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_第十章_学前儿童的个性
- 格式:ppt
- 大小:788.00 KB
- 文档页数:40
选择题知识点汇总第一章绪论儿童期(0-18岁)广义的学前期(0-6岁)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或分支,而且是内容最充实的分支。
观察法是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
实验法:对学前儿童进行实验,就是通过控制和改变儿童的活动条件,以发现由此引起心理现象的有规律性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自然实验法:在儿童的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等正常活动中,创设或改变某种条件,来引起并研究儿童心理的变化。
测验法只做量的分析,缺乏质的分析。
调查访问法,是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的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儿童生活的成人,去了解儿童的心理表现。
问卷法的优点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所得资料便于统计,较易作出结论。
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
如“绘人测验”。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百年前和几十年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并揭示的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基本点,至今仍然适用于当代儿童。
这说明的是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
不同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会使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有所变化,这就构成了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
现在的儿童通过各种传媒手段,从小获得比过去儿童多得不可比拟的知识,他们的年龄特征和过去生活在科技发展水平低下社会的儿童相比,是会有所差异的。
这说明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
在城市长大的儿童,与在偏僻农村长大的同龄儿童相比,其心理特征也有明显区别。
这说明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
人们在谈论现在的孩子比过去的孩子聪明。
这说明儿童发展特征的可变性。
根据我国现时通用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婴儿期(或称乳儿期)0-1岁,其中新生儿期0-1月,婴儿早期1-6月,婴儿晚期6-12月,先学前期(或称幼儿早期)1-3岁,学前期(或称幼儿期)3-6岁,其中又可分为幼儿初期3-4岁,幼儿中期4-5岁,幼儿晚期5-6、7岁。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现象,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觉方面。
学前儿童心理学引言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是0至6岁的儿童心理发展和行为特征。
学前儿童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阶段,他们的大脑在这个时期经历了最快的生长和发育,这也是他们性格和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
因此,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学特点对于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各界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发展特点以及相关的研究和应用。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至6岁儿童心理发展和行为特征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儿童在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学前儿童的大脑在这个阶段经历了丰富多样的神经连接和细胞发育,这对于他们的学习和行为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以下特点:1. 学前儿童的身体发展学前儿童的身体发展非常迅速,他们经历了快速的身体生长和发育。
在这个阶段,他们的大脑和身体协调能力逐渐提高,可以进行更加复杂和灵活的动作。
2.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在0至6岁阶段发展迅速。
他们开始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
同时,他们也开始发展抽象思维和记忆能力。
3. 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学前儿童在情感发展方面呈现出多样性。
他们开始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会根据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变化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同时,他们也开始了解和体验各种情感,如喜悦、愤怒、恐惧和悲伤。
4. 学前儿童的社会发展学前儿童的社会发展主要包括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和交往能力的培养。
他们开始与同伴进行互动,学会分享和合作。
同时,他们也开始了解社会角色和性别身份。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旨在提供对学前儿童的全面了解,并为其提供适当的教育和支持。
以下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领域的一些示例:1. 儿童认知发展研究这一领域的研究关注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探索他们的思维模式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为他们提供适合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法。
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标准)“十二五”规划教材学前儿童心理学(第二版)钱峰汪乃铭主编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一、掌握以下概念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客观环境遗传素质1无条件反射P7: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由遗传而来的反射2条件反射P7: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习得的反射3客观环境P8:人所处的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涵盖很广;社会环境则包括家庭、团体、各种人际关系、社会规范、风俗习惯等。
4遗传素质P9:遗传素质是指有机体通过遗传获得的生理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二、.什么是心理的实质?答:1.脑是心理的器官 2.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3.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三、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答:P9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遗传方面的因素(如低能儿、痴呆儿),另一面是环境方面的因素(狼孩玛卡)。
实例省略。
第二章:学前儿童的注意一、掌握以下概念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答:无意注意P13: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就是我们常说的“不经意”,既没有自觉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的努力。
有意注意P14: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就是我们常说的“刻意”。
它具有自觉的目的,并和意志努力相联系。
注意的范围P16: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
是指在同一瞬间所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P17:注意稳定性指有把握对象的时间的长短。
二、注意与人的心理活动有什么关系?请结合具体情况加以说明。
答:P17注意对于动物来说具有极重要的生存意义;对人类来说,由于人的心理活动中有了语言的参与,注意更具有了特殊意义。
概括说,注意有下列三种功用:其一,选择功用。
(听课)。
其二,保持功用。
(画画)。
其三,调节和监督功用。
(搭积木)由上可知,注意对于人的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它使人能随时察觉外界的变化,集中自己的心理活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更好地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
第十章学前儿童的个性因素及发展1.了解有关个性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2.掌握学前儿童气质、性格、能力及自我意识发展的基本特点。
3.初步懂得如何根据儿童的气质特点去进行教育,怎样去发展儿童的能力,提高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塑造儿童的良好性格。
4.知道学前教育要根据学前儿童的个性特点来进行,同时要以促进学前儿童个性良好形成和发展为目的。
欢欢和园园是一对双胞胎姐妹,长相一个样。
刚入园时,老师们都分不清哪个是欢欢,哪个是园园。
阳阳是幼儿园中班的小朋友,在老师眼里,阳阳聪明可爱,活泼开朗,喜欢运动,动手能力强,是个讨人喜欢的好孩子。
可是,有一天,阳阳妈妈来接孩子时却说:“老师,我家孩子就是好动,叫他弹琴时总是坐不住,缺乏自制力,还喜欢问东问西,不知道哪有那么多问题,喜欢在家搞破坏,一个新玩具到他受里就被他拆开成了废品。
邻居家的欢欢可乖了,琴弹得不错,画也画得好,又文静,老师,我家阳阳是不是有问题?”案例中,老师眼里的好孩子,家长却怀疑他是问题儿童。
我想主要还是因为家长没有真正了解学前儿童的个性特点。
什么是个性?学前儿童个性发展有什么特点?如何促进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的发展?本章将分别讲述这些问题,着重分析学前儿童的构成个性的有关因素,如气质,性格,能力,自我意识等因素的发展和培养。
但是仔细观察,发现她们在活动中表现还是不一样的,欢欢活泼开朗,喜欢唱歌跳舞,自理能力强,胆子大,但是比较冲动,有脾气;园园文静,画画不错,喜欢安静的游戏,不爱说话,一遇到问题就哭着叫姐姐。
双胞胎之间个性尚且有如此大的差异,更何况是其他人呢?每个儿童都有他们自己的个性特点,作为将来的幼儿园老师应该如何去了解学前儿童的个性差异,如何根据儿童的个性特点去进行教育呢,这是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个性”这个词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用到,诸如“城市的个性”、“这个人很有个性”等,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个性指的是具有特别性,与众不同。
心理学上的个性则指的是一个人总的心理面貌。
教案设计中的学前儿童个性发展在教育中,学前儿童个性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学前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儿童的个性,帮助他们发展成为独立自主、有创造力和积极向上的人。
本文将探讨教案设计中如何促进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
一、个性发展的重要性和特点个性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独特的心理品质,包括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对于培养其独立思考、自我意识和社交能力至关重要。
一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将在以后的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其成长和成功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多样性:每个儿童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
2.塑造性:儿童的个性可以通过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得以塑造和发展。
3.相互作用性:儿童的个性受到遗传因素、家庭环境以及学校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教案设计中的个性发展策略在设计教案时,我们应该积极考虑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为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引导。
以下是几个个性发展策略的案例:1.兴趣导向: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是促进个性发展的关键。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设计和选用符合学生兴趣的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通过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并培养其个性特长。
2.灵活性:教师应该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不同个性和学习风格。
例如,在安排小组活动时,考虑到学生的不同特点,可以根据学生个性的多样性调整小组成员的搭配,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与才能。
3.情感教育: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对于个性的塑造至关重要。
在教案设计中,可以通过情感教育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合作精神和情绪管理能力。
例如,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倾听他们的心声,并通过反馈和鼓励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4.尊重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应该尊重其个性差异。
在教案设计中,教师可以采用个体化的辅导方式,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个性特长,并帮助其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第九章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1.某托儿所训练刚入所的孩子早上来时向老师说“早上好” 下午离所时说“再见”结果许多孩子先学会说“再见” 而问“早上好”则较晚才学会 其重要原因是由于孩子早上不愿与父母分离。
这是( ) A.情绪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B.情绪的分化C.情绪对儿童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D.情绪的社会化2幼小儿童刚上托儿所时 一般较易学会离所时的“再见” 而早上向老师说的“早上好”则不易学会 这是( )A 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两极作用B.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C.情绪对学前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D.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信号作用3 .儿童的情绪开始进入系统化阶段是在( )。
A. 3岁B. 4岁C. 5岁D. 6岁4.最初几天的新生儿或哭或安静 或四肢划动等等 可以称为( )A.原始的情绪反应B.基本的情绪反应C.混合的情绪反应D.高级的情绪反应5.根据华生的观点 不属于原始情绪的情绪是( )。
A.怕B.怒C.悲D.爱6按照布里奇斯的研究 以下最早产生的情绪是()A.痛苦B.惧怕C.兴奋D.厌恶7 .3个月以后 婴儿的情绪分化为( )。
A.快乐和愤怒B.喜爱和厌恶C.快乐和痛苦D.喜爱和恐惧8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的研究指出 新生儿已有两种完全可以分辨得清的情绪反应即( ) A.愉快与惊奇B.愉快与悲伤C.愉快与厌恶D.愉快与不愉快9 .打过针的孩子一看到穿白大褂的人就害怕 与这种情绪相联系的心理现象是( )。
A.记忆B.思维C.感知觉D.自我意识10儿对看得见而又拿不到的玩具 产生不愉快情绪 但当玩具在眼前消失时 不愉快情绪也很快消失 这是( )A. 情绪的内隐性B.情绪的依赖性C.情绪的受感染性D.情绪的情境性11儿看到故事书中的“坏人” 常常会把它抠掉 这是( )的表现。
A.情绪冲动性B.情绪易变性C.情绪两极性D.情绪感染性12童情绪的内隐性出现在( )A.幼儿初期B.幼儿中期C.幼儿晚期D.小学生初期13儿最初的笑是( ) A 诱发性的B.外发性的C.内源性的D.信号性的14差别的微笑的出现 是 。
第十章学前儿童的社会性一、概述1、社会性和社会性发展的概念(1)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2)社会性发展:是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的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
2、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1)亲子关系的发展: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也可包含隔代亲人的关系。
(2)同伴关系的发展:同伴关系是指儿童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3)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4)亲社会行为的发展(5)攻击性行为的发展3、研究社会性发展的意义(1)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2)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二、学前儿童的人际关系1、亲子关系(1)婴儿依恋发展的阶段①出生至3个月:无差别社会性反应的阶段。
在此期间,婴儿对人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哪怕是对一个精致的面具也会表示微笑。
②3~ 6个月:有差别社会性反应阶段。
这时期婴儿对母亲和他门门所熟悉的人的反应与陌生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即”认生”的出现。
③0.5~ 3岁:特殊情感连接阶段。
婴儿从六七个月开始,对依恋对象的存在表示深深的关注。
(2)依恋的类型:回避性;安全型;反抗型(3)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作用①安全的依恋有助于儿童积极的探索能力②婴儿期的依恋质量影响到儿童的同伴关系(4)良好依恋的形成①注意“母性敏感期”的母子接触②尽量避免父母亲与儿童的长期分离③父母对儿童发出的信号要做出反应,并与儿童之间要保持身体接触(5)亲子关系的类型: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6)亲子交往的影响因素:①家庭结构②父母的婚姻关系、教养方式和自身素质③儿童自身的发育水平和发展特点(7)亲子交往的引导:①家长必须了解亲子交往的重要性。
②父母应该了解亲子交往的技巧。
学前儿童的性格学前儿童的性格对他们的发展和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性格是指个体的情绪、情感、行为习惯和人际关系方式等方面的总和表现。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特点,这些特点是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并且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学前儿童性格的特点及其影响的探讨,帮助家长和教师更好地了解儿童性格,从而更好地引导和促进他们的发展。
一、活泼好动、外向开朗的性格有些学前儿童天生就具有活泼好动、外向开朗的性格。
他们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乐于与他人交流,愿意参与各种活动。
这样的性格特点使他们更容易适应新环境,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且善于表现自己的特长。
然而,这种性格特点可能会导致他们在学习上缺乏耐心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容易冲动和缺乏自制力。
因此,家长和教师需要为这些孩子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培养他们调整情绪和专注学习的能力。
二、安静内向、胆小怕事的性格另一方面,有些学前儿童具有安静内向、胆小怕事的性格。
他们常常害羞、不善于表达自己,面对陌生人或新事物时会感到不安和紧张。
这样的性格特点使他们在社交和表达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然而,这种性格特点也使他们更加细心、细致和富有创造力。
这些孩子可能更适合进行有规律、安静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和家长可以结合儿童的兴趣和特长,设计出适合他们的学习活动和环境,帮助他们逐渐克服内向和胆怯。
三、坚持不懈、自主独立的性格还有一些学前儿童具有坚持不懈、自主独立的性格。
他们有自己的主见,喜欢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这样的性格特点使他们在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造力。
然而,这种性格特点也可能导致他们过于倔强和固执,不易接受他人的意见和指导。
因此,家长和教师需要在保证孩子独立发展的同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建议,帮助他们学会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和沟通。
四、敏感细腻、情绪波动大的性格最后,还有一些学前儿童具有敏感细腻、情绪波动大的性格。
他们对于外界的变化和他人的情感变化非常敏感,常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
1.幼儿期儿童的各种心理现象开始表现齐全,儿童心理的各个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系统,开始形成一个完整的主观世界。
2.心理活动独特性形成,儿童间的个别差异日益明显,并逐渐趋稳定3.心理活动的积极能动性开始形成。
社会性发展也称儿童的社会化。
是指儿童从自然人,逐渐掌握社会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
它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对儿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1.人际关系的建立社会性的核心内容就是人际关系2.性别行为的发展3.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4.攻击性行为的发展幼儿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但却经常发生的行为。
攻击性行为最大的特点是其目的性。
特点是:1.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表现为为了玩具和其他物品而争吵、打架,行为更多是直接争夺或破坏玩具或物品。
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3.有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工具转化的趋势。
4.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幼儿园男孩不女孩更多地怂恿和卷入攻击性事件。
幼儿攻击性行为分为:反映型攻击性行为和主动型攻击性行为。
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有以下几点:1.父母的惩罚惩罚对非攻击型儿童能抑制攻击,对攻击型儿童则加重攻击性行为。
2.榜样电视上的攻击性榜样会增加儿童以后的攻击性行为,暴力还能影响儿童的态度。
3.强化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听之任之就定于对侵犯行为的强化。
4.挫折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挫折。
男女双性化,指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
他们的特征是:有自信心、事业成功、愿意为家庭和自己的信念奋斗(男性特征);温和、文雅、兼顾家庭和事业(女性特征)。
这种双性化理论强调,应该从儿童早期就开始进行无性别歧视的儿童教育,而不过分强调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