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第八章 学前儿童个性因素的发展
- 格式:pptx
- 大小:174.48 KB
- 文档页数:14
学前心理学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概述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是指在学前阶段,儿童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的逐步形成和发展过程。
个性是一个人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行为特征和心理特点,包括儿童的情绪、态度、动机、兴趣、智力等多个方面。
这些个性特点的形成与儿童家庭、社会、学校等环境的互动密切相关,通过这些互动,儿童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个性。
首先,气质是个性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人们从出生时就具备的个体差异。
气质包括情绪稳定性、活动性、注意力和自我调节等方面。
在学前儿童中,气质的发展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不同的儿童具有不同的气质特点。
例如,有些儿童情绪稳定,容易安静和独立,而另一些儿童情绪不稳定,活动性较高。
这种气质特点在儿童的行为和情绪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交往能力。
其次,性格是个性的另一个重要要素,是人们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的稳定的行为模式。
学前儿童的性格特点主要包括外向性、内向性、衡量性和判断性等方面。
外向性儿童活泼开朗,善于交往;内向性儿童内向腼腆,不善于主动交往;衡量性儿童善于权衡利弊,做出明智的决策;判断性儿童善于判断事物的真伪和优劣。
性格的发展与儿童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儿童在接触家庭、学校和社会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性格特点。
最后,能力是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
儿童的能力包括认知能力、语言能力、情感能力和社交能力等方面。
在学前阶段,儿童经历了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的关键发展阶段。
他们逐渐学会了观察、记忆、注意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技能,同时也能够进行简单的言语表达和交流。
情感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发展则与儿童的情感经历和社会互动密切相关。
通过与家庭成员、同伴和教师的互动,儿童逐渐学会了表达情感、理解他人感受以及与他人合作和交往。
总之,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过程,涉及到儿童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等方面。
这些个性特点的形成与儿童的遗传基因、家庭环境、社交经历等多个因素密切相关。
教育者和家长应关注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为其提供有利于个性发展的环境和教育资源,帮助他们成为独立、积极、自信和适应社会的个体。
第八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知识目标1、掌握学前儿童神经系统的发展特点2、熟知学前儿童大脑功能区的发展及其表现3、明晰学前儿童身体及动作不同阶段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技能目标1、通过对学前儿童生理发展特点了解,学会分析其心理与生理发展的关系;2、能够从儿童动作行为的发展变化中找出其心理发展的规律及特点。
第一节学前儿童神经系统的发展一、学前儿童神经系统的发展特点(一)脑发育非常迅速婴幼儿时期脑的发育非常迅速,从出生到6岁,脑重量增加近4倍,6岁左右已基本接近成人。
在孕期第4周,胎儿的神经系统开始形成、发育。
到第8周,大脑皮层可以分辨出来。
到26周,大脑皮层已经基本具有和成人一样的沟和回。
大脑皮层的细胞主要是在第15~18周行程,到出生后6个月,脑细胞停止增殖。
出生后,脑的发展主要是大脑皮层结构的复杂化和脑机能的完善化。
儿童大脑的重量不断增加,而脑中的增加也主要是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和神经纤维伸长的结果。
3一6岁儿童大脑的重量继续增加,到6岁时脑重量达1280克,基本接近成人。
神经纤维继续增长,分支增多,长度增长,有更利于神经联系。
到6岁,神经髓鞘基本上发育完成,神经传导也就更加迅速、准确。
大脑各叶的分化到6岁末渐趋成熟。
大脑生理结构日趋成熟,为儿童行为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不均衡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顺序是先皮下,后皮质。
脊髓和脑干在出生时已发育成熟,而小脑发育则相对较晚,从1岁左右迅速发育,3一6岁逐渐发育成熟。
所以,1岁左右婴儿学走路时步履踊珊,3岁时己能稳稳地走和跑,但摆臂与迈步还不协调。
到5一6岁时,就能准确协调地进行各种动作,如走、跑、跳、上下台阶,而且能很好地维持身体的平衡。
到8岁左右,儿童大脑皮层发育已基本接近成人。
(三)高级神经活动的特点1、兴奋过程占优势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发展不平衡。
幼儿大脑皮层发育尚未完善,兴奋占优势,抑制过程形成较慢。
但兴奋持续时间较短,容易泛化,主要表现为对事物保持注意的时间不长、常随兴趣的改变而转移注意、动作缺乏准确性等。
第八章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案例一什么样的亲子关系更有利于母子身心的发展——哈罗等人的依恋实验【实验一】探究婴儿与母亲之间的亲密接触和依恋情绪美国心理学家哈罗于1930年在威斯康尔麦迪逊大学做的关于恒河猴(94%的基因与人类相同)的依恋实验是比较著名的亲子实验之一。
哈罗及其助手设计了两只不同的代理母猴,一是铁丝母猴,它的身体由铁丝编成,胸前装了一个奶瓶,能够给幼猴哺乳。
它的体内还装了一个灯泡提供热量。
另一只是布母猴,它的身体由木头制成,身上裹着厚厚的海绵和毛织物,体内装了一个供暖灯泡,它能为幼猴提供一个温暖舒适的环境。
它的胸前同样也装了一个奶瓶,能给幼猴哺乳。
在实验中,哈罗在笼子里放置了一些令幼猴害怕的东西,如玩具熊等,看幼猴有何反应。
幼猴看到那些令它害怕的东西后飞快地跑向布母猴,紧紧地拽着它,寻求安慰和保护。
在陌生环境的实验阶段,哈罗又将幼猴放置在一间陌生的小房间里,里面放了许多物品。
哈罗分别安排了三种不同的情境,观察幼猴的反应。
一是布母猴在房间里,二是铁丝母猴在房间里,三是二者都不在。
哈罗发现,当布母猴在场时,幼猴会立刻扑到布母猴的身上,用身体蹭它。
过一会儿后,它开始尝试触碰这些物品,然后又迅速返回布母猴身边,如此循环往复。
但是,当铁丝母猴在场或者二者都不在时,幼猴就变得焦躁不安,非常害怕和恐惧,与布母猴在场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以上研究结果可知,对于幼猴来说,虽然铁丝母猴与布母猴一样能够喂养,但却无法提供幼猴成长所需要的安全、温暖的环境,无法给予幼猴触摸与安抚。
当幼猴紧张、害怕时,它会第一时间扑向布母猴寻求保护,在陌生的环境里,它也会把布母猴当成安全的基地。
以它为中心向外探索陌生的世界,然后回到“母亲”的怀抱。
可见,对幼猴来说,接触安慰才是依恋形成的主要因素。
【实验二】探究母子最早接触时间的不同带来的差异瑞典医学工作者唐·沙桐曾为此做过实验。
实验分两组进行。
一组按医院通常的程序进行生产:婴儿生下来后给他量体重,进行一系列的处理(30分钟),然后把婴儿交给母亲看一眼,之后抱走,放进新生婴儿室,使母婴分开。
学前儿童个性发展教案第一章:认识个性教学目标:1. 了解个性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儿童个性发展的基本规律。
3. 培养教师对儿童个性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内容:1. 个性概述:个性的定义、特点、类型。
2. 儿童个性发展:儿童个性发展的阶段、影响因素。
3. 儿童个性教育:儿童个性教育的原则、方法。
教学活动:1. 讲座:邀请专家讲解儿童个性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规律。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儿童个性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深入理解儿童个性发展的特点。
作业:1. 阅读相关书籍,加深对儿童个性发展的认识。
2. 观察身边的儿童,记录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情况。
第二章: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因素教学目标:1. 了解影响儿童个性发展的各种因素。
2. 分析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
3. 学会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利用和调节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1. 生物因素:遗传、生理机能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
2. 家庭因素:家庭教育、家庭氛围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
3. 学校因素:教育方式、同伴关系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
4. 社会环境:社会文化、社会风气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分析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具体影响。
2. 角色扮演:模拟不同影响因素下儿童个性发展的情景。
3. 案例分析:讨论实际案例,提出改善儿童个性发展的建议。
作业:1. 调查身边儿童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分析其对个性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儿童个性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教学目标:1. 掌握儿童个性教育的原则。
2. 学会运用各种方法对儿童进行个性教育。
3. 提高教师对儿童个性教育的认识和能力。
教学内容:1. 儿童个性教育原则: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积极引导、适度调整。
2. 儿童个性教育方法:观察法、谈话法、情境创设法、游戏法。
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讨论儿童个性教育的原则及其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的应用。
2. 实践活动:分组实践,运用不同教育方法进行儿童个性教育。
第八章幼儿的社会性心理发展第八章幼儿的社会性心理发展•学习目标:第一节幼儿的社会性心理发展的基础•一、情绪发展•(一)幼儿的情绪功能•信号功能•创造功能•催化功能•取向功能•(二)幼儿的情绪表达•1、情绪表达的相关因素•幼儿园儿童正负面情绪的表达与游戏过程紧密相关;小学儿童正负面情绪的表达受动机和结果的支配。
•2、与害羞情绪表达的相关因素•新异刺激是引起害羞情绪的主要原因•在人际环境中体验到的紧张是引起害羞情绪表达的原因•3、母亲的表情对幼儿感情表达的影响•幼儿的情绪表达不只是一个单纯的个体情绪反应,而是文化、社会和重要他人等因素的综合反映。
•(三)幼儿的情绪调控•情感调控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
目的是减少负面情绪,从而改善人际关系。
•情感调控是儿童情绪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儿童社会化过程的一个重要能力。
•1、情感调控的分类•适应性界定方式•功效性界定方式•特征性界定方式•情感调控是情商的主要成分之一,是人际社会智能的一个组成部分。
•2、学前儿童情感调控的发展•儿童从2岁起,开始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并出现个体差异。
•学前儿童使用的情感调控策略的先后是:建构性策略,回避和情绪释放策略,破坏策略。
•儿童的情感调控能力随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而发展。
•3、学前儿童情感调控的关系研究•养育者与儿童之间的人际互动是形成个体差异的重要原因。
•父母对儿童情绪的反应方式对儿童情绪调控的影响•父母与孩子间关于情绪的谈话及父母本身的情绪表达•陌生人情境、恐惧情境、挫折情境等对儿童情感调控的影响•(四)幼儿的道德情感体验的发展•道德情感划分为:直觉的情感体验,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意识到道德理论的道德体验。
•1、移情:情感移入,情感共鸣•儿童移情的三种能力:判断他人情感并能指出情感性质的认知能力;从他人角度出发,能够预测他人的思考和行动等预知能力;具有情绪的反应性,能够体验和分享他人情感的情绪能力。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是指孩子在学龄前期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独特的、稳定的特点和行为方式。
个性是构成一个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既受遗传基因的影响,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是孩子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对他们的整个人生产生重要影响的过程。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个性发展的最主要环境,家庭成员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教养方式会对孩子的个性产生深远影响。
学校和社会环境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广泛的社交机会和多样化的学习经验,对孩子的个性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1.自我认识和自我意识的提高:3-6岁是孩子自我意识和自我认识快速提高的阶段。
孩子开始认识自己的名字、性别,懂得区分自己和他人。
他们会成为对自己情感、兴趣和能力有自我评价的主体,表现出自尊心的形成。
2.情绪表达能力的发展:学前儿童情感表达能力逐渐增强,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他们开始懂得关心他人,懂得分享和表达爱意。
3.社交技能的培养:学前儿童逐渐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和交流,开始有一定的朋友圈子。
他们能够适应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的需求,尝试与人分享玩具和游戏。
4.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学前儿童在这个阶段非常喜欢进行角色扮演和想象游戏,他们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思维和想象力进行丰富多样的游戏和活动。
这对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
5.自我控制行为的能力提高:学前儿童逐渐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能够按照规则和约束进行游戏和活动。
他们开始逐渐形成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学会等待、分享和尊重他人。
6.兴趣和爱好的培养:学前儿童在这个阶段经历了很多新的学习和体验,开始表现出对一些领域的兴趣和喜好。
他们可以通过参与各种活动和游戏来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对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为了促进学前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资源:家庭和学校应该为学前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第八章练习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2019年下半年)有时一名幼儿哭会惹的周围的幼儿跟着一起哭,这表明幼儿的情绪具有()。
A. 冲动性B. 易感染性C. 外露型D. 不稳定性2. (2018年上半年)下列哪个选项不是婴儿期出现的基本情绪体验?()A. 羞愧B. 伤心C. 害怕D. 生气3. (2016年上半年)在商场4-5岁的幼儿看到自己喜爱的玩具时,已不像2-3岁那样吵着要买;他能听从成人的要求,并用语言安慰自己,“家里有许多玩具了,我不买了。
”对这一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A. 4-5岁幼儿形成了节约的概念B. 4-5岁幼儿的情绪控制能力进一步发展C. 4-5岁幼儿能够理解玩其他玩具同样快乐D. 4-5岁幼儿自我安慰的手段有了进一步发展4. (2015年上半年)幼儿看见同伴欺负别人会生气,看见同伴帮助别人会赞同,这种体验是()。
A. 理智感B. 道德感C. 美感D. 自主感5. (2013年下半年)中班幼儿告状现象频繁,这主要是因为幼儿()。
A. 道德感的发展B. 羞愧感的发展C. 美感的发展D. 理智感的发展6. (2013年上半年)下列哪种方法不利于缓解或调整幼儿激动的情绪()。
A.转移注意力B.斥责C.冷处理D.安抚7.(2017·福建)董董是个好奇心很强的孩子,爱打破砂锅问到底。
当成人可以给他满意的答案时,他就觉得很愉悦。
这种情感是()。
A. 道德感B. 理智感C. 美感D. 实践感8. 下列选项中,哪种情感不属于幼儿的高级情感?()A. 道德感B. 归属感C. 美感D. 理智感9.情绪往往支配着幼儿的行为:当他们高兴时,他们很乐意参加各项活动;反之,他们不但不愿意参加活动,还会产生许多消极行为。
这说明了情绪对幼儿的()。
A.交往发展的作用 B.个性形成的作用C.认知发展的作用 D.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10.“破涕为笑”是孩子情感()的表现。
A.冲动性 B.不稳定C.易受感染 D.情感外露二、简答题1. 简述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一般趋势。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教案第一章:个性的概念与特点1.1 教学目标了解个性的定义与内涵掌握个性特点的描述与识别理解个性发展的重要性1.2 教学内容个性与性格的区别与联系个性特点的分类与描述个性发展的阶段与影响因素1.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什么是性格,什么是个性?教师讲解:个性特点的分类与描述案例分析:分析具体个性的发展过程1.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分析个性特点在儿童生活中的体现个人报告:编写一个关于个性发展的案例分析第二章:儿童个性发展的理论基础2.1 教学目标理解儿童个性发展的心理学理论掌握儿童个性发展的社会文化理论了解儿童个性发展的生物学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的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维果茨基、鲍尔比的依恋理论生物学理论:遗传、激素对个性发展的影响2.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比较不同理论对个性发展的解释教师讲解:举例说明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2.4 教学评估小组报告:选择一个理论,分析其在实际中的应用个人反思:思考自己的个性发展受到哪些理论的影响第三章: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因素3.1 教学目标理解家庭环境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掌握学校教育对儿童个性发展的作用了解同伴关系对儿童个性发展的意义3.2 教学内容家庭环境:亲子关系、家庭氛围的影响学校教育:教师、课程、学校文化的影响同伴关系:同伴互动、友谊的影响3.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在儿童个性发展中的作用角色扮演:模拟不同影响因素下的儿童个性发展情况小组报告:分析一个具体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因素个人反思:思考自己的个性发展受到哪些影响因素的作用第四章:促进儿童个性发展的教育策略4.1 教学目标掌握尊重儿童个性的教育原则理解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了解培养儿童自主性的教育策略4.2 教学内容尊重儿童个性的教育原则:尊重差异、鼓励自主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个性化课程、个性化指导培养儿童自主性的教育策略:提供选择、鼓励探索4.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分析如何尊重儿童的个性教师讲解:介绍因材施教的具体方法4.4 教学评估小组报告:设计一个尊重儿童个性的教育活动个人反思:思考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儿童的个性第五章:儿童个性发展的观察与评估5.1 教学目标理解儿童个性发展的观察与评估方法掌握儿童个性发展评估的工具与技巧了解儿童个性发展评估的重要性5.2 教学内容观察方法:自然观察、实验观察评估工具:问卷调查、行为评定量表评估技巧:数据分析、案例研究5.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分析不同观察与评估方法的特点实践操作:使用问卷调查评估儿童个性特点5.4 教学评估小组报告:分析评估结果,提出教育建议个人反思:思考如何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进行有效的观察与评估第六章:案例研究分析6.1 教学目标学会运用所学的个性发展理论分析儿童案例能够识别和理解儿童个性发展的典型问题掌握提出有效干预策略的方法6.2 教学内容案例研究的基本步骤应用个性发展理论分析案例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干预建议6.3 教学活动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儿童个性发展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角色扮演:模拟进行案例咨询,提出干预策略6.4 教学评估小组报告:呈现案例分析结果和干预策略第七章:游戏在儿童个性发展中的作用7.1 教学目标理解游戏对儿童个性发展的意义掌握通过游戏促进儿童个性发展的策略了解游戏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个性发展中的作用7.2 教学内容游戏与儿童个性发展的关系不同类型游戏对个性发展的影响游戏活动的设计原则7.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分析游戏如何促进儿童个性发展教师讲解:介绍游戏活动的设计原则7.4 教学评估小组报告:设计一个游戏活动计划,以促进特定个性特质的发展个人反思:思考自己在游戏中的个性发展经历第八章:情绪智力与儿童个性发展8.1 教学目标理解情绪智力的概念及其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掌握培养儿童情绪智力的方法了解情绪智力在儿童社交互动中的作用8.2 教学内容情绪智力的五个维度培养儿童情绪智力的教育策略情绪智力在儿童社交互动中的应用8.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分析情绪智力在儿童社交互动中的重要性角色扮演:模拟情绪智力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8.4 教学评估小组报告:设计一个培养儿童情绪智力的教育计划个人反思:思考自己在情绪智力发展中的经历和提升策略第九章: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个性发展9.1 教学目标理解文化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掌握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实施个性发展的策略了解如何尊重和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个性发展9.2 教学内容文化对个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多元文化环境中的教育原则促进跨文化个性发展的实践方法9.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分析文化差异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教师讲解:介绍跨文化教育原则和策略9.4 教学评估小组报告:设计一个跨文化教育活动计划个人反思:思考自己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个性发展经历第十章:个性化教育与儿童个性发展10.1 教学目标理解个性化教育的概念及其对个性发展的意义掌握实施个性化教育的策略和方法了解个性化教育在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中的作用10.2 教学内容个性化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个性化教育策略:差异化教学、个性化辅导个性化教育与全面发展的关系10.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分析个性化教育如何促进儿童全面发展角色扮演:模拟实施个性化教育的情境10.4 教学评估小组报告:设计一个个性化教育计划个人反思:思考自己在个性化教育中的收获和成长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第一章“个性的概念与特点”中的“案例分析”环节;二、第二章“儿童个性发展的理论基础”中的“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环节;三、第三章“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因素”中的“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环节;四、第四章“促进儿童个性发展的教育策略”中的“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环节;五、第五章“儿童个性发展的观察与评估”中的“小组报告”和“个人反思”环节;六、第六章“案例研究分析”中的“小组合作”和“角色扮演”环节;七、第七章“游戏在儿童个性发展中的作用”中的“小组讨论”和“教师讲解”环节;八、第八章“情绪智力与儿童个性发展”中的“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环节;九、第九章“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个性发展”中的“小组讨论”和“教师讲解”环节;十、第十章“个性化教育与儿童个性发展”中的“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环节。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教案第一章: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概述1.1 学习目标:理解个性及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基本概念。
掌握影响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因素。
1.2 教学内容:个性及个性发展的定义。
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特点。
影响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因素,包括生物学因素、家庭环境、社会文化等。
1.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什么是个性?小组活动:分析影响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因素。
案例分析:探讨实际案例中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表现。
第二章: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2.1 学习目标:理解自我意识及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基本概念。
掌握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及特点。
2.2 教学内容:自我意识及自我意识发展的定义。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
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如从依从性到独立性、从表面到内在等。
2.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什么是自我意识?小组活动:分析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及特点。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体验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
第三章:学前儿童情感发展3.1 学习目标:理解情感及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基本概念。
掌握情感发展的阶段及特点。
3.2 教学内容:情感及情感发展的定义。
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阶段,包括情感的认识、表达、调节。
情感发展的特点,如从简单到复杂、从外露到内隐等。
3.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什么是情感?小组活动:分析情感发展的阶段及特点。
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体验情感发展的过程。
第四章:学前儿童意志力的发展4.1 学习目标:理解意志力及学前儿童意志力发展的基本概念。
掌握意志力发展的阶段及特点。
4.2 教学内容:意志力及意志力发展的定义。
学前儿童意志力发展的阶段,包括自觉性、坚持性、自制性。
意志力发展的特点,如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易受干扰到稳定性等。
4.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什么是意志力?小组活动:分析意志力发展的阶段及特点。
任务挑战:通过任务挑战体验意志力发展的过程。
第五章:学前儿童性格发展5.1 学习目标:理解性格及学前儿童性格发展的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