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克的灯光》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529.00 KB
- 文档页数:8
教学目标:一、通过给学生讲解巴金的家的背景及人生经历,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及对封建家庭的深刻批判和复杂情感。
二、,通过对“灯光”的分析,把握本文的结构线索,学习使用象征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
三、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朗读技巧,恰当地表现本文内容、情感。
四、在思考与讨论中,理解长宜子孙并联系现实进行思考。
教学重点:理解灯光的象征性意义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联系现实思考长宜子孙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灯光的象征性意义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联系现实思考长宜子孙的意义。
教学方法:讲解式与探讨式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语(一、作者介绍):同学们,我们已经有没有学过巴金的课文?《鸣凤之死》。
那我们对巴金有多少了解呢?巴金(1904-2005)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
巴金是他在写小说《死亡》时起用的笔名,之后一直延用。
巴金的代表作有被称为激流三部曲的(《家》《春》《秋》),以及被称为爱情三部曲的(《雾》《雨》《电》)。
巴金的代表小说还有《灭亡》《寒夜》《憩园》;代表散文有其晚年写的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忏悔录”的《随想录》和《海行杂记》。
巴金被人们称为一个敢说真话的作家。
亦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板书:一、巴金(1904-2005)李尧棠,字芾甘。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随想录》“真话的大书”二、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41年。
当时全国各地燃烧着抗日的烽火,而在成都巴金的老家却像一个闭塞的孤岛。
那些生活在封建大家庭里的青年,受着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禁锢,他们虽然不满现实处境,但没有勇气冲出“甜蜜的家”,也看不到广大的世界。
作者在远离家乡的18年中之久后,带着家乡有所改变的愿望回到故乡。
但当这个旧家庭的叛逆者真正站到故居面前时,却看到人、事、物依旧,禁不住感慨万千,并在家乡住了50天之后再次离开了旧家庭。
这篇文章就是记录巴金回家这段时间的一些思考。
巴金1923年离开他生活了十九年的成都的大家庭到南京、上海、法国等地读书,并开始写作生涯。
此后,他辗转各地,直到1941年才回到阔别十八年的旧家。
这其间他的故居已数易其主,当时的主人是国民党的—个保安处长。
巴金在故居门外思绪万千,故居照壁上的“长宜子孙”四个字引发了他对人生道路的思索。
他写下了与此有关的长篇小说《憩园》和散文《爱尔克的灯光》。
封建家训“长宜子孙“和“爱尔克的灯光”这两个对立的意象展开的。
“长宜所表现出的落后性,它成为禁锢、腐蚀子孙的“狭的笼”,成为封建意识对青是两条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文章通过姐姐的悲剧以及在“家”这个小圈子里发生的许多悲剧,揭示了封建家庭对许多年轻的心灵的囚禁和对许多年轻生命的摧残,从而在理性和感情上彻底否定了这一条“长宜子孙“的道路。
作者还生动形象的表现。
灯光还成为本文的线索,三种灯光的出现,展示了作者心灵的轨迹,尤其是爱尔克的灯光,贯穿始终,把不同地点、时间的生活材料有机地串联在一起,最后以心灵的灯光作结,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推进和深化。
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记叙,引发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并进一步引发了他巴金散文的一贯特色。
[本文要点]1.文学常识巴金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
处女作《幻灭》,《爱情三部曲》(雾,本文写作于19412.本文主旨本文通过抒写作者回故乡时的所忆所念,所思所感,控诉了所谓“长宜子孙”的封建家庭对年轻生命,年轻心灵的摧残,表现出巴金对受害者的深深同情,并由18年后“回来看见的还是一样的情景”的观感,显示作者对封建势力的本“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唯一的出路就是和旧家庭决裂,年轻人应该走出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寻求光明的前途。
3.本文所展示的两种人生道路。
一条路是祖辈依照“长宜子孙”的家训,为子孙创建家业,积攒财富,希望为子孙谋求舒适的生活,实质却葬送年轻可爱的生命,囚禁了许多年轻人的心灵。
另一条路是作者自己正走着的路,即与封建大家庭彻底决裂,冲出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
《爱尔克的灯光》理解:1、长宜子孙四字的含义和作品对它的剖析,分析文章由此而展示的两种对立的人生道路。
长宜子孙是一种带有封建色彩的旧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它主张长辈应为小辈着想,努力建立一份家业,使子孙们能在自己的福荫下,过上安稳、舒适的生活。
在继承财富的同时,也保留下大家庭的封建伦理传统,从而使长辈开创的家业得以流传。
作者不仅不认同长宜子孙这一观念,而且从自己姐姐以及许多年轻人的悲剧中,清醒地总结出一个真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倘使不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家这个小圈子只能摧毁年青心灵的发育成长;并且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的享乐上面。
当然,作者高兴于自己走上了冲破封建家庭,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的道路,认为这才是一条光明之路。
这里,文章展示了两种对立的人生道路:一条是被作者否定的长宜子孙的道路,另一条是被作者所积极追求的、冲破封建家庭,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的光明之路。
2、心灵的灯光的含义。
文章结尾处,作者将要离故居而去,忽然他仿佛又看见了一线光,一个亮,这是又一种灯光。
它显然不是爱儿克的灯光,我那可怜的姐姐已经死去了。
这一定是我的心灵的灯,它永远给我指示着我应该走的路。
可见心灵的灯光是作者离开故居时的突然顿悟,是作者对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的象征。
十八年后作者回到了家乡,他所看到是反而在我心上添加了黑暗的故居的灯光,和令人十分伤感地联想到的姐姐爱儿克的灯光。
但作者并不使自己的情感囿于这恨和爱之中,他要提升,他要超越,于是他从前两种灯光中顿悟出真正照耀人生道路的心中的灯光。
简析:爱尔克的灯光所包含的复杂的象征意蕴及其艺术作用。
作品写了几种灯光:旧居的灯光,爱尔克的灯光,心灵的灯光。
爱尔克的灯光作为本文的题目,具有丰富复杂的象征意蕴。
爱尔克的灯光原是欧洲一个古老的传说,在哈利希岛上,姐姐爱儿克每天夜里都在窗前点上灯笼,用这灯光为她航海在外的兄弟指路,然而她至死也没能等到弟弟归来。
爱尔克的灯光原文及解析
爱尔克的灯光源于一个欧洲的古老故事,姐姐爱尔克等待出海远航的弟弟,为怕弟弟找不到回家的方向,总是点上一盏灯为弟弟引航,结果最终死去也没有等到弟弟回来。
巴金的经历跟这个故事很像,他出了远门不久姐姐就去世了,所以引用了这个标题。
在解析这篇文章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象征意义:文章中出现了三种灯光,分别是故居大门内亮起的昏暗的灯光、爱尔克的灯光和“我的心灵之灯”。
故居大门内亮起的昏暗的灯光象征着旧家庭、旧礼教的没落和崩溃;爱尔克的灯光象征着旧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破灭(爱尔克并没有等到弟弟归来);而“我的心灵之灯”则是作者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的象征。
2. 情感表达: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姐姐的怀念和对旧生活的感慨。
在描述爱尔克的灯光时,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感叹和陈述,表达了对姐姐的思念和悲痛。
同时,通过描述姐姐的死,作者也表达了对旧生活的不满和对新生活的向往。
3. 启示:姐姐的死给同时代的青年们启示,即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不畏艰难险阻。
在文章中,作者提到了一些关于生活的启示,例如“人生就是这样,有时候我们为了某些目标而奋斗,但却往往在追求这些目标的过程中失去了更加重要的东西,有时候甚至是我们最亲爱的人”。
这些启示可以给当时的青年们以启示,鼓励他们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总之,《爱尔克的灯光》是一篇充满情感和启示的文章,通过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姐姐的怀念和对旧生活的感慨。
同时,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和启示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思考人生和追求理想的方式。
《爱尔克的灯光》教案最终稿《爱尔克的灯光》教案第二课时:1、简述上节课要点并导入新课板书:一、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中国现代文坛巨匠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的良心、世纪老人《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散文集《随想录》二、四个部分(简要口述)第一部分:(1~4段)回到故乡、所见所思第二部分:(5~9段)回忆姐姐,批判封建思想第三部分:(10~12段)批判“长宜子孙”第四部分:(13~15段)再次离开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2、新课讲授一、教学目标:(详见PPT)二、分析要点:(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作为全文基本构架的虚实两条线索以及与之相辅相成的作者复杂内心世界的情感走向;理解“心灵的灯光”的含义;强烈而真诚的情感抒发展现作者一贯追求真挚亲切、质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作品脉络梳理第一种灯光:旧居的灯光感情:高兴-失望与痛苦第二种灯光:爱尔克的灯光感情:愤怒第三种灯光:心灵的灯感情:喜悦(明线)(暗线)回到故居故居阴暗的灯光高兴狭小的家、旧制度灭亡回忆姐姐爱尔克的灯光失望痛苦爱、希望和坚定的信念离开故居心灵的灯光喜悦生活信念、追求理想两条道路第一条:享受“长宜子孙”的待遇第二条:与旧家庭决裂,走向广大世界●理解“心灵的灯光”的含义。
作者谈及“心灵的灯光”已在文章的结尾部分。
那灯光只是作者的感觉,是他“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的欣慰与追求光明、理想的信念,并且,作者认为这一“心灵的灯光”,将“永远给我指示着我应该走的路。
”应该说“心灵的灯光”与“旧居的灯光”、“爱尔克的灯光”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这“心灵的灯”是作者心目中认定的人生道路,是他对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的象征。
●写作特色板书:第一,突出特点,构思精巧。
第二,象征手法,意蕴深远。
第三,叙事抒情,融合无间。
※作为一篇抒情散文,作者怀着浓烈的感,将抒情、叙事、议论熔为一炉。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详解:爱尔克的灯光
《爱尔克的灯光》
一、作家作品。
《爱尔克的灯光》作者巴金。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他是1904年出
生于四川成都。
1923年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上海、南京求学。
1927——1928年旅居巴黎,创作并出版了他的处女作《灭亡》。
回国后又陆续出版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寒夜》、《憩园》等作品。
其代表作是《家》,通过对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生
活内幕的生动描绘,深刻暴露了封建末世的黑暗与腐朽,控诉了旧礼教、旧
势力的罪恶,歌颂了“五四”初期知识青年的觉醒及对封建势力的斗争。
除小
说外,巴金还有《生之忏悔》、《旅途随笔》、《静夜的悲剧》等十多个散文集。
他的散文多描写自然风光和人生世态,洋溢着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热情,
意境清新,语言流畅。
解放以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巴金文集》十四卷.
二、文体知识。
《爱尔克的灯光》教案思考题:1、文章中的“灯光”分为三种,有哪三种?每一种有什么样的象征意蕴?2、作者对“长宜子孙”四字是如何剖析的?文章由此而展示出两种对立的人生道路是什么?一、文体知识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选自散文集《龙·虎·狗》。
这篇文章写于1941年3月,原载1941年4月19日重庆《新蜀报》副刊《蜀道》,最初收入散文集《龙·虎·狗》,后收入《巴金文集》第十卷。
二、作品分析1、中心思想本文通过抒写了作者回故乡时的所忆、所念、所思、所感,控述了所谓“长宜子孙”的封建家庭对年青生命、年青心灵的摧残,表现出巴金对受害者的深深同情,并且由18年后回来时看见的还是一样的情形的观感,显示作者对封建势力的本质及其顽固性的清醒认识。
从而,作者总结出一个真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唯一的出路是和旧家庭决裂,年青人应该走出“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寻求光明的前途。
2、层次段落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第1自然段到第4自然段主要写作者回到阔别了18年的故居,在门外徘徊时的所思、所感。
作者怀着亲切的心情在故居门外徘徊,当他看到大门内“长宜子孙”四个字,原样的嵌在那里时,一下了触动了他的情怀,他被一种奇异的感情抓住了。
于是展开了对18年前的往事的回忆。
这里的“长宜子孙”有引领全篇的作用。
故居的大门内闪亮了昏暗的灯光,然而灯光并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上的黑暗。
当他再看那微弱的一线光时,猛然联想到哈立希岛上的灯光。
由此引出欧洲关于爱尔克姐弟的传说。
接着,文章自然过度到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从第5自然段到第9自然段通过写对被旧制度吞噬了姐姐的深切怀念。
指出:生活在这个旧家庭的子孙,只能是寂寞的活着,寂寞的死去,是不必要的浪费。
封建礼教、封建家庭,这把杀人不见血的软刀,不知残害了多少像姐姐这些年青而又善良的人。
他的笔开掘出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吞噬妇女、吞噬青年,有多少人的生命、精力、感情、财富,甚至欢笑和眼泪,都被噬食了。
爱尔克的灯光(必修)教学目标:一、通过给学生讲解巴金的家的背景及人生经历,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及对封建家庭的深刻批判和复杂情感。
二、,通过对“灯光”的分析,把握本文的结构线索,学习使用象征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
三、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朗读技巧,恰当地表现本文内容、情感。
四、在思考与讨论中,理解长宜子孙并联系现实进行思考。
教学重点:理解灯光的象征性意义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联系现实思考长宜子孙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灯光的象征性意义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联系现实思考长宜子孙的意义。
教学方法:讲解式与探讨式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语(一、作者介绍):同学们,我们已经有没有学过巴金的课文?《鸣凤之死》。
那我们对巴金有多少了解呢?巴金(1904-2005)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
巴金是他在写小说《死亡》时起用的笔名,之后一直延用。
巴金的代表作有被称为激流三部曲的(《家》《春》《秋》),以及被称为爱情三部曲的(《雾》《雨》《电》)。
巴金的代表小说还有《灭亡》《寒夜》《憩园》;代表散文有其晚年写的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忏悔录”的《随想录》和《海行杂记》。
巴金被人们称为一个敢说真话的作家。
亦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板书:一、巴金(1904-2005)李尧棠,字芾甘。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随想录》“真话的大书”二、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41年。
当时全国各地燃烧着抗日的烽火,而在成都巴金的老家却像一个闭塞的孤岛。
那些生活在封建大家庭里的青年,受着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禁锢,他们虽然不满现实处境,但没有勇气冲出“甜蜜的家”,也看不到广大的世界。
作者在远离家乡的18年中之久后,带着家乡有所改变的愿望回到故乡。
但当这个旧家庭的叛逆者真正站到故居面前时,却看到人、事、物依旧,禁不住感慨万千,并在家乡住了50天之后再次离开了旧家庭。