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震动输入机理的分析与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202.51 KB
- 文档页数:5
[文章编号] 100228412(2006)0420001205地震动输入能量谱的研究刘哲锋,沈蒲生(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2)[摘 要] 现有的抗震设计理论,大多是基于承载力或强度的设计方法,与其相应的反应谱理论最大的缺陷是无法反映地震动持时的影响,而以地震动能量作为设计参数时,就能弥补现有抗震理论的不足。
本文按照反应谱理论的思路建立了线性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动输入能量谱。
研究发现,输入能量谱对体系的阻尼比不敏感,地震波峰值速度与峰值加速度比值(V ΠA )和强震持时(Δt )对谱形的影响较大,体系的输入能量与地震波的峰值平方成正比,根据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线性单自由度体系输入能量谱的简化计算方法,方法较为简便,计算结果偏安全。
[关键词] 强震持时;输入能量;线性单自由度体系;反应谱[中图分类号] T U31113 [文献标识码] AStudy on I nput E nergy Spectra of E arthquake Strong MotionLiu Zhe 2feng ,Shen Pu 2sheng (College o f Civil Engineering ,Hunan Univer sity ,Changsha 410082,China )Abstract :M ost of current methods in seismic design of structures require the provision of su fficient strength against anticipated seismic affects ,the corresponding design response spectra can ’t reflect the effect of duration.Energy 2based seismic design is known as an alternative design methodology.A parameter study is carried out with input energy spectra of linear S DOF system under earthquake ground excitation in this paper.I t is found that the input energy spectra is not sensitive to the viscous dam ping ratio ,the peak ground velocity to acceleration ratio (V /A )and effective duration (Δt )of m otions have much in fluence on the spectra.A sim ple analytical procedure is developed for calculating theinput energy spectra of linear S DOF system ,it can be em ployed in an energy 2based seismic design procedure for determining the required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of a structural system.K eyw ords :effective duration ;input energy ;linear S DOF system ;response spectra[收稿日期] 2006202220[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378035)1 前言地震对结构的作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能量的传递、转化与耗散的过程,当地震波输入到结构的能量(输入能)小于结构的耗能能力时,结构是安全的,反之结构将会破坏,因此,地震动输入能的研究一直是能量分析方法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已有的研究表明,线性单自由度体系计算获得的输入能与非线性单自由度体系的计算结果差别不大[1,2],同时,多层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输入能和与之对应的单自由度体系计算获得的结果也有着较好的一致性[3~5],因此,线性单自由度体系地震输入能的研究结论可以被用来估计实际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被输入的能量大小。
地震动力分析中的输入问题孙造占(国家科委核安全中心,北京,100088)摘要陈述了地震动力分析的核安全审评依据,分析了在民用核设施的安全审评中关于地震动力分析所遇到的各种不同情况,其中包括支撑介质类型(如岩石地基、非岩石地基、深厚软土层地基等)以及所遵循的规范标准(如中国规范、法国规范、美国规范等)。
给出了其中各种典型实例的自然状况以及就地震动力分析的输入问题的审评经验和体会。
笔者认为,在地震输入问题上和在H AF0101(1)的执行过程中,尚存在着值得探讨的地方。
关键词核安全地震动力分析V ol.20.N o.2A p r .1999核动力工程Nuclear P ow er En g ineerin g第20卷1999第2期年4月1998年2月22日收到初稿,1998年11月16日收到修改稿。
1引言由于中国核电走的是引进和国产相结合的道路,而引进电站的核安全审评,原则上可以遵循被引进国的标准和规范,这就要求审评人员很好地掌握不同国家的核安全法规、标准、规范和导则等,并且,重要的是要了解其大量的支持性背景材料,这对于经验不很多的审评人员(因核安全中心的历史不长)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目前中国的民用核设施的建造一般很难要求一定要在坚硬的岩石上,核安全中心目前已审评过的民用核设施的厂址包括:岩石地基、硬土地基和深厚软土地基等。
要保证核设施在能抵御地震这一自然现象的前提下尽量的经济合理,它需要深入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地震的产生和传播机制、场地的响应及结构与土壤的相互作用等。
在地震动力输入的确定和运用方面,目前我国执行的核安全管理导则为H AF0101(1)(核电厂厂址选择中的地震问题)。
由于我国处于地震多发地区,但可利用的地震资料多数为宏观烈度,无法直接用来推算法规所要求的厂址地区的地面运动参数,只能利用既有丰富的强震记录又有与我国厂址地区相似的地震地质条件的国家(如美国)的数据来进行换算。
因此,我国在地面运动的确定方面,采用的是一种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方法。
高层建筑结构的输入地震动问题探讨摘要:本文主要对层状场域内高层建筑的地震动输入问题,针对目前普遍采用的将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整体建模进行地震响应分析的整体法,提出了其合理的输入地震动的选取方法,并结合现行规范,为某实际工程进行地震响应分析的输入地震动进行了选取。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地震响应分析;输入地震动;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整体模型0 前言对高层建筑结构进行地震反应分析是研究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手段,合理选择用来进行时程分析的地震波对分析本身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普遍采用有地基的整体有限元模型,在地基底部输入地震动时程,地基取有限的区域与基础和上部结构组成一个整体计算模型,在计算结构地震动力反应时考虑基础与地基的影响,如图1所示。
本文结合现行规范要求,对如何选取整体有限元模型的地震动输入进行了探讨,提出的选取方法供实际工程参考。
图1整体有限元模型的地震动输入1地面地震动时程的选取现行规范要求:进行时程分析时应选用不少于两条的实际地震记录和一条人工地震记录。
1.1实际地震记录所谓实际地震记录就是把一些著名的强震记录作为输入波,如El-Centro记录,Taft记录,Olympia记录等。
传统选择实际地震的地面记录做法是:1、选择建筑物所在场地邻近地点的实际地震动记录,但这种机会极少;2、选择国内外同类场地上的地震记录。
但是,随着对地震波三要素(最大峰值、频谱特性、持续时间)的深入理解,在选择国内外同类场地上的地震记录时,应采用比例法调整加速度幅值和时间尺度,修正频谱,以适应实际场地的抗震要求。
1.2人工地震记录人工合成地面地震动时程的数值方法主要分为三角级数法,随机脉冲法和自回归法。
其中三角级数法是把地震看成不同频率的具有随机相位角的三角级数的迭加,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技术,生成拟合反应谱的人工地震波,它不仅能满足地震波三要素,而且与现行的反应谱法相衔接,更为方便的是可以通过改变初相角的初值模拟地震的随机性,因此具有一定的优越性而被广泛采用。
震源机制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分析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对地震的研究具有极大的意义。
震源是地震现象的关键环节,它是指地震所发生的区域的产生地震能量的位置。
震源机制是指造成地震的地震源内部构造与断裂模式。
对地震的研究和预测,以及防范地震灾害等,对于对震源机制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分析震源机制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分析。
一、震源机制的研究进展震源机制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美国学者H.F. Reid提出了著名的断层面模型,即地震是由于地壳内部断层面的突然断裂引起的。
之后,随着地震仪器的不断改进,震源机制研究的精度和范围也得到了提高。
现代的震源机制研究基于地震波和地震测量的数据,并运用数学和物理学的原理推导,对震源机制进行分析和确定。
震源机制的研究主要应用了坐标系变换的思想,推导出震源的类型、产生方式和参数。
同时,随着高性能计算能力的改善,震源机制的研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震源机制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基本方向:第一个方向是地震学家利用地震波形数据提取出具体的震源机制;第二个方向是利用地球物理学方法,如地球物理场观测和材料学分析等,分析震源机制内部的物理过程。
在两个方向的基础上,震源机制的研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目前,已经有许多关于震源机制的研究成果,部分研究成果在实际应用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震源机制的应用分析1、地震预警震源机制的研究对于进行地震预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震源机制的研究,可以推导出一个地震的规模以及地震所处的位置和区域。
这些信息可以用于制定预测方案和预警发布。
预警系统可以通过采集地震数据、监测地震波和震源机制等方式及时发现地震,进而让地震灾害减少损失。
2、工程勘测震源机制的研究对于对工程勘测的评估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震源机制的分析可以预测特定震源引起的地震波传播和震荡规律,也可以预测重要结构元素的地震响应。
这些预测可以用于规划建筑结构的设计,以减少地震灾害对建筑物造成的损失。
地震的机理与预测地震是地球表面震动的自然现象,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能量在瞬间释放所引起的。
地震会给人们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对于地震的机理与预测的研究对于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一、地震的机理地震发生的原因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快速释放。
地球内部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地核和地幔热量的自然辐射。
这种能量的积聚会导致压力增加,当地质构造达到一定破裂强度时便会发生地震。
地震流体学模型的研究表明,地震的发生需要符合以下三个条件:1.存在足够的能量积聚。
地震的能量积聚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只有当足够多的能量积聚时才会有足够的压力和应力导致破裂。
2.破裂的滑移面需要存在。
岩石内部的压力和应力是非常复杂的,只有在滑动面压力超过了滞涨强度才会引起破裂。
在大部分地质体中,破裂的滑移面是存在的,但也存在一些地质体内不易形成滑移面的情况。
3.要有热水润滑液体。
地震破裂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滑动面内的液体来进行润滑。
根据地震的机理,目前许多科学家采用“应力弛豫”来预测地震,根据应力的快速释放过程分析并推测地震的时间和区域。
二、地震的预测目前,预测地震的方法比较复杂,主要包括地震带地震预测法、地震前兆观测法、地震概率法、地震物理法、地震电磁波法等。
1.地震带地震预测法地震带预测法是基于地震带中地震活跃度的变化来预测地震发生的概率。
当地震带中的地震活动量增大时,就更容易发生大地震。
因此,科学家会跟踪观测地震带地震的活动情况,以便更加准确地预测未来的地震发生情况。
2.地震前兆观测法地震前兆是指在地震发生前,一些微弱的变化,如地面的畸形、地下水位的变化或土壤中的气体特殊味道等等,都可以作为预测地震的前兆指标。
科学家通过对地震前兆的观测来预测地震的发生,但是地震前兆的出现与地震的关系复杂,地震前兆并不总是能预测到大地震的发生。
3.地震概率法地震概率法是一种基于历史地震数据和地震间的统计性来预测未来地震发生的概率的方法。
因为历史地震与现在地震的地质构造和活动特点类似,所以对历史地震数据的分析可以预测出未来地震的发生概率。
文章编号:055929342(2001)0820048203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动输入机制研究陈厚群,李 敏,张艳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44)关键词:地震危险性分析;反应谱衰减规律;设定地震;不确定性分析;地震动输入;GIS技术;水库诱发地震摘 要:结合溪洛渡、小湾等水电工程,研究300m级高拱坝抗震设计中的基础性问题:场址地震危险性分析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分析、重大工程设定地震的确定、设计地震动输入机制等,建立了中国水利水电强震记录数据库,首次将地理信息系统(GIS)高新技术用于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预测分析。
本专题成果为大型高拱坝工程的抗震设计提供了一套更合理、具有实用价值的科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 V64214;T V312 文献标识码:B我国是一个地震活动比较频繁的国家,同时又是缺乏强震记录的国家。
水工结构抗震计算所需的基本地震动输入参数无法直接得到。
本专题重点研究300m级高拱坝抗震设计中的基础性问题,包括场址地震危险性、设计地震动输入机制和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评价方法等。
为在西南、西北高地震烈度区兴建的300m级高拱坝的抗震设计提供实用、合理和科学的设计依据。
1 地震动参数衰减规律在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中,地震动衰减规律无法根据我国的实际资料统计得到。
本专题分析研究了区域介质品质因子Q值对地震动参数衰减的影响,探讨缺乏强震记录条件下地震动衰减规律估算的新方法。
建立了考虑Q值的地震动衰减关系式,主要结论如下:(1)Q值的离散性很大,反演美国西部两个小区域内的Q值所引起的地震波幅值谱衰减的差别比大区域范围(如美国西部、中国华北地区或成都地区)之间的地震波幅值谱衰减差别还大。
(2)由于平均化的原因,在距离小于50km、频率小于10H z时,可忽略品质因子差别引起的地震动衰减关系的变化,即直接引用美国西部的地震动衰减关系。
(3)建立了考虑品质因子和不考虑品质因子两种衰减关系式:ln y=b1+b2M+b3ln R1+b4・πfR1QV(1)ln y=b1+b2M+b3ln R1(2)式中,y为要统计回归的地震动参数(峰加速度、速度、反应谱;付氏幅值谱等);b1,b2,b3,b4为统计回归系数;R1为震中距;f为频率;V为波速(一般用S波速);Q为不同地区介质品质因子。
关于地震动输入机理的分析与探讨万文智1 窦兴旺2(1.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南京210005; 2.河海大学 南京210098D摘要:地震动的输入机理是目前大坝抗震分析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文章探讨了多种地震动的输入方法;同时结合数学模型对每一种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比较 并作出评价 得出了一些对工程设计有益的结论关键词:地震动输入机理;地震输入方法;数学模型;有限元数值分析中图分类号:TV 641;TV 697.2+4收稿日期:2000-01-27土石坝的地震反应 是在地运动的激励下 地基 坝体和库水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而通常能得到的地震波记录都是在无坝条件下获得的 并且该地震波记录往往不是在坝址处获得 因此 通常是将坝址附近的自由场地震波或与坝址处场地条件类同的地震记录结合当地场地特性进行合理地调整 作为动力分析时作用在大坝上的输入地震 为此 在进行土石坝动力分析时 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确定以什么样的方法在何处输入什么样的地震动时程 此即为文章所要研究的地震动输入机理概述通常 地震动输入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输入运动本身 即在地震反应分析中 应采用什么样的地震动作为地震输入 这属于工程地震危险性分析的范畴 其任务是设定工程地震动强度和设计地震动时程 无疑 这是抗震分析中的关键之一 在抗震分析中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确定要输入的地震动通常由地震地质部门负责提供实测波 会同设计部门选择适合当地场地特征和结构特性的地震波 本文对此未作深入的研究;二是地震波输入方法 本文将对此进行较为详细的研究在对坝 地基相互作用系统进行动力分析时 通常在系统底边界输入自由场记录 但这样做的结果是 由于地震波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波传导效应 将产生放大和滤波作用 通常计算得的坝底地震反应将比周围自由场大很多为此 近年来国内外采用无质量地基的近似处理相当流行 这种处理是在系统质量矩阵 中将对应于地基单元的项充零 从而削弱了有效地震力 这对补偿波的传导效应有益;但完全不考虑地基的质量也是不恰当的 易致使人为放大系统的自振频率另一种输入方法是在模型底边界输入基岩地震动 而基岩地震动需要由自由场记录反演得到 这一方法首先实际应用于美国~umbolt gulf 核电站的分析 并与在San f ernando 地震中的实测值吻合较好综上所述 目前在相互作用分析中提出和应用的地震动输入方法有4种:a .在坝基面上直接输入地表自由场记录(如图1(a D D ;b .在坝基面上直接输入地表自由场记录 但引入无质量地基模型(如图1(b D D ;c .在有限元模型底(或基岩处D 输入自由场记录(如图1(G D D ;d .将自由场记录进行反演 得到基岩地震动时程 再将该时程输入到基岩进行结构的正演分析(如图1(d D D图1不同地震输入方法示意图2地震动输入机理研究本文研究中应用的人工边界须满足假定:a .人工边界处(边界层处D 材料均质弹性;b .波垂直于人工边界入射文章通过频域内反演和时域内正演校核调整此两个不断迭代修正的数值计算过程 来进行基岩地震动反演模式 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地基土的非线812000年12月20日大坝观测与土工测试第24卷第6期性特性O如前所述9文章在进行地震动的输入机理问题研究时9共分析比较了4种不同的输入方法O 其中9第1种忽略了坝基处地震动和自由场记录的差别9有一定的近似性9因此在应用于土石坝与深厚覆盖层地基相互作用的研究中9似乎还值得进一步探讨O第2种最先是由101gh R W在进行拱坝地基相互作用研究时提出的9此后9许多学者便应用该方法研究混凝土坝地基的相互作用问题O夏颂佑等研究土石坝结构动力问题时 3 9认为可作如下处理在进行坝体结构动力分析时9同时计入坝体和地基的刚度9但只计入坝体的质量9在有限元分析过程中9对应于地基自由度的质量矩阵的元素充零而在分析地基问题(包括地下防渗墙结构的动力响应等时9则应同时考虑坝体和地基的质量和刚度O经过这样处理所得的计算成果比较接近工程实际情况O 第3种从理论上讲不是太合理9因为这样的自由场记录在传播到坝基时已经过了较多的改变9然而9模型试验时只能采用从模型基底输入的方法O 第4种是一种理想化的方法O实际上是将自由场记录在无坝条件下反演9得到基岩地震动时程9再在基岩输入该地震动时程9对整个大坝地基库水系统进行正演分析O如果不是地基土的诸多不确定的因素9反演方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基岩处(如果地基模型取至基岩地震动的输入9这恰恰是最合理的9也是最方便的地震动输入方法O如图2所示土石坝地基相互作用数学模型中9坝高125m9左右侧地基宽度和深度均取500mO图2土石坝地基相互作用数学模型及有限元网格剖分对图2的土石坝地基相互作用数学模型9分别进行以上四种不同的地震输入9自由场记录均取用TAFT地震波O对控制点A(见图2 进行地震反应分析9所列成果均为顺河流方向9见表1~表3.图3~图49其中9图3(a ~图3(d分别为第1~第4种不同地震输入情况下的A点的加速度反应时程9图3(e为自由场记录的反演时程O由表1~表3及图3(a ~图3(d的成果看出9第3种地震输入方法的坝体的地震反应最大9而且比其他三种大较多9应该说有其不尽合理的地方9实际上9该方法对结构是偏于安全的O第1种次大9第2种最小9可见无质量地基模型削弱了有效地震力O 第2种和第4种的动力成果较接近O这样9在其他3种地震动输入方法中9第2种9即在无质量地基模型的坝基面上输入自由场记录所进行的动力分析虽然是一种简化的方法9但将其应用于土石坝地基相互作用的研究却是可行的O对于复杂的地基情况9由于反演模式的复杂9势必导致反演所得基岩地震动的可靠性大大降低O因此9对此情况9应用在无质量地基模型的坝基面上输入自由场记录可能是一种相对较好的地震动输入模式O表1不同地震输入方法下的A点的最大加速度地震输入方法输入1234最大加速度/S 1.759 6.118 5.2109.026 5.552表2不同地震输入方法下的A点的最大加速度放大系数地震输入方法1234最大加速度放大系数 3.478 2.962 5.131 3.156表3不同地震输入方法下的A点的最大动位移地震输入方法1234最大动位移/cm 2.617 2.035 3.805 2.207图3不同地震输入方法下控制点的加速度反应时程图4(a~图4(d分别对应于图1(a~图1(d 的4种不同的地震输入方法O由图4还看出9不同的地震输入方法对坝体结构的动力反应影响较大9但对地基动力反应的影响则不大9特别对地基中部的加速度缩减区9几种不同的地震输入情况较相近O3结语文章通过对4种不同的地震输入方法进行比较研究9分别作出评价O认为9对于简单的地基组成情况9若材料参数较易确定9再选用合适的反演方法9(下转第29页91专题万文智等关于地震动输入机理的分析与探讨(上接第19页)图4不同地震输入方法下的最大加速度等值线图则对于地震动输入 在基岩(或模型底边界)处输入经反演得的基岩地震动应是较合理的;而对于复杂地基情况 采用无质量地基模型的坝基面地震输入有一定的合理性O地震动的输入机理是目前大坝抗震分析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O 文章探讨了多种地震动的输入方法 对每一种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比较 得出一些对工程设计有益的结论 但要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到工程设计中 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特别要积累更多的强震观测资料 以对各种地震动输入方法进行校验 从而将理论研究用以指导工程设计O参考文献1<地震工程概论>编写组编著 地震工程概论(第二版) 科学出版社 19852陈厚群 侯顺载 王均.拱坝自由场地震输入和反应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1990 10(2):53~643夏颂佑.冶勒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三维非线性动力分析报告.19944C lough R W Stephen R M and uo J S~.Dynamic ReSponSe AnalySiS of Techi Dam .Report No .U CB /EE R C -82/11 Aug .19825Seed ~B L ee L IdriSS I M et al .The SlideS in theSan F ernando DamS During the E arth g ua k e of F ebruary 9.1971 P roc .AS CE V ol .97 G T 7 1975万文智 男 工程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水工设计ODYNAMIC ANA L YSIS OF SEISMIC E X CITATIONWcn Wen hi 1,Do z X in w cng2(1.J iangSu P rovince C ommunication P 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Nanjing 210005)(2.~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8)Abstract :The Study on SeiSmic excitation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onti -SeiSmic analySiS for damS .V ariouS SeiSmic excitation meanS are compared and evaluated in the paper .Some reSultS uSeful to deSign are abtained by meanS of numerical analySiS W ith FEM .Keyw 0r d s :SeiSmic excitation :numeric analySiS model :finite element method关于地震动输入机理的分析与探讨作者:万文智, 窦兴旺作者单位:万文智(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南京 210005), 窦兴旺(河海大学,南京 210098)刊名:大坝观测与土工测试英文刊名:DAM OBSERVATION AND GEOTECHNICAL TESTS年,卷(期):2000,24(6)被引用次数:7次1.《地震工程概论》编写组地震工程概论(第二版) 19852.陈厚群;侯顺载;王均拱坝自由场地震输入和反应 1990(02)3.夏颂佑冶勒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三维非线性动力分析报告 19944.Clough R W;Stephen R M;Kuo J SH Dynamic Response Analysis of Techi Dam. Report No. UCB/EERC-82/11, Aug 19825.Seed H B;Lee K L;Idriss I M The Slides in the San Fernando Dams During the Earthquake of February 9.1971 19751.周锦宏大坝与强地震——再论现代坝工设计与抗震实践[会议论文]-20082.N.穆尔扬托昂格.刘洪亮印度尼西亚锡索坎大坝的抗震分析[期刊论文]-水利水电快报2010,31(4)3.罗加谦.宋洋.Luo Jiaqian.Song Yang金安桥水电站坝下游面管道结构与抗震分析研究[期刊论文]-水力发电2007,33(12)4.钟菊芳.吴胜兴.胡晓.易立新.ZHONG Ju-fang.WU Sheng-xing.HU Xiao.YI Li-xin新疆克孜尔坝址设定地震研究[期刊论文]-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4)5.张伯艳.李德玉边坡稳定分析的地震输入模型[会议论文]-20076.李声平.吴杰芳.彭翠玲.LI Sheng-ping.WU Jie-fang.PENG Cui-lin水布垭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三维非线性抗震分析[期刊论文]-人民长江2005,36(7)7.田景元.张志伟.TIAN Jing-yuan.ZHANG Zhi-wei大岗山面板堆石坝加速度放大系数对材料动参数和输入地震动的敏感性分析[期刊论文]-水电站设计2006,22(4)8.陈厚群.CHEN Hou-qun坝址地震动输入机制探讨[期刊论文]-水利学报2006,37(12)9.陈厚群.郭明珠重大工程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选择[会议论文]-10.曾迪.Zeng Di武都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抗震分析与安全评价[期刊论文]-灾害学2010,25(z1)1.陈利锋.刘文清.黄飞.徐俊杰地震波在混凝土重力坝中的特性反应[期刊论文]-大坝与安全 2010(6)2.张波.王赟.王玉琴土石坝地震反应分析[期刊论文]-黑龙江水利科技 2006(5)3.蔡新.武颖利.郭兴文混凝土坝及坝后式厂房整体地震响应分析[期刊论文]-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4.杨志刚.武颖利.程颖新水电站大坝及厂房整体与分块动力计算比较[期刊论文]-人民长江 2008(24)5.代思波.张林.李佳奕.姚强.梁超汶川地震震损水库情况调研及震害分析[期刊论文]-四川水力发电 2009(5)6.位敏高地震烈度下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动力特性及抗震安全分析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7.孙亚峰金安桥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动力特性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引用本文格式:万文智.窦兴旺关于地震动输入机理的分析与探讨[期刊论文]-大坝观测与土工测试 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