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胁痛
- 格式:docx
- 大小:15.06 KB
- 文档页数:1
中医内科学—肝胆系病症:肋痛【定义】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属临床较常见自觉症状。
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系结石、胆道蛔虫、肋间神经痛等多种现代医学疾病以胁痛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胁痛的发生主要由情志不遂、饮食不节、跌仆损伤、久病体虚等因素所致。
【病位】肝胆,亦与脾胃及肾有关。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可以诊断为胁痛。
胁痛的性质可以表现为刺痛、胀痛、灼痛、隐痛、钝痛等不同特点。
2.部分病人可伴见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等症。
3.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感受外湿、跌仆闪挫或劳欲久病等病史。
相关血液生化检测及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二)鉴别诊断1.悬饮悬饮亦可见胁肋疼痛,但其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胁胀痛,持续不已,伴见咳嗽、咳痰,呼吸时疼痛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患侧肋间饱满,叩诊呈浊音,或兼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2.胃痛一般来说,胁痛与胃痛的疼痛部位及伴随症状有别。
胁痛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侧胸部,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可伴有口苦、目眩、善呕等肝胆病证症状;胃痛则表现为上腹部胃脘处胀痛为主,常伴有反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不适,多与饮食有关。
肝气犯胃所致胃痛,有时可表现为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与胁痛有别。
3.胸痛胸痛以胸膺部疼痛为主,病位多在心、肺,存在相应心系、肺系表现,如伴有胸闷不舒、心悸短气、咳嗽喘息、痰多等症。
肝郁气滞或邪郁少阳亦致胸胁满痛,表现为胸胁苦满,或胁肋胀痛延及胸背肩臂,范围较广,但仍以胁肋不适为主,与胸痛有别。
【辨证论治】1.肝郁气滞临床表现: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代表方:逍遥散或柴胡疏肝散。
2.邪郁少阳临床表现:胸胁苦满疼痛,兼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头痛目眩,心烦喜呕;舌苔薄白或微黄,脉弦。
胁痛肝胆疾病胁痛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
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统称。
如《医宗金鉴·卷八十九》所言:“其两侧自腋而下,至肋骨之尽处,统名曰胁”。
要点一概述有关胁痛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内经》明确指出了本病的发生主要与肝胆病变相关。
如《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在《素问·刺热》篇中有“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的记载,《灵枢·五邪》篇言:“邪在肝,则两胁中痛……恶血在内。
”此外,《灵枢·经脉》篇云:“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
”说明胆腑病变亦可导致胁痛。
后世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对胁痛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特征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如《诸病源候论·胸胁痛候》言:“胸胁痛者,由胆与肝及肾之支脉虚,为寒所乘故也……此三经之支脉并循行胸胁,邪气乘于胸胁,故伤其经脉。
邪气之与正气交击,故令胸胁相引而急痛也。
”指出胁痛的发病脏腑主要与肝、胆、肾相关。
严用和《济生方·胁痛评治》篇中认为胁痛的病因主要是由于情志不遂所致,“夫胁痛之病……多因疲极嗔怒,悲哀烦恼,谋虑惊忧,致伤肝脏。
肝脏既伤,积气攻注,攻于左,则左胁痛;攻于右,则右胁痛;移逆两胁,则两胁俱痛。
”《景岳全书》中进一步指出,胁痛的病因主要与情志、饮食、房劳等关系最为紧切,并将胁痛分为外感与内伤的两大类。
如《景岳全书·胁痛》曰:“胁痛有内伤外感之辨,凡寒邪在少阳经……然必有寒热表证者方是外感,如无表证,悉属内伤。
但内伤胁痛者十居八九,外感胁痛则间有之耳。
”《证治汇补·胁痛》篇对胁痛的治疗原则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地描述,曰:“治宜伐肝泻火为要,不可骤用补气之剂,虽因于气虚者,亦宜补泻兼施……故凡木郁不舒,而气无所泄,火无所越,胀甚惧按者,又当疏散升发以达之,不可过用降气,致木愈郁而痛愈甚也。
胁痛(胆囊结石、胆囊炎)2016年修订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周仲瑛等编《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2月第2版)(1)以右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2)部分病人可伴见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等症,(3)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感受外湿或劳欲久病等病史。
2、西医诊断(吴在德等编《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3月第七版)(1)症状:发作性上腹部不适,逐渐发展至呈阵发性绞痛;夜间发作常见,饱餐、进食肥腻食物常诱发发作。
疼痛放射到右肩、肩胛和背部。
伴恶心、呕吐、厌食、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2)体征:右上腹胆囊区域可有压痛,炎症波及浆膜时可有腹肌紧张及反跳痛,Murphy征阳性,有些病人可触及肿大胆囊并有触痛。
如胆囊被大网膜包裹,则形成边界不清、固定压痛的肿块;如发生坏疽、穿孔则出现弥漫性腹膜炎表现。
(3)实验室检查:85%的病人白细胞增高,有时抗感染治疗后或老年人可不升高。
血清丙氨酸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常升高,约有1/2的病人血清胆红素升高,1/3的病人血清淀粉酶升高。
(4)B超检查可见胆囊增大,囊壁增厚(>4mm),明显水肿时见“双边征”,囊内结石显示强回声,其后有声影。
CT、MRCP均能协助诊断。
(二)证候诊断1.肝胆气滞证症候: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胆湿热证症候: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二、治疗方案(一)治疗原则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内治法多用于手术前后以增强体质,减轻症状,控制炎症发展。
(二)一般措施1.给予外科二级护理,普食,术前禁食水。
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色、舌脉,以及腹部疼痛,发热等情况。
(三)辩证选择口服药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肝郁气滞证治法:疏肝利胆,行气止痛方名:肝郁气滞利胆汤药物:柴胡10g茵陈10 g 枳实10g 木香10g 元胡10g白芍15g 厚朴10g 大黄6g 乌药10g 川楝子9g 川芎10g 金钱草10g 炙甘草10g 荜拨10g用法用量:颗粒剂,水冲服,每日1剂。
《中医内科学》考试复习重点(四)肝胆病证胁痛1.胁痛的治则是什么?实证宜理气活血,虚证宜滋阴柔肝。
2.胁痛主要与哪些脏腑有关?肝胆脾胃肾3.胁痛与胆胀临床表现的主有区别在于哪一点?部位不同,前者疼痛在两胁肋,后者疼痛在右上腹。
1.患者男性,50岁。
自觉胁肋掣痛,心急烦口躁,头痛目赤,口干口苦,恶心呕吐,胸闷不安,溺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诊断:胁痛,辨证:肝胆湿热,治法清热化湿,理气通络,方剂龙胆泻肝汤2.患者钟某,女,46岁。
反复胁痛五年,每因烦躁时症状加重,伴郁闷气短,纳呆,腹泻,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弦。
经一个多月的恰当治疗后,病情好转,胁痛减轻,无腹泻,但仍时觉胁部悠悠疼痛,心中烦热,口干咽燥,舌红苔少,脉细数而弦。
诊断:胁痛,证候:肝阴不足,治法:滋阴柔肝,养血通络,方剂:一贯煎。
黄疸1.黄疸的发生与哪些脏腑功能失调关系最密切?脾胃肝胆2.急黄热毒炽盛,邪入心营时的治法是什么?清热解毒,凉营开窍3.黄疸的基本病机是什么?湿浊阻滞,胆液不循常道而外溢。
1.患者张某,男,40岁。
1994年7月12日就诊。
患者一个月前因公至南方出差,常暴饮暴食,劳累奔波,自觉神疲乏力。
20天后自觉恶寒发热,头身重痛,脘腹满闷,小便黄,目白睛黄不明显,纳呆,当地医院诊断“感冒”,经治疗后外感症状消失,但身体仍觉异常疲乏,且双目白睛微黄,患者因工作忙,四天后始就诊。
现症见身目发黄如橘,发热不扬,身重体倦,口苦,恶心呕吐,纳呆,溺黄少,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弦滑。
诊断:黄疸,证型:湿重于热,治法:除湿化浊,泄热除黄,方剂:茵陈四苓汤。
2.患者男性,23岁,因身目俱黄两天入院。
现症见身目俱黄,发热口渴,恶心欲吐,溺黄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诊断:黄疸;证型:阳黄热重于湿,治法:清热利湿通腑,方剂:茵陈蒿汤加减。
积聚1、积证与聚证各有何特点?答:积证是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为脏病,聚证是无形,聚散无常,病无定处,病属气分,为腑病。
第一节胁痛【概述】一、定义胁痛是指由于肝络失和所致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
胁,指侧胸部,为腋下至十二肋部的总称。
二、沿革1、胁痛最早见于《内经》,指出胁痛的发生与善怒、寒邪、肝热、恶血等有关,病位主要责之肝胆。
2、宋*严用和《济生方》中认为胁痛的病因主要是由情志不遂所致。
3、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对胁痛的病因和治疗原则做了较为系统的描述。
三、与现代医学的关系胁痛是临床常见病证,可见于西医学的多种疾病之中,如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胆道蛔虫、肋间神经痛等,凡上述疾病中以胁痛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情志不遂-----气滞-----实证2、跌打损伤-----血瘀-----实证3、饮食所伤-----湿热-----实证4、外感湿热-----湿热-----实证5、劳欲久病-----阴血亏虚------虚证二、病机1、基本病机:肝络失和2、病机变化:不通则痛,不荣则痛3、病变脏腑:主要在肝胆,与脾胃肾相关4、虚实属性:实证为主(气滞、血瘀、湿热),虚证较少(阴血亏虚),可相互转化。
【辨证论治】一、辩证要点:辨在气在血,辨属虚属实二、治疗原则:疏肝和络止痛为主三、证治分类1、肝郁气滞证症状:胁肋胀痛,走串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善太息,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失调达,气机郁滞,络脉失和治法:疏肝理气,柔肝止痛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2、肝胆湿热证症状:胁肋胀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肝胆失疏,络脉失和治法:疏肝利胆,清热利湿方药:龙胆泻肝汤3、瘀血阻络证症状:胁肋疼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尤甚,胁肋下或兼有㿂块,舌质紫暗,脉沉涩。
证机概要:瘀血内阻,肝络痹阻治法:活血祛瘀,通络止痛方药: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4、肝络失养证症状: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伴见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涩。
肝胆病症-胁痛一、A11、胁是指以下什么部位( )A.胸部B.上腹部C.右上腹部D.左上腹部E.侧胸部2、下列哪一项不是肝络失养胁痛的特点( )A.胁肋灼热疼痛B.悠悠不休C.遇劳加重D.舌红少苔E.头晕目眩3、下列哪一项不是瘀血阻络胁痛的特点( )A.胁肋刺痛B.胸闷腹胀C.痛有定处D.入夜痛甚E.舌质紫暗4、下列哪一项不是肝郁气滞胁痛的特点( )A.胁肋胀痛B.走窜不定C.入夜痛甚D.胸闷嗳气E.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5、胁痛的基本治则是( )A.疏肝理气止痛B.清热利湿止痛C.祛瘀通络止痛D.养阴柔肝止痛E.疏肝和络止痛6、胁痛的基本病机为( )A.气滞血瘀B.肝郁气滞C.湿热内蕴D.肝络失和E.以上都不是二、B1、A.血府逐瘀汤B.一贯煎C.柴胡疏肝散D.大柴胡汤E.龙胆泻肝汤<1>、胁肋重着或灼热疼痛,痛有定处,触痛明显。
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方选( )A.B.C.D.E.<2>、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胁肋下或见有瘾块,舌质紫暗,脉沉涩。
方选( )A.B.C.D.E.<3>、胁肋重着或灼热疼痛,痛有定处,触痛明显。
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方选( )A.B.C.D.E.2、A.柴胡疏肝散B.龙胆泻肝汤C.血府逐瘀汤D.六味地黄丸E.一贯煎<1>、肝络失养证胁痛代表方是( )A.B.C.D.E.<2>、瘀血阻络证胁痛代表方是( )A.B.C.D.E.<3>、肝胆湿热证胁痛代表方是( )A.B.C.D.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该题针对“第十七单元单元测试”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066393,点击提问】2、【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该题针对“单元测试-胁痛”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066386,点击提问】3、【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该题针对“单元测试-胁痛”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066382,点击提问】4、【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该题针对“第十七单元单元测试”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066374,点击提问】5、【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该题针对“第十七单元单元测试”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066372,点击提问】6、【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该题针对“胁痛的基本病机”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066370,点击提问】二、B1、【答疑编号100070651,点击提问】<1>、【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答疑编号100070652,点击提问】<2>、【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答疑编号100070653,点击提问】<3>、【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答疑编号100070654,点击提问】2、【答疑编号100070647,点击提问】<1>、【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该题针对“单元测试-胁痛”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070648,点击提问】<2>、【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该题针对“单元测试-胁痛”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070649,点击提问】<3>、【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该题针对“单元测试-胁痛”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070650,点击提问】。
中医内科学(胁痛)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A1型题 2. A2型题 3. A3/A4型题 4. B1型题 5. 案例分析题1.胁是指人体哪个部位A.腋以下至第九肋骨部B.腋以下至第十肋骨部C.肩胛骨以下部位D.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E.胸骨柄两侧部位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胁痛2.胁痛最早见于哪部著作A.《证治准绳》B.《景岳全书》C.《诸病源候论》D.《内经》E.《济生方》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胁痛3.最早将胁痛分为外感与内伤的医籍是A.《难经》B.《伤寒杂病论》C.《景岳全书》D.《证治汇补》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胁痛4.胁痛的基本病机为A.气滞血瘀B.肝郁气滞C.湿热内蕴D.肝络失养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胁痛5.胁痛的病理性质是A.虚实之分B.内外之分C.表里之分D.气血之分E.阴阳之分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胁痛6.胁痛的基本治则是A.疏肝理气止痛B.清热利湿止痛C.祛瘀通络止痛D.养阴柔肝止痛E.疏肝和络止痛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胁痛7.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治法宜A.补血和肝B.疏肝理气C.清利湿热D.养阴柔肝E.益气养血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胁痛8.下列哪一项不是瘀血阻络胁痛的特点A.胁肋刺痛B.胸闷腹胀C.痛有定处D.入夜痛甚E.舌质紫暗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胁痛9.下列哪一项不是肝络失养胁痛的特点A.胁肋灼热疼痛B.悠悠不休C.遇劳加重D.舌红少苔E.头晕目眩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胁痛10.跌打损伤所致的胁下积瘀肿痛,痛不可忍者,宜选用A.身痛逐瘀汤B.膈下逐瘀汤C.少腹逐瘀汤D.桃仁红花煎E.复元活血汤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胁痛11.胁痛的基本病机是A.脾胃亏虚B.气血两虚C.肝络失和D.气滞血瘀E.肝阳偏亢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胁痛12.胁肋胀痛,口干口黏,胸闷纳呆,小便黄赤,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者,选用A.甘露消毒丹B.三仁汤C.大柴胡汤D.小柴胡汤E.龙胆泻肝汤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胁痛13.下列哪一项不是肝胆湿热胁痛的特点A.胁肋灼热胀痛B.口苦口黏C.小便黄赤D.舌红少苔E.脉弦滑数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胁痛14.慢性肝胆病之胁痛的患者,饮食上应忌A.低脂饮食B.低蛋白饮食C.低糖饮食D.饮食清淡E.过度饮酒或嗜食肥甘辛辣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胁痛15.胁痛兼见口苦口黏,烦躁易怒,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尿黄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者,当辨证为A.瘀血阻络B.气郁化火C.肝阴不足D.肝胆湿热E.肝阳上亢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胁痛16.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治法宜A.益气养血B.疏肝理气C.养阴柔肝D.补血和肝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胁痛17.胸胁疼痛,咳唾引痛,呼吸困难,咳逆气喘,不能平卧,舌苔白,脉沉弦。
中医内科学——胁痛
一、定义: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总称。
胁痛,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二、源流:
1、最早见于《内经》,并明确指出与肝胆有关。
2、《诸病源候论》指出发病与肝胆肾有关。
3、严用和《济生方》认为胁痛因情志不遂而致。
4、《景岳全书》指出发病与情志、饮食、房劳关系密切,且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
5、《証治汇补》较全面的论述了胁痛病因及治疗原则。
三、病因病机:
1、病位:表现在胁肋,但病位主要在肝胆,与脾胃肾有关.
2、病机要点:肝络失和(肝气郁结,瘀血阻滞,肝胆湿热,肝阴不足)。
.
3、病理性质:分虚实两类,实为络脉不通,虚为络脉失养.
4、病理因素:气滞,血瘀,湿热
5、病机转化:一是气血转化,二是虚实转化,三是疾病转化.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辨在气在血,辨虚实
(二)治疗原则:疏肝和络止痛
(三)分型论治:
1、肝郁气滞证:柴胡疏肝散
2、肝胆湿热证:龙胆泻肝汤
3、瘀血阻络证: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
4、肝络失养证:一贯煎
编辑:流星
研霸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