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克的灯光ppt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478.50 KB
- 文档页数:27
巴金《爱尔克的灯光》赏析巴金《爱尔克的灯光》赏析2007年11月18日星期日下午 05:07《爱尔克的灯光》是巴金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41年3月。
以小说家著名的巴金同时又是一位散文家。
曾先后出版了散文集《海行杂记》、《旅途随笔》、《点滴》、《生之忏悔》、《忆》、《短简》、《控诉》、《梦与醉》、《感想》、《黑土》、《无题》、《龙•虎•狗》、《废园外》、《旅途杂记》、《怀念》、《静夜的悲剧》等。
巴金是一位重感情的人,他的散文总是写得感情色彩浓郁。
无论是写人、记叙、漫谈人生哲理,或是写景,巴金总是能将描写、叙事、议论与抒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另外,他的散文语言纯朴、流畅,艺术境界清新。
1923年,巴金冲破家庭樊篱,走向新生活。
以后,他浪迹四方,直到1941年初再次回到故乡成都时,他已经是一个37岁的中年人了。
这年初,巴金本是怀着希望家乡有所改变的心情回到故乡探望的,但在故乡住了50天后,他失望了。
他发现,那里和他18年前出走的情况几乎差不多。
他思绪万千,最终再次离开家乡。
《爱尔克的灯光》这篇文章便记录了作者此次重返家乡的心情。
从内容上看,文章大致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第一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
这一部分,主要写作者回到18年前的故居,在门外徘徊时的所思所感。
当作者看到故居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嵌在那里时,不禁感慨万千,回想起18年前的往事。
第二部分,从第五自然段到第七自然段。
这一部分,作者集中笔墨写了自己对一位被旧制度吞噬掉生命的姐姐的深切怀念,指出:生活在这个封建家庭中的子孙,只能是“寂寞地活着,寂寞地死去”。
第三部分,从第八自然段到第九自然段。
这一部分,作者满怀激愤之情,抨击了旧社会、旧制度摧残人才、浪费生命的罪恶。
第四部分,从第十自然段至第十二自然段。
这一部分,作者批判了“长宜子孙”对子孙们的迫害,并指出:“爱尔克的灯光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的。
”第五部分,从第十三自然段至文章结束。
这一部分主要写作者再次离开狭小的家,在“心灵的灯”的指引下,走向广大的世界。
《爱尔克的灯光》理解:1、长宜子孙四字的含义和作品对它的剖析,分析文章由此而展示的两种对立的人生道路。
长宜子孙是一种带有封建色彩的旧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它主张长辈应为小辈着想,努力建立一份家业,使子孙们能在自己的福荫下,过上安稳、舒适的生活。
在继承财富的同时,也保留下大家庭的封建伦理传统,从而使长辈开创的家业得以流传。
作者不仅不认同长宜子孙这一观念,而且从自己姐姐以及许多年轻人的悲剧中,清醒地总结出一个真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倘使不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家这个小圈子只能摧毁年青心灵的发育成长;并且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的享乐上面。
当然,作者高兴于自己走上了冲破封建家庭,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的道路,认为这才是一条光明之路。
这里,文章展示了两种对立的人生道路:一条是被作者否定的长宜子孙的道路,另一条是被作者所积极追求的、冲破封建家庭,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的光明之路。
2、心灵的灯光的含义。
文章结尾处,作者将要离故居而去,忽然他仿佛又看见了一线光,一个亮,这是又一种灯光。
它显然不是爱儿克的灯光,我那可怜的姐姐已经死去了。
这一定是我的心灵的灯,它永远给我指示着我应该走的路。
可见心灵的灯光是作者离开故居时的突然顿悟,是作者对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的象征。
十八年后作者回到了家乡,他所看到是反而在我心上添加了黑暗的故居的灯光,和令人十分伤感地联想到的姐姐爱儿克的灯光。
但作者并不使自己的情感囿于这恨和爱之中,他要提升,他要超越,于是他从前两种灯光中顿悟出真正照耀人生道路的心中的灯光。
简析:爱尔克的灯光所包含的复杂的象征意蕴及其艺术作用。
作品写了几种灯光:旧居的灯光,爱尔克的灯光,心灵的灯光。
爱尔克的灯光作为本文的题目,具有丰富复杂的象征意蕴。
爱尔克的灯光原是欧洲一个古老的传说,在哈利希岛上,姐姐爱儿克每天夜里都在窗前点上灯笼,用这灯光为她航海在外的兄弟指路,然而她至死也没能等到弟弟归来。
《爱尔克的灯光》教案最终稿《爱尔克的灯光》教案第二课时:1、简述上节课要点并导入新课板书:一、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中国现代文坛巨匠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的良心、世纪老人《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散文集《随想录》二、四个部分(简要口述)第一部分:(1~4段)回到故乡、所见所思第二部分:(5~9段)回忆姐姐,批判封建思想第三部分:(10~12段)批判“长宜子孙”第四部分:(13~15段)再次离开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2、新课讲授一、教学目标:(详见PPT)二、分析要点:(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作为全文基本构架的虚实两条线索以及与之相辅相成的作者复杂内心世界的情感走向;理解“心灵的灯光”的含义;强烈而真诚的情感抒发展现作者一贯追求真挚亲切、质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作品脉络梳理第一种灯光:旧居的灯光感情:高兴-失望与痛苦第二种灯光:爱尔克的灯光感情:愤怒第三种灯光:心灵的灯感情:喜悦(明线)(暗线)回到故居故居阴暗的灯光高兴狭小的家、旧制度灭亡回忆姐姐爱尔克的灯光失望痛苦爱、希望和坚定的信念离开故居心灵的灯光喜悦生活信念、追求理想两条道路第一条:享受“长宜子孙”的待遇第二条:与旧家庭决裂,走向广大世界●理解“心灵的灯光”的含义。
作者谈及“心灵的灯光”已在文章的结尾部分。
那灯光只是作者的感觉,是他“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的欣慰与追求光明、理想的信念,并且,作者认为这一“心灵的灯光”,将“永远给我指示着我应该走的路。
”应该说“心灵的灯光”与“旧居的灯光”、“爱尔克的灯光”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这“心灵的灯”是作者心目中认定的人生道路,是他对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的象征。
●写作特色板书:第一,突出特点,构思精巧。
第二,象征手法,意蕴深远。
第三,叙事抒情,融合无间。
※作为一篇抒情散文,作者怀着浓烈的感,将抒情、叙事、议论熔为一炉。
【作品原文】傍晚,我靠着逐渐暗淡的最后的阳光的指引,走过十八年前的故居。
这条街、这个建筑物开始在我的眼前隐藏起来,像在躲避一个久别的旧友。
但是它们的改变了的面貌于我还是十分亲切。
我认识它们,就像认识我自己。
还是那样宽的街,宽的房屋。
巍峨的门墙代替了太平缸和石狮子,那一对常常做我们坐骑的背脊光滑的雄狮也不知逃进了哪座荒山。
然而大门开着,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却是原样地嵌在那里,似乎连颜色也不曾被风雨剥蚀。
我望着那同样的照壁,我被一种奇异的感情抓住了,我仿佛要在这里看出过去的十九个年头,不,我仿佛要在这里寻找十八年以前的遥远的旧梦。
守门的卫兵用怀疑的眼光看我。
他不了解我的心情。
他不会认识十八年前的年轻人。
他却用眼光驱逐一个人的许多亲密的回忆。
黑暗来了。
我的眼睛失掉了一切。
于是大门内亮起了灯光。
灯光并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上的黑暗。
我只得失望地走了。
我向着来时的路回去。
已经走了四五步,我忽然掉转头,再看那个建筑物。
依旧是阴暗中的一线微光。
我好像看见一个盛满希望的水碗一下子就落在地上打碎了一般,我痛苦地在心里叫起来。
在这条被夜幕覆盖着的近代城市的静寂的街中,我仿佛看见了哈立希岛上的灯光。
那应该是姐姐爱尔克点的灯吧。
她用这灯光来给她航海的兄弟照路,每夜每夜灯光亮在她的窗前,她一直到死都在等待——那个出远门的兄弟回来。
最后她带着失望进入坟墓。
街道仍然是清静的。
忽然一个熟悉的声音在我耳边轻轻地唱起了这个欧洲的古传说。
在这里不会有人歌咏这样的故事。
应该是书本在我心上留下的影响。
但是这个时候我想起了自己的事情。
十八年前在一个春天的早晨,我离开这个城市、这条街的时候,我也曾有一个姐姐,也曾答应过有一天回来看她,跟她谈一些外面的事情。
我相信自己的诺言。
那时我的姐姐还是一个出阁才只一个多月的新嫁娘,都说她有一个性情温良的丈夫,因此也会有长久的幸福的岁月。
然而人的安排终于被“偶然”破坏了。
这应该是一个“意外”。
但是这“意外”却毫无怜悯地打击了年轻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