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多维地震作用研究综述及展望_地震动输入
- 格式:pdf
- 大小:516.24 KB
- 文档页数:7
大跨空间网格结构多点地震动输入下冗余特性研究的开题报告1.选题背景大跨空间网格结构是现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
在遭受地震等自然灾害时,这种结构无论在安全性能还是破坏程度方面都与普通建筑结构大不相同。
因此,如何保证大跨空间网格结构在地震中的安全性成为了工程设计和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
多点地震动输入是实际工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通过研究冗余特性,为大跨空间网格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2.选题意义通过研究大跨空间网格结构在多点地震动输入下的冗余特性,不仅能够深入探究这种结构的受力特性,而且还能指导工程实践中的抗震设计。
在现代建筑抗震设计中,如何提高结构的冗余特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将通过对大跨空间网格结构多点地震动输入下冗余特性的研究探讨这一问题。
3.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1)大跨空间网格结构的抗震设计通过对大跨空间网格结构的工程设计,可以得到该结构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的表现。
本研究将通过数学模型和仿真计算的方法对大跨空间网格结构的抗震设计进行探究。
(2)多点地震动输入下的冗余特性分析本研究将分析多点地震动输入对大跨空间网格结构的影响,然后探讨结构中冗余特性的表现。
这一部分研究将采用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的方法进行,以建立稳健的理论基础。
4.预期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1)对大跨空间网格结构的抗震设计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模拟计算分析。
(2)通过实验和仿真计算的方法,全面地分析多点地震动输入下大跨空间网格结构的冗余特性。
(3)提出可行的结构优化方案,为大跨空间网格结构抗震设计提供技术创新思路和全面指导。
5.研究重点和难点本研究的研究重点和难点在于:(1)如何建立大跨空间网格结构的完整数学模型,包括其实际力学特性,结构性能和结构受力特点的表征等。
(2)分析多点地震动输入对大跨空间网格结构的影响,探究冗余特性表现的方法和手段等。
(3)针对目前大跨空间网格结构在多点地震动输入下的安全性问题,提出可行的抗震设计优化方案。
地下结构抗震分析中地震动输入方法的比较研究汪精河;周晓军;毛露露;胡鸿运【期刊名称】《现代隧道技术》【年(卷),期】2015(052)003【摘要】在地下结构地震响应数值模拟中,地震动输入方式的选取会直接影响到计算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文章基于粘弹性边界,剖析了加速度输入、位移输入和应力输入三种方法的计算原理,采用ANSYS进行数值算例分析,研究了三种输入方法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三种输入方法得到的衬砌内力幅值包络图相似,数值差异明显;不同输入方法会显著影响粘弹性边界的吸能效果,粘弹性边界应采用与其相适应的应力输入方法.研究内容可为地下结构抗震分析中地震动输入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总页数】7页(P103-109)【作者】汪精河;周晓军;毛露露;胡鸿运【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学院,成都610031;西南交通大学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学院,成都610031;西南交通大学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学院,成都610031;西南交通大学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学院,成都61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311.3【相关文献】1.地下结构抗震动力可靠度分析 [J], 严松宏;高峰;高波2.地震动的小波分析技术在高层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J], 张长浩;封建湖;王勋涛;王虎3.地震动的小波分析技术在高层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J], 张长浩;封建湖;王勋涛;王虎;4.地震动波动输入方法在高土石坝动力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J], 魏匡民;陈生水;李国英;米占宽;沈婷5.地下结构抗震简化分析方法比较研究 [J], 许成顺;许紫刚;杜修力;李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点多维输入下大跨度空间网格结构地震响应分析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和意义:大跨度空间网格结构是一种新型的建筑结构形式,具有较高的结构可靠性和抗震性能,同时还能够满足多种使用功能。
随着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不断增多,如何对其进行抗震分析与设计也成为了学术界和工程界关注的重点。
目前,对于大跨度空间网格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方法,如有限元法、振动台试验等,但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本研究将从多点多维输入入手,通过对大跨度空间网格结构的地震响应进行分析,旨在为其抗震设计提供更为准确可靠的参考依据,同时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 研究目标和内容:(1)研究大跨度空间网格结构地震响应的分析理论和方法,探究其特点和局限性;(2)对大跨度空间网格结构进行多点多维输入的地震响应分析,建立模型并模拟地震载荷作用过程;(3)通过分析与对比模拟结果,评估大跨度空间网格结构的抗震性能,并提出相应的设计建议。
3. 研究方法和步骤:(1)资料收集:通过文献调研、工程案例分析等方式,了解大跨度空间网格结构的研究现状和已有的抗震分析方法。
(2)理论探究:根据资料收集结果,深入研究大跨度空间网格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理论和方法,并探究其特点和局限性。
(3)建立模型:基于多点多维输入的地震载荷,建立大跨度空间网格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合理的网格划分和参数设定。
(4)模拟分析:通过已建立的有限元模型,模拟地震载荷作用下大跨度空间网格结构的地震响应,得出相应的计算结果。
(5)结果与分析:对模拟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与对比,评估大跨度空间网格结构的抗震性能,并提出相应的设计建议。
4. 预期结果和意义:通过本研究,可得出大跨度空间网格结构在多点多维输入下的地震响应分析结果,评估其抗震性能,并提出相应的抗震设计建议。
该研究为大跨度空间网格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钢结构工程研究⑨《钢结构》2012增刊多点地震输入下大跨空间结构试验研究与响应分析研究进展1赵博1 王元清2 陈志华1 石永久2(1.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天津300072;2清华大学结构工程与振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北京 100084)提要:大跨空间结构应考虑地震动的空间效应,进行多点地震输入响应分析。
本文详细阐述了结构多点地震输入响应计算原理,比较了时程分析法、随机振动法和反应谱法的基本原理及优缺点;对大跨空间结构多点地震输入的试验研究作了简要的介绍并综合现有研究成果,分析网格结构在多点地震输入作用下的响应规律。
文章最后对大跨空间结构多点地震输入响应需要进一步开展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大跨空间结构;多点地震输入;时程分析;随机振动;反应谱;抗震试验;网格结构1.引言一般进行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时,通常采用地面运动的一致输入,因此只考虑了地震动的时间变化性而忽略了其随空间变化的特点。
但随着结构跨度的增大,地震动随空间的变异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随着对地震的了解不断深入,人们发现以下四种因素均有可能导致地震动随空间变化,且有可能对结构在地震动中的响应产生影响[1]:(1)地震波在不同土层介质中散射和反射引发的不相干效应(incoherence effect);(2)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到达不同地点的时间不同,即行波效应(wave-passage effect);(3)地震波传播过程中能量耗散引发的地震波幅值衰减,即衰减效应(attenuation effect);(4)不同场址的地质条件不同引起地震波的振幅和频率变化,即场地效应(site-response effect)。
在对大跨度结构进行抗震设计时,需要考虑多点地震输入的影响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和工程界的共识。
因此,对大跨结构采用考虑地震动空间变化效应的多点输入分析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虽早在二十世纪中期就有学者对大跨度结构多点输入地震响应进行了研究[2],该领域至今仍未建立完善的理论体系,多点输入抗震设计也没能广泛应用于实际工程设计中,目前欧洲规范(EN 1998-2)[3]和我国《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3]等规范或标准建议对地质不连续或超过规定跨度的桥梁结构进行多点输入地震响应分析计算。
大跨度空间结构多维多点随机地震反应分析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题目:大跨度空间结构多维多点随机地震反应分析一、研究背景大跨度空间结构在现代建筑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如体育场馆、会展中心、机场航站楼等。
这些结构的特点是跨度大、体量大、结构复杂,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因素,要求其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能,以保障结构在地震等突发事件发生时安全可靠运行。
因此,研究大跨度空间结构的抗震性能成为建筑工程领域的重要问题。
现有的抗震分析方法主要针对单点地震反应或者选取有代表性的地震记录进行分析。
然而,这种方法忽略了地震的随机性及其与结构的相互作用。
在实际的地震灾害中,不同的地震事件对于结构的破坏程度是具有随机性的,因此需要考虑多点多维的随机地震反应分析。
二、研究目标本课题旨在研究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多维多点随机地震反应分析方法,探索比较可靠且具可行性的工程实践方案,从而更好地提高大跨度空间结构的抗震性能,降低地震灾害的风险。
具体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于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工程背景,分析其抗震需求,建立反应分析模型;2. 了解随机振动理论与方法,确定随机地震反应的相关参数,建立相关计算模型;3. 探究多维多点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及工具,如有限元法、Monte Carlo模拟等;4. 根据模型计算及分析结果,对大跨度空间结构的抗震设计进行优化,并得到具体方案;5.进行分析结果的验证与验证,对该分析方法及方案进行评估,得正式结论。
三、预期成果本课题将探究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多维多点随机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并建立相应的计算模型,根据分析结果得到具体的优化方案,提高大跨度空间结构的抗震性能,降低地震灾害的风险。
预期成果包括:1. 大跨度空间结构的抗震设计理论分析框架;2. 大跨度空间结构多维多点随机地震反应分析模型;3. 大跨度空间结构的抗震设计优化方案;4. 论文和学术报告。
四、研究计划1.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两周):研究相关文献,了解大跨度空间结构的抗震需求及现有的抗震分析方法,明确本研究的目标与研究思路。
多维地震作用下大跨空间结构的减震控制分析赵祥;刘忠华;王社良;杨涛;展猛【摘要】考虑到多维地震输入对网架结构的不利影响,基于形状记忆合金超弹性,研制出一种兼具自复位、高耗能及放大功能于一体的形状记忆合金复合黏滞阻尼器(Hybrid Shape Memory Alloy Viscous Dampers,简称HSMAVD),并通过试验研究该阻尼器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然后以平面四角锥网架模型为基础,将该阻尼器替换部分网架结构杆件,并分析该阻尼器减震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形状记忆合金与黏滞阻尼器复合后具有良好的协同工作能力,可有效发挥形状记忆合金的超弹性和黏滞阻尼器的速度相关特性,使其具有稳定的滞回性能和良好的耗能能力;采用阻尼杆件替换原杆件的方法既能对结构进行有效的减震控制,又不改变原有的结构形式,是一种优越的减震控制方法,并为HSMAVD被动控制系统在结构抗震中的实际应用提供新思路.【期刊名称】《地震工程学报》【年(卷),期】2018(040)003【总页数】8页(P398-405)【关键词】空间结构;减震控制;多维地震输入;形状记忆合金;黏滞阻尼器【作者】赵祥;刘忠华;王社良;杨涛;展猛【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055;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055;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5;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055;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05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392.30 引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对建筑美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网架、网壳等大跨空间结构以其独特的建筑造型、良好的结构特性逐渐被国内外结构工程师所青睐[1-4]。
同普通结构相比,大跨空间结构建筑使用空间更加宽敞、灵活、可变,故被广泛应用于体育场馆、会议展览中心、娱乐场馆、机场航站楼等大型公共建筑,但如果建筑结构发生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后果将会相当严重[5]。
多点地震输入下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摘要: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的大型空间结构也是地震之后的避难所,它的安全性一直是研究界避不开的重大课题。
而空间结构的不断发展和升级,也对抗震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所以根据大跨空间结构特殊的结构形式,不断进行多点输入对空间结构地震反应影响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为我国空间结构抗震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做准备。
关键词:多点地震输入、空间结构、地震分析方法1 前言空间结构是指:结构的形体成三维状态,在荷载作用下,具有三维受力特性并呈空间工作的结构[1]。
由于现代社会使用要求的不断提高,大跨度结构大量出现并广泛应用于体育场馆、会议展览馆、工业厂房、机场机库、大型娱乐场所及多功能厅等结构的建造中。
当空间结构跨度较小时,只考虑一致地震动的输入还可以接受,一旦跨度增大,就不再适用。
因为对于大跨结构,忽略地面运动空间变化的单点输入可能会给结构的动力分析带来较大的误差[2]。
2 研究背景在这个大背景下,多点地震输入的影响已不容忽略。
一般认为,结构考虑多点输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3]:(1)基底各支点的距离与地震波的波长在同一数量级,地震波到达各支点的时间不同,基底各支点间地震动产生了时间滞后(相位差),即行波效应;(2)由于地球介质的不均匀性,地震波在介质中的反射和折射,使地震波在其传播方向的不同位置上迭加方式不同,由此产生各支点处地随着空间结构跨度的不断增加,震动的频散损失,即频散效应;(3)基底各支点处的局部土层不同,使由基岩到地表的地震波中各种频率成分的含量不同,即局部场地效应。
多点输入研究就是在地震动输入中考虑地震动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性。
可以说这是一种更加合理的输入方式,是抗震设计理论的一次阶段性的跨跃,也是地震工程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建筑规模的不断扩大,更多人开始关注大跨空间结构在多点地震输入下的反应,国内外学者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4~7],此类研究都可以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对空间结构的多点输入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第20卷第2期重庆建筑大学学报Vol.20No.2 1998年4月Journal of Chon gq in g Jianzhu Universit y A p r.1998·综述·工程地震动模型化研究综述及展望(Ⅰ)概述与地震学模型李英民赖明(重庆建筑大学建筑工程学院400045)摘要分析了地震动模型化研究的发展概况与特点,对地震动模型化研究中常用的地震学模型进行了综述与评价。
关键词地震动,地震学模型中图法分类号TU318引言地震动或地面运动是地震时由震源释放出的地震波以一定的辐射方式通过地壳介质传播至地表或地下浅层而产生的近地表介质的强烈振动。
地震动不仅是地球地壳介质这一复杂系统对于震源激励的输出,同时又是地震区工程结构所遭遇到的主要外部激励之一,对于结构抗震设计常常起控制作用。
因而地震动一直是地震学家和工程师研究的对象,成为联系地震学与地震工程学的纽带[1]。
人们对于任何事物的认识都必须经历一个从无知到感知、从浅到深、从片面到全面的发展过程。
由于受到当时的认识水平与技术水平以及有限的强震观测记录资料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地震动研究的发展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在结构抗震设计方面,工程界最先考虑且仅能考虑到的是地震动的强度或幅值这一单一参数,之后注意到地震动的频谱特性并以反应谱的形式引入到抗震设计中。
随着震害经验和强震观测资料的积累以及试验技术的提高,地震动持时对于结构非线性地震响应的重要影响已被普遍接受。
这也就在客观上决定了当时所能采用的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
长期以来,地震动一直是工程结构地震反应研究与抗震设计的基础,在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的四大组成部分即地震动输入、结构模型化、结构反应分析及抗震设计原则中,地震动输入对于设计的最终结果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2]。
纵观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地震动输入的研究,尤其是地震动特性的定量估计与预测,要远远落后于其它三部分的研究,因而使得抗震设计理论的总体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人们对地震动特性的认识和估计,可以说地震动的研究一直是促进结构抗震设计理收稿日期:1997-09-18李英民.男,1968年11生,副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5947802574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第20卷论发展的重要力量。
带框架网格结构在多点地震输入下的动力响应的开
题报告
题目:带框架网格结构在多点地震输入下的动力响应
研究背景:
在地震区,建筑结构的耐震性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提高建筑结构的耐震性,必须研究它们在地震荷载下的动力响应。
在当前的耐震设计规范中,采用的主要是单点地震输入的设计方法,但现实中,结构体在地震中要承受多点地震输入,因此研究多点地震输入下的动力响应是非常必要的。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的对象为带框架网格结构。
框架网格结构以其优异的抗震性能和良好的整体性能,在地震区内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因此,研究带框架网格结构在多点地震输入下的动力响应将对解决地震灾害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对带框架网格结构在多点地震输入下的动力响应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建立带框架网格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合理的剖分和离散。
2. 建立多点地震输入的地震波模型。
选取多个地震波输入模型,用于模拟真实地震时的多点地震输入情况。
3. 对多点地震输入下的带框架网格结构进行时程分析,得到其响应的加速度、速度、位移等参数。
4. 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带框架网格结构在多点地震输入下的动力响应规律,并与单点地震输入下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提高框架网格结构的耐震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从多点地震输入下的角度出发,研究该结构的
动力响应规律,可以提高该结构在地震中的抗震性能,从而保障人们的
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本文的研究成果也可以为相关结构的设计和改进
提供重要的参考。
多维地震动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
任森智
【期刊名称】《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年(卷),期】2010(32)2
【摘要】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采用轻钢结构加层后,整体结构刚度沿高度分布非常不均匀.在结构顶部的钢框架内设置粘滞阻尼器,采用地震时程分析方法并考虑材料的非线性因素,对某加层后的框架结构在多维地震作用下的非线性动力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设置粘滞阻尼器来调节地震作用对结构的不利影响,可显著减小加层结构的层间位移,需进行多维地震作用下的时程分析才能真实地反映其地震响应.【总页数】4页(P16-19)
【作者】任森智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375.4;TU311.3
【相关文献】
1.多维地震作用下偏心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J], 孙强;张明月
2.阻尼耗能减振框架结构地震作用振动方程求解及地震反应分析 [J], 张敏;蒋洪波;李阳
3.考虑两次地震作用的RC框架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研究 [J], 杜云霞
4.多维地震动输入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J], 陈国兴;孙士军;宰金珉
5.不同场地及地震输入下的土-框架结构相互作用体系地震反应分析 [J], 严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