指通过血液和血液制品直接或间接传播疾病。主要包括 输血、注射药物、共用注射器等途径。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 三、预防传染病的措施 为了预防传染病的传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注重个人卫生:勤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避免与病人密切接触等。 2. 改善生活环境:保持空气流通、保持清洁卫生、避免饮用未经消 毒的水源等。 3. 加强免疫力:接种疫苗,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

常见传染病

常见传染病 1、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 手足口病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2、流感(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1周。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 3、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传染源主要病人或带菌者,传播

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长的为一周。人群普遍易感,好发于小年龄段儿童。 4、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8—12日,一般10天左右可治愈。典型的临床症状可概括为“三、三、三”,即前驱期3天:出疹前3天出现38度左右的中等度发热,伴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口腔颊粘膜出现灰白色小点(这是特点);出疹期3天:病程第4-5天体温升高达40度左右,红色斑丘疹从头而始渐及躯干、上肢、下肢;恢复期3天:出疹3-4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皮疹开始消退,皮肤留有糖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麻疹是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极少见。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普遍具有易感性,尤其是6个月~5岁幼儿发病率最高(占90%)。 5、水痘 水痘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水痘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中低等发热,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的卵园形的小水疱,24小时后水疱变浑浊,易破溃,然后从中心干缩,迅速结痂。临床上往往丘疹、水疱疹、结痂同时存在,呈向心性分布,即先躯干,继头面、四肢,而手足较少,且瘙痒感重。接受正规治疗后,如果没有并发感染,一般7-10天可治愈。传染源主要是病人。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传染和接触了被水痘病毒污染的食具、玩具、被褥及毛巾等的接触传染。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多见。

传染病防治常识

传染病防治常识 一、什么是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特殊病原体引发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有特异的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有一定潜伏期;有特殊临床表现,包括高热、肝脾肿大、毒血症、皮疹等。 二、传染病的预防和救治 (一)传染病防治总则 有效地抑制传染病的流行,关键在于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链:即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为此,要做到:1、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注意个人卫生、食品卫生、环境卫生。 2、加强身体锻炼,提高免疫能力。 3、按规定接种疫苗。 4、对传染病人要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二)各季节高发传染病 春季:春季流行的传染病主要包括: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麻疹、水痘、腮腺炎、猩红热、风疹、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甲型病毒性肝炎;接触传播引起的手足口综合症等。 防治方法:居室常通风;熏醋消毒素;被子勤晾晒;疫苗按时注;春季好郊游;莫去人密处。

夏季:夏季是肠道传染病高发期,主要包括: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病毒性肠炎、伤寒、病毒性肝炎等。 防治方法:食物采购严把关;餐具消毒双保险;个人卫生要注意;生蔬凉拌莫多餐;瓜果食前先去皮;大型家宴要消减;室内清洁灭蚊蝇;保证营养足睡眠。 推荐食品:杀菌食品:大蒜、洋葱、韭菜、香葱、蒜苗、醋。凉性排毒食品:苦瓜、丝瓜、黄瓜、番茄、茄子、芹菜、生菜、芦笋、豆瓣菜。 秋季:秋季位于夏、冬之间,因此,夏冬季节的传染病都可能在秋季发生。此外,脊髓灰质炎也常在秋季发生。 脊髓灰质炎预防方法:出生足2个月、3个月、4个月儿童各服一次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积极参与各次强化免疫,服食糖丸。 冬季:受气候和人口流动(春运)等因素的影响,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的局部性大爆发。冬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包括: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风疹、腮腺炎、流脑等,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防治方法:按时接种疫苗;注意增减衣服;加强体育锻炼。 三、几种传染病的症状和预防 (一)病毒性肝炎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措施

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措施 一、常见的传染病南宋村卫生所2011年第四期 根据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分为以下几类: 1、肠道传染病:霍乱(二号病)、痢疾、伤寒、甲肝、戊肝、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感染性腹泻等; 2、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结核、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脑、流行性腮腺炎、白日咳、白喉、猩红热、风疹等; 3、血源性传染病:乙肝、丙肝、丁肝、艾滋病等; 4、虫媒传播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鼠疫、狂犬病、钩体、乙脑、疟疾、登革热、黑热病等; 5、其它:炭疽、布鲁氏菌病、急性出血性眼结膜炎(红眼病)等。 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原虫、蠕虫等; 2、有传染性:传染病病人必须隔离治疗; 3、有流行病学特征:不同传染病的发病时间、地区、人群等方面有各自的分布特点; 4、有感染后免疫:人体感染病原体后,体内会产生相应的抗体,可抵抗相同的病原体。 三、肠道传染病的预防 (一)什么是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是一组经消化道传播的疾病。常见的主要有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甲型肺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等。肠道传染病病人的病原体从病人和病原携带者的粪便、呕吐物中排出,污染了周围环境,再通过水、食物、手、苍蝇、蟑螂、等媒介经口腔进入胃肠道,在人体内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发病,并继续排出病原体再传染给其他健康人。 (二)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1、经水传播由于生活饮水源被肠道传染病人和病原携带者的粪

便、呕吐物中排入水中或洗涤病人的衣裤、器具、手等造成了水源污染,可引起霍乱、伤寒、细菌性痢疾的暴发流行。 2、经食物传播在食品的加工、储存、制作、运输的销售等过程中被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污染,可造成局部的流行和暴发流行。 3、接触传播通过握手、使用或接触过病人的衣物、文具、门具、门把手、人民币等造成病原体传播。 4、昆虫传播有些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可在人体内存活一段时间,通过到处活动的苍蝇、蟑螂等昆虫进行传播。 (三)预防措施 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要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预防工作。 1、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对粪便、垃圾和污水的卫生管理,发动群众灭蝇、灭蟑螂。 2、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烂变质食物,生吃蔬菜、瓜果一定要洗烫、剩饭、剩菜要煮后再吃,食具要经常消毒。饮食服务行业、食品加工销售单位和集体食堂,要认真执行食品卫生法。 3、搞好饮水卫生。不喝生水,喝开水。保护好水源,严防污染。饮水用具要定期消毒,保证饮水卫生。 4、讲究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常剪指甲、勤换衣服。食堂、饮食业工作人员更要讲究个人卫生,定期体格检查,发现有传染病,应及时调离工作岗位。 四、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 (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1、主要表现: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超过38℃,可伴有畏寒、关节酸痛、肌肉酸痛、乏力、腹泻,一般无鼻塞、流涕,可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可有胸闷,严重者出现呼吸加速或呼吸困难。 2、传播途径:主要与病人近距离接触而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的痰、气管分泌物、粪便或被其污染的物品传播。 3、预防方法:生活、工作场所保持通风;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

传染病知识的内容

传染病知识的内容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引起的一类疾病,可以通过直接接触、飞沫传播、血液传播、食物、水源和昆虫传播等途径传播给其他人。掌握一些基本的传染病知识对我们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染病知识。 1. 流感 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鼻塞、乏力和肌肉疼痛等。流感通常通过飞沫传播,当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周围的人会吸入病毒。预防流感的最有效方法是接种流感疫苗,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接触患者等。 2. 结核病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结核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当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病原体会被释放到空气中,他人吸入后可感染。结核病的症状包括咳嗽、咳痰、胸痛、乏力和体重下降等。预防结核病的方法包括接种BCG疫苗、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等。 3. 腮腺炎 腮腺炎是一种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腮腺炎的症状包括腮腺肿胀、发热、头痛和咀嚼困难等。腮腺炎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患

者咳嗽、打喷嚏或与他人分享食物、饮水时,病毒可传播给其他人。接种腮腺炎疫苗是预防腮腺炎的主要方法,同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也很重要。 4. 肺结核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病。肺结核的症状包括咳嗽、咳痰、胸痛、乏力和体重下降等。肺结核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当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病原体会被释放到空气中,他人吸入后可感染。预防肺结核的方法包括接种BCG疫苗、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等。 5. 传染性腹泻 传染性腹泻是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引起的腹泻疾病。常见病原体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诺如病毒等。传染性腹泻主要通过食物、水源和接触传播。预防传染性腹泻的方法包括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饮用安全可靠的水源、煮熟食物等。 6. 艾滋病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疾病。艾滋病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共用注射器、输血、母婴传播等。艾滋病的症状包括发热、乏力、体重下降、淋巴结肿大等。预防艾滋病的方法包括使用安全套、避免共用注射器、接受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等。 7. 登革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