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10
概括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文化交流最为广泛的时期之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中外文化交流的途径1. 外交往来:唐朝在国际政治和经济上都十分强盛,多次与周边国家进行外交交流,这也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2. 商业贸易:唐代经济发达,商业贸易繁荣,许多外国商人来到唐朝进行商业贸易,也促进了中外文化间的交流。
3. 学术交流: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儒门学术繁荣时期。
唐代的大教育家魏征曾经担任了公元618年至626年的翻译官,为中外文化交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1. 宗教思想:唐代佛教盛行,许多外国僧人来到唐朝传播佛教,也带来了佛教教义、经典等宗教思想。
2. 文学艺术:唐代文学艺术之风盛行,吸引了很多外国人前来学习,同时也对外传播了唐代的文学艺术成就。
3. 科技医学:唐代经济发达,科技医学方面也十分发达。
唐朝多次进行海外探险、科技考察等,在科技医学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吸引了外国人前来学习、探讨。
三、具体交流成果1. 《大唐西域记》:唐朝大文学家玄奘在住持鎏金寺时,在公元627年至645年之间,历时19年,经西行取经之路,走过了15000千米,到达印度等国,取得大量翻译大量佛典文献。
他将所学记述成书,即为《大唐西域记》。
2. 忘书室的书:忘书室为唐代名士韩愈私人收藏书籍之处。
其中不乏外传的书籍,如有《护法论》等。
3. 西安的回民街:中国早期的伊斯兰教徒,即回族,自唐代便大量涌入中国。
在唐朝中后期,回族就被分为数支,其中就有多数回族居住在西安,形成了以大清真寺为中心的回民街。
总之,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十分广泛而深入的,不仅让中国吸收了许多先进的外来文化,也让中国的文化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
1、唐朝对外交流概况遣唐使含义唐朝时期,日本派遣使节(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影响他们把唐朝的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到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鉴真东渡地位是唐朝与日本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史实他矢志不渝,六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贡献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以及寺内的鉴真雕像,被日本政府定位一级国宝。
唐与新罗的关系贸易往来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的首位。
文化交往①新罗派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并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科技成就。
②朝鲜的音乐也传入中国。
玄奘西行概况贞观年间,玄奘西行天竺取经。
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称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贡献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由弟子记录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二、唐朝对外交流频繁的原因(吸引世界各国来华的原因)和启示:(1)原因:①、唐朝政权强大,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文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各国仰慕中国文化。
②、唐代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③、玄奘、鉴真等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④、唐朝海上交通和陆路交通发达,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2)启示:①一个国家只有强盛才有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
(对外交往发达的最主要原因)②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加强和平交往,鼓励交流,才会进步。
③各国各族均有所长,应多向他人学习,才能充分吸取别人的精华,丰富自己的文化。
七年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笔记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璀璨辉煌的时代,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
在唐朝时期,中国文化不仅对周边的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还吸收了外来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中外文化交融之风,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背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宏伟壮丽的王朝之一,自唐太宗李世民统一全国以来,国力迅速恢复,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风尚开放。
这样的国家繁荣稳定,为与周边国家开展交流创造了条件。
同时,隋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也给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1.唐朝时期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唐朝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
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地区纷纷派遣使节前来朝贡,这些外国人给中国带来了许多外来文化。
同时,唐朝也主动向周边国家推广自己的文化,例如佛教的传播,大量的佛教经典被翻译成中国文。
2.唐朝时期与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唐朝时期,与西域及西方的交流也非常广泛。
唐朝还经常会和西方国家进行外交,与波斯、拜占庭等国进行贸易往来,并在宫廷、寺庙等地设立回教寺、火寺等,推动了回教的传入。
3.唐朝时期文化的外来影响唐朝时期的文化既有汉族的传统文化,也融合了外国文化。
在唐朝时期,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宗教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中亚、西亚等地带的舞蹈、音乐、服饰等文化元素,也在唐朝时期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外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为后来的文化创新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其次,中外文化的交流也提升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国际地位,使得中国文化得到更多国家的认可和传播。
同时,外来文化也催生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化和包容性,丰富了中国的文化传统。
综上所述,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部编历史七下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知识点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几个事例:1、遣唐使:唐朝时,日本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派遣唐使来华。
对日本的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鉴真东渡:在唐朝与日本的交流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
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为中日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3、玄奘西行:贞观年间,玄奘西行天竺取经,称为佛学大师。
主要贡献是《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重要贡献。
七下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前预习题遣唐使1. 时期,中日交往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
日本派使节到中国,当时称“”。
把唐朝先进的、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鉴真东渡2. 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六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
他在日本传授,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玄奘西行3.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
年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
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4. 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并主持译经工作。
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记载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七下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后自测题1、上海世博会日本馆里,有一个以“遣唐使”为中心的展区。
下列关于唐朝与日本交往的说法,错误的是()A.玄奘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B.两国之间有贸易往来C.唐朝时期有十几批遣唐使来华D.日本按唐朝模式进行政治改革2、“遣唐使”“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等客观史实,反映出唐朝的时代特征是()A.对外开放B.经济繁荣C.政治清明D.交通发达3、唐朝僧人玄奘曾游学天竺,并根据亲身见闻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一部重要书籍,它是()A.《马可•波罗行纪》B.《金刚经》C.《大唐西域记》D.《西游记》4、中印交流源远流长,唐朝时期玄奘西游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知识点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 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学习的使团。
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鉴真东渡:唐玄宗时期,高僧鉴真接受日本学问僧的邀请,六次东渡日本,历尽千辛万苦,在日本天平胜宝五年(754年)底,携同弟子到达日本。
鉴真在日本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除了传播佛经外,他还传播了中国的医学、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3、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模仿唐朝建立了政治制度,采取科举取士的制度,引进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这个时期,朝鲜的音乐也同时传入中国。
4. 玄奘西行: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取经,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他口述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5. 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经济文化繁荣;
(3)对外交通发达;
(4)对外政策开放。
5. 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1)范围广,与亚洲以致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2)领域多,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3)具有双向性,外国使节、留学生来唐学习,唐朝也有人到天竺学习熬糖法等。
6. 唐朝对外交往的影响:
(1)促进了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丰富了人民的生活;
(2)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使唐朝在世界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范文5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范文一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频繁的概况,知晓其典型例证: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及其重要影响;理解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唐代中国作为中华(儒家)文化圈中心的地位;通过听讲,研读课文及相关史料,思考探究等系列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提高分析总结的能力;感受、崇仰鉴真六次东渡、玄奘西行求法体现的信念坚定、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精神。
通过了解居当时世界第一流地位的唐文明的世界意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本课三大历史事件,重点是遣唐使与玄奘西行;以此为例认识唐代中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思考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理解唐代中国作为中华(儒家)文化圈中心的地位。
三探究新知(一)导入新课__年5月10日,国家主席胡锦涛访日期间访问了奈良县(奈良古称平城京,唐朝时为日本国都),会见日本奈良县知事荒井正吾,并赠送鉴真塑像。
这是胡锦涛同志同荒井正吾为塑像揭幕。
思考:你知道何为遣唐使吗?鉴真在日本备受尊崇,被认为是“日*化的恩人”又是为何?(二)新课展开整体感知:读《唐朝中外交通图》唐朝以其强盛的国力,先进的政治制度,高度繁荣的文化,博大开放的胸怀,不仅吸引着周边少数民族,也令周边邻国仰慕。
大唐盛世对外文化交流广泛、频繁,对外来文明采取兼容并蓄的开明政策,使得唐朝文化呈现繁花似锦的景象。
上节课我们也了解到,唐朝时少数民族甚至外国人在唐朝为官者为数不少,长安城内波斯商人聚集,本节课进一步了解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遣唐使Ⅰ自读课文:遣唐使部分结合教材思考讨论:问:什么是遣唐使?唐朝时,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节。
Ⅱ史料研读:(1)从唐朝回日本的僧人说:“大唐国者,法式定备之珍国也,常须达。
”mdash;mdash; 《日本书纪》日本为什么要派遣唐使?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第四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程标准】:以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交流的发展。
【学情分析】: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西游记》或有关通俗读物,对剧中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学习热情高涨,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
初一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有很强的求知欲,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
需要教师点拨帮助。
【教材分析】本课在全册教科书中属于第一单元,这个单元的中心内容是讲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本课侧重于唐朝的对外开放。
本课重点讲述了唐朝与日本、天竺等国家的友好往来史实。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唐政府推行对外开放政策,使得这一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极为繁盛,唐朝的威名远播四方,出现了自西汉以来中外交往的第二个高潮。
学习本课将更加有助于全面完整的了解唐朝。
【学习目标】1.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说出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知道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史实故事。
2.通过列表比较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学习用列表归纳整理知识的方法。
3.学习鉴真、玄奘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唐朝的经济、文化对日本等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唐朝在频繁的对外交往中,进一步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
【重难点】1、重点是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处理办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加强直观性,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难点是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处理办法:先让学生了解唐朝对外友好往来的基本史实,再指导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归纳、概括出唐朝经济文化繁荣、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通畅通是其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教学理念】本节课我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学生对话交流为手段,达到师生和谐互动,采用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加强学科渗透,增强学习历史的直观性和现实性。
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以学生搜集资料为载体,融洽生生合作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舞台,各个小组分工明确,将他们从课外书籍、网络上收集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进行整理、加工,然后每一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本组的学习成果,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
【教学策略】:(1)教法选择:采用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加强学科渗透,增强学习历史的现实性。
(2)学法引导:自主探究学习法;合作、讨论学习法。
(3)课堂组织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体现先学后教,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流程:1.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旅游是一项很好的活动。
在国内旅游可以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到国外可以领略异国风情。
下面请大家跟我到世界各地去,看看这些是什么地方。
出示课件“唐人街”图片,教师介绍这是世界一些大城市的“唐人街”。
为什么在现代化大城市中,还称华人聚居的地方为“唐人街”呢?大家想一想。
2.学习新课(1)教师概述唐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唐朝政府采取开放的政策,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并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所以对外交往比较活跃,那么,唐朝与哪些国家和地区往来密切呢?出示课件:“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
让学生找到唐朝时与中国有交往的国家和地区,让学生感受唐朝的经济文化很发达,所以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唐朝成为中国的象征,所以各国开始把中国人称为“唐人”,这个称呼至今仍在一些国家沿用。
这些国家和地区就是今天的日本、朝鲜半岛、印度半岛和中亚、西亚的国家。
想到这些国家去看一看吗?好,现在我们就乘坐时空快车,穿越时空隧道,重回唐朝,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循着古人的足迹,去领略异国风情,去探访它们和中国的文化渊源。
今天我们先去两个地方:日本和印度半岛。
我们第一站要去的是日本。
日本自汉朝开始和我国发生正式的交往。
到隋唐时期,两国交往更加密切。
一、遣唐使:学生阅读教材,解决如下问题:①什么是遣唐使?②遣唐使到唐朝交流什么?③对日本社会有什么影响?出示材料: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思考:为什么日本遣唐使要源源不断地到唐朝去呢?教师指出:日本当时刚进行“大化改新”,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唐朝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自然吸引了日本。
也就是说唐朝是一个制度规范全面,文明发达、值得珍视的国家。
唐朝文化对日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教师及时鼓励并肯定的学生回答。
)课件展示:日本的钱币和唐朝的钱币对比图:看看两者有什么相似之处?在日本,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受唐代的影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日本文字、服饰、文字、建筑的图片小结:唐朝的官制、法律制定等影响了日本。
日本的文字、建筑、服装、习俗等都颇有唐代遗风。
可见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二、鉴真东渡出示课件:鉴真像及思考题这就是鉴真像,你对他了解多少?你知道鉴真东渡的故事吗?给大家讲一讲。
(出示鉴真东渡图片)应日本僧人的邀请,鉴真东渡日本,先后历经12年,6次起程,5次失败,出生入死,甚至双目失明,但他从未放弃东渡,终于在他66岁高龄时,搭乘日本“遣唐使”回国的船只,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到达日本,受到天皇和日本人民的热烈欢迎。
1、那么,鉴真到日本后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什么贡献呢?出示课件:传播了佛学、传播了中医药学、传播了建筑和雕塑艺术2、鉴真盲目航东海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1)表明了鉴真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
(2)鉴真为传播唐朝文化、促进中日交流,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值得我们学习。
小结:鉴真向日本传达了当时高度发达的中国文明,推进了日本的文化发展,被称为日本文化大恩人。
受到日本人民的尊敬与爱戴。
思考:在日本与唐朝的交往中,你有什么感想?(生:日本很善于学习其他民族先进的文化来发展自己。
我国也应该学习先进。
)是的,日本非常善于学习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并且在吸收先进文明后,不断创新。
在古代,日本学习中国隋唐制度实行大化改新,在近代,学习西方先进制度进行明治维新,这两次改革成为日本历史的两个转折点,终于使日本成为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之一。
日本大和民族这种善于学习、勇于进取和敢于改革的精神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三、玄奘西行出示课件:出示图片及思考题1、玄奘为什么要去天竺?印度同中国一样,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它是佛教的发源地。
玄奘历尽艰辛,前往天竺,遍访佛教寺院,追求佛经真谛,并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
这就是当年天竺最大的寺院那烂陀寺遗址,从遗址还可以看出当年那烂陀寺的盛大规模。
玄奘就曾在这里学习佛经,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他在天竺各地讲学,受到当地人的尊敬。
经过长达17年的游学,跋涉5万多里,他终于回到长安,当时正在洛阳的唐太宗立即派宰相房玄龄出城迎接,长安百姓也倾城而出,欢迎玄奘取经归来,表现了唐朝对外来先进文化的欢迎。
2、他对中国与天竺交往作出了哪些贡献?(生:贡献一:带回并翻译大量佛经;贡献二:《大唐西域记》)老师补充:他带回了大量的经书,又花了19年的时间来翻译这些经书,今天西安大慈恩寺的大雁塔就是玄奘当年译经的地方。
有人可能会想:我不是佛教徒,佛教对我们也没什么影响啊,可是你知道吗,我们的汉语有两次大规模引进外来语,第一次就是引入佛经用语,如心心相印、大千世界、一刹那、一弹指、醍醐灌顶、天花乱坠等,所以说佛经的引入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播。
玄奘不仅是一位大翻译家,同时还是一位大旅行家、大作家。
他根据自己的经历见闻写成了《大唐西域记》。
出示课件:《大唐西域记》详细记载了当时西域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的风土人情、物种、气候、地理、历史、语言、宗教等情况,大大丰富了唐朝对西域和天竺的了解,成为现在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在世界上影响巨大,是一部不朽的著作。
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藉。
印度史学家阿里说:如果没有玄奘的著作,重建印度历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所以后来印度和中国都很敬重玄奘高僧。
活动探究:1、通过学习可以看出,唐时期的对外关系是一种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交往。
你能说说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吗?唐朝对外交往十分活跃。
2、促使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因素有什么呢?归纳:1、国家安定统一 2、经济文化繁荣 3、对外开放政策4、对外交通发达。
3、在我们为祖先的成就感到自豪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时期,我们能从唐朝的对外交往中得到什么启示?归纳:第一,我们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
第二,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
第三,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
课堂小结:在我们为祖先的成就感到自豪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时期,我们也应该像唐朝那样,与各国友好往来,吸收先进文化,与世界同步发展,这样,才能够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课堂练习:一、选择题1、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的国家是 ( ) A.印度 B.阿拉伯 C.朝鲜 D.日本2、假如你要查看有关印度的历史地理风俗,你该查阅下列哪本书() A.《徐霞客游记》 B. 《西游记》 C. 《大唐西域记》D. 《史记》3.玄奘写的《大唐西域记》,主要是研究 ( )A.波斯的历史B.东罗马帝国的历史C.中亚、印度等地历史D.大食的历史4、“唐风洋溢奈良城”反映的是唐朝对下列哪个国家文化的影响() A. 新罗 B. 天竺 C. 波斯D. 日本二、阅读下列材料材料:贞观四年起,日本不断派“遣唐使”到中国来,至唐后期894年止,遣唐使到达中国的有十三次。
随同大使、副使来的还有学者、学问僧、留学生、画师、医生、工匠、水手等。
请回答: 1、、请说出日本至今保留的唐朝风情?(二项即可)2、日本通过学习后逐渐强大起来,你有何感想?(1.文化方面,利用中国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社会生活方面,学习唐朝建筑、服饰、茶道等等;2.文字、服饰。
3.善于学习世界先进知识技术为己所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强调了师生互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过程,注意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转变,注意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顽强精神和坚强意志。
注意激励性语言的应用,使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弘扬了学生的“人文精神”,体现了历史教育“以人为本”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