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忆江南·春去也》意思-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忆江南》原文及翻译赏析《忆江南》原文及翻译赏析(15篇)《忆江南》原文及翻译赏析1原文:江南月,清夜满西楼。
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沈钩。
圆缺几时休。
星汉迥,风露入新秋。
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
天上共悠悠。
译文天朗气清的秋夜,皎洁的月光洒满西楼。
云堆散开时,圆月如明镜高悬夜空;浪花绽放深处,缺月似玉钩沉落江心。
月圆月缺何时才能停止啊!银河迢迢,不觉又是金风玉露的新秋。
月中丹桂不会因秋而凋零;月中嫦娥离群索居,无休止的孤寂的生活中,肯定体验到了离别的痛苦。
人间离人和天上嫦娥,都为月缺人分离、月圆人未圆而黯然神伤。
注释星汉:指银河。
迥:远。
素娥:嫦娥。
赏析:王琪的这首咏月词,借景抒怀,托物言情:夜月的圆缺不休,象征人事的聚散无常;嫦娥的形象寄寓深沉而痛切的离愁,写尽了人间的悲欢离合。
全词写景生动,体物精微,意境悠远,含蓄蕴藉。
起句“江南月,清夜满西楼”,写一个天朗气清的秋夜,明亮的月光洒满了西楼。
“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沉钩。
”月升月落,月圆月缺,不知重复了多少次。
上句写天上月,云堆散开之时,圆月如冰鉴(镜)高悬天宇;下句写江中月,浪花绽放深处,缺月似玉钩沉落江心。
前句“鉴”写月圆,后句“钩”写月缺:“冰吐鉴”、“玉沉钩”,句式新颖别致。
本应是“冰鉴”、“玉钩”为词,作者以动词“吐”、“沉”隔开名词词组“冰鉴”、“玉钩”,这样冰、玉状月色的皎洁;鉴、钩描明月的形态,不仅句式有顿挫峭拨之妙,而且词意上也颇具匠心。
上片结句“圆缺几时休”,既承接收拢了前两句,又以月圆月缺何时了的感慨,十分自然地开启了下片。
下片首句“星汉迥,风露入新秋”,写斗转星移,银河迢迢,不觉又是金风玉露的新秋。
“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
”月中丹桂四时不谢,虽然它不会因秋而凋零;但月中嫦娥离群索居,无休止的孤寂的生活中,肯定体验到了离别的痛苦。
素娥,嫦娥之别称。
丹桂,神话传说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斫之,树创随合(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
刘禹锡《忆江南二首》原文、译文及赏析《忆江南二首》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组词作品,这组词充分体现了“清新流畅、含思婉转”的艺术特色。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首词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忆江南二首》原文唐代:刘禹锡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嚬。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
惟待见青天。
译文及注释译文可惜春天已经匆匆过去了,临行的时候谢别洛阳城的人。
柔弱的柳枝随风飞舞象是挥手举袂,一丛丛的兰花沾满白露正如浸湿的头巾,遮住芳颜独自欢笑又像是含嗔带颦。
可惜春天已经匆匆过去了,一起来珍惜这艳丽明媚的年华吧!只见依然有桃花飘落在流水上,哪怕倒满竹叶青美酒一饮而尽,醉倒在了酒杯前。
只希望能等到雨过天晴、重见青天的时候。
注释(1)多谢:殷勤致意的意思。
洛城人:即洛阳人。
(2)袂(mèi):衣袖。
(3)裛(yì):沾湿。
(4)颦(pín):皱眉。
(5)尊:同“樽”,酒杯。
赏析第一首的主旨是伤春。
词中,先写春向人们告辞,柳、兰喻春含泪挥手而别,后写一个女子惜春情态,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也有无限依恋之情,作者以拟人手法,把人的表情动作赋予春,有依依难舍之情,郁郁感伤之意,抒发了惜春、伤春的感情。
构思新颖,描写细腻,手法多变,充分体现了诗人乐府小章的“清新流畅、含思婉转”的艺术特色。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去也”两字感情色彩极浓。
在临别之际一声“去也”。
抵得上很多言语,其中当然也包含着不忍去、不愿去、又不得不去的衷曲。
后来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词“愿去去千里烟波”,连用两个“去”字,也是为了突出他心头不忍去、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的复杂感情。
这是从春的一方即客观的一方言之。
再从爱春、惜春的一方即主观的一方言之,则“去也”两字更为关情。
《西厢记·长亭送别》有句云:“听得道声“去也”。
《忆江南》白居易古诗赏析江南,这片被誉为“人间天堂”的地方,自古以来就以其秀美的山川、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
其中,唐代文学家白居易也曾写下一首名篇,题为《忆江南》。
这首诗以其朴实无华的语言和深情的笔调,展现出白居易对江南故土的眷恋之情。
本文将对《忆江南》进行赏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的内涵。
《忆江南》共分为四个意境突出的节,通过对于江南景色的复述和对于别后相思之情的抒发,表达出了作者对故乡江南的思念之情。
首节以江南的秀美自然景观作为描写对象,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和谐宁静的画面。
接下来的三节则主要围绕着别离之后,怀念故土和思念亲友的情感展开。
首节中,作者叙述了江南的自然景色:“钿筝夜夜扣寒窗,银汉渐渐弄银塘。
”这里的“钿筝”和“银汉”是作者用来形容夜晚的星星的方式,将人们许多的思绪和对家乡的思念化作了想象中的乐声。
而“银塘”则借用自然景物,勾勒出江南水乡的美丽画面。
通过这样的描写,作者将读者的思绪引向了江南的自然之美。
第二节开始,白居易开始表达思念之情:“楚江旧事断人肠,万里红尘为谁扬。
”这里的“楚江”指的是在江南的楚地。
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离开故土的情景,表达了对离别故乡的伤感之情。
同时诗中的“红尘”也渗透出江南繁华热闹的一面,而对这样的繁华却无法回味。
在这段描写中,读者被诗人的离去和无法忘怀的情感所感染,也对江南的美景和独特的风土人情产生了好奇和向往之情。
接下来的第三节,诗人将目光转向了家乡亲友:“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这里的“巴山楚水”指的是诗人的故乡,白居易的家乡恰好位于巴山楚水之间。
作者用描写故乡的景色来象征着他对于家乡亲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离别的痛苦和悔恨。
通过这样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家乡亲友的珍惜之情,体会到他离乡的痛苦和内心的愧疚。
最后一节,白居易写道:“明月何曾照江村,把酒问月不言迟。
”这里的“明月”是诗中的意象,将读者的情感引导到一个把酒相问的场景中。
山川之美值得歌颂——白居易《忆江南》赏析白居易,字乐天,原籍太原人。
他的曾祖迁居华州下邽县。
唐代下邽,今属陕西渭南县。
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县。
他一生有十余年的时间居住在江南。
和盛唐诗人远赴江南多属旅游不同,白居易四下江南,每次都有特殊的原因。
他第一次下江南是童年时代。
那时,安史之乱虽然早已平定,但新的藩镇叛乱却不断发生。
在河南,先后就有李灵耀、李希烈的叛乱,闹得人民不得安宁。
白居易在十一二岁时逃难到了浙江一带。
几年后到过苏州、杭州。
白居易第二次下江南是在壮年。
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心怀二心的藩镇李师道派遣刺客暗杀宰相武元衡,裴度受伤,朝野震动,当政者束手无策。
白居易时为太子左赞善大夫,他认为这是国家的耻辱,上疏力主缉捕凶手,触怒宰相,被贬为江南西道的江州司马,在九江居住三年多。
白居易第三次下江南时,已年过半百。
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正月,他在中书舍人任上曾上疏纵论对河北藩镇用兵的问题,不被采纳。
六月,元稹罢相后,他眼见宦官专权,党争激烈,便请求到外地做官。
七月,朝廷任命他为杭州刺史,历时两年,政绩卓着。
白居易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下江南,年已五十四岁。
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春三月,白居易在洛阳太子左庶子任上接到朝廷派他作苏州刺史的任命,五月端阳,抵达任所。
第二年秋天,因为眼病免官。
冬天,他跟从和州离任的刺史朋友刘禹锡结伴回北方。
从此以后再也没有重到江南了。
白居易的《忆江南》词,是脍炙人口的作品,一千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在吟咏回味。
我记得1978年3月31日,郭沫若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式上以《科学的春天》为题作讲话时引用了其中的名句,他说:“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这热情洋溢的讲话,道出了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科学工作者的心愿,因而也赢得了全场雷鸣般的掌声。
《忆江南》古诗全文忆江南·江南好作者:白居易【唐代】赏析江南不好,风景旧有曾或言。
日落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蓝例如绿。
能够不忆江南?忆江南·江南忆作者:白居易【唐代】赏析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为丛藓科扭口藓相见?忆江南·多少恨作者:李煜【五代】赏析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忆江南·春去也作者:刘禹锡【唐代】赏析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茜似粘巾。
红尘亦不含嚬。
春去也。
共惜艳阳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
惟待见青天。
忆江南作者:伊用昌【唐代】江南锣,梭肚两头栾。
绑着无人知晓强奸骨髓,打来只是没心肝。
空腹被人谩。
忆江南·歌起处为作者:王世贞【明代】赏析歌起处为,横日半江红。
弓蓝篙迎梅子雨,淡黄衫耐热藕丝风。
家在五湖东。
忆江南作者:刘辰翁【宋代】已盛甚花掉几许,已日报八分催。
却反问主人何处回去,且孟老子个中来。
花外主人回去。
年时客,如今安在哉。
正喜锦官城烂漫,忽惊花鸟使摧颓。
世事只添杯。
时有称宣使折花者,盖诈也,托以肆陵慢。
忆江南作者:崔怀宝【唐代】平生愿意,愿意作乐中筝。
得将近玉人纤手子,砑罗裙上放娇声。
便死也为荣。
忆江南·红绣被作者:牛峤【唐代】赏析红绣被,两两间鸳鸯。
不是鸟中钟爱尔,为缘交颈睡觉南塘。
全胜薄情郎。
忆江南·二首,与本调不同作者:冯延巳【唐代】去岁迎春楼上月,正是西窗,夜凉时节。
玉人Boixe堕钗云,粉消妆薄见天真。
人非风月长依旧,破镜尘筝一梦经年瘦。
今宵帘幕扬花阳,觑馀枕泪富豪之家伤心。
今日相逢花未发,正是去年,别离时节。
东风次第存有花掉上开,恁时须约却再有。
重来不怕花堪折,只恐明年花发人离别。
离别若向百花时,东风弹泪存有不料?忆江南·多少恨作者:李煜【五代】赏析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忆y ì江ji ān ɡ南n án ·春ch ūn 去q ù也y ě【唐t án ɡ】刘li ú禹y ǔ锡x ī春ch ūn 去q ù也y ě,多du ō谢xi è洛lu ò城ch én ɡ人r én 。
弱ru ò柳li ǔ从c ón ɡ风f ēn ɡ疑y í举j ǔ袂m èi ,丛c ón ɡ兰l án 裛x īn 露l ù似s ì沾zh ān 巾j īn 。
独d ú坐zu ò亦y ì含h án嚬。
春ch ūn 去q ù也y ě,共ɡòn ɡ惜x ī艳y àn 阳y án ɡ年ni án 。
犹y óu 有y ǒu 桃t áo 花hu ā流li ú水shu ǐ上sh àn ɡ,无w ú辞c í竹zh ú叶y è醉zu ì尊z ūn 前qi án 。
惟w éi 待d ài 见ji àn 青q īn ɡ天ti ān。
【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注 释】多谢:殷勤致意的意思。
洛城人:即洛阳人。
清风诗词竹影清风诗词今天给各位分享清风诗词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竹影清风诗词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现在开始吧!形容“清风竹韵”的诗句有哪些?形容“清风竹韵”的诗句有哪些?犹有桃花流水上清风诗词,无辞竹叶醉尊前。
——唐刘禹锡《忆江南·春去也》【释义】:只见依然有桃花飘落在流水上清风诗词,哪怕倒满竹叶青美酒一饮而尽,醉倒在清风诗词了酒杯前。
只希望能等到雨过天晴、重态兄孝见青天的时候。
2.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元蔡确《夏日登车盖亭》【释义】:游亭之后,便躺在纸屏遮挡的石枕、竹方床上,看了一会儿陶渊明的诗。
3.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唐刘长卿《送灵澈上人》【释义】: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
4.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宋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释义】:西窗下面,开门风动摇竹,好像是故人来了。
5.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释义】:竹丛里船坞深静无尘,临水的亭榭分外幽清。
相思之情啊飞向远方,可却隔着重重的高城。
6.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
——唐李白《别储邕之剡中》【释义】:溪水清澈,掩映着丛丛绿竹,水明净如镜,映着荷花的倒影,传出阵阵清香。
7.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唐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释义】:嫩竹节已添上一层新粉,老荷花早落下片片红衣。
8.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唐杜荀鹤《题弟侄书堂》【释义】: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砚台中的墨汁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
9.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唐钱起尘液《谷口书斋寄杨补阙》【释义】:雨后新竹的姿彩多帆稿么叫人喜爱,更可爱晚山映照着夕阳的余辉。
10.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宋杨万里《夏夜追凉》【释义】:一阵阵清凉的感觉也迎面飘来。
可是,这并不是风,或许就是大自然宁静的凉意。
有关风清气正的诗句有关风清气正的诗句1. 关于风清气正的诗句2. 关于清气的诗句关于风清气正的诗句 1.形容“风清气正”的词有哪些两袖清风、高风亮节、高风闹搭峻节、一清如水、洁身自好一、两袖清风[ liǎng xiù qīng fēng ]【解释】:衣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
《忆江南》原文赏析《忆江南》原文赏析1忆江南·歌起处歌起处,斜日半江红。
柔绿篙添梅子雨,淡黄衫耐藕丝风。
家在五湖东。
注释篙:竹篙。
梅子雨:即夏天梅子黄熟时的连绵细雨。
耐:宜,适宜。
藕丝风:形容风雨细如藕丝。
五湖:指太湖。
注释篙:竹篙。
梅子雨:即夏天梅子黄熟时的连绵细雨。
耐:宜,适宜。
藕丝风:形容风雨细如藕丝。
五湖:指太湖。
鉴赏这是一首轻快活泼的短歌。
起句以悠扬的歌声,抓住读者的听觉,先声夺人,引出明丽的画面:斜日半江红。
斜日正是落日,落日的晚霞洒在江面上,碧绿的江水出现了“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诗)的瑰丽画面。
接着词人又以“柔绿的竹篙”和“黄梅细雨”点缀画面,夕阳之下,细雨,江水新涨,着一“添”字,使人似乎看到竹篙吃水加深,使撑船之人更需奋力,情绪渐渐高涨,推出词中的主人公:穿着淡黄衣衫撑篙的舟子。
他那随藕丝般微风飘动的黄色衣衫,不仅给画面增添了新的色彩,也给画面增添了生气。
“藕丝风”三字把无形之风写得富有质感,“藕”字透出柔和粉嫩的色彩,造成优美的视觉效果。
最后,以“家在五湖东”收尾。
这是舟子的家乡,也是词人的家乡太仓的所在地,轻描淡写的陈述句式,却有十分丰富的意蕴,首先是说明家乡之所在,其次点《忆江南》之题,洋溢着舟子,也是词人对家乡的热爱。
全词写景如画,色彩和谐,折射出词人心灵的平静。
境界的开阔和景物的明丽,又透露了他强烈的思乡之情。
摹景抒情,诗中有画,表现了诗与画的同步造诣和审美情趣,达到了唐代诗人“诗中画趣”的优美境界。
《忆江南》原文赏析2原文: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嚬。
春去也。
共惜艳阳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
惟待见青天。
诗词赏析:此词作于开成三年(838),作者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时。
题下原有作者自注:“和乐天(即白居易)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
第一首词写的是一位洛阳少女的惜春之情。
她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也有无限依恋之情。
《忆江南》原文及翻译赏析《忆江南三首》原文及翻译赏析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
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忆江南三首》原文及翻译赏析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忆江南》原文及翻译赏析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赏析诗人早年因避乱来到江南,曾经旅居苏、杭二州。
晚年又担任杭、苏刺史多年。
江南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他也与那里的人民结下了深挚的友谊,直到晚年回到北方以后,仍然恋恋不已。
三首《忆江南》词就是这种心情下的产物。
作品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以后文人词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
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
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
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
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人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最美词牌·忆江南⼗⾸“忆江南”,词牌名,初名“谢秋娘”,⼜名“江南好”、“望江南”、“春去也”、“梦江南”等。
词牌最初为单调,⼆⼗七字,五句、三平韵,北宋起开始有双调。
今天为您搜集整理了⼗⾸《忆江南》,与君共赏。
这⾸词表⾯写对往昔繁华的眷恋,实际上表达的是如今处境的⽆限凄凉。
全词“深哀浅貌,短语长情”,具有极⾼的艺术⽔准。
《忆江南》(五代)李煜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马如龙。
花⽉正春风。
全词写景如画,⾊彩和谐,摹景抒情,诗中有画,达到了“诗中画趣”的优美境界。
《忆江南》(明)王世贞歌起处,斜⽇半江红。
柔绿篙添梅⼦⾬,淡黄衫耐藕丝风。
家在五湖东。
这⾸⼩词,借对鸳鸯的咏赞与艳羡,表露内⼼对“薄情郎”的眷恋与怨恨。
此词语⾔清浅⽽寄寓殊深,颇具民歌风采。
《忆江南》(唐)⽜峤红绣被,两两间鸳鸯。
不是鸟中偏爱尔,为缘交颈睡南塘。
全胜薄情郎。
这⾸词借物咏怀,由燕得主⼈的怜爱,⽽于羡慕之中流露出⾃伤之情,蕴藉⽽有风致。
《忆江南》(唐)⽜峤忆泥燕,飞到画堂前。
占得杏梁安稳处,体轻唯有主⼈怜,堪羡好因缘。
这⾸词描摹的情境是,黄昏时的乌鸦都飞尽了,⼈却站在那⾥凝神远望,⼼中的怨恨都是为了谁呢?眼前柳絮好像飘飞的急雪,散落到⾹阁⾥,微微的晚风⼜轻轻地吹拂着胆瓶⾥的梅花,⼼字型的篆⾹已经燃成灰烬。
《忆江南》(清)纳兰性德昏鸦尽,⼩⽴恨因谁?急雪乍翻春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字已成灰。
短短⼏句话,道出“牡丹花下死,做⿁也风流”般的“豪⾔壮语”。
《忆江南》(唐)崔怀宝平⽣愿,愿作乐中筝。
得近⽟⼈纤⼿⼦,砑罗裙上放娇声。
便死也为荣。
近代学者俞陛云在《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提到:“作伤春词者,多从送春⼈着想。
此独⾔春将去⽽恋⼈,柳飘离袂,兰浥啼痕,写春之多情,别饶风趣,春犹如此,⼈何以堪!”《忆江南》(唐)刘禹锡春去也,多谢洛城⼈。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
独坐亦含嚬。
春去也。
共惜艳阳年。
犹有桃花流⽔上,⽆辞⽵叶醉尊前。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忆江
南·春去也》意思|赏析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嚬。
春去也。
共惜艳阳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
惟待见青天。
译文
可惜春天已经匆匆过去了,临行的时候谢别洛阳城的人。
柔弱的柳枝随风飞舞象是挥手举袂,一丛丛的兰花沾满白露正如浸湿的头巾,遮住芳颜独自欢笑又像是含嗔带颦。
可惜春天已经匆匆过去了,一起来珍惜这艳丽明媚的年华吧!只见依然有桃花飘落在流水上,哪怕倒满竹叶青美酒一饮而尽,醉倒在了酒杯前。
只希望能等到雨过天晴、重见青天的时候。
作者:佚名
此词作于开成三年(838),作者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时。
题下原有作者自注:和乐天(即白居易)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
第一首词写的是一位洛阳少女的惜春之情。
她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也有无限依恋之情。
人通过拟人化手法,不写人惜春,却从春恋人着笔。
杨柳依依,丛兰洒泪,写来婉转
有致,耐人寻味。
最后独坐亦含颦,以人惜春收束全词,更增添了全词的抒情色彩。
该词抒发了惜春、伤春之情。
引第二首词写的是作者惜春伤春之情。
开篇发出了共惜艳阳年的感慨;其后写作者见到春天已过、桃花飘落在流水上的情景,包含了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情绪;后两句写借酒消愁,不惜醉倒在酒杯前,却希望能等到雨过天晴的时候。
词中既有伤春之意,又表现了作者珍惜流年的情怀。
这两首词构思新颖,描写细腻,手法多变。
充分体现了诗人乐府小章的清新流畅、含思婉转的艺术特色。
清代况周颐《蕙风词话》中评价说:唐贤为词,往往丽而不流,与其诗不甚相远也。
刘梦得《忆江南》春去也云云,流丽之笔,下开北宋子野、少游一派。
近代学者俞陛云在《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提到:作伤春词者,多从送春人着想。
此独言春将去而恋人,柳飘离袂,兰浥啼痕,写春之多情,别饶风趣,春犹如此,人何以堪!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