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胁痛瘀血阻络——复元活血汤——阴阳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15.42 KB
- 文档页数:2
胁痛肝胆疾病胁痛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
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统称。
如《医宗金鉴·卷八十九》所言:“其两侧自腋而下,至肋骨之尽处,统名曰胁”。
要点一概述有关胁痛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内经》明确指出了本病的发生主要与肝胆病变相关。
如《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在《素问·刺热》篇中有“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的记载,《灵枢·五邪》篇言:“邪在肝,则两胁中痛……恶血在内。
”此外,《灵枢·经脉》篇云:“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
”说明胆腑病变亦可导致胁痛。
后世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对胁痛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特征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如《诸病源候论·胸胁痛候》言:“胸胁痛者,由胆与肝及肾之支脉虚,为寒所乘故也……此三经之支脉并循行胸胁,邪气乘于胸胁,故伤其经脉。
邪气之与正气交击,故令胸胁相引而急痛也。
”指出胁痛的发病脏腑主要与肝、胆、肾相关。
严用和《济生方·胁痛评治》篇中认为胁痛的病因主要是由于情志不遂所致,“夫胁痛之病……多因疲极嗔怒,悲哀烦恼,谋虑惊忧,致伤肝脏。
肝脏既伤,积气攻注,攻于左,则左胁痛;攻于右,则右胁痛;移逆两胁,则两胁俱痛。
”《景岳全书》中进一步指出,胁痛的病因主要与情志、饮食、房劳等关系最为紧切,并将胁痛分为外感与内伤的两大类。
如《景岳全书·胁痛》曰:“胁痛有内伤外感之辨,凡寒邪在少阳经……然必有寒热表证者方是外感,如无表证,悉属内伤。
但内伤胁痛者十居八九,外感胁痛则间有之耳。
”《证治汇补·胁痛》篇对胁痛的治疗原则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地描述,曰:“治宜伐肝泻火为要,不可骤用补气之剂,虽因于气虚者,亦宜补泻兼施……故凡木郁不舒,而气无所泄,火无所越,胀甚惧按者,又当疏散升发以达之,不可过用降气,致木愈郁而痛愈甚也。
中医《方剂学》理血剂(活血祛瘀)——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一、组成柴胡半两(15克)、瓜蒌根、当归各三钱(各9克)、红花、甘草、穿山甲炮,各二钱(各6克)、大黄酒浸,一两(30克)、桃仁酒浸,去皮尖,研如泥,五十个(9克)。
二、用法除桃仁外,剉如麻豆大,每服一两,水一盏半,酒半盏,同煎至七分,去滓,大温服之,食前,以利为度,得利痛减,不尽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三、歌括复元活血有柴胡,蒌根归草与甲珠;桃仁红花大黄配,跌打损伤正宜服。
四、功用活血祛瘀,疏肝通络。
五、主治跌打损伤,瘀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
六、方解本方证为跌打损伤,瘀血停滞于胁下所致。
血瘀气阻,故痛不可忍。
治当活血祛瘀为主,兼以疏肝行气通络。
方中重用大黄荡涤留瘀败血;柴胡疏肝调气;两药合用,以攻散胁下之瘀滞,共为君药。
当归、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消肿止痛,共为臣药。
穿山甲破瘀通络;瓜蒌根既能入血分助诸药而消瘀散结,又能清热润燥,正合血气郁久化热化燥之治,共为佐药。
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是为使药。
各药合用,使瘀祛新生,气行络通,则胁痛自平。
故张秉成说:“去者去,生者生,痛自舒而元自复。
”故方名“复元”。
本方以活血祛瘀为主,行气之药较少,故运用时可酌加行气止痛之品,以加强疗效。
由于本方活血祛瘀止痛之力较大,亦常用于各种外伤,软组织扭伤所致的积瘀疼痛。
七、文献摘录(方论)张秉成:“夫跌打损伤一证,必有血积于两胁间,以肝为藏血之脏,其经行于两胁,故无论何经之伤,治法皆不离于肝。
且跌仆一证,其痛者在腰胁间,尤为明证。
故此方以柴胡之专入肝胆者,宣其气道,行其郁结。
而以酒浸大黄,使其性不致直下,随柴胡之出表入里,以成搜剔之功。
当归能行血中之气,使血各归其经。
甲片可逐络中之瘀,使血各从其散。
血察之处,必有伏阳,故以花粉清之。
痛盛之时,气脉必急,故以甘草缓之。
桃仁之破瘀,红花之活血。
去者去,生者生,痛自舒而元自复矣。
”(《成方便读》)。
复元活血汤对几种常见病的治疗复元活血汤起源于医学发明由柴胡15g天花粉、桃仁、当归、各9g红花、甘草、炮穿山甲各6g大黄(寖)30g组成。
功效以活血祛瘀、舒肝止痛,用于跌打损伤,瘀血留于胁下,疼痛不可忍者。
1临床应用与分析1.1治疗慢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多由细菌感染和胆固酸代谢失调有关,可与胆石症同时并存。
临床表现以右上腹不适,腹胀、厌油、部分患者出现口干、心烦、便秘、尿黄触及右上腹肿大的胆囊,超声波所见,胆囊壁增厚,囊腔变小,或胆囊增大,胆壁变薄。
陈氏用桃仁12g红花12g当归12g柴胡15g酒大黄(后下)30g天花粉15g炮穿山甲15g甘草10g治疗38例胆囊炎,治愈25例,好转12例,无效1例伴胆囊结石者加海金沙(布包)12g金钱草30g,虎杖30g黄胆者加茵陈15g车前子(布包)12g疼痛重加延胡索12g,川楝子10g纳差腹胀加枳壳,厚扑各10g胁下有积块者加三棱、莪术各10g疗效满意。
分析,本病治疗当活血化瘀,疏肝行气。
方中当归、桃仁、红花、穿山甲活血祛瘀,消肿止痛;大黄破瘀散结,行瘀血下行;瓜蒌入气分以清热,入血分助诸药消瘀散结;柴胡疏肝行气,引药直达胁下,甘草调和诸药,缓急止痛。
诸药和用气行血活则痛自愈。
1.2治疗脑梗死;脑梗死是初使的血栓形成使颅内或颅外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其供血区脑局部缺血缺氧。
形成脑组织梗死。
临床注要表现偏瘫、失语等局限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
1、临床采用复元活血汤治疗100例脑梗塞患者,治愈62例,好转35例,无效3例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2、药用柴胡9g瓜蒌根10g 当归15g红花10g炮穿山甲10g大黄30g桃仁10g木香10g甘草6g 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随症加减,火热亢盛,高血压者,加黄芩12g、牛夕10g、钩藤10g、生地黄30g,语言不利者加石菖蒲12g胆南星12g.肝肾阴虚舌嫰红、苔少者,加熟地黄20g女贞子15g.气虚肢体瘫软无力者加黄芪30g肢体硬瘫者加天麻钩藤各20g 大便不利者加厚扑10g大黄10g(后下)。
每日一方【活血祛瘀】——复元活血汤复元活血汤,中医方剂名。
为理血剂,具有活血祛瘀,疏肝通络之功效。
主治跌打损伤,瘀血阻滞证。
胁肋瘀肿,痛不可忍。
临床常用于治疗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胸胁部挫伤、乳腺增生症等属瘀血停滞者。
1、原书主治《医学发明》卷3:“治从高坠下,恶血留于胁下,及疼痛不可忍者。
”2、方论选录徐大椿《医略六书》卷23:“血瘀内蓄,经络不能通畅,故胁痛,环脐腹胀,便闭焉。
大黄荡涤瘀热以通肠,桃仁消破瘀血以润肠,柴胡散清阳之抑遏,萎根清浊火之内蕴,甲片通经络破结,当归养血脉荣经,红花活血破血,甘草泻火缓中。
水煎温服,使瘀行热化,则肠胃廓清而经络通畅,腹胀自退,何胁痛便闭之不瘳哉?此破瘀通闭之剂,为瘀热胁痛胀闭之专方。
”歌诀复元活血汤柴胡,花粉当归山甲惧,桃仁红花大黄草,损伤淤血酒煎去。
组成柴胡18g (一方配方颗粒3袋)瓜蒌10g (一方配方颗粒1袋)当归10g (一方配方颗粒1袋)红花5g (一方配方颗粒1袋)甘草6g (一方配方颗粒2袋)炮山甲6g (一方配方颗粒1袋)酒大黄30g(一方配方颗粒5袋)桃仁20g (一方配方颗粒2袋)效能活血祛瘀,疏肝通络。
适用症跌打损伤,瘀血阻滞证。
胁肋瘀肿,痛不可忍。
应用本方为治疗跌打损伤,瘀血阻滞证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胁肋瘀肿疼痛为辨证要点。
运用本方,服药后应“以利为度”,若虽“得利痛减”,而病未痊愈,需继续服药者,必须更换方剂或调整原方剂量。
孕妇忌服。
加减①瘀重而痛甚者,加三七或酌加乳香、没药、元胡等增强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之功;②气滞重而痛甚者,可加川芎;③香附、郁金、青皮等以增强行气止痛之力。
用法饮片煎服,颗粒300ml开水冲服,早晚服用。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内科学(胁痛)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1型题 2. A3/A4型题 3. B1型题 4. X型题1.患者胁肋胀痛拒按,纳呆恶心,厌食油腻,口苦口干,舌苔黄腻,脉弦滑,治宜选用A.茵陈蒿汤B.柴胡舒肝散C.龙胆泻肝汤D.丹栀逍遥散正确答案:C解析:上述症状辨病属“胁痛”,根据症状表现辨证属肝胆湿热证。
临床表现: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以清热利湿。
方以龙胆泻肝汤加减。
知识模块:胁痛2.胁痛的基本病机为A.肝郁气滞B.气滞血瘀C.湿热内蕴D.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胁痛3.胁痛的基本治则是A.疏肝理气止痛B.清热利湿止痛C.祛瘀通络止痛D.疏肝和络止痛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胁痛4.不是肝郁气滞胁痛的特点的是A.胁肋胀痛B.走窜不定C.入夜痛甚D.胸闷嗳气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胁痛5.不是肝络失养胁痛的特点的是A.胁肋灼热疼痛B.悠悠不休C.遇劳加重D.舌红少苔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胁痛6.胁的部位是A.胸部B.上腹部C.右上腹部D.侧胸部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胁痛7.最早明确指出胁痛与肝胆病变相关的医籍是A.《难经》B.《伤寒杂病论》C.《景岳全书》D.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胁痛8.患者外伤后胁肋疼痛难忍,痛处固定而拒按,脉弦。
治宜选用A.血府逐瘀汤B.膈下逐瘀汤C.鳖甲煎丸D.复元活血汤正确答案:D解析:为胁痛瘀血阻络证。
治法:祛瘀通络。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
前方功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适用于因气滞血瘀,血行不畅所导致的胸胁刺痛,日久不愈者。
后方具有祛瘀通络,消肿止痛之作用,适用于因跌打外伤所致之胁下积瘀肿痛,痛不可忍者。
知识模块:胁痛9.胁痛的辨证要点,当以何者为主A.肝胆B.气血C.虚实D.表里正确答案:B解析:由于胁痛的病因病机实证以气滞、血瘀、湿热为主,三者又以气滞为先,虚证多属阴血亏损,肝失所养。
复元活血汤治胸肋痛偏方验方单方
复元活血汤治胸肋痛偏方验方单方,医者父母心,毕生经验,诚心奉献,请关注作者、赞赏、转藏等(体质不同、仅供参考)。
复元活血汤功效为活血化瘀、疏肝通络。
方中药物均归肝经,各药合用有瘀祛生新、气行血活的功能。
复元活血汤:全当归、柴胡、恬楼根各15克,制川军、桃仁、穿山甲各10克,红花,甘草各5克。
胸痛甚者加薤白;皖肋痛甚者加川棟子、延胡索及香附;瘀而化热者加丹皮、赤芍;骨折者加续断;胸闷不舒者加陈皮、茯苓、枳壳;咳嗽痰多者加半夏、厚朴等中药。
临床实践证实,胸肋、胸壁挫伤者,最长服药15剂(每天1剂,早晚各煎1次服用),最短4剂即愈。
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痛者,一般用药3剂,疼痛便大为减轻,5~7剂基本痊愈。
肋骨骨折疼痛难忍者,服药1剂即能缓解,除必要的手法复位和固定外,仍需要随症加减服药至骨折愈合。
复元活血汤
复元活血汤——治腰腿痛临床常用疗效确切,可“下瘀血”
处方:柴胡、大黄(酒浸)、当归、桃仁(酒浸去皮尖)、天花粉、红花、穿山甲、甘草
功效: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型。
起病急,早期腰腿剧痛,拒按,腰部板硬。
俯仰转侧不得,甚至不能下床,夜间疼痛加重,难以入眠,后期转为钝痛,行走不变,唇色紫暗,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兼数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方解:复元活血汤中重用大黄有“下淤血”的良好功效,可荡涤凝淤败血,引淤血下行,而且大黄用酒浸泡并与其他药同煎则泻下之力减而祛瘀之功强;柴胡疏肝解郁,引药直达病所,两药合用以攻散肋下之瘀滞,共为君药;当归、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共为臣药。
穿山甲破淤通络;天花粉既能入血分助诸药而消淤散结,又能清热润燥,正合血气淤久化燥之证,共为佐药。
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是为使药。
诸药合用,使淤去新生,气行通络,则肋痛自平。
故《成方便读》有云:“去者去,生者生,痛自舒而元自复”,故方名“复元”。
胁肋疼痛,血胸--复元活血汤“伤科第一方”[卷一下\理血门] 复元羌活汤(汤名羌活,而方内无之,疑缺误。
)治从高坠下,恶血留于肋下,疼痛不可忍者。
(不问伤在何经,恶血心留于胁下,以肝主血故也。
)柴胡(五钱)当归栝蒌根穿山甲(炮)甘草红花(二钱)桃仁(五十去皮尖研)大黄(一两)原文曰∶肝胆之经行于胁下,属厥阴少阳,故以柴胡引用为君;以当归活血脉,以甘草缓其急为臣;以穿山甲花粉桃仁红花,破血润血为佐;以大黄荡涤败血为使,恶血去而痛自除矣。
1.胸膜转移性疼痛属癌痛范畴,是肿瘤细胞转移至胸膜,浸润或压迫周围软组织、肋间神经或肋骨引起的疼痛,常见于晚期肺癌、乳腺癌等,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是影响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
控制癌痛是肿瘤姑息性治疗的重点和难点,由于胸膜转移性疼痛可同时侵犯内脏、神经、骨质等,引起内脏性、躯体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性质复杂,临床上更加难以控制,我们根据中医辨证,以复元活血汤加减辅助止痛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如下:2.中医对于胸膜转移性疼痛的病机认识胸膜转移性疼痛以胸胁部胀痛、刺痛、牵涉痛、压迫痛、烧灼痛等为特点,多固定不移,夜间痛甚。
证属中医“胸痛”或“胁痛”的范畴。
2.1病位属肝。
《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上贯膈,布胁肋循喉之后,上入颃颡??”,《古今医鉴·胁痛》有“病夫胁痛者,厥阴肝经为病也”,元·朱震亨在《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中明确地提出了:“司疏泄者肝也”。
故胁痛与肝息息相关。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又主藏血,涵养肝气,濡养肝及筋目,为经血之源;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故气滞日久,血行不畅,其病变由气滞转为血瘀,结于胸胁,故疼痛不已。
所以在临床治疗胸胁痛的辨证中重气血,注意肝之阴阳。
临床常见胸膜转移患者脉弦,左关尤甚,弦脉属肝,又主痛证,为胸膜转移性疼痛病位于肝的佐证。
2.2病性属瘀血阻络。
根据疼痛性质多固定不移,压痛明显、夜间痛甚、难以入眠,辨证为瘀血阻络,由于肝失疏泄,气机不调,肝血无以归经,瘀于脉外,结于胸胁,而成癥积,“不通则痛”;癥积日久,耗伤气血,气虚无以推动血行,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如此循环往复,疼痛更甚,难以缓解。
胁痛的中医辨证和治疗胁指侧胸部,即由腋以下至第十二肋软骨部分的统称,故胁痛系指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常因气滞、血瘀、湿热及实火,或肝之阴阳不足致肝络不畅,气血失养所致。
【范围】西医学中的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肝脓肿、肝囊肿、肝血管瘤、肝寄生虫病、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肋间神经痛、胸膜炎及胸膜肥厚粘连、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神经官能症等疾病中出现以胁痛为主的症状时,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外邪侵袭湿热、疫疠或寒湿之邪侵犯肝胆经脉,肝胆失于疏泄条达,少阳、厥阴经脉不畅而致胁痛。
2.情志内伤情志抑郁或暴怒伤肝,均可致肝失条达,疏泄不利,气阻络痹而致胁痛。
3.劳欲、劳倦过度劳欲过度耗伤肝肾精血;劳倦伤脾,中焦运化水谷乏力,气血化生乏源;或久病体虚,精血俱亏,肝肾不足,脉络失养而致胁痛。
4.瘀血内积外伤或强力负重,致胁肋受伤,瘀血停留,阻塞胁络而致胁痛;或黄疸、积聚等经久不愈,肝脾受伤,气机郁滞,瘀血内积,胁络塞滞而为胁痛。
5.痰浊郁火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醇酒,或过食生冷,遏伤脾阳,脾失健运,痰浊中阻,气机郁滞,肝胆疏泄失司而致胁痛。
痰浊阻于中焦,胆腑通降不能,胆汁排泄不畅,内郁而化热生火,湿浊热邪交蒸日久煎熬,结成砂石,阻滞胆道而致胁肋剧痛。
二、病机1.发病浊实之邪阻滞胆道所致胁痛,起病多急,如感受外邪、外伤或砂石(虫体)所致胁痛,发病急骤且疼痛较重。
因精血亏虚,胁络失养,或虚中夹实所致胁痛,起病较缓,如劳欲过度,情志所伤者,发病缓慢而疼痛较轻。
2.病位以肝胆二经为主,兼及脾胃、肾。
3.病性有虚有实,或虚实并见。
但疼痛在于气血不行,不通则痛,故临床以实证虚实夹杂为多见。
实证以气滞、血瘀、湿热等浊邪为主;虚证多为阴血不足、肝肾亏虚或阴阳俱亏。
4.病势病之初期多以气滞或湿热为多见,进而出现气滞血瘀,气郁化火,灼伤阴津之变;或出现湿热化火、气津两伤,湿热未尽、肝肾阴亏,甚至湿痰瘀阻、脾肾不足之变。
活血理伤方---复元活血汤复元活血汤方剂来源金。
{医学发明}。
.组成与用法柴胡15克天花粉9克当归9克红花6克甘草6克穿山甲片(炮)6克大黄(酒浸)30克桃仁50个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功能活血化瘀。
疏肝通络。
主治跌仆损伤,瘀血阻滞,胸胁疼痛等。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肾炎,肋软骨炎,软组织挫伤,骨折,腹膜血肿.眼部外伤,脑部挫伤,脑震荡,又有用于治疗肾炎,肾功能不全,肺不张等病症。
例如:(1)肾炎本方内服,配合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有瘀血症患者2例。
结果:服药15—3 o剂,症状消失,肾功能改善,取得良效(《四川中医》1986年第10期)。
(2)肺不张本方加桔梗,杏仁、川贝母等治疗。
患者因外伤后继发慢性肺不张,久治不愈已达4年以上。
结果:服药25剂后,胸痛好转,咳嗽渐稀;再进30剂,胸痛、咳嗽均停止,精神转佳,肺部阴影亦消除大半;再进20余剂,肺不张消除(《上海中医药杂志}1986年第 9期)。
(3)腹膜血肿本方加减,治疗包括肾挫裂伤、肝脾损伤、腹腔盆腔损伤而具腹膜血肿102例。
结果:服药3----10剂,均收到疼痛制止、血肿消失和完全能从口腔进食的效果(哎北京中医》1989年第6期)。
(4)脑震荡本方加减,治疗脑挫伤、脑震荡。
结果:服药3剂,头痛顿减;服药6剂,各种症状消失,脑健目明(《江西中医药}1987年第 4期)。
(5)眼外伤本方去山甲,加丹皮、茜草、木贼草,治疗眼外伤而致眼球内出血,视网膜震荡患者。
结果:服药12剂,眼球内瘀血消散,疼痛止,视力恢复(《江西中医药》1987年第4期)。
(6)骨折本方加减,治疗胸骨体横断骨折、左侧胸腔血性积液患者。
结果:服药5剂后,胸胁疼痛缓解,胸透示胸腔积血减少,再进15 剂,各种症状均消失(《江西中医药)1987年第4期)。
、 (7)肋软骨炎本方加减,治疗非化脓性肋软骨炎90例。
结果:治愈83例,显效7例(<山东中医杂志}1989年第3期)。
【医方赏析】复元活血汤
1.
复元活血汤
《医学发明》卷三:复元活血汤
处方柴胡15克瓜蒌根当归各9克红花甘草穿山甲(炮)各6克大黄(酒浸)30克桃仁(酒浸,去皮、尖,研如泥)50个制法上药除桃仁外,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疏肝通络,活血祛瘀。
治跌打损伤,恶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或小腹作痛,或痞闷及便毒初起肿痛。
用法用量每服30克,用水225毫升,酒75毫升,同煮至210毫升,去滓,空腹时大温服之。
以利为度,得利痛减,不尽服。
备注方中柴胡疏肝胆之气,当归养血活血,山甲破瘀通络,桃仁、红花祛瘀生新,蒌根润燥散血,甘草缓急止痛,重用大黄荡涤凝瘀败血。
诸药合用,气血畅行,肝络疏通,则胁痛自平。
张秉成云:“去者去,生者生,痛自舒而元自复矣。
”故方以“复元”为名。
摘录《医学发明》卷三
《医方一盘珠》卷二:复元活血汤
处方玄胡1.5克当归6克甘草1.8克山甲2.1克熟庄黄9克桃仁5~7粒(研)红花0.9克花粉1.5克
功能主治治腰痛。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医方一盘珠》卷二。
中医内科学——胁痛瘀血阻络——复元活血汤——阴阳解析复元活血汤——阴阳解析
胁痛瘀血阻络证候:
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胁肋下或见有癥块,舌质紫暗,脉象沉涩。
治法:祛瘀通络
代表方剂: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
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
柴胡15g,瓜蒌根、当归各9g,红花、甘草、穿山甲(炮)各6g,大黄(酒浸)30g,桃仁(酒浸,去皮尖,研如泥)15g。
除桃仁外,锉如麻豆大,每服一两,水一盏半,酒半盏,同煎至七分,去滓,大温服之,食前。
以利为度,得利痛减,不尽服。
解析:
阳性药:当归、红花
平性药:甘草、桃仁
阴性药:柴胡、瓜蒌根、穿山甲、大黄
君药:穿山甲、桃仁、红花
当归:甘、辛,温。
归肝、心、脾经。
活血止痛,补血调经,润肠通便。
红花:辛、温。
归心、肝经。
活血化瘀,通经。
甘草:甘,平。
归心、脾、肺、胃经。
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解止痛,缓和药性。
桃仁:苦,平。
归心、肝、肺、大肠经。
活血祛瘀,润肠通便。
柴胡:苦、辛、微寒。
归心包络、肝、胆、三焦经。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天花粉:苦、微甘,寒。
归肺、胃经。
清热生津,消肿排脓。
穿山甲:咸,微寒。
归肝、胃经。
活血通经,下乳,消肿排脓。
大黄:苦,寒。
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活血祛瘀。
阴性药物多,阳性药物少,阳性偏热,针对热证;君药以活血化瘀通络为主,针对实证;少阳阳明并病(里热并半表里)。
方剂中,穿山甲、桃仁、红花、大黄、当归,通络活血化瘀;瓜蒌根,消肿排脓;柴胡,疏肝退热;甘草,顾护胃气。
诸药合用以通络活血化瘀为主,消肿排脓、疏肝退热为辅。
适用于因跌打损伤所致之积瘀肿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