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化设计元素在晚礼服中的应用【开题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29.54 KB
- 文档页数:4
中性文化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启示1. 引言1.1 中性文化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性中性文化的涵义是相对简单而又复杂的。
它不仅仅是一种性别消解的潮流,更是一种多元文化的跨越性别身份的观念。
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中性文化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拓展他们的审美边界,促使他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视角。
中性文化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创作和思维方式的转变,还能够为他们树立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审美观念和设计理念。
只有将中性文化融入到艺术设计教育中,才能真正实现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升级和发展。
2. 正文2.1 中性文化的定义与特点中性文化是指不偏向任何特定性别或性别角色特征的文化表达形式。
它超越了传统的男性和女性二元对立,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性。
中性文化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点:1. 中立性:中性文化表达的形式和主题通常不带有明显的性别特征,不偏向男性或女性,更注重个体的特质和情感。
2. 多样性:中性文化鼓励接纳不同性别、性取向和表现形式,反对刻板的性别定型和歧视。
3. 自由性:中性文化强调个体的自由表达和选择权,不受传统性别规范的限制,倡导性别平等和包容性。
4. 创新性:中性文化倡导突破传统性别束缚,引导人们探索新的审美观念和设计风格,激发创意和想象力。
5. 反思性:中性文化通过对性别角色和社会期望的反思,促使人们重新审视性别认知和性别文化,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
中性文化的定义和特点为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有助于学生树立开放包容的审美观念,培养创新能力,促进艺术设计教育的多元发展。
2.2 中性文化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应用中性文化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它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引导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创造力和设计水平。
在课程设置上,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中性文化的相关知识和案例,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设计理念和风格,拓宽他们的设计思维,增强跨文化交流和设计能力。
服装设计开题报告服装设计开题报告(12篇)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需要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服装设计开题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服装设计开题报告1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现代男装在款式、色彩、材质、图案以及服饰配件的设计中已经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女性化特征,与传统意义上的男装大相径庭。
本文通过对于传统男装风格的表现与形成原因分析入手,对现代男装设计中女性化元素运用的表现进行详细、系统的分析,并预测这种女性化风格也将会越来越普及,成为男装设计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发展下去。
现代男装女性化现象由最初的争议到现今的逐渐接受,深刻而生动的反映了社会观念的开放与宽容,标志着传统社会强加于人们身上的社会性别界定被打破,说明了整个社会向更为自由和民主的方向发展。
二、本课题国内外同类研究现状男装女性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在中西方均出现过。
男装女性化作为男士着装的一种选择,不仅反映了男士着装者的个性化心里,同时也反映了政治,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现象。
而现代,男装女性化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是多元文化的表现。
周洋在《男装中性风格设计理念的研究》中,以新的视角来研究中性男装,主要归类为:偏女性化风格、另类前卫风格。
再通过对男装中性风格中的这几个设计理念进行展开分析和详细解释。
主要针对男装在面料、色彩、款式和工艺上的变化进行研究、归纳和整理,并结合一定的品牌做深入研究,加以说明。
蔡蓓在《现代男装设计风格异性化研究》中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高度对男装设计风格异性化的形成原因进行研究,得出现代男装设计风格异性化是由社会角色的转变、性别模糊、亚文化的影响(社会学角度)以及性动机(同性恋)、心理冲突的调和、自我意识的影响(心理学角度)这几个重要因素所影响作用而产生,并预测,人们对于这种现象将逐渐认同,这种异性化风格也将会越来越普及,并作为男装设计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一个稳定的风格流派长期发展下去。
简约风格开题报告简约风格开题报告一、引言简约风格是一种追求简单、纯粹和实用的设计风格,它在当代社会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本文旨在探讨简约风格的起源、特点以及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并分析其受欢迎的原因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简约风格的起源简约风格起源于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运动,该运动强调摒弃繁复、过度装饰的设计,追求简单、实用和功能性。
简约风格在建筑、家居、时尚等领域逐渐发展起来,并成为一种独特的设计风格。
三、简约风格的特点1. 极简主义:简约风格追求极简主义,通过简化形式、减少细节和装饰,营造出简洁、清爽的视觉效果。
2. 自然材料:简约风格注重使用自然材料,如木材、石材和金属等,以增加空间的质感和温暖感。
3. 中性色调:简约风格常采用中性色调,如白色、灰色和黑色等,以增加空间的明亮度和整体的统一感。
4. 平衡和对称:简约风格注重平衡和对称的布局,追求空间的和谐和稳定感。
5. 空间利用:简约风格注重空间的合理利用,通过简化家具和布置,使空间更加宽敞和舒适。
四、简约风格在不同领域的应用1. 建筑设计:简约风格在建筑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如现代别墅、公共建筑和商业空间等,通过简单的线条和几何形状,创造出现代感和时尚感。
2. 家居装饰:简约风格在家居装饰中非常流行,如简洁的家具、简约的灯具和干净的布置等,营造出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
3. 时尚设计:简约风格在时尚设计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如简约的服装、简洁的配饰和简单的造型等,展现出简约、大方的时尚品味。
五、简约风格的受欢迎原因1. 简单实用:简约风格追求简单和实用,符合现代人追求简约生活的需求。
2. 清爽舒适:简约风格的设计给人以清爽和舒适的感觉,能够缓解现代社会的压力和疲劳。
3. 易于维护:简约风格的设计通常较为简单,易于清洁和维护,方便人们的生活。
4. 适应多样性:简约风格的设计适应性强,可以与不同的装饰风格和个人喜好相结合。
六、简约风格的未来发展趋势1. 环保可持续:未来的简约风格将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使用更多的环保材料和节能设备。
浅析中性风貌在现代女装设计中的运用序言时代变迁,社会转型。
女性表现出越来越强的自主独立。
女装设计中也越来越多的引入了男装元素,似乎中性风貌以不可阻挡,甚至研究预测说:“未来的服装性别趋于模糊。
”在现代女装设计中,中性风貌的运用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中性服装以其简约的造型满足女性在社会竞争中的自信。
追溯女装中性风貌的时代背景,以及现代女装设计中性风貌的时尚表现,展示中性风貌流行的魅力和未来发展的前景,将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中性风貌着装的时代背景一段时间以来, 女装中性化成了一个社会话题。
前两年“超女”推出的李宇春、尚雯婕又被媒体和社会上的人追捧,新的审美观冲击和特殊的政治思潮的影响,无数的年轻人,追求一个毫无矫饰虚假的自我,在保留男性、女性的同时,还创造出一个雌雄合体的“新”性别:中性,中性服装正式出现。
为什么在这个时代背景中女装中性风那样的受到关注?是我么值得思考的问题,同时对于女装中性风貌的时代背景也要有深入的了解。
1.服装中性风貌的历史渊源服装在其所处的环境中按照自然的规律,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保持个性的前提下, 逐步发展与变化。
服装的变迁直接反映着同时代的文艺思潮和当时人们的处世哲学。
中性风貌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中孕育而生。
上世纪,受到六七十年代嬉皮士(Hippie) 风格的影响,再加上当时女权运动的背景,就出现了所谓的“无性特征风貌”(Mono Look),到后来演变为“无性别化趋势”(Unisex),追求的就是女装与男装的相似,甚至一模一样,例如:女裤结构与男裤的一致,有的女性甚至直接穿用尺寸较小的男装。
1970 年代的朋克(Punk) 潮流同样也体现了服装的彻底中性化,当时较具代表性的着装是上身为T 恤衫,上面印有刺目的图案、字样等,下身为紧身裤、长靴,不分男女头发都很短,甚至光头,有的只留一束像鸡冠一样的头发,上染五颜六色。
2.中性文化意识因素对现代女装设计的影响回顾服装史,女装吸收男装的脚步早就起动了,并非始于今日。
中国传统元素在婚纱设计中的运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婚礼的意义和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一些人始终保持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她们希望在自己的婚礼中融入中国传统元素,使婚礼更具有文化民俗特色。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传统元素在婚纱设计中的运用,并分析其对婚礼文化的影响及意义。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中国传统元素简介。
主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如传统服饰、图案、色彩、符号等,并分析其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2.婚纱设计中的中国传统元素运用。
比较传统婚纱设计和融入中国传统元素的婚纱设计的差异,并探讨在婚纱设计中如何运用中国传统元素,以及这种运用对婚纱设计的意义和价值。
3.中国传统元素在婚礼文化中的影响。
分析中国传统元素对婚礼文化的影响,如对新人和家庭的意义、对婚礼仪式的影响、对现代结婚观念的启示等。
4.案例分析。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不同婚纱设计中中国传统元素的运用,并探讨其实践价值和创新研究方向。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调查问卷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访谈和统计分析等方式,搜集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婚礼文化的相关信息,探讨中国传统元素在婚纱设计中的运用及其文化意义和影响,并结合实际案例和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期给婚纱设计师和新人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四、预期目标及成果形式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探讨中国传统元素在婚纱设计中的运用及其对婚礼文化的影响和意义,以期为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推动婚礼文化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研究成果将以论文形式进行呈现,并在相关学术期刊、会议和展览等渠道发布和交流。
同时,本研究还将为婚纱设计师和新人提供一些可行的婚纱设计方案和建议。
中性化风格对女装设计的影响作者:刘艳春来源:《艺海》2017年第08期[摘要]随着时尚潮流的不断更新换代,人们也在不断追求一种个性化的突破。
因此,服装设计早已不再区别于两性之间,而诞生出介于男女装之间的中性风。
探索中性化服装风格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有利于开拓时装设计的视野和创新思维,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和掌握服装设计的方法。
[关键词]个性化中性风流行元素创新思维一、研究背景与意义1.1中性化风格的研究背景。
在传统的观念上,人的性别分为两种,男性和女性,而在心理学中,除了与传统概念中的“男性心理”和“女性心理”外,还存在“双性化”和“未分化”两种类型。
“双性化”和“未分化”的共同特点都是个体的性格化风格不是很明显。
与“未分化”相比,“双性化”是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混合与平衡。
两种社会角色的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属性类型就是中性。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中性化服装适用的范围很广,不同阶层的人都可在此风格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款式,显示着男女无等级划分,也意味着时代在前进,思想在革新,是现代时尚服装的一种表现,并且这种风格将一直保留下去。
中性风起源于男女观念的模糊理念,改变导致性别审美情趣的转变。
中性不等同于性别的反转,它表现的是一种无性别差异的思想和独特的美,关注人的精神需求和自我价值。
中性风的服装适应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地区的人群,可以说是现代诸多服装风格中最有发展潜力的服装风格,所以研究中性化风格是很有现实价值的。
二、中性化风格与服饰文化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思想的解放,追求个性已然成为一种潮流。
那种被单独风格霸占的时代已经不存在了。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流行服装开始追求个性和时尚。
潮流服饰已经开始融合历史、民族风格等各种风格流派,各种新的观念、新的思维和新的表现手法不断出现。
不管设计师设计什么样的衣服,现在人们比较在意自己如何生活得更好,如何融入自己周围的生活圈。
三、中性化风格在服装上的运用3.1中性化风格在服装上的表现。
浅谈中式美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在当今多元化的时尚舞台上,中式美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逐渐成为服装设计领域中备受瞩目的元素。
中式美学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精湛的工艺技巧以及独特的审美观念,为现代服装设计带来了无尽的灵感与创新可能。
中式美学中的色彩运用独具特色。
传统的中国色彩体系充满了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比如红色,代表着吉祥、繁荣和幸福,常常在喜庆的场合被广泛使用;黄色象征着尊贵与权威,是古代皇家的专用色彩;而青色则给人以清新、宁静之感。
在服装设计中,巧妙地运用这些色彩,可以营造出特定的氛围和情感。
例如,一件红色的旗袍,不仅展现出女性的婀娜多姿,更传递出喜庆和美好的祝愿;一件青色的汉服,能让人感受到优雅与宁静的气质。
图案设计也是中式美学在服装设计中的重要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图案丰富多样,如龙、凤、牡丹、梅花等,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寓意。
龙和凤象征着皇权、吉祥和高贵;牡丹代表着富贵和繁荣;梅花则寓意着坚韧和高洁。
设计师将这些传统图案进行创新和再设计,使其与现代服装的款式和风格相融合。
比如,将龙纹以刺绣的形式点缀在现代西装的袖口或领口,既增添了精致感,又展现了独特的文化韵味;将牡丹图案进行抽象化处理,印在时尚的连衣裙上,营造出一种华丽而不失时尚的效果。
材质的选择也是体现中式美学的关键之一。
丝绸、棉麻等传统材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制作工艺。
丝绸的光泽和柔软质感,能够展现出服装的高贵与优雅;棉麻的自然纹理和透气性,则给人一种质朴和舒适的感觉。
现代服装设计中,常常将这些传统材质与新型面料相结合,创造出既有传统美感又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服装。
例如,用丝绸制作的晚礼服,搭配上现代的剪裁和设计,展现出女性的优雅与魅力;用棉麻制成的休闲装,融入中式的元素和细节,体现出一种自然、随性的风格。
中式美学中的服饰形制也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参考。
汉服的交领右衽、宽袍大袖,展现出庄重典雅的气质;旗袍的修身剪裁和立领设计,突出了女性的曲线美。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服装设计与工程
中性化设计元素在晚礼服中的应用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从20世纪90年代末,中性化服装已成为了流行中的宠儿。
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女性社会地位的迅速提高等等,社会也越来越无法以职业对男女两性作出明确的角色定位。
当今社会,中性化服装既以其简约的造型,来满足女性在社会竞争中的自信,又以其简约的风格使男性享受着时尚的愉悦。
对于两性服装来说,传统服装的面貌一方面是作为女装的丰富装饰效果,它以有意识的创造一种强烈或夸张的视觉效果,让女人在服装世界获得了一种性的美感或是对于美感的外部形象的认定;同时在另外的一个方面作为男装来说,它始终在沿着一种真正的审美标准,成为单纯和质朴的男性语言形象。
中性化服装风格打破这个长久以来的局面,以一种强大的风格力量带动了时尚的流行。
世界服饰变化迅速而繁多,总体趋势是多样化与个性化。
服饰的中性化在这样的总体趋势下不断发展成熟,经过了不完善至逐渐完善的过程后,中性化服装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风格,符合了现代社会的个性化审美需求。
随着中性化风格的成熟,如今在纽约、巴黎、东京等国际服装中心,都设立了专门的中性化服装研究机构,每年定期预测和发布中性化流行趋势因为中性风格的服装适应于不同年龄的人群,不同经济基础,不同的生活方式的人群,可以说是现代不同风格服装中最有生命力的服装风格,所以研究中性化服装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因此,本论文主要对中性化晚礼服的形成与发展作简要介绍,特别是各种社会、经济、文化、科学的发展对其影响。
本文的重点在于总结中性化晚礼服设计的风格与特征,分别从款式、色彩、面料、配饰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马雪梅在《服装中性化现象的分析研究》[1]这一论文中主要通过对中性化服装的形成与发展、影响因素、设计风格与要素等的研究分析,得出结论:1、中性化着装现象不是一种偶然和个别的现象。
2、中性化服装是市场的需求。
不难看出这一论文中与本论文有许多类似之处,影响中性化服装的因素,中性化服装的设计风格与要素等。
苏刚在《中性化服饰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的变革》[2]一文中,总结了20世纪时装中性化趋势的发展的过程,工业社会流行服装向中性化服装转变的社会原因,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对中性化服饰的影响以及中性化在信息社会的命运。
最终得出结论:信息社会的发展是人类的社会性逐渐减
弱,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人们更多的首先作为“个体”而非“整体”而存在的,中性化在完成其打破男女区别的革命任务之后,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中性化”是以女装向男装靠拢为主的,也就是说“中性化”的服装更趋向于“男性化”,这是长期“男权社会”的影响。
换个角度说,这是男装提前现代化,女装现代化进程落后造成的。
所以女装的现代化进程必然是借鉴男装,然后是男女装互相借鉴。
于国瑞《中性化服装时尚的文化解读》[6]指出:随着人们消费理性的成熟和消费需求的丰富,中性化服装在占据市场、成为流行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不足。
以女装为例,目前市场上的中性化女装大多风格趋同、色彩单一、档次不高。
现有的中性化服装还要在产品设计质量、生产工艺和染整技术等方面下功夫,发掘更多的设计表现形式和技术手段,不断增加服装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内涵,顺应时代的发展。
《中性化化服裝市场消费需求及发展前景预测》[7]中对中性化服装的市场需求做了一定的调查研究,表明中性化服装有很大了市场需求与发展空间。
陈培青,鲍刚强《论女装男性化的表现及其社会意义》[8]一文中,分析了女装中性化在中国的发展,唐朝前期是女装中性化的盛行时代。
女装中性化的在国外发展历史,在欧洲,源于18世纪从西方兴起的启蒙运动为男女平权思想奠定了基础,而法国大革命则为妇女运动的实现提供了契机。
还介绍了女装男性化的近代发展,以及女装男性化在现代的发展以及应用。
三、课题的研究方法,预期达到的目标,研究难点,研究内容
(一)研究方法:
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综合中性化晚礼服风格的资料,对中性化晚礼服的形成与发展作简要介绍,特别是各种社会、经济、文化、科学的发展对其影响。
本文采用理论研究与实例验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作为基础,在收集大量资料、图片、文献的前提下,对所收集材料进行整理,并运用相关学科理论进行归类、分析和整合,总结出中性化晚礼服设计的风格与特征,分别从款式、色彩、面料、配饰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在阐述的过程中插入经典中性化晚礼服设计的图片,并介绍相关中性化设计风格的设计师和服装品牌。
(二)预期达到的目标:
根据总结出的中性化晚礼服的特征,归纳总结了中性化晚礼服设计的主要特征以及设计要点,从而为企业设计中性化晚礼服提供一套可行性方案。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中性化晚礼服设计进行研究:
1、中性化晚礼服设计研究的现状
2、中性化晚礼服的形成与发展
3、中性化晚礼服发展历史和背景
4、中性化晚礼服设计的发展趋势
(四)研究难点:
研究难点是中性化晚礼服设计特征的总结及该如何创新,如何顺应市场的需求,设计出更能符合人们需求的中性化晚礼服。
女装男性化与中性化的界限,中性化设计过程中如何把握好这个度。
论文详细工作进度和安排
2010.11.05 毕业论文工作动员会,导师下达论文选题
2010.11.05~2010.11.22 毕业论文选题(确定选题)
2010.11.30~2011.01.10 下发毕业论文任务书、参考文献的查阅、完成外文翻译、文献综述、开题报告
2011.2.21~2011.3.11 论文的准备、初稿撰写
2011.3.12~2011.5.03 参加毕业实习
2011.5.23~2011.3.03 第一次答辩
2011.6.05~2011.6.10 第二次答辩
四、参考文献
[1] 李薇.服装进入了中性化时代了吗?[J].装饰,2008,(1):38-40
[2] 张慧坤.中性化服装设计的个性化表现[J].设计与人文,2008,(12):99-100
[3] 苏刚.中性化服饰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的变革[J].饰,2004,(2):34-38
[4] 马雪梅.服装中性化现象的分析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5] 于国瑞.中性化服装时尚的文化解读[J].丝绸,2009,(4):50-54
[6] 梁亚林,郑素华,陈璐.中性化化服裝市场消费需求及发展前景预测[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6,10,20(5):54-56
[7] 黄燕敏.从“需要层次论分析历史”上服装的个性化与中性化现象[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1999,10,19(5):82-84
[8] 陈培青,鲍刚强.论女装男性化的表现及其社会意义[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1,21(1):141-144
[9] 郭虹,陈晓玲.浅谈中性化服装的历史渊源[J].辽宁丝绸,2007,(4):32-33
[10] 刘珺,陈彬.中性化女性的发展及服饰分析[J].山东纺织经济,2009,1,(1):86-89
[11] 曹红蓓,刘黎黎.女装的中性宣示 [J].中国新闻周刊,2005,(1)0:51
[12] 胡嫔.略论中性服装[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2001,4,21(2):120-122
[13] 曹红蓓.中性时尚:第三种魅力[J].中国新闻周刊,2005,(1)0:48-49
[14] 陈敬玉.现代女装设计元素研究 [D].上海:东华大学,2004.
[15] 田美玲.中性化着装时尚的审美探析[J].美与时代,2003,11,下期:37-38
[16]Hu Pin. Brief Discussion on Neutral Clothing [J] .Journal of Suzhou Institute of Silk Textile Technology, Vol. 21 No. 2, Apr. 2001
[17] Madalyn.MUer Sehimmel, Los Angeles, Calif .OFFICE EVENING DRESS CONSTRUCTION [J] .UNITED STATES PATENT,July 25, 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