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杜甫《绝句》的赏析及教学设计3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9
杜甫《绝句》的赏析及教学设计(精选13篇)杜甫《绝句》的赏析及篇1江苏省宝应县韦镇乡中心小学陈刚杜甫的《绝句》全诗仅二十八字,描写的景物却极有特色。
诗人寓主观之情于客观之景,寓胸中之意实在之物,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尤其是诗人巧用数字入诗,“两”、“一”、“千”、“万”四个字,虚实结合,时空结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本诗的第一句是“两个黄鹂鸣翠柳”。
黄鹂在柳枝上鸣叫,诗人指明“两个”,说明鸟的叫声不是叽叽喳喳的,而是一唱一和式的对鸣,欢快而不嘈杂,热闹而不喧嚣。
第二句是“一行白鹭上青天”。
白贵鹭向蓝天飞去,从“一行”可见此鸟排列有序、渐次远去,而不是轰然飞散,各奔东西;再用上了一个“上”字,更显示了白鹭奋力高飞、展翅向上的姿态。
第三句是“窗含西岭千秋雪”。
“千秋”一词是虚指,出于诗人的想象,它赋予了“雪”这一静态景物以沧桑之感。
千年不化的积雪似乎在诉说着什么、见证着什么。
“窗”中之景虽小,却由此可感受时间之纵深。
第四句是“门泊东吴万里船”。
船停泊在门前的码头边,也是静态之物,但因其行程“万里”,使人顿觉天地开阔,似插翅而难及。
“门”外之景也不大,却由此可感受空间之广袤。
以上四句描写的是诗人当时寓居浣花溪草堂周旁可见的景色。
前两句中“两个”、“一行”是实指,“黄鹂”与“白鹭”,“翠柳”与“青天”,两两相对,四种景物,有声有色,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清新动人的图画,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的心情。
后两句“千秋”与“万里”都是虚指,均出于诗人的想象,而诗的意境因此而幽远、开阔,又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多读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要让少于在读中对所学之诗知其意、临其境、悟其情,逐步增强对古诗的语言感知能力,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1、初读知其意(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得音准句顺,声音响亮。
(2)指名学生读第1、第2句,理解“鸣”、“上”的意思,用“补省略,调整词序”的方法说说诗句的意思。
(3)学生齐读第3、第4句,理解“含”、“泊”的意思,用上述方法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绝句》教案(通用12篇)《绝句》教案篇1【教材分析】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
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
第一句是草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其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
这些景物的画面,颜色明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洁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颜色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动听悦耳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气勃勃的明丽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的喜悦心情。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
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
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远景。
含字运用拟人手法,非常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
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
泊,停靠着,但这停靠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宽阔。
【设计理念】1、以的嬉戏导入,使同学在课堂中吟诵的古诗,带领同学游览诗作的海洋,激发同学学习新古诗的爱好。
2、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通过观赏春天的美景、配乐诵读、想象画面、延长的作业等环节引导同学领悟诗的意境,走近诗人。
3、课堂上给同学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乐观性,引导同学乐观参加、全程参加,在参加中达到自悟得意,体现语文教学重在实践运用的教学思想。
4、在指导同学理解关键字词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用实物和图片让同学直观感受含字的意思,使同学领悟到含字的比方写法,深刻体会到含字的妙用,突破了教学难点。
5、鼓舞同学诵读诗人其他诗篇,使同学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充分发挥同学学习的乐观性、主动性。
【教学目标】1、通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弄清诗句的含义,在解词理句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大意。
重点理解含字的妙用。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同学依据诗句绽开想象,以画配诗,引导同学通过想象画面,领悟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时的欢快的心情。
3、激发同学学习积累杜甫名诗的爱好,能背诵学到的一到二首课外杜甫的诗。
绝句杜甫教学设计绝句杜甫教学设计4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绝句杜甫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绝句杜甫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弄清诗句的含义,在解词理句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大意。
重点理解“含”字的妙用。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以画配诗,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领会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时的欢快的心情。
3、有感谢情地背诵全诗。
教学准备引导学生透景司情,通过图画再现诗人作诗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欢快心情;理解诗句大意,领悟“含”字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导语揭题,激发兴趣1、导入:同学们,我们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的美称,是—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他是—杜甫。
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
(板书课题,齐读)2、指句读“绝”。
3、指生说记字方法。
师:大家都知道,绞丝旁的字多与丝线有关。
所以这个字也可以这样说:丝线染成颜色,称为天下独特,就是—绝。
4、扩词:绝技、绝活、绝招。
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师范读,注意听老师读诗的节奏。
这首诗的节奏是223。
3、自由练读,注意节奏。
4、师生合作,接读。
5、同桌之间像我们师生合作读那样读。
6、指名一对同桌读。
7、男女生接读。
8、同学们读得挺顺利,但读诗要有感情。
老师准备了这首诗的配乐,教师配乐读。
9、指名一名同学来配乐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诗句给我们勾勒了一幅怎样画面?三、创设情境,细读古诗1、学习第一句诗(1)如果把诗配上画,按诗句的描绘,应首先画什么?(黄鹂)(2)出示“黄鹂”剪贴画。
诗中那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鸟儿在什么地方呢?(柳树间)(教师随机板画柳树,并贴上黄鹂)怎样的柳树呢?诗人是用哪个字来形容柳树的?(翠)可见此时正是早春时节,那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做什么?(鸣叫)怎样记信这个“鸣”字(谜语:鸟儿把口张,叫声真响亮)扩词:一鸣惊人、鸣叫、电闪雷鸣。
三年级下语文《绝句》教案(通用5篇)教案及反思三班级下语文《绝句》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人民老师,常常需要预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教案应当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三班级下语文《绝句》教案(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关怀。
三班级下语文《绝句》教案1一、活动目标:1、理解古诗的内容,学习有节奏地朗诵古诗,感受韵律美。
2、理解古诗中关于字词的含义,萌发对祖国的奇妙河山的宠爱。
3、领悟古诗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4、情愿欣赏古诗,感知古诗语言的美丽,风趣。
二、活动预备:1、幼儿用书19页。
2、挂图《绝句》。
3、语言磁带。
三、活动重点:学习有节奏地朗诵古诗,感受韵律美。
四、活动难点:理解古诗中关于字词的含义。
五、活动过程:1、出示挂图,激发幼儿学习爱好。
2、启发幼儿叙述画面内容,学习古诗。
(1)老师以提问的方式启发幼儿描述画面内容。
(2)在幼儿叙述的基础上,用古诗的第一句话进行概括,学习相关字词。
3、完整地欣赏古诗。
(1)这四副图连起来就变成了一首美丽的诗,题目叫《绝句》,大家来欣赏一下吧。
(2)播放录音,幼儿欣赏,进一步学习古诗《绝句》。
(3)引导幼儿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4、幼儿和老师一起朗诵古诗。
5、简要介绍古诗的——杜甫。
六、教学反思:学习古诗《绝句》时,我请两位会念的幼儿当小老师,孩子们都学得特殊认真,始终关注两位小老师,没几遍孩子们都会背了。
学会后,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要当小老师,我满意了小伴侣的愿望。
对于孩子来说,老师在他们心目中是多么神圣与宏大,而在实践中他们又有了切身的体会。
此后,孩子们学诗的爱好日益深厚,更主要的是它使自信回到了孩子的脸上体验到了学习的欢乐,作为老师又何乐不为之呢?三班级下语文《绝句》教案2一、教学目标1、会认“绝、鹂”等6个生字,会写“绝、含”等4个生字,把握“行”1个多音字。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绝句》。
3、理解古诗《绝句》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绝句》教案、反思(精选5篇)第一篇:《绝句》教案、反思《绝句》教案、反思教学目标:1、会认“绝、鸣、柳、岭、泊、吴、含、窗、鹭”九个生字,会写“绝、鸣、柳、岭、泊、吴、含、窗”八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意,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会认、会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两句诗。
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春景图动画,学生欣赏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板书题目,学生书空“绝”,在生字本上书写一遍。
2、出示课件,了解“绝句”含义。
《绝句》属于七绝。
3、出示课件,了解杜甫。
二、朗读并感悟古诗:1、认读生字:鸣、柳、岭、泊、吴、含、窗、鹭学生认读,老师指导;说说你记住哪些字,如何记住的;给生字组词。
2、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3、指导读诗出诗的节奏:出示课件中划出节奏的古诗,老师打着节拍范读;学生试着打节拍读诗;个别学生打节拍读诗;齐读,读出诗的节奏。
4、理解诗意后熟读:出示课件第一幅图,你理解了哪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含义。
出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齐读这两句诗。
出示课件第二幅图,你理解了哪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含义。
出示“窗含西岭千秋雪”,释义“千秋雪”(千年不化的积雪)。
齐读这句诗。
出示课件第三幅图,你理解了哪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含义。
出示”门泊东吴万里船”,释义“泊”(停泊)。
齐读这句诗。
5、感悟诗境,背诵古诗:(1)老师从第一句诗中找出两种事物“黄鹂,翠柳”,学生在二、三、四句诗中划出“白鹭、青天、西岭、千秋雪、船”。
(2)指出表示颜色的词语“黄、翠、白、青”,体会颜色美。
(3)出示课件“配乐诗朗诵”,个别学生读诗,其他学生闭眼想象,交流脑海中的画面。
(4)小结:你们脑海中呈现出一幅幅美妙的画面,这是哪个季节?(春季,因为出现了翠柳)。
杜甫《绝句》的赏析及教学设计1-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引言: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写实而深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绝句》是杜甫的一首短诗,清新简练,表达了生命的有限、人生的短暂和唯一性。
本篇教案将从课程标准出发,结合杜甫《绝句》的赏析,设计一个四年级语文下册的教案,通过引导学生接触优秀文本,感悟生命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文学素养。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理解和学习杜甫的《绝句》。
②学习诗歌的基本韵律和读诗的技巧。
2、能力目标:①通过朗读诗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语感。
②通过分析诗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3、情感目标:①准确理解诗歌的情感,感悟作者的真情实感。
②发现自己生命的有限性与珍贵性,认识到时间的珍贵和不可逆性。
二、任务导入:1、呈现课程目标:今天,我们要学习杜甫的《绝句》,通过诗歌感悟生命的美好和短暂,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
2、学习步骤:(1)朗读《绝句》:让学生对整首诗感性认识,感受诗歌的情感和味道。
(2)理解诗句:通过分析诗句,弄清每个词的意义,领会杜甫的寓意。
(3)赏析诗歌:通过解读诗句、品味作者情感,领会诗歌的美和真。
(4)感悟人生:通过诗歌的表现,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感悟生命的珍贵和美好。
三、学习内容:1、朗读《绝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2、理解诗句:(1)白发三千丈:表示作者年龄已经很大,白发已经三千丈(一千二百米),形容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悲伤情感。
(2)缘愁似个长:缘指缘份,称为因果报应,愁是忧虑、悲伤。
作者的忧虑和悲伤像一座高山般漫长,难以避免。
(3)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指作者不知道自己的生命何时结束,不知道在何处将止步,秋霜指死亡,让读者感受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3、赏析诗歌:(1)杜甫的《绝句》清新而简洁,情感真切,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和感情。
(2)诗歌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无奈和感慨,对生命和时间的珍视和感悟,清晰表现了唐代文化的特点和杜甫的个性。
杜甫《绝句》的赏析及教学设计一、绪论杜甫(712年-770年),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圣”。
诗歌被誉为“诗史”。
他的诗歌,不仅表现出他对时代的关注和关怀,也表现出对国家未来的期许和对自己人生境遇的抱负。
《绝句》是杜甫所作的一首诗歌。
本文通过对《绝句》的赏析,设计了一份适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杜甫的诗歌。
二、诗歌赏析(一)诗歌背景《绝句》是杜甫在760年所作的一首四行诗歌。
当时,唐玄宗宠幸杨贵妃,这种荒淫无度的生活引起了民间的不满和反感,朝中官员也对此表达了强烈的反感。
杜甫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下了《绝句》。
(二)诗歌赏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歌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上下排列:上下两首各有两句。
每一句都表达了美好的意境,却又都有一种悲凉的感觉。
第一句:描绘了绿柳成荫的春日,两只黄鹂高歌,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但是,黄鹂是繁殖期的候鸟,春天往往是繁殖季节,这首诗也体现出了独自在国外羁旅的杜甫的孤独之感。
第二句:表达了白鹭展翅翱翔,向着辽阔的蓝天飞去的场景。
诗人似乎看到了一个美好的未来,但是却又因为自己的身份不能融入这个美好的未来而感到愁苦。
第三句:写的是一个美丽的冬天,在窗外的西岭上落雪,让人不禁想到那高山峻岭之间的冰天雪地,有一种冰雪王国的感觉,既美好又冰冷。
这里体现了杜甫热爱祖国山川的感情。
第四句:是描写一个载满东吴货物的船过来,泊靠了门前,冬日静谧的夜晚,更显得那万里之遥的距离巨大。
这里体现了杜甫难忘家乡的浓郁思乡之情。
(三)诗歌意蕴杜甫的诗歌通常包含了描写祖国的山川、历史、社会现象,以及个人命运,他的诗歌充满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绝句》寄托了对祖国各个方向的祝福和期望:“东吴”、“西岭”、“万里船”等句意都展现出一种对祖国的思念,是一种对家乡、对亲人的情牵。
总而言之,这首诗歌通过诗人的强烈感情,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和对祖国各方面的关注和关怀。
【导语】这⾸《绝句》是诗⼈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
以下是整理的⼩学三年级语⽂《绝句》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绝句》原⽂ 绝句 [唐]杜甫 迟⽇江⼭丽, 春风花草⾹。
泥融飞燕⼦, 沙暖睡鸳鸯。
译⽂: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队整齐的⽩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万⾥外的东吴远⾏⽽来的船只。
注释: 西岭:西岭雪⼭。
千秋雪:指西岭雪⼭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带。
万⾥船:不远万⾥开来的船只。
【篇⼆】⼩学三年级语⽂《绝句》教案 教学⽬的: 1、会认“绝、迟、融、燕、江”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然界中万物复苏,和谐美好的景象。
教学重点: 1、会认“绝、迟、融、燕、江”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然界中万物复苏,和谐美好的景象。
教学时间: ⼀课时 教学过程: ⼀、启发谈话,导⼊新课 1、教师启发谈话: 同学们,春天来了⾃然界的景物会发⽣怎样的变化?听⾳乐,你想到了什么? 春天是温暖的,是充满⽣机的,是美好的。
⾃古就有许多歌颂赞美春天的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绝句》。
2、板书课题 这⾸短⼩的绝句极其⽣动地描绘了美丽如画的春天的景⾊。
快让我们来听听诗⼈是怎样歌颂赞美春天的。
⼆、初读课⽂,读正确,读流利。
教师范读,使学⽣整体感受,激起兴趣。
⾃⼰试读课⽂。
对照格⾥的⽣字画出⽂中的⽣字,同桌间互相读⼀读,读准字⾳。
出⽰⽣字卡,开⽕车读⽣字。
三、细读课⽂,读懂诗句。
你⼀定想把这⾸诗读给同学们听吧,那你可得多读⼏遍。
(⽣⾃由读诗句) 指名学⽣读诗句。
(请读的好的学⽣配上⾳乐再读⼀读) 你可以看着图也可以看着诗,你想到了什么? (这⾸诗的前两句,画出了由春⽇、春风、江⼭、花草构成的阔远⽽明丽的春景。
《绝句》教学设计(精选5篇)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方案、写方案、写教案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力气,下面是我整理的《《绝句》教学设计(精选5篇)》,快快拿去用吧!《绝句》教学设计篇1设计意图《绝句》是唐朝诗人杜甫闲居成都草堂时所作。
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的春景。
这首诗颜色明快,意境开阔。
全诗每句一景,声形色,近景、远景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绚丽多彩、开阔生动的画卷。
描写有动有静,鸣啼的黄莺,飞行的白鹭是动景,千年积雪,停靠行舟是静景,动静相间,和谐完善。
这明快开朗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欢快激扬的思想感情。
全诗对仗工整,语言凝练,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通过激趣引题、整体感知、想象作画、感情朗读、课外延长等五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开放,引导同学领悟诗意、体会诗境,受到美的熏陶。
在教学中留意体现“以同学的进展为本”的新理念,将同学的“自主学习”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鼓舞和引导同学大胆地想,自由地画,尽情地读,轻松地评,任意地写,让同学的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
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弄清诗句含义,开放想象,作画配诗,感受诗人的心境。
3、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验诗人作诗时欢快的心情。
教具预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流程(一)感受画面,激发爱好。
1、课件呈现。
2、看到画面,想起哪些相关诗句。
3、小结,揭示课题。
(二)流利朗读,整体感知1、自由读。
2、沟通读。
3、齐读。
(三)领悟诗意,想象作画1、师激趣: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生动、形象的好画。
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假如给这首诗配上画,大家想画些什么?2、出示学习目标。
①逐句朗读诗句,参照课后注释和插图,理解诗意。
②依据诗意,给诗配画,宠爱哪一句就画哪一句,并以相关的诗句为标题。
二年级语文《绝句》教学设计3篇二年级语文《绝句》教学设计3篇二年级语文《绝句》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绝句》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开篇之作。
本单元的主题都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绝句》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
该诗画面明丽,语言形象,情感欢悦,意蕴畅达,表达了诗人愉快的心情和对和平的向往。
新课程强调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
本节课充分体现以生为本,以读为本,让学生学习了本诗的色彩美,结构美,意境美。
二、教学目标1、认读5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理解重点词语,理解“含”的妙用,了解诗的对子对照格式。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通过想象画面,领会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时的欢快心情。
3、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从中感受春之美,大自然之美。
教学难点:有感情的朗诵全诗,使学生在朗读与想象中领悟诗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叶老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的语文课一定要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
古诗的学习方法很多,本节课我教给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方法,那就是: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本课的教学,我力求把诗歌的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整个教学程序我设计了5个环节。
激情导入——让学生期待美初读古诗——让学生根据本课认读的生字读准古诗正音。
再读古诗——让学生领悟本诗的结构美品读古诗——让学生感受本诗的意境美指导书写——写好“口在不同的位置,胖瘦高矮的变化”、写好左中右结构的“柳”。
(一)激情导入——让学生期待美新课伊始,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人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今天我们又要让李白的好友——“诗圣”杜甫带领我们到四川草堂去领略那里的美景,你们愿意去吗?不过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位大诗人及他的大作[课件出示杜甫简介,绝句简介](这样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二)初读古诗——让学生根据本课认读的生字读准古诗正音。
xx《绝句》的赏析及教学设计杜甫的《绝句》全诗仅二十八字,描写的景物却极有特色。
诗人寓主观之情于客观之景,寓胸中之意实在之物,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尤其是诗人巧用数字入诗,“两”、“一”、“千”、“万”四个字,虚实结合,时空结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本诗的第一句是“两个黄鹂鸣翠柳”。
黄鹂在柳枝上鸣叫,诗人指明“两个”,说明鸟的叫声不是叽叽喳喳的,而是一唱一和式的对鸣,欢快而不嘈杂,热闹而不喧嚣。
第二句是“一行白鹭上青天”。
白贵鹭向蓝天飞去,从“一行”可见此鸟排列有序、渐次远去,而不是轰然飞散,各奔东西;再用上了一个“上”字,更显示了白鹭奋力高飞、展翅向上的姿态。
第三句是“窗含西岭千秋雪”。
“千秋”一词是虚指,出于诗人的想象,它赋予了“雪”这一静态景物以沧桑之感。
千年不化的积雪似乎在诉说着什么、见证着什么。
“窗”中之景虽小,却由此可感受时间之纵深。
第四句是“门泊东吴万里船”。
船停泊在门前的码头边,也是静态之物,但因其行程“万里”,使人顿觉天地开阔,似插翅而难及。
“门”外之景也不大,却由此可感受空间之广袤。
以上四句描写的是诗人当时寓居浣花溪草堂周旁可见的景色。
前两句中“两个”、“一行”是实指,“黄鹂”与“白鹭”,“翠柳”与“青天”,两两相对,四种景物,有声有色,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清新动人的图画,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的心情。
后两句“千秋”与“万里”都是虚指,均出于诗人的想象,而诗的意境因此而幽远、开阔,又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多读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要让少于在读中对所学之诗知其意、临其境、悟其情,逐步增强对古诗的语言感知能力,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1、初读知其意(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得音准句顺,声音响亮。
(2)指名学生读第1、第2句,理解“鸣”、“上”的意思,用“补省略,调整词序”的方法说说诗句的意思。
(3)学生齐读第3、第4句,理解“含”、“泊”的意思,用上述方法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教师相机指导。
《绝句》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精选5篇)《绝句》教案设计及篇1【说明】《绝句》为唐代诗人杜甫所作。
诗中描写了他的住所成都城外浣花溪草堂前的明媚秀丽的景色。
整首诗意境优美,一句一景,犹如一幅风景画。
教学中,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通过展示草堂附近的美丽春色,使学生将欣赏画面与理解诗意,体会诗情结合起来,以达到学得主动、愉快的目的。
【主要教学目标】1.理解《绝句》所描绘的草堂附近明媚秀丽的春色,体会诗人愉快的心情。
2.通过反复吟诵,体会《绝句》的诗情意境。
【教法特点】改变以往逐词逐句提问讲解的古诗教法,依靠电教媒体的作用发挥古诗意美、音美、形美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借助电教生动形象的画面,由总到分再到总地展示草堂附近清新明丽的春景,帮助学生深化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领悟诗情意境;二是利用电教直观鲜明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以弥补个别诗句本身并不具备的美感,激发学生的赞美之情。
本课建议安排一教时。
【教学主要步骤】一、学生初读诗歌,了解主要内容1.读题后,教师简介绝句是诗的体裁,作者是杜甫。
2.学生自读诗歌。
了解写什么。
3.教师介绍诗中杜甫描绘了他居住的草堂附近明媚秀丽的春景,并出示整个画面。
二、指导学生细读诗歌,理解诗意,指导吟诵,表达诗情意境。
(一)教学前两句诗。
1.出示“两个黄鹂鸣翠柳”的画面(演示黄鹂的动态),要学生观察黄鹂是什么样子的,柳树是什么色彩,以及黄鹂在柳树枝头干什么。
2.把“鸣”字和“啼”、“叫”相比较,使学生体会到它既把黄鹂写活了又引发出美感。
3.请学生想象黄鹂会歌唱什么。
4.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眼前的画面,再有感情地读。
5.出示“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画面,(展现白鹭飞翔的姿态),问学生是如何欣赏这幅画面的。
6.找出哪个字突出了白鹭的姿态美,帮助学生体会“上”字用得好,把天地间的情景组合在一起了。
7.有感情地朗读。
8.再出示天地组合的画面,教师小结:整句诗描绘的是一幅天地间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春景图。
杜甫《绝句》教案优秀6篇绝句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杜甫简单生平.2、反复吟诵诗句结合插图,想象诗人所描绘景象,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喜悦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学习积累杜甫名诗的兴趣,再学习二首杜甫的绝句。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以前学过描写春天的古诗吗?(指名背一两首)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绝句》(展示第2张PPT)。
这首诗不仅描写了春天的美景,还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感情。
3、学古诗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古诗的三步学习法:出示小黑板学习古诗的方法。
(生齐读)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读诗句,悟诗情。
二、古诗学习1、这首诗的题目很特别,什么叫“绝句”?(学生交流)(展示第2张PPT)《绝句》是古代诗词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的叫“五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绝”。
我们今天学的这首绝句就是“七言绝句”。
2、赏音乐,学古诗。
(展示第3张PPT),播放PPT内FLASH,让学生看着视频初步了解古诗。
3、进入诗内容学习。
(展示第4张PPT,接下来每个小步骤根据第4张PPT上的超链接进行)1)导读,大体上介绍诗的大概内容,让学生先对诗产生映像。
有助于学生接下来的学习。
2)展现古诗内容,播放声音,让学生边听边跟着录音默读古诗。
3)师:这首七言绝句是谁写的呢?引出诗的作者,进行作者简介。
课前预习中你了解了杜甫的哪些资料?(学生交流)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
他一生坎坷,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工部。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杜甫《绝句》的赏析及教学设计3-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杜甫《绝句》的背景知识杜甫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诗圣”,其作品深受当时人民的喜爱。
《绝句》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词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诠释了人生的无奈和坎坷,传递了深刻的思想感悟。
二、杜甫《绝句》的赏析1. 诗歌风格《绝句》是一首描述生活中不如意的诗歌,但其中并不显得颓唐,反而平静且潇洒。
杜甫用简短的句子,独特的格调和优美的意境烘托出了这首《绝句》中蕴含的深意。
在诗歌中的表现出了他与世界的接触与相处之道。
2. 诗歌主题《绝句》虽然简短,但主题丰富,其中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反思。
整首诗歌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抨击世风和守正向善。
在抨击世风方面,诗中反映了当时封建王朝的黑暗和贪腐的现状。
杜甫看到了一些不为人知的事情,并不哀叹,反而直言谴责,嘲讽那些奢靡无度的豪华生活和恶劣行为。
在守正向善方面,杜甫表达了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美德的强调和坚守,以及对于向善和正义的呼唤。
这表明了杜甫对于人类精神道路的追求以及对于人心固有鲜活纯洁的向往。
3. 语言运用在语言运用方面,杜甫采用简洁而通俗的语言,以优美的词语描述了平凡的生活,但却饱含了深刻的哲理。
他通过对于诗歌句式的变化与转换,灵活运用词汇,如“水晶帘动,细雨点离离。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等,展示了自身在语言方面的才华。
三、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并分析杜甫《绝句》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2. 教学内容•课文朗读•课文理解分析•诗歌语言的表现•课文的深层含义•解读杜甫的写作意图3. 教学过程第一步:课前导入在课前,让学生先听录入的《绝句》诗歌,让他们品味语言的表达和独特的美感。
让学生简单讲述自己听后的感受和理解。
第二步:课文解读在课堂上呈现杜甫《绝句》的原文,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这首诗歌,并且分析其内容和意义,让学生了解杜甫的写作意图和代表作中深层含义,供学生在诗歌中寻找感觉,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
杜甫《绝句》的赏析及教学设计2-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知识背景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诗歌不仅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更是对人类命运和历史的思考和反思。
其中,《绝句》的音律优美、意境深远、表达真挚,成为课内必学之作。
教学目标本次教学旨在通过对杜甫《绝句》这首诗的赏析,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体会诗歌的美感、转变语文学习方式,提高自身语文素养。
1.了解唐代诗歌的文化背景和特点;2.理解《绝句》这首诗的表面意思和深层意义;3.掌握诗歌赏析的方法,锻炼语言文字分析能力;4.提高自身语文素养,延伸文化视野。
学情分析本次教学对象为4年级学生,年龄在9-10岁左右,语文基础相对较薄弱。
针对该年龄段的学生,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阅读习惯;2.运用适当的语言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绝句》中的词句;3.实现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4.对于一些困惑的问题,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巩固训练,提高吸收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1.教师播放《绝句》音频,让学生听诗歌的声音,感受旋律美感。
并引导学生发表听后感,谈谈自己的看法、感觉等等。
2.教师用PPT或手写板书将《绝句》的文字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先自行阅读一遍,然后带领学生朗读诗歌,对诗歌自然朗读习惯和韵律感觉进行训练。
第二环节:赏析诗歌1.分析杜甫《绝句》的内容和表现技巧。
以诗歌中的表达手法、情感震悚为突破口,讲解诗歌的表层和深层次内涵。
2.针对重点难点部分分组研讨,学生们可以自主思考,互相交流彼此的见解,以完善并完整地理解了诗歌的思想内涵为目标。
3.进行针对性训练,让学生根据诗歌的情感来练习诗歌的语调、语言、掌握调音技巧,并相应地创作新的诗歌内容。
第三环节:实战练习1.班级分组进行比赛性质的“朗诵比赛”,要求学生们在比赛中将最好的表现和发掘最深层次的思维企图展现出来。
2.教师统计比赛情况,激励学生,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加深学习,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绝句》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1、[注释]鹭:一种水鸟名,鹭鸶。
西岭:指岷山。
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靠。
2、[简析]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
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
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
首句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
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
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
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远景。
“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
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
“泊”,停泊着,但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
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3、[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公元712年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
二十岁起,漫游吴越、齐赵。
746年赴京应试,落第后旅居长安十年。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逃往风翔投奔肃宗拜为左拾遗。
故世称杜拾遗。
后因得罪肃宗,被贬华州。
759年弃官西行,经天水同谷入蜀,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
前后住了四年,写诗两百四十余首,其中包括《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篇。
一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765年携家经水路出蜀,至夔州又滞留二年。
出三峡后飘泊于荆、湘,以舟为家。
770年病逝于湘江舟中,卒年59岁。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战乱的时局把他卷入颠沛流离的人群中,使他真实而深刻地接触和认识了当时的种种社会景象。
他忧国忧时,挥毫赋诗,直书情怀。
小学杜甫《绝句》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杜甫《绝句》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杜甫《绝句》教案1【教学目标】1、带领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一些基础知识。
(主要是文学体式、唐代诗人及其风格)2、掌握杜甫的生平及体会情感取向。
3、学习并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要点,主要是学会从一首诗的动词及形容词中把握作者情感,体会作者创作意图。
4、理解“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近年来虽然《考试说明》把诗歌鉴赏的要求定位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但在实际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所以过去多年的诗歌鉴赏的备考策略,往往强调指导学生认真分辨题型、明确试题常见的置误方式、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等。
但是,2002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也迫使我们在诗歌鉴赏的教学及备考工作中及时采取新的策略。
根据考试说明,我们对2003年诗歌鉴赏的命题走向有这样一个初步认识:材料的选择应该是浅易的、脍炙人口的,在设题角度上分两个方面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允许考生在尊重定论的基础上适度发挥。
所以,这节高考诗词鉴赏指导课主要围绕《考试说明》的要求进行设计,使学生掌握把握诗歌鉴赏的基本要点。
2、学生情况分析为了既能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又能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状态,高考所选择的诗歌材料应会比较浅显,学生能初步读懂。
经过一轮训练,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关键词的把握能力还有待提高。
所以,本节课的设计把培养学生把握关键词并以此来获得诗人情感信息作为重点。
小学语文:杜甫《绝句》的赏析及教学设计3《绝句》是唐代著名诗圣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
在教学时我遵循教学的整体性原则,教学层次清晰,从激趣引题到感知全诗到逐句讲解到学生扮演诗人呤诵诗句,层层展开构成了一个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体会诗境的良好教学结构。
在教学中我还注意通过听配乐诵读,想象画面,展开画面,贴图丰富画面的五步环节引导学生走近诗人,体会诗人作诗的情形并以此作为教学线索,贯穿整个教学情境,帮助学生领悟诗的意境,突破透景悟情的教学重点。
在指导学生理解关键字词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用简笔画让学生直观感受含字的意思,融听、思、画、说为一体,使学生领悟到含字的比喻写法,同时对含字作替换比较分析,不仅帮助加深理解句子,而且能使学生在潜意识中领悟到拟人这种修辞形式对突出景物描述的生动性以及表现诗意的特定作用,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含字的妙用,突破了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弄清诗句的含义,在解词理句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大意。
重点理解含字的妙用。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以画配诗,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领会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时的欢快的心情。
3、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教学准备]
大幅彩贴画、录音带(机)、小黑板、大黑板上板书好全诗。
[教学间时]
一课时。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透景悟情,通过图画再现诗人作诗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欢快心情;理解诗句大意,领悟含字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语揭题,激发兴趣
1、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的美称,是----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他是谁啊?----杜甫。
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
[齐读课题]绝句是旧诗的一种体裁,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就称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就称七言绝句。
这一首诗就是一首几言绝句?(七言绝句)这首七言绝句是杜甫在公元1200多年前,也就是公元前64年重返成都杜甫草堂时所作的《绝句四首》中的第三首。
公元763年震憾唐王朝的安史之乱终于被平息,忧国忧民的杜甫听到这一消息,心境由沉闷变得开朗,诗人重返旧居,看到进姓
又过上太平日子,看到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生机勃勃的春景,心情十分愉悦,情不自禁地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没有事先拟好题目,就用绝句这种诗的体载名称作了诗题。
下面请同学们各自把诗句读一读,生字要读准。
2、学生自读。
3、复习生字。
在这首诗里有三个生字,我们一齐来复习一下。
4、指名读诗:同学们会读这首诗吗?老师请四位同学一人读一句,开火车,谁愿意?(请两组)
二,范读创设情境
1、学习第一句
(1)听范读录音:同学们读得挺顺利,但读诗要有感情。
老师准备了这首诗的配乐诵读,同学们想听听吗?(想)同学们可以边听边想象,诗句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用语言创设情境:听着这充满感情地诵读,我们仿佛走近了诗人,也来到了四川成都杜甫草堂,草堂周围的景色真是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出示画)(语言引导学生看图入情境):此时正是三月天气,日光柔和,微风徐徐。
一日清晨,诗人杜甫正在桌案前研读诗
文,忽然听到屋外传来一阵阵清脆婉转的鸟鸣声,诗人循声望去,看到了什么?(黄鹂)黄鹂有同学知道吗?(贴黄鹂)
(3)介绍黄鹂。
黄鹂是一种很美丽又会唱歌的小鸟,羽毛大部分是黄色的。
(4)学习翠、鸣。
那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鸟儿在哪儿鸣叫呢?(柳树枝间)怎样的柳树呢,诗人是用哪个字来形容柳树的?(翠)翠是什么意思?(嫩绿、翠绿的意思)可见此时正是什么时节?(早春时节)那么你们想,美丽的黄鹂鸟儿会在翠绿的柳树间怎样地鸣叫呢?(欢快地、自由自在地)
(5)读第一句诗。
让我们一齐用欢快的语调,读一读第一句诗,注意七言绝句的(2、-2、-3)的节奏。
(6)说句意。
第一句诗的意思同学们理解吗,谁能说说。
(两只活泼可爱的黄鹂鸟儿在翠绿的柳枝间欢快的鸣叫着。
)
2、学习第二句诗
(1)描绘情境。
诗人正陶醉于黄鹂悦耳的鸣叫声中,忽然眼前掠过一道白色的弧线,这白色的弧线是什么?(白鹭)贴白鹭。
(2)介绍白鹭:白鹭是一种水鸟,浑身羽毛洁白,腿脚细长,在天空飞翔的身姿十分优美。
(3)讲一行、青天。
那是一只白鹭吗?(不是)诗中哪能个词告诉你的?(一行)这一行排列整齐的白鹭正飞向哪儿?(青天),青天是什么意思?(蔚蓝的天空)这里的青是碧蓝、瓦蓝的意思。
(4)说句意。
那么二句诗的意思同学们会说吗?(一行排列整齐的白鹭正飞向蔚蓝的天空)
(5)洁白的鹭鸟飞向蔚蓝的天空这样的画面可真美啊,让我们齐读第二句诗,读出画面的美来。
3、体会诗境
(1)诗人作诗用语凝炼明快,仅仅两句诗就已使我们浮想联翩,画面里的色彩,诗中都体现出来了,你找到了诗中描写色彩的字吗?老师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用着重号点出来。
(黄、白、青、蓝)
(2)诗人用黄绿相映,青白对照,用色彩鲜明的字写出春天景物的独特鲜艳的色彩特征。
我们在读这两句诗时就觉得仿佛有这样一幅早春美景图展现于我们眼前。
同学们能不能看着画面,结合诗句,试着用自己美好语言描绘画面,同学们可以按这样的句式来说:
出示句式:这早春的景色真美啊,天空,柳树,黄鹂,白鹭。
诗人觉得眼前的一切就像。
(3)同学们描绘得真美啊,让我们把一、二两句诗联起来读一读,读出画面的美来。
4、学习第三句
(1)读着读着,我们大家都沉浸在一片美好的春色之中,到处莺歌燕舞,生机勃勃,到处绿柳垂丝,春意融融,诗人杜甫被眼前的美景拔动了诗弦,不禁在心中吟诵,斟酌诗句,这时他一抬头,却又被什么吸引住了?(诗人被远处的西岭雪山给吸引住了)贴西岭
(2)讲解千秋、含。
西岭是位于成都西边的岷山,那诗人说:西岭千秋雪,可以怎样解释?(西岭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这里的千秋是指什么?(时间长久)诗人是从哪儿看到覆盖积雪的西岭山的?(诗人从窗口向远望),画(囗),你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中含的意思吗?含就着衔着、镶嵌的意思。
同学们觉得这句诗中的含字用得好吗?这样我们不妨用其他的字来换换,可以用哪些字来换?(有、里、内、前)我们选两个字换上读读看,比较比较,体会体会。
窗有西岭千秋雪,你们觉得怎么样?(太一般了)窗嵌西岭千秋雪,(嵌字写出西岭雪山像一幅画镶嵌于窗框之中,只是静态的画。
)可是,我们一般说人才含着什么,这儿用了含字还好像把窗框写活了,写出画面的动态之美,更有了动感,诗中静动结合,充满生机。
这个含字用得真妙,让我们一齐读第三句诗,突出含字。
(3)说诗句大意。
(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景色像衔在窗框里一样)
5、学习第四句诗
(1)诗人凭窗远眺岷山雪峰,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赞叹不已,不知不觉,笔已经拿在手里很长时间了,诗人想起要写下诗句,一低头,却又看见门前的什么?(门前停*在岸边的船只)边贴船只边叙述:船只不在航行吗?你从哪个字知道的?(泊),泊就是停*的意思。
东吴是指长江下游,江苏一带建立东吴政权,所以诗又用东吴指代长江下游,江苏一带的地方。
(2)你会解释东吴万里船的意思吗?(从遥远的东吴航行来的船只)那万里在这里是指什么?(路途遥远)现在同学们能解释这句诗的大意吗?(门前的岸边停*着千里迢迢航行而来的船只),船只能沿岷江,穿三峡,一路畅行无阻的情形只有在和平环境里才会出现,诗人看到这种情景,心情会是怎样的?(欢快、愉悦、舒畅)
(3)让我们一起用愉快的语气读第四句诗。
6、体会诗情
(1)此时杜甫重返草堂故居,已是安史之乱得以平定的第二年,诗人心情愉悦,才会有闲情逸致抬头远眺西岭雪景,俯首感受鸟语花香的明媚春色。
所以诗三/四句就写了诗人远望近观的情形,同学们能不能按这样的句式来说说:
诗人抬头向远处看,只见,低头看近处,只见,看到这番情景,诗人心中。
(2)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把三、四两句联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四、表演情境
1、刚才通过想象画面,我们理解了每句诗的大意,走近了诗人,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做大诗人杜甫,把诗人作诗的情景给大家表演表演。
现在黑板上的这幅画,正无限的扩大、扩大于是,我们这儿成了杜甫草堂,屋外的春色真是美如画。
此时,正是阳春三月,阳光柔和,微风徐徐。
一日清晨,诗人正在桌案前研读诗文,忽听屋外传来一阵阵清脆悦耳的鸟鸣声,循声望去,诗人看到草堂附近怎样的一幅春景图,可以先向我们介绍介绍,而后诗人挥毫泼墨,并为我们高声呤诵所作的诗。
先请大家在座位上讨论讨论,练习练习。
2、学生表演
3、真是一首好诗啊,如此佳作,我们怎能不呤诵呤诵。
4、齐诵全诗。
五、小结
这堂课我们一齐走近诗人,体会诗人作诗的情形,弄清了每句诗的意思,还想象画面,感受诗的意境。
全诗描写了草堂附近的明媚春光,表达了诗人愉悦,欢快的心情。
课后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并抄写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