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跪不起的刑部大员
- 格式:docx
- 大小:22.29 KB
- 文档页数:7
慈禧为何没有废掉光绪作者:来源:《领导文萃》2017年第11期清史学家萧一山说,慈禧发动政变当天(1898年9月21日),大骂光绪,并赐光绪毒酒,让光绪自杀。
亏得在场的一些王公大臣长跪不起,请求慈禧息怒,慈禧才勉强答应把光绪囚禁在中南海瀛台,日后算账。
既然慈禧如此仇恨光绪,为什么没有废掉光绪的帝位呢?一个原因来自内部。
据晚清《国闻备乘》等载,慈禧再度走到执政前台之后,的确想废掉光绪。
政变第5天(9月25日),慈禧就以光绪名义发布上谕,散布光绪病重消息。
同时,慈禧还不断找人谈话,说要为同治皇帝立嗣,立嗣即立继承人。
同治是咸丰与慈禧所生的儿子,19岁去世,没有子女。
光绪是同治的堂弟,在光绪继承皇位之际,先履行一个手续,即把光绪过继给早已去世的咸丰为子,再继皇帝位,这也可以说是为咸丰立了一次嗣。
现在慈禧又宣称要给同治立嗣了。
可当初给咸丰立嗣,是因同治皇帝去世了。
眼下年轻的光绪活着并且还是皇帝,立什么嗣呢?慈禧释放的信息就是要废掉光绪。
这点花招,大家心领神会,立即有几个马屁精上书,请求赶快办这个事(速行废立)。
然而,发动政变的重要人物、慈禧最为倚重的心腹荣禄不同意废掉光绪。
话说开来,时代毕竟不同于秦皇汉武了。
当时国内林立的报刊,绝大部分支持维新,反对慈禧。
光绪在百日维新时期的7月26日和8月9日曾发布上谕,要求报纸报道和发表言论,不用考虑朝廷的意见,“不必意存忌讳”,还鼓励报纸要勇敢揭露时弊,“不必拘牵忌讳”,得到全国报人热烈欢呼。
朝廷斗争每天见诸报端,令慈禧及保守派十分恼怒。
慈禧政变之后,全国新闻界群起反抗。
报人被迫转入租界或把报纸冠以外资名头,继续办报,揭露慈禧倒行逆施。
比如天津《国闻报》自政变第6天(9月27日)起,连续跟踪报道谭嗣同拒绝出国、被捕及被杀的消息,及时悼念维新志士。
有英国背景的上海《新闻报》10月19日刊出逃到香港的康有为来信,揭露慈禧迫害光绪内幕,迭经传抄转载,引起全国轰动,民心完全倒向光绪。
二十四孝的故事一、孝感动天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儿子从小就很孝顺父母。
他父亲是个老实厚道的农夫。
舜的母亲因家境贫困常对他父亲出言不逊、横加指责。
舜有个弟弟叫象,也常对父亲傲慢不恭敬。
只有舜始终如一,不怨天尤人对父母恭顺如常对弟弟加倍关心照顾,引导其改过自新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动上天当舜在山下耕田时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鸟帮忙锄去荒草当时的帝尧听说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妇并将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后来尧把帝位也“禅让”给舜。
人们赞扬说,舜由一个平民成为帝王纯由他的孝心所致.后人有诗赞曰:队队耕春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帝位,孝感动天心二、孝传五世宋朝浙江瑞安府永嘉县,有个姓陈名侃字君和的人,因事亲至孝,名遍四方。
他奉侍双亲,温顺孝敬从来不让父母心中有忧虑之念。
偶遇父母有病,则衣不解带日夜陪床服侍亲自做汤熬药。
二老逝去后陈侃悲痛欲绝,真正做到了事生尽力事死尽思的圣人垂训。
他的孝行被整个家族引为典范。
所以后代子孙人人效法,尊老爱幼,兄弟团结夫妇和睦妯娌相亲。
以后陈氏家族五代同堂传为佳话.宋皇树坊旌表,赐额曰:‘孝门陈君,百姓则称其为“陈孝门”。
后人有诗赞曰;至孝事亲世颂扬,子孙代代仰遗芳同居五世人崇敬,感动枫宸诏表彰三、兄弟争孝清朝时,长江口外的崇明岛上有吴氏四兄弟小时候因家境贫困父母不得已把他们卖给富家为童仆,以求一条生路。
他们长大后,个个勤奋节俭赎出卖身契回到家乡,合力盖起房舍并各娶妻成家。
这时,他们已理解当日父母之苦心故争相供养父母,以示不忘养育之恩。
开始认定每家供养一月。
后来,贤惠孝顺的妯娌们认为隔三个月才能轮到供养时间太长了故改为每家供养一日。
以后又改为自老大起每人供养一餐.依次排下每隔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佳肴,奉养父母。
席上子孙、儿媳争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顺真是合家欢乐乐陶陶,二位老人安享天年。
福寿近百岁无病而终。
诗云:父母育恩深似渊,不尤被鬻孝犹虔。
2024届山东省4月份语文试题汇编之文言文阅读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孔子不饮盗泉之流,曾子不入胜母之闾。
名且恶之,而况为不臣不子乎?《传》曰:“君子可贵可贱,可刑可杀,而不可使为乱。
”若夫外饰其貌而内无其实..,口诵其文而行不犹其道,是盗,固与盗而不容于君子之域。
《春秋》不以寡犯众,诛绝之义有所止,不兼怨恶也。
故舜之诛,诛鲧;其举,举禹。
夫以巧璠之玳,而弃其璞,以一人之罪,而兼其众,则天下无美宝信士也。
晁生言诸侯之地大,富则骄奢,急即合从。
故因吴之过而削之会稽,因楚之罪而夺之东海,所以均轻重,分其权,而为万世虑也。
弦高诞.于秦而信于郑,晁生忠于汉而雠于诸侯。
人臣各死其主,为其国用,此解扬之所以厚于晋而薄于荆也。
(节选自《盐铁论·卷二·晁错》) 材料二:昔者,晁错尝忠于汉矣,而其知不足以任天下之大权也,是以轻发七国之难,而其身先戮于一人之言。
可不谓愚乎?彼错者为申韩之学锐气而寡恩好谋而喜功之臣也。
自孝景之居东宫,而错锐之以人主之术数也,固以知宠之矣。
及其即位,而以天下听之。
彼挟其君以天下听之也,欲就其所谓术数之效.。
是以轻为而不疑,决发而不顾,卒以忧君危国,几成刘氏之大变。
而后世之士,犹或知之,独子云乃谓之愚。
子云之愚错也,非以其知不足以卫身而愚之也,亦以其不能杜.七国未发之祸而故趣之于乱也。
东诸侯之势诚强矣。
强而骄,骄而反,其理也。
然而,束之而使无骄,御之而使无反者,岂固无术耶?而错之策曰:“削之、不削,皆且反也。
削之,则反速而祸小;不削,则反迟而祸大。
”是错之术无他,趣之以速反而已。
错之所谓祸小者,以吾朝削其地,而暮得其民也。
安有数十年拊循之民,一旦而遂不为之役也?吴王所发五十万之众者,皆其削郡之民也。
连七国百万之师西向而图危关中,乃曰祸小者,真愚也。
(节选自《何博士备论·晁错论》)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正确答案序号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每写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
唐代柳公权小楷《九疑山赋》柳公权小楷《九疑山赋》《九疑山赋》由邵建和镌刻,刀法自然,非常精微。
柳公权书写的很多碑,都是邵建和镌刻的。
如《金刚经》、《吏部尚书冯宿碑》、《越州都督刑部尚书符璘碑》、《大唐回元观钟楼铭》等。
拓工也十分精到,墨色醇穆,浑然一体。
第一页“世”字,第二页“民”字因避讳缺笔(见附图7)。
《九疑山赋》最可贵的是柳公权在其作品最鼎盛时期所书,其代表作《大达法师玄秘塔碑》书于会昌元年(841年),《神策军碑》书于会昌三年(843年),而《九疑山赋》书于会昌四年。
现在书界大都认为《神策军碑》为柳氏最高水平之作,但从《九疑山赋》的作品来看,它虽然只比《神策军碑》晚了一年,但无论从结构上还是点画上,都显得更加严谨、精到。
我们从《玄秘塔碑》、《神策军碑》和《九疑山赋》中各找出十个相同的字一看便知。
《九疑山赋》通篇601字,字字用笔一丝不苟,肥瘦得中,血肉俱美,可以说是无笔不妙。
拓本第一页右下角有朱印一枚,“笪重光秘笈之印”,最后一页有朱印五枚,分别为“涵翠轩主”、“传家清玩”、“山阴沈氏”、“刘墉”、“石庵之印”,并有朱笔圈点。
我查阅了历代的很多资料,却未发现有关《九疑山赋》的任何著录和记载,请教了几位书家,都不知有此,然一旦获观,皆叹此拓应为柳书第一,真迹无疑。
书法家赵思敬先生观后题跋:九疑山赋,书坛瑰宝。
镌刻精微,字迹清晰。
惜原碑已无法查考,故此帖应倍加珍惜。
想千载之前,或许广为流传,近百年以降,确是鲜有所闻。
余少幼之时,酷爱书画,中年之后,醉心翰墨。
凡遇名人碑帖,必虔诚研习,见大家手笔,更心摹手追。
因经历所限,原拓真迹很少目睹,偶然机遇,影印图片几乎遍览。
然九疑山赋,前所未闻,柳氏小楷,今乃仅见。
观其字形,端庄秀雅,金刚经有所不及;析其结体,严谨凝重,神策军犹有差距。
执使有度,点画撇奈,十分精到;转用合宜,钩挑横竖,一丝不苟;实可谓法精韵雅,清朗洒脱。
遒媚劲健,入妙通神。
柳氏诸书,应为极品,古今小字,当推第一。
“断舌骂贼”流传千古!唐代忠臣颜杲卿不畏凌迟剐肉本文导读:他叫颜杲卿,和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是同一辈的兄弟,初任范阳户曹参军,后来在安禄山手下办事。
755年,颜杲卿升任常山太守,而常山是安禄山的管辖地。
755年11月,安禄山和史思明一起发动了著名的“安史之乱”,同年12月便拿下了东都洛阳。
颜杲卿为了阻止安禄山大军西进,便派人将士门县的叛军守将给杀了,而后立即收兵训练,同时发檄文通知各地县城,称朝廷已经派了30万大军前来镇压。
各个县城一听纷纷响应号召,将叛军守将诛杀,一时间整个黄河以北地区军心大振,杀的叛军慌不择路。
安禄山一听黄河北方地区失守,就知道坏了,连忙派史思明等人率领大军前去抵抗。
756年1月,颜杲卿和袁履谦因兵力不足被史思明攻克常山生擒,史思明将颜杲卿押往东都,对颜杲卿进行劝降,但颜杲卿是何许人也,对着叛军就是大骂,史思明无奈,只能将颜杲卿饿小儿子颜季明押了过来,说如果颜杲卿不投降就杀了他儿子,颜杲卿缓缓的闭上了眼,一文不发,叛军直接一刀砍死了颜季明,看着儿子的尸体,颜杲卿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
随后颜杲卿又被押到了安禄山面前,安禄山质问道:“你是我手下,为何背叛我?”颜杲卿怒目圆睁回道:“我颜家世代都是唐朝大臣,对唐朝忠心不二,你推举我做官又如何,我有什么义务跟着你反叛,你本一介羯族胡人,不念及我大唐赦免之恩,反而起兵谋反,简直畜生不如。
”安禄山听后大怒,立马将颜杲卿绑在石柱上,对他进行剐刑。
剐刑通俗点说就是凌迟,那个时候凌迟还没有真正的受用,但过程却是和凌迟一样,都是一刀刀割。
更加残忍的是,安禄山凶残到一边割颜杲卿的肉,一遍嚼他的肉,颜杲卿虽然受此酷刑,但却丝毫不畏惧,依然大骂着安禄山。
安禄山哪受得了一个将死之人如此谩骂,便将颜杲卿的舌头给用钩子钩断了,凶残的对颜杲卿说:“看你还骂不骂”,颜杲卿依然怒目圆睁,虽然没了舌头,但依旧含糊不清的骂,甚至将带血的残舌喷的安禄山一脸,一直到失血过多而亡。
刑部尚书职责嘿,咱今儿就来说说这刑部尚书的职责。
你想想,这刑部尚书就好比是个大管家,管的可是天下的刑狱之事啊!那责任可重得很呐!刑部尚书得对各种案件了如指掌吧?就像咱过日子得清楚家里啥东西放哪儿一样。
不管是杀人放火的大案子,还是小偷小摸的小案子,都得心里有数。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要是弄错了,那可不得了哇!冤案错案那是绝对不能有的呀!他还得公正严明吧?不能说谁有钱有势就偏袒谁,那成啥啦?那不成了昏官啦!得一视同仁,该怎么判就怎么判。
就好比那秤砣,不偏不倚,才能称出个准头来。
要是判得不公,那老百姓能服吗?那社会还不得乱套啦!而且,刑部尚书还得有一双火眼金睛。
那些狡猾的犯人,总想着法子逃脱罪责,这时候就得靠刑部尚书的本事啦!能从那些蛛丝马迹里找出真相,把真正的坏人绳之以法。
这就跟那猎人抓狐狸似的,得瞅准了时机,一下子抓住它的尾巴。
这活儿可不轻松啊,每天得面对那么多案子,那么多犯人,脑子得不停地转。
有时候还得面对各方的压力和干扰,可不能随便就被人左右了呀!这得多难呐!但咱这刑部尚书就得有这股子硬气,不能怕事儿。
你说要是没个厉害的刑部尚书,那社会还不得乱成一锅粥啊?坏人得不到惩罚,好人不得安宁,那还了得?所以啊,这刑部尚书的职责可太重要啦!那可是关系到天下苍生的安稳呐!咱再想想,要是刑部尚书都不认真负责,那咱老百姓还能指望谁呢?那法律不就成了一纸空文啦?那国家还怎么治理呀?所以说,这刑部尚书得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为老百姓主持公道,为国家守护好法律的尊严。
咱普通老百姓可能一辈子也碰不上那些大案子,但咱也得知道有这么个重要的角色在守护着咱。
咱得尊敬他们,支持他们的工作。
他们辛苦啦,咱也得感恩呐!总之,刑部尚书的职责重大,马虎不得。
他们就是那守护公平正义的卫士,为咱老百姓遮风挡雨。
咱可得好好珍惜,也得相信他们能把事儿办好,让咱的生活平平安安,顺顺利利的。
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2021年高考语文专项训练:常见文言实词的文中含义—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素善留侯张良善:友善、交好B。
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语:说C.秦时与臣游游:交游、交往ﻭD。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道歉、谢罪ﻭ解析:B B项中“语”有“谈话”“话语”“语言"“告诉”等义项,在此语言环境中,只能理解为“告诉”.2。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ﻭA.张良出,要项伯ﻭB。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ﻭC。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ﻭD.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解析:D A项“要”通“邀”,邀请.在《XX工业园源记》一文中“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的“要”也是这个意思。
B项“距”通“拒”,动词,把守;“内"通“纳”,动词,接纳.C项“蚤”通“早".D项“亡”是取用“逃跑”的本意,不是通假字.“亡”也可作通假,比如“**智叟亡以应"中“亡”通“无”。
ﻭ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ﻭ①兴造大业,可以利百姓者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③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④朝歌夜弦,为秦宫人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⑥李牧连却之⑦无以,则王乎⑧日削月割,以趋于亡A。
①②⑥/④⑦/③⑧/⑤ B.①⑥/②⑦/③④⑤/⑧C.①⑥/②④⑦/③⑧/⑤ D.①②⑥/④⑦/③/⑤⑧解析:C①⑥使动用法,②④⑦名词作动词,③⑧名词作状语,⑤意动用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4~5题。
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
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昌项,上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
”于是上笑之,然尤惮昌.及高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莫能得.上以留侯策即止.而昌庭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
ﻭ(节选自《汉书·周昌传》)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ﻭA.敢直言直:公正,正直ﻭB.昌尝燕时入奏事燕:通“宴”,安闲,指帝王闲暇C.然尤惮昌惮:宽容ﻭD。
贯高:西汉第一硬汉,一心护君王,饱受酷刑后断颈自刎本文导读:自古燕赵大地多慷慨之士,贯高正是在这片热血之地上,开放出的一朵绚烂之花,他以其舍命守诚,宁死决不诬人的高古之气,将那一曲燕赵悲歌唱得直干云霄。
每读史到此,总有一种"诌一套哀贯高,放悲声唱到老"的感觉。
贯高是西汉赵国的丞相,这赵国第一任诸侯王是为西汉作出杰出贡献的张耳,张耳死后传子张敖,贯高就是此时赵王张敖的丞相。
刘邦共封了七个异姓王,他们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及韩王信。
但从分封的第一天起,就时时防范着,也时时想着如何削除这些异性王的势力。
在削除异性王的过程中,有四个以谋反罪被诛杀,一个投降了匈奴,一个病死,只有长沙王吴芮得以善终。
但仔细看这七个异性王,似乎刘邦对这病死的张耳最好,最诚心。
因为,张耳的这个赵王最早并不是刘邦封的,而是项羽给封的。
却被他以前最好的朋友,后来的老冤家陈余给赶跑了。
还是刘邦让韩信弄死了陈余,把赵地又还给了张耳。
不仅如此,刘邦还把同吕后唯一的女儿鲁元公主,嫁给张耳的儿子,就是这后来的赵王张敖。
本来刘邦是准备将这鲁元公主送去匈奴和亲的,但遭到吕后的强烈反对,坚持将这唯一的宝贝女儿许配给张敖,所以从以上情况来看,吕后和刘邦对赵王还是很不错的哈。
不过,给这泗水无赖当女婿也着实是个苦差事,虽然在张耳死后,刘邦让这张敖袭了王位,但是否是看在女儿的面上也未可知。
这刘邦本就是个没教养的老混混儿,对这女婿兼臣子的下辈自然是没个好脸色,尽管张敖是小心谨慎,极尽半子和下臣之责,却也被这老丈人如下人般地呼来唤去,使脸给色地一百个不满意。
作为张敖的相国,这贯高就很是难过了,他本是老爹张耳的门客,一直为张家肝脑涂地,张家两代人都对其是相当地倚重,他一向以义不受辱,重诺守信而闻名。
当贯高给这张敖当相国时,已是年近六十之人了,从他思想深处还是当年为门客的观念,尽管刘邦是当今皇帝,但他根深蒂固地认为,其主是张敖而非刘邦。
【黑:原文蓝:译文红:注释】《詹鼎传》[明]方孝孺詹鼎,字国器,台宁海人也。
其家素贱,父鬻饼市中,而舍县之大家。
大家惟吴氏最豪贵,舍其家,生鼎。
詹鼎,字国器。
台州宁海人。
他家向来贫穷,父亲在街市卖饼为业,租本县有钱人家的屋子居住。
有钱人家中只有吴氏最富裕显贵,租住在吴氏家时,生了詹鼎。
1.素:一向,平素。
贱:地位低下。
2.鬻:卖3.舍:住宿鼎生六七年,不与市中儿嬉敖,独喜游学馆,听人读书,归,辄能言诸生所诵。
詹鼎六七岁时,不喜欢与街市儿童嬉戏游玩,唯独喜爱上学馆听人读书,回家后就能说出学生们所诵的内容。
吴氏爱之,谓其父令儿读书。
鼎欣然,其父独不肯,骂曰:“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吴氏爱其聪敏,劝詹鼎的父亲让詹鼎读书。
詹鼎非常高兴,他的父亲偏偏不答应,骂道:“我们本来就是做小生意的人家,生了儿子就能够从事这行职业,我的职业不会后继无人就足够了,怎么能跟读书人交往呢?”1.故:本来2.市:交易,做买卖3.业:从事这行业4.奈何:为什么,怎么能5.游:交往然鼎每自课习,夜坐饼灶下,诵不休。
其父见其志不可夺,遣之读书。
踰年,尽通其师所能,师辞之。
然而詹鼎常常自己学习,夜晚常在饼灶之下捧书诵读不止。
他的父亲见他的志向不能改变,就让他读书。
一年之后,把他老师所能教的全都学会了,老师告辞离开了。
1.课习:学习2.夺:改变。
例如:舅夺母志。
3.踰:同“逾”时吴氏家延师儒,鼎就学,吴氏亦子育之,使学。
未数年,吴氏子无能与鼎谈者。
其师去,鼎遂为吴氏诸子师。
那时吴家聘请老师教授自己的孩子,詹鼎就从学于吴家,吴家也把他当做自己的孩子那样抚育,让他学习。
不到几年,吴氏子弟中无人能在学问上及得上詹鼎,老师辞归,詹鼎于是就被成为吴氏诸子的老师。
1.延:延请2.师儒:指儒者、经师3.子:名词作状语,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元末方国珍起海上,不能制,以重位授之。
国珍开府庆元,求士为己用。
国珍闻鼎有才,以计擒之。
长跪不起的刑部大员
---一个善良大度的母亲
整编/何志华
小的时候,我很喜欢夏天,欢喜在树荫下听外公讲述古老的故事,欢喜躺在凉床上看着星星,听爸爸讲述远古攸久的文明。
下面的这个故事是外公胡子里装满故事的“冰山一角”,那时候我很小,记忆也很模糊。
但是,我还是要将这模糊的印象整编后传承下去,不希望优秀的故事在我们这一代消失,因为她不属于我,她属于中华民族。
“一个度量大的人”是外公四十八年前讲述的,今天“深挖”出来,整编后给予了一个标题即《长跪不起的刑部大员》。
说的是明朝天启五年,发生在洪州府弘德县城关镇一次数千人旁观的断案审堂大会上,一位刑部二品大员在断完一起地方黑恶势力案件后,起身下台来到了前排就坐的一位比他大几岁的妇人面前泪流满面,长跪不起,连声唤娘,这一场面惊呆了全场的百姓,当那位约五十来岁的妇人扶起这位朝庭命官时,苦楚而又激动的泪水夺框而出。
这件事不仅轰动这个县城,也震动整个朝庭。
故事还得从头说起。
故事中的弘德县在此之前名为惠德县,由于此案事后传到了朝庭,皇上闻之赐谓弘德,意思是这个县要象这位伟大的母亲一样,广而弘德于天下,並亲书写了“海纳百川”的金匾赐于了这对夫妇。
民谣中也广为流传着“提起弘德城,天下都有名……。
”当然,这是一种传说。
话说天启二年,刑部不断收到这个县地方百姓投诉,反映这个县城有一群黑恶势力,以保护为名強行收取集市农民、商人的钱财,有食理者言之,倍加罚也;有不从者拒之,当即殴也。
使得商贩、市贾们怨声载道,控诉之人越来越多,朝庭刑部将此类函件签批后下至按察司、州府,要求查办。
其实州府也收到过此类投诉,也进行过调查,深得此事棘手。
原由是此黑恶团伙系朝庭户部从二品之次子为首为谋。
地方州府、县衙考量有二,一系欺商罢市,小事区区;二系该户部大员对家乡州、县贡献多多。
因而,此投诉事被压了下来。
商贾们多年投诉无望,且该黑恶势力有恃无恐,故直诉朝庭刑部函件屡屡上升。
这方黑恶势力又见控诉者无门,官府也少人问津,胆子越来越大,欺压殴民越来越凶,致使伤亡事件不断发生。
強行收寡民财愈演愈烈,此恶迹蔓延至客栈、旅店、商行、作坊等,无不是他谋财之道。
县衙门见其状视而不见,置若罔闻,唯恐涉入厄运临头。
刑部责成按察司、州府查办此告事不仅未减,反而增加、性质愈发严重,督问其结果,州府总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来搪塞朝庭刑部。
刑部觉得此案並非简单,上书皇上要求微服去访,实调民情,查清告事,其事立案得到皇上核准。
那是明熹宗天启五年一个暮秋,丰收后的人们将剩余农货拿去集市贸易,此时也是察访的好时机,刑部二品大员察访为不让消息泄露,独自一人前去惠德县暗访。
他装扮成一外地商人清晨入城,在贸易集市中窥探,时问商贩这一帮收费的是何许人也,有的农民默不作声;有的市贩避而不答;时有贾人怨声叹气,称他们得罪不起,后台朝中有人。
经过一天的微服四访,调查取证,终于得知这帮黑恶团伙不仅仅作恶多端,伤及无辜,尚有命案在身。
团伙首领的父亲确系户部命官。
这时夕阳西沉,暮鼓数击,城门己闭。
一天未进食的刑部察访大员,欲找客栈填饥夜宿。
但是,他去城内多个客栈、旅店拒不纳客,不是说客人已满,就是出言婉拒外乡远客借宿。
从事于刑部生涯的这名大员冥冥之中觉得事来蹊跷,敏锐的他来到了一个背街小巷的小客栈寻宿,店主人说:铺房是有,客官你得去“老大”那里介绍过来,方可入住,察访大员说吾不悉“老大”,还有何处能留宿呢?店主人答之,你去城西“振元武馆”去看看,那振元先生县乡百里名声颇大,徒弟无数,“老大”是
不敢轻易撼之。
此时有饥有渴有倦的刑部命官不敢怠慢,向“振元武馆”走去。
这位二品大员在想,难道这事是走漏了风声?还是异地口音问事颇多,让人猜度生疑?
职业的警觉,他避开了城东、西直去大街,选择窄街狭巷向城西走去,在去往武馆的路上他思索着,若去其借宿不成,流落街头,今宵恐为凶多吉少,安危难测。
在他断过的案件中,夜晚流落于衔头巷尾被更夫视于贼寇乱杖打死者不乏其事。
更何况这帮黑恶团伙可存別有用心,借事生端,势必在劫难逃。
当他来到“振元武馆”,天色己黑,武馆大门紧闭,他提起狮面铺首的衔环轻叩大门数声后,门徐徐打开一隙,馆夫人认为丈夫回府,却见一位身材高大,五官端正,方言纯正的北方大汉,面带怯色叫了一声嫂子,道出了前无因,后有果的无奈。
这位善良夫人闻之来者出言颇为不俗,并非草莽之类,心存忐忑。
试想,若留他借宿畏丈夫晓知不肯,拒门外又心生慈悲而不忍。
便道,我丈夫回府你就称他谓姐夫吧,我就说你是我远房的“堂弟”,嫂夫人让他进入府內。
知晓“堂弟”一日未食,嫂夫人将其引入客厅,便匆匆下厨端盛还热的饭菜,疲惫不堪的刑部命官在阴暗的香油灯下隐见躺椅,放松的坐了下去,顿时一声凄惨的婴儿尖叫声传开,嫂夫人立刻从厨房快步跃出,
抱起着刚满月的儿子,并叫这位“堂弟”去厨房用餐。
抱着儿子在夜灯微光下来回踱步,又将进完食的“堂弟”引到后武房徒弟的卧室入寝。
可是,万万没想到这孩子没有了呼吸,已经气绝身亡,这对于这位母亲来说真是天塌下来一般,觉得自己怎么这么命苦。
自填房至振元家,日日烧香,年年拜佛,二十多来终于求得一子,却在积德行善,帮人之难中将自己的儿子命归黄泉,在痛失爱子之时,却不能痛恨致儿死亡之人。
后悔、责怪、捶打自己的脑袋为何未能保护好儿子,将其放进摇篮,而随意放在躺椅上去开门,带来不可弥补的灾祸。
后悔的泪水,绝望的嘶喊再也唤不回儿子。
她稍作冷静后在想,这又怎么面对七旬有余的丈夫呢?若丈夫回府如实向其和盘托出,交待所发生的一切,丈夫再而深追细究,我就是跳进黄河也难以洗清“男女授受不亲”之事,轻则被休,重则氏族家规惩以不死,赶出家门。
受之以罚的不仅有她自己,必受严厉惩罚甚至以命偿命的还有这位所谓的“堂弟”,若习武徒弟乱棍将他打死,致其尸不归家,他家人必去四处寻觅,灾难厄运也将伴随其子女家人,这该怎么办呢?
这位母亲抹干了眼泪,思考着怎样应对突发厄运,止住事态蔓延。
思考着“武林”同仁相聚,必定喝得铭鼎大醉回府的丈夫。
她将气绝身亡的儿子依依不舍的抱在怀里,一直等待着丈夫归来。
此时门响了起来,她又将孩子放在躺椅上前去开门,丈夫挪动着不平稳的醉步,在灰暗的灯光下来到了躺椅旁,手扶椅把躺了下去,关好门后的夫人走进堂
屋客厅猛然叫了起来,孩子!孩子!这可怜短命的孩子挽救了二个大难临头人的戳祸。
留给了二个人是无尽的后悔与自责。
这一夜,身受煎熬,不能入睡的不仅是这对夫妇,那位朝庭刑部大员对所发生的一切历历在目,泪水湿透被衾。
对这样一位善良大度的母亲,他悔恨不已,二十多年来得到的渴望被我这朝庭命官击的粉碎,反复思忖中自言自语道,就是用我自己性命也填补不了这位母亲的痛苦,也难以愈合她心中的伤痕。
次日清晨,这一对夫妇永远送走了她们的儿子,也送走了这位远房的“堂弟”。
可是她们却送不走一生的孤独。
走着,想着,这位二品大员自己仿佛象失去父母一样,远远的看着她们互相搀扶、步履盘蹒的背影。
不过几日,这个不大的县城关镇全城戒严,城门重兵把守,缉捕这帮黑恶团伙顺利展开,不过五更这帮黑恶势力一网打尽,恶贯满盈的首领“老大”热炕被擒。
这位朝庭刑部大员下令次日从严从快从重处之。
在公开断案审堂大会上,露天广场前排太师椅上就坐的是振元夫妇,倚后端坐的是按察司、州、县府官人,后排及其两旁或坐或站着数千名观众,断案大会开始了,朝庭刑部尚书二品大员宣读完黑恶团伙的滔天罪行后,为首的户部命官之次子被押赴刑场。
此时,这位刑部二品大员快步来到就坐的振元夫妇面前,长跪不起,连声唤娘,央求这对夫妇接受这个“儿子”,这位母亲扶起了“儿子”,苦楚而又激动的泪水夺框而出,愧疚的倒在振元丈夫的怀里。
“儿子”搀扶着他的“父母”,在众官的陪护下来到了东、西大街。
今日的大街热闹非凡,十多辆马车一字排开,车身妆点着豪华,迎接的仕官直立马首,“儿子”掀开车帘将“父母”安坐,车队徐徐向紫禁城驶去,两旁的人们刚刚眉开眼笑驱赶走了“温神”,殊不知激情满怀又欢送着“伟大”,锣鼓声、鞭炮声更加响亮,遍布整个县城。
本故事多有作者编撰,州府、县名若雷同,纯属巧合。
二0一五年十一月十一日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