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复习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207.50 KB
- 文档页数:4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重点归纳笔记单选题1、如图所示某家族的遗传系谱图,3号和6号患有某种单基因遗传病,其他成员正常。
不考虑突变,下列对控制该遗传病的基因所在染色体、致病基因的显隐性情况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致病基因为隐性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致病基因为显性C.基因位于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致病基因为隐性D.基因位于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致病基因为显性答案:D分析:1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1)男患者多于女患者; (2)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2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 (1)男女患者多于男患者,(1)男世代相传;3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4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5 .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
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致病基因为隐性,则Ⅱ3号为aa,Ⅱ6为aa,Ⅲ7 .8 .9 .10 .11均为杂合子,A正确;B、基因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3.Ⅱ6号基因型为Aa,B正确;C、基因位于X、Y同源区段上,Ⅱ3为X a Y a,Ⅱ6基因型为X a X a,C正确;D、若基因位于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则男性患者的基因型有三种可能X A Y A、X A Y a、X a Y A,该家系中Ⅱ-3个体无论是上述哪种基因型,其子代的表现均有患者,所以若基因位于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时致病基因不能为显性,D错误。
故选D。
2、下列有关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实验叙述,正确的是()A.用豌豆杂交时,必须在开花前除去母本的雌蕊B.孟德尔利用了豌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特性C.孟德尔研究豌豆花时,未考虑雌蕊、雄蕊的发育程度D.人工异花传粉后,可不用套袋等操作答案:B分析:1 .豌豆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是:(1)豌豆是严格的自花、闭花授粉植物,在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2)豌豆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易于观察;(3)豌豆的花大,易于操作;(4)豌豆生长期短,易于栽培。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全部重要知识点单选题1、如图为某家族的遗传系谱图,甲病和乙病相关基因分别用A/a,E/e表示,其中有一种疾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男性人群中隐性基因a占1%。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Ⅱ—5为纯合子的概率是100%B.Ⅱ—6乙病致病基因来自于I—1C.Ⅲ—7为甲病患者的可能性是1/303D.可通过遗传咨询以确定Ⅲ—7是否患有甲病答案:C分析:根据1号、2号正常,其女儿患甲病,可判断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乙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
根据1号、2号正常,其儿子患乙病,可判断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A、通过遗传图谱的分析,可以判定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I-1的基因型是AaX E Y,I-2的基因型是AaX E X e,Ⅱ-5的基因型是aaX E X-,是纯合子的概率为1/2,A错误;B、Ⅱ-6乙病致病基因来自于I-2,B错误;C、男性人群中隐性基因a占1%,Ⅱ-3的表现型是正常的,其在正常男性中为Aa的概率是(2×99%×1%)/(1-1%×1%)=2/101,Ⅱ-4是Aa的概率是2/3,计算可得出Ⅲ-7是aa的概率是1/303,C正确;D、通过遗传咨询可以预测子代发病率,不能确定Ⅲ-7是否患有甲病,D错误。
故选C。
2、下图为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时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示意图,图中1~8表示基因。
不考虑突变的情况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与2 .3 .4互为等位基因,与6 .7 .8互为非等位基因B.同一个体的精原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也应含有基因1~8C.1与3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分离,1与2都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分离D.1分别与6 .7 .8组合都能形成重组型的配子答案:B分析:由图可知,图中为一对同源染色体,1与2 .5与6 .3与4 .7与8为相同基因,1(或2)与3或4可能是等位基因,5(或6)与7或8可能是等位基因。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总结提升专题复习【知识脉络图】【专题精讲精练】专题一伴性遗传与遗传定律的关系1.伴性遗传与分离定律的关系(1)伴性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伴性遗传是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若就一对相对性状而言,则为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2)伴性遗传的特殊性①雌雄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不同,有同型和异型两种形式。
②有些基因只存在于X或Z染色体上,Y或W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因而出现单个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如男性色盲(X b Y)。
③Y或W染色体上携带的基因,在X或Z染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只限于在相应性别的个体之间传递,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只在男性中传递。
④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联系。
在写表现型和统计后代比例时一定要与性别相联系,如X B Y或X B X b。
2.伴性遗传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关系在分析既有性染色体又有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相对性状遗传时,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按伴性遗传处理,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按基因的分离定律处理,整体上它们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例1】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既患白化病(a)又患红绿色盲(b)的男孩。
此男孩外祖父和外祖母的基因型不可能是()A.AaX B Y、AaX B X b B.AaX B Y、aaX b X bC.AAX b Y、AAX B X b D.AaX B Y、aaX B X b解析本题可以采用反证法,因为男孩患白化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所以男孩基因型是aa,此男孩母亲一定含有白化病基因,所以外祖父、外祖母至少有一个含有白化病基因,而C项中控制肤色的基因全部都是显性基因,后代不可能出现白化病基因。
答案C专题二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基因位置1.正反交法(1)若正交和反交的后代表现型相同,都表现同一亲本的性状,则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2)若正交后代全表现为甲性状,而反交后代中雌性全表现为甲性状,雄性全表现为乙性状,则甲性状为显性性状,且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单选题1、一个基因型为DdTt的精原细胞产生了四个精细胞,其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见下图。
导致该结果最可能的原因是()A.基因突变B.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C.染色体变异D.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答案:B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从图中看出一个DdTt的精原细胞产生了DT,Dt,dT和dt四种精子,而正常的减数分裂只能产生四个两种类型的精子,所以最可能的原因是这个精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体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产生四种精子。
故选B。
小提示:本题需要考生识记减数分裂的基本过程,结合图中四个细胞的基因型进行分析。
2、二倍体动物某个精原细胞形成精细胞过程中,依次形成四个不同时期的细胞,其染色体组数和同源染色体对数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形成乙过程中,DNA复制前需合成rRNA和蛋白质B.乙形成丙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着丝粒不分裂C.丙细胞中,性染色体只有一条X染色体或Y染色体D.丙形成丁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染色体组数减半答案:A分析:根据题图分析可知,精原细胞形成精细胞的过程中,S期、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中、后期均满足甲乙两图中表示的2组染色体组和2N对同源染色体对数;图丙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断裂后,同源染色体消失,染色体组数暂时加倍的细胞;图丁则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形成精细胞后,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和同源染色体对数。
通用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考点大全笔记1. 基因的定义和结构- 基因是DNA分子上能遗传信息的单位,决定了生物的遗传特征。
- 基因结构包括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编码区决定了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
2. 染色体的定义和结构-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DNA和蛋白质构成的复合体,储存了生物的遗传信息。
- 染色体主要由DNA、蛋白质组成,包括染色质和非染色质区域。
3.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基因是染色体上特定位置的DNA片段,是染色体上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
- 染色体上包含了多个基因,基因之间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4. 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基因决定了生物的性状,不同基因的组合形成了不同的表型。
- 一个基因可以有多个等位基因,不同等位基因会导致表现形式的差异。
- 基因的表达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因素可以改变基因的表现形式。
5. 染色体的遗传规律- 孟德尔遗传定律揭示了染色体在遗传中的重要作用。
- 染色体的同源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具有重要的遗传规律。
6. 染色体的异常与遗传病- 染色体的数目和结构异常会导致遗传病的发生。
- 常见的染色体异常包括三体综合征、唐氏综合征等。
7. 基因工程与染色体编辑- 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对基因进行修改、插入、删减等操作,用于研究和应用。
- 染色体编辑技术可以对染色体进行特定位点的编辑、替换等操作,具有广泛的潜力和应用价值。
8. 基因和染色体的研究方法- 基因和染色体的研究离不开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
- PCR、DNA测序、核酸杂交等技术在基因和染色体的研究中起着关键作用。
以上是通用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考点的笔记。
通过对基因和染色体的定义、结构、关系以及遗传规律、遗传病、基因工程等方面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生物的遗传机制和遗传多样性。
同时,掌握相关的实验方法和技术,有助于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这部分内容考纲要求理解,盼望同学们能弄懂并记住)一,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
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染色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削减一半。
★二, 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1、部位:动物的精巢, 卵巢;植物的花药, 胚珠2、精子的形成:3, 卵细胞的形成1个精原细胞(2n) 1个卵原细胞(2n)↓间期:染色体复制细胞体积增大↓间期:染色体复制细胞体积增大DNA加倍,染色体不加倍 DNA加倍,染色体不加倍1个初级精母细胞(2n)1个初级卵母细胞(2n)↓前期:联会, 四分体, 交叉互换(2n)↓ 前期:联会, 四分体交叉互换(2n)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2n)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2n)后期: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分别(2n)后期: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分别(2n)末期:细胞质均等分裂,染色体数目减半末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2个次级精母细胞(n) 1个次级卵母细胞+1个极体(n)↓ 前期:(n)↓ 前期:(n)中期:(n)中期:(n)后期:着丝点断裂,染色单体分开成为后期:着丝点断裂,染色单体分开成两组染色体,染色体体数目加倍(2n)为两组染色体,染色体体数目加倍(2n)末期:细胞质均等分裂(n)末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n)4个精细胞(n) 1个卵细胞(n)+3个极体(n)↓变形↓4个精子(n)三个极体都退化消逝,只形成一个卵细胞★三, 受精作用及其意义:1, 受精作用: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2, 受精作用的意义: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多样性及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随机性,导致后代性状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进化,体现了有性生殖的优越性。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有重要意义。
高中生物必修二复习提纲二
第二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1.萨顿假说:基因和染色体行为之间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
二、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见课本30页)
第三节伴性遗传
1.概念:遗传控制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总是和性别联系在一起。
二、XY型性别决定方式:
l 染色体组成(n对):
雄性:n-1对常染色体 + XY 雌性:n-1对常染色体 + XX
l 性比:一般 1 : 1
l 常见生物:全部哺乳动物、大多雌雄异体的植物,多数昆虫、一些鱼类和两栖类。
三、三种伴性遗传的特点:
(1)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
①男>女②隔代遗传(交叉遗传)③母病子必病,女病父必病
(2)伴X显性遗传的特点:
①女>男②连续发病③父病女必病,子病母必病
(3)伴Y遗传的特点:
①男病女不病②父→子→孙
附:常见遗传病类型(要记住):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高中生物必修二基因在染色体上知识点归纳一、萨顿的假说实验发现:蝗虫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极为相似;推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也就是说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1、依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①在杂交中保持完整和独立性②成对存在③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④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2.证据:果蝇的伴性遗传①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②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科学研究方法:类比推理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基因在染色体上线性排列三、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分离规律的实质是: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的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1、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3、两条遗传基本规律的精髓是:遗传的不是性状的本身,而是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
4、孟德尔成功的原因:正确的选用实验材料;现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研究两对或多对性状的遗传;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基于对大量数据的分析而提出假说,再设计新的实验来验证。
5、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如下假说: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生物体再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减数分裂概念: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也是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适用范围)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意:(1)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2)原核生物无染色体,不能进行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
原核细胞的DNA裸露,没有和蛋白质等组成染色体,而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主要是染色体形态、数目和行为的变化。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1、精子的形成过程:场所: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对等片段的互换。
(交叉互换)(基因重组第一种类型)¤注意:区别于染色体变异中的易位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
¤注意:区别于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行为特点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基因重组第二种类型)。
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次级精母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假想平面)上。
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
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子细胞(精细胞)。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卵巢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精子的形成卵细胞的形成不同点形成部位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卵巢过程有变形期无变形期分裂方式均等不均等子细胞数一个精原细胞形成4个精子一个卵原细胞形成1个卵细胞+3个极体相同点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都是体细胞的一半四、与减数分裂有关的三组概念(1)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①同源染色体是指减数分裂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大小一般都相同(XY性染色体不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注意:男性中的X染色体要比Y染色体大的多,因二者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仍能联会,仍称为同源染色体②非同源染色体是指形状和大小各不相同,且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配对的染色体(2)姐妹染色单体和非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呈X型才有染色单体①姐妹染色单体是指同一着丝点连接着的两条染色单体②非姐妹染色单体是指不同着丝点连接着的两条染色单体(3)联会和四分体①联会是指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②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非姐妹染色单体:很多,比如①与除了②之外都是非姐妹染色单体1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8条脱氧核苷酸链注意:(1)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一、复习目标
1.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
(重点)
2.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和受精过程。
3.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4.概述伴性遗传。
(难点)
1、减数分裂: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2、染色单体:染色单体是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后形成的由一个着丝点连接的两条相同的子染色体
3、姐妹染色单体: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后形成的由一个着丝点连接的两条相同的子染色体,这两条子染色体叫姐妹染色单体
4、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是指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大小、形态一般相同的两条染色体
5、四分体:四分体特指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后,含有4条染色单体的每对同源染色体,称一个四分体
6、精原细胞:睾丸里有许多弯弯曲曲的曲细精管,曲细精管中有大量的原始生殖细胞,叫做精原细胞
7、卵细胞:巢内部有许多发育程度不同的卵泡,位于卵泡中央的一个细胞就是卵细胞
8、受精作用:两性生殖细胞成熟以后,精子与卵细胞相遇并相互识别后,融合成受精卵的过程
9、伴性遗传:决定某些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故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10、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染色体。
11、常染色体:与决定性别无关的染色体。
三、提升能力
1.减数分裂的概念:
(1)发生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2)发生时期:从原始的生殖细胞发展到成熟的生殖细胞的过程中。
(3)特点: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在整个分裂过程中只复制一次。
(4)结果: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自测试题1.下列关于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共同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染色体复制一次 ②染色体和DNA 均等分配 ③细胞质和核物质均等分配 ④同源染色体分开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精子(卵细胞)形成过程――减数分裂的过程
(1)在睾丸(卵巢)中的原始生殖细胞-精(卵)原细胞,通过有丝分裂而增殖,到一定程度后,细胞数
目不再增加,根据有丝分裂的特征,每个精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相等。
(2)减数第一次分裂之前的间期:
主要变化:精(卵)原细胞体积增大,染色体进行复制,精(卵)原细胞成为初级精(卵)母细胞。
(3)减数第一次分裂分裂期:
第一次分裂形成的次级精(卵)母细胞与初级精(卵)母细胞相比,染色体的数目减少一半,其根本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两子细胞中。
(4)减数第二次分裂:
①分裂过程中不经过染色体的复制,最大特点是着丝点分裂。
②减数第二次分裂各分裂期的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
精子形成过程图解
卵细胞形成过程图解
注:N 表示染色体的数目
自测试题2.关于右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此细胞处于减数分裂的联会时期,有四分体4个 B.此细胞中含有2个同源染色体
C.此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染色体组合为 12、34或 13、24
D.此细胞核中含染色单体8个,DNA 分子8个,染色体4个
自测试题3.一动物精原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了4个四分体,则次级精母细胞中期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 分子数依次是( )
A .4、8、8
B .2、4、8
C .8、16、16
D .8、0、8
自测试题4.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下列各组中数量比例是1:1的是( ) 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 B.染色体和DNA 分子 C.DNA 分子和染色单体 D.DNA 分子和染色体 3.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 (1)染色体行为完全相同
(2)不同点:
①细胞数目:一个精原细胞可形成四个精子;一个卵原细胞只形成一个卵细胞,另外有三个极体(最终退化消失)
②细胞质分裂:精子形成过程中都是均等分裂;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形成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的两次分裂为不均等分裂。
而第一极体形成第二极体时为均等分裂
③有无变形:精子细胞形成精子时有变形过程;卵细胞形成时没有变形过程
自测试题5.动物的卵细胞的形成与精子形成过程的不同点是( )
①次级卵母细胞将进行普通的有丝分裂 ②一个卵原细胞最终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③一个卵原细胞经复制后形成一个初级卵母细胞 ④卵细胞不经过变形阶段
⑤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分裂成的两个细胞大小不等 ⑥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初级卵母细胞的一半 A .②④⑤ B .①③⑤ C .②③⑥ D .①④⑥ 4.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1)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①一个含n 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的精子类型有2种; ②一个含n 对同源染色体的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的精卵细胞类型有1种;
③体细胞含有n 对同源染色体的生物个体,经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类型有2n
种。
(2)四分体时期有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自测试题6.果蝇的体细胞中含4对同源染色体,若研究每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在果蝇形成卵细胞时,全部含显性基因的配子出现的比例是( ) A .1/2 B .1/4 C .1/8 D .1/16 5.受精作用
(1)卵细胞会发生特殊的生理反应,保证一个精子与一个卵细胞融合。
(2)受精作用的实质是雄原核与雌原核的融合。
(3)受精完成时精卵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使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的2n 数目。
因此,受精卵以及有受精卵有丝分裂发育成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受精作用和发育图解
6.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7.关于萨顿的假说
(1)内容:基因与染色体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
①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
②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成对存在③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
母方,同源染色体也如此。
④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
(2)结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3)证据: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8.正确理解基因与XY性染色体的关系
伴X遗传的基因如红绿色盲基因,血友病基因在X染色体的A区段;而伴Y遗传的外耳道多毛症基因在Y染色体的C区段。
而BD两个区段上存在等位基因,这些基因的传递无性别差异,相当于常染色体中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
9.性别决定的时期是受精作用完成的瞬间。
10.关于“男孩患病”和“患病男孩”的概率
(1)常染色体遗传中,后代“男孩患病”和“患病男孩”的概率:
①男孩患病:常染色体遗传与性别无关,男女性及整个人群中的发生概率相等,故计算时不必考虑性别,所得群体发病概率即为男孩患病的概率。
如AaXX×AaXY,F1为aaXY 的可能性为1/4×1=1/4。
②患病男孩:这种情况下要首先计算群体发病概率;再计算患病者中男孩占总患病者的比例,因为患者中也是男女各半,所以只要将群体发病概率乘1/2就是患病男孩的概率。
如:AaXX×AaXY
F1为aaXY 的可能性为1/4×1/2=1/8。
(2)伴性遗传中,后代“男孩患病”和“患病男孩”的概率:
①男孩患病:应在男孩范围中计算概率。
如X B X b ×X B Y,X Y已确定为男孩,则其为X B Y和X b Y的可能性各为1/2;因此出现X b Y(男孩患病)的概率是1/2。
②患病男孩:应全部后代范围中计算概率。
如X B X b ×X B Y,在F1性别不确定时,其为X b Y(患病男孩)的可能性为1/4;因此出现X b Y(男孩患病)的概率是1/4。
自测试题7.视神经萎缩症是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若一对夫妇均为杂合子,生了一个患病的男孩,如果再生一胎,是正常男孩的几率为()A.25% B.12.5% C.75% D.0
四、当堂检测
1.下图次级卵母细胞继续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平均分配的示意图是()
2.如果科学家通过转基因工程,成功地把一位女性白化病患者的造血细胞进行改造,使其凝血功能恢复正常、那么,她后来所生的儿子中()
A.全部正常 B.一个正常 C.全部有病 D.不能确定
3.某动物的卵细胞内有8条染色体,其中来自母方的染色体有()
A.2条 B.4条 C.8条 D.不能确定
4.某动物精巢内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有48条染色体,则该动物在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有DNA分子数()
A.24个 B.48个 C.96个 D.192个
5.某生物有4对染色体,如1个初级精母细胞在产生精细胞过程中,其中1个次级精母细胞在分裂后期有1对姐妹染色单体移向同一极,则这个初级精母细胞产生正常精细胞和异常精细胞的比例为()
A.1﹕1 B.1﹕2 C.1﹕3 D.0﹕4
6.100个精原细胞和100个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最多能形成多少个受精卵?()
A.100 B.200 C.300 D.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