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效应中的语义相关
- 格式:pdf
- 大小:681.83 KB
- 文档页数:7
《普通心理学》总结第一篇:《普通心理学》总结第八章情绪和情感一、简述情绪和情感的功能答:(1)适应功能。
情绪和情感是有机体生存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
(2)动机功能。
情绪和情感能驱使个体进行某种活动,也能阻止或干扰正在进行的活动,即具有增力作用和减力作用。
(3)信号功能。
情绪和情感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
(4)组织功能。
情绪和情感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的作用。
二、简析影响心境的因素答:(1)心境产生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生活中的逆境或顺境、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个人的健康状况、自然环境的变化等,都可能成为引起心境变化的原因。
(2)心境持续时间的长短,与人的气质、性格有一定关系。
(3)人的世界观、理想和信念决定着心境的基本倾向,对心境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三、评述詹姆士一兰格情绪学说答:这种理论认为,情绪是对有机体变化的知觉,有机体的生理变化在情绪体验中是第一位的,个体的情绪直接由生理变化引起的。
根据这一理论,情绪的产生必须先有引起知觉的刺激,这种刺激引起个体内脏的活动和骨骼肌的反应,这些生理反应反馈到大脑而产生情绪体验。
评:他的理论引起了一系列的情绪研究,但是得到了许多与他们理论相反的事实。
这些实验证明,情绪不只是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机体变化的知觉,它还受到更高级的神经中枢的调节和支配。
鉴于首先提出了生理变化是情绪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推动了情绪生理机制的实验研究,有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四、评述沙赫特一辛格的认知一生理结合情绪理论答:他们认为,个人对自己情绪状态的认知性解释是构成情绪的主要因素,泛化的生理反应决定情绪体验的强度,而情绪的性质则是由对情境的知觉所决定。
评:将认知因素纳入到对情绪发生的解释,这对情绪的认识又是一个进步。
第九章??需要、动机与意志简述动机的功能答:(1)激活功能。
动机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之一,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心理知识之启动效应【导读】用心理学术语解释,启动效应是指由于之前受某一刺激的影响而使得之后对同一刺激的提取和加工变得容易的心理现象。
在生活中,为了记住某件事情,可以用一个特殊的词语或者动作与之联系起来,应用很多。
(来源心融网)打一套降龙十八掌有这么一个笑话,说有一个人总是忘记有没有锁门。
同事就告诉他一个秘诀,每次锁门时,做一个醉拳的动作,就可以记住了。
后来,这哥们在锁门前必须要打一套降龙十八掌,才能安心离开。
笑话归笑话,这个方法确实管用。
记住降龙十八掌显然比记住锁门这件小事更加容易。
而降龙十八掌则使锁门的记忆更容易被提取。
这种效应心理学上叫做“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
什么是启动效应用心理学术语解释,启动效应是指由于之前受某一刺激的影响而使得之后对同一刺激的提取和加工变得容易的心理现象。
举个例子来理解这个概念。
比如在实验中,给被试呈现一系列单字,其中包含一个“河”字(之前的刺激),虽然并不需要被试记住都有哪些字,但是在下面的任务中,如果要求被试写出一个含有三点水旁的字时,被试更倾向于写出“河”而不是其他字(对同一刺激的提取)。
再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我颇爱听周杰伦的歌,但是周董的歌词实在是太难听懂了,没办法我对着歌词听了一两遍。
这之后那些之前听起来模棱两可的歌词,就非常容易被识别,至少笔者再没有把《完美主义》歌词里的“周杰伦周杰伦”听成“小贱人小贱人”。
启动效应和记忆启动效应和记忆关系非常紧密,甚至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的发现就是基于对失忆症患者启动效应的研究。
1968年,Warrington和Weiskrantz发现健忘症患者虽然不能再认出以前学习的单词,但是在补笔任务中,却同正常被试表现出一样的成绩,而且这一现象甚至在间隔7天后依旧存在。
所谓补笔任务就是要求被试用头脑中第一个出现的词补全词干,比如uni__,被试可能补全为“unit”或“unicorn”,如果之前被试看到的词为“”,受到启动效应影响被试可能补全为“unicorn”而非更常见的“unit”。
启动效应⏹研究启动效应的实验一般都包括两个阶段:首先给被试呈现一系列刺激,如词、图形或面孔等;然后在测验阶段呈现残词、模糊词、速视词或图等残缺的知觉或语义线索,要求被试命名或辨认;⏹测量指标是被试的认知倾向、操作速度或准确性的改变,如反应时和正确率等⏹若被试对先前呈现刺激的命名时间或辨认正确率大于未学习过的控制刺激,就认为先前呈现的刺激对后来的刺激产生了启动。
⏹其与传统的记忆测量方法(又称直接测量),如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和再认等有所不同,它不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回忆学习过的信息,而是对任务的操作结果进行测量(又称间接测量),通常所用的方法有词干补笔、知觉辨认、快速命名和自由联想等。
双任务(dual-task)实验范式⏹如果完成两项任务需要同一心理过程或心理资源参与,那么,同时进行这两项任务时每一任务的成绩将比各自单独进行的情况下要差。
⏹如果某一认知任务(如推理、言语理解)依赖于短时记忆,那么当被试在完成认知任务时同时记一些数字(占用短时记忆)时,随着被试要记住的数字量的增加,被试的成绩将受到很大影响。
⏹当记忆负荷为3个数字时,各种认知任务成绩基本上未受影响。
当记忆负荷为6个数字(接近正常人的记忆广度)时,认知任务成绩均虽然明显降低,但没有预想的差。
⏹要求被试在进行数字记忆广度任务(0-8位,出声复述)的同时完成一项推理测试,随着记忆负荷的加大,推理所需时间明显增加,但其时间仅延长约35%,且错误率始终维持在5%左右。
工作记忆⏹工作记忆包含一个中央执行(central executive, CE)控制器,以及至少两个从属的子系统:语音环(phonological loop, PL)和视空间模板(visuo-spatial sketchpad, VSSP)。
⏹工作记忆是一种对信息进行暂时性的加工和贮存的能量有限的记忆系统。
工作记忆与短时记忆的主要区别⏹工作记忆强调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操作和保持的同时性,而短时记忆则只强调信息的(被动)储存。
中文语义特征和语义启动范式的关系探究一、概述语义是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等多个学科研究的重要领域。
在语言学中,语义是指语言表达的意义,是通过语言传达信息和交流思想的基本方式。
而语义特征和语义启动范式则是语义研究中的重要概念。
本文将探讨中文语义特征和语义启动范式之间的关系,以期更深入地理解语义学的基本范式。
二、中文语义特征的概念及特点1. 中文语义特征的概念中文语义特征是指中文词汇中所具有的一些基本语义属性。
这些语义属性可以用来描述和区分不同词汇之间的意义关系。
“大”和“小”这两个词在语义上就具有大小的特征,可以用来描述物体的尺寸大小。
2. 中文语义特征的特点中文语义特征具有以下特点:- 多样性:中文词汇涵盖了广泛的概念和意义,因此其语义特征也非常多样化。
- 权重不同:不同的语义特征在不同的词汇中可能具有不同的重要性和权重。
- 实践性:语义特征是在日常语言使用中形成和演化的,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动态性。
三、语义启动范式的基本概念及研究现状1. 语义启动范式的基本概念语义启动范式是指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根据语义特征来激活相关的语义范畴。
这种启动作用是在大脑中进行的,是一种认知过程。
当人们听到“猫”这个词时,大脑会自动激活与猫相关的诸多特征和概念,如“小动物”、“喵喵叫”等。
2. 语义启动范式的研究现状目前,关于语义启动范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认知神经科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等领域。
通过实验和神经影像技术等手段,研究者们不断探索语义启动的机制和规律,以期更深入地了解人类语言认知的本质。
四、中文语义特征与语义启动范式的关系1. 中文语义特征对语义启动的影响中文语义特征是语义启动的基础。
在中文中,每个词汇都具有自己的语义特征,当人们接触到某个词汇时,大脑会根据其特征来激活相关的语义范畴。
当听到“红色”这个词汇时,大脑会自动激活颜色、视觉感知等相关的语义特征。
2. 语义启动范式对中文语义特征的塑造另语义启动范式也会对中文语义特征进行塑造和演化。
二.名词解释1.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脑内部的心理活动过程、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或数据处理心理学)。
2.计算机模拟方法计算机模拟方法是指利用计算机来模拟、检验、发现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表现规律的研究方法。
3.流程图示流程图示是指以作业图或信息流程图的形式表示人的心理活动,并以此分析人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方法。
4.口语报告法口语报告法是指被试在解决某项问题时“出声思考”(出生讲出)其思维内容,研究者记录后进行分析,从而揭示被试认知活动规律的研究方法,它又称为“口述记录分析法”。
5.感觉信息加工感觉信息加工是指感觉器官与刺激信息接触(或作用)后,感受器将物理刺激转化为生物电信号,并通过动作电位把外部事件的信息传递到大脑中枢特定区域的过程。
6.自下而上加工自下而上加工又被称为数据驱动加工,是指由外部刺激信息开始的加工,强调感觉器官中滞留信息在知觉中的作用。
7.自上而下加工自上而下加工又被称为概念驱动加工,是指在知觉时,个体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概念来加工当前刺激信息的过程。
8.模式识别模式识别是指人脑吧输入刺激(模式)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匹配,并辨认出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
9.资源限制的认知活动或认知操作注意的资源限制是指人的注意受到所分配的认知资源的限制,一旦得到较多的认知资源,注意分配便能顺利进行的认知活动过程。
10.材料限制的认知活动或认知操作注意的材料限制是指人的注意受到刺激信息任务(刺激材料)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加工的信息的限制,即使分配到了较多的认知资源,也不能顺利完成的认知活动的过程。
11.部分报告法在部分报告法中,要求被试在全部刺激呈现后,根据主试的要求随机只报告所有刺激中的一部分。
12.全部报告法全部报告法是心理学是心理学实验的一种方法,又名整体报告法。
我国汉字识别研究的新进展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表意文字,与“直线形”的拼音文字相比,方块汉字有二维图形特征,字形和字音之间的对应关系很弱。
那么对汉字的视觉识别过程到底是怎样的?和对拼音文字的视觉识别过程相比有何不同?近几十年来,有许多心理学研究围绕汉字识别问题展开。
本文旨在对我国心理学界90年代以来在这个领域的新进展作一述评。
1 主要研究1.1字形属性对汉字识别的影响受西方已有研究理论的影响,长期以来关于汉字识别的加工单元也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识别汉字要先对笔画、部件等汉字的字形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将分析的结果整合从而识别整字。
那么,在汉字识别过程中就会存在笔画数效应、部件数效应等。
二是认为识别汉字直接以整字为单元,强调字形知觉的整体性。
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已有许多研究表明在汉字的视觉识别过程中,要经过特征分析[1]。
近10年以来,汉字识别的特征分析观点得到了更多的研究结果的验证:首先是采用不同的方法证实了笔画数效应的存在。
如喻柏林等[2]采用命名识别法,发现在2至15画的范围内,汉字的命名反应时随笔画数的增加呈台阶状上升趋势;张武田等[3]发现在高频字当中存在笔画数效应;彭聃龄等[4]采用命名作业和真假字判断作业也发现有显著的笔画数效应。
其次是发现部件因素对汉字识别的影响。
有研究发现了启动部件对合体汉字识别的影响[5],提示汉字的部件作为单个结构反复认读,有可能成为汉字识别的加工单元之一,而且比笔画更符合简约的原则。
张武田等[3]、彭聃龄等[4]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部件数效应的存在。
不仅部件的数量影响汉字识别,研究证明部件频率(即在合体汉字中出现的次数)也是影响汉字识别的因素之一,但其作用受到整字频率和结构类型的影响 [6]。
黎红等[7]的研究也发现,在速示条件下,部件频率影响汉字识别的准确性,而且部件频率对汉字识别的作用模式与刺激字及其组成部分的空间排列有关。
在汉字的构造部件之间还存在不同的组合以及组合频率。
场景梗概中的语义启动效应场景梗概中的语义启动效应人类思维的复杂性和灵活性使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迅速适应各种环境和任务。
这种适应能力的一部分可以归因于我们对语义的敏感性,即语义启动效应。
语义启动效应是指语义范畴与相关的知识和信息能够促使我们在处理语言和文本时更加高效和准确。
在场景梗概中,语义启动效应的作用得到了更为明显的展现。
场景梗概是一种简洁而富有信息量的叙述形式,可以在极短的篇幅内传递出一个故事的基本要点。
在电影、小说和广告等中,场景梗概被广泛应用。
通过短时间内引发观众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获得更多的关注,从而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
而语义启动效应在场景梗概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语义启动效应的核心概念是语义接触。
当一个特定的语义范畴或主题被激活,与之相关的信息和知识就被调动起来,进而影响我们的认知和理解过程。
在场景梗概中,语义接触可以通过几种方式实现。
首先,语义接触可能来自于梗概中明确提及的词语或短语。
例如,“一个黑暗的夜晚,一个孤独的人坐在窗前”这个梗概中,词语“黑暗”和“孤独”即激活了关于夜晚和孤独的语义范畴,进而影响我们对故事情节的期待和理解。
其次,语义接触还可能源于梗概中描绘的场景、背景或角色形象。
例如,“阳光普照的田野上,一对幸福的夫妇手牵手走着”这个梗概,引发了关于阳光、田野和幸福的语义接触。
最后,语义接触还可以通过情感和情绪状态创造。
例如,“一个悲伤的音乐声响起,演奏者的眼神中充满了愧疚和悔恨”这个梗概中,悲伤和愧疚的情感状态激活了相应的语义接触。
语义启动效应可以极大地提升人们对场景梗概的理解和记忆。
当我们在阅读场景梗概时,激活的语义接触引导我们对故事情节的合理推断和解释。
这种推断基于我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使我们能够更快地理解和记忆梗概的内容。
例如,在一个恐怖片的梗概中,描述了“一个年轻女子在古宅中探险,突然听到一声可怕的尖叫声”,我们会立即将这个场景与恐怖、危险和悬疑等词语联系起来,进而想象出一个紧张刺激的故事情节。
应用心理学Ch i nese Journa l of 2006年第12卷第4期,326 332Appli ed P sycho l ogy2006 Vol 12.N o 4,326 332长时语义记忆对阈下语义启动效应的影响*任爱荣1,2水仁德1**(1.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杭州,310028;2.江西上饶师范学院实验中心,上饶,334001)摘 要 本文通过检测启动刺激的词频对阈下启动效应的影响,探讨了长时语义记忆在阈下语义启动中的作用。
结果表明,对阈下启动刺激的感受性d 上,词频和练习的交互作用显著(p <0.05),高频刺激即使没有练习过的启动刺激也会产生启动效应,而对低频刺激只有练习过的启动刺激才会产生启动效应,说明长时语义记忆是影响阈下启动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 阈下语义启动 长时语义记忆 无意识中图分类号:B8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6020(2006) 04 0326 07*基金项目: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中心资助项目。
**通讯作者:水仁德,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心理学。
E m ai:l rs hu @i zj .cn1 引 言无意识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是颇有争议的问题之一。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研究者运用阈下语义启动(subli m i na l se m antic acti v ati o n ,SS A )研究范式对无意识认知活动的机制的了解取得了重大进展[1~6]。
阈下语义启动是指觉察不到刺激的呈现但能对刺激的语义内容的信息进行分析的现象[1]。
在阈下语义启动的研究中,首先呈现一个阈下的启动刺激,然后呈现一个与启动刺激存在不同关系、可觉察到的目标刺激,要求被试对目标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以考察阈下启动刺激对目标刺激加工的影响。
先前大量的研究主要围绕阈下语义启动现象的存在与否。
随着研究的深入,目前研究的焦点转移到阈下启动词的加工水平上,如启动词的练习作用问题。
摘要:启动效应是内隐记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启动效应备受心理学家们关注,研究者们通过多种实验设计证明了启动效应的存在并提出了多种理论假设。
本文主要介绍了启动效应,并研究了其在我国特殊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词:启动效应内隐记忆特殊教育研究1启动效应概述1.1定义启动效应自提出以来就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公认的启动效应可以表述为:启动效应就是指先前呈现出来的刺激对后续刺激加工产生的一系列影响,这种影响既可能是正影响,也可能是负影响。
只有当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间存在一定的正向或负向关系,启动效应才会出现。
这种关系主要包含含义层面和形式层面两部分内容[1]。
1.2启动效应的分类根据启动效应作用方向的差异,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正启动和负启动两种。
其中,启动刺激对目标刺激的加工起促进作用为正启动效应,反之则为负启动效应。
根据先后呈现的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的关系可分为重复启动和间接启动,重复启动指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完全相同,后者只是对前者的重复,间接启动则指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不完全相同时出现的启动效应。
根据启动效应对语义加工的依赖程度和是否具有直觉特异性可分为知觉启动和语义启动。
知觉启动指识别目标刺激提取的线索与启动刺激在知觉特性上相关,主要反映对刺激形式的优先加工。
语义启动与之不同,主要反映的是对刺激意义的加工,也称概念启动[2]。
1.3研究程序实验时一般分两个阶段:首先呈现启动刺激,要求被试注意目标而忽略分心物;然后在测验阶呈现探测刺激,要求被试只对其中的目标反应,而不理会分心物。
依据启动刺激和探测刺的关系,实验条件可分为三种:①目标重复条件:启动刺激和探测刺激中的目标相同或相似;②控制条件:启动刺激中的目标和分心物与探测刺激中的无关;③忽略重复条件:其启动刺激中的分心物是探测刺激中的目标。
[3]1.4常用测验方法多种测验方法都可用于启动效应的研究,研究中常用的测验方法有词汇确定、词的确认和词段补笔。
《[语义启动效应的脑机制研究综述]语义启动效应》摘要:(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天津300074)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了语义启动的过程及其脑机制的研究进展,启动效应可以分为知觉启动(perceptual priming)和语义启动(又称概念启动)(semantic priming)[1],with alcoholic korsakoff syndrome)的研究中发现用字词作为刺激时他们同正常人一样,有语义启动效应[3],这种遗忘症患者损伤脑区相当广泛,包括间脑,特别是丘脑内侧核(medial thalamus nucleus)和乳头核(mammillary nucleus),还有杏仁核(amygdala)、海马(hippocampus)以及额叶(frontal lobe)(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天津300074)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了语义启动的过程及其脑机制的研究进展。
启动效应是内隐记忆的研究焦点,而语义启动是通过刺激的语义特征来研究启动效应的。
语义启动的脑机制研究一般是通过脑损伤、脑成像和ERPs等方法实现的。
研究表明,大脑的广泛区域都参与着语义启动过程,尤其是脑前区和大脑的左半球。
关键词语义启动,脑成像,脑损伤,颞叶,额叶。
分类号B845 1语义启动效应的概述启动效应是在启动刺激的作用下加工目标刺激时,在速度、正确率和反应倾向上发生变化的过程。
启动效应可以分为知觉启动(perceptual priming)和语义启动(又称概念启动)(semantic priming)[1]。
语义启动是以启动刺激的语义、概念特征(如词义)为启动条件,使对目标刺激的反应得到促进的过程。
语义启动任务一般有词汇判断任务(lexical decision task,LDT)、类别样例产生任务(category instance production task)、一般知识性问题测试任务(answer general knowledge questions)和概括词汇联系任务(generate word associations)。
体现首因效应的词语
首因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人们以后的行为和评价的影响。
以下是五个体现首因效应的词语及其意思赏析:
1. 先入为主:指先听到的话或看到的事往往在头脑中占主导地位,以后遇到不同的意见时,就不容易接受。
这个词语体现了首因效应的影响,即最初接受的信息会在人们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影响对后来信息的接受和评价。
2. 一见钟情:指男女之间一见面就产生了爱情。
这个词语体现了首因效应的作用,即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有时初次见面的印象会决定两个人是否会进一步发展关系。
3. 首映效应:指电影、戏剧等第一次上演时所产生的效应。
这个词语体现了首因效应在艺术领域的应用,即一部作品的首次呈现会对观众的评价和接受产生重要影响。
4. 一见如故:指初次见面就像老朋友一样,形容初次相见就情投意合。
这个词语体现了首因效应的作用,即第一次见面时的良好印象会让人感觉彼此之间有一种亲近感,从而更容易建立友谊。
5. 先发制人:指争取主动,先动手制服对方。
这个词语体现了首因效应在竞争中的应用,即在竞争中,谁能先占据优势,谁就更有可能取得胜利。
启动效应在心理中的应用综述摘要:文章从启动效应的分类、神经生理机制、理论解释、实验计量方法、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简要地概述了启动效应的研究进展,并简要分析了启动效应与内隐记忆的关系。
最后,对当前研究启动效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做了简评。
关键词:启动效应内隐记忆基线启动效应是目前认知心理学和记忆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E.K.Warrington和L.Weikrantz[1]在对健忘症病人进行记忆实验研究时发现:呈现一系列常用词让病人学习,给出所学词的词根或部分线索让病人把它填成一个单词,其成绩明显优于让其回忆或再认刚才所学词时的成绩。
这一现象说明健忘症病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尚保存对所学字词的记忆,但是他们在特定任务的操作中却表现出不自觉的记忆效果。
心理学家Cofer[2]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
后来,研究者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正常人的记忆实验研究也发现了这种启动效应。
1、启动效应的界定及分类目前关于启动效应虽没有严格而统一的定义,但已基本上达成一致,即认为启动效应指先前呈现的刺激项目对随后刺激项目或与其相关的刺激项目进行某种加工所产生的易化现象,或执行某一任务对后来执行同样的或类似的任务的促进作用。
根据不同的标准和目的,启动效应可划分为不同的形式。
1.1根据启动效应所起作用的方向一般先前呈现的刺激效应对后来呈现的刺激效应起促进作用的启动效应被称为正启动效应,也称为促进性启动效应。
而起抑制性作用的启动效应则被称为负启动效应或抑制性启动效应。
早期,心理学家对启动效应的认识仅局限于正启动效应。
直到1977年Neil在试验中发现启动刺激中的干扰项作为探测刺激中的目标时产生抑制效应,并将其称为负启动,心理学家才开始关注负启动。
近年来,负启动成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研究的焦点。
1.2根据前后呈现的启动刺激和探测刺激的关系直接启动,也叫重复启动,指前后呈现的刺激项目完全相同,即后呈现的探测刺激完全相同于先前呈现的启动刺激。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6, 6(11), 1142-1148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6 in Hans. /journal/ap /10.12677/ap.2016.611144文章引用: 代小东, 常宝, 沈鹤玲, 刘春艳(2016). 启动效应中的语义相关. 心理学进展, 6(11), 1142-1148.The Semantic Correlation of Priming EffectXiaodong Dai 1,2, Bao Chang 3, Heling Shen 3, Chunyan Liu 1*1Teachers’ College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2College of Education in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3Shuangyushu No. 1 Primary School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Received: Oct. 28th , 2016; accepted: Nov. 18th , 2016; published: Nov. 23rd, 2016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Priming effect is the changing of processing target stimulus in the speed, accuracy and reaction tendency under the action of priming stimulus.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model of priming effects: spreading-activation model, compound-cue theory and distributed memory model. The former two theories are based on the associative relationship priming effect theory, the last theory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emantic correlation of priming effect. The research discussed the problem that the priming effect is based on the semantic correlation or based on the associative relation-ship adopting the eye movement research techniques. The experiment is within-subjects design by a single independent variable of three levels (semantic distance: 1, 3, and 5). It measured the graphical semantic judgment process of 30 college students. Results show that the bigger the se-mantic distance is, the stronger the eye reaction is, the weaker the priming effect is; the smaller the semantic distance is, the weaker the eye response is, the stronger the priming effect under controlling for other factors is. Priming effect is not based on the associative relationship, but based on semantic correlation. This study supports the priming effect of distributed memory model.KeywordsPriming Effects, Semantic Priming, Semantic Distance启动效应中的语义相关代小东1,2,常 宝3,沈鹤玲3,刘春艳1**通讯作者。
代小东等1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北京2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3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北京收稿日期:2016年10月28日;录用日期:2016年11月18日;发布日期:2016年11月23日摘要启动效应是在启动刺激作用下加工目标刺激时,在速度、正确率和反应倾向上发生变化的过程。
在对启动效应机制的探讨上主要有基于联想关系的激活扩散模型和符合线索理论以及基于语义相关的分布记忆模型两大阵营。
本研究采用眼动研究技术探讨了启动效应是基于语义相关还是基于联想关系的问题。
实验采用单自变量三水平(语义距离:1、3和5)的被试内设计,测量了30名大学生的图形语义判断过程。
结果表明,在排除其它因素的影响下,语义距离越大,眼动反应越强,启动效应越弱;语义距离越小,眼动反应越弱,启动效应越强。
启动效应以语义相关为基础,而不以联想关系为基础。
本研究支持了启动效应的分布记忆模型。
关键词启动效应,语义启动,语义距离1. 引言启动效应是在启动刺激作用下加工目标刺激时,在速度、正确率和反应倾向上发生变化的过程(宋娟,吕勇,2006;Fatke, 2015)。
启动效应可以分为知觉启动(perceptual priming)和语义启动(概念启动) (semantic priming) (Jaeger, Snider2013; Ziegler, Bertrand, Lete, & Grainger, 2014)。
在对启动效应机制的探讨上,主要集中在激活扩散模型、符合线索模型和分布记忆模型(王青,杨玉芳,2002; Gao, Yan, & Liu, 2008; Turcu, Ravindran, & Palmieri, 2013)。
激活扩散模型(Collins, Loftus 1974)和复合线索模型(Gillund & Shiffrin, 1984)是基于联想关系的启动。
它们认为之所以产生启动效应,是由于启动刺激和目标刺激之间具有联想关系。
联想关系是描述由一个词联想到另一个词的可能性,反映的是词语在运用中的特点。
如沙滩–沙子、学校–学生是具有高度联想关系的词汇。
而分布记忆模型(Masson, 1995; Becker, Moscovitch, & Behrmann, 1997)认为启动是基于语义相关的启动。
由于往往具有语义相关的词之间一般也具有联想关系,因此很难确定启动效应是基于语义相关的启动还是基于联想关系的启动。
对此人们作了大量的研究,但得出了相互矛盾的结果。
一方面,一些实验证明只有语义相关而无联想关系不能产生启动。
Shelton和Martin (1986)实验中采用单一词汇判断任务,发现只在有联想的情况下才出现启动。
他们认为词汇判断任务中的自动启动是发生在词汇联想水平而不是语义相关水平。
Moss (1995)采用的也是单一词汇判断任务,对于人造类和自然类的同范畴概念也没有发现无联想启动。
另一方面,一些实验证明只有语义相关(无联想关系)可以产生启动效应。
Moss (1995)等人的词汇判断任务实验发现了不同结果。
采用听觉呈现词汇启动范式时,同范畴和功能性关系的词汇之间无论具有联想关系还是不具有联想关系都出现了启动效应;当采用视觉单个词汇的判断任务时,语义启动范围大大缩小,但是在没有联想关系只有语义关系的词汇对之间仍然存在显著的启动效应。
McRae和Boisvert代小东等(1998)采用单独呈现和成对呈现的实验方法进行词汇判断和语义判断实验时发现,没有联想关系但语义高相似性的项目之间出现了启动。
那么,启动效应究竟是以语义相关为基础,还是以联想关系为基础呢?本研究以不存在联想关系的图片为实验材料进行的语义距离判断任务对其进行研究。
2. 方法2.1. 被试30名首都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男14名,女16名,年龄在18~23岁之间,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2.2. 实验设计实验采用单自变量三水平(语义距离:1、3和5)的被试内设计。
即30名被试都要看72张刺激图形和72张比较图形。
2.3. 仪器与材料Eyelink眼动追踪系统,采样频率250 Hz。
材料呈现在1024 × 768像素的CRT显示器上。
刷新频率为120 Hz。
被试距离屏幕约70 cm。
在对材料进行说明之前,先要对图形之间的语义距离概念进行说明。
图形之间的语义距离可用图片种类链条(鸟类–动物–生物–物体)来表明:本实验中每个图形都处在链条中的不同层次上。
它们的层次之差就表示图形之间的语义距离。
如图形鸽子和啄木鸟的语义距离为0,因为他们都属于鸟类;而图形鸽子和大象的语义距离为1,因为鸽子属于鸟类,而大象属于动物类;以此类推。
在本研究中,语义距离特指比较图形中的两个物体与刺激图形中的物体之间的语义距离之和。
语义距离有1、3、5三种水平。
刺激图形:刺激图形为72张,每张图形是一个物体,水平长度为16.37˚,垂直高度为12.28˚。
该图形呈现在屏幕中央。
呈现时间800 ms。
比较图形:比较图形为72张,每张图形包含两个物体,水平长度为8.19˚,垂直高度为8.19˚。
这两个物体分别呈现在屏幕左右。
被试进行选择后,程序会立即向下进行。
但如果超过5000 ms被试还没有选择,程序也会向下进行。
其中,每张刺激图形对应一张比较图形,比较图形中两个物体之间的语义距离相差为1。
2.4. 实验过程实验程序是:十字→刺激图形→十字→比较图形→做出判断。
如图1。
被试任务是判断比较图形中哪个图形与刺激图形的语义距离小,并快且准确地通过按键进行选择。
如进行选择,进入下一个trial,如果5000 ms被试还没有选择,也将进入下一个t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